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婚礼流程

西方婚礼流程(精选5篇)

时间:2023-05-11 14:45:29

西方婚礼流程

西方婚礼流程范文第1篇

今年三月份,山西柳林首富邢利斌在三亚为女儿举办大型婚礼,婚礼以举办演唱会的形式,邀请众多明星,总费用超过7,000万。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人们对婚礼经济的热议,普通大众比不了出手阔绰的煤老板,但对任何家庭来说,结婚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镜头一:

民俗婚礼经济

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孟先生,在今年七月份刚刚举行完婚礼。孟先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生活算不上富裕,但通过父母的勤俭持家,房子和车子都不需要操心。他自己也在国企上班,收入基本稳定,新娘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所以男方的父母对这个儿媳也很满意。作为家中的长子,婚礼的仪式自然不能马虎。

孟先生所在的地区依然保留着许多当地的婚礼习俗,今年初就找风水先生算过生辰,确定好结婚吉日,从结婚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忙活起来,先要送彩礼,然后“送日子”(当地的习俗,算好结婚日期之后,包上红包送到女方家中),仅婚前的花费就在10万元左右。由于孟先生从小生在农村,2005年之后才搬到市里,所以按照当地的习俗,婚礼的主场要在老家举行。

新婚前一周孟先生的父母就开始忙活起来,因为孟先生的父亲在市区工作,距离老家还有几十公里的车程,所以要在市区进行筹客,十桌酒席办下来花费超过1万元,而这只是开始。根据当地习俗,结婚前一天需要带上乐队、礼炮、猪头、鲤鱼、整鸡等到新郎的外婆家上喜坟,并且所用的烟酒都是比较好的,回到自己家中相同的东西再准备一份,然后到自家的祖坟进行祭拜。一天算下来这一笔费用要花费将近3,000块。

结婚前一天晚上,为了将这份喜悦与同村人进行分享,太阳落山之后,新郎家会请当地的戏班子搭台唱戏,一晚上的花费在5,000元左右。如果说这些是当地的习俗,那么夜晚放烟花就是最近几年新兴的庆祝方式。从天黑开始一直要放到深夜,平均每隔几分钟就要点燃一箱,几个小时下来烟花的费用不低于5,000元。婚礼当天,孟先生一家早早起床,同当地的婚庆公司一起布置婚礼现场,购买50个花篮布满农家小院前面的路,然后古乐礼仪队、礼炮队带着扎好鲜花的车队去迎接新娘。按照习俗,新娘上轿费要花6,600元,时间进入到十一点,接新车队没来之前要布置好100米的鞭炮,路两边摆放好礼炮和烟花,随着车队的到达,礼炮和鞭炮同时响起,经过前面这些复杂的程序,婚礼才开始。仪式结束之后,宾客开始吃饭,30桌酒席下来,总费用还要花费3万多块。

一场婚礼下来,孟先生的父母身心疲惫,“结一次婚,不算房子和汽车,总共的花费超过15万元。”孟先生告诉记者说。

镜头二:

艺术婚礼经济

80后的一代正面临着买房结婚等一系列问题,尽管青年人喜欢旅游结婚,但回来之后补办婚礼是必须的,似乎不举行一个仪式,长辈感觉心里不踏实,这就催生了婚礼策划产业。西安资深婚庆司仪杨柳斌先生(以下简称杨先生)见证了这个时代婚庆公司的发展。

杨先生从四年前开始做婚庆司仪,刚开始的市场报价是800元一场,还记得第一次主持婚礼时,根本无法脱稿,站在婚礼庆典舞台上,双手颤抖地拿着准备好的稿子,一场婚礼下来大汗淋漓。做了十场之后,婚礼的流程已经烂熟于心,自己的市场报价从过去的800元涨到了1,200元。再想把自己的身价提高时才发现市场已经不允许,报价增加的同时单子的数量开始减少。不是权威的司仪很难再把价格涨上去,于是杨先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增加增值服务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记得一次接待前来咨询的一对新人时,杨先生发现这对新人的要求特别多,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恋爱过程在婚礼现场再呈现一次,作为以后美好回忆的见证,而不是简单的婚礼流程。于是杨先生大胆地报价——2,000元,承诺给他们做整个婚礼流程的策划,同时打破婚礼固定的流程,将新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婚礼过程当中。婚礼非常成功,结束之后,新人还另外包了200元的红包作为对杨先生的答谢。这让杨先生尝到了甜头,以后他所接的单子,婚礼流程全部由他自己策划,婚礼前他都与新人多次碰面,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及需求。自己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因为司仪可以由婚庆公司自己找,也可以由新人自己联系,他发现在与婚庆公司进行配合时,总会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导致整个婚礼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杨先生在去年初注册了自己的婚庆公司,后来他发现只做婚庆,公司的发展空间非常小,要想让自己的公司在西安婚庆行业很快打响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西安本身就是文化底蕴极深的十三朝古都,而在西安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公司竖起文化礼仪的大旗,于是杨先生将公司名称定为西安伯牙鼓琴策划机构,一方面做婚庆,一方面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文化推广活动,增加公司的知名度,比如经常组织诗歌朗诵会和艺术气息浓郁的文艺演出。“这些活动我都是免费为大众做的,目的就在于增加西安的艺术氛围。公司承担的婚礼不再是过去的传统模式,要全方位打造艺术婚礼,将艺术作为企业的品牌。”西安伯牙鼓琴策划机构总经理杨先生告诉记者。

现在的多数婚庆公司,只靠传统的模式利润空间很小,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婚庆公司会承办典礼期间的灯光、音响、现场布置等全部项目,并且将这些项目做成套餐,争取给新人最为优惠的价格。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会选择这样的模式,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希望将自己的婚礼办得独特,就会采用定做式的服务,费用上要比普通套餐价格多出一部分。“定做式的婚礼利润在40%左右,套餐式的婚礼一般只能达到30%。”西安伯牙鼓琴策划机构总经理杨先生说。

蒙太奇:

婚礼经济的时代烙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文化的融入,年轻人举办婚礼越来越讲究中西结合,对西方婚礼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每个时代的婚礼经济都有不同的烙印。

上世纪80年代,适龄女青年喜欢嫁技术员,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知识,当时送的东西还挺有意思,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性。单位同事结婚很流行“凑份子”,大家集体凑钱买东西,作为婚礼的“红包”。一般都是每人出2到3元,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有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等。随礼的话,普通朋友和同事就随5元,亲属、亲密的朋友随10到20元不等。当时结婚一般花费在3,000元左右,包括男方给女方500-1,000元的彩礼钱,酒席及简单的家具需要花费500—1,000元左右。那时还不流行买房,都和父母住在一起。费用大都是男方出大件,女方出小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到饭店摆酒席,婚纱摄影和婚礼录像也开始走入人们视野。结婚的新房多数是单位分的,简单的装修3,000元就可以搞定。那时候开始流行送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还得外加电视机、洗衣机、录像机这三大件,总花费在1.5万元左右,加上几千元的婚宴费用,总花费在3万元以内。

西方婚礼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西方婚礼流程范文第3篇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

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

(一) 传统婚礼仪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彩,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 、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地点(Wedding Location)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三)婚礼服饰(Wedding Dress)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为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如: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 礼。传统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国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

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中西方婚礼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国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师,而中国则是专门的婚庆司仪,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婚礼更加热闹,亲戚朋友更加开心。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上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西方婚礼流程范文第4篇

回首近二十年来中国年轻人的婚礼:从西装成为新郎的正装,到红色婚纱的出现;从浅色婚纱的普及到以白色婚纱为主导;从热闹欢庆的拜天地、闹洞房,到新人携手走进装饰豪华、西方气息浓厚的星级酒店……西方婚礼文化充斥着现代时尚的中国婚礼,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但严格地说来,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非真正西式的婚礼。那些身着雪白婚纱与笔挺西装站在教堂前亲密合照的中国新人,在蜂拥效仿西方模式的时候,又有几对真正了解这些婚俗所体现或隐含的文化背景呢?

婚礼进行曲——看中西婚礼形式差异

(一)中式婚礼仪式繁琐,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的传统婚俗讲“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实为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时用。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做媒,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俗称“合八字”;纳吉:经占卜之后若属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赠薄礼;纳征: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请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择日,即选定婚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方家迎接新娘。而在这之间还有换庚谱、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婚礼中的每项活动都有大量的禁忌和规矩,比如新娘嫁妆中一定要有寓意繁多的物品:剪刀喻蝴蝶双飞,痰盂喻子孙桶,尺子喻良田万顷,片糖喻甜甜蜜蜜,包银腰带喻腰缠万贯,花瓶喻花开富贵,铜盆和鞋喻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和碗喻衣食无忧,七十二套衣服、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喻丰衣足食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婚礼当日程序也较为复杂。首先,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须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随行的鞭炮声中前往女方家接亲。“接亲”对新郎来说,并非轻而易举。新娘的密友会设置重重关卡阻止新郎见到新娘,新郎必须顺利渡过所有难关,方可见到新娘。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随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伞护其走至礼车。新娘上车离开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接亲的队伍即将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再次鸣炮动乐相迎。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礼成。随后开始喜宴,新娘新郎向各桌一一敬酒。喜宴结束后,新人要端着盛有香烟、喜糖的茶盘立于家门口送客。

中国传统婚礼中闹洞房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活动,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往往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喧腾一番,同时也表达宾客祝福之愿。在成功闹完洞房后,新人们尽管身心乏力,但还是要热情欢送客人离去,要诚挚地感谢别人为婚礼所增添的欢乐气氛,并恳切欢迎大家日后常来做客。如此忙碌的一天结束之后,新郎终于算是抱得美人归。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缘广阔的文明古国,其婚俗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有所差异,文中描述的仅是一些为国人普遍认可的婚礼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新人无须此般劳师动众。通常男女相遇之后,彼此自然地相互吸引,进而相互追求,再相互依恋,由好感到热恋,直至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之后组建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恋爱是两人互动的,互动到一定阶段就结为婚姻。但他们对婚礼也同样有着种种习俗,譬如婚礼必备: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 (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的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着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据说从亲友家借来的金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指新娘的一些饰物和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西式婚礼步骤也较为简洁: 首先来宾进入教堂入座等候,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 宣布婚礼开始。随后,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 伴娘和花童尾随其后, 全体来宾起立。父亲将女儿从教堂红地毯的一端送到站在另一端的新郎手里,表示新娘的家人正式把女儿托付给新郎。牧师为新人证婚,在牧师及所有来宾的见证下,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并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最后,新郎新娘通过互戴婚戒的形式宣告礼成,于是将会上演新郎亲吻新娘的浪漫一幕。为表祝福,来宾一起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合唱祝福歌。

与中国声势浩大的喜宴相比,西方婚礼的茶会或自助餐晚宴就略显冷清,但也温馨。蛋糕和香槟是婚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有的国家甚至盛行用石膏、硬币、巧克力做成的蛋糕作为新婚礼物,新婚夫妻同心合力敲开蛋糕,以示新生活就此开始。婚宴过程中有时也穿插一些夫妻互动小节目,例如在德国新婚夫妻要比赛剪桃心,相传剪得快的一方,将来在家中有较高的话语权。仪式通常以在场所有来宾及新人一起放飞气球作为尾声,最后众人目送新婚夫妇踏上蜜月旅程。所谓“蜜月”是指在婚后30天内,新婚夫妇单独相处,共度甜蜜时光。

西方婚礼流程范文第5篇

新郎鲲翼是安徽安庆人,华芳是广西南宁人,都是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而且是同窗,也是彼此情感世界中的唯一。鲲翼有很强的事业心,为了华芳,他从武汉调回南宁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老师欣赏的举动。鲲翼现在中央一家媒体驻广西的记者站,担任很重要的工作。华芳毕业两年后,由于工作积极努力,被提拔为单位的办公室副主任。

鲲翼和华芳告诉我,选择荔湾港举行婚礼,颇费了他们一番心思。他俩骑着电单车几乎跑遍了南宁各个酒楼,最终才选择了荔湾港大酒楼。一是因为酒楼位于城市中心,南湖湖畔,方便亲朋相聚,二是因为婚礼实为“小聚”,摆下十来桌酒席的大厅不大不小,更显浓浓喜庆。我觉得,“荔湾港”这个流露着岭南文化的词汇,更赋予了婚礼吉祥的意义。“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他们婚姻正如这爱情步入在荔枝飘香的港湾,浪漫、温馨和甜美。

我接到学生邀请参加他们的婚礼的通知时,正在北京开会。学生的婚礼我一定是要参加的。作为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别有一番欣喜与感动。仿佛自己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授业解惑的责任,学生们可以“执剑天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了。于是紧凑安排好在北京的公务活动,赶上鲲翼和华芳婚礼举行前4个小时的飞机直飞南宁。

走进酒店大堂,一扇屏风后面就是婚礼的现场。一袭红色的地毯从屏风入口处的鲜花拱门一直铺到主席台,主席台上挂满了粉色的气球,包围在香槟和蛋糕四周。大厅四周的墙上也挂满了气球与彩带,附和着大厅中弥漫的喜庆音乐,微微飘扬荡漾。

婚礼现场,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也在此时“创刊”。“创刊号”即为第999期,意味着天长地久。“报纸”中的“记者”的姓名也很“喜庆”,“郝快乐”、“贞幸福”……就连每个版面的编辑、文字校对,都是香港娱乐界“四大天王”――刘德华、郭富城……这张名为《今日喜报》的“报纸”,实为新郎、新娘自己为参加婚礼的嘉宾朋友编辑制作的一份报纸。报纸报道了新人从相知、相识、相爱到走进婚姻殿堂这一过程中的浪漫故事,还刊登了新郎新娘爱情箴言以及亲朋好友的祝福。新郎告诉我,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婚礼编辑一期喜报,他觉得很有意义。看到喜报,先是惊奇,后是欣喜,年轻人为自己的婚礼做一份喜报,既是对男女双方爱情经历的一种总结,也是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爱情婚姻的甜蜜。只有总结,也才能更加珍惜,也只有分享这样的婚礼才能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