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第1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76分)

1.

(3分)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全

B.往上托

C.提出

高举________

举例________

举世闻名________

2.

(1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3.

(6分)根据课文《有的人》,完成填空。

“有的人”在诗中指________的人和________的人。鲁迅先生属于________种人。全文通篇采用________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____,故后____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

(6分)多音字组词。

倒dǎo________

泊bó________

蔓màn________

dào________

pō________

wàn________

5.

(3分)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腐烂

B.衰老

C.磨灭

永垂不朽________

老朽________

朽木________

6.

(6分)读《有的人》,然后填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一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的人;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________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

7.

(3分)读《有的人》,然后填空。

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呵,我多伟大!”刻画了________;“俯下身子”刻画了鲁迅________的形象。

8.

(7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生机________

________

面目全________

一命________呼

________不留情

自由自________

苟延________喘

9.

(5分)修改病句。

①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作文知识提高了。

②大家对他提出了正确而尖刻的批评。

10.

(5分)阅读《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选段,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11.

(5分)读一读,写一写(仿写比喻句)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1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shuāi

kuǎ

xiǔ

xià

shī

shǒu

qíng

yu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4分)对对子。

①独角兽

________

②三叶草

对________

③百日草

________

④一叶兰

对________

14.

(2分)判断正误: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15.

(2分)“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

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

.

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

.

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

.

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16.

(2分)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A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

.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

.

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17.

(2分)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A

.

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

.

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

.

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

.

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18.

(2分)给“敝帚自珍”这个词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解释______

A

.

收藏

B

.

遮掩

C

.

破旧

D

.

自己谦称

19.

(2分)黄校长来参加某班班会,班长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______

A

.

校长,您的光临,是我们全班同学的骄傲。

B

.

校长,您来参加班会,请多加关照。

C

.

校长,您来参加班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D

.

校长,您有空来参加班会,真是我班同学的莫大荣幸。

20.

(5分)将画线部分改写,使之与上文构成对偶句

①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

②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枫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21.

(6分)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一个“骑”字,(

A

.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B

.

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

A

.

表现了自信、自豪

B

.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

(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

A

.

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

.

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22.

(9分)根据课文《风筝》内容填空。

(1)在童年的“我”看来,风筝是“________”,小兄弟喜爱风筝是“________”。中年后,“我”认识到:原来游戏是“________”,玩具是“________”。

(2)阅读本文后,在你眼中,主人公“我”是个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7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21-1、

21-2、

21-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性;文化;策略;品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标准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教学使用的是译林版小学英语,在品读了所有新版教材之后惊喜地发现,新版教材的内容设置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双重性质,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又明显地增加了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突显了课程的人文性质,令人眼前一亮。

1.对国外文学作品的引入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就是日复一日地对单一的教材进行重复加工以及做练习题,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几乎是一个空白地带。新教材图文并茂地引入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如:五年级上册的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五年级下册的Cinderella,六年级上册的The king’s new clothes,六年级下册的The lion and the mouse等。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童话故事的喜爱。通过阅读,他们被带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体验外国文化特色。笔者还让他们课后上网搜索、阅读其他外国著名童话故事。由此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国家、地区的了解和理解,使学生在认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异域文化的客观认识。

2.对中外传统节日的介绍

节日是每个国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不同的节日传递着不同的历史、风俗、价值观等。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益于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介绍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学生回顾自己经历,结合课文内容,重温了这些传统的节日,了解每个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活动和节日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的重要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如万圣节、圣诞节……五年级上册的Unit 8 At Christmas,学生对其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圣诞老人、圣诞树、礼物、火鸡和圣诞大餐对学生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在圣诞节那天,笔者带着班级学生一起过圣诞节,他们带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互赠圣诞礼物,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通过对中西方不同节日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外不同的节日风俗与价值观念,体会两者的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3.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戈向红(2012)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有些单元用culture time版块替换了三四年级的song time版块,culture time版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外文化的差别或者介绍外国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以五年级上册文化板块的知识点为例:第一单元介绍中西方传统饮食的区别,第二单元介绍英国和美国一楼的区别,第三单元介绍中国和一些英语国家的标志性动物,第五单元介绍英国和美国对于警察和消防员的不同称呼,第六单元介绍中英文地址的不同写法,第七单元介绍中国、美国和英国流行的运动。

Culture time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4.对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

《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综合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林版小学英语每册教材的后面有两页“learning tips”,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教导学生使用某些学习工具,或引导学生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或补充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如对于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建议是“Read more English stories.多读英语故事,有利于增长知识,积累词汇,提高兴趣,培养语感。你可以尝试多读一些英语故事。”

发展学习策略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养成独立的人格特征;它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它有利于学生做出清晰的自我认知,正确评价自我。

5.对学生品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译林版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六年级教材为例,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帮助学会认识各种标志;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揭示城市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从节水、节约能源、保护树木、少用塑料四方面来引导学生保护地球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以刘涛的好习惯为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Unit 3 A healthy diet对比迈克和杨玲的饮食,让学生得出结论何为健康饮食;Unit 5 A party告诉学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Unit 8 Our dreams引导学生畅谈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而不断努力。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和同伴探讨思考,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译林版小学英语包含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加强了对课程人文性的挖掘和提炼,彰显了课程的人文性质。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对教材仔细研读,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践行课程的人文性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第3篇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是特别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其文学底蕴深、取材范围广,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字、理解字意,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进行学习与模仿。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途径,也是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在仿写过程中使用课文的词汇语法,模仿其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句等进行仿写,其中排比句是小学阶段学习难度较大的句式。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排比句:“没有水,就没有( )、没有( )、没有( )……”句子练习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例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时,学生读到“溪流时而窄、时而宽、时而急、时而缓”的排比句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2.段落仿写

对段落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间的联系,因此要支持学生对段落进行仿写,了解段落与句子间的结构,增强习作质量[2]。段落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总述―分述、总述―分述―总述等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在对铜锣湾、海洋公园、浅水湾进行描写时,三部分是并列结构,每个段落是总―分的段式,是学习仿写的优秀范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采取总―分―总模式,描写彩塑与壁画。同时,在段落与段落间,通过“不仅有彩塑,还有壁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生也可以练习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练习和老师反复说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相比较,效果更佳。

3.篇章仿写

模仿是读写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符合小学生写作心理,可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篇章仿写是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文章、课文,其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有章可循,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相联系,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记录事物和生活,并进行仿写。学生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架构,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属于说理性文章,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后,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选择实例进行证明,最后强调所持观点,进而试写说理文。也可以仿写同种类型文章,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后,可以描写家乡景点,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后,可以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4.立意仿写

写优秀作文的重点是立意和选材[3]。文章以立意为统率和灵魂,好文章一定具有深刻、鲜明、正确的立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作者选择题材与彰显思想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作文立意的水平。课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富饶,并指出了是英雄的人民守卫海岛,才使海岛更加美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相似题材的作文。

二、利用留白,拓展文本

在小学语言课本中,一些课文会有留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4]。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留白空间,寻找文章未尽之言,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拓展文本、填补留白,在开展“随文练笔”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填补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者以简练、含蓄的笔触体现中心思想,局部出现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刷新、填补这些空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叙述了三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作者略写“负荆请罪”,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以补写的方式写清楚“负荆请罪”的过程。在写作时,可以刻画蔺相如、廉颇的性格,也可以描绘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此方法,在“随文练笔”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思维。

2.扩展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应找到文本中具有较多含义的句子,通过学生想象进行续写,进而提升对课文的认识与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准确找到课文的关键句子、词语,引导学生对其“添枝加叶”扩展文本内容。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中写母亲年复一年地背着担子翻山越岭,艰难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教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难,并对母亲在不同环境下翻山越岭进行想象,如在烈日炎炎时、在阴雨连绵时、在漫天飞雪时等等。扩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3.看图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性插图,但缺乏全面的文字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动作、神态、衣着,对其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然后拓展文本内容,完善课文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观察插图,让学生补写西门豹与衙役、巫婆之间的对话,使图中人物更加鲜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对于插图不完整的,教师要基于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让相关情节更加丰满。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插图只有女娲娘娘以彩石补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寻找彩石的,面临怎样的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换位改写

改写就是对原文的表达方式、体裁、结构等进行更改,充分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加工、组织[5]。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对课文进行改写,如将课文改成招工贴、电影剧本、广告词等。此举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古诗《村居》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草长莺飞”来想象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赠汪伦》可以让学生写成故事或剧本,让学生扮演李白或汪伦,体现送别时的心情与动作,也可以扩展古诗,想象两人在王府相遇的故事。

三、增加感悟,深化文本

“随文练笔”的内容要在细读文章时科学、自然地获得,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了解文章表述特c,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练笔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文的小结、文尾处,很多作者都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处续写,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感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小结抒怀

很多作者因为表述的要求,写作时会在小结处留下空白。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当学生学习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出现交汇时,就会出现“情感磁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文章情感点,引导学生在随笔练习时提升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让情感获得升华,增强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和优美的笔触写出小露珠形成、消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感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当小露珠消失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什么话对小露珠说,并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下想说的话,作为一次“随文练笔”训练。此类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尾续写

一些课文的结尾较为含蓄,文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大胆想象,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情形,让学生对情节进行续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作者以淳朴的笔触刻画了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课文结尾处写姑娘跳起民族舞蹈,小伙子摔跤、套马,游客也跟着唱歌跳舞,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教师要抓住“何忍别”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续写。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调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科学地开展语言和思维训练。

3.读后感言

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与教学目标[6],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振奋人心、启迪学生思想的文章,是学生写作“读后感”的优秀素材。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撤退,将敌人引到山顶后跳崖的英雄壮举。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对壮士跳崖后是否有人生还、生还者还会发生什么故事等问题进行联想,进而展开写作。这既是随笔训练,也是一种与原文互动的读书方法。在“随文练笔”时,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文习惯,让随笔具有一定的结构,进而有效增强学生把握作文结构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刻体会、自由练笔,准确、用心地选择读写结合点,给予学生了解学习对象与展开想象的根据,支持学生对句式、段落、篇章、立意进行仿写,在课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扩展情节、看图想象、换位改写,并在小结、文尾、读后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语言体现思想,认识生活真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涵的挖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随文练笔”的价值,要科学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开发资源,让“随文练笔”体现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盛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 李福红.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效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3] 沈丽英.小学习作课“小练笔”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 (2).

[4] 金玉.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第4篇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通过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在篇目和数量,题材和体裁,选文衔接等多方面的比较,两版教材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很明显,人教版教材更深得人心,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更符合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存在问题,相信人教版教材在以后还会更加趋于完善,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帮助和惊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社会化社会角色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社会化媒介,承载着社会领导阶级为中小学生社会化所选择的特定的课程内容及社会主流文化,这些代表着社会权威的知识、价值观念等社会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情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由于当前有关学生社会化与语文教材社会学分析的研究成果已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从学生社会化的视角入手,集中探讨语文教材中社会化内容要素的存在形态。

一、教材社会化内容分析框架

1.学生社会化内容维度的确定

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子类。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研究者通常从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等角度进行探讨与描述。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将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1)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2)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掌握;(3)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确立;(4)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培养;(5)个性的发展。[1]根据这种理论观点,社会化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文化层面,研究者通常将其要素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包括价值规范、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类别;二是个性发展层面,包括个性品质的培养,自我意识、自我观念的提升等;三是社会结构层面,主要指社会角色的学习。这三个层面从不同视角入手基本囊括了人的社会化内容的主要方面。

学生社会化作为人的社会化的子类,具有作为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即学生社会化处于初级社会化阶段,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内容具体体现为各科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在教材上。各学科因学科特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主要侧重在知识技能上,如数学学科;有的属于综合性学科,涉猎面广,如语文学科中学生的社会化内容囊括了知识技能、社会规范、角色塑造、人生理想、健康个性等维度。

2.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的分析框架

审视教材中的社会化内容,可以从教材目标维度与教材内容构成要素入手。

教材目标主要指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内容的编写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课程标准简明扼要地标示了课程目标与学生社会化内容的一些对应关系。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其十条总目标既有字词、读写等语文知识技能类内容,也有诸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生态度、文化认识、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类内容。这就从面上概略地指示了语文教材中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价值观、个性品质、人生态度等不同社会化维度。

教材内容要素维度的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学研究文献看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与人的社会化的对应关系。在语文教材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从价值取向、文化倾向、社会角色、性别倾向等角度对教材内容作了大量的分析,为审视语文教材的社会化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价值取向的研究为例,研究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有如下一些基本取向: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无私奉献、勤劳刻苦、诚实善良、人际和谐、男性中心等。[2]这些取向蕴含了政治类价值取向、道德类价值取向以及性别角色类价值取向,是属于具体层次的内容要素。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内容基本上是遵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根据学生社会化的特点而编写的。

由此,借鉴语文学科中学生社会化基本内容的研究成果,参照社会学中社会化内容三层面分类观点,我们将分析框架确定为三方面五要素,三方面指知识技能方面、社会规范与角色方面、人生理想与健康个性方面;五要素指知识技能社会化要素、政治社会化要素、道德社会化要素、角色社会化要素、理想社会化要素。由于五要素是三方面的具体化,分析主要从五要素角度着手。五要素分析框架囊括了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能够比较全面而典型地分析教材中具有社会化功能的内容要素。

二、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存在形态分析

语文教材中社会化内容的存在形态包括社会化内容的构成及其呈现方式。下面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采用社会化五要素分析框架作具体分析。

1.知识技能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包括语文知识技能、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三个方面。其中语文知识技能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属于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和位置有两类,一类是以短文形式集中出现在每个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一类是以分散的形式呈现于课文前后的提示、练习、注释及附录等栏目中。[3]

(1)文化类知识

语文教材中文化类知识涉及哲学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史地经济知识、天文知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生理和自然界知识、军事知识等等,涉及面远远超越了其他教材的囊括度。这些知识大多附着于选文、注释及课后习题、资料袋、宽带网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尽管基本不在考纲明确列出的考试项目中,却也经过了精心编写,有其特定的用意,通常作为隐性要求的教化内容引导学生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存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谋生的能力。

(2)生活技能类

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反映基本生活技能类的文章,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明确提示生活技能,如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另一类隐含于相关事情中以进行独立谋生等的思想教育,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通过让孩子学会看病这一事情,传达了对下一代自立的期望。

总之,语文课本就像一个小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很广,是其他教材所不可比拟的,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社会、自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政治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是国家向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重要媒介,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或政治倾向的养成上。

以人教社课标版语文教科书为例。小学阶段政治教化内容主要是简单的政治知识、信仰与政治情感态度,其编排在质与量上都有层级递进的特点。例如,一年级上册只有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属于政治类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篇课文都属于政治类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8篇课文都是政治类内容,这是量的增加。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具有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特点。以低年段4篇与首都有关的课文为例,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是以简单的短文灌输热爱首都的感情,显得直接而简洁;二年级角度拓宽了,对首都北京作了多侧面的描述,其中《北京》写其美丽,《我们成功了》刻画申奥成功时的北京,聚集于国家领导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面;《看雪》则选取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这一角度,强化学生对首都、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编排方式,从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与同册教材不同课文两个层面,体现出连续与强化的特点。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接受能力增强,政治类内容的深度、广度随之增加,在政治知识、信仰、情感态度、政治形象等类目及其呈现上都有了拓展。以政治形象的呈现为例,教科书所选的大多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选取点包括党的领导人的艰苦创业精神与优秀品质,以及延安、北京等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符号的“圣地”。除此之外,小学高年级及中学课本中开始涉及一些政治规范类内容,引导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看法与态度,通常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以论理的形式逻辑严谨地引导学生对政治规范的认识。

从横向呈现方式来看,同册教材通常选取不同政治类事物或同一政治类事物的不同方面以整合的方式强化政治教化。例如,低年段教材除了选择首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一年级上册还择取了作为政治象征的国旗、升旗仪式等,二年级上册还选取了欢庆国庆节等政治现象;其呈现途径除了课文,还有课后“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我会读”、“展示台”、“回顾・拓展”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等栏目。

总的来看,语文教材集中选取的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政治类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课后习题、插图、资料链接、口语、回顾・拓展等构成成分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建构了一条横向整合、纵向贯穿的层级递进式的学习链条。

3.道德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类内容要素主要包括人伦类道德类目与非人伦类道德类目。参照吴永军的“道德价值取向类目量表”,人伦类道德品质包括外界交往类品质与自我伦理类品质。非人伦类道德品质包括与外物有关的道德类品质(如环境道德之类)和与自身相关的道德品质(如进取、立志、信心等类目)。其中,与自身相关的伦理类品质属于个性品质,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支撑项。

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中人伦道德类内容选文最多,从一年级上册就有热情好客类如《欢迎台湾小朋友》,礼貌类如《有礼貌》,互助互爱类如《爷爷和小树》,和谐共处类如《小熊住山洞》,亲孝仁爱类如《平平搭积木》等选文。这些选文以生动的形象直接展示人们之间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认同、模仿。教材同时也安排了如《该怎么办》之类道德类问题情境设计,以启发学生思考,加深道德认识,塑造道德行为。

在非人伦类道德内容上,教材选取了一些表现学生个性品质的选文,如二年级上册《我选我》涉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进取等内容;《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除了与人相处的人伦道德外,也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道德类内容。此外,教材还选取了相当数量的与外物有关的道德类文章,如一年级上册儿歌《轻轻地》、口语交际练习《这样做不好》的插图、课文《小熊住山洞》等涉及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等行为规范;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成的》,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都是典型的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道德类内容;这三个年段选文的表现方法由记叙为主发展到论说为主或记叙、抒情、论说综合运用,表现方法的复杂度与内容的深浅都有层级递进的特点,而同一主题不同侧面的反复呈现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关于教材中的道德类目,吴永军作了统计,其“价值取向类目量表”中道德类目共有24亚目,即爱国(爱家乡),仁爱、科学、勤学、坚毅、奉献、亲孝、智能、勤俭、进取、认真、信实、谦虚、友情、立志、信心、敬业、合作、知足、热情好客、助人、自尊、谦让、宽容。[4]这24亚目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虽然不是立足于对所有教材的分析概括,但基本反映了语文教材中道德类内容的构成情况。

道德类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通常是以课文为主体,渗透于文前提示、课后练习、资料袋、插图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其呈现特点是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既有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有熔铸于人物语言与行动、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方式;既有同册同一道德类目不同角度的呈现,同篇课文不同道德类目的呈现,也有不同年级同一道德类目的纵向连续呈现。从低年段的简单易懂的道德形象与活动到高年段有一定深度的道德活动与认识,教材在纵向上体现出深难度加大、内容反映面拓宽的特点。

总的来说,语文教材中的道德类内容相当丰富,内容的呈现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念、规范与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仿效道德行为。

4.社会角色类内容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因选文及插图的特点,容纳了众多的社会角色,是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教材中的社会角色类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其一,从类与量上看教材角色的呈现形态。根据研究者的统计,教材中的社会角色大致包括:政治领袖、共产党干部、军人或党的战士、警察、烈士、民族英雄、革命者、帝王将相、文学艺术家、教授、科学家、教师、学生、工人、农林渔牧人士、商人、医生、民主人士、官员、家庭妇女、普通知识分子、体育界人士等角色类型。这些社会角色的择取态势是从家庭邻里、学校为主到社会为主,基本上符合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每一阶段都有合适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一年级上册角色形象主要有学生、教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叔叔、农夫、盲人、诗人、售货员、小丑、军人、神话人物等,主要集中在小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人物角色越丰富,活动领域越开阔。由于每一种角色形象都隐含着社会对其在角色义务与角色权利方面的角色期待,教材选择与忽略某些角色,角色的量的安排,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对这些角色地位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也就从量的有无、多少体现出来。

其二,从呈现方式上看教材的角色形象。除了类与量的处理外,教材中的角色形象还通过行为活动与形象塑造等手段呈现角色期望、态度与规范。以性别角色为例,教材主要从两性职业、活动领域、形象塑造等方面刻画性别角色,其间的显著差异暗示了社会对两性角色期望与态度的不同,这类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教材对角色规范的呈现主要是凭借语言描述及角色行为展示,与行为规范尤其是道德规范有密切的交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好汉查理》就提示了“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说话算数”等道德规范与角色行为方式;《我不能失信》强调了做人要“守信用”的道德规范与角色行为。教材借助课文人物角色之口直接鼓励或贬抑角色的某些情感态度与行为,属于正面的直接的榜样教育。

总之,教科书中的人物角色是对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人物的镜像反映,选入教科书的角色形象在呈现上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其情感、行为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给不同年段的学生提供了可认同的榜样范例,对培养学生分清角色类型、健全角色扮演心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角色适应的能力有或显或隐的影响。

5.理想类要素及其呈现

语文教材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理想方面,研究者指出,建国以来的教材中,“人生理想”占据了部分篇幅[5],说明“追求理想”也是教材的价值取向之一[6]。教材中的理想社会化内容其实是社会对学生的生活目标与人生志向的教化,企图将学生的追求目标规范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其内容主要包括理想及其实现途径与方法。

以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材中的理想类内容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种类别,因前两者与政治、道德类内容有交叉,此处单看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呈现情形。

首先,生活理想类内容。生活理想是人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生活方式的要求和向往以及对自己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包括个人生活中追求的具体目标。[7]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小青石》等就属于生活理想层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文中人物形象对生活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引导学生认同与仿效。还有针对具体生活目标的选文,如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描述了懒狮子的不良生活目标与人生态度,四年级上册《乌塔》则示范了将长期目标细化并最终实现的方法,这类选文更能切实地引导学生的当下行为。

其次,职业理想类内容。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工作行业、工作部门以及事业成就的向往。一年级下册《火车的故事》、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就是通过梦见开火车以及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的话语表白来展示儿童职业理想的萌芽。职业理想类内容还包括实现途径与方法的教化,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讲的就是主人公另辟蹊径最终实现职业梦想的经历。

从呈现途径看,编者主要将其渗透于课文人物形象的经历以及阅读链接、文前提示、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等栏目,如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三的训练话题就是理想。理想类要素在低年段主要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做梦、言说等方式策略性呈现,中高年段则增加了理性思辩内容,拓宽了涉及面,尤其是社会理想类内容增加,这与小学生的认识由家庭生活为主逐步发展到关注社会生活有关。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社会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五要素上,其呈现方式是不同领域的片断性内容以某种秩序横向整合为同册内容,纵向聚合为具有模糊层次性的成套教材。这种多维度内容组合的体系性特征从纵横向上保证了社会化内容的完备性与连贯性,能够有力地指引和规限学生社会化的方向。

――――――――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

[3]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龙文.中学语文教材中人伦篇目选材研究.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6] 朱志勇.适应抑或超越?――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个体我价值取向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0(5).

[7] 王新山.理想的内部结构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