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剧绿光森林

电视剧绿光森林

电视剧绿光森林

电视剧绿光森林范文第1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可见的绿色。绿色的树木、绿色草地,绿色的玻璃窗,绿色的房子和车子。绿色在众多颜色中是最重要的,而最能代表绿色的非森林资深莫属。

在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的大家园里,生活着一群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小动物。它们整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直到有一天……

有一天,来了一群凶神恶煞的盗木人,汽车也随之而来,他们把森林里的许多参天大树和许多稀有树木都砍走加工成一次性筷子等,只听“砰“的一声,树倒了。吓得小动物们都落荒而逃,几天时间森林里的树木都大部分被盗木人砍伐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洪水的悲剧,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死亡了,有些的动物也印闹饥荒而饿死了。

由于长时间的滥砍滥伐,森林仅剩下一棵树了。就在森林剩下一棵树要被砍掉的时候小动物们手拉手围住了那棵树。小猴子声泪俱下的说:“我的家族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全都因为你们人类大量的砍伐。”小兔子愤怒的说:“树木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它们,你们人类再这样滥砍滥伐,不但森林和动物会消失,而且你们人类也会消失。”小动物一口痰哦你发生地说:“还我们的家园。”盗木人里的头领说:“滚开,再烦连你们也砍了。”就在伐木人把斧头辉向小动物的时候,只听一个声音高叫着:“把手中的斧头放下。”只见森林的保护人员把几个盗木人抓走了。环保志愿者在报纸和电视上对盗木人进行警告,阻止滥砍滥伐的行为。随即几天环保志愿者来到那片被破坏的森林里植树。从此森林又恢复了原来的和谐。

看了这幅漫画,我觉得只有少一些砍伐、破坏,多一些保护、扶植才能确保人类家园的葱绿和长存,才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杭州市胜蓝小学

六(3)班

电视剧绿光森林范文第2篇

一、新课伊始,巧用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置悬念,精彩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我先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狼和鹿分别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片段一】

生1:小鹿长得很可爱,身上有梅花一样的斑点。

生2:小鹿还长着美丽的像小树一样的角,很善良,它只吃草和树叶,不吃动物。

生3:狼非常凶残,经常吃羊、兔子等动物。

生4:狼还吃人呢!太可恶了,我不喜欢狼。

师:是啊,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和美丽而善良的鹿扯到一起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首尾对照,利用文章出乎意料的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开头讲的是一回事,而结局却恰恰相反,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出乎意料的结局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当我给学生讲到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结尾,设置悬念。学生大惑不解,明明是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怎么后来就成了大师了呢?

【片段二】

生:课文的最后说,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为什么从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梅兰芳却在长大后能成为世界有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第二段,找找原因吧!

上面片段中的教学,巧妙利用了事情发展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利用课文首尾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爱学、主动学。

三、抓住文中关键问题,层层设置“悬念连环套”,让学生“钻进去”

在教学中,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设置一个接连一个的悬念,能够令课堂跌宕起伏,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和鹿》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置了悬念。

【片段三】

师:想知道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去一探究竟吧!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欢唱,鹿儿自由嬉戏。可二十五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生:二十五年之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森林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谁又是制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呢?

此处,我巧妙地利用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鼓舞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求答案,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为了解开这个“悬念连环套”,不得不“钻进”课文里,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迫切地寻找答案。

四、在课文需要拓展处设置悬念,生发开去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我们还需要生发开去,这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狼和鹿》一文,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已经明白了是因为狼被大量捕杀而导致鹿大量繁殖,从而吃光森林里的青草和绿叶,进而食物匮乏,导致疾病蔓延,成为破坏森林的“祸首”。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片段五】

师:真正的“祸首”难道仅仅是鹿吗?

生1:不是,是人们杀了狼,鹿才会大量繁殖,才会毁灭森林。

生2:所以,人才是幕后的黑手,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师:人们正大呼冤枉呢!他们好心杀了狼,是为了保护鹿,使它们免受狼的侵害,为什么却成了“幕后黑手”了呢?

生:……(被老师问住了,哑口无言)

师:是呀,狼、鹿之间犹如一架天平,人们的捕杀令狼的一头变轻了,鹿的一头变重了,就破坏了这架天平的平衡。狼、鹿还有森林之间的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

生(恍然大悟)齐说:——要保护生态平衡。

师:生活中,人们其实有很多行为在有意无意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同学们仔细想想,哪些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呢?

……

课文行将结束,我在此处设置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促使他们去联想生活中人们种种破坏生态平衡的恶习,使课堂上处处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电视剧绿光森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动漫色彩;象征意义;叙事功能;色相对比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优秀的团队开发和品牌包装等外在因素决定了市场前景,可更大的因素是动漫特立独行的内容和色彩画面大大区别于其他传统国产动画片。动画片《熊出没》系列中色彩在对人物场景运用上有较深的了解,对电影色彩的运用彰显了大胆和奇妙。巧妙地借助了动漫色彩这一尚佳的道具,全方面、多角度地把动画的角色、动画场景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感更为丰富多彩。

一、动漫色彩的叙事功能

动漫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就是色彩,在传承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还缔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动漫色彩的叙事功能基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熊出没》系列以强对比色为基调,欢快与积极向上的情绪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无限乐趣。一部动画都会以一个关键的色彩作为基调,它就是在整部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色彩倾向和风格,每部影片都会以一种或多种邻似的颜色作为主导来营造出视觉形象的情调,整体风格,得以为整部影片的融合贯穿。片中无论是茂密的大森林、蔚蓝的天空、搞笑的表情还是传统的小镇,甚至熊兄弟与光头强之间的对决的场景,都体现了一种欢快愉悦的心境。整个画面色彩饱和度非常大,亮度高,明朗的色调正如熊大和熊二在阻止光头强破坏大自然时充满希望与自信的心情,永不服输的光头强一次次想办法要采伐原木并占领开发创业实验田,可却一次又一次被熊大和熊二在小松鼠的帮助下遭到反打击,充分表现了熊兄弟的聪明才智和胜利情感。

营造氛围,强化意境。在动画色彩上,每部影片都会采用一个色彩基调来贯穿主题的意境,同时因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有需求,都会加入与之匹配的色彩元素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

《熊出没》动画系列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推动着影片多重氛围,强化虚实的结合意境。虽然该片多是以亮色为基调,同时其中还是会有部分场景的色彩给以微妙的改变,来配合人物的情绪,营造合适的氛围。在《熊出没之过年》中,光头强制造一架伐木机,可是在动物们齐心协力下使伐木机出了故障,不受控制后,光头强不但没能砍到美人松,还把自己的房屋砍得面目全非,这时光头强的妈妈打来电话,说给他包了家乡的酸菜馅饺子,炖了肉,烫了酒,等着他回家过年,这个电话更加让他想回到家里过年,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接下来他唱歌的画面,没有任何的装饰场景,昏暗的背景,从上面照下来微弱的光束,缓慢飘落下来的雪花,巧妙地表现出光头强没有温暖、极其寒冷的感觉,更加渲染了他一个人在外的孤单,过年不能回家的忧伤失落心情,这样处理的画面把光头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熊出没》中色彩意义的象征手法

一般来说,幼年时期所联想的以具体事物为多,随着年龄增长、教育的提高,抽象性的联想即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抽象胜的联想,就是色彩的象征。可以提供各个方面的空间色彩背景,比如四季变换,黑夜白昼。所以,探析影片中环境色彩的象征性,对反映影片主题,人物情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色彩象征意义。动画片开头展现的是蔚蓝、广阔的天空,一片郁郁葱葱、茂密的大森林,碧绿的草地,粉红的鲜花,沐浴在阳光雨露下,这样的环境色彩,营造出了影片的整体色彩氛围和情绪基调,这一切都昭示着这里的生活就像这个景色一样,充满色彩、阳光和希望。在《熊出没之过年》中,光头强因为没有砍到美人松,讨债也不成功,不但没有买到回家过年的火车票,而且还因失控把自己的房屋砍得面目全非,下着雪的夜晚,房屋内无法取暖,雪花从屋顶和窗户飘进,使得整个屋子格外寒冷。被风吹得摇晃的灯和来回翻滚的水壶,盖在光头强身上的棉被,灰色的床和凌乱的摆设,还有灰色的房屋,整个画面被灰蒙蒙的色调所笼罩,显得颇为阴冷,由于剧情需要表达的是沮丧、伤心的气氛,全部采用了灰色调,灰暗的色调正是光头强灰暗心情的真实写照,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光头强哭着说:“过大年,回家难,世上最惨光头强,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当熊大想出了一个主意,从窗口出现,把光头强带走,要送他回家时,明亮的色调再一次出现,给光头强带来了阳光,预示给整个故事又带来了希望。

2.个体色彩的象征意义。《熊出没之过年》中光头强一身休闲装加上一顶东北大棉帽子,坐着摇椅,听广播,吃水果,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非常惬意的体现,中国风的蓝色上衣,外面加了一件皮毛坎肩,暗紫色的裤子屁股上还有一个大红色的补丁,反映了当时光头强的慵懒意境,这也是光头强在整部影片中主要的造型。光头强的梦中变成了一个奶爸,身穿一身黑色西装红色领结又配以一个白色花边的可爱围裙,手里拿一个超大的奶瓶,形象夸张又搞笑,给影片中的光头强增添了不少搞笑情节。在光头强准备去森林砍树时,他的橘色安全帽,绿色的迷彩裤加蓝色工作服,再加上各种装备和工具,又展现了光头强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永不服输。而影片中熊大和熊二在送光头强去车站的时候,也分别以鲜艳亮丽的颜色服装搭配,出现在观众面前,橙黄色条纹上衣配上深色背带裤,果绿色的上衣配蓝色的背带裤,再加上可爱有趣的小帽子,非常的憨直,形象接近于小丑,展示着熊大熊二一向的幽默风格。

三、色彩构成在动画中的运用

在动画中,为了加强观众感官和了解动画影片故事内容,色彩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直接影响观众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色彩的感觉与色彩的搭配方法相辅相成,简单说,动画是把每幅画面按照规定需要组合起来,制作动画的过程就是设计所需画面的过程。下面就《熊出没》中的单格镜头进行简单解析。

1.同一色相对比。在动画中一般会很少使用同一色对比,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会运用到同一色对比,比如雪中、黑夜、火中,当色彩中色相不需要有明显差异的时候,就必须在明度和纯度这两方面来进行调整。《熊出没》中,由于小松鼠不小心把光头强的房子点燃,屋子着起了大火,这整个画面可分前木头房子的背景和大火前景,前者由高明度构成,后者的构成是低明度,背景是棕色红色和相近色构成,前景部分出现了橘色、黄色以及中间色,过渡十分柔和,营造了十分危险的氛围。背景房子上的装饰红辣椒和窗花是大红色,也融入了前景的一些颜色,把前后很巧妙地融合起来。

2.类似色相对比。这样的色相比较单纯,对比差小,在色彩设计中,会较多使用类似色相。《熊出没》中熊大和熊二在冰面上滑冰玩冰雕时的画面,由于环境的需要,剧情要表达的是一种欢快明朗的气氛,整个画面给予蓝色的基调,画面中大部分是蓝色系组成,远处的高山森林暗色部分色相偏绿,亮色部分天空色相偏蓝,这个色调非常透气、清爽。其次,熊大和熊二也是以类似色相出现在画面中,从蓝色渐变到绿色,再渐变到黄色完成,色调与整个画面的色相非常统一。

3.对比色相对比。对比色的跨度大,使人兴奋激动。《熊出没》森林的颜色主要以绿色为主,光头强来到森林中,橘红色的安全帽和衣服,与树木的绿色产生了红绿色对比。虽然都是高纯度的颜色,但是其中橘红色的面积比较小,使颜色对比的效果减弱了大部分,使画面有平稳的效果。《熊出没之过年》中动物们在布置过年的舞台,这个画面在色彩的处理上,大部分都运用了对比色相。灯笼的红色和黄色本身就是一种对比,翠绿色的松树与树上的洁白的雪花对比,各种颜色的水果、装饰物,也都形成了相应的色彩的对比,使整个画面非常丰富、饱满。

4.互补色相对比。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吸引人的视觉。光头强准备上火车的镜头,火车本身的墨绿和翠绿与火车的红色和光头强的帽子和衣服的土红色互补,这样的互补搭配合理,不但使色相构成对比的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感,又使画面富有张力。

四、色彩的综合运用

色彩是动画设计中的一大要素,动画色彩的构成不仅运用到色彩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对色彩感受的创造能力与感受的领悟。动画创作中色彩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渲染着整部动画影片的氛围。

《熊出没》中光头强为了对付熊大熊二,拿了一筐水果放在木屋前,这个画面由六种颜色构成,水果筐里的黄色梨子和红色的苹果互补,黄色的树屋和紫色的花朵互补,天空蓝色和草坪绿色类似。这组颜色的组成占整个画面的大部分,决定了这个镜头的画面是中纯度色彩,这样的色彩应用符合了色彩构成原理。

色彩构成是影视构成的三大基本构成之一,在构成中作用非凡,作品画面的最终质量,取决于构成元素在制作过程中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否按一定规律组合不同要素。色彩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总是给人以直观的情感与美的感受,同时我们对色彩美的感受和情感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天性。色彩是自然美中最生动的一种表现。

五、结 语

我们自觉、努力追求色彩美的创造,探索色彩,从黑白时代――分段染色――彩色时代,不断开拓动漫的艺术品格,是提升动漫艺术审美价值的一重要元素。色彩是动漫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幕上的色彩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色彩构成对动漫的设计与制作有着指导作用。《熊出没》动画系列通过色彩构成给观众以示意,使观众对影片产生遐想,并给观众无限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间。整部动画片从头至尾充满喜感,轻松搞笑,幽默诙谐,片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内容,给观众鼓励,深入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所向,影片还以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影射出当今社会发展在经济、生态的选择时面临处境的矛盾抉择。通过熊兄弟和光头强之间上演的一幕幕搞笑对决及生存态度,隐喻了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生存危机时,对生态环境的美好诉求。通过色彩在动漫艺术造型中是不可或缺最重要的部分,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的感知力。画面效果与客观现实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超越了自然物质的原有形式,上升为一种特立独行、有意味的造型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湃.色彩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 唐昌乔.从色彩构成到色彩设计[J].装饰,2010(05).

[3] 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电视剧绿光森林范文第4篇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更多 精品 来源自 3 e d u 海 量 教 案

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一种“通感”关系。早期喜剧用丰饶和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世界表达人类社会和谐的人文主义理想。这种“人化的自然”是作者预先设定的美好生活理想,是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而存在的。中期悲剧或将自然世界的荒原与人的道德荒原联系在一起,或用自然的狂风暴雨映衬人类社会的混乱状态。荒原世界不是人类生活企图效仿的世界,但人可以从荒原世界中观照自我。与早期喜剧中的自然不同的是,传奇剧中的自然,是“自然的人化”,渗透着人的主体性力量,而人的精神理性也因自然而得到提升。

关键词:自然;莎士比亚戏剧;作用;通感

莎士比亚戏剧尽管并没有聚焦自然生态环境,但却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一种“通感”关系,将自然看作社会观念的基础。但对自然的态度不同,使得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的自然,其主导倾向是“人化的自然”,即莎士比亚在喜剧中将人文主义理想自然化,用自然世界的丰饶与生命力表达人类社会和谐的理想。中期悲剧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的交织。前者表现为将自然世界的荒原与人的道德荒原联系在一起,用失去常规的自然预示人类社会秩序的混乱,或者用自然的狂风暴雨映衬人类社会的混乱状态。后者表现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晚期传奇剧中的自然,其主导倾向是“自然的人化”,即自然再也不只是作为背景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是经过主体加工过的自然。自然已经具有人的特征,而人的精神理性也因自然而得到提升。当然,“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很难截然分开。但从对自然的态度看,“自然的人化”更多地贯注了主体性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基调是明朗乐观向上的,歌颂的是友谊与爱情的人文主义理想。而这一理想的实现,是通过对大自然绿色世界的憧憬建构的,即人类在丰饶与具有生命力的绿色森林的感召下达成和谐。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曾通过被放逐的公爵之口,表达了对自然世界的喜爱:“这些树木不比猜嫉的朝廷更为安全吗?我们在这儿所感觉到的,只是时序的改变……我们的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谈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也暗寓着教训;每一件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我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一场)①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没有了尘世的烦忧,感觉神清气爽:“绿树高张翠幕,谁来偕我偃卧,翻将欢乐心声,学唱枝头鸟鸣;……目之所接,精神契一。”(《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五场)早期喜剧发生的背景,往往是充满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幽静的森林、皎洁的月光、争艳的花朵、啼叫的禽鸟、爱的花汁,组成了人间的伊甸园。美好宜人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的美好情愫融为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同化。在绿色自然世界的映照与感召下,现实世界的坎坷与泥泞、荒谬与不如人意的地方,统统灰飞湮灭,留下的是一个“公义冠冕”的世界:有错误得到改正,有烦恼得以排解,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人皆大欢喜。

在前期创作的10部喜剧中,有6部直接建构了绿色森林世界。在《维洛那二绅士》中,曼多亚森林是一个与重门第的米兰公爵府形成鲜明对比的世界。那里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有的是公义、信德、仁爱与和平。凡伦丁不无感慨地说:“在这座浓阴密布、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我觉得要比人烟繁杂的市镇里舒服得多。我可以在这里一人独坐,和着夜莺的悲歌调子,泄吐我的怨恨忧伤。”(《维洛那二绅士》第五幕第四场)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普洛丢斯忏悔了自己对友谊与爱情的背叛,凡伦丁显示出宽恕与仁慈,公爵睁开了被蒙蔽的双眼,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爱的徒劳》中的绿色世界是那瓦国的花园,这是一个爱的乐园,它以磁铁般的诱惑力将那些发誓禁欲的王公与大臣吸引到这里,使他们将斋戒三年的誓言丢到九霄云外。《仲夏夜之梦》中的雅典附近的森林,是自由王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仙境。那里没有雅典愚蠢的婚姻法,只有来自自然的爱的“花汁”。这种“花汁”可以使一切过错在瞬间消失,使一切烦恼统统忘记,使一切有情人终成眷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温莎森林,与福斯塔夫居住的嘉德饭店迥然不同,福斯塔夫在此除旧布新,重新做人。《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更是作者精心营造一个理想王国。当十恶不赦的弗莱德里克带兵追赶侄女到亚登森林边界时,遇到了一位年长的修道士。在修道士启发下,他幡然悔悟,主动把权利交给了兄长。在那里,没有弗莱德里克王宫昏暗的暴政与奥列佛的妒忌,没有现实的喧嚣,没有宫廷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悦耳的鸟鸣,宽恕、仁爱、自由与欢乐。统治这个世界的工具是源于自然的善与爱,老公爵靠它将众多的人吸引在自己的身边,还“每天都有才智之士投奔到林中去”。在那里不仅奥列佛被真情感化,而且恶魔弗莱德里克也真心忏悔,改过自新。《威尼斯商人》中的贝尔蒙特是绿色世界的变种,这个神奇的世界不同于金钱主宰一切的威尼斯,统治它的是爱的涌动、生命的气息与青春的欢乐。在罗兰佐的眼中,大自然是美好的,月色皎洁,微风轻拂,不发一点声响,美好的景致,上佳的怀人之境。

《无事生非》中的里奥那托花园,以及希罗藏身的修道院,都是作者理想中的净土,在那里,可以“潜心修道,远离世人耳目,隔绝任何的诽谤损害”(《无事生非》第四幕第一场)。另外,《第十二夜》中的奥丽维娅的花园、《错误的喜剧》中的尼姑庵、《驯悍记》中的荒村酒店,都是绿色世界的变种。

“人化的自然”的实质是预先设定一种更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个梦想通过大自然的绿色森林呈现出来。由这样一个梦想支撑,人类踏上了寻梦之旅。所以,它“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人类生活企图效仿的世界的真正形式”[1],它是人类的希望,人类在与自然万物的同然生环的梦想中奔向理想的目的地。而这个梦想,其实就是人文主义理想。它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建立在自然的丰饶与生命力的基础上。

如同自然界不只有温暖的阳光、柔和的月光、绿色的森林、丰饶与生命力,也有寒冷的冬天、飞沙走石、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毛之地一样,人类社会也不只有纯真美好的爱情与友谊,同时还充满嫉妒、谋杀、奸淫、背叛等各种罪恶。

在天人对应说的支配下,在中期创作的悲剧中,莎士比亚常常用失去常规的自然预示人类社会秩序的混乱,或者用自然的狂风暴雨映衬人类社会的混乱状态。据人统计,“自然”、“自然的”、“违反自然的”等词语在《李尔王》中出现过四十多次,在《雅典的泰门》中出现过25次,在《麦克白》里出现过28次。尽管莎士比亚戏剧中“自然”的内涵不只是客观外在的物质世界,而是将“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的交织在一起,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

在早期创作的“阴暗喜剧”(实为悲剧—作者注)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莎士比亚就借希腊将领俄底修斯之口说:“可是众星如果出了常规,陷入了混乱的状态,那么多少的灾难、变异、叛乱、海啸、地震、风暴、惊骇、恐怖,将要震撼、摧裂、毁灭这宇宙间的和谐!……多少刺耳的噪音就会发出来;一切都会互相抵触;江河里的水会泛滥得高过堤岸,淹没整个世界……”(《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一幕第三场)。

《哈姆雷特》一开始并充满了奇异的征兆,人尽管死了但鬼魂还能与活着的人对话,风变成了“很凛冽的寒风”,“吹得人怪痛的”(《哈姆雷特》第一幕第四场),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奇异征兆所预示的,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在欲望的驱使下犯下的谋杀、奸淫、颠倒黑白等诸多罪行,是自然变成了人的对立物。在哈姆雷特的眼中,原来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如今变成了“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在《李尔王》中,因为李尔王的刚愎、自负、是非不分,以及里根、高纳里尔等人的贪婪、自私,以至于原来“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广大的牧场”,变成了狂风呼啸、波涛泛滥、万物毁灭的荒野。与日蚀月蚀相伴随的,是各种天灾****:“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李尔王》第一幕第二场)李尔一直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目空一切,在一个绝对理性的世界上充当赏罚分明的法官,但一个更大的宇宙——“命运”击垮了他:“天神掌握着我们的命运,正象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了戏弄的缘故而把我们杀害”。在大自然狂风暴雨的洗礼之后,自负的李尔终于认识到“天然是胜过人工的。”(《李尔王》第四幕第六场)他终于意识到人类是渺小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难道人不过是这样一个东西吗?想一想他吧。你也不向蚕身上借一根丝,也不向野兽身上借一张皮,也不向羊身上借一片毛,也不向麝猫身上借一块香料。嘿!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形;人类在草昧的时代,不过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李尔王》第三幕第四场)他终于意识到:“天然是胜过人工的。”(《李尔王》第四幕第六场)莎士比亚借葛罗斯特之口说:“一个人不过等于一条虫。”(《李尔王》第四幕第一场)莎士比亚借用蒙田的思想,对人类自负、无知、贪婪、奴役自然等行为进行抨击,并通过自然荒原景象的描绘,来强化因尘世的欲望与信仰断裂所带来的道德荒原。

在《麦克白》中,自然的荒原与人的道德荒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自然的荒凉、贫瘠、风暴与人的不育、绝嗣和欲望的暴力联系在一起。在狂风呼啸的荒原上,神秘的女巫激发出人性中的邪恶,各种自然界的反常现象也预示着纷争和混乱将降临在这不幸的时代:天空一片黑暗、猛鹰被鹧鸪啄死、烟囱被吹倒、空中有哀号声、凶鸟整整吵了一夜、大地因发热而颤抖、良种马突然野性大发等等。

在《雅典的泰门》中,莎士比亚用“微暗的火”②暗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之间本来是相互利用、相互“借光”的关系,但贪婪的人类,对万物之母只知道索取,“干涸了你的血液、枯焦了你的土壤;忘恩负义的人类,都是靠着你的供给,用酒肉填塞了他的良心,以致于迷失了一切理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当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变成人性的桎梏,无法矫正充满错误、盲目和愚蠢的现实世界时,莎士比亚也对天人对应说进行了质疑。在《李尔王》中,他借爱德蒙之口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观。这个曾经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的年轻人,曾经将大自然看作“我的女神,我愿意在你的法律面前俯首听命”(《李尔王》第一幕第二场)的年轻人,因为庶子的身份,受到了世俗的排挤,让世人歧视,剥夺了应享的权利,因而对父亲所珍惜的天人对应说进行了否定:“人们最爱有一种糊涂思想欺骗自己;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做无赖、做盗贼、做叛徒,都是受到天体运行的影响,酗酒、造谣、奸淫,都有一颗什么星在那儿主持操纵,我们无论干什么罪恶的行为,全都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驱策着我们。明明自己跟人家通奸,却把他的好色的天性归咎到一颗星的身上,真是绝妙的推诿!”(《李尔王》第一幕第二场)这种新的自然观,抛弃了对自然的模仿,将自我凌驾于自然之上,这是对人的肯定,对人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更多 精品 来源自 3 e d u 海 量 教 案

的主体性的强调,也是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中“人类中心论”的体现。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推崇知识,对自然具有惊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试图通过对自然的把握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知识的力量的确是巨大的,自然也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使人从教会蒙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生产力,激发了人无限潜力。但同时,人文主义者只注重对自然世界的求知,而忽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认知,导致道德理性缺乏,信仰断裂,情欲放纵。他们在广泛汲取知识、探索自然的同时,不仅征服与奴役自然,而且凌驾于同类,而不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因为如此,所以莎士比亚尽管通过爱德蒙的口对天人对应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发出质疑,但同时又意识到了爱德蒙所崇尚的新的自然观所带来的破坏性与灾难,看到这种新的自然观将自然变成了荒原,将雅典变成了“众兽群居的林薮”,所以还是极力维护天人对应说。他用天人对应说谴责高纳里尔与里根贪婪、自私的行为,借奥本尼之口说:“要是上天不立刻降下一些明显的灾祸来,惩罚这些万恶的行为,那么人类快要像深海的怪物一样自相吞食了。”(《李尔王》第四幕第一场)尽管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艺术上的一种象征手法,但其实质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意志所带来的情欲放纵、凌驾于自然的“人类中心论”的反省与批判。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自然,与现实世界是感应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早期喜剧中的绿色森林世界只是人类社会所希冀的美丽图景,而并不是要人类回到自然世界中去,它只是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而存在的。中期悲剧中的荒原世界不是人类生活企图效仿的世界,但人可以从荒原世界中观照自我。

只有在荒原世界中,李尔王才变得真正清醒了。在暴风雨的袭击下,他的灵魂也“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击更剧烈的斗争”(《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荒原世界成为了李尔王精神洗礼与灵魂提升的驱动力,使他弥补了人性中的缺损。相反,如果将自然世界视为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存在,幻想躲进自然世界以逃避现实世界,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对人类失望的泰门,在悲愤交加之中,试图抛弃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仇视人类,赤身露体地冲出自己曾经奢华的王宫,走进丛林,要“与最凶恶的野兽作伴侣”,乞求天上的神明“让泰门把他的仇恨扩展到全体人类”。这种厌世者,不可能获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快乐,只会将对人类的厌恶扩展到对自然的仇恨。对泰门而言,自然不会是伊甸园,而只能是他的坟墓。通过对泰门的埋葬,莎士比亚否定了将自然作为人类避难所的幻想。

在晚期的传奇剧中,莎士比亚再次用文学的形式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图景,这其中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奇剧中自然,表面上看与早期喜剧中的自然类似,其实不然。早期喜剧中的绿色森林世界只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与现实世界对比存在的欲望对象。正因为现实中缺乏这样的世界,才在其上强加一种欲望的形式,我们在其中无法看到人作为主体的力量。而传奇剧中的自然,是加工过的自然,即“自然的人化”。所谓“自然的人化”,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在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按照自己生存的需要改造自然并使它引起物资性的变化。它使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人通过努力已经使自然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自然已经具有人的特征,而人的精神理性也因自然而得到提升。

在被称为莎士比亚“诗的遗嘱”的《暴风雨》中,莎士比亚集中表现了他的“自然的人化”思想,即自然人需要人类文明的熏陶使之脱离原始与野性,而人类的精神需要在自然的启迪下升华,人类的心灵需要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净化。

面对小岛上田园牧歌般的美景——“如兰的香气”、“茂盛蓬勃”与“青葱的草儿”,还有丰饶的物产,老大臣贡柴罗开始构建自己的乌托邦美景:“在这共和国中我要实行一切与众不同的设施;我要禁止一切的贸易;没有地方官的设立;没有文学;富有、贫穷和雇佣都要废止;契约、承袭、疆界、区域、耕种、葡萄园都没有;金属、谷物、酒、油都没有用处;废除职业,所有的人都不作事;妇女也是这样,但她们是天真而纯洁;没有君主——大自然中一切的产物都须不用血汗劳力而获得;叛逆、重罪、剑、戟、刀、枪、炮以及一切武器的使用,一律杜绝;但是大自然会自己产生出一切丰饶的东西,养育我那些纯朴的人民。”(《暴风雨》第二幕第一场)。但很显然,贡柴罗看到的只是自然美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然狰狞恐怖的一面——神秘的暴风雨、阴沉的天气,“天空似乎要倒下发臭的沥青来,但海水腾涌到天的脸上,把火焰浇熄了。”(《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还有“丑陋、野蛮而残忍”的凯利班。这个“魔鬼和你那万恶的老娘合生下来的”自然生灵,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不懂得抑制自我,追求绝对的自由,甘愿与魔鬼为伴,酗酒、撒谎、欺骗、冷酷残忍,不懂文雅与博爱。

电视剧绿光森林范文第5篇

走在东进桥上,我倚着桥栏杆,俯视河面,河水清粼粼的,河边还长着青绿绿的芦苇,虽没深入苇塘,苇荡风采已崭露头角。

妈妈对我说:“芦苇荡是沙家浜的精华,那里可有意思啦,你想不想去游荡一番?”我兴奋得连连点头:“好啊!好啊!”于是,我们便向芦苇荡进发。

我和妈妈乘上小船,听着船夫那悠悠的摇橹声,我观赏起了芦苇荡的风景。只见苇内河叉纵横交错,泛舟其间,真是怡然自得,阵阵清风拂过,芦苇丛回声激荡,犹如埋伏着千军万马,青青芦苇,正如水边的森林,在这幽深的森林中穿行使人心旷神怡。不仅我越看越愉悦,就连动物也十分喜欢。你瞧,一群群鸬鹚在芦苇荡里自由地游来游去,青蛙不时地探出脑袋眨巴眨巴眼睛,扑通!又跳入水中。连蝴蝶也在芦苇荡里飞来飞去,翩翩起舞;你听,风吹苇叶沙沙沙沙,苇中鸟儿唧啾唧啾,好一支悠悠扬扬的赞歌……

这时,我看见在芦苇丛中掩映着许多船舫,船舫下泊着古老的渔船。船夫讲,这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沙家浜》而专门搭建的,到时候还要烧掉呢!这情节反映了当时日本鬼子残害中国百姓的“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我想当时的老百姓一定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但鬼子烧得了他们的船,他们的舫,休想烧掉沙家浜军民那坚毅的抗日之心。小船继续荡漾着,我看见了一个交通站,旁边有一个交通船,船夫讲,当初沙家浜的老百姓是用这种船来掩护伤员运送粮食的。这时,船夫就开始了他的绝活——话说沙家浜 。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36个新四军在这儿养伤,他们就是在这芦苇荡里和小鬼子周旋。这里地形复杂,没有人带路根本进步去,就是进去了也出不来。日军无人带路,只能在主干线上耀武扬威,不敢到河汊里来。新四军游击队不但夜间,白天也可以在苇荡里活动。如果遇上日军的“扫荡”,有利时就狠狠打一下,搞他个措手不及;不利时就转身躲进芦苇荡,敌人想进进不去,想打打不着,气得直朝苇荡里乱放枪,而新四军则在一边看热闹。沙家浜人民和新四军就是利用这颇似梁山泊的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战斗,使敌人一次次扫荡都惨败告终。无计可施的小鬼子们就进行了大封锁,致使粮食和药品无法运到伤员手里,坚强的新四军伤员并没有被吓倒,茫茫的芦苇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新四军就挖洁白如玉的芦根充饥解渴并治伤。因为有了芦根的充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彻底粉碎鬼子的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