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智能建筑系统造价组成的分析,阐述在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项目结算阶段如何对项目造价进行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综述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优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建筑物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和便利。

2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智能建筑是楼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 Management Automation 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三者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建筑环境是智能建筑的基本支持、运行平台。

3智能建筑系统造价组成

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工程造价主要由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及专用工具等组成。

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和备品备件购置费构成。

3.1 设备运杂费是指从设备制造厂交货地点至安装工地仓库或施工现场堆放点所发生的运费、途中包装费、装卸费、采购与仓库保管费、供销部门手续费等。

3.2 备品备件购置费是指在初期系统运行期间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必需购置的备品备件费用。不包括应随设备本体带来的易损备品备件及专用材料。

3.3安装工程费

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主要由工资、材料费、安装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开办费、利润等组成。

3.4软件编程及调试费

智能建筑各系统控制软件的费用包括系统编程及调试费用。

4智能建筑系统造价的确定

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电业等行业管理,大部分系统造价要由各行业计价定额来确定;又由于智能化系统技术涉及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各有关造价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造价确定上还未能全方位介入。它的部分系统造价确定已经市场化,即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系统工程造价。

设备原价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的确定多由几家设备或软件厂家集中报价,业主择优选购;或业主货比三家,比较询价后购买。

安装费用的确定分两种情况,对于由设备厂家自行安装的设备,安装费用由设备厂家报价;对于另行组织安装施工的,则需要独计价。

对于隶属不同行业管理的子系统,安装费用的计算需依据不同行业的计价定额。BAS中变配电控制子系统、照明控制子系统、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等的造价确定基本上要以建设部颁《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其中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的内容是在2000年的新安装定额中有规定。其余几个系统的安装费用基本上由设备厂家报价。CAS中有线电视系统安装费用由广电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其余系统安装费用由电信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对于OAS、SCS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施工管理比较复杂,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都各有发文管理,需针对不同工程区别对待。因此其安装费用的确定也要有所区分。

5、智能建筑造价的控制

建设工程都具有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产品具有单件性、不固定性等特征,使得建设工程的造价复杂多变,因此,业主方对其管理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设工程的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阶段和施工阶段。下面我仅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及一些设想,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谈谈业主方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5.1立项决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业主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根据市场需要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对建设产品的技术来源、市场容量、市场前景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各方面作出深入的调研和正确的评价,编制的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如材料价格上涨系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投资的作用。

5.2设计阶段

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造价控制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与经济”的相互结合上。据经验分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以上,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多少。据统计,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10%~20%,甚至可达20%~3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设计经济合理,除了业主方的积极配合,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设计院从内部着手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观念外,作为业主方,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求改变现普遍存在的设计粗糙的局面。

5.2.1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包括设计方案竞标)。目前,设计单位凭关系、靠情面承揽设计任务的情况还不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计深度不够,不能适应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尤其不能满足现在建设工程无标底施工招投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设计个性及变更频繁,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5.2.2合同约束。严格设计合同条款,不能仅限于标准的设计合同格式,根据本人工作经验,对于设计合同,在技术条款上,非常有必要增加专业“综合平面布置图”,以期满足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对所选用的主要设备必须提供主要的技术参数和能实现的具体功能。

5.2.3大力推行限额设计。业主在提供设计任务书的同时,要求在实现相关功能的同时提出相关的工程造价指标,要求合理低价实现必须功能。

5.3施工阶段

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已经完成,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并完成了施工招标工作和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据统计,这一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即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10%,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工程投资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则很大,因此,业主方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除了加强合同管理、工程结算管理外,重点应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业主方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3.1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进货价格,设备、材料的价格按设备、材料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来确定,尽量采用国产或本地产产品。

5.3.2加强本单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

5.3.3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设备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等。如何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或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其次,认真处理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业主方现场代表、总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方为有效。另外,有条件的业主方可以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智能制造系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智能控制,变频、功率传感器

1.问题的提出

为响应国家公共建筑绿色要求及节能改造号召,对某机关办公楼进行建筑设备节能控制与管理系统改造,改造的重点是中央空调的冷热源系统。某机关办公楼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室内采用风管盘管末端装置,由地源热泵主机提供空调冷热水。由于建筑物主要功能为办公,性质单一,系统较简单,建筑能耗的控制重点在空调及办公用电,其中主要能耗大户为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系统的主要电耗集中在机房的地源热泵主机和循环系统,因此改造实施的重点是热泵主机及其循环水泵系统。

通过现场调研,分析比较运行参数及电力能耗数据,现有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采用的是人员手动控制,“看天烧火”,整个热泵机房内主机运行效率低,循环系统大流量小温差运转,输送电耗高,系统日常部分负荷的运行COP远低于设计值,无效能耗高。为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转能耗,提高部分负荷效率,经过专家及设计论证,建议热泵机房系统装设智能控制系统,增设相应变频装置。

经过调研和项目考察,本项目冷热源机房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采用高效关联预测控制,主动前馈关联控制变频循环水泵的转速,实现热泵机组、用户侧循环水泵、地源侧循环水泵的协同运行,维持系统在整体能效比最高的工况下全自动运行,从而降低整个空调系统的能耗,并减少运行费用及维护难度。

2.改造技术方案及内容

本项目机房内设有两台地源热泵机组。制冷季节,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为办公楼提供合适的冷源;在供热季节,系统工作在制热模式,为办公楼提供舒适的热源。对现有系统进行如下改造:

热泵机房水系统增加电动阀门、供回水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实现冷热源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全自动、安全稳定运行。

用户侧循环水泵、地源侧循环水泵均增加变频器,采用变频调节,调节精度满足建筑物舒适性空调环境要求并能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热泵机组安装功率传感器,实时监测热泵机组效率,并将其效率调整到最佳。

冷热源系统内热泵机组、用户侧循环水泵和地源侧循环水泵、阀门等设备通过关联控制系统协同运行,满足设计负荷调节范围要求。

本次控制技术采用的核心是:关联预测控制系统,即采用集散系统架构,系统硬件主要由中央管理系统,用户侧循环水控制系统、地源侧循环水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等四部分组成。

表 关联预测控制系统操作界面显示表

序号 分项界面 界面显示参数

1 冷热源系统工作性能 热泵站冷吨效率:kw/RT;冷却塔效率:kw/RT;变频水泵效率 :kw/RT;负荷率:%;热泵主机效率:kw/RT

2 热泵系统总览 热泵主机 温度、流量、工作状态显示 水泵流量、工作状态显示主要分支 流量/水温显示 控制阀门 开关及调节度显示等

3 用户侧循环水泵和地源侧循环水泵 循环水泵开关状态、变频状态工况、运行时间、运行功率显示

4 热泵机组 开关状态、运行时间、运行功率、电流显示、负载状态、互备状态

5 记录备份设置 运行记录统计、报警历史统计、提醒记录、事件记录

6 时间趋势显示 热泵系统耗能、电功率、供回水温度、水量、水泵/风机的转速与时间及室外气温的比例折线图

关联预测控制系统为冷热源系统节能控制的系统级产品,区别于传统的局部PID控制方法,以冷热源系统整体能耗优化为控制目标,由能源管理控制系统对冷热源系统设备群进行综合运行管理和整体能耗优化,具有更好的系统稳定性和较好节能效果。

表 关联预测节能控制装置与其它冷热源系统控制系统比较

序号 比较项目 关联预测控制 传统冷热源系统控制系统

1 控制策略 多变量、关联、嵌入式、前馈、主动、按需控制 单变量、独立环路、外部参数设定型、反馈、被动、按某个参数设定值进行控制

2 控制基本模型 专利算法关联主动控制 PID控制,网络只是参数传输的途径并不具有优化系统性能,提高运行稳定性的功能

3

控制多变量冷热源系统的有效性 十分有效 基本无效

4 控制系统持续运行和调控能力 高 低

5 系统受控设备运行稳定性 稳定,因为控制系统直接分配功率给用户侧循环水泵和地源侧循环水泵。 振荡,因为PID算法的I值(积分值)调节和D值(微分值)调节本身是不稳定的。

6 实现有效控制的难易程度 全自动 困难,需要人为启停和不断地重新设置运行参数

7 单个设备运行效率 接近最高效率 低

8 单个设备运行工作点的安全性 安全 工作点经常超出设备正常调节范围

9 多个设备运行效率协同性 协同提高系统效率 某个设备效率高,但间接损失了其他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令整体冷热源系统效率损失

10 应急状况处理 自动转换到应急模式,系统仍可正常运行 停止使用某些环路并进行检修

11 远程监控、报警、故障处理 可以 不行,因为冷热源系统本地自动运行模式没有成功开通或持续有效地运行

3.经济效益分析

本办公楼中央空调全年制冷运行时间从5月10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共计150天,每天开冷时间为10个小时,中央空调制冷年运行时间为1500小时,供暖运行时间从11月5日开始供暖,至次年3月25日结束,共计140天,每天开冷时间为14个小时,故中央空调制热年运行时间为1960小时。大部分时间热泵机组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提出了热泵机组在部分负荷工况条件下的制冷性能系数综合指标IPLV值及具体计算公式:

IPLV=2.3%×A+41.5%×B+46.1%×C+10.1%×D

其中A、B、C、D分别为热泵机组在100%、75%、50%、25%负荷运行时的COP值(kW/kW),并取热泵机组经济寿命为20年、平均电价为0.85元/kWh。传统冷热源系统热泵系统运行平均能效系数按制冷3.3kw/kw、制热2.8 kw/kw来计算;由于改造后采用了高效节能关联控制系统,改造后冷热源系统热泵系统运行平均能效系数按制冷4.8kw/kw、制热3.6 kw/kw来计算,具体如下表:

冷热源系统一年能耗费用测算

1 负荷冷量(kw) 1820

2 供冷季单位小时负荷冷量(kw) 1274 取总负荷的0.7系数

3 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r) 1,500

4 一年总冷负荷(kwh) 1911000

5 负荷制热量 1940

6 供热季单位小时负荷制热量(kw) 1358 取总负荷的0.7系数

7 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r) 1960

8 一年总制热量 2661680

9 一年制冷总耗电量(kwh) 579090 3.3kW/kW

10 一年制热总耗电量(kwh) 950600 2.8kW/kW

11 一年总运行电费(元) 1300237 每kwh按0.85元人民币计算

改造后

1 一年制冷总耗电量(kwh) 398125 4.8Kw/kW

2 一年制热总耗电量(kwh) 739355 3.6 kW/kW

3 一年总运行电费(元) 966858 每kwh按0.85元人民币计算

冷热源系统改造费用约120万元,每年节约费用33万元,预计3.6年内收回投资成本。同时实现冷热源系统的全自动运行,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实现集中监控。

本次改造基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施工灵活等方面,以有效的监测、分析、控制用能耗能设备为目的,依靠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控制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建筑运营能耗,实现了冷热源机房的高效、节能、全自动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建筑节能运营领域节能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智能制造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倒置A/A/O工艺,一级A排放标准,BioWin工艺模型,生物智能优化控制系统,节能降耗

 

苏州市中心城区福星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8万m3/d,于2002年12月31日建成投运,采用交替式一体化工艺,执行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见表1)[1]。为了有效控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的藻类繁殖,改善区域内河和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状况,需削减排入太湖的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负荷。福星污水厂需严格执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出水排放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尤其对TN和TP排放有了明确的限制。

福星污水厂一期工程交替式反应池设计时并不具备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同时一期工程采用表曝模式运行,浮渣飞沫比较严重,因考虑地处苏州市中心需进行加盖除臭工程,一期工程交替式反应池必须先改造成底部曝气模式,但4m有效水深采用底部曝气充氧效率较低,改造后的优势并不明显。另外,一期工程建成至今已经近10年,设备设施老化现象严重、故障率较高,直接加盖后维修保养困难,因而建议拆除现有一期工程交替式反应池后按照国标一级A标准建设一体化反应池并同步考虑加盖除臭。

表1福星厂原有一期进出水水质(2004.4-2008.12)(单位:mg/L)

Table 1 Influent and effluentquality of original PhaseⅠ project of Fuxing WWTP(2004.4-2008.12)

 

 

智能制造系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

1 概述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尤其是机械制造水平更是进步显著,正逐渐呈现出从制造自动化向着制造智能化的方向~进的趋势。与传统制造模式不同,智能制造模式中融入了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先进科技,是一种具有自适应加工和综合自动化控制等特征的先进生产方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机械技术和信息电子技术进行了结合使用,从而构建出了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先进制造系统,而这就说明了智能制造的实现过程中就必然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就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智能制造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都在努力革新自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探寻新的生产方式,而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自然就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实中,智能制造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先进技术,另一层就是指代智能制造系统(如图1所示)。智能制造技术的提出和应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智能生产方式,构建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可以这么说,在机械制造领域实现智能化制造也是机械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生产管理能力、生产效率以及企业效益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传统的制造技术不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电子、机械以及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即智能制造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对制造状态实现智能感知,并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最后还可以生成决策指令来对整个制造加工和管理环节进行自动控制。显而易见,智能制造技术的功能就是对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进行自动控制,通过对人工决策过程加以模仿来自动生产控制指令。这样做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降低了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扰。如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生产机械零件产品就消除了因人工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废品损失,在解放了大量生产劳动力的同时,也极大幅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对于一些劳动强度特别大或者生产过程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领域,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替代人工生产也是实现安全和高效生产的一种最佳选择。总之,智能制造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人为失误的影响,是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就是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构建的一种先进生产系统。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智能制造系统中融入了大量的制造加工状态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处理来及时发现当前制造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为生产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调节和控制提供了依据。此外,智能制造系统还拥有组织、学习以及优化等众多功能,如可以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各类资源进行灵活配置,对加工制造过程进行合理优化,对加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以及可视化展示等,而这些也都迎合了制造业的发展潮流。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逐渐和智能制造技术进行融合,同时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也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这样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过程时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例如当前智能制造系统中所广泛采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是二者结合使用的典范。在智能制造系统中,需要加装多种型号的智能传感器来对加工制造状态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而这就需要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来对信号进行采集。此外,传感器监测到的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而这也需要用到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传输网络。总之,在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就需要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达到各种信号检测和传输的目的。

事实上,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自动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所诞生的一种新型制造理论,而数控技术就是实现制造自动化的一种关键技术。众所周知,数控技术的实现就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对数控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涉及到模拟、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还包括对所有数字加工环节的自动优化和管理。目前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应用了数控机床,其数控系统主要采用的是“CPU+总主线”的结构形式,通过在线诊断和模糊智能控制的方式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多通道的管控。

除此之外,一些国内外先进企业构建的无人化生产线和无人工厂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结合应用的典范。在这些生产制造系统中,工业机器人被大量使用,它们和数控机床之间可以通过物联网来实现互连互通,并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控制系统来对所有制造过程进行控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实现智能制造方式所不可获取的一种关键技术,将其与智能制造技术进行结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此外,智能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还会推动二者各自拥有各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冉胜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20):68

[2]周怀疆.试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36):240

[3]王昌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工业,2014(8):56

智能制造系统范文第5篇

目前,造船业国际先进水平正在从工业3.0向4.0过渡,而我国大部分船企仍处于2.0阶段,造船效率仅是日韩水平的30%。从2010年起,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前列。但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造船业将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表示,在与国际一流强手竞争中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驱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将智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倍增器。

自制机器人“上岗”焊接造船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试用期”,正式“上岗”焊接造船。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种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

据介绍,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船厂的车间也越发“智慧”。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实时跟踪制造情况、采集数据和信息等。

如今,走进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准确获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动态实时跟踪分段制造情况、实时采集现场质量检验数据和生产安全与设备信息等。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船舶分段建造数字化车间,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近年来,中船重工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在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领船舶行业变革,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刚表示,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刚说:“就船舶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即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

围绕全链条协同,中船重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通过厂所合作、研用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我国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使我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验收通过了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破了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团内的转型升级,中船重工还为传统船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船舶行业变革。据介绍,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产品,面向船舶行业内的船舶制造、船舶动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院所等项目建设,解决传统船舶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将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四项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船舶重工试点示范推进工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中心;两个体系是指制造+服务体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体系。预计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发周期缩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但要实现制造环节互联互通,消除“语言障碍”,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该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试验、保障全过程的特点,将面向船舶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一体化并行协同研制、造船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全生命周期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整合全集团力量,构建起由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协同标准、专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框架体系,并建立起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为智能制造形成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团公司装备制造2025计划,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

相关链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

近日,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重庆市永川区正式开工。同时,中船重工与永川区签订了深化合作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高端动力、智能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军工科技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