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2

1 引言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类课程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高职,2009)》中,其二级指标“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居于首位。

高职类课程在推进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案例的来源、质量和数量成了难题。一方面,编写一个高质量的案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需要丰富的案例。仅靠教师一人搜集、整理、积累教学所需要的案例存在很大的困难。

全面而深入地推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的、有组织和系统化的教学案例库。

为了使案例库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我们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作为研究与实践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它不仅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被许多有程序设计技能要求的其它专业所选开。

综合所述,基于案例教学法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提出。

本课题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为研究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的结构及要素,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选编的原则、组织方法,并设计出一种适于教师和学生利用的教学案例库系统,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案例,完善案例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 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案例库建设研究中,医卫类、管理类课程案例库研究相对成熟,而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不少,但关于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偏少,能够有意识地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案例库几乎没有。[1][2][3]

第一,关于案例的来源认定大体是一致的。认定案例的来源有自编、教材或网站、课程应用行业等。

第二,对案例的特征还存在不一致的方法,但一般认为案例应具备典型性、目的性。

第三,案例库建设基本流程已明确。徐拥军、宋扬撰文指出,案例库建设流程包括总体规划、收集素材、撰写案例、维护开发和总结反馈等五个阶段。

第四,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案例库研究少,而且也不够深入。寇从芝对.NET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了研究。她对案例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但她没有研究上述各类案例的结构和形式,更未提及如何组织案例成案例库。

第五,在这些案例库的建设中,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2.2 纵观“C#程序设计”各级精品课程,缺乏有规模的案例库及应用研究[4]

由宋国明副教授领衔的省级C#精品课程则使用了四个大型实训项目代替案例库,这些项目综合性很强,适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综合应用训练,但缺乏针对每个知识技能单元用于教学或学习的案例。其余省市院级的精品课程与此相类似,所不同的是有的提供了详尽不一的实验指导书。由梁曦教授领衔的部级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在其课程学习网站中,提供了较丰富的与案例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由知识技能点实例、单元实训、项目实战组成。但是,这些案例资源散落在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学习网中,没有系统化地组成案例库,在案例数目上也还是不够丰富,课程团队也没有关于案例资源建设的研究。

总之,在各级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大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资源中多采用几个项目作为综合性案例,而用于解决知识技能单元的案例较少,有意识地建立案例库的还没有,案例库建设研究更为滞后。

2.3 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已日益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5年,上海金融大学杜鹃、陈玲、徐爱荣老师专门撰文《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提出了要推广案例教学除了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外,更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的观点。[5]

2006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模财经分院黄春雷则提出了“学习案例的多与少、优与劣,是决定一门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以围绕课程以及相关任务要求,建设一个能够长期使用的、资源共享的学习案例库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指出了建设高质量案例库的重要性紧迫性。

2009年,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潇、张贝克、马昕等人则针对化工安全问题,设计开发了应用于化工事故推理的案例库系统。该案例库系统中的案例库的系统结构、案例的表达方式、案例库系统检索系统值得借鉴。[6]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案例教学法列在了首位;二级指标“教材及相关资料”,就明确要求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建立案例库,但是强调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及案例相关资源完备的必要性。[7]

要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利用效果,就要优化教学资源库中案例学习库。案例库必须要保持有机的联系,体现教学规律。

3 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3.1 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为中心,研究其建设方法,全面、深入推广案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它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建构,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的建立,按照认知规律,以科学的方式来精选案例,以系统的方法组织案例,避免了案例的零散、无序状态,使课程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成功建设教学案例库,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助于全面推进案例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库进行教学,是一种科学系统化的案例法教学行为,带来了整个课程的革新。

建设好案例库,为课程资源共享库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3.2 研究价值

对案例库的建设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案例结构要素,制订采编、组织原则,可以提高案例及案例库的质量。

设计并创建教学案例库系统,可以方便案例的使用,提高案例利用率。

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组织方法等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其他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4 课题理论依据

关于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8]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案例“情境”中,在老师的辅助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资料搜集、分析验证等“协作”学习,通过平等的“会话”和讨论,根据自身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案例库系统的建设则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建构主义学习要素进行了系统化,使其具有了系统性、层次性、多样性、关联性,学习者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并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案例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层次以及设定目标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构成了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的另一个理论依据。

5 课题研究内容及案例库系统构想

课题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研究基于乐学教学思想指导的案例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第二,研究案例的选编与组织原则。

第三,研究案例库系统的实现与应用方法。即如何将已经选编并组织有序的、大量的案例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使之检索快捷,学习和使用方便。考虑采用基于Visual Studio Web开发技术,创建案例库系统。

经过对案例库建设现状研究,也为了充分发挥案例库系统的作用,满足案例库教学使用的便利,本案例库系统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乐学教学思想指导,所选案例力求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案例库系统,简洁明了,安装使用方便。案例库系统拟以Web应用系统软件提供给师生,简洁明了,容易上手,而且可以脱离互联网络环境使用。

第三,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教学为辅”、“理论知识够用”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案例库系统中,案例是为操作技能单元服务,知识点是为解决案例问题而设。

建设具有以上特色的教学案例库系统,是案例库建设的创新。

6 研究思路、方法、实施步骤等

6.1 研究思路

从调查出发,即调查师生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现状,收集现有的案例资源,依托原有的本课程课件开发基础,分析成熟案例的结构和特征,开发案例模板,组织编写案例,根据教学规律组织案例,进而完成案例库的建设。

6.2 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采用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三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个案,总结出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的规律与方法。

网站系统设计法:采用基于WEB的网站构建技术和开发流程,完成案例库系统开发。

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案例库的建设方法,用于指导本课题案例库的建设。

调查法: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案例及案例实施方法的要求。

实验法:将案例库用于真实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然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丰富。

6.3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剖析现有成熟案例的基础上,明确案例的结构和要素,编写本课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案例模板。

第二阶段: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探索案例选取及编写的方法,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例。

第三阶段:将案例用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检验,积极获获取师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完善案例,完成案例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邵谨荣.高职院校教学案例库的创建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寇从芝.基于案例教学模式的.NET案例库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5).

[3]周梅妮,张振威.高校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4]国家精品课程网. http://course. [DB/OL].

[5]杜鹃,陈玲,徐爱荣.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

[6]李潇,张贝克,马昕.应用于化工事故推理的案例库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9,(2).

[7]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Z].2010.

[8]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柱鸿(1972-),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与教育技术,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151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 培养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分类号]G643

信息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研究生获得较强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以下特征:①对信息的需求和了解的兴趣与愿望更强烈,有坚定的信息信念,学习愿望强;②更善于感受、洞察与把握稍纵即逝的信息;③有高度的信息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④有一定的关于信息运用的知识基础;⑤掌握运用信息的方法、技术与技巧;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吸收、组织、创新、交流与消费信息;⑦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认识与利用的习惯;⑧具备信息传播、利用与交流的设施、设备等客观条件;⑨处于良性的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中;⑩能创造性地适应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具备创新信息与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做的改进,比如:以教学手段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讲授型模式;以教学方式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国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以教学对象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等。有时需要将几个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施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多种模式各有利弊。

1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设计

ADAI信息素质教学模式是以激发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A、D、A、1分别代表了此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A-对象分析(object analysis)、D-方案设计(schedule design)、A-实践应用(practice and applica-tion)、I-评价与提高(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此教学模式以对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分析为起点,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进而对研究生开展学习与应用,最后对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并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做铺垫。做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实践促吸收、螺旋上升循环提高、全程辅导。对象分析是准备,方案设计是规划,学习与应用是落实,评价与提高是改进,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提高。

1.1对象分析: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对象分析是指对研究生获取信息的基础知识、必备的技能和观念,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在信息素质方面的兴趣取向和需求等方面作初步的调查分析与测定。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和创新(分别用A、B、C、D、E、F代表)六个层次。根据对研究生进行的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把每个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所掌握的情况与划分的六个层次中适应的层次一一对应,以此来确定研究生对信息素质每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1.2方案设计:量身定做,步步为营

方案设计是根据“对象分析”对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分层,结合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研究生不同需求的信息素质教学方案。研究生“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创新”六种层次表明其对知识点掌握的六种程度,学习方案目标则定为在原层次上向上进步一级或两级,例如,某位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为“信息知识C+信息观D+信息能力C”,那么他的信息素质教学目标定位为“信息知识D+信息观E+信息能力D”,或“信息知识D/E+信息观E/F+信息能力D/E”。

1.3实践应用:学用并行,双管齐下

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在讲授实用部分的理论时,教师可借助案例辅助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观念的提升。

实践是信息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素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掌握。实践应用也是ADAI模式的重要环节,本环节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重点进行选择、检索、分析和综述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可以以任务情景的方式给研究生设置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应用,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让研究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在“理论学习一实践应用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循环提高(见图1)。

1.4评价与提高:不断扬弃,拾级而上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研究生对接受信息素质教学效果反馈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ADM的教学评价环节,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对老师的双向“互评”。

ADAI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在学习之前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实践环节的表现以及任务情景的完成情况等;②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应用的恰当性、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

通过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改进。教师对研究生评价分析的结果为下一个阶段教师对研究生的定位、确定培养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强化的部分等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之后,师生对以后的教与学都会有一个新的定位――即提高的过程。

通过对象分析的准备、方案设计的规划、实践应用的落实以及评价提高的改进,A、D、A、I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教与学有机相连、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形成信息素质教学循环提高、螺旋生长的模式。

2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案例讲授

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关案例辅助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性作用贯穿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全局着手,通过选择案例、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组织讨论、总结发言等来为研究生任务的完成提供指导、复习给予帮助、自学制定计划,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习的思路,引导学习的方法,设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保证研究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

2.1.1选择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等原则。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近年来学院中标立项的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查新检索、科研成果鉴定、定题跟踪、信息调研,也可以是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经验和研究生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参考有关行业资料。经过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案例逐步积累,形成例库,方便以后的教学,但要定期对案例信息更新和维护以及对案例库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

2.1.2确定组织形式在确定案例之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课堂讲授,笔者提倡案例示例解析法组织形式和案例研讨评析法组织形式。

案例实例解析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阐明当堂课讲授的中心内容或某一知识要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去认识、理解和掌握。

案例研讨评析法指教师在讲到某一个问题时,将与之相关的案例抛出来,提出相关问题(疑点、难点),通过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分析,研讨和解疑,使研究生积极思考、吸收消化教学内容、化解疑难。这种方法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3组织讨论(主要是针对案例研讨评价法组织形式)研究生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案例本身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另外,讨论还可以暴露研究生平时不注意的关键细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研究生彼此的补充,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1.4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做出总结与评价,总结时要归纳研究生讨论的观点,结合案例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调整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加深研究生的记忆,掌握重点;对研究生讨论中不深入、不清楚的问题再次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肯定讨论中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或存在的问题。

2.2实践任务

类似的问题会在信息素质应用中重现,并且在信息素质应用中出现类似问题时可以用相似的方式处理,在实践中设置任务情景可以为信息素质的应用的适用性提供经验指导。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师一生、生一生创设了优良的交流、学习环境。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交流、学习平台以及知识传播的载体和媒介为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方便。研究生信息素质任务情景实践过程如下:

2.2.1进行分组 根据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层次性特点,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分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其所在层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可在课堂或通过博客、E―mail、QQ、BBS、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经验、技巧等,并且要在提交的任务结果中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研究生间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践,并且可以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最后,为教师案例教学提供资料来源。

2.2.2确定任务情景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信息素质状况确定任务,如:撰写检索报告、产品说明、科技报告、综述、论文等。情景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小组成员所在的专业及其今后的发展,可以设置与科研相关的情景,如:某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状况;也可以设置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情景,如某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2.3观察任务完成过程和表单填写 教师设计一份有关任务完成过程的表单,研究生从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要一一填写,教师要观察研究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状况要有宏观的掌握;另外,通过表单的填写,教师可以从微观上掌握每个小组甚至小组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

2.2.4提交任务结果 研究生把任务的结果以检索报告、科技报告、产品说明、综述、论文等形式提交给教师或保存在网站、博客等中,可供研究生课下学习,任务结果可以作为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来源。

2.3互评成果

每个小组以小组代表的形式把任务完成过程和成果以及心得、体会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提出问题,并且小组成员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作用,必要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研究生成果展现、讨论结束后,师生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对研究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填写的表单、提交的任务结果、展现的任务成果、讨论的结果等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定性要针对到每个小组成员,定量方面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本次任务情景的选择、给予指导等的方面给予评价,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表。

阶段性“互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对课下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视度,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互评”可使师生更好的相互理解,为培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教与学的默契打下基础。

3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3.1以研究生为中心

首先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本情况做调查分析,在了解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础、对信息素质内容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然后用对应设计的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对应表来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的掌握状况做具体的定位,最后针对对应的基本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进学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可以使每个研究生的兴趣有所发挥,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

3.2以实践促吸收

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变为了课堂案例讲授、任务情景实践、成果展现、“互评”提高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原课程中重知识传授的局限,研究生课上和课下增多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知识更好地吸收,并且有教师及时纠正,增加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提高的速度,并且对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是实施信息利用和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培养措施。

3.3螺旋上升循环提高

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通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每一次分析和评价,总结分析研究生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变化,再通过以后多届研究生信息素质实践课程的不断提高使ADAI模型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形成在国内外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领域具有推广实践意义的ADAI模式特征及经验,并对同类公共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3.4全程辅导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生物课堂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订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侧重研究“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一、“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任意一个教学环节中,而“探究性学习案例”也可以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引入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的引入。例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可提前布置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在上课时,展示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的拍摄图片(探究学习的“实验结果”环节),进行比较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2.“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在学习“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部分教学时,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编写特点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全程探究,见下),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案例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提出问题 在理想条件下,生物的种群呈“J”型方式增长,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作出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有实例证明吗?

设计实验 高斯曾实验:在0.5mL培养液(每天的培养液含量维持稳定)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实验结果 高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略)

得出结论

3.“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复习环节,组织巩固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巩固环节,组织复习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教学,为了让学生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设计一探究性学习案例:

现有一只光脚雌鸡和一只毛脚雄鸡,光脚和毛脚是一对相对性状,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鸡的光脚和毛脚,哪一个性状是显性?

4.“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后,可进一步挖掘出探究性学习案例——探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临界浓度,安排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5.“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编写思路,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时要防止探索过程科学的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探究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模仿式

在初次接触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先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案例,让学生模仿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模仿学习中,学生大概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八个环节。同时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2.讲述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实验是难点,教师应结合一些探究性实验,简述实验设计得原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例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对“设计实验”环节,教师要结合多种对照实验(如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案例重点讲述,并分析这些对照实验是如何控制单一变量的。

3.讨论式

当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论认识后,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可以根据培养探究能力的需要,侧重对某一探究环节以讨论方式进行开展。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在学生对“设计实验”有了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探究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实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采用哪种对照实验?怎样设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等

4.引导式

一些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生长素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长素理论的论点,而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5.研究式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对接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多媒体技术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4-01

《多媒体技术概论》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过去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于是尝试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思想。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改善。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一点体会。

1 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1~2]。简单地说,研究性教学就是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思维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其旨趣在于“教、学、管”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3]。

强调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4]。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并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大量的现代先进教学理念,并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面对知识日新月异飞快发展的今天,封闭性的教材体系显然已经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碍于他们对新的信息的接收。可见,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是既不偏离教材,而又要有所超越,并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第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性教学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是在完全开放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前设计教学时就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其中,并为教学过程的正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毫无疑问,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但是又不局限于课堂,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2 研究性教学在《多媒体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使用开发软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运用研究性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在教学的开始向学生介绍多媒体技术当前发展的现状,避免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其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思考和学习。所谓分散思维是指以一个问题为中心,采取各种变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思考,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指在多种不同的答案或方案中求得最佳答案或方案的思维。这两种思维一般结合使用,做到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

在介绍图像压缩技术和标准时,事先分析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区别,然后请同学利用所学的压缩编码方法设计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压缩过程,在同学设计的方案中挑选好的设计方案对具体对象进行压缩,在学生的方案无法达到压缩比要求时,提醒同学注意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中存在的冗余数据,并设计新的方案重点压缩静态图像中的空间冗余数据和动态图像中的时间冗余数据。在4~6节课后设计出与JPEG和H.261标准相似的压缩编码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在设计方案时不断回顾已学知识,开动脑筋,尽自己所能设计方案,积极参与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讨论。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自己在上课时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肯定学生好的想法,评价值得讨论的想法,指出错误想法的问题所在。

3 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制定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条件。开展研究性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或机构,不实施专门的管理,就难免流于形式,或者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因此,应对研究性教学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为研究性教学提供指导组织和服务工作。

3.2 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评价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性教学起到激励、导向、反馈和学习的功能,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3.3 加强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改革的有力保障。研究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也是研究性课程能否按照设计者的初衷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研究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已经参加过的其他培训有很大的不同,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创意的培训对推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多媒体技术概论》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研究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到本课程中是一项长期的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将研究性教学较好地实施到《多媒体技术概论》这门课程中有利于培养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罗强.启发式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4(10):51.

[2] 姚利民.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之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