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范文第1篇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自近代以来在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导入新课:促使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器物和制度却无法挽救旧中国呢?20世纪初,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我们诠释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情境一:一个农村少女伫立田间――旧中国的缩影引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显示一些老照片(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图片)。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

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概况:

要求学生看书找到这些基本情况: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旗帜。(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情境二:为少女请来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告诉她一些新思想(体现以少女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具体事物体现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课件显示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情境三:让女孩读《狂人日记》,进一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件显示狂人日记的节选和玩偶之家的图片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1)“打倒孔家店”。

①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b.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c.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②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含义。

③意义。“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情境四:女孩看不懂文言文(突出以女孩的变化为主线)。

课件显示《上邪》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为下一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铺垫。

情境五:改造后女孩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不足?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感悟评史。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课件显示)材料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学生通过材料进行分析。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边带领学生共同回忆,边用课件展示整体知识框架。

新文化运动范文第2篇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说白酒因上述元素制约导致衰退乃至消亡都是无稽之谈。但面对如此剧烈变化的产业环境以及国内个性化消费主义的盛行,白酒只有变革,与时俱进才能顺应时代,顺应消费,依然如常大踏步前进。

正因如此,方圆作为食品领域畅游九年而岿然不动的第一品牌,经过对国内数百家白酒企业的详细调研咨询,厚积九年食品酒水服务经验,利用独自研发的酒水文化品牌模型服务市场,成为老酒新文化运动的扛旗者。

新文化 酒水品牌营销的凤凰涅槃路

白酒需要新文化,是由白酒营销现状和白酒策划目前的问题决定的。

从白酒营销现状看,突出的问题是酒老心也老。从产地历史归属,到酒窖的时间长短,到是否经过多少年窖藏,都是酒品牌营销最常见也最看家的本领。汾酒为了究竟是谁在一百多年前获过金质奖章已经不止一次地质疑茅台。五粮液的文化里总是极力陈述所谓陈氏秘方。这种以老为尊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对于年轻一代消费者总觉得这种酒似乎和自己没有必然的消费关系,因此,从沿海到内陆,象征典雅浪漫时尚的红酒正成为风潮,一些从对产品诉求转变到对人诉求的酒品牌大面积崛起。所以,对于唯恐不够老的白酒企业,已经到了放下架子和陈年腐味焕发青春的时候了。

从白酒策划来说,按理作为白酒的当家管家,白酒策划应该能深刻洞悉消费,帮助企业度过老化难关,但现实是,白酒策划界的弊端决定顾问们很难跳出既有经验。具体来说,就是白酒策划界的传统和偏颇缺陷。

从传统缺陷看,主要指白酒咨询界的一些惯性思维。如习惯到故纸堆中找卖点,如喜欢装成一个文化人等等。客观地说,挖掘历史文化,从酒出发寻求创新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曾帮助白酒企业成就了一批品牌。如酒鬼等。但市场的变化导致过去的许多经验正在实效,如酒鬼做湘西文化成名,但后来黄鹤楼同样被赋予了正统的历史文化,却并没引起消费关注。因此,仅仅打文化或许甲乙方都感觉很美,但并不能托起酒水,只会让酒品牌在需求营销的大潮中越来越同质化。

而从偏颇来说,白酒咨询界相当一部分人曾有酒企服务经验,对于真正的市场实际操作熟稔于心。因此,变革渠道也成为顾问服务中最重要一环,盘中盘、直分销都曾在市场中取得过辉煌业绩。但过去不等于未来,虽然渠道很重要,但因为过度拥挤,目前已经成为白酒运营的负累。这不是说从此白酒运营就不要再重视渠道,只是说,随着一个个性消费主义的时代到来,仅仅运营渠道也远远不够。

正是因为看到了企业的从产品出发,咨询界的或文化,或渠道等众多缺陷,方圆品牌营销机构俯瞰白酒业现状,从行业基础出发,从消费洞察出发,推出新文化运营系统,推动白酒品牌营销凤凰涅槃式的新革命。

金三角模式 让新文化运动赢到底

相对于以往白酒品牌运营系统,新文化系统既不是从产品文化这样,也不是从渠道定位,而是综合消费需求、产品、竞品三方面的综合情况,整合十二个模块的内容,形成一种以需求为中心,以产品和竞品为两翼的品牌提炼系统。

从需求来说,新文化系统重点考察消费者对品牌、文化、包装、标签的内在认知,通过对市场上品牌、文化、包装、标签的系统深入分析,形成新文化系统的基础要素。在其中,文化系统会分析社会文化、产地文化、消费文化、场景文化等多个系统;品牌系统会重点考察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心理、品牌附加值、品牌标识感受等。包装则会考虑不同消费者的包装感受、包装心理属性认知、包装价值感提升路径等,而相对来说,标签则会重点考察消费者的自我标签、酒水标签、品牌标签等。经过对上述模块的分析整合,最终提炼出新文化系统实现差异化价值化的基本要素。

从产品来说,方圆新文化系统会通过对工艺、管理、质量、成本等大模块中的三十六项指标分析,重点检索提炼企业产品核心价值、核心优势等。严格意义上,对产品三角的深入分析,不是为了产品而挖掘,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与消费板块可以互相契合的部分,一次形成对新文化轴心工程的打造。

新文化轴心工程的第三极打造是竞品部分。从市场现实看,新文化模型重点要求竞品数量的范围,通常是在抓住数个重点竞品同时,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竞品的全盘分析,从而形成以全国视野做细致品牌的战略视野,确保新文化轴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具体到对某一个竞品的分析,重点有卖点、传播、促销、终端四大模块。通过对四大模块总十六项具体内容的把握,从而形成对竞品品牌优劣势的具体把握,最终通过与前两极的对接,形成品牌新文化的内在轴心。

新文化运动范文第3篇

在接手孔府家之后,凯纳对其进行了全面诊断,力图对症下药。经过深入分析和调研,我们发现孔府家亟须解决以下五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强有力的产品支撑。孔府家酒有300多个单品,有每瓶两元多的“手雷酒”,也有两千多元的千年孔府酒,产品可谓参差不齐。但是,孔府家酒没有很突出的“明星产品”,产品高不成、低不就,卖不上高价钱。

第二,渠道建设不完善,经销商积极性普遍不高。在万基黯然退出之后,许多经销商都与孔府家分道扬镳,仅存的一些经销商也是三心二意。

第三,“家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弱。孔府家开中国白酒广告之先河,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曾红遍大江南北,但孔府家赖以崛起的文化大旗未能与时俱进,“小家文化”越来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第四,传播效果日益降低。孔府家继续传播“家文化”,并大打电视、报纸广告,取得的效果却很小,浪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

第五,推广力度不够,终端销售乏力。孔府家的营销活动少而且简单,终端销售乏力,有的超市终端竟然出现月度“零销售”的惨淡业绩。

考虑到运用常规的营销手段很难在较少资金的情况下迅速拉动市场,我们寻求一种非传统的传播营销模式。结合孔府家酒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孔府家项目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复兴”的策略,针对孔府家的五大问题,我们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术,分别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各个击破,最终帮助孔府家扫除了障碍,迅速走上了复兴的道路。打造明星产品“府藏”。

基于孔府家没有很突出的“明星产品”的现状,同时考虑到孔府家的品牌战略,我们决定开发一支新产品。结合孔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认真调研,我们为新品命名为“府藏”,孔府家酒本身带有“府”,推出“府藏”别出心裁但又顺理成章,竞品没有这样的天然优势,府藏具有更强的记忆点和区隔性。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调整,一款既符合孔府家酒的文化内涵,又能区隔于其他竞品的“孔府家・府藏酒”诞生了。孔府家・府藏酒,定位于中高端,适宜于政务、商务消费,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发展势头十分强劲,2008年,府藏酒取得了孔府家单品销售额排行榜前三强的业绩。

巩固与拓展渠道

针对渠道建设不完善,经销商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状,我们提出“巩固与拓展并举”的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力完善销售渠道。

首先,巩固现有经销商。为了巩固现有经销商,我们采用了情感营销的方式,拜访了一批重要客户,对渠道利润进行了重新合理分配,打消了其思想顾虑,一些骑墙的中小客户也开始全心全意地与孔府家合作。经此一役,孔府家的销售渠道得以巩固。

其次,连环出击,全面招商。招商的最大难题在于招商人员和招商政策,对于前者,我们制定了周密的招商管理制度,并培训出了有较高实战水平的招商人员;对于后者,我们制定了专业的招商政策和招商手册,迅速赢得了广大经销商的关注;对于经销商最为头痛的窜货问题,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市场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经销商的利益。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招到了一大批优秀的区域经销商,招商战略的顺利实现,为孔府家酒的复兴奠定了良好的渠道基础。

从孔府“家”到“孔”府家

新白酒时代已经到来,孔府家依然高举“家文化”大旗,取得的市场效果越来越弱。针对此种状况,凯纳认为必须加以调整。

首先,时过境迁,“小家”文化难引共鸣。纵观当今白酒市场,部分强势品牌也在大力宣扬“家文化”,比如金六福酒积极进行品牌延伸,努力向“家文化”靠拢,其“春节回家,金六福酒”的广告语脍炙人口。孔府家再传播家文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的信息所淹没。

其次,“孔文化”才是品牌本源。白酒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儒家文化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酒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礼”和“德”,正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所以中国白酒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播者,中国酒文化的实质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在齐鲁大地,作为鲁酒领军的孔府家酒就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这是其他白酒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势,儒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孔府家酒遇到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生活在一个孔孟思想和儒家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只有顺应主流文化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最后,“礼仪文化”更能体现孔府家酒的文化内涵。为了更精准地表达孔府家酒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宽泛而庞杂的“孔子大家文化”中选择了一个更加具象、更能引起消费者共鸣,与孔府家酒联系更加紧密的“小文化”――礼仪文化。自此,孔府家酒的品牌有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全新定位:中国礼仪文化酒。

三大转变,全面提升传播效果

孔府家的传播效果日趋微弱,主要原因在于传播切入不当、定位不准、媒介组合不合理,为此我们进行了“三大转变”,迅速扭转了不利局面,全面提升了传播效果。

一变:从“品牌切入”转为“产品切人”。孔府家之前的传播策略是“品牌切入”,搞一刀切,其实就孔府家的现实情况来看,还无法做到全面开花,只有将少数的资源集中投放在某一产品上才能够使品牌聚焦,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感官,提升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孔府家现有产品,我们最终选定了孔府家・府藏酒。事实证明了策略的正确性,府藏系列在2008年公司产品销售排名中跃居前三名,整体销售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孔府家-府藏酒拉动了整个产品的销售。

二变:从传播“小家文化”转为传播“礼仪文化”。从品牌切入之后,孔府家继续传播“小家文化”,上文已经分析过,时过境迁,“小家文化”难引共鸣,且面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孔府家已经不再适合去争夺。我们需要逆向思维,回归品牌本源,即“孔子大家文化”,准确点讲,就是中国礼仪文化。

在确定了“中国礼仪文化酒”的定位之后,我们又特别针对孔府家・府藏酒提出了“重礼仪,敬尊者”的传播口号,很好地诠释了孔府家酒与儒家文化的渊源。后期,为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从而加强与消费者的心理沟通,我们重新酝酿了一个新的口号:孔府家・府藏酒――献给最尊敬的人。

当一种产品的文化给消费者规定了场景的时候,这种文化就会变成一种力量,那就是我们企业追求的“销售力”。“献给最尊敬的人”所体现出来的产品文化诉求(以敬为礼),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心灵上的距离,暗示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景,最终起到了推动消费的效果。

三变:从“天女散花式”传播转为“聚焦式”传播。孔府家之前的传播方式是“天女散花”式,即全国市场投放、多种媒介投放;接手孔府家之后,我们迅速调整传播策略,转为“聚焦式”传播,即选择山东、济宁、曲阜等几个核心市场,重点选择报纸、户外、终端等几种性价比较高的传播媒介,力图以小成本撬动大市场。在建立、健全营销渠道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和公关活动,将传播和营销有机结合起来,捆绑造势,保证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妙手迭出,提高终端销售力

针对终端乏力的不利局面,我们灵活出招,策划了多轮促销、公关、事件营销活动,极大地拉动了终端销售力。

携手名校教师,庆50年,品文化酒,共巡文化圣地。2008年教师节临近之际,已经走过50年发展历程的孔府家推出了“携手上海名校教师,庆50年,品文化酒,共巡文化圣地”感念师恩大行动,以此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与支持。还得到了国内知名报纸《环球时报》的协助。活动提高了孔府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同行中树立了典范。

圣地祈福,“2009・首届孔府家中国儒商文化之旅”影响深远。为了使孔府家2009年的经销商大会不落俗套,并易于制造新的品牌传播点,我们为孔府家策划了“2009・首届孔府家中国儒商文化之旅”大行动。2008年12月8日,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儒商身着汉服,由孔府家步行至孔庙大成殿,共同朝拜圣人孔子。圣地祈福活动吸引了大量的眼球,济宁电视台、曲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寻找最尊敬的人。为提高孔府家・府藏酒的传播力度,我们以“献给最尊敬的人”为传播方向,面向全国重点市场(山东、上海、广东)征集以此为主题(“寻找最尊敬的人”)的文章,每半个月刊登一期征文活动的内容及画面,不断唤醒消费者内心深处对最尊敬的人的记忆,并提醒消费者积极参加活动。征文一经投放,即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经此一役,孔府家・府藏酒更加深入人心,终端销售额显著提高。

侧记:孔府家复兴的启示

启示一:准确的市场定位

这里的“市场定位”,包括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传播定位等诸多方面。在复兴道路上,孔府家没有盲目冒进,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立足于重点市场,从市场和企业实际出发,围绕着“中国礼仪文化酒”的产品定位,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对孔府家品牌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市场空白点,基于大众层面,抓广普人群,自下而上拓展。事实证明,企业的准确定位,为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启示二:一切以消费者为核心

一家成功的企业必定是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不断创造价值的。孔府家全面启动复兴战略后,完全从消费者出发,在传播上扬弃旧观念、老套路,以一轮接一轮的营销攻势,整合联动社会资源,将企业的市场行为延伸至消费者的社会生活,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地让消费者体会到企业传递的价值。孔府家酒“携手名校教师,庆50年,品文化酒,共巡文化圣地”等活动把握了消费人群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范文第4篇

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段材料表明

(

)

①新文化运动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和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③的成功是工商学等阶级共同努力的结果

④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和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发生的社会大背景。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和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有的地位,但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是把这两个运动割裂开来的,对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讲述得并不详尽,这会使学生觉得这两个运动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于是在把握这两个知识点时出现盲区。

翻看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雷”这个知识点对新文化运动只字未提。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文中只是在最后一个知识点提到一句话“1919年,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教版教材对这两个运动的内容表述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讲课时很容易一带而过,不去讲清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加之这两个知识点分列于必修1和必修3两本教材中,学习时间间隔较长,学生不容易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接,也不利于理解记忆。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反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其实学术界一直把它们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

首先,新文化运动和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一战期间壮大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思想界出现的尊孔复古逆流和早已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形成激烈的碰撞。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和爆发了,从思想领域发展到政治及社会领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其次,新文化运动为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以此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猛烈的进攻。它还倡导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首的文化主将,他们利用后来的《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在社会上大力宣传鼓动,在民众中产生巨大的启蒙作用,尤其是广大青年经过运动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民主意识空前提高,这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期间学生先锋作用的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地位的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积极参与,广大人民觉悟的提高,运动形成全国规模,都和新文化运动在前期宣传发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再次,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爆发的导火线,消息传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很快波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迅速地承担起领导责任,他们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明确的方向。甚至在各地实际指导运动。运动期间,他们主持下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杂志刊登了大量的文章来报道和评论这一伟大运动,《每周评论》更是连续五期用全文或大部分篇幅来报道这个社会热点事件,这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的斗志,鞭挞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起到很大的作用。陈独秀说“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产物,可蔡元培先生、胡适之和我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也称陈独秀为“时期的总司令”。可见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领导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当然这更是前期社会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与效果体现。

新文化运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自由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中将近代中国面临危难的根源归咎于人们束缚于中国封建传统而形成的腐朽观念,他将进化论作为传统信仰体系和近代西方价值观对立的武器,指出:“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需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祁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并为此大声疾呼:“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1]陈独秀是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1917年陈独秀在北大聚集了一批思想活跃的进步人士,《新青年》很快成为各种新潮思想的主要阵地,随之一场以救亡爱国为主题的思想启蒙运动就此展开。

一、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的词源来自拉丁文Liberalis,原意为尊重个人自由、思想宽容等等。故此,人们常将遵循自由主义思想原则的人称为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逐渐演变成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从卢梭的“人人生而平等”开始,资产阶级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在中国,西方自由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输入。自由主义作为可以使中国富强和摆脱外国侵略的工具而被严复从西方思想武库中挑选出来,梁启超和立宪党人也开展了具有自由主义性质的争取活动。20世纪初,西方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时流行的是功利自由主义和修正自由主义。功利自由主义在坚持早期自由主义关于个人自由的信念的同时,极力调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其中以杜威的功利自由主义最具代表,他将功利自由主义与其民主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后经过其学生胡适的大力宣扬,在中国有不少信徒。几乎与胡适同时,以张东荪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大力宣扬费边社会主义,较之胡适,张东荪的自由主义容纳更多的社会主义内容,他们一直力图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寻找平衡点。

总起来看,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自由主义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造成的结果,但又具有中国特色。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校蓬勃发展和留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他们不满于中国现状,试图以思想改造和社会改良等非暴力的方式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自由主义思想对城市知识分子的影响很大,经由新文化运动的大力宣传,自由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既反对独裁,也不愿和共产党合作,甚至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成为国共两党之间的制衡力量。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可谓是生不逢时,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战乱频繁,使得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成为不可实现的梦想,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现状也没有能够给予自由主义充分施展的空间,自由主义注定成为一棵不能开花结果的移栽之木。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改革方案弊端日益显露。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成为自由主义思潮发展最昌盛的时期。[2]

二、人道主义思潮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潮是人道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曾经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在欧洲历史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样的,人道主义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主题,其确立,是中国思想史由古代向近代转折的标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强调满足人的感性需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开明自营”的观点,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将博爱思想运用在关于大同世界社会平等的设想中。孙中山同样也提倡为国民谋幸福即是博爱。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对封建专制的批判达到了高潮,随之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宣传也加大了力度。

启蒙思想家们严厉指斥的封建道德价值观,是封建时代把人性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从而把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符合封建尊卑原则视为高于人的发展、甚至高于生命存在价值的基本价值观。新文化运动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封建的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桎梏,并大力宣扬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呼吁国人“冲决罗网”,大胆追求现实的幸福。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是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同时期的很多进步思想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3]从中可以了解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力量。人道主义反映了这个时期思想追求上的理想主义精神气质,博爱主义较为明显的忽略了利益关系上冲突的种种可能性,人道主义存在于启蒙思想运动中,但又始终模糊,缺乏现实的基础,因而人道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仅仅昙花一现。

三、科学主义思潮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中心是德行的培养,都在崇尚尧舜禹式的古代先贤。然而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中国的未来迷茫,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认真的反思,认为单纯的效仿古代先贤已经明显落后,特别是缺乏科学精神和民主观念,严重制约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严复曾指出:“不为数学、名学,则吾心不足以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数也;不为力学、质学,则不足以审因果之相生,功效之互待也。”[4]在此,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不仅有别于具体的“器”,而且超出了“技”的层面,它实际上已开始具有某种方法论的意义。作为与“民主”并立的一大口号,科学既不是器或技,也不是具体经验知识,二是普遍之道。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进而将科学作为整体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规范体系。一切都必须按科学行事,一切都必须以科学的原则加以裁决:“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5]在这里,科学的功能已不仅仅在于认知,而且在于评价。

由于新文化运动力图通过思想改造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内在动力,所以这时的科学主义一开始就超出了实证科学的范围,而是主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升华而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首先认定只有掌握科学才能帮助国人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把传统文化斥之为封建迷信,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它是不科学的。与此同时,他们延续了严复的学术思想,大力提倡科学方法论。他们猛烈抨击以儒学为代表的礼教文化和民间儒学及非儒学派思想,胡适在20年代领导了“整理国故”运动,以实证论重新解释传统哲学。新文化运动以文化改造为目的,但最终目标却是在寻求国富民强的道路。到了三四十年代,科学救国论在实践环节广泛应用,出现了教育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等一系列活动,科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通股票新文化运动的鼓噪,科学获得了普遍性意义。

总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经历了一个由器到技到道的过程,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科学主义的出现迎合了20世纪初接受新式教育的一代知识分子,因而从推崇科学知识体系到自觉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成为新信仰的核心理念,不仅颠覆了传统儒学一统天下的独断景象,更成为国人选择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评判标准,因此对科学主义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历史借鉴。

20世纪初期,政治动荡状态客观上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新文化运动高举“救亡”与“启蒙”的大旗,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被贯以“启蒙”的名号引进来。总的来说,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使国人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4.

[2] 闫虹珏.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述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6.

[3] .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相关期刊更多

新文学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新疆新闻出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族自助区出版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