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国家统计局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衡量统计工作的核心指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实现统计信息的准确、有效、全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传统的统计数据质量仅仅指其准确性,通常用统计估计中的误差来衡量。但如今“质量”的概念被拓宽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也有必要拓宽。目前各国统计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对统计数据质量含义的解释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对统计数据质量应涵盖哪几个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数据质量含义的理解出发,确定了不同的数据质量标准。如英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是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客观性;韩国的质量标准则是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索取性、可比性、有效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核心质量、形式质量及延伸质量三大方面。

二、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人员大胆探索,辛勤实践,在指标体系、调查方法、统计标准、技术手段、数据报送与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推动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但是,浮夸风以及片面追求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违背了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阻碍了统计工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统计数据失真。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内在因素,表现在:统计部门内部各专业在统计方法、指标涵义、口径上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统一;专业间统计方法改革不同步;统计范围、口径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出入有时还比较大;统计与财会在核算周期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并且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上各级统计管理部门在统计执法过程中力度不够,对统计过程缺少制约与监督,对统计数据缺乏校验与复查的有力措施。

2.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远见。数据库与文件管理系统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不仅存放数据,而且存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类型和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搜集数据阶段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应用需求不明确等都会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

3.数据处理手段发展不平衡。数据处理手段出现从基层的手工操作到省、国家一级政府统计数据处理的高度信息化。就地域而言,占全国70%以上的地方统计数据处理是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底,可靠性差,这与统计的及时性要求不相符合。统计所反映的当前经济现象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4.质量管理监督措施不够健全。由于多数检索系统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著录标引的检查,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缺少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造成统计数据不同层次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

5.统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手段落后,统计人员素质比较低,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都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三、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以单项数据质量管理为主,缺乏综合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质量内涵的理解相对来说仍较为狭隘,在实践中主要围绕着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数据质量的其他方面重视不够;在评估过程中,没有让社会公众和用户充分参与进来,评估机制缺乏必要的透明和有效性,未能取得社会各界对数据资料的充分理解和认可;对于多种经济成分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不够明澈;缺乏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和目标。

从数据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

1.统计数据质量理论及其控制技术与政府统计实践脱节。各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的实际统计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不多,对于经常性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实际上还主要是采用事后的分析评估和挤水分的方法,而事前的分类预防控制不多,建立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的也不多,所应用的仅有的一些事后质量控制技术和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组织活动没有实现很好的结合,虽然指定了主要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但具体方法的应用、由哪些部门负责以及这些部门的质量责任、职权和义务并不明确。

2.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全面。全程性上,只重视调查环节,不重视统计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的研究,从而影响数据相关性、及时性的提高;全域性上,所实行并取得很大成功的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及经验,主要集中于几个专项的普查,应用范围较窄;全员性上,只重视统计系统内部的人员控制,而对统计系统外部的,占统计工作人员2/3的基层统计人员却无从控制。

3.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统一的质量管理规范。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4.控制措施与事后评估结果及发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结合。统计是一项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每一次新的修订统计设计都应反映出上一次数据质量评估的结论以及质量改进的要求。但是从公布实施的统计调查制度上看,事先的控制措施,如填表要求中的平衡关系,逻辑审核关系用于质量控制的设计内容较少。

四、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多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把统计数据放在首要地位,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的,摸索出一套方法,即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此,结合专家学者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搞好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国家统计局在《国家统计制度的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案体系”指明了抽样调查作为新统计调查体系的主题,精简全面统计报表。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它避免了对总体单位的逐一调查和较多的中间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因而使得调查的数据较符合客观实际。它具有事先计算及控制抽样平均误差和便于对样本指标进行检查,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统计表的设计,统计分类标准和各种编码应当统一,以适应计算机整理、汇总、分析的需要。新的统计报表的采用,可以克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杂乱、重复、矛盾等弊端,也有利于报表的规范化、系统化,更有利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我们知道,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3.加强统计法制法规建设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保障。在企业统计工作中,主观随意性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领导者的法制观念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统计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的统计法制观念,具有基本的工艺技术知识和统计技能的统计人员,才具有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健全统计法规,防止某些企业领导和统计人员对统计数据弄虚作假,要确定统计犯罪的界限,作出良性的具体规定,以强化统计法规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应通过典型案件的查处和暴光宣传《统计法》,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和执法自觉性,使《统计法》真正成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保障。

4.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队伍稳定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统计人员是提高统计信息最基础、最原始数据的源泉,因此,为了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搞好他们的上岗和在岗培训,要实行“统计员资格”考试制度,达到合格标准并取得上岗合格证方可上岗。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统计分析能力,掌握多种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例如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其次还要提高统计人员对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依靠科技手段快速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企业还应按规模大小、统计业务的难易程度,配备有一定统计职称的综合统计人员,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5.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质量评估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保证。首先,可运用抽样调查法推断总量指标的准确性,它是对全面报表、普查、重点调查的基层统计数据或汇总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或误差判断的科学方法。其次,运用回归分析法检测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例如,在对汇总数据的评价中,可利用回归分析,发现矛盾,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并可用计算机建立模型,对各类数据纵横比较,以确定其质量。另外,还可用主次因素排列分析图、因果分析图来分析各种统计数据质量。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统计数据中,要寻求一种能够多因素同时考虑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与一些单一因素的评估方法。例如运用模糊评价法等。要加快成立相对独立的专门从事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社会终结组织结构,确保统计数据评估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6.加大新的统计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必要途径。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处理高速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贮存资源化,从而降低统计数据在人工处理、传输、贮存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而且有利于从机制上形成强有力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统计数据管理相对独立性并有效地遏止随意虚报、瞒报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的其他腐败行为。

总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在明确什么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抓住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高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三大职能的发挥。

质量分数范文第2篇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卷面中存在的不足,做如下的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

(一)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好胜心强,求快心切,往往见题就做,顾前不顾后。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长期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新课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其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疑点,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善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变为学生有问题,师生共同来解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置。另外,作为教学内容巩固拓展部分的练习设计,应形式多样,注重开放:条件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解决方式开放等,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平等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从本次试卷成绩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二)

一、试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本次考试,三年级25人的平均分是80.20分,优秀率是4.8%,及格率83.3%。总体成绩尚可,优生比较少,但后进生面相对较广。以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2、判断题:本题面广量大,分数占全卷的1/4。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不能根据书本上知识灵活处理问题。错的较多的题是第3、4、6、7小题。本题平均得分率约65%,全对的约10%,总体情况不太好。

3、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五个知识点。其中3、5小题出错最多、对于什么是对称轴不清楚,如何正确地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就不知所错了,结果失分较多。第3题没有仔细理解题意,认真分析。

4、解决问题。共4题,其中第3、4两题错误率达60%以上,第3题一步就能解决,很多学生不理解题意用两步解答;而第四题需要同学们设计租车方案。有的同虽然设计出来了,但是不是最省钱的方案,不符合题的要求结果失分较重。这里看来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质量测查,联系自己课堂中的得失

1、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要在今后的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测后反思:

1、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视教材中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学会自己看教材,自己学课本。对于解题的思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明白讲清楚,并且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的方法不要多,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应该达到必须掌握。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能一切包办代替,多给学生思考、交流、汇报的时间和空间。扩大练习题型,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解决问题。

2、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加口算练习的次数和加大练习题的数量。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学困生,计算方法要讲清楚,算理讲要明白,要经常练习、反复练习,提高对计算题的计算速度和对题数量。

3、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充分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并且能够达到公式的反向应用。

4、重视学困生的辅导,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课下多讲解,平时多检查他们。习惯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开学后,我要从孩子的学习习惯抓起,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作用,共同努力使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5、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如:书写习惯、审题方法,还有检查计算题的方法、检查应用题的方法、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三)

一、试卷特点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扣课本、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从内容上看,所检测的都是课本上所教的,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没有一项内容偏离课本,从形式上来看,每个大项的试题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整个卷面,有最基本的基础题,也有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及综合能力的应用题,所考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所教内容。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取得的成绩

(1)卷面书写工整、干净。

(2)基本计算能力扎实。本卷计算的内容相对较多,有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和验算、有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填空、解决问题都涉及到计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工整地计算这些题目。

(3)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分析题意,并解决问题,思路清晰。

三、学生分析

三年一班47人,其中:A等36人,B等9人,C等2人,不及格的没有。三年级二班46人,张睿没有考试,其中:A等38人,B等7人,C等1人,不及格的没有。今后要注意对中等生能力的督促和提高。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填空题(40分)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不能根据书本上知识灵活处理问题。

第3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是错的较多的题。

一块橡皮厚约6(),有填克的,肯定是审题不细心,想成重量了。有填厘米的,不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而6厘米又有多长。看来学生对有些知识还是不理解,不能灵活运用。

第4题: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

首先这个题我是按15分改的,一共三个图形,先填是什么图形,再把量的数据标在边上,最后算出图形的周长。第一个图形精确到毫米,而第二和第三个图形精确到厘米,因为单位出错的不少。还有填什么图形,不能填四边形,因为这三个图形都属于四边形,而题意肯定是让你填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

第二部分:计算(26分)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主要考察学生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能力以及验算的能力。算理都会,主要是学生细心不细心的问题。只有李睿智、刘小榕和彭博计算的算理掌握的不好,进位一和退位点混了。

2、用竖式计算。

大部分同学都是全对的,只有几个同学对有余数的除法横式上商和余数写的不对,有的只写商,有的看竖式上除数写成了商并且加上了余数。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36分)

第1题:护栏长多少米?实际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应用,总体很好,只有几个同学算错数,还有几个同学列的是综合算式,没有脱式计算我给他减了1分。

第2题:花坛的边长是对少米?实际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逆用,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有几个同学列的算式是36×4,肯定没有仔细审题,还有两个同学列的36÷6更没有意义,乱写的。

第3题:付500元钱够吗?这个题出错很少,我要求的步骤比较全,没有500>493这一步的减了1分。

第4题:进一法的题目。课本上练习题上有两个类似的应用题,课上解决的很好,学生说的也很好,只要认真听讲的同学都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肯定有没有认真听的,所以这道题有不少出错。

第5题:有余数的除法的解决问题,做的不错。

第6题:有好几个同学没有看懂题意,图上是顾客给了售货员50元,售货员找给她2元,还有图中画了8盒巧克力,问:每盒巧克力多少钱?

50-2=48(元)48÷8=6(元)有算成50+2的,还有50÷8=6(元)……2(元)其实也行,这就说明每盒6元,后面的余数2元正好是找回的2元钱。但是有几个同学这么列的算式,但是对于算式的意义并不清楚,所以有多加一步6+2=8(元)的。

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1、学生的口算、计算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量分数范文第3篇

1.内容覆盖面广,对每一部分内容均有涉及,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重点。加大了难度,有9分是超教材的内容。

2.题型多样,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卷共分九个大题:大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等。试题灵活。

3.试卷中难度较大的题有29分,有的题学生无法列算式计算,个别聪明的学生只能斗出来,有的题要通过3、4步才能算出来,考察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填一填”(21分),全对的没有,原因是有一个题未学,在一年级学的减数、差与被减数的关系忘记了。其他的题掌握的较好学生对填数掌握较好。

第二题“判断对错”(10分)全对的有15人,有3个题是在身边生活中所应用的题,信息是未知的,要在题中找。

第四题 “我会画”(6分)全对

第五题“算一算”(27分),有三种形式,分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训练的较多,失分较少。

第六题“解决问题”(17分)全对的只有11人,有的同学量图的长度不准确,第4小题错误较多。

四、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情况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课标,灵活处理教材。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把教材当作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重视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善于驾驭教材,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2、营造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4、做好帮差补缺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后进生铺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通过这次的检测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加大题型的训练,多加强学生语言口头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能力的训练。

2、以后多出一些新颖,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培养他们认识做题的好习惯

5、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爱学习,爱数学的自信心。

6、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二)

一、数据分析

参加考试 30 人,总分2550 分,均分 85 分,合格率为 100% ,转化率为67 % 。

与上学期制定的奋斗目标相同,合格率达到了,转化率达到了,只能均分没有达到目标,与制定的奋斗目标均分为88 分,相差 2 分。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1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加强了知识点的归纳与综合训练,加强了知识点的纵横对比,本次期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当好, 只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丢了 分。

2 、在平时的综合训练中,我注重强调,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 。

3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注重口算、笔视、视算三结合,

4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满分 18 分, 90% 的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高,基本上都得了满分。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的不够透彻,不能使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的不到位,没有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改进的措施

1 、在吃透教材的和知识点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多引导、多启发,向课堂 40 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上、书写的习惯,让学生全力参与学习,探究知识面,合作交流。

3 、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主动学习新知识。

4 、在培养学生质疑,激励机械上下功夫,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5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努力把课堂教学落在实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足够空间。

6 、利用空闲时间,多关心、帮助、辅导差生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本班的教学成绩。

7、抓单元测试,抓单元过关。

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三)

本张试卷难度较深,题目设计也较为灵活,知识覆盖较全,分值分配较合理,重视基础知识,体现坡度与层次性。下面对本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方面:

一、计算较为扎实。总体来看,在口算竖式计算与混合运算多种计算类型的计算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运算技能。孩子的计算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混合运算用递等式或两个竖式来计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粗心与基础不扎实,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满十没有进一,忘记写余数,以及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颠倒,数字抄写错误等。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也应该让老师们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数的组成以及数的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同时知道不同数位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乘法口决掌握扎实,但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括号中最大能填几?”这一题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最大”,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读题目时的注意力与理解能力的欠缺。

三、应用题本次考试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面和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述与理解还不深,而且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是两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有遗漏计算。综合看起来,在第五大题的第 2 小题与第 3 小题中失分较多。在第 2 小题中很多学生两个问题只解答了一个问题,在第 3 小题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读题不够细心,没有将题目的要求“ 80 元刚好买两种文具”看清楚,从而导致了答题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对待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仍不太理想。而第五大题第 2 小题的两个问题大部分解答得比较好,也就是学生的连加连减的掌握较为理想。

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单位换算掌握较好,空间感薄弱。在第二大题的第 4 、 5 小题中,学生对于单位的转换掌握的情况较为理想,能进行正确的单位转换。但第 4 小题中的单位填写,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与空间感觉的薄弱,学生在填写单位的时候答案不够合理。这就反应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还不够深入,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二、方向与位置对于参照物的选择还存在模糊,路线选择的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对于第二大题中的第 9 小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解答不好。这主要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参照物给颠倒了。第二小题的解答情况较好,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答题,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方向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角的认识与动手画图能力掌握较好。对第二大题的第 7 小题中的数角,很多学生能正确数出直角与锐角,但对于钝角学生的解答情况不理想。因为学生平时的主要还是独立的钝角,而在本题中钝角是由直角和锐角组成,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另外,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画图能力。能较准确地画出 3 厘米的线段与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但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标明长方体与正方体,这可能是学生的粗心与审题不够认真的原因。

质量分数范文第4篇

预计在2007年中考中,该知识点命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会更加侧重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读图与识图的能力、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现结合2006年部分中考试题剖析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情况,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考点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

基础知识链接:(1)溶质的质量分数指的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其计算的基本公式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α%)是该条件下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值,且与该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Sg)之间存在如下关系:①S>a,②α%=S/(100g+Sg)×100%。

例1(2006哈尔滨考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凡是均一、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c.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36克氯化钠溶于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6%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及其他溶液知识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物质的溶解度有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的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气体的溶解度。水、酒精等液体是均一、透明的化合物,但它们不是溶液。对于溶解度比较大的,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比较小的,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指的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所以20℃时36克氯化钠溶于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是36%,而是36克/136克×100%,小于36%。正确答案为C。

试题评价及预测:选择题是该知识点的主要考查形式,并且将会作为保留题型在今后的中考中继续出现。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与其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注意其中的规律及相互关系。

考点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基础知识链接:(1)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注意:首先确认溶液中的溶质,如果溶剂是水,关于溶质的情况有两种:①放入的物质是溶质,如硝酸钾等;②放人的物质不是溶质。它又分两种情况:a.与水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后,放入的物质不是溶质,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才是溶质,如氧化钾放入水中后,生成的氢氧化钾才是溶质:K2O+H2O=2KOH;结晶水合物放入水中后,结品水合物不是溶质,无水部分才是溶质,如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放入水中,硫酸铜才是溶质。b.明确溶质的质量指的是已经溶解的(对于已知一定温度时,把多少溶质放人多少溶剂中的情况,要先根据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确定溶质是否已全部溶解)。同时还要注意,如果题目已知的是溶液的体积,需将体积转化成质量进行计算;要使溶质的质量单位与溶液的质疑单位统一;所求得的结果用百分数表示等等。(2)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可根据公式直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也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指的是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份,如21%的食盐溶液指的是: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为21份,水的质量为79份(可以直接用单位表示,但单位要一致):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2006南通考题)已知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28.6%

C.33.3%D.50%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难度不大.但题中设置了小陷阱,如果概念没有理清、抓不住关键,就会导致错解:25g/75g×100%=33.3%。错解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条件:20℃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20℃时,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40g氯化钾,所以在20qC时将25g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只有20g能溶解,没有溶解的那5g不能作为溶液中的溶质,故溶液中实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g/70g×100%=28.6%。正确答案为B。

试题评价及预测: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直接考查最基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是目前要求化学计算难度下降的情况下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之一,一般来说难度不大,属于送分类试题。

考点三:溶液的稀释或浓缩

基础知识链接:(1)对于稀释或浓缩问题,要注意抓住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同时要注意稀释后溶液的总质量等于稀释前各溶液的质量之和,但稀释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稀释前各溶液的体积之和。(2)浓缩的常用方法有:在溶剂不变的情况下,添加溶质;在溶质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溶剂;加质量分数比混合后质量分数还大的溶液等。稀释常用的方法有:在溶质不变的情况下,添加溶剂;或加质量分数比混合后质量分数还小的溶液(包括直接加溶剂)。

例3(2006北京考题)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 )

A.500g

B.400g

C.200g D.100g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个浓缩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x,根据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500g×5.4%=(500g+x)×3%,x=400g。正确答案为B。

试题评价及预测:浓缩或稀释作为最经典的、常考常新的题型,一直是中考计算考查的主角之一,今后的中考中肯定还会继续出现,并且会紧密联系实际。

考点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基础知识链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1)计算――按配制要求计算出所需的溶质和溶

剂的量(质量或体积);(2)称量(量取)――称量是指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量取是指量取液体物质的体积;(3)溶解――把溶质和溶剂混合,搅拌至充分溶解即可;(4)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人试剂柜中。

例4(2006盐城考题)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在左盘,但未使用游码

B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D.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思路点拨:A的操作虽然错误,但由于未使用游码,所以所称量的食盐质量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不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B在用量筒量取溶剂水时,南于仰视,所以使读数偏小,但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从而造成溶剂的量偏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C操作中南于水洒出,使得溶剂减少,这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至于D,由于是在溶液配好后将溶液洒出,只会导致溶液量变少,但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答案为B。

试题评价及预测:配制溶液问题作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一直是各地中考命题挖掘的对象,最近几年来也确实推陈出新了不少以该内容为核心的好题,今后各地中考肯定还会以它为对象构思出更多匠心独具的好题。其中配制的步骤、实验仪器的选择、误差的分析等应该是该类问题今后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考点五:新情景类和图像类

基础知识链接:(1)新情景类试题主要是考查接受信息,然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处理过程将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再通过类比迁移的方式与所学知识搭上线、牵上桥,然后再解决问题。(2)这里所指的图像类试题主要指的是用数学上的函数图像的形式反映某变化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例5(2006威海考题)下表是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和氨水与其相应密度的对照表:

请你仔细分析右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上表可以看出,硫酸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氨水的密度则小于水的密度。除此以外,你还能够总结出溶液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从物质定量组成(氨水的溶质为NH3)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两种溶液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存在这种变化规律。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归纳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对所给表格中的数据进行阅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在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而氨水的密度逐渐减小。至于为什么,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物质定量组成的角度分析便可豁然开朗(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而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即硫酸溶液中溶质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溶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而氨水中溶质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溶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小,这也就说明了:当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溶液的密度增大;当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小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溶液的密度减小。

试题评价及预测:阅读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作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素质,理所当然地成了必须重点考查的对象,而新情景类试题作为体现上述能力的试题在中考中倍受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不论是已知图表解决问题,还是把化学探究过程中的规律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首先必须明白你要反映的是什么规律,然后再根据题意进行具体的分析。

考点六:综合性计算题

基础知识链接: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溶液之间的反应,一般都是溶液中的溶质参加反应,因此在进行计算时,要把溶液的质量换成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的实际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2)如果题目已知的是物质的体积,要注意将体积转换成质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包括没有反应的溶剂的质量以及虽然没有参与反应,但反应后仍存在于溶液中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减去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沉淀的质量及其他既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溶液的物质的质量。

例6(2006宜昌年考题)一化学小组为了测定某铜矿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该铜矿样品30g于烧杯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至刚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146g。(假设铜矿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试求:

(1)稀盐酸中HCl的质量是多少克?

(2)铜矿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是多少克?其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所得氯化铜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计算题,融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计算于一体,多以压轴题出现。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反应原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最后再求出相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本题中由于碱式碳酸铜与稀盐酸刚好完全反应,说明了146g稀盐酸中溶质已反应完,只要由化学方程式求得溶质氯化氢的质量,即可求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同样由化学方程式可求得铜矿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及其质量分数。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对复杂一些,首先要根据反应确认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再由化学方程式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接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最后再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1)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146g×10%=14.6g。

质量分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频数分布;直方图;工程质量管理;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85-03

0 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大政方针。公路工程项目,由于工程本身的特点:项目巨大,点多线长面广,施工内容繁多,质量因素复杂,而且产品都是单件性,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极大。一旦出现工程质量事故,社会影响极大,甚至会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艰难,处理时间周期长。因此,对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管理,控制措施严格有效,做到少出不出质量事故。

1 公路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因为公路工程涉及面广,形成的因素复杂,在对其进行质量管理时,首先必须对引起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从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上分析,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应该不出乎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成果粗糙,造成工程质量先天不足 一件公路产品,它的质量源头在设计,有了好的设计,才有了保证工种质量的基础。往往认为工程质量,是施工的事情,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合理的设计方案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1.2 领导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工程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程的领导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不具体,有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手段不强硬,这往往都是管理领导层的事业责任心缺乏,管理腐败、管理经验不足所至。

1.3 施工队伍素质低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近些年来所产生的一些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施工队伍技术素质低下,施工技术水平差,施工能力不够,大量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涌入施工队伍成为施工的主力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产生工程质量事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1.4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也是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 工程监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监管不严,质量监测手段不充分,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间接原因。

从近些年所发生的一些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来看,其原因不外都是这些。云南昆禄公路质量事故原因如此,湘西凤凰大桥垮塌事故原因如此,浙江上虞春晖互通式立交垮塌事故、辽宁沈四高速青羊河大桥垮塌事故原因何尝又不是如此。诸多事故,触目惊心。

我们从通过分析这些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分析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才是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的有效途径,其中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就是我们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2 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

2.1 质量管理的两个方面 质量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工作质量;二是工程质量。它们两者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质量就是要做到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全部因素进行标准化控制,其中尤其是对参与工程的人员、机械、材料设备,要按质量标准进行规范要求。而工程质量则是对工作质量的体现和检验。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管住了工作质量,也就管住了工程质量,反过来对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又是对工作质量的补救和检验。

2.2 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分类 为了对公路工程质量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现在对公路工程工程施行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调查表法、分类分析法、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关分析法七种。这七种方法都是建立在以数据统计为依据的科学管理方法,又称为工程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其中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是一种以数理统计分析为理论根据的方法。

2.3 频数分布直方图法

2.3.1 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 频数分布直方图又称为质量分布图。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等组距”分组,再将各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频数统计。以“组距”为横坐标,以频数为纵坐标,点绘直角坐标直方图。从分析频数直方图入手,通过有关参数计算,得出“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CP”值。“CP” 值是衡量公路工程各个责任主休单位质量管理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施工质量管理能力的一个量化数据。CP值越大,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强,反之CP小则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弱。

根据有关研究规定:当CP值处于某一范围内时,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是合格的,此时所生产的工程质量处在可控状态,施工质量是好的;而处于另一某个范围时,施工质量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而需要加强,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具体怎么解释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本文在后面将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详细说明。施工质量管理能力指数CP的大小对施工质量管理能力的评价参见表1。这个表是根据对大量实事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经验值表,本文不打算对这个表的来源作过多分析介绍,重点是说明对这外表的运用。以下本文中把CP值通称为质量能力指数。

从上面字句上领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原理,是比较笼统的,还需要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2.3.2 施工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当CP=1.33时,施工能力为最好理想状态,当CP>1.33则有可能出现资源浪费,所以不能追求CP值越大越好。当CP

3 频数分布直方图参数计算

3.1 数据收集和整理 将反映某项工程质量的系列数据整理成样本,即将质量数据从大至小按顺序排列:Xmin、X2、X3、…. Xi、….Xmax,样本的项数一般不要小于50个。这此数据的来源可以通过对参与某项公路工程建设者的各主体单体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考察评分所得。如对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各种量化指标对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人员构成及数量、学历资质、职务职称、工龄及工作经历、工作经验、以往业绩、机械设备、测量仪器、试验检测手段、管理行为文件……,等等进行量化打分提出样本数据。

3.2 样本的有关参数定义

最小值:Xmin

最大值:Xmax

极差:T=Xmax-Xmin (1)

3.3 确定样本的分组数和组距 用B表示分组数,对样本进行等间距分组,用h表示分组等间距。

按一般常规:当样本数据少于50 个时,可分为5—7 组;数据为50—100个时,可分为6—10组;数据为100—250个时,可分为8—12组;数据在250个以上时,可分10—15组。

等分组间距h可按下式计算:

h=T/B (2)

式中:T——表示样本数据的个数。

4 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与计算

4.1 确定分组界限 点绘频数分布直方图时,是以笛卡尔坐标的横坐标为组距,纵坐标为频数,将分组数据绘制成等宽度的柱状图,因此首先要确定公组宽度的界限。为了避免有数据落在分组界限上而无法确定该数据属于哪一组,则在确定组界时,建议提高一位分组数来确定组界。即数据分为10组,则用11组来确定组界,数据分为11组时,则用12组来确定组界,余类推。即在原样本的两端各向外延伸h/2。

4.4 计算工序质量能力指数CP 一个单位公路工程的基本元素是组成各分项工程的工序。通过判断对每道工序质量能力指数CP值的计算与判断,就能判明各分项分部工种的质量控制,最后把握住整个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

工序的质量能力指数CP是指工序施工处于稳定施工状态下,能实际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是在标准公差允许范围内工序质量精度的体现。当统计的工序质量数据在标准公差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时,(什么叫数据的正态分布,一般科技文献中多有叙述,本文不在此赘述)工序能力指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cP =Tb/6S(5)

式中Tb为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例某沥青混合料设计油石比为5%,其误差充许范围为±0.5%时,则油石比的上限值为TU=5.5%,下限值为TL=4.5%,则标准公差范围Tb=TU-TL=0.055-0.045=0.01。

S为标准偏差。

一般地说,通过式(6)计算出来的工序质量能力指数还要经过修正,修正以后就可能用于对某工序施工是处于质量控制的何种状态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决定对该工序施工是否应该采取何种质量控制措施。

4.5 工序能力指数的修正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通过抽样检测的工序质量数据不可能是呈完全正态分布的,其分布中心与标准公差中心有一个偏离量ε参见图(3),则工序能力指数CP则需要进行修正,在此我们引入修正系数K'

K'=(1-K) (6)

K=2ε/Tb=2|Mb-XZ | /Tb(7)

上两式中:

K'为工序能力指数的修正系数;

K为工序质量数据的相对偏移值;

Mb为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中心值,工程实际中为设计要求值;

XZ为实际质量数据的中心值XZ=(Xmax-Xmin)1/2

ε为质量数据分布中心与标准公差充许范围中心的绝对偏移量,ε=|Mb-XZ |

经过修正后的工序能力指数为

Cp=K'·cP=cP(1-K)=Tb(1-K)/6S(8)

5 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应用

一般的说,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有以下一些用途;

①估计工序产品的合格率。

在设计规定或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明确之后,利用测检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偏差S就可以估算出工序产品的合格率,本文在此不作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见有关书籍。

②判断工序质量的分布状态。

当工序抽样检查的质量数据呈正态分布,且质量数据分布中心XZ和标准公差中心Mb的绝对偏差ε=|Mb-XZ |0时,证明施工工序的工艺稳定正常,工序质量有保证,否则将会有发生工序质量返工的可能。

③判断工序施工质量能力。

通过样本的有关参数计算和工序能力指数CP的计算和修正,查表1,就可以判断某道工序的施工能力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当发生不满足要求时,工序质量将出现不合格,应及时改进和提高工序施工能力直到CP满足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廖正环主编.道路施工管理.1990年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