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并购战略;并购风险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活动。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规避不平等贸易壁垒的方法之一。从国际趋势看,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急于脱离非核心业务而进行战略收缩,这给我国急需技术和市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并购机会。基于这些动因和趋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到2005年,已达65亿美元,2006年依然有47.4亿美元。在几年时间内,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数量增长20-30倍。

二、并购战略在并购中的作用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种手段。无论以何种原因实行跨国并购,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能够实现,借助并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长期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对外并购是基于战略的并购,是在战略规划指引下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并购战略是并购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未来的并购整合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明确的并购战略是并购成功的前提。对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并购并不是停留在业务环节的合并层面上,而是在其战略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我国万象集团收购美国(UAI)是基于其良好品牌和市场份额,我国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业务,主要是为获得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

对并购目的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定位,从而指导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公司,不仅影响并购的效果,更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并购目标模糊会使企业失去发展方向。从并购失败的案例看,往往是企业在急于扩张的冲动下,在没有弄清并购目的情况下盲目做出并购决策,因而给并购的失败埋下致命的诱因。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善美集团于90年代初为获得广泛的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效应收购了有100多年缝纫机生产制造历史的上海胜家集团,在并购的效应还未发挥出来之前,又分别在同年和次年收购了日本山水电子公司、香港东茗国际公司和德国百福公司。激进而不明确的扩张策略使善美公司债台高筑,管理混乱,发展至1999年,善美公司申请破产。

(二)有明确的并购战略,才能正确地对并购目标企业作出是否有利于自己企业整合的评估和判断。企业跨国并购整合不是两个企业的生产要素或销售渠道的简单加总,而是通过有效的重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财务、营销、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整合是并购中最复杂和困难的环节,也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通过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目标企业,掌握与并购交易有关的重要信息,才能降低整合的风险。通过微观层面即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考察,并购方可判断与目标企业的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方面整合的难易程度;借助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并购方才能掌握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府行为、工会势力、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通过收集这些相关信息评判目标企业是否符合企业的并购战略,最后决定是否并购目标企业。如,台湾明基公司并购德国西门子后,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和当地法律的规定,原来的裁员和转移工厂措施都未能实现。为此要支付昂贵的人力资本成本。另外,对“西门子”复杂的外包业务了解不充分,外包业务的切割程序直到“明基”申请破产时还未完毕,严重影响了整合的进程,也使这笔曾被视为非常划算的买卖归于失败。同为轰动一时的并购,我国“联想”集团并购美国IBM公司已初见成效,这源于“联想”有详细的并购战略。在进行充分的分析后,“联想”作出并购战略设计。第一阶段是稳定。用IBM原来的人担任CEO;第二阶段是变革。2005年底更换CEO,进行两次大规模结构重组。同时,“联想”和IBM一起派2500名人员到各大用户处做安抚工作,使市场基本稳定。并购后,“联想”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说明“联想”整合的成功,更显示拥有正确并购战略并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

(三)明确的并购战略可为并购企业指明并购后的发展方向。并购战略的系统性和长远性,有助于并购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自身的弱项,借助并购整合,成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便于企业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联想”在2004年初确立了新三年战略,其中收购IBMPC业务是“联想”新三年战略的一部分。购并后,“联想”不仅获得了自己缺少的品牌效应和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和领先的技术,而且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Pc)生产厂商。同时在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方面取得了主动权,使“联想”的核心优势得以发挥,大大提高了竞争能力,确立了在PC上的竞争优势。

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的并购战略,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不够充分,对宏观经济状况和趋势、技术发展水平等缺乏正确的分析,只注重并购的短期利益,不仅使企业的并购战略无法实现,更影响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模糊了长远的发展方向。以我国TCL集团为例,2004年分别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由于对并购行业发展潮流研究不充分,TCL购并汤姆逊之后业绩方面遇到极大的风险:TCL收购汤姆逊电视的本意是要获得电视机方面的最新技术,但实际获得的仅仅是即将被淘汰的CRT电视屏幕显示技术,而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是液晶电视和平板电视,TCL还要另外付费给汤姆逊购买多项专利;手机业务方面,国际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加速扩张还使TCL手机业务陷入危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并购后公司的业绩,更使TCL国际化道路充满了艰险。三、制定跨国并购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跨国并购目的,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并购目的作为并购战略的出发点,指引着企业对目标公司的筛选。从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明确企业跨国并购究竟是为市场、技术还是为品牌和资源。以此遴选出与企业并购目的相符合的目标企业,切忌重量不重质的并购行为。并购行为不但要考虑自身的资本实力和并购成本,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和预期收益。不是为扩张而盲目收购“便宜”的企业,而是通过反复的评估和论证来判断并购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能否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潜在价值,以利于实现购买的价值。具体说,应认真考察目标公司所在国环境,选择政策法律环境较好的国家和自己的竞争优势可移植的产业进行跨国并购;选择能与自己企业实现互补的目标企业以实现联合经济或产业链条的延伸;选择并购成本低但经过整合能产生很好效益的跨国企业进行并购。另外,目标企业一般是跨国公司为集中优势发展核心业务而急于剥离的非核心业务,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在策划并购战略和进行并购谈判中审时度势,灵活应对,以减少并购的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二)实施跨国并购前,并购企业必须对自己和并购目标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一项成功的跨国并购项目从酝酿到完成,有60%-70%的时间应用在战略规划的准备上,其中调研和评估是其中最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摩托罗拉”在中国投资之前,调研费用就是1.2亿美元。所以,并购战略是在这些调研和审查工作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一方面,拟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对自身的实力和规模,能否承担并购活动中的风险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公司经营规模、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管理能力及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还需考查企业的市场规模,一般需要有强大而稳固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为支撑,才有能力进行海外并购。另一方面,需要对并购的目标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和资源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对企业并购双方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和并购双方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对比,以了解双方整合的难易程度。

跨国并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整合中国企业

一、跨国并购及跨国并购整合

跨国并购(cross-borderM&G)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为:一国企业(并购企业或母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目标企业或东道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跨国并购的形式包含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

跨国并购整合是指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跨国并购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科尔内顾问公司对1998年~1999年全球发生的115项并购交易(含跨国并购)调查显示:53%的被调查者将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整合失败。并购成功与否不仅依靠被并购公司所带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整合程度。(BruceWasserstein,1998)

在跨国并购整合中,企业能力在并购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双向转移和扩散是实现并购价值创造和战略协同效应的关键。企业能力的转移与扩散可分为:经营性资源的共享、职能技能的转移与扩散、一般管理技能的转移与扩散。

一般来说,跨国并购整合成功至少要具备以下要素:

从发现并购机会开始;由专门的整合经理负责;有明确的整合计划;整合工作应迅速进行;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提出更高的业绩标准。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从1985年开始,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才开始探索跨国并购之路。

1985年,首都钢铁公司投入34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权。

2001年,海尔集团以8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厂。

2001年,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

2002年,TCL集团通过其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施奈德电子有限公司,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SchneiderElectronicsAG的主要资产。

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2006年,中国石油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以27.3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67%的股权。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分为三类:

1.资源导向型,如首钢、中国石油等

该类型的企业对矿产和能源等资源的依赖度较高,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为取得稳定的资源来源。

2.品牌导向型,如海尔、联想等

该类型的企业着眼于打造国际品牌,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3.市场导向型,如万向、TCL等

该类型的企业力求增加海外市场份额,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开拓产品市场。

三、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建议

中国企业成功跨国并购不等于成功的跨国并购,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整合管理经验上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目标企业选择不当,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缺乏跨文化管理人才和健全的信息情报网络等等。从跨国并购整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前的目标选择

首先,了解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的竞争基础。这些竞争基础包括:成本优势、品牌优势、顾客忠诚度、物权优势、政府保护,大多数企业通常会有一两个竞争基础。其次,合理化核心业务,决定是否需要通过并购重新配置资源。再次,确定合适的兼并目标,列出潜在的目标企业,经过筛选找出合适的并购目标。最后,制定合理的并购计划,同时与目标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2.并购整合的范围选择

跨国并购的目标,可能是进行积极的投资,可能是扩大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位于二者中间。针对不同的目标,并购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如果是积极投资,仅需要低职能重叠的小规模整合,如抽调一些管理人员进入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并提高对财务报告的要求。如果是扩大业务,可能需要整合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部门,而不必整合生产和研发部门。如果是扩张规模,就需要高职能重叠的全面整合,如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等等。

跨国并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跨国创建;OILS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39-02

为了回答跨国公司从事FDI(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时对于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的取舍,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考察和比较。本研究通过对二者的对比指出跨国并购的优势所在,进而提出跨国并购折衷理论――OILS。

一、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比较分析

作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该国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而创建,又称“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指创建新企业或其他对实物资产的投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速度方面。速度是构成跨国公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速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抢先竞争对手,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收益;第二,迅速展开生产经营能够避免未来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第三,速度是跨国公司提高EVA的关键。并购方式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利用原有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管理生产人员及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场份额,迅速抓住市场机会展开经营。而创建一般要比并购慢得多,创建除了要组织必要的资源外,还要选择工厂地址、修建厂房和安装生产设备,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

2.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效率方面。跨国并购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投资方式。并购直接从企业产权市场上获得一个各种生产要素已相对匹配完整的实体。跨国并购相对于跨国创建而言是更有效率的投资和展开经营的方式。

3.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成本效益方面。一般而言,跨国并购国外目标企业能给本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量,而跨国创建新厂,较之与其竞争的当地企业,它的成本可能更高,而生产率可能更低,企业并不了解东道国的劳动力市场、当地的法律及文化习俗等,而学习这些是非常高昂的成本,兴建工厂的收益是未来的一种不确定的现值,且企业的收益在未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跨国并购不仅见效快,而且常常低价收购外国目标企业,廉价购买资产,因而企业会选择跨国并购而不是在东道国建立新工厂。

二、跨国并购折衷理论――OILS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的国际生产文献认为O优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垄断力量,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对不拥有这种优势的企业形成进入壁垒;第二种是稀缺的、可持续的资源和能力,主要是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领先的技术效率;第三种是企业的管理能力。OIL范式刚提出时,假定这些O优势主要反映了对外投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力优势,当把这些优势在国外开发利用时,将获得除去机会成本以外的额外的收益。

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在解释为什么企业选择从事FDI,而不是采用一些其他的途径买或卖中间产品时,内部化理论提供了过去二十年的统治性解释。认为最有价值和新的优势倾向于内部化,因为这些资产难以随着时间变化而确定价格并订立契约,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或战略性活动中,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内部化安排来进行国际生产活动,因为通过契约安排把这些活动和职能交给其他独立的企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种内部化分析来自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除此以外,跨国并购的内部化因素还存在着联合内部化和反向内部化,表现为为了获取新的资源、能力、市场或降低生产的单位成本,或是为了获得市场力量,或是抢在竞争对手以前的跨国并购活动。

3.区位优势(Location)。在跨国公司的FDI理论中,区位优势有时又称区位特定优势。它不是企业所具备的,而是东道国所有的,企业必须适应这项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市场广大、人口众多等;另一方面是指可移动的区位优势,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在哪里实施并购及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布局。

如果一个东道国没有区位优势的话,邓宁认为,一个企业可能在本国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然后将产品出口到东道国。同样,即使东道国的企业有可供并购的所有权优势或者母国企业有可以利用的所有权优势,如果东道国没有区位优势的话,跨国并购也可能还是难以进行。在某种程度上,跨国并购比跨国创建对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的要求还要严格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引的跨国创建投资比跨国并购投资多1倍以上,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并购投资超过了跨国创建投资,则充分体现了跨国并购具有的速度方面的优势。

东道国不但需要区位优势来吸引跨国并购投资,很多时候,跨国公司则利用区位优势来强化自己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另外,跨国公司利用区位优势还可以减少风险。其原因是,通过在全球布局其生产可以减少公司总部的营业波动,尽可能减少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周期性影响。例如,当亚洲因经济危机而经济萧条时,美国和欧洲国家可能正处于繁荣时期。这样一来,就可以用一个地区的利润来弥补另一个地区的亏损,从而抹平了经济周期对公司的影响。

(1)跨国并购与不可移动的区位优势。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区位优势之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国将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他们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同样,由于资源丰富,这对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跨国公司便有了吸引力,这些当地公司由于有所有权优势,所以他们很可能吸引跨国并购投资。第一产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对那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的公司的并购。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并购规模,第一产业的并购金额太小,这说明资源方面的区位优势目前在跨国并购中并不占什么地位。

劳动力优势可以是一个国家吸引跨国并购投资的重要区位优势。但是目前简单劳动力的区位优势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如果某个跨国公司仅仅只需要简单劳动力的话,可能跨国创建的形式要更好些。毕竟,跨国并购的动机主要是要利用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并获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而简单劳动力是产生不了所有权优势的。一个国家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产生了人才的区位优势,有了人才的区位优势,就会产生研究与开发的区位优势、知识的区位优势、信息的区位优势等等(其实,这已经属于可移动的区位优势的范畴)。

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产生区位优势,如东道国良好的深水港口,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等。一国的市场广大、人口众多能产生市场优势。

(2)跨国并购与可移动的区位优势。政府的政策、法规、关税和配额在许多方面能影响跨国并购。为保护国内工业而建立的关税和配额,使出口显得尤其脆弱。而这些限制的威胁能够鼓励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以突破关税的限制,尤其当被保护的市场巨大时,跨国公司可以绕过一些障碍,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外汇汇率从多方面影响跨国并购。国内货币对外币的相对坚挺或疲软能够影响收购的实际价格、所筹集的资金、管理所收购公司的生产成本及返回至母公司利润的价值。

环境和其他政府法规使出口贸易和跨国创建面临更严格的要求,重新设计自己的标准以满足东道国的要求,成本可能极其昂贵,于是一些国家为了使产品符合东道国的标准,干脆收购一家东道国现成的公司,从而很快进入了该市场。

4.速度优势(Speed)。正如邓宁指出的,即使一个企业存在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并且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L),一个企业还是有可能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投资。为什么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跨国并购投资呢?很显然,跨国并购投资比创建投资具有速度优势。跨国并购代表了获得意愿目标的最快的方式。当时间紧迫时,在新市场接管一个具有现成的分销系统的公司要比自己从头建立一个分销系统和市场组织更为可取。

对那些后来者或高新技术公司,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迅速赶超的模式。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迫使公司必须迅速对市场环境作出反应,从而获得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的优势。

速度对企业来说,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抢时间、迅速增长。一个企业如果不迅速增长的话,很可能马上就会被淘汰,或者成为别人收购的目标。增长或许是跨国并购最重要的动因。增长对任何企业都很重要,兼并提供迅速增长的方式,而跨国并购又为这一迅速增长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三、对跨国并购折衷理论(OILS)的评价

笔者在对企业并购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对比,为解释跨国并购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跨国并购折衷理论(OILS),为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过去的并购理论在理论结构上是零散的,各自成为一个体系,各自解释一个方面,很少能有一个框架将其综合起来,而批判地继承邓宁的OIL范式框架,再融入并购的理论而形成的OILS理论对于跨国并购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然而,该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O、I、L、S四要素相结合的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追逐利润、寻求发展的一条捷径,并且正指导着全球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活动;而如果站在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的角度来分析OILS理论则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有轩.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王海平.OLI范式与跨国并购之动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2,(5).

[3]赵娜娜,等.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3,(1).

跨国并购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跨国并购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备受理论界的关注。企业并购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并购理论构成跨国并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基石;跨国并购理论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跨国并购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以及企业国际商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组织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发展而得到很大进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理论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为了全面了解跨国并购,推动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特将跨国并购及其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所以企业并购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实跨国并购的产生和发展。

(一)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优势和劣势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其认为企业并购有潜在的社会效益,通常包含了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具体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并购双方管理能力有差异,兼并能提高管理效率。(2)由于并购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合并成一家公司后,造成收益增大或成本减少。(3)企业并购可以将企业外部融资风险转化为内部融资,从而增加财务协同,减低融资风险。(4)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现业务多角化,降低经营风险。(5)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被市场低估的企业市值。

(二)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研究,认为作为内部人的经理层,拥有比局外人更多的关于公司状况的信息,企业并购能够表现和传递这样的信息。dodd与ruback(1977)和bradley(1980)的研究表明,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企业的股价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原因在于,收购股权的行为向市场表明,目标企业股价被低估。即使目标企业不采取任何管理改进,市场也会对股价进行重估。

(三)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

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时,就会产生管理者利用管理特权追求私人效益的问题。mueller认为,管理者具有很强烈的增大企业规模的欲望。他假定,管理者的报酬好似公司规模的函数,经理能够接受资本预期回报率很低的项目,并热衷于扩大规模。问题和管理主义与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对应,当出现故障时,收购就是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

(四)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jensen(1988)建构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他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是超过了所有可以带来正收益的净现值,却以低于资本相关成本进行投资的现金流量。他认为,由于股东与经理之间在自由现金流量派发问题上的冲突而产生的成本,这是造成并购活动的主要原因。用增加负债的办法来约束经理行为,缓解股东与经理的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兼并活动,从而降低成本。

(五)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关于市场势力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导致合谋和垄断,所以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度的增大是激烈竞争的结果。由此可见,关于市场势力的理论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六)再分配理论

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企业并购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股东身上,或者从一般员工手中转到股东及消费者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效应也可以看成是兼并利益从政府到收购企业的利益再分配。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以及在以债权换股权的情况下,要以债权人受损而使股东收益的情况不常见,但是由于企业的负债/股权比率过高,有时可能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七)市场缺陷理论

市场缺陷理论着眼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以科斯交易费用为基础,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创新,实际上是为节省交易费用而进行的一种合约选择,使企业间的交易演变为企业内部交易,进而通过管理产生协调,提高生产率,降级成本及提高利润。因此,收购是在用内部管理代替市场机制的协调,其目的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

二、跨国并购理论

(一)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1.企业价值低估论

企业价值低估论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当某个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其他企业就可能通过收购股份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从而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完成扩张。vasconcellos和kish(1998)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也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因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是短期现象;其次,现实情况往往是目标企业价值被高估而非低估。

2.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都可能对企业的行业进入形成产业壁垒。而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规模、技术壁垒,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在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而政策上,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对外资进入有更多的限制,构成了更高的产业进人政策壁垒。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层次上提出了产业壁垒也副跨国并购产生影响。

3.组织学习理论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投资国际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或两者的结合,会提高或增加组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知识;另一方面,在多部门的组织中,知识的转移也会受到组织约束因素的限制,包括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可能存在的障碍,部门的复杂化使部门之间的信息超过了部门认知水平而导致的认识障碍等。组织学习的这些特征会影响跨国并购选择。其局限性在于只考虑了组织内部的经验、知识转移,而忽略了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4.基于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中,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范围、固定资产利用而言,但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方式逐渐不能适应需求。b.n.wolf于1975年和1977年对美国工业部门大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进行了研究,从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来解释跨国公司并购现象。但是真正基于规模经济的跨国公司理论还没有形成。

(二)跨国并购效应理论研究

1.并购对股东收益效应

bradley(1988)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股东获得了并购之后产生的大部分收益;在不成功的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价值也有不同的提升。但是,大部分研究发现,并购没有增加并购企业股东收益。bruner(2002)研究表明,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要远远高于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目标公司的股东一般有10%~30%的收益率,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很不确定,且有负的趋向,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综合的股东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2.并购与经济发展效应

barron(1999)研究认为美国在20世纪7o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得益于当时美国公司进行的全球并购,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公司的创新意识。weston(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美国企业的跨国重组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对大型跨国并购的调查中发现,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3.并购与企业经营业绩

goldberg(1973)研究发现兼并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并不显著。ravenseraft(1985)发现两家规模相当的大企业问的并购不会引起大幅的市场份额的变动,相反较其他类型的并购而言还有更高利润。有研究发现,利用利润指标来研究得出的兼并都是成功的,以销售额为指标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并预期那些能够增强市场势力的兼并会增加利润同时降低销售额。

(三)跨国并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由前面对跨国并购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界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解释跨国并购产生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对新经济时代开始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典型特征一战略并购以及大规模的跨国并购,现有的理论已不能解释。跨国并购实践新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

(四)跨国并购与国家产业安全研究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方式,其目标是实现全球利益垄断。这不可避免要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危及东道国的产业安全,比如东道国的支柱产业被外国公司控制,使得本国经济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负面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所以,东道国在积极引入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关注跨国并购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五)跨国并购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研究

现有的理论只限于从微观层面来讨论跨国并购所带来的效益,很少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并购的效益,如跨国并购与东道国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跨国并购与规模经济问题等等。社会福利方面,有学者认为跨国并购将加大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应如何规避等问题还有待研究。

跨国并购范文第5篇

企业战略资源的获取主要有三条途径:内部开发、外部购买和外部合作。这里的外部购买不仅包括购买目标企业的技术和诀窍,还包括企业并购。资源基础理论把市场失灵归结于国外目标企业资源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目标企业具有某项专有优势,但这项优势并不被跨国公司所拥有或掌握。为了获取该种优势,跨国公司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或者通过自身的自然积累来培养这种独特资源花费的成本很高,或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延迟。这些因素促使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形式来达到对这种战略性资源的控制。

该理论不仅重视专有资源的形成和获得,更加关注专有资源的发展。通过跨国并购,“能够接触到东道国的创新,从而产生信息溢出效应,给未来组织学习和成长提供机会”。也就是说,通过对海外目标企业独特资源和能力进行控制和掌握,使实施并购的企业在原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资源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把跨国并购和跨国并购的业绩联系起来进行了分析。但Momsini、Shane和Singh(1998)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后认为,通过“利用蕴含在被并购企业文化中的多种常规做法与惯例”,充分发挥被并购企业原有资源的特点,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资源之间的冲突,实现蕴含于文化差异之中的异质资源的结合,企业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可以改善并购的业绩。Vermeulen和Barkema(2001)经过研究发现,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资源,促进知识资源在企业间的转移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降低其惰性,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二、从资源基础论看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资源基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市场机制灵活、资源配置效率较高、技术相对先进等优点,可以形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独特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赢利的根源在于其拥有的独特资源,这种资源存在于企业内部,是无形的且难以模仿的知识。因此企业的跨国并购肯定受到这些独特专有资源的影响。Bloodgood(1996)认为,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着宝贵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Westhead(2001)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有四类,即一般人力资本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业主的管理能力、企业业主的资历与知识积累。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大都拥有从事进出口的经历、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信息渠道畅通、拥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行业特有知识,这些资源可以使它们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这些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寻找资源、扩大市场。Chandler与Hanks(1994)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业绩表现会随企业家管理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资源基础的一个重点。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特点和企业家对整个中小企业的绝对控制,使中小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大企业不具有的独特的资源基础。

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大都资金雄厚,由于背后有政府的支持,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信息渠道不畅,生产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相对缺乏。这类企业的资源优势更多地体现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些资源可以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类企业就会渐渐失去这些优势资源,从而降低其竞争优势。同时这类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有自己厚重的企业文化,实施跨国并购后极易因双方之间激烈的文化冲突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最终使并购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