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关物流监控科

海关物流监控科

海关物流监控科

海关物流监控科范文第1篇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办内控机制建设培训班,通过培训旨在提高广大海关工作人素质,促进边境口岸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知道,海关是依据本国(或地区)海关法律、行政法规行使进出口监督管理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海关职责主要是对进出口货物、旅客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出境运输工具,实施监督管理,保障货物、物品合法进出境;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也是海关一项重要职责。许多国家海关除征收关税外,还在进出口环节国内税费,例如增值税、消费税和石油税等。有些国家海关,还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和进口商品罚金等;海关的另外一项职责查缉走私。各国海关部对逃避监管、商业瞒骗偷逃关税行为进行查缉,尤其对走私禁止和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特别是,每一个国家海关部加大查缉力度。其他是部分或个别国家海关具有的特殊职能:如编制对外商品贸易统计、保税管理、沿海巡逻警戒、管理航行一级保护版权和专利权等。21世纪初,有些国家除对传统的有形贸易(实物)监管外,还对无形贸易(服务贸易)进行监管。许多国家政府指令本国海关履行国际出口管制制度,即对高科技产品、导弹技术产品、核相关双重用途产品、生化武器、常规武器、环境污染物质和有毒废料、濒危物种、文物等进行管理制。

**海关作为我国的边境口岸海关,点多面广,业务门类齐全,但人力、物力监管资源较少。近年来,就如何建立符合**海关特点的长效内控机制,我关经过持续不断地业务改革和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学习借鉴兄弟关的经验成果,正在逐步地建立起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信息科技化为手段、以业务运行监控为依托,以业务执法和内部管理为主要领域,以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为动力的长效内控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汇报。

一、加强“三项制度”建设,促进内控机制长效化

长效内控机制建设以来,我关关党组充分认识到,保障长效内控机制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把握明确的思路和准确的控制点,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内控职能的作用,只有良好地运用职能监督、风险管理监督、督察审计监督等科学手段,着力加强“三项制度”建设,促进内控机制长效化。才能推动长效内控机制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坚持不断地优化内控环境,加大“三项”建设,整合监控资源,确保督办落实,使长效内控取得实效。

1、加强制度建设。按照海关总署及长春海关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了《**海关建立健全长效内控机制实施办法》,《**海关长效内控机制建设任务分解方案》,《**海关长效内控机制评价办法》等,从组织领导、内控职责、内容程序、内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

2、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我关把建立健全长效内控机制定位在大管理、大监督、大层次上来认识,建立了“一把手”为主要负责人,特派员、纪检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积极参与,人事、政工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体制,坚持实现“关党组统一领导,领导干部各负其责,全体关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3、强化目标制度建设。以建立内部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为原则,从本关关情出发,制定和实现符合本关关情的长效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1、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确保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操作规程。3、对内部各部门、各业务类型和各关员的执法状况重点指标进行监控、督察、审计,考核。4、开发应用科技化、信息化操作系统,加强监控,完善手段,充分发挥对倾向性问题的预警、监控、纠正作用。5、大力发挥纪检监察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督察审计的监督优势,将行政监察工作的预防关口前移。6、积极促进长效内控机制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度融合,与业务进行深度融合。

二、长效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亮点”和“成效”

针对本关的监管现场分散、一人多岗、业务种类繁杂、贸易国国情特殊等特点,我关努力创建内控机制与业务管理、队伍管理相结合,内控机制与强化职能管理、风险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的“亮点”,探索自我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模式,使之更符合关区的实际。

亮点一、长效内控机制建设与业务高度融合,有效防范执法风险

1、坚持“制度内控”原则,规范各类执法行为和管理活动。

针对全关业务操作流程的发展和变化,我关及时梳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补充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办法,保证规章制度能覆盖各项业务控制的关键风险点,使各种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措施嵌入到各个操作岗位之中,促进全关内控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从20**年开始,**海关着力完善业务运行操作制度。对海关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增补和完善,先后制定了近十万多字的海关执法活动、内部管理活动规章制度和配套业务结合部联系配合办法,完善部门岗位职责和内部操作规程,以此大大提高了各项业务操作及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先后制定了《边境贸易快速通关管理岗位规范》、《**海关通关业务运行监控岗位规范》、《**海关物流监控系统预警监控制度》、《**海关业务接合部风险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

2、实现“科技化内控”目标,打造自我监督制约机制。

近年来,我关不断地完善“一站式”通关作业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查验设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打造综合货运监管平台。先期,自行开发了《物流监控系统》和《运输工具监管系统》,分别实现了对口岸所有进出境运输工具和口岸与监管中心之间的集装箱及货柜货物的监控管理,形成了口岸现场、监管中心、机关职能部门和主管关领导之间的多级监控机制。后期,我关又开发了“边境贸易快速通关系统”,实现对口岸验放货物快速通关的网络监控管理。之后,我关将上述三个系统整合为《**海关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基本囊括了H2000系统外的现场通关监管业务环节,规范了各业务现场岗位操作流程,对口岸现场和查验现场间的车辆流和货物流进行严密的管理与监控。在机制上强化了监督制约,严密了海关监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关员的执法风险。一是权力分解,口岸现场90%的查验工作量转移到了监管中心由H986系统完成,查验关员查验权力分解、风险弱化;二是作业分离,业务操作均按双人制在业务管理平台中进行,同时,货物、运输的监管业务操作无法在同一地点完成;三是透明监督,现场关员均使用同一平台,界面统一、监控实时,口岸现场与监管中心间,口岸现场进出境通道岗位间都形成程序严密、环节相扣的业务工作链条。

3、创新“信息化内控”监督方法,整合业务监督信息,实现监控信息资源共享。

**年,我关党组针对走私案件直线上升的趋势,反思案件中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切实加大信息化投入和业务改革力度。新设了监管科,全面负责业务协调管理和运输工具、内部转关系统的实施监控。清理运输工具700多台,保留了16家拥有国际运输资格的企业和270台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车辆。自行开发了“运输工具电子图文备案系统”,将运输工具图像、自重以及驾驶人员等相关信息录入、上网,有效防范和打击车辆改装、串换等不法行为。利用《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行了红绿预警监控制度,实现了对口岸现场和查验现场间的车辆流和货物流的严密监控,通过实行红绿预警、打印地磅数据、押运制度、职能监控、司乘人员及车辆电子备案改革等措施,强化了海关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了业务工作和廉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使两个风险一起防范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亮点二、长效内控机制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高度融合,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1、注重廉政教育,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成效活动。

我关近年来多次组织全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培训活动,如建立关领导、特派员上廉政党课制度,推行业务部门科级领导向管理相对人“述职述廉”制度,组织廉政知识考试,开展防范“两个风险”调查问卷,与管理相对人座谈,与**市执法部门开展廉政教育主题培训等活动,同时,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以关员和岗位为主线,在全关范围内开展了“人人参与查找,人人找出风险,人人制定措施”执法及廉政风险自查活动,边排查边整改,建立健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防控机制,“你的岗位潜在的两个风险是什么?针对潜在的两个风险,你及所在科室采取的防范措施又是什么?”,要求从关长到广大关员都要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排查出廉政、执法风险35个。今年,为有效防控执法和廉政两大风险,总结打私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提炼在打击防范货运渠道走私案件中好的经验,切实提高关员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关组织业务骨干,多次召开案情剖析会,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深入查找监管上的风险,逐一分析了两大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确定了防范预防风险的主要措施。并编制成了《**海关货运渠道典型案例剖析选编》。

2、典型引路,挖掘和树立廉政共建典型,发挥辐射作用。

从20**年开始,我关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积极推动沙坨子海关与口岸联检部门实现廉政联动共建。充分利用口岸各派驻机构在同一口岸现场对同一标的物同日实施执法,各方作业数据彼此关联的特点,主动与边检、国检、口岸办等部门协商,创立了“反腐倡廉联动共建制度”。有选择实行进出口货物联合查验,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一机双屏检查,并落实信息通报制度,借助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这一平台,交换业务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了各方作业数据的对碰,变“串联”作业为“并联”监督,不仅加快了通关效率,而且实现了相互监督和制约。我们探索的这个“阳光执法、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监管模式,极大降低了一线关员的两个风险,提高了口岸现场执法的透明度,使廉政建设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创新与突破。

亮点三、长效内控机制建设发挥“实效内控”作用,实行“内控问责制”,探索内控管理的强化手段

绩效考核制度是内控管理机制的有效手段。我关的绩效考核方案从规范各岗位行为、分解权力、强化监督入手,建立和完善覆盖海关各项业务的廉政制度,制订《**海关各个岗位的两个风险图表》,使每个工作岗位、每个业务环节都处于严密监督制约之下,重点堵塞权、钱、人、物等管理方面的漏洞,有效化解廉政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严格的内控问责制,进一步规范了全体关员的执法行为,有效地防范出现“周期性”的自我管理放松,执法随意,思想麻痹大意等不良现象,强调“拒绝违规执法”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是每位关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将内控问责制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通过理顺业务操作人员的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定位。二是将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执法风险责任落实到位,将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措施制定到位。三是为监督制约建立动力运行机制,加大对业务差错的监督、查处力度,形成“有错必纠”的监督压力,并与干部绩效考核管理相结合,与年终考核挂钩,改变执法权力下沉、基层关员执法随意性大、科处级领导对业务运行监控不力的现状,形成完善制度—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化解风险—监督制约—内控检查—问责追究的完整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安排

1、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领导班子要作为本单位内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履行对内控工作的直接领导职责,将内控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工作中每一个时点和要点,注重内控中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保持和发扬我关“全关重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的内控环境。

2、进一步健全内控评估体系。

运用质量管理理念,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要素完成的数质量情况转化成相互关数据,通过日常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关体关员行为绩效考核,落实行政执法纠错和行政执法责任。有效地监督和公开行政执法活动,对执法过错认真地逐项纠正,分析廉政风险和隐患,坚持奖优罚劣,用激励手段推动从源头上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3、进一步推进长效内控机制与业务基础建设、廉政建设的高度融合。更加充分地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平台、执法评估、执法监督和H2000等系统,针对重点风险环节、风险岗位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设计出风险监控和自查自纠项目及指标,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政策法规、业务改革以及执法风险点的变化和转移,对自查自纠项目和风险监控指标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内控工作始终抓住执法和内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紧贴业务实际。

海关物流监控科范文第2篇

1现状分析

1.1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状况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被赋予更广阔的内涵,更强调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百姓行为意识,把相关知识传授给百姓。各级政府部门间、卫生部门内部合作和社区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人群健康是新公共卫生的目标,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仍处于转型期,学科多数为传统的公共卫生模式,重点仍停留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传统公共卫生概念下的学科。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等新学科逐步受到重视,但还有一些学科如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卫生信息技术学、卫生监督学等还没有给予重视。

1.2本市公共卫生机构

上海市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单位包括:市级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区县级单位(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本市的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及上海职工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1.3本市承担公共卫生防治任务主要单位的学科情况

承担本市公共卫生防治任务的主要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市肺科(职业病)医院,近年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竞争力,初步构建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的学科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3.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年成立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原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合建立的,是组织实施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及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预防控制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艾滋病防治研究方面,建立了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行为学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内外先进检测手段,构建相应实验室;开展了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艾滋病防治研究。市艾滋病研究中心,承担了本市102家艾滋病实验室质控任务及全国8个省市HIV耐药检测,是WHO HIV耐药网络实验室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研究,并与美国全球临床病毒药物试验实验室、NIH等合作,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慢性病防治研究方面,糖尿病社区防治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一定优势。牵头承担了市卫生局重大项目《糖尿病社区防治适宜方案研究》,建立了大样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肿瘤流行病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及癌症早期诊断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申请了专利。病原微生物学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储备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全国预防医学领域具有优势。

市疾控中心自评各学科居全国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水平,其中艾滋病防治、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结核病防治居更前列。中心54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113人,占20.8%。8人次在全国学术团体中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中心确立了以疾病危险因素评价、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治适宜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病原微生物重点学科建设,并致力于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学科建设。

1.3.2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是上海行使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从原市卫生防疫站中分离而来, 2001年整体开始独立运行。原市卫生防疫站中从事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化妆品、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的人员数量和整体实力处全国领先位置。经职能调整,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业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上。近年来科研意识逐渐增强,并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2006年创办《上海卫生监督》杂志,编写《卫生监督工作指南》,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在全国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2006年启动卫生监督人员后备骨干培养计划得到全市良好反响。

1.3.3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4年建成的市公共卫生中心是本市开展各类法定传染病门诊和收治业务的定点机构。其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妊娠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具有优势,居市内领先。目前,中心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成立了临床诊断部、科学研究部、生物安全部、流行病学部和实验动物部,形成向国内外开放的传染病研究平台。2004年与华山医院感染科联合被批准为市卫生局传染病重点学科。中心已引进一些优秀青年人才,但仍缺乏合理的人员结构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于既往偏重于临床实践工作,忽视了科研教学,临床诊治工作难以创新,科研薄弱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的瓶颈。

1.3.4上海市肺科(职业病)医院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是本市结核病、职业病定点收治医院。职业病科自1999年与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整合以来,即作为医院重点专科。职业病分为尘肺科和中毒科。尘肺科在全市尘肺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居领先地位。每年诊断尘肺例数,占全市的90%。具有病理、影像技术及肺功能检测技术优势。中毒科主要开展职业性化学物中毒、物理损伤、职业性肿瘤等临床诊治工作和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人才梯队与同行对比具有一定优势,共有21位职业病诊断资格医师,高级职称者占71.4%。其中有国家职业病诊断专家,有4位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指定专家,具有公共卫生大学学历及医疗专业硕士学历的复合型医师。尽管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每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和新诊断病例数逐年上升,但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仍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与上海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1.4本市高校公共卫生学科情况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等高等院校承担了本市公共卫生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发展最全,有15个学科。2004年教育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榜首。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但与国际一流公共卫生学科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学院50年代即涌现出苏德隆、顾学箕、杨铭鼎、许世瑾、徐苏恩、徐达道等一批知名专家,在我国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原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但缺乏在国内外具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厚度相对不够,尚存在潜在危机。

1.5本市在建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列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预防精神医学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学科,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营养卫生学科以及华山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联合的传染病学科,目前这些学科正按计划积极建设中。

2主要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领域投入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在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定特色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总体而言,目前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重数量轻质量”偏象。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不够,新兴学科建设较薄弱。

2.2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发展尚不平衡,差距较大

2.3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未有效调动各单位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骨干人员学历层次相对不高。

2.5高层次、高级别课题和研究成果少

由于高端学术技术人才缺乏,瞄准公共卫生学科前沿的技术储备和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申请部级课题不多,高级别成果奖项较少。

2.6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培养体制尚不健全,新兴学科未建立学科体系,仍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创新研发能力脆弱。

3国内外经验借鉴

综合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学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发展,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3.1建立吸纳人才的措施

建立发掘、吸纳和留住国内外公共卫生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吸引学有所成人才回国工作及来去自由条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3.2建设一流科研平台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实验室和高技术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促进重点或中心实验室开放,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建成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学科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3.3加强规范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科学管理制度,全面形成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3.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机构、国际组织或名牌大学建立合作研究,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著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送学科人员出国研修,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4发展目标和思路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要高起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引领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方向,与世界一流水平和质量、效益接轨。在提高传统公共卫生学科研究与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其他新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鼓励拓展预防医学外延的学科建设。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需要重点发展学科及疾病预防控制优势领域基础,有重点地选拔5~8个公共卫生学科,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学科水平,造就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5有关政策建议

5.1有效整合全市资源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发挥各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同时应整合全市资源共同参与,有机融合。

5.2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在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立“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监管。

5.3建设重点学科

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选拔5~8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每个学科资助经费100~200万元,学科所在单位1∶1匹配。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5.4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绩效考核与综合评估,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5.5强化政策措施

强化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学科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内外公共卫生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力度。

6有关立项建议

根据本市公共卫生学科现况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发展的领域,拟重点建设和发展以下公共卫生学科:

6.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作用在抗击SARS中得以充分体现,是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手段,有必要加强流行病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加强对新发及不明原因疾病、重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6.2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规律即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订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包括劳动卫生毒理、环境卫生毒理和食品卫生毒理学等,是公共卫生重要学科。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高通量、快速、准确毒性筛检方法研究,建立和完善毒物毒性鉴定与安全性评价体系等。

6.3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

目前劳动卫生问题和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重,流动农民工的涌现、新型化学物的应用,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问题。职业危害以尘肺和中毒为主。职业病发病率在工伤总人数中占首位。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科建设仍是当务之急。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制订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一步开展尘肺和中毒等职业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6.4卫生监督学

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保证。卫生监督学是行政法学与卫生法学及卫生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各学科。由于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历史较短,卫生监督学作为新兴学科,仍未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卫生监督工作首先应发展卫生监督学,包括卫生监督法规体系研究、卫生监督标准体系研究、卫生监督的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各专业的卫生监督学,如职业卫生监督学、传染病卫生监督学、医疗执业监督学等。

6.5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当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基本工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作为21世纪领先项目,通过教育人民如何适应健康行为和促进社区改变,以支持健康的生活。学科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研究健康效果评估方法、完善健康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以艾滋病为研究重点,发展社区和个人健康教育适宜技术;研究健康促进证据评价,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方法学。

6.6其他建议立项支持的学科

海关物流监控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舟山;水产品;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24-0093-01

据海关今年年初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量333.88万吨、出口额138.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28.09%。水产品出口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8%,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2010年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内(嵊泗地区除外)出口水产品188.7万吨,货值6.86亿美元,种类涵盖鱼类、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其他水产制品。

而海洋环境的污染使这些原本优质的海产品对食用人群产生了危害。由于海洋生物独特的生物特性,它们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其中重金属汞(Hg)、镉(Cd)、铅(Pb)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在海洋生物的体内这些重金属的毒性高,通过食物链会传递到人体,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些有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有害效应。

本文通过对2008年至今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内出口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海产品种类、海域环境等因素与重金属超标的相关性进行风险评估,为进出口水产品检验监管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报告,并提出应对措施,保障出口水产品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来自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8-2011年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结果记录和2010-2011年辖区内出口水产品的重金属监控检测结果记录。

1.2 检测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5009.11- 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 5009.12- 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2010年7月起为GB/T 5009.12- 2010)、GB/T 5009.15- 2003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5009.17- 2003(食品中汞的测定)、GB/T 5009.123- 2003 (食品中铬的测定) 执行。

1.3 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本次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所采用的限量标准主要参照了国家质检总局历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抽样及检测计划》附录中《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技术要求表》的标准和欧盟(EC)No 1881/2006指令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

2 结果

(1)舟山地区出口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总体超标率为2.45%,均为海捕鱼超标。

2008年执行监控检测重金属8个样品,其中海捕鱼5个、海捕虾3个;2009年执行监控检测重金属19个样品,其中海捕鱼5个、海捕虾4个、头足类10个;2010年执行监控检测重金属101个样品,其中海捕鱼34个、海捕虾33个、头足类31个、贝类3个;2011年执行监控检测重金属157个样品,其中海捕鱼41个、海捕虾45个、头足类43个、贝类10个、蟹类18个。详见表1。

(2)舟山地区不同种类水产品重金属监控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

(3)监控结果中海捕鱼重金属超标情况,见表3。

7个海捕鱼超标样品其中6个均是2011年抽取,其余1个样品是2010年抽取。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其中4个样品铅超标,2个样品镉超标,1个样品无机砷超标。

(4)水产品样品的来源统计。

根据被取样企业产品追溯记录,所有监控海洋鱼、虾类、蟹类及头足类中章鱼样品均来自东海海域;头足类中63.53%的鱿鱼来源于东海或日本海,其余鱿鱼属于来进料加工产品;贝类来源于嵊泗地区海水养殖。

(5)2009年1月-2011年6月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出口水产品被国外通报重金属超标情况。

2009年1月-2011年6月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出口水产品共被国外通报38起,其中因重金属超标通报2起,占了整体的5.26%。2010年9月,某公司的海鲜配菜产品通关后在流通市场领域被俄罗斯卫生部门抽检并通报镉超标。2011年1月,某公司的冻梭子蟹(冻切梭子蟹)产品被欧盟官方口岸查验并通报检出镉1.22±0.31ppm,该批货物后被退柜处理。

3 讨论及应对措施

3.1 数据分析讨论

检测的286份水产品样品中,样品超标率为2.45%,并且在近两年有增长趋势。

从超标的水产品种类分析,鲭鱼和鲣鱼分布于我国温带海区,常集群洄游于沿岸表层。因此受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而实验监控频次最高而无重金属超标的安康鱼属于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水深30-40米、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及泥沙底质海区,常潜伏海底,无集群习性。

从超标的重金属项目分析,分别为铅、镉、无机砷。当前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10月,舟山已有三十余家船舶企业分布各海岛沿岸。舟山船舶行业规模体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海洋污染的隐忧。且有关职能部门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从水产品重金属国外通报情况看,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仍须引起重视。欧盟在(EC)No 1881/2006指令中对水产品重金属限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俄罗斯食品安全及食用价值的卫生要求也作出了相应重金属限量的规定。

近海海洋污染致使重金属富集于海洋生物体内,企业在后续生产加工过程中无法去除。通过上述实验检测数据显示,重金属为低风险项目,但需要长期监控。不考虑样品来源和样品种类的差异,检测项目的风险大小排列为:镉>铅>无机砷>汞>铬,因此水产品重点监测的项目应是铅、无机砷和镉,汞和铬不合格的风险相对较小,具体应针对某些种类样品进行适当的监控。水产品因生活习性和来源不同,其重金属污染程度也不一样,应对不同种类水产品中易超标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3.2 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建议采取如下措施,降低重金属污染危害,保障出口海产品质量:(1)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切实遵照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2)控制工业污染源,改进生产工艺,防止重金属流失,回收三废中的重金属;(3)加强对近海海域环境监测;(4)加强对易超标水产品种类、易超标项目的重点监管,加强源头控制,加强对原料验收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贸易国家地区标准;(5)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检测工作,充实监测数据库,为科学合理地评估水产品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2010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EB/OL].[2011-2-11].省略/cj/2011/02-11/2836883.shtml.

[2]ASCHNER M.Neurotoxic mechanisms of fish-borne methylmercury[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2,12(2): 101-104.

海关物流监控科范文第4篇

一、加强科技基础建设,做好重大工程建设。

(一)部署总署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根据总署统一规划,调试开通我关到总署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单独使用我关到总署的2M专线,采用硬件系统,比较原软件方式的视频会议系统,画面质量、语音效果都有很大改善。全年共召开12次全国性视频会议。为确保全国海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国庆期间随时可用,根据科技司要求,安排专人于国庆期间(9月21日至10月10日),对总署视频会议系统开机值班,达到100%出勤率,圆满完成值班任务,受到总署科技司表扬。

同时,做好关区视频会议系统的保障工作。研究新的应用,在监控中心安装实现可视指挥的功能。全年共召开全关区视频会议7次,节省办公经费约112万元(按每次会议16万估算)。

(二)继续进行总关大楼综合布线工作

继续进行去年开始的大楼综合布线系统。一是对弱电井进行了清理改造。清理弱电井内线路,铺设防静电地板,安装接地箱。二是在中心机房迁移网络设备,安装骨干光纤、双绞线配线架。三是完成四层西厅办公区的装修、清理工作。由于大楼已经正常工作,工作时间不能够影响正常办公,而且对卫生、安全有较高的要求,所有工作必须在下班后和节假日进行,加班加点进行施工。截止到11月底,大楼综合布线验收测试工作已经完成。邀请山东省计算机网络质量监督检验站对我关综合布线系统进行抽测,共选取9个楼层的300个信息点和20对光纤。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具备了验收条件。同时,做好大楼礼堂的综合布线和视音频信息点设计工作,确保大楼礼堂满足今后视频会议召开要求。

(三)进行关区网络升级改造

关区骨干网络自2005年“三网改造”完成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同时根据关领导的要求,上半年启动了关区广域网网络升级改造工作。经过调研,确定采用MSTP线路和MPLSVPN技术建设关区骨干网络。经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多次协商,引进多家运营商竞争机制,大幅降低线路租费,为网络升级改造创造了条件。通过引入MPLSVPN技术,能够增强关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网络的可控性,实现业务及管理网传输的负载均衡及互备,实现关区视频监控图像在海关内部网上跨地市传输,提升关区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关区网络建设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为做好此项工作,我科根据处领导要求积极寻求总署支持,向总署科技司提交了技术方案,并顺利地通过了总署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论证。

为解决网络改造出现的线路租费缺口,统一规范关区二级现场专线费用,与三家电信运营商签订全省线路资费框架性协议,规范收费标准,清除不合理收费。同时根据海关法和总署监管场所管理办法,将一部分专线费用改为企业支付,节省我关线路经费;经过清理,二级现场线路全年费用由原80多万减少到30多万,弥补了全省网络扩容经费需求。

目前该项目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完毕,工程已进入实施前的模拟测试阶段。

(四)继续进行关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根据关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统一规划,参与并制定大港、邮办、机场、黄岛海关全年的视频监控建设工作方案。配合港务局实现视频监控光纤入户,实现大港港区内的监控。加强对关区视频监控系统的指导和规划,先后到保税物流园区、日照和东营进行实地调研和指导。

针对宽视界传输方式的缺陷,积极探索视频监控网络传输的新模式。以东营海关为试点,采用“分段”的方式实现视频图像的传输,即:由监管场所至海关采用MSTP局域网方式传输,隶属海关再采用2M互联网接入方式,实现总关对其监控图像的实时查看。这种方式投入及运维成本均很低,且图像效果很好,可在关区内推广使用。此外,在该关还进行了视频图像异地存储的测试,确保保税仓库等无海关人员值守场所的监控图像异地保存在隶属海关,满足了监控要求。

(五)加强对外接入局域网联网建设

管理网对外接入局域网是我关对外接入的网络平台。为加强各直属关对外接入局域网的建设,总署下发了“海关管理网对外接入局域网安全建设指导方案”。我科对该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组织专题会与安全科、系统科等相关科室共同讨论,调研在我关的可行性,分析我关现状与总署要求的差距,逐步实现外单位与我关的规范接入。此外,今年在对外接入局域网推广了以下工程项目。

1、做好油气液体化工品物流监控系统的推广工作。

为落实总署党组关于加快物流监控系统建设进度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海关对进出口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等商品的物流监控水平,根据总署要求,先后开通了龙口(龙口滨港液体化工码头有限公司)、日照(日照中石油)油汽液体化工品企业等9家企业与我关的VPN线路连接,实现系统的数据传输。

2、实施“关库联网“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入库管理,实现入库税收回执自动核销,实施青岛海关与青岛人民银行联网工程。经过积极与青岛人民银行技术部门沟通,制定符合我关实际的联网方案。

3、实施出口加工区联网工程。

按照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的要求,为实现出口加工区信息化管理,实施了出口加工区联网工程。根据我关网络环境,兼顾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我科制定详细联网方案,协调厂商完成了网络设备安装、联跳测试,实施了青岛海关与出口加工区联网工程。实现省内7个出口加工区通过vpn方式接入我关管理网对外接入局域网。

二、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监控。

(一)建设互联网应用监控系统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147号)、《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第82号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加强总关办公楼互联网应用管理,规避用户不良行为给单位带来的法律风险,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我科将建设互联网应用监控系统列为我关今年科技项目。经过前期调研和讨论,完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设计,并广泛试用各个厂商的产品。共测试了烽火、网康、深信服和奕驰等公司的产品。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用,基本确定采用网络督察系统。网络督察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全面,操作灵活,能够满足我关的实际需要。目前该系统已完成测试验收,并投入使用。

(二)管理网服务器安全域划分工作

按照总署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关管理网服务器实际情况,规划网络结构,编写青岛海关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协调专业公司对方案进行试验、论证,最终确定安全可靠的整体方案。共对144台管理网服务器详细信息进行了全面调查、测试、统计,做好前期准备。进行服务器迁移工作。共向过渡区迁移服务器103台,然后根据业务需求再迁移到保护区。目前保护区有68台服务器。配置访问控制规则90余条。

(三)部署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根据总署统一要求,为加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在管理网和运行网部署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我科积极配合系统安装调试,提前在运行网及管理网上安装、调试CA系统,为调试总署推广的安全管理平台做好准备。同时,积极与系统安装人员协调,做好在我关的系统安装工作。

(四)认真做好网络安全检查工作

配合山东省保密委对我关网络进行检查;根据总署统一部署,完成红机网的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完成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工作。

根据总署要求,做好我关“办公网自测评估整改”工作。编写涉及网络设备、机房、电源等内容的“青岛海关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自测评及整改记录单”,对目前现状进行自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规划,进行设备申请预算。对红机网设备、线路进行排查标识,在总关大楼内完成安装电磁传导干扰器40台。根据总署“分级保护测评申请书审核单”反馈意见重新研究有关网络、电源、设备等整改事宜,根据意见对“青岛海关分级保护测评申请书”12项内容进行修改。

三、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关区网络、机房等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一)进行关区部分隶属关网络机房安全巡检。

根据处领导的要求,今年我科加强了对隶属关机房、网络设备的运维工作指导检查。9月21日至30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济南、烟台等9个重要业务现场海关进行了网络、机房安全巡检。根据巡检结果,我科进行认真分析,确定出机房、设备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关区下发“关于进行网络、机房安全自查整改的通知”,提出具体整改要求,规范关区各隶属关和现场机房和网络设备的运维gognzuo。这项工作是初次尝试,效果明显,今后将继续进行。

(二)加强网络运维制度建设

为规范网络运维工作,我科完成《青岛海关业务运行网、业务管理网维护管理办法》的编写,并向关区下发征求意见。该办法将作为指导今后关区网络运维工作的标准,对规范网络运维工作的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增强网络运维的整体意识,提升关区网络运维工作的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对新建办公点的检查指导

维规范新建办公点的机房、综合布线、网络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我科参加黄岛保税物流园区、大港海关旅检现场、机场物流园区、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潍坊海关驻北港办、潍坊海关驻寿光办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并为蓬莱海关及其驻长岛办完成网络升级改造。

(四)制定“关区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管理规定”。

为加强关区视频会议系统地运行维护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参照总署下发的视频会议管理规定,制定了我关“关区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制定工作,拟在2010年下发关区。

(五)积极做好专项经费的申请工作

根据总署文件,统计关区2010年机房装修需求并上报总署。经过精心准备材料,及时与总署科技司沟通,最终确定总关机房等四个机房的装修改造经费。同时上报2006年机房装修工程完成情况和关区2010年专项经费的申请工作。

四、认真作好其他系统建设工作

1、建设五层办公区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根据处务会决定,进行五楼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采用无线技术,联系施工单位到五楼实地查看摄像头、监控主机安装施工位置,确定实施方案。完成四个摄像头更换、调整、测试、验收,目前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

2、完成H986港区联网工程

规划大港港区内的光纤规划。利用港区建设视频监控的时机,完成港务局机房到老海关和H986办公楼的24芯光纤接入。这些光纤除满足港区内视频监控需要外,还能够实现数据传输,解决老海关到H986之间光纤紧张的问题,同时实现了H986的互联网接入。

3、进行机房UPS后备电池的扩容工作

为加强机房运行安全,增加机房电源后备供电时间,进行了UPS后备电池扩容工作。后备时间由45分钟提高到120分钟,大大增加了停电时后备电源的供电时间,使系统管理员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备份和关机,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

4、完成对我关VPN网关升级。

为解决电信3G无线联网不正常问题,对我关VPN网关进行升级,并更换升级所有用户证书。同时配合系统运行科将武警执勤信息平台从管理网迁移到外联网,实现执勤武警通过互联网vpn访问武警执勤信息平台。

五、明年年工作打算

1、提高关区骨干网络基础保障能力。

继续进行关区广域骨干网的升级扩容工作,建设关区信息高速公路。

2、继续加强关区机房的建设和安全运行。

根据今年国家公布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提出我关区机房建设要求,加强关区网络和机房安全建设。进行总关机房的扩容工作,增加机房UPS供电能力,优化机房散热效果。更新机房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精细化管理。

3、进行管理网对外接入局域网的建设

根据总署指导方案和我关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关建设方案,清理规范现有系统,满足信息安全要求。

海关物流监控科范文第5篇

十一五初期,国家提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约占发电总量的4%。截至目前,我国投入商运13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28台核电机组,17台核电机组正在审评中。预计到2012年,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将超过法国、日本等国现有核电规模(50多个机组),成为世界核电大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机组数量将超过美国现有核电规模(104个机组),进入世界核电前两名,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总容量将近1亿千瓦。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两台100万千瓦机组2005年陆续投入运行,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我省对核电厂监测实行企业和政府监督相平行的“双轨制”。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制订了《田湾核电站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方案》,定期对田湾核电站周围陆地和海洋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厂址周围环境γ辐射水平、空气环境介质、陆地环境介质、海洋环境介质和指示生物中各种放射性核素水平基本均在本底涨落范围内。尽管如此,我站于2007—2010年期间,对田湾核电厂废水排放口附近海域的海水进行了70余次采样监测。分析表明,环境海水中氚浓度水平为0.46~41.7Bq/L,均值2.5Bq/L,与本底水平(0.76~0.91Bq/L)相比有明显增高,并且呈上升趋势。在对田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留样复测中我们还发现,液态流出物在排放前的氚浓度水平最大达到1.6×105Bq/L,这个数值是环境海水中所测的氚最大浓度值的几千倍。参照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2009年第1季度对秦山核电基地环境空气中氚活度浓度监测结果[1],空气中和降水中氚含量维持在高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值和对照点的测量值。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2009年对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液态流出物的留样复测中,也检测出少量的放射性核素110mAg、137Cs、60Co和58Co[1]。这都说明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核电厂周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水平的增高。一般而言,核电厂上报给政府和环保监管部门的报告均以放射性流出物月排放及累计量与国家批准年限值比较结果为考量指标,监管部门对其排放浓度、排放核素和排放波动情况均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环保部门应当尽快建设放射性流出物实验室,制定合理可行的监测方案,开展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为政府监督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核电厂厂址周边环境和公众安全。

1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责要求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和标准中,仅有下列两部涉及到环境保护部门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实施监督性监测,并根据需要对其他核设施的流出物实施监测。•《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在第4.2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设立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第4.2.2条提出核电厂监督性环境监测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实施[2]。以上规定中没有明确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在对所在地核电厂流出物实施监督性监测的法律地位并缺乏对其工作细则的相应要求,更缺少环境保护部门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实行监督性监测工作的相关要求。

1.2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控制原则[3,4]我国现行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管理主要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条件下的公众剂量约束管理,同时辅以明确的年排放总量管理要求,对于排放浓度的管理则是间接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三重控制:•个人剂量约束:每座核电厂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公众中任何个人(成人)造成的有效剂量,每年应小于0.25mSv。•对每座压水堆型核电厂规定了放射性流出物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对于液体放射性流出物,氚的年排放量控制值为1.5×1014Bq(4×103Ci),除氚外其余核素的年排放量控制值为7.5×1011Bq(20Ci)。•放射性流出物浓度的排放管理限值以下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1.3核电厂流出物排放相关标准目前我国有以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可供参考:•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8.6规定,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时,应保证排放不超过审管部门认可的排放限值,包括排放总量限值和浓度限值;在运行期间,应使所有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量保持在排放管理限值以下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6]。•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6]第6.6条规定,核动力厂的年排放总量应按季度和月控制,每个季度的排放总量不应超过所批准的年排放总量的1/2,每个月的排放总量不应超过所批准的年排放总量的1/5。若超过,则必须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和GB14587—2011《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技术要求》均规定,对于滨海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0Bq/L;对于内陆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Bq/L,并保证排放口下游1km处受纳水体中总β放射性不超过1Bq/L,氚浓度不超过100Bq/L。如果浓度超过上述规定,营运单位在排放前必须得到审管部门的批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7]中对海水中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作了规定,包括60Co、90Sr、106Ru、134Cs和137Cs,具体列于表1。

1.4我国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控制要求从我国现行法规要求来看,对流出物排放控制大致是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剂量控制和法国的排放总量控制[8]内容相结合,缺少美国那样的排放浓度控制值[8]。田湾核电厂批准的1、2号机组最大年排放量列于表2。2006—2010年上半年期间,田湾核电站气态流出物的年实际排放量/年限值范围为0.017%~0.26%,液态流出物中氚年实际排放量/年限值范围为3.6%~40.6%,除氚外核素的年实际排放量/年限值范围为0.6%~1.9%,均低于国家对其放射性流出物年排放量控制值。国内各个核电厂对排放浓度的控制要求更多的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定。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制定的排放内部控制标准:正常运行期间为500Bq/L;大修期间为l000Bq/L。秦山核电一期和二期的排放控制标准长期执行370Bq/L,后来从废物最小化出发,经原国家环保总局审批后调整为3700Bq/L。田湾核电厂按俄罗斯原设计的排放控制标准为20Bq/L,在首次装料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审评时,从废物最小化考虑将除氚外放射性核素浓度排放控制标准改为200Bq/L,氚活度浓度控制值为8×106Bq/L。

2国内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现状目前国内已运行的核电厂反应堆堆型主要为压水堆,另有两座重水堆。压水堆核电厂在运行期间对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类别主要分气载流出物和液态流出物两类。针对气载流出物的监测,监测项目又分惰性气体、131I、气溶胶、氚和14C,由于惰性气体(如88Kr、135Xe、41Ar等)和卤素(131I)的半衰期都极短(几~几十小时),测量方式只能采用在线连续监测(见表3)。液态流出物主要监测对象是核电厂贮存槽和排放口(见表4)。环境主管部门对国内已建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方案列于表5。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压水堆核电厂流出物的监测内容,但测量方式或频次均未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通过表5可以看出,由于目前没有相应的法规、标准规范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方式和内容,江苏、广东和浙江省环境主管部门对核电厂的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点位、样品数目、分析核素、测量方式和监测频次上都有所不同。

3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的建议

3.1制订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技术导则针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我国只有一个规定———《核设施流出物监测的一般规定》[10],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的技术导则规范,以明确环境保护部门在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中地位、职责和监测细则。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对核电厂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实施细则的不统一。在已建核电站的省份,目前开展的核电厂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采用的主要形式为抽测和复测,抽测和复测的样品由核电站提供。但从测量频次上看,有的省份环境主管部门按照月度或者季度采样分析,有的则按照半年进行采样分析;从液态流出物的监测点位上看,有的选择为总排放口/机组,有的选取排放槽/机组;从监测项目上看,有的省份对液态流出物测量项目为氚和锶-90,有的则为氚和γ核素。•对核电厂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对象没有明确要求。现行有效的标准规范未规定对液态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抽查频次,不管是从时间周期或是按照核电厂的排放频次,都没有明确要求,并且监测对象也没有针对特定核电厂的各种排放槽或总排放口进行具体说明。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的排放量较大,尽管都是实行槽式排放,但不同核电厂设计的废液排放槽的类型和个数也不一致,并且排放槽的设计容量的不同也造成核电厂液态流物的排放频次显著差异(见表6)。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如何选择适宜的监测周期进行取样监测,既使得监督性监测具有代表性,又要保证监督性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这都需要斟酌统一。•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在线监管工作存在缺陷。在核电厂进行环评审批,建设运行前没有在排放口为环保主管部门预留相应的在线连续监测哨点,同时国家相应的标准规范中尚未明确环保主管部门对核电厂流出物排放实行在线连续监测的必要性,更没对这套针对监管部门使用的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提出相应要求(是和核电厂共用异或独立的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不管是核电厂已建成的流出物在线监测系统接受地方政府的实时监管,还是地方政府在核电厂独立建设流出物在线监测系统,都应该明确下来,保证对核电厂流出物的有效监管。目前,在已建核电厂的省份,有的省级环保监管部门只能依靠核电厂营运单位在排放口设置的实时监测系统对流出物监测数据进行简单浏览而无法实现在线连续监控,有的在这方面的监管甚至仍是空白。因此,环境主管部门对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监督性监测工作的任务应该明确下来。表7给出了对气态流出物和液态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内容和监测方式的一些初步的建议。

3.2省级环保部门建设放射性流出物实验室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存在排放量大,衰减时间短,活度较高等特点,这就造成了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工作具有分析样品量大、采样到监测周期短、放射性水平较环境级实验室高等特点。因此,省级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在核电厂所在地就近建设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实验室,配备专业人员和专用大型分析仪器,保证流出物监测分析工作的高效及时、准确有序,保障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安全排放。3.3建立环境海水连续监测体系目前,我国对核电厂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的环境主管部门主要是江苏站、浙江站和广东站。多年来海水监测数据反映了海水中氚浓度水平数据波动较大,数据异常偏高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海水采样时间与核电厂废水排放时间间隔短,同时还存在采样点位、天气以及海水涨潮落末等环境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采样时间也是流出物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核电厂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环境本底某些放射性核素的增高,而我国沿海已运行、在建、规划多个核电厂址,目前尚未开展海洋环境放射性连续监测工作,而国际上很多建设核电厂的国家均建有海洋连续监测哨点[11]监控核电厂周围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建议在海洋中设定固定连续监测哨点,建设海洋环境放射性连续监测网络,掌握核电厂周围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为核电厂运行前本底调查,海洋环境放射性调查或退役调查工作做好数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