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物理实验题

高中物理实验题

高中物理实验题

高中物理实验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习题教学是重要的组成形式。单纯的习题教学强化本身并无不可,但一味的讲解和运算难免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过于书本化,让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这样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更与物理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和直观性正好能弥补这一缺憾,因此,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更好选择,而在此过程中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情境的设计就尤为重要。

一、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现状

(一)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虽然去实验室做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却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验课堂以讲解演示为主,教师将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展示并加以相近的讲解,再让学生模拟教师的演示步骤进行重现,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上交,通过实验习题的详尽剖析来检测学生对实验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实验习题课虽然能取得良好的书面问答成绩,但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就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再好,也达不到教学预期效果。

(二)实验教学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发挥。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归根结底还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纸空文,教育教学重点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都变成应试教育教学革新后的教学组成形式。

(三)实验教学与习题教学缺乏有效衔接

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独立,教师通过实验课上的详尽讲解来传导知识,希望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传统模式下的讲解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但往往忽略了物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在习题课上通过强化讲解,虽然能让学生明白习题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但讲解、理解和运用之间是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学缺失,这使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不仅不能很好的衔接,更让学生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并不能有效运用,使知识流于书本化,无法真正形成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情境设计意义

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身临其境进行感受并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连接起来,通过感官刺激上获得的强烈感受转化成来完成既得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获取,从而建立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规律认识,形成自身内在的知识储备,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以便于解决将来遇到的相关问题。同时,这样的情境创建也能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情境设计方法

(一)以物理演示与分组实验创设情境

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将所闻所感所见结合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识别、理解进而完成对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拓展,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材规定的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资源丰富,这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创设实验习题教学情境的素材。通过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并在实践中理解、总结物理规律和本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精神,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其学以致用。

(二)以课堂互动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人们从对事物的质疑开始,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细致观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相关认知。而物理教学更应该用层出不穷的问题来刺激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自我充实。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若适宜,不仅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兴趣点,进行适时适宜的引导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加适宜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纠正错误,以其强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探索,形成细致观察、用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以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w手段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中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学实验有很多因条件限制无法真正形成演示,有的是出于高度的危险性,有的是出于设备的昂贵性,取而代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板书和相关图片展示尽量为学生介绍抽象的物理知识[4]。这样抽象的感知获得对学生的知识获取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不利。而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运用,使物理教学实验中的动态演示和动态模拟变成可能。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对物理情境进行创设,更能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感受理解物理知识,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达到良好的物理实验习题教学预期效果,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性转变。

四、结论

可见,物理并非“难学”,而是现阶段我国的物理教学缺乏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加之实验教学的形式化,习题教学的单纯讲解,使物理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情境创建,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发展,用实验习题教学中的适当情境的构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巩固知识,并最终为自己所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芳.高中物理实验习题教学情境创设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唐建勋.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教学策略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13

高中物理实验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主体 参与 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标下的理念和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求实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物理学中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高中学生对于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对做不做实验无所谓,有的学生对做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做物理实验的作用。比如对于人们并不陌生的彩虹,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的雨天后才能看到,而实际在物理课上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就能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学生会感到非常新奇,通过这样的教学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让学生知道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另外,物理实验对学生学习掌握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求实态度、提高科学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技能训练性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 ,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几种能力。比如在历届高考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测量读数问题屡见不鲜,本来很容易得分的试题但学生的准确率却不高。这就说明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强调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让每个学生独自正确的应用仪器多次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以便在这类问题上稳操胜券。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新课标提倡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被动的、按部就班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和探索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

物理教学中,实验活动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重要最可贵的素质,而物理实验课是学以致用的最直接的平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目标之一。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探索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所以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自制实验器材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对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对一些较重要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探索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不断体会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教学中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体会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贯串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机会就让学生参与。所以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并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摩擦起电实验、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等等让学生自己做。在做好教材中小实验的同时,要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对于实验中发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物理实验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展示课;开放性问题;科学素养

在一节省级物理展示课上,一位老师上物理实验课。他先是详细地讲解了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还进行了示范,然后请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后得到了实验数据,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数据处理,最后总结实验结论。这节实验课教师详尽讲解,学生动手实验,表面上看是有板有眼、秩序井然,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到了什么呢?我们发现,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复制”了教师的实验操作过程,实质上学生有操作、无思考,有行动、无热情,尽管实验结果相当“完美”,但其实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很容易挫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更不用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课上实现手、眼、脑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启动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对于物理探究学习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使用一些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提出恰当的、有质量的问题。

例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实验课上,我拿了一根橡皮筋,问学生:“我们要利用橡皮筋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来测量橡皮筋做功的大小呢?”学生由于还没有学习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因此,这个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思考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又说:“我们虽然没有学习过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两根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相同大小的弹性势能。这对我们这个实验有没有启发呢?”

学生通过讨论和尝试后说:“我们可以用不同数量的橡皮筋来确定做功的倍数。”这一想法使大多数学生茅塞顿开,迅速确定了实验方案,开始动手做实验了。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应以启发式提问引入新课,问题的创设要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观察、验证、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科学不断探索的热情和欲望。

二、引导性问题,引领学生实验探究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强调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包办过多,学生动手太少。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就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提前告诉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提出问题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问题1:如何研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而不受其他因素

的影响?

问题2:如何消除实验中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3:在实验中,小车与车上所加砝码的总质量与重物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4:怎样操作打点计时器?

问题5:如何选择纸带?

问题6:如何处理实验数据?作图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7: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差?如何减小误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引导性问题将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串联起来,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将问题探究过程置于具体情境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生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迁移。

三、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民主讨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以平等的姿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相互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从而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例如,在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中,由于电表内阻的影响,从而使金属导线电阻测量值偏小,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改进实验电路,消除由于电表内阻的影响而带来的实验误差?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了多种方案,如:等效替代法、附加电阻法等等。

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介绍方案,民主讨论其可行性,我也坐在课堂上当起了“学生”,我们共同对提出的方案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出现了有分歧、冲突的问题时,我做出适当的疏导和辨析,使学生能够把握思考的方向。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未知性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拓展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一些课外探究课题中,有一些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冲破现存观念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去进行思考。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施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课题实验“如何提高燃气灶的烧水效率”中,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当提出这一课题后,学生都很有探究的兴趣,积极思考,提出了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我们首先要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散热的快慢,即不同温度下单位时间热水向空气散发热量的值。还要了解当以某一恒定火力加热时,水在不同温度下单位时间水的内能增加量。如何测量这两个值呢?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家里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对探究过程不作具体安排,主要由学生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提出实验课题或实验要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搜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从探究课题的选定、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结果的分析处理到结论的总结、展示、交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设实验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力求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习探索,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实验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 情景教学 实验情景 问题情境 设计

教学实例1:比如在学“超重和失重”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饮料瓶,并让学生在旁边戳一个小洞,开始上课时,我让其中一个学生带着他戳有小洞的饮料瓶来到讲台,并让另一同学来帮忙,让其中一位学生用手先睹住这个小洞,然后另一个学生向饮料瓶中装水(水远超过小洞的高度),接下来我就设置问题1.如果学生松开睹住小洞的手,水会流出来吗?学生一致回答说会,2.如果学生松开睹住小洞的手,同时让这个装有水的饮料瓶自由释放,此时水会流出来吗?这时有学生大喊会,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小声的说不会。设置好了这两个问题后,我就让这两位学生按着这两个问题来演示,第一个问题中放开睹住小洞的手后,水立即流了出来,学生并没有什么惊奇,第二个问题中,让睹住小洞的手松手的同时,另一位学生自由释放饮料瓶,(我随即喊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并亲眼看到水并没有流出来。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有激动的,有惊奇的,有疑惑的等等的表情。这时我继续问,让睹住小洞的手松手的同时,另一位学生自由释放饮料瓶,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此时的饮料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那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为大家揭开谜底。”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到本节的主题上。

教学实例2:在讲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水流星”模型时,学生很难理解“水流星”模型。我就自制一个简易的“水流星”模型。器材:细线(稍长一点),塑料小杯(戳两个小孔,可栓细线),让细线穿过小孔系住塑料小杯,然后让塑料小杯中装适量的水。然后开始设置问题。问题1.若让塑料小杯直接倒置过来,请问水会流出来吗?学生喊起了一条声,会。我随即演示了一下水直接流了出来。接下来引入问题2.若拉着细线让塑料小杯在竖直平面内运动,学会流下来吗?学生又喊起了一条声当然会,我含笑不语,我说要不我们试试,学生高呼好,我说大家看好了水流出来了没有,边说边假装做实验,与此同时前排的学生随即作了一个避让的姿势,我问有这么夸张吗?前排的学生开始喊了,水会洒到我们身上的等等。我依旧含笑而不语。接下来我真的开始动手做了,我特意让细线长一点(也就是让半径稍长一点),甩塑料杯的速度也相对大一点,同时提醒学生睁大眼睛看好了,结果学生看到水竟然没有洒出来,满脸的惊奇和疑惑等。我就乘机引出问题。水怎么没有流出来,什么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具体的原因,学生的热情高涨,高呼想,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刚刚的实验中还没有回过神来,也许他还是不相信水怎么就没有流出来。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入到本节的主题上。

教学实例3:在“自感”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器材:电源(可以是干电池两节,也可以是学生电源),小灯泡一只,开关一个,线圈一只(理想的忽略线圈的电阻),导线若干。我先在黑板上画好电路图,让小灯泡和线圈并联,然后让电源和开关在干路上,画好了电路图,然后我请学生按照我画的电路图把器材连好,并设置了问题1.让开关闭合,小灯泡是不是立即变亮,然后小灯泡的亮度有没有发生变化?我先让学生们猜想,有学生喊立即亮,有的喊可能要过一会儿才亮,也有的说不知道。接下来我就闭合开关,(随即提醒学生看清楚,眼睛不能眨)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最后看到,小灯泡立即亮,然后又慢慢变暗直至熄灭。然后又设置问题2.若此时再断开开关又会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让学生继续猜想,有的说肯定不亮,有的说会不会变亮啊,有的说不知道等等。与此同时我断开开关(并随即喊看好了),学生看到断开开关后,小灯泡闪了以下,然后又慢慢的熄灭了。学生高喊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于是在学生的疑惑下我引入了自感这一节。这样由实验步步深入,层层设置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例4:在讲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单轨的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时,学生也很难理解,这时也可以引入实验,到实验室去拿一个过山车的模型,让小球距斜轨底面h高处释放,使其沿竖直的圆轨道(半径为R)的内侧运动。并设定几个问题,问题1.若h2R, 小球能否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为什么?同学们猜想,同样有的认为会过最高点,有的认为可能不会过最高点,也有的认为不知道,这一次换成我自己来做实验,我先让小球从比2R稍高一点的位置处释放,学生看到的确无法到达最高点,我又做了一次,这次我有意让小球从距2R高很多的地方释放,这次学生看到小球能够到达最高点了。做完了这些实验后,我随即提问这种模型中到底满足什么情况小球就可以到达最高点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内容,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物理实验题范文第5篇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因为物理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物理实验。一节成功的物理实验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抽象复杂的物理现象。学生在物理实验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既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创新。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也开始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物理实验教学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中学校都具备了多媒体等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虽然可以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展示出来。但是,对于高中物理实验课来说,教师一味地借助多媒体而忽略了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能力,就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物理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2)大部分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都采用比较陈旧死板的实验程序,让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步骤都是相同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个物理实验失去兴趣,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详细记录实验数据。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效果,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1.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

为了有效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准备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实验一步步地推出物理定理或物理现象等。这些具有探究性的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验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规范演示实验的操作

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规范操作步骤,为学生清楚地展示出物理实验的具体过程。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间,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具体操作流程,科学地分析材料,能帮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

3.深入挖掘物理实验原理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原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1)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原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2)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器材和物理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像如何使用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例如,在学习“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这节课时,教师通过演示导体切割磁感线,导体和磁体发生了相对运动,使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这个实验现象可以推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得越快,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学生在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推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