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培训论文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精选

创业培训论文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1.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工作期间,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企业导师会把企业中的一些其他技术工作交给学生做,似乎影响了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进度。但这其实是联合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做学位论文的研究生曾多次参与企业新产品生产与开发,协助解决了几个新产品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分析。该学生反映,这种额外的工作要求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要会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还要自己进行试验方案设计,确实弄不懂的才向老师请教,使自己大大增长了见识,受益颇深,这些在学校是很难学到的,大大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2.有利于丰富研究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创业能力

硕士生在企业做学位论文的一两年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机。进入企业,如何才能学到企业工人、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实际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生要正确看待“下企业”,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优越感”,要放低位置,主动向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很多研究生在企业中都要经过一番磨合,才能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顺利地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的社会实践也是硕士生学习如何创业的良好机会。如“基地”之一的广西化工研究院原来是事业单位,后来改制为企业性质,从一个财政拨款单位发展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发展史能让研究生接受创业的理念、学习创业的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创业能力。

3.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研究生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学习与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并使其在毕业后能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人,适应新的岗位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获得了企业的认同与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基本都在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适应当今行业新技术发展,专业对口,一般毕业时能使选聘单位非常满意,初次就业率即达100%,而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

二、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1“.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考虑企业方面,也要符合学校培养要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按照《学位法》对硕士学位的严格要求,谨慎选择硕士生培养基地,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在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符合学校培养需要。培养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培养硕士生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硕士生在毕业论文试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所创新,在培养过程中避免出现对硕士生“只用不教”的偏向及个别“放羊”现象。而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有些质量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技术含量不高,比如生产工艺管理、技工培训问题,不能作为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不然就不能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必须强调学校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指导作用。硕士生下到企业后,环境陌生,不了解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困难较多,这时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很关键。而有的企业导师往往只重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进行难点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深化,因此学校导师要及时在理论上做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确保满足学位论文要求。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提高硕士生综合素质。硕士生到企业做毕业论文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拐点,是研究生踏入社会前的“实习”。企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他们要处理新的人际关系,了解新的生活环境,熟悉新的工作内容,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双方要加强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和硕士生及时交流,及时了解硕士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提高硕士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

1“双创育人”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创业教育提升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志。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89)中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中,教育部再一次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一项育人活动。创新创业在内容和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教育侧重于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具体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金融工程是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是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也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金融工程专业融合了金融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够综合开发、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工具,在实践中解决公司理财业务、投融资业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定价等金融财务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2“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

2015年,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被批准为湖北省第二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根据学校“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对金融工程专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1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参与联合培养的过程。这些主体参与人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协同育人。而高校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建立互动沟通协调机制。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根据主体参与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邀请用人单位共同制订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订单式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知识结构的适用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了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理论学分,提升实验和实践课程学分,开设《证券模拟交易》《金融工具模拟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个人理财学实训》等专业实验实训性课程,增加《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实验课》等课程实验学时,注重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和劳动等课外实践环节,实践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0%左右。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创新创业基础》,帮助学生从入校初就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第二学年,开设《金融热点问题专题》,邀请金融经济类专家及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当前金融热点或前沿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洞悉金融问题实质及金融发展动态;第三学年开设的《金融工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对具体某个金融机构或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机构或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撰写研究报告。第四学年的《金融工程创新创业》选修课则允许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专业竞赛、校内科研立项、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来获得相应学分,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了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2.2创新互动式课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仿真法、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入“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型教学工具,提高课堂的效率和互动,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参与性。开发在线教学课程,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地方高校UOOC联盟等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把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注重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以金融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掌握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研究全过程,最终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制作PPT汇报交流,大大提升了金融工程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

2.3构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并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与孝感市人民政府、孝感市人社局联合举办孝感市青年创业大赛,携手风险投资,遴选和支持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部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计划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通过这些实践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近5年来,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百余项。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特点,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部级、省级团队奖和个人奖百余项,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也在参赛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组织和指导在校学生开展科研立项活动。围绕经济金融发展的焦点问题开展产业调查和学术研究,每年毕业论文题目70%都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近5年指导学生在正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长江证券、湖北秦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悟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孝感市邮政管理局、孝感市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组织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3“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重点

3.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双创育人”的前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敢尝试、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创新创业热情度不高等问题。从湖北工程学院金融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毕业台账的统计情况来看,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仅只占5%左右,自主创业也主要以开办淘宝网店为主,创业形式比较单一。对未就业群体的调查来看,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1%。由此可见,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创业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一是要发挥专业课程的引领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金融创新创业实践,理解金融创新创业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培育其创新创业意识;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以金融类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三是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3.2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素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双创育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一支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理实兼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创新创业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积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从目前的实践中看,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缺口比较大。有的教师只重理论教学,既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在创业创新教育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保证“双创育人”的效果,需要双管齐下,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培训,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比较成熟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学习;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和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同时,邀请社会企业中优秀的创新创业人士尤其是杰出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传授创新创业经验,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吸引社会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推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还可以建立双导师制,从金融机构和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创业达人,担任金融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指导教师。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制,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

3.3构建多层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部分高校受制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存在实践教学平台不足,而现有资源无系统规划被大量闲置等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构建“社会———学校———院系———学生”全方位、多层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第一,借助社会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结构,找准学校定位,推动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第二,推动校级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学校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统筹调配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提高现有平台的利用度和使用效率。第三,构建院系级创新创业活动平台。院系是组织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可以把课堂模拟教学和课外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借助《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实现对投资及创新创业过程的模拟操作。课外则通过组织金融证券大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兴趣。第四,组建学生级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学生社团把有共同创新创业兴趣爱好的同学凝结在一起,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打造创新创业学生团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金林,金文豪.大学生SYB创业理论与实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46(12).

[3]肖腾飞.应用型本科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3):74-77.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一)萌芽阶段:1947~1970年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Mace)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这被后来众多的创业学研究者们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949年第一本关注创业者的研究性期刊———《创业历史探索》由哈佛大学出版,1958年哈佛大学停办该刊之后,威斯康星大学于1963年重新出版并将其更名为《经济历史探索》,但由于没有太大的学术市场而于1969年停办。创业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之所以在美国没有市场,主要是因为1945~1970年间是美国的大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美国工业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高速增长,大公司繁荣发展,而小公司则不断减少。因此,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

(二)起步阶段:1970~199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开始减缓,创业教育日益收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仅有16所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2]但接下来的20年里,根据Solomon和Fernald关于全美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研究成果显示,1979年时有127所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2年时增加到315所,1986年时有590所,到1989年数量达到1060所。[3]Plaschka和Welsch指出,小企业及创业管理课程的增多是因为美国的小企业数量在快速地增长。[4]尽管课程提供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对这些课程的需求增长更快[5],部分原因是学生们对此类课程的需求非常高[6]。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创业学术期刊也相继出现。1963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委员会创办了《小企业管理期刊》;1975年《美国小企业期刊》创刊,该刊于1988年更名为《创业理论与实践》;1985年《企业创业杂志》创刊。上述三个期刊已经成为创业研究领域当前国际公认的重要刊物。其中《小企业管理期刊》和《企业创业杂志》被ABI和SSCI同时收录,《创业理论与实践》被ABI收录。另据Katz统计,美国目前共有50多种与创业或小企业管理相关的期刊出版。[7]

(三)发展阶段:1990~2000年1990年以来的十年中,创业教育在全美范围内的高校中得到了认可。1998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美已有1400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在课程开设的层次上,Vesper和Gartner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104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中,大约有55%在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相关课程;30%的大学在研究生层次开课;只在本科生阶段开课的大学仅占15%。[8]另外在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根据Winslow和Solomon所做的1999~2000年度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续贯调查结果,已经有142所大学在本科或研究生院中把创业作为了专业领域,其中有49所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对比其1997年的调查结果,当时只有78所高校把创业作为专业领域,32所提供创业学位。而1994年Garter和Vesper的研究中提到只有5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的专业领域。[9]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在创业学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上的发展速度之快。

(四)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业教育教师的准备及社会对创业教育关注程度的与日俱增。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的急剧增长,对这方面专业教师数量的要求也相应增长。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学部正在着力推进创业学博士项目,他们为创业学博士生提供一个“博士论坛”,以促进他们在创业研究、教学及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Duhaime和Hitt对美国创业学博士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中有8%的学校提供创业学博士学位。[10]另一个教师培训项目是“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由考夫曼基金会与一些大学合作提供,旨在培养更具效率和创新性的创业教师。该项目每年为美国培养大批的创业学教师。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成功》及《创业者》等都在关注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其中《成功》及《创业者》每年都要进行全美创业教育项目的排名,排名已经开始影响到各校的招生情况与经济收入,排名越靠前的项目接到的咨询、申请就越多,入学率也越高,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商学院的高度重视。这种排名也已成为衡量各校创业教育工作进展的一个标准。

二、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根据牛泽民和熊飞的研究与总结[11],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并经历了两个主要的过程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4月,是中国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第二阶段从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至今,是创业教育得到中国教育部重视后开始的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并初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二)中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历时5个多月。来自清华和北京地区其他高校的320多名学生组成98个竞赛小组,递交了114份创业计划。大赛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4月,中国教育部确认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学校,这是中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2002年8月29~31日,“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来自国内37所高校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是国内首次有关创业教育的研讨会,会议共收到研究论文及报告14篇。2003年3月27~28日,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工作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总结了创业教育试点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并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2003年10月27日~11月2日,“教育部首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来自全国105所高校的18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这是国内第一次有组织地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也体现了教育部对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2004年5月17日~23日,“教育部第二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有74所高校的115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创业教育工作在国内进一步得到各高校的响应与支持。

(三)创业教育学术期刊与相关研究论文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业的创业教育学术期刊,各种有关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各种期刊中。近5年来的文献数量表明,创业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却相对很少,在全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关创业教育的仅占6•9%,在核心期刊中有关创业教育的就更少,只有90篇,平均每年只有16篇,而且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中。这也说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还没有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还较匮乏。表2中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数量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9月,其发展极为有限,不仅绝对数量相对较少,平均每年不超过90篇,而且增长趋势也比较平淡,年平均增长率不超过20%。这说明创业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未被广泛开展阶段。

三、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到,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也相应健全,已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中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教育与宣传阶段,在高校与社会中,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关方面的研究也仅处于萌芽阶段。从学科建设上来看,美国已经建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的创业教育尚在探索之中,学科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管理体制上,90%以上的美国大学都是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来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中心;中国目前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则更侧重于将创业教育融入传统教育之中,其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而不局限于创业学专业学生,主导思想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以提高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

在课程开设方面,由于美国大多数院校都是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育体系,其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典型的课程有“创业启动”、“风险投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创新评价”、“创业研究”和“小企业管理”等;在中国由于创业教育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企业家精神”及“科技创业”等,并且这些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驱动力来看,由于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创业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从事创业学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而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制定来促进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就是专门从事小企业促进工作的政府机构。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成功创业者对高校创业中心的捐助也是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资金渠道。此外,一些公益性的基金会提供的创业研究资助也为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而在中国,这种驱动作用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促进。目前中国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都已开始重视创业及创业教育工作,这其中最主要的源动力就在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对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

1•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工作。目前,中国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尽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来自社会与企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更主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因此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源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对被教育者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上,真正通过创业教育而步入创业的仅占少数。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社会各种机构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或相关工作的引导与鼓励,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创业教育领域,则必定能加快创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2•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中国创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因而加大有关师资的培养力度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美国通过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开展,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直到现在,硅谷的创业企业依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目前创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未充分表现,因此,通过建立高效的师资队伍,使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迅速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提出的一种把创业和创新两种教育融为一体的旨在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创生起步阶段(1999年至2008年)、推广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4年)、深化改革阶段(2015年至2018年)[1]。纵观近20年中国高校双创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创教育内涵、双创人才培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双创教育模式、双创教育体系等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中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搜索,得到24627条记录,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学科分布中没有出现中国语言文学。在“中国知网”中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为主题搜索,共搜索到17条结果,发表时间分别为2014年1篇,2016年至2018年各2篇,2019年3篇,2020年4篇,2021年3篇。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展开全文检索,共搜集到文章5642篇。这个统计表明在近二十年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着眼于实用性更强的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或是整体研究,汉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因为学科本身实用性较弱,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也相对较弱。因此本文主要就西安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对“双创”教育的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国家平台、训练项目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我国要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是与传统文科对比而言的,冯果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2],新文科和双创教育都指向学科交叉融合,如魏琛认为新文科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与技术人文性”[3],由此可见,新文科与双创教学都是为了训练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是高等教育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积极应对。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突出“应用”,即要求开设专业紧密结合地方需要,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学科教材融合。与老牌大学比较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新建学校,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可以通过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趋势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带来了机遇,可以结合新兴专业优势与区域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升级改造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基础深厚、教学体系成熟的传统文科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专业由于偏重理论教学,以学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脱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在双创教育理念和新文科理念的引导下,注重培养文科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双创能力,培养适合地区经济文化需要的文科双创人才。综上,从国家战略需要、新文科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升级改造的需要来看,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都是必然趋势,大力推进文科双创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选择。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陈旧,侧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能和社会直接接轨;二是双创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目前对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时,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培养不能融合,存在着机械化粗放化针对性不强的缺点。三是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一直以来,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使得双创教育缺乏宏观的顶层设计。虽然该专业也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但是主要针对师范生教育,基地建设较为单一,还需要以产学研来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四是缺乏双师型师资,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大多是在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对学生的双创指导缺乏实战经验。五是与地方需要对接不够紧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地方特色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贯彻“从地方中来,到地方中去”[4]的理念。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首先,专创融合。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探索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种探索对于传统文科专业而言更加迫切,因为目前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还存在对传统文科专业开展统一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其次,加强针对性。目前,高校主要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双创教学,应该加强对于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培训,这样更有针对性这也是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师资建设和评价标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建立“分层+融合”的大文科培养理念

除了学校普及“双创”理念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要建立大文科理念,构建符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目前,我校的文科专业除汉语言文学外,还包括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可以探索相近专业之间的交叉部分,发挥实践教学问题导向性和学科综合性的优势,以解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痛点问题培养学生复合型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大文科理念的基础上,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注重实践训练,专创融合、专业融合和产教融合并重,通识教育和分层培养、全员覆盖和试点实验等点面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兼顾的原则,依托文科专业群,结合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形成了“分层+融合”的核心理念。[5]1.分层理念。首先,有别于工科和经管类学生,主要围绕文化产业需求,立足我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着力于创意文案类、创意传播类和创意策划类。其次,注意区分双创实验班和文化创新项目小组,实现分层培养。双创实验班强调创新的目标导向教育,对那些具备较强开拓意识和领导能力并把创新视为职业目标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文化创新项目小组,以双创和参赛为目的,打造文创类参赛团队。2.融合理念。首先,专创融合。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为改革试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把在创新创业中发挥专业特长;其次,专业融合。在“交叉课程模块”“学科竞赛/双创项目板块”中组建人文、艺术、传媒、经管相结合的文科专业群,以项目制为驱动,打破学科壁垒,开辟专业合作新空间。第三,产教融合。对接企业品牌和地方文化,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需求,政行企校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

(二)建构“通识类+特色类+交叉类+融合类”的课程体系

我校最新版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已设置双创通识类课程模块、地方特色类课程模块、学科交叉类课程模块、产学融合类课程模块。1.双创通识类课程模块双创通识类课程模块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构成。线下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训两部分。主要普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进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等。我校双创教育中心以融合、共享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引进了双创课程资源,创建了校内跨专业课程共享的课程资源,如引进了ESB创新创业国际认证平台课程作为线上课程,对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估,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对全校师生进行创新价值观、方法论、创新思维等方面培训,这些资源能够及时推动各专业双创教学内容的更新。2.地方特色课程模块。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开设有《吕柟与关学》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等特色课程,建立导师工作室、书院、研究院,如关学工作室、剪纸工作室、泾野书院、吕柟研究院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我校所在地区西安市高陵区及其周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开展地方文化创新实践,如洞箫、曲子词、剪纸、扎花、花馍等高陵非遗文化,高陵融媒体、民宿、老字号、泾河工业园、泾阳县产业扶贫、周边旅游景点开发等,将文科专业改造嵌入地方产业链中,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与其他学校形成错位发展,发挥高陵区域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力量。3.交叉融合课程模块。交叉融合课程模块依托我校现有专业资源,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类、大数据分析类、商业策划类等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前沿技术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包括:《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创意与策划》《微电影创作》《深度报道理论与实践》《影视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媒体融合前沿》等,打通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专业群,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艺术类和经管类专业相组合,以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为抓手,开发适合地方特色的交叉融合课程,形成了跨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4.产学融合类课程模块产学融合类课程模块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通识教育学院产学研教学中心,现已建成由理论课课内实践、独立设课实践、第二课堂校内社团活动、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第四课堂产教融合实践所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体系以专创融合、专业融合和产教融合三个重要融合为核心内容,其中,专创融与专业融合从内部进行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从外部进行协同育人,这样就建立了内外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三)采取“竞赛促进+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1.竞赛促进。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筛选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比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各个年级掌握知识和专业课开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在大一至大三三个学年中,每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各安排至少三门学科竞赛,引导学生每学期任选一门竞赛参加。并将学科竞赛与第一课堂的实训课程结合起来,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课程的考核中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推动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2.项目驱动。以专业特色项目、双创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三项带动双创教育,形成课题制实践模式。第一,专业特色项目。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语感培养和坚持不懈的写作实践,因而大量的阅读和一以贯之的写作训练必不可少,为此,我们设计了“读写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工程”,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进行规划,将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并且力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提升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该项目本着持续性、系统性、实践性、制度化的原则,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出数量要求、质量要求、参赛要求、毕业要求等四大要求,明确规定学生要将阅读和写作任务与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结合起来,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提交一本汇编大学四年成果的个人作品集。[6]第二,双创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项目、挑战杯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创业孵化等。经过近两年的引导,汉语言文学学生参加双创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开展双创项目申报和研究也初见成效,部分学生还取得了本专业开设以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如双创获奖、双创立项、成功创业等。第三,高校科研项目。我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允许学生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也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项目研究的灵感,教师大多会指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田野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调查数据分析、资料库建设、调研报告写作、专题论文写作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在师生合作研究过程中,师生建立了学习共同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搭建“双创服务+校内实践+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

除师范类的实践基地之外,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积极开辟了企业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构建了“双创型”教育环境,进一步增进了与企业间的协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1.双创服务平台。我校于2018年对接高陵科技局建成“泾野科创园”众创空间双创服务平台,为学生及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创新服务。目前建设面积2048平方米,聘请了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政府导师、校内导师若干名为本校学生和高陵区内有意愿投资创业的创业者们提供创业指导。该平台将我校双创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孵化融为一体,为学生双创和就业搭建平台,运行两年来,我校已有14个学生创业团队创业成功。为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更好的融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我校还与高陵区科技工信和商务局共建创新创业实验班,每班配班主任一名,实验班的每名学生指定专属双创导师,双创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学科竞赛、科研课题、论文撰写与发表、实践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活动。2.校内实践平台。我校建有VR虚拟现实实验室、大学生影视创客孵化中心、虚拟演播室、数字图像实验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大学生策划展览实训基地、篆刻工作室、叶雕工作室、关学工作室、书法工作室、剪纸工作室、泾野书院、女子书院等,实训条件优良,对学生免费开放。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建设专业实验室,初期规划有“文学小剧场”、“录音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等,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硬件支持。3.校企合作平台。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协同育人基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近三年先后签署协同育人基地达32个,汉语言文学学生人数与基地比达到26:1。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协同育人基地进行了深度合作,包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发、邀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共同指导双创项目、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真实项目训练等。

(五)建设“外引+内培+内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外引。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主要包括外引、内培、内融等措施[7]。外引就是从政行企校等单位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师资,让行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课程已聘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授课、定期开展创业讲座、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模拟创业实践、组建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内培。由于专创融合的需要,传统以理论教学为重的汉语言文学专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转型。除了选派自有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外,还可以通过通过ESB平台对自有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技能大赛、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来促进教师的转型。目前,已有部分教师取得了ESB创新创业教师认证,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还是需要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才能达到。3.内融。内融就是融合学校现有师资,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叉类课程模块教学和学科竞赛、双创项目都是利用校内可以利用的教师资源进行内部整合,未来还可以通过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来加强不同专业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六)逐步完善评价制度,保障双创教育

创业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4年设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顶岗(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加强与企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和结合度,实施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依托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筑工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育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