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课堂教学;应用

作为带领学生了解知识与文化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正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应当针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适当的创新与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入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儿童文学作品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由相关的调查显示,当下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缺失的重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的配合,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紧张,甚至还经常出现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知识自身课教学方式是否使用,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心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则更有兴趣学习。而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十分古板,整个课堂尤为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被充分的吸引。因此,受限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课堂进展十分缓慢,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不容乐观。这不仅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二.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促使学生创造了得到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之间会出现很多方面的不同,甚至于传统语文教学还会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对于小学生而言,儿童文学作品无疑是其更愿意接受知识的一种手段,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进行教学,促使小学生的知识理念得到有效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而来的发展。而在这其中,儿童文学作品能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十分明显,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保障下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力。

2.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保持孩子的童真童趣。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童真童趣。儿童文学作品是针对未成年的儿童进行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对于小学生而心理认知以及兴趣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会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具体的问题。因此,在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具有童心的时间观以及儿童眼中的色彩和乐趣,经过成年人的思考进行编写,大多以逻辑性较强的故事展现给儿童,整个作品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童真童趣。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在应用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甄选,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进行优化。首先,教师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参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充分保障儿童文学作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适应,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以及要求作为标准,保障儿童文学作品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前为学生选择《鸭子骑车记》这篇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后巩固知识的阅读教材。在这里笔者紧紧抓住小学生喜欢小动物这个特征为出发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学生在面对这种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下,会激发出自身充足的兴趣参与到学生过程中。果不其然,学生在课堂上各个铆足精神踊跃发言,积极配合笔者的教学活动,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升。同样,在学习《借生日》一文的过程中,笔者在教学之前就选择《祝你生日快乐》这篇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堂学习资料,不仅能够与课堂教学主体相契合,还能够帮助笔者借助“生日”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举办一个“生日聚会”,各个小组中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师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任何一门学科在开展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素养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而言都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应用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手段的培训以及自我充电,结合自身的实践来保障自身儿童文学素养得以提升。例如: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相关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共同努力,将自身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为儿童文学作品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走进学生实际生活,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兴趣,充分保障自身在应用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向脱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自身应当积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创作大赛,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的认知情况却编写儿童文学作品,以此保障教师自身在应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有更加充分的把握,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张琳;儿童文学;精神成长;语言美学

一、张琳儿童文学的创作概述

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是要在作品中呈现一个能够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孩童时期这个初步独立阅读成形最重要的年龄段,影响和培养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作者的作品多以长篇幻想小说为主,《飞向石头小镇》《第99颗露珠》《腰刀的歌》《拇指橘子林》《谁的翅膀在飞》等,以关注儿童精神成长和情感共鸣感为故事主线,或以现实为基础,或以童话为形式,意在挖掘儿童内心的诉求,用追寻“真善美”的故事主体达到影响和培养儿童精神成长的目的。作者近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长篇幻想童话和小说为主,其中多以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为主要载体,写作特点也是以优美空灵的语言特色和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为主,并以多维度的视角去体会和挖掘儿童内心深处的所想和诉求。

二、张琳儿童文学的特色

(一)坚持本真及情感延伸的创作特色

作者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追寻情感共鸣,更有一种坚持本真的书写。不管是在儿童的世界,或者以成人的视角去体会儿童世界的感受,作者都在故事架构及叙述视角各个方面展现坚持本真这一特色,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有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描写,都是一种坚持最本真的写作。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延伸在《腰刀的歌》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讲述了保安族少年马小龙的成长故事,从马小龙对保安腰刀的制作感兴趣开始,通过长辈的帮助,同伴的协作,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把腰刀,而通过腰刀制作过程中延伸出的曲折故事,来讲述马小龙是如何获得了成长,也找到了自己要追寻的梦想。全文不仅在讲述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更是通过腰刀这一物的情感延伸、延展,讲述了马小龙与腰刀这一并没有生命的物之间因故事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情感羁绊,腰刀变成了一个并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它联系起的是马小龙与老师之间的情谊,和家人彼此守护的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友情,这所有的美好的感情都在腰刀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腰刀这一物将故事娓娓道来。马小龙起初学习制作腰刀的原因是想要攒够旅费去看一次大海,为了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和奋斗,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小读者的价值观。而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他学习到的不仅是传统工艺者制作腰刀的手艺,更是理解了一种匠心精神,一种对生命和生活中任何事物保有本真的敬畏和珍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细腻地掌握了情感延伸和坚持本真创作的正面导向性.在《腰刀的歌》故事的结尾,主人公马小龙依然没有看到他梦想中的大海,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并为此而努力着。“马小龙沉默着,看着月光斜斜地照进棚子里,火炉熄了,空气锤纹丝不动,一根根的铁坯泛着幽暗的光泽。总能去呢!等我自己攒够钱,我们再一起去看大海。他说。”[1]这段话是该故事的结尾部分,已经学会制作腰刀的马小龙掌握了赖以生存的技能,也以此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对于月光和火炉熄灭的气氛描述,是结果性的,马小龙没能实现梦想看到大海。但是一根根的铁坯泛着幽暗的光泽,这里对于光泽一词的定义,以及他对自己的鼓励,都预示着这一切都是未来可能会实现的,只要他足够努力。腰刀并不会唱歌,但是它很妙,它将主人公马小龙的生活和梦想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情感延伸的作用,仿佛是能够唱出梦想的歌曲。少年对于梦想的追求并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也是作者在她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正面导向。从情感的细腻描述到转折为故事主旨的延伸,这一点作者在《腰刀的歌》这部作品中做到了,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宣扬正能量、坚持本真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非说教式的语言美学

儿童文学作品并非只是针对儿童写作,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对成人读者来说,也具有可阅读的价值。作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美学是最大特色,这种语言美学,不止是给读者在情节架构及故事叙述中表现出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人物关系的联系、情节发展的延展以及最终故事主旨的落脚点,都无一不体现着作者针对儿童读者这一群体非说教式的细腻温润的语言美学。《拇指橘子林》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主张家庭民主的故事,情感也并无大的起伏冲突,却用温柔细腻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美好品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和描述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充满了温柔之美,更富有浪漫色彩。其非说教式的语言美学是贯穿全文的重中之重,在潜移默化中将要传递给孩子的正能量的价值观移入,不刻板、不强迫,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文学的审美性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学的审美性,从作品基调的定调,到语言美学再到营运情节氛围,都做到了保持的文学的审美性。“天空湛蓝,丝丝缕缕的白云在空中轻轻飘动,海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小岛上,一些海鸥起起落落,它们鸣叫的声音回荡在天际,一派祥和景象。”[3]这是小说《谁的翅膀在飞》中的一段描写。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既要书写儿童能够顺利阅读又易理解的文字,又要体现文学的审美性,完成作者对美学也同样在儿童文学中一样重要的目标。即使是儿童文学,也需要有文学的审美性,这种充满情怀的写作,与作者的心性以及丰富的阅读积累和对世界细微入至的观察与体会都有关。此段文字示例,从对天空颜色的描述,到海鸥的声音和起落细致入微的观察,面对美景时多层次的丰富感受,带给小读者内心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甚至闭上眼睛,都可以听得到海鸥的叫声。而作者多部作品中均呈现出这种表达与熏陶,具有语言美的力量延伸至思想的审美,让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文学的审美性。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动漫 改编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使得动漫改编成为潮流,并和原作一起,共同影响儿童的观赏及其成长。动漫作品运用儿童文学的形式是改编,改编的原因从艺术上看,儿童文学已经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从商业上看,儿童文学形成了大批的潜在观众。但动漫作品的文学性缺乏重视,“你们的影片形式都很好,就是文学性不强”1980年代初的问题,在当前的动漫实践中仍未解决。在电影界,电影文学也被认为是“国产大片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动漫作品有着良好的关注少年儿童的传统,其自由表现的艺术本质,比其他文艺样式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

以下讨论儿童文学在动漫作品的运用问题,着重于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的文学性。熟悉于此,有利于国产儿童动漫的发展,还将对动漫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追求美好理想及教育性的主题

现代儿童文学定义的要素在于为儿童创作的、适宜儿童观看两大方面。而前现代阶段的一些文学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但因其在书面或口头的改编后适宜于儿童观看,如《西游记》也被归为儿童文学的范围。在这些儿童文学中,主题表达总是积极而健康向上,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服务的。“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常用的结束语,观众百读不厌。在人类美好的爱情模式及人生理想模式上,儿童文学及相关动漫作品都做了生动的再现。

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是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叙事作品中的表现,也是生活中对事件是非、人性善恶的抽象归纳。诸多童话和寓言都侧重善恶矛盾的建构,如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及其反方继母和王后,寓言里的狡猾狐狸及其相对立的善良的动物们。动漫作品在商业环境中生存,总是偏爱戏剧性矛盾即有正反双方戏剧性冲突强烈的文学素材。这一类的儿童文学首批和持续地进入动漫领域。剪纸动画长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取材于《一千零一夜》设置了王子、阿拉丁等正面角色,大反派是亚洲男巫师,结局是王子和阿拉丁依靠女巫的帮助,打败了男巫师,分别获得女王和公主的爱情。《白雪公主》、《花木兰》《宝莲灯》等,都把反对敌人作为故事的动力。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演绎着追求美好、自由、爱情、保家卫国等思想,把生活中的不公化作邪恶,让正义和善良的代表获得拯救。动漫作品继续发挥着来自儿童文学古老的梦想。

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中的教育性备受关注,甚至是评论其成功的一个标尺,这是和儿童特有的成长发育相关联的。对儿童而言,教育性侧重在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在儿童成长上,提示儿童遵从长辈的有益建议,以便远离不测《小红帽》就传达了这样的思想。

儿童文学的主题在动漫作品中出现了解构和颠覆的现象,它们以成人观众为主,以搞笑甚至表现为能事,如《白雪公主续集》等,属于非主流作品,接受面较为局限。

二、幻想故事情节与叙事语法

从远古到当代,从婴儿到老年,人们无不沉浸在故事之中。在故事之中,人们获得生活的知识、抒发人生的情感,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国。

1、幻想世界的创造

动漫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本质要求注重幻想世界的创造。这一点在动漫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被认知和运用。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等类型的儿童文学都是动漫作品重要的改编对象,支持了动漫创作,推动了动漫作品的形成和发展。仅就动漫长片而言,包括《白蛇传》《大闹天宫》《辛巴达七海传奇》《红孩儿大战火焰山》等。神奇的故事给动漫作品带来了最大的生命力。

儿童文学在动漫的细节设计方面也贡献巨大,扫把、仙杖、水晶球、魔镜、神灯、飞毯、装水的月亮《有求必应》、秋千似的月亮(鼹鼠的故事》)等,都以其绮丽的幻想,丰富了动漫作品的魅力。

2、叙事语法的贡献

法国格雷马斯让叙事作品的叙事,如同语言中具有普遍语法结构的句子一样,成为语义分析的对象。他把行动划分为4个: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得到奖赏。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如《灰姑娘》童话及改编的动画电影

a灰姑娘失去父亲,在继母家里受冷遇;b仙女的出现;c灰姑娘参加舞会,并与王子一见钟情;d灰姑娘匆忙离开舞会,遗失了一只水晶鞋e灰姑娘试穿鞋成功与王子喜结良缘。

上面是《灰姑娘》的主要故事情节,a是“产生欲望”,灰姑娘需要改变被冷遇的现状。b是“具备能力”,仙女出现,给灰姑娘带来华丽的穿着和出行的马车。c是“实现目标”,灰姑娘参加了舞会,赢得了王子的青睐,目标实现。d是铺垫,把故事转向美好的结局。e是“得到奖赏”,灰姑娘和王子喜结良缘。

在一些动漫短篇作品中,儿童文学单线索叙事的简洁性特点、多次重复的特点,被很好地继承着。这当然有利于保存原作的古老信息,并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三、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以自由的想象,虚构出众多有别于现实的角色。儿童文学以间接的想象来复活角色,动漫作品则直接地展示角色。在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上,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较多的启示。

1、角色的道德意义

角色的道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艺术典型性的体现。通过正反角色的设置,也就传达着教育性的需求。如代表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教育儿童刻苦学习技能,拥有真才实学。儿童文学以及动漫作品里的被压迫被侮辱者,必定获得美好的结局为他人(亲人)、集体、国家、人类造福献出生命的,必定受到颂扬。这里有体现的是人际之间的道德。

生命之间、生命与生存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伦理道德,万物有灵、众生有性的观念让万物具备言说权利的机会,幻想的扩张让宇宙进入观者的视线,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关系,也需要道德的约束。传统的儒佛道及新生的生态伦理学,为此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

动漫角色承继着远古流传的信息,众生平等、万物胞与、天人合一。被世俗利欲掩盖了的现代人,经由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角色道德意义的提示,将会逐渐重现最初美好的记忆。

2、角色的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各类角色的描述,激发我们的联想。动漫作品的优点之一就是让文学形象变成具有生命的直观形象,但有时存在与原作不符的问题。如孙悟空在小说《西游 记》中有学仙的形象、美猴王及齐天大圣形象,以及取经路上的和尚形象。而在各种《西游记》动漫改编作品中,孙悟空形象众多。或者僵化,或者肆意发挥,与原著相去较远。《铁扇公主》的孙悟空头大眼大身小腿长,受到了米老鼠的影响。《大闹天宫》奠定了观众眼中的孙悟空形象,头带金箍、穿虎皮裙、拿金箍棒;受京剧脸谱影响,脸部两个圆,宽额头,显示出勇敢和智慧。《红孩儿大话火焰山》的孙悟空去掉虎皮裙,儿童化明显,顽皮、说大话、流行口语多。《最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颠覆了以前造型,改造成了现代式青年。

经典童话女主角存在定势写作的现象,宣扬女主角必须拥有受苦受难的经历,以美貌为幸福的前提,以赢得婚姻为最后结局。动漫作品对此并没有总体上的改观。经典童话大多产生于前现代时期,女主角的身上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童话也是历史文献。”而历史往往又是当代史,今天的我们在进行动漫创作时,需要推陈出新。

四、童话色彩的场景

儿童文学对于场景的描绘经常让位于故事情节,在著名的童话、寓言,甚至是小说中,都是如此。法国童话《美妞与野兽》里野兽王子的宫殿场景的描述是:“他看到丛林中一条狭长小道的尽头闪耀着亮光。他朝亮光走去,终于看清它是从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进出来的。”迪斯尼据此改编的动画《美女与野兽》没有让宫殿一开始就“金碧辉煌”,而是暴风雨之阴暗的蓝色调,借此符合商人失意的心理,配合遇险的情节。

儿童文学以故事和角色为中心以情节取胜,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因此,动漫作品的场景描绘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动漫中,经常出现森林、城堡、宫殿、巫女的工作室等童话色彩较浓的场景。哥特式的城堡场景自《白雪公主》创造以来,影响深远。

城堡、森林等经典儿童文学和动漫场景,不仅是公主王子等表演的舞台,而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原型理论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城堡之中,角色往往处于困境之中。如等待救援的公主、没有婚姻自由的公主、嫉妒心可杀人的王后、被施以魔法的公主王子等。森林隐喻人类的心灵存在的场所,森林意象都被儿童文学和动漫作品所重视。如凶杀(《白雪公主》)、私合(《睡美人》)、诱骗《小红帽》、栖息《小熊温尼》、善恶交集所在《小红帽》等设计。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文学;红色叙事;《王坪往事》

在《王坪往事》这部小说中,作者特意淡出了战事事件,他将战争幻化成一个巨大投影,投射至王坪医院,投射至王坪医院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促使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中行走,其中王坪的风土人情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作者撇开那些激动人心的文艺噱头,挑选一群平凡的手工艺人当作小说主体,他们质朴、坦诚地面对现实生活,自主选择生活出路,并各自学成了一门谋生的手艺,经过烈火战争的洗礼以后,战争的残酷让他们直面死亡,更锤炼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意志。

一、“红色叙事”――《王坪往事》

《王坪往事》这部小说将王坪医院作为时代背景,紧紧围绕着万小坎、张乐生及谢模理等几位少年展开故事情节,以医院中的一群小红军为写作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那段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同时也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大巴山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如果红军没有到达大巴山,那么小说的主人公万小坎也许和他的师傅命运一样,成为一名闻名乡里的剃头匠,在乡野间渡过漫长的一生。但是1932年红军战士挺进四川境地,万小坎和他那一代小伙伴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群天真烂漫的少年,或是小裁缝、或是小看护,或是剃头匠,或是打铁匠……他们都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性情相差千里,但却在弥漫着死亡、痛苦及哀伤的王坪医院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他们为沉闷的医院带来了希望、活力与阳光,让那些生死悬于一线的伤员、病员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可贵[1]。

万小坎和他的小伙伴们不是思想成熟的革命斗士,他们身上还散发着孩童天然的爱哭闹、好奇、贪玩的性格特点,偶尔他们也会犯一些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错误。但是红军的首长却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点,比如:卓越的手艺,勇敢、善良、正直的品质,细心、体贴的灵巧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拥有坚定、顽强的革命意志。在红军大家庭的关心爱护下,他们经历了革命的磨练、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斗士。作者对于天真童趣的生动描写,让那个战火弥漫的红色年代生出一丝鲜亮的童真色彩[2]。

这部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对于正直、朴实、善良的思想品质,以及对高贵人格的密切关注。作者描写的固然不是炮火滚滚的正面战场,但却是距离死亡最近,最扣人心弦的地方。通过对点点滴滴王坪旧事的描写,逐渐凸显了那一个个掩盖在尘土中,消逝在浓浓硝烟中的模糊身影,让读者看到了那些在残酷、悲伤、窒息,最恶劣的生存状态下存在的纯真、坚强、勇敢与善良。

二、《王坪往事》以儿童的视角关注人性

《王坪往事》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万小坎原本是四川大巴山一个小乡镇上的少年剃头匠,在1932年红军挺进四川境地后,他与师傅凭借着一手娴熟的剃头功夫加入红军队伍,随后被派往王坪医院工作,走上了一条革命报国之路。在王坪医院里,万小坎认识了一群性格迥异的小红军,他们一起在红军大家庭中经历革命的洗礼。这些小红军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且他们加入红军的原因也不同,有些是不知双亲是谁的流浪儿,有些是父母被反动派无情杀害的革命遗孤,有些是流落民间被红军收留的残疾智障儿……他们在红军首长及战士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成熟[3]。

当面临最险恶的生存处境时,是红酒呢给予他们无私的细心照顾。比如:为了给残疾的小伙伴谢模理做手术,三名可爱的红军战士在输送药品的路中不幸遭到土匪的攻击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首长在得知这一不幸消息以后,强忍着悲痛提醒战士们不要让谢模理知道。又如:为了让先天性智障儿童烂袄能够深切体会到温暖,红军医院特意要求大家在看烂袄时面带微笑;为了让这群少年们在伤员、病员痛苦、的生存环境中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红军首长专门为孩子们组建了儿童剧团等等,无数的爱心小事无不散发出艰难环境下迷人的人性光芒。可以说《王坪往事》这部小事是以儿童的视角关注人性,作者通过人性诗篇的细微书写,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小红军们的成长历程。

如果从纯粹的文学角度看《王坪往事》这部小说,没有比人性的揭示更能打动人心了。在小说中有一位为了照顾红军而感染死亡的老人,在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这位老人希望可以拥有一个传统的风光大葬,红军们果断同意了老人的遗愿,遵照当地的民俗,为老人举办了一个在现代人开来颇有迷信色彩的葬礼,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葬礼上小红军战士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精神的震撼。和以往文学作品描写红军的角度有所不同,这才是对人性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历史上红军一直和民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并率领民众走上革命的道路,民众自身用不同的方式认可红军,爱戴红军,他们逐渐褪去身上带着的封建时代缺点,为建设革命根据地不断奉献力量,红军与民众的水融,促使《王坪往事》这部小说获得了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4]。

《王坪往事》可以说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非要给这部作品贴上“成长主题”的标签,则难免有些空泛,这部小说关于成长方面的故事是能够真切感知的,实际上与其说是年龄、经验促使小红军心智成熟,倒不如说是人性的启蒙、发现及完成促使小红军性格的成长。以万小坎为代表的小红军们,置身于革命烽火狼烟,其成长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们不得不直面死亡带给他们心灵的考验[5]。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环境氛围中,小红军们才没有感到恐惧,陷入意志消沉的失落情绪中,在一次又一次送别战友的悲痛中,他们鉴定地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残酷的现实。这种坚韧的精神,使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可以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于现代的儿童读者群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三、史诗性与儿童性的结合

“史诗性”是现代很多创作长篇小说作家们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文学评论家评价一长篇小说是否达到一定思想艺术高度的标尺。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儿童文学家们一致认为只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才有资格得此殊荣,因为读者们的感受验证了这一事实:“在它强烈、统一的氛围中,在它对战争全面、有重点的细腻描写过程中,鲜明集中而又生动地展示出了革命战争的整体面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但是张品成的小说则让我们明白:史诗还可以有另一种独特的写法。

在张品成的《王坪往事》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革命历史的恢弘史事,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场景叙事,展示平凡小人物活动,达到一种微言大义的良好效果。故事通常是小说的灵魂,但是张品成好像刻意回避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小场景叙事的偏好[6]。按照传统的理解,红军之所以能够穿过人烟稀少的雪山、草地,完成一项项人类壮举,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但是读张品成的红不单单能够感受到这些,还能领悟到支撑红军坚定、乐观地克服一个有一个困难,勇敢地走下去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自身对于生命的敬重。张品成可以深刻挖掘出革命中的小故事凸显红军精神,这一点明显优于宏大叙事性作品。

比如《王坪往事》中这群小红军们,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以至于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小闹剧,甚至他们时不时地犯一些严重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形,红军首长并非片面地、粗暴地责备他们,相反而是让他们意识到错误的同时,还尽最大限度避免伤及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由此引发了很多幽默的故事情节、惊奇的悬念。在张品成的小说中,小人物一直是史诗性事件的主体,对于小人物的高度关注让他的小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范畴。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型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会塑造高大、伟岸的英雄人物,且这些人物一定要有曲折的革命经历,并且为革命的最终是胜利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正是因为这类英雄的存在,才使得革命历史题材型的小说充满了戏剧化的张力,也显得格外惊心动魄[7]。

但是张品成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几乎很少提及革命的血雨腥风,没有神一般完美无瑕的英雄,有的只是那些童心未泯的可爱孩子们。他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与调查、研究、考证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细节活动进行大胆补阙,进而有利于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及主题的深化。张品成追求宏大小说背景和历史之间的巧妙衔接,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虚实相生的写作原则,拓展了历史补阙的空间,进而让《王坪往事》这部儿童小说沾染了史诗性的特点。

四、结束语

天真无邪的少年们是《王坪往事》这部小说的主体,但作者也将作为衬托的成年人们刻画的形神兼备。在生活的重重磨难面前,这些普通成年人的善良深深地影响着少年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彼此相互传递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品质。虽然《王坪往事》是一部战争题材作品,但是却巧妙融合了乡土文化、人物故事及地域特色,可以说作者用他那支诗意、清新的笔,为读者生动了勾勒了一副纯美的乡土风物画。

参考文献:

[1]吴海,曾子鲁主编.江西文学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

[2]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区文学研究室编著.江西苏区文学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3]曾庆江.史诗性与儿童性的结合――张品成小说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146-151.

[4]郑慧琳.王坪的红色往事[N].中华读书报,2014.

[5]王艳文.理想化的典范――“十七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J].理论月刊,2009,6(03):113-115.

[6]高黎娜,刘黎.1949―1979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34-35.

[7]翟应增,李敏.冰心儿童文学研究的趋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6(04):225-226.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赤子之心;儿童崇尚;老子;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66-04

当我们看到在欧洲大陆流传极广的一些中世纪甚至更早的童话故事竟与闭关自守的古代中国传奇故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联系背后的深层含义。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之所以能横亘数千载而流贯至今,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文明是一件百衲衣”。在此,笔者以老子“赤子之心”对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皇帝的新装》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分析,寻找它们背后的共通之处。

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儿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儿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尤其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快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

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平时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

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

唉,怎奈三个调皮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

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

二女儿声音温和:“故事情节要离奇荒诞!”

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 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

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欢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

周作人曾经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总之,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儿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即使成年以后,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崇尚儿童。这也与老子的儿童崇尚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因此,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观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在这里将蕴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为什么儿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在老子看来,赤子之心犹如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纯净无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说是德行最深厚的时候,无知无欲,无利害之心,无人“我”之心,对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视同仁。然而,长大之后,嗜欲日深,诈伪日增,便渐渐失道失德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像一头温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思想: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伟人还是普通人,她都同样对待,因为在她心中一个国王和一只乌龟一样都要以礼相待,一个公爵夫人和一个保姆都同样荒谬可笑。作品中的爱丽丝是现实中怀有同情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千万个儿童中的一个。等级的观念和势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见,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东西。

“皇帝的头顶上撑着华盖,走在游行队伍当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户后的人都在激动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实在是无与伦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长啊!多么合身啊!’”

“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他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最后,一个儿童说。”

这个儿童的声音如同晴天霹雳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开!难道成人的视力远不如儿童吗?难道他们真的看见皇帝的新装了吗?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衣服。这便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成人心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使原本淳朴的心灵变得僵硬污秽,如同镜子上面积满灰尘,因此也就无法再用这面镜子洞察人生了。

成人经常羡慕儿童,在儿童的世界里,事情远比想象的要简单得多。真的即为真,假的即为假,喜欢就会大声说出来,不喜欢就从不作任何掩饰。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简单清晰的心态,他们的身心完全协调一致,没有缠人的烦恼,没有患得患失的忧虑。无论是远古的老子,还是后来的安徒生、刘易斯・卡洛尔都极为崇尚这种纯洁无疵、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

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儿童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处世经验尚不足,一直被视为弱者,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受到蔑视。但是,老子早在春秋时期便能对儿童精神的价值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崇尚,不能不让我们后人对之肃然起敬。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在老子看来,婴孩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握拳坚固,整日啼哭不停,却没有气逆声哑的现象,这是由于他的精气充沛的缘故。这真是元气纯和达到了极点。

爱丽丝从掉进兔子洞就开始了这场不平凡的冒险经历,一直在不停地变大变小,身陷眼泪潭,参加热身赛跑,疯狂地吃茶点,和王后一起打槌球,听乌龟讲故事,和龙虾跳四对舞,为馅饼事件出庭作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什么惊险,爱丽丝都没有失望、放弃,相反她总是充满力量。赤子之心代表的是一种生的希望,一种面对困难的力量,一种善待别人的关怀。

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早在著名教育家卢梭“发现儿童”,在诗人华兹华斯、人类学家泰勒、心理复演论者霍尔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与儒家提倡的“父父子子”观截然不同的“儿童崇尚”。

老子认为赤子之心就像一面纯洁无疵、明亮无污的镜子,而成人心灵的镜子由于受到外部社会的污染已经覆上了厚厚的尘埃。他主张成人涤除玄鉴,返璞归真,返回到赤子的本真状态。

安徒生和卡洛儿对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的看法可以说是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皇帝的新装》中儿童的率直、单纯与成人的虚伪、心机形成巨大反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天然的民主、平等思想与成人上下尊卑,严格阶级划分形成鲜明对比。

马克思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吗?“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儿所崇尚的在儿童身上所体现出的人类本真的、自然的一面吗?

五、教,法自然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本真的一种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是受制于这一观念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那么它便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

《老子》开篇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弗始。” 老子在崇尚赤子的儿童崇拜观念下,“不言”“无为”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过“希言”和“不言”达到“有言”和“善言”,借着“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顺应自然。道是如此,所以照着道这个样子接受教育的人,也要顺应自然,故,教,亦要法自然。

翻阅安徒生和卡洛儿的作品,找不到任何说教的言词,这是因为他们持有和老子相似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习惯在一切事物里面寻找意义的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她认为自己对爱丽丝说的每句话都是珍贵的礼物,但是爱丽丝却道出了全世界儿童的心声:“我有权思考!”是的,所有的儿童都有自然成长的权利!

无言的教化,如春夜的细雨,慢慢浸入每个儿童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为不言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成长,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爱。

六、总结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因为老子认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关于儿童的观念和教育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更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启示。美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埃里克・基梅尔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理论初探》中写道:“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为它的儿童所产生的那种类型的文学,最好地显示出那个社会所理解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1]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2]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易斯・卡洛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5] 安徒生.我的一生[M].玄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17.

[6] 韦苇.韦苇与儿童文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