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企业发展

创业企业发展

创业企业发展

创业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创了法治中国新天地。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海江在24日发表的观点文章《周海江:法治中国给民企发展带来持续利好》受到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并被海量转载,26日,周海江在红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会上,详细阐释了法治中国为何给中国民企发展带来持续利好?他说,“法治中国”更有利于民企创业发展、创优发展、创新发展。据悉,连日来,红豆集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和学习全会精神,红豆集团还先后召开集团党委扩大会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法治中国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法治中国更利于民企创业发展。周海江说,较长时期以来,由于社会法治观念相对淡薄、部分法律缺失以及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导致权钱交易、寻租行为等等的存在,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恶化创业环境,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还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12字方针。可以想见,随着中国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对企业、个人权益保护到位,一定能够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企的创业热情和活力;没有哪个法治不健全的经济体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反企业、个人的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法治带来的益处、红利,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同样,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企业做大做强才有基础;而且,随着法治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则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民营企业发展的干扰就会减少,这也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公平机遇;另外,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各项制度的完善,各类主体公平竞争会更加到位,也必将为民企发展释放更大的活力。

法治中国更利于民企创优发展。周海江说,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受到利益的驱动,社会上存在市场竞争混乱无序现象,一些个体、企业不讲诚信、唯利是图,把法律道德抛在一边,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因此假冒伪劣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让老百姓对食品、药品等各种产品存在怨言,而真正遵纪守法的人却没有收益,甚至陷入困境、破产。四中全会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以法治来破题;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更需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还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让守法者受益,违法者受罚。周海江表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法治中国的建立,一定会解决权力经济、关系经济、野蛮经济、暴力经济存在的各种弊端,堵死走“旁门左道”的便捷通道,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信誉、品牌信誉和产品质量,致力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这样定能促进企业创优发展,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法治中国更利于民企创新发展。周海江说,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为王的世界,创新变得从来没有过的重要,可以说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占领技术和产品的制高点,才拥有市场的生存发展权。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山寨”“克隆”商品的泛滥,不仅侵犯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还损害了企业的正当权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全会提出要“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这些用诸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进一步健全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用法律的武器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创造。让真正的创新者得到应有的利益和荣誉,让“山寨”“旁名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更大范围地激发企业、个人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创新的氛围,从根本上激发全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的热情。

最后,周海江表示,法治中国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持续利好,更需要民企把诚信经营、依法治企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享受到法治中国带来的改革新红利,像红豆从1983 年一家濒临倒闭的作坊小厂,发展到现在涉及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房地产四大产业,拥有1 家上市公司、1 个境外园区和两万多名员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就是得益于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现代企业管理,建立了依法治企的长效机制。今后,红豆集团将进一步加大依法治企的步伐,更加注重规范,进一步完善依法治企的长效机制,积极抓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持续利好,使集团更好更快发展。

创业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正在走来的知识经济,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创新将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先进之林的可靠保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就显得更加紧迫和更为重要。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企业只有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体系才有了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和保证。这里的产权清晰,就是使企业成为产权的主体,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以此承担盈利和亏损的责任。通过界定企业产权,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在原国有资产的基础上,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等各种形式,重建有活力的企业产权制度。权责明确就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执行以及监督人员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的利益,使企业的各种活动规范、有效率、可检查,形成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政企分开的实质是政企职能分开,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进行经济宏观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保证企业创新面向市场、成为创新主体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创新体系建立的保证。管理科学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方法管理企业。

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努力,尽快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在国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优势企业具有开发5-10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2、加速发展合作创新,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科研体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免费论文参考网。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使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一是要以生产企业为基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共建技术开发实体,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二是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的技术难题;三是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技术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下,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4、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制,分散投资风险。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体系的设计师,无论从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的支配地位。第一,企业家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第二,企业家是所有创新主体的“统帅”。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因此,造就千百万个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创新体系能否诞生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发展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企业经营者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大批以创新经营为特征的一代新型企业家必将应运而生,中国企业创新主体的易位与空缺即可相应地得到解决。

四、建立适于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企业的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系统提出的,所谓“学习型组织”,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现实中一些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在学习上存在“学习智障”,从而使企业在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不能迅速应变,使组织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支配而走向死亡。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为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顺利进行创新而设立的。我国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通过宣传和教育,使每个职工都对企业的目标和远景有深刻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与他们的个人愿景息息相关,不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个人愿景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企业的共同愿景的实现是要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的;

(二)以产品为中心建立工作小组,使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努力创新:

(三)经常在企业内展开各种竞赛(如生产竞赛、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在对优势者进行奖励的同时,对绩差者要进行一定的惩罚,鞭策不求上进者,使每个人都时时感到压力,激励上进、创新的欲望;

(四)经常将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组织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当然也有相互竞争,这种组织应经常拆散重组,保持活力。

总之,对企业而言,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各种理论与方法只是引发企业创新管理者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工具,不可能有供企业照套的现成模式。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即使非常成功的企业,其经验和做法也只能作参考,切不可照搬。企业的历史、文化、实力、行业、领导人个人素质、上级关系,国际化程度、与学术机构的关系,以及目前企业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等等都不同,必须做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企业必须在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观处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建设企业创新体系。同时,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设计、一次实施就能完成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在不断变化,企业创新体系也必然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企业始终都需要关注创新体系的运行情况,注意关注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创新体系提出的挑战,使企业的创新体系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晖涛.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的基本对策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03) .

[2] 向刚,李振国,李穗明. 企业持续创新:重要性与基本概念[J]经济问题探索,1996,(06) .

创业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企业;发展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重新组合生产要素;而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实现创新,为企业引进新组合。熊彼特对创新的阐述侧重于创新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而管理大师德鲁克则是从企业层面定义创新:创新是企业家通过创造新的资源从而生产财富,或是重新组合已有资源,使这些旧的资源具有生产更多财富的潜力的方式。德鲁克认为,企业要么灭亡,要么创新。而创新思维则是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运用非常规的方法或独特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企业而言,创新思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差异性、探索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二、案例分析

(1)通用电气公司不断创新成就卓越。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致力于将创意转化为领先的产品和服务。1981年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继任GE的CEO,认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必须有持续增长的收益和利润,收益的增加来自源源不断的新主意和产品创新。而GE的诸多程序及制度僵硬,公司官僚体制以及在背后支撑的企业文化是阻碍GE收益增长的因素之一。韦尔奇认为应突破传统管理概念本身的约束,在“硬件”上,通过业务重组和管理重组,大力裁减规模,构建扁平化结构;在“软件”上,则尽力试图改变整个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思考模式。GE在1981年时,生产增长远远低于日本的同类企业,已经丧失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1992年的GE市值超过670亿美元,由1980的第十一名提高到全美第三。分析:企业的根本是战略,而战略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通过成功运用创新思维,韦尔奇对企业进行软硬件的创新,塑造了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支撑着企业赢取竞争力优势。韦尔奇时期的GE,利用企业规模优势,勇于冒险并尝试新事物,乐于变革是当时企业的主要价值观。韦尔奇对GE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经由不断的变革、创新,GE由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帝国,转变为一个善于变中求胜、发展潜力无穷的公司楷模,成为企业界的奇迹。(2)书是用来种的中国瓜果书创意设计生产基地。中国瓜果书创意设计生产基地成立于2008年。瓜果书运用“书,是用来种的!”这一极具冲击力的创意,结合新颖的工艺设计思想,使盆栽技术和书本构造有机结合,开创了“书本开花结果”的奇观。在充分吸收日本、美国创意设计的基础上,中国瓜果书创意设计生产基地自主设计研发出来的瓜果书系列产品作为极具创新意识的时尚创意产品,融合了先进的工业设计思想和园艺科学理论。中国瓜果书创意设计生产基地的运作模式是双向参股式经营,总部和商风险共担。加盟商的经营模式是一体两店,除了实体店铺,还开通相应的网上店铺,推进线上线下交易。分析:中国瓜果书创意产业基地是创新思维的实践者。一是产品具创新性。瓜果书,本质上是科学和设计的巧妙结晶,是结合了工业设计的先进理念和园艺科学的成熟技术,从而打造出的极具创新意识的工业产品。瓜果书的显著特征突出反映在技术新颖性和产品外观设计多样性。二是商业模式具创新性。产业基地推行的双向参股式加盟打破了形式主义的加盟连锁,实现了从形象到产品、从经营到管理、从投资到收益全方位的连锁。在营销上充分发挥WEB2.0时代的互联网商机,注重发挥网络优势,实现营销的综合立体开展。

三、企业创新思维的培育

思想决定行动,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产品领先的发展态势,创新思维不可或缺。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环节,创新思维既是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创新思维的培育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成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动力。(1)立足企业实际,发挥企业特色。企业技术、人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是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立足点,是建设推动企业发展的文化的出发点。企业的创新文化只有定位于企业实际,才能有助于提高竞争力。整合思维是创新思维在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的体现,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一种系统论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和协调,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企业的优劣势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决策者应善于运用整合思维和哲学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企业发展变化规律。一是发扬企业优势,做有特色的企业。创新围绕企业的优势进行,做大做强企业的优势业务,使之成长为企业前进的利剑,为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前锋的作用。企业优势业务的加强,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抗压能力。二是认清企业劣势,因势制宜。企业劣势是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的因素,既有制度性劣势,也有业务性劣势。企业的创新需建立在清醒认识劣势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舍弃或转变的措施,从而解除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束缚。(2)拥有前瞻性目光,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良好的全局把握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透彻分析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竞争对手等环境因素的前提下,企业需未雨绸缪,以长远的眼光对未来早作谋划,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制定具前瞻性的长远发展战略时,创新思维表现为决策者的超前思维和创新观念。超前思维是一种以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对现实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纷繁复杂,具备超前思维的决策者有能力对企业创造前景进行预测性的思考,为企业拟定远大的目标。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危机思维是与超前思维相辅相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危机思维促使企业家居安思危,能敏锐发现可能面临的困难,全面思考企业前进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在竞争激烈、变化多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家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把意识变成危机思维习惯,才能够把握企业基业长青的命脉。(3)营造创新环境,创建智慧型组织。企业培育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员工的思维定势,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创新思维在企业组织上的体现是培育智慧型组织。智慧型组织是以人为核心,能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组织,是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运营模式。由于具备持续不断地快速学习和自我更新的特性,智慧型组织可通过持续学习,根据环境(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及时做出对策,从而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并且持续更新、进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智慧型组织将企业的高效学习、知识创新、智慧经营融为一体。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一是通过知识共享打破个人思维定势。智慧型组织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企业应重视组织内的思想交流,才能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真正共享,为企业发展进步带来真正的力量。为此,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带动企业内部的全面改革,促进组织管理体系的改革与优化。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组织内知识共享,促使组织成员打破个人思维定势,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丰富员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激发创新能力。二是运用知识管理提升整体运作效率。知识管理可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建立开放创新的组织文化,通过各项制度层层强化这种文化,以提升团队学习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知识分享与持续成长的大环境,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不断创新、具有能动性、灵活性与应变力的智慧型组织。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培养学习毅力。企业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激励全员勇于学习、创新,并建立完善的激励体制。在企业愿景、战略和目标的指导下,激励员工提高个人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同步推进个人的创造力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创业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

创业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文化创新;激励;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不是可见可触摸的东西,而是由观念、氛围和规则来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稳定的企业都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不断积累,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经营策略、形象等,这就是企业独特的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也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特别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企业,企业理念就会更加明显,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就非常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作用在产品价值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渐成为影响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要想充分发挥人和知识的潜力,有的管理方法不仅行不通而且可能限制人的创新能力。建立充分的民主决策,提倡创业精神,依靠集体领导和自我管理是未来的管理模式的核心。

所有的企业既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内涵,也不可能建立适应任何企业发展的统一的企业文化模式,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条件、企业目标各具特色,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必须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当企业面临大规模的危机和困难、企业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换人时、组织规模小而新时、组织尚未形成强力型文化时,文化创新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在比较稳定或优势状态下,企业自发的、有效的文化创新则往往是滞后的,这种现象对企业长期业绩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发展成一种灵活适应性强的文化。同时,企业可以不必强求整个系统内必须维持同一类型的文化内涵,在研发类职能机构中可以推行注重适应性、鼓励突发创新的灵活性企业文化,在以生产为主的职能机构中则推行以注重稳健、渐进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意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系统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经营方式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时代性、层次性。从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流动的血液,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供应足够能量的一个精神支持系统。

解决人的自我管理与企业目标、行为之间的差异的根本办法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即通过创造一种利于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来形成适应能力强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企业职工能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实现“没有管理”的最高管理境界,让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和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其作用方式同“领导”职能一样,主要是通过影响、激励、辐射、约束等途径实现的。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业绩产生期望作用就决定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程度与方式。企业领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的管理方式也必须转变为主要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职能以影响、协调、激励、服务等方式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企业文化能使职工队伍产生凝聚力

企业文化可以把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企业职工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树立并形成了以“诚信、传承、创新、和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精神,使这一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广大职工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撞击,企业只有充分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广大职工的潜力才能充分挖掘出来,使职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职工从潜意识里感受到企业的利益就是职工的利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企业和职工事业相互发展,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4.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形象

成功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向社会展示它成功的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成功的企业文化不但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也会使一个行业朝着一种更加先进、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壮大。

5.企业文化是培养企业人才的学校

在当今社会,企业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如果单纯以工薪报酬为标准来留住人才,那么只会造成职工对企业没有主人翁意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只有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职工有一个更好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而企业文化正是让职工产生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所在。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企业文化就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辐射作用

企业的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外辐射的手段很多,而且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广告、传播、公共关系等企业宣传方法,来把自己推荐给公众。在这种推荐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外界进行接触,发挥其独特的辐射作用,以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2.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心理预期会使企业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由于它迎合了人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质,因此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

3.指导作用

企业文化中包括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有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更为有效。行为层面的约束需要有人监督,而道德层面的约束则由员工自身来执行。所以,优良的企业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着重强调。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

1.负导向作用

优良企业文化具有正导向的作用。反之,不良企业文化则具有负导向作用。如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不良文化,诸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不思进取、“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不讲效益思想;怕担风险、不敢冒险、明哲保身的消极保守思想;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中庸哲学;满足于“进步不大年年有”的小富即安思想等,都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负导向的作用。另外,当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也会影响员工的正确行为。

2.惯性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然而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企业文化不跟着改变,就容易僵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惠普前任总裁L·普拉特认为,企业的继任者同时继承了好的和坏的东西。他说:“是的,作为继任者,我继承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你同时继承了一切好的和坏的东西,当你要改变时你会发现很难。公司的创始人要改变什么就改了,而我要改变什么时,他们就会说:‘等一等,戴维(指惠普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不是这么干的。’这时,你就必须与他们的守旧和惰性观念作斗争并取得成效。”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以“10倍”速为发展特征的市场运行中,创新是唯一的选择,“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有效满足市场、员工、投资人和社会需求是企业创新的依据。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而文化创新是现代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键作用

要想真正经营好一个企业,离开建设企业文化是万万不能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主导是谁呢?是企业的核心领导人,是企业核心领导人的文化修养、学识水平。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优劣与个性。如果企业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没有深厚品德修养的人手中,企业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企业持续绩效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企业领导人应该始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修养。只有用人类优秀文化这把利剑不断地驱除私心杂念,人性善的一面才会放射出更强的光芒。唯有如此,企业领导人才能将时间、精力、智慧最大可能地运用到发展企业上,运用到为员工谋福利上。一个全心全意为员工谋福利的领导人,他一定是受员工爱戴的领导人。一个能被员工衷心爱戴的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中,他一定能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力和感召力。

(二)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

当物质条件一定时,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人。因为再先进的仪器设备,最终只有和人力资源相匹配才能发挥出效能,企业如果具有了非常先进的仪器设备,缺少和设备相匹配的员工,那么企业的绩效难以提高,所以员工素质的高低是制约企业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员工的培训活动应该具有超前性。企业领导人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该树立超前观念,并将这一观念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渗透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去。企业领导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超前观念的指导下,时刻注意吸纳新知识,密切观察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目的是为了制定出既合乎企业实际又能与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相联系的培训方案,使员工通过培训确实有所收获。员工因为提前掌握了较新的知识与技术,感到工作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员工素质提高了,而且企业的知识储量和人力资源储量也增加了。另外,除了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道德教育,努力把员工塑造成既有技术又有道德品质修养的高素质员工。

(三)依托完善的激励措施建设企业文化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持续的企业绩效,企业中的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完善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员工个人绩效的发挥。在用人标准上,中国文化一贯倡导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拔出一定水平的人才,并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用好人才。为提高和保持企业绩效发挥作用,企业领导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观察智慧和一套健全的选人、用人制度把适合各种岗位的人选拔、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使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在职务晋升方面,企业应该为员工建立一个透明化的、公平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平台。满足需求是人根本的原始属性,在一个令员工心情舒畅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工作,有利于员工形成“争创一流”的意识,有利于树立员工对工作的珍惜和珍重意识,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员工的绩效都尽量达到个人能力限制下的最大水平,从而使企业的绩效得以保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常西明.论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

[2]曹晋红.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