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犹江海

孔子犹江海

孔子犹江海范文第1篇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乙卯岁秋陈门弟子牛马走郦波拜曰:日月光天之德,山河壮帝之居。予观夫金陵,群峰为倚,长江为带,月华西映,海若东来。有吴宫花草,夫子祭庙,十里秦淮,八百楼台。此岂帝王之所,亦荟萃文藻之地也。当此际,蒙恩师不弃,忝列门墙,叨陪鲤对,雅共曲觞,此亦平生之幸也。予生于江苏丹阳,长于孔子故里。幼蒙圣训,诚惶诚恐;濡染贤风,大道中庸。虽彼时年幼无知,然于今日,犹不胜向往之。幼常伴游于三孔,至若孔府之森严,孔庙之堂皇,孔林之广袤,所记尤深。更兼由文革而至改革,由萧索而至繁华,兴衰之感,沧桑之叹,则尤甚。予国小时,家迁曲阜城郊之防山,史载孔圣降生地也。其山也连绵,其地也肥沃,其物也丰饶,其民也中和。山中有兔,常窜跃于民家;林下有泉,亦潺湲于屋前。更有青纱为帐,秋麦成浪,乡野之趣,本自天然。吾长于兹而乐于兹,斯土斯民,尤为难忘。故于籍贯而外,常论之以故乡。弟子父执皆武人,幼尝随军南北,转徙各地,然总于齐鲁之境。其民风之淳朴,人情之爽实,吾向以为诸省之中,无出其右。噫嘻,吾之故乡!予国中时,举家南迁金陵。人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诚谓信然。流光溢彩,采丽竞繁,吾初至未尝不惴惴焉耳热而目眩。吾于庠序之中尤为后步,幸有严师,多指斥于前;亦蒙年好,常提携于畔。终年之中,夙兴夜寐,有尺寸之进,无骄奢之心。屡奋于场屋,而幸有佳绩。得以告慰师友,勤以自勉。又数年,吾入读于南师,其地原子才之随园,西山明月,曲池花榭,号为东方之佳园者。吾居于兹而学于兹,未尝不心旷神怡,窃以随缘为幸也。长日漫漫,多以闲书为伴;枯坐终夜,二三孺子玄谈。若逢假于寒暑,多自备游资,于万卷书外,行万里之路。北上长白,观林海雪原;西登峨嵋,览天涯明月;东游大海,悟沧海一粟;溯江千里,阅如画江山。毛润之云,如此多娇,宁不折腰,诚倾心之叹。吾于南师,情谊自深。园既名随,缘自随矣。吾尝就读其附中,又续之以本、硕,同窗或戏谓嫡传,窃意亦不以为过。乙卯岁初,予复接缘于南师,拜师门下,奉读庭前,虽愚鲁万端,敢不自勉。书以自言,唯恩师明鉴。

孔子犹江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类比论证 《论语》 讲解分析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先秦散文常透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这种论证方式常具有相似性、前提暗示性、或然性的特点。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会碰到类比的手法,据笔者统计竟达上百次之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对该种手法进行讲解、分析。

一、相似性,以物性说明品格,类似于比喻和象征,我们应关注其相似的媒介。在讲到这个方面类比时,只要把物的特点说明白了,往往很就能联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例如: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第4章》

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说:“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瑚琏不是单纯的食器,而是宗庙里最为重要的祭祀彝器之一。宗庙乃是能够统摄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的最高场所。一切与宗庙相关连的东西都是庄重的重要的东西,对政治、宗教、家族都堪有大用。

由此看,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能裕君民。孔子根据对子贡的了解,说子贡是个特殊才能的人,但清高,不屑于去做普通人能做的事,可是每当国家民族有大事的时候,都能出来担当。

在这里如果我们不了解瑚琏为何物,也就无法解释孔子对自贡的评价了,甚至说不清楚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到底是赞赏还是贬低,当然也就很容易与“君子不器”混淆起来。

二、前提暗示性,类似“以意逆志”,我们可以根据语段其它地方透露出的主旨反推其深意和妙处。例如:

《阳货第十七篇》里记述了宰我跟孔子的一次激烈争锋。争论的辩题是“应该取一年之丧还是三年之丧”?

宰我认为父母去世后,三年的守丧期太久。于是首先发难,“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驳论之“破”很直接。他还借用类比论证,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驳论和立论又都有理有据。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守丧期限的礼制与植谷、生火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宰我用类比先设置一个前提暗示道:“旧谷换新谷,旧火改新火”这是革新,革新是不可辩驳的公理。如此一来,孔子要么另起炉灶辩论革故鼎新的话题,要么就显得理屈词穷了。所以此处类比论证应该说用得很妙。最后,孔子无奈得很,只好反问道:“汝心安乎”?

这是诉诸情感,意思是你觉得这样对待去世的父母,心里安宁吗?大概孔子以为这样可以打动宰我,收回原来观点。未料宰我果只回一个字:"安!" 后面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当然气了个胡子发抖,肯定要狠狠地骂了宰我一顿。但骂归骂,出出气罢了,辩论上却没能以精彩的雄辩说服对方。

--《论语》里最被挨骂和批评的,就是宰我了。总共只有四处对话,每次都被孔子批评。不过,就此例子看来,《论语》里用类比辨赢孔子的宰我是颇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也是长于辩论的。同时他们的这场辩论也是精彩的。

三、或然性,碰到这种类比时,我们可以不比拘泥于任何的“参考答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自由阐发,所谓“仁者见刃,智者见智”,只要能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即可。

例如:“智者乐水”。语出《论语·壅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山水类比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对水的特点进行发散性思考。如冯梦龙在《智囊补》里说:“人有智如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还可以举例说水是有感情的,喜则流水潺潺,清泉淙淙;怒则波涛汹涌,撼地摇天。水是有性格的,轻盈而自然,剔透而宁静。在湖泊则温顺恬静,在河海则活跃放达,在天宇则潇洒飘逸,遇冷冽则凝固自守。水是有思想的,总是聚小溪汇江河而成大海,博怀,润泽一切生命而不居功自傲,惠及人类万物而不求回报,宠之不惊、侮之不怨,革故鼎新、历险致远,随器赋形、激浊扬清,导江疏河、奔流不息。——智,犹如水。

这种不拘一格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补充孔子详细阐述了崇拜水的一些理由(见汉代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杂言》),如:

(1)水把恩泽传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与世间万物,却不求回报,是无私与美德的典范,像“德”。

(2)水给万物生灵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消亡。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机勃勃,美丽动人,像“仁”。

(3)水有极大的包容性,污秽、泥沙、浑浊经过水的荡涤、洗刷,终于消融,化解,还你一个洁净清朗美好的世界,像“教化”。

(4)水无所畏惧,十分勇敢,即使万丈深渊,也会毫不犹豫地化为飞瀑,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像“勇”。

(5)水从高山发源,将无数涓涓小流汇集起来,日夜不息,永远朝着海的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表现出生命无比坚强的毅力,像“志”。

(6)水谦虚谨慎,眼睛永远向下,始终趋近卑微的底层,绝不高攀,从不媚上,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对水的这些解读没有哪个联想的结果与水的特点联系是必然的。它们只是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犹如诗歌的朦胧意境,但这种意境刚好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可以多义地解读《论语》。当然也更增添了《论语》的魅力。

孔子犹江海范文第3篇

中山小学

毛蕴熹

每当夜幕降临,江山就亮起来了。整个江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须江两岸排列的整整齐齐的路灯放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犹如两排卫兵守护着这条母亲河——须江。

大桥上华灯辉映,就像一道道彩虹横跨在江面上。岸边的草地上,有草坪灯,喷泉灯,照明灯竞相放出美丽的光芒。

最美丽的就是须江阁了,每到夜晚,几百盏彩色的灯亮起来,雄伟的须江阁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展现出它那迷人的色彩。远远望去就像一座仙宫一般。

河水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波光粼粼。它静的像一块镜子,绿的像一块宝石。

孔子犹江海范文第4篇

雄奇险峻的樟江大七孔风景区

樟江大七孔风景区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要特色。它距荔波县城25公里,距小七孔景区3公里,因王蒙乡孟塘村附近打狗河上有座七孔大石桥得名。此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高7米、宽4.5米、长35米,是黔南通往广西的古驿道桥梁。

站在大七孔古桥上,只见打狗河两岸悬崖峭壁形成的天然峡谷深邃幽静,岚气缭绕。河中乱石滚滚,河水默默流淌。仰望左侧山崖,一座100多米见方的峭壁直冲云霄。绝壁上缀着一朵朵钟乳,一层层翠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景区内的方村河上,有一横跨河两岸的天然巨岩,高90米、厚10多米、宽约40米,人称天生桥。天然巨石桥下湍急的河水,跌落成一道2米高的瀑布。世界园林学会的中国代表,将这座天生桥比喻为法国的凯旋门,称它是“大自然的凯旋门”。

景区内还有条地下伏流,叫妖风洞,长2.7公里,高40米。入洞口是一条数十米长的窄巷,划船进去,可见一道宽10米、高20米的瀑布。洞内巨石滚滚,将至洞尾处有一巨大湖泊。再往前行是一窄巷,洞壁如削,又一道10余米高的瀑布挡住去路。继续前行不久便出洞口,天地豁然开朗,二层河在这里汇成一个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喀斯特湖泊。

出妖风洞口有一条河段,沿河段往上游走500米,突然消失得只有半截,叫半截河。而从半截河消失的地方起,是两层河段。这二层河下是条地下暗河,平时只听见石下流水淙淙,看不到水的影子。但在洪水季节,河水排泄不及,就形成了地上明河、地下暗河,两层河同时流动的壮观景象。

方村河进入暗河前的一段明流叫地峨峡,是一处宽不过50米、高100多米的深幽河谷,涨水期河流汹涌澎湃,枯水时节潺潺细流。方村河伏流后又出现的一段明流是笑天河,落差48米,奔流500多米后再伏流至天生桥露出。在地峨峡,有个叫地峨宫的地下湖,湖边暗河出水处,形成20米高的大瀑布。

秀丽奇艳的樟江小七孔风景区

樟江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处在一条宽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这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被誉为“超级盆景”。

小七孔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6年),也是古代黔南通往广西的交通要道。小七孔景区因此桥得名。

桥下的涵碧潭,又称七孔塘,是喀斯特潭景观。距小七孔桥约百米,是拉雅瀑布。瀑布宽10米,落差30米,如天河自空而降。在涵碧潭上游1.6公里长的狭窄山谷里,还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专家考证,如此密集的瀑布和跌水,全国罕见。

在小七孔风景区的自然风光中,奇特的龟背山喀斯特森林,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猪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更是独具一格。龟背山因漫山遍野生长着龟背竹得名,这里喀斯特森林岩石峥嵘,古木参天。野猪林因过去有野猪奔走林间得名,是一片典型的喀斯特漏斗森林。漏斗下部,几百亩翠竹杂生在树丛中。整个漏斗像一个绿色的漩涡,飘旋在林海之上。

穿过野猪林便是水上森林,也叫瑶池,长约600米。河谷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的冲刷,河床已没有了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但树根却死死扎在河床里,纹丝不动。这种“树在石上长,水在林中淌”的奇景,人见人叹。

位于汤粑石林半坡上的天钟洞,长2公里,洞厅高大,廓道迂回,洞内有许多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动物。

孔子犹江海范文第5篇

1928年的广州市,一个戏剧团“戊辰同乐会”特邀梅兰芳来粤演出。据香港《华星报》4月22日放出的消息说:“广东人欲点缀升平,因有延请梅畹华(畹华,梅兰芳别字。)南来演剧之举,先省后港。”并文中引述梅兰芳的讲话说:“梅对南方景物,常系衷曲,且以当时政局不宁,未得一履粤行为憾,每见粤人,辄絮诉萦念珠江之臆。”

梅兰芳当时刚丧妻,强忍痛楚,办理了后事,于10月22日从天津乘日轮“神丸号”,经大连抵达上海,再乘船到香港,11月间抵达广州。配角谭富英也稍后赶到。

广东人难得看到京剧,但早闻梅兰芳大名。第一个在报上向广东人介绍梅兰芳的,就是顺德名士罗瘿公,此人是清末翰林江孔殷的好友。江孔殷在广州市河南居住,是“戊辰同乐会”的创始人之一,民国初年去过一次北京,认识梅兰芳,结下交情,这次邀请访粤,就是江孔殷建议的。

梅兰芳刚抵步,江孔殷立即到他下榻的酒店,送上由其题诗、第八夫人湘纨的国画一幅,作为见面礼:

《戊辰九秋,畹华应征来粤登坛。南北瞪别已逾十稔,因以姬人湘纨旧作仿宋人芙蓉鸳鸯乙幅为赠,并系一绝以慰》

画中人是美人妆,写到芙蓉总断肠;

珍重涉江人宛在,不妨左顾有鸳鸯。

广州人热烈欢迎梅兰芳一行。在他演出的海珠戏院前面马路搭起四座牌楼,其中海珠戏院门前的牌楼最为壮观,高八丈,两旁有亭台,嵌以梅兰芳的十二尺巨幅照片,挂上“欢迎梅兰芳莅粤”的美术字大标语,两旁设有音乐亭,乐队整天反复演奏中西乐曲,一片喜庆热闹气氛。广州各报也连篇介绍这位京剧大师的风采。

演出起风波

演出开始后,许多人来捧场,党政机关也不甘后人,欲包场观看梅兰芳演出。但梅兰芳抱着面向大众的决心,对要求特权的当局,不予买账。据《华星报》12月8日文章《梅半芳却台记》报道:“梅伶应戊辰社征召来奏艺于粤,粤人始受北剧洗礼……惟各团体如省市党部、记者联合会有请其奏艺,梅伶多婉却之。”以至省市党部的包场票被全部退回,令他们十分尴尬。

省市党部终于找到一个借口,以“梅一伶耳,有何价值博得如此欢迎”为由,下令把海珠戏院几座牌楼全部拆除,广州各报也迫于压力,从此,“表扬梅伶之作,亦不如初矣!”

江孔殷自始至终支持梅兰芳的演出,并暗中加以保护。他长期在海珠戏院包了前座正中几个座位,这次更加发动他的家人前来观看、助庆。他的十三子江枫――南海十三郎――每场必到,看得入了迷。

有江孔殷的撑腰,梅兰芳自然演得越起劲。一个晚上,两个故意喧哗大笑,企图拆梅兰芳的台,以报却台之恨。在场的江孔殷,即令一个学过霍元甲武功的孙子和一个男仆,前去制止,他们捋高衣袖,对那两个说:“我家老爷江霞公(霞公,江孔殷别字。)叫你们安静点,否则不客气!”两个乖乖停止捣乱。

精彩演出惊南粤

梅兰芳先后在海珠戏院演出《四郎探母》、《木兰从军》、《断肠花》等多出首本戏。广州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大饱眼福耳福。有一位冯幼纬将军,每场必到,捧场最力。江孔殷看过几出戏后,分别赋诗抒发他的感受:《题梅畹华华清池・四郎探母双剧》

旷世谁同调,三郎与四郎;

不图衰志日,犹见内家装。

端相何人似,征歌举国狂;

固知天上曲,能有几霓裳。

一位不署名的人士在《华星报》上赋诗《海珠观京剧赠畹华君》曰:

一曲方散出大都,声名藉甚锦氍毹;

似从东阁窥何逊,却忆宫情按李蒙。

演到“太史第”

为答谢江孔殷的鼎力支持,梅兰芳结束海珠戏院的演出后,专诚到江孔殷的私邸“史太第”(坐落广州河南同德里)造访,在那里住了几天,受到上宾规格的接待,两人谈古论今,十公投契,江孔殷命爱女畹徵,画一梅兰图,江孔殷题诗,送给梅兰芳:

《题徵儿画梅兰图即赠畹华》

姓名呼出此花身,画里真真幻亦真;

彩笔吾家儿女有,美人香草两传神。

梅兰芳在“太史第”的后花园“百二兰斋”为众人多次演出他的首本片断,有时又在酒席间清唱一曲,南海十三郎抓紧时机,一边学习,一边向梅兰芳请教戏剧、戏曲知识,十三郎后来成为粤剧编剧大师,与梅兰芳的悉心传艺有很大关系。

江孔殷又写《调寄江南月赠畹华》,表达深厚情谊,词云:凌波袜,心事托微茫。一样秋风团扇曲,漫将投枕蔑思干,魂梦莫相忘。

诤言赠广东粤剧界

自清末以来,广东粤剧一度式微,或陈词滥调,或格调低下,虽经潘达微、何剑士等有识之士力倡改良,未根本扭转。梅兰芳来粤演出期间,抽空观看了一些粤剧表演,又跟江孔殷等人谈论粤剧。江孔殷平日也关心粤剧,心中有许多意见:“当今广州的粤剧界实在令人有声无词;近则竞向白话平喉,文武生、丑老旦无大区别,又一变而为有词无声,安得有心人起而纠正之!”

梅兰芳果然向新闻界发表对粤剧的尖锐批评,他说:“贵省唯一元旦角,遑论技术,即乔装尚未明了!”又对当时粤剧为吸引观众而一窝蜂流行的“机关”布置,他说:“我演《天女散花》、《上庙夫人》等剧时,为某些场面演得迫真。借助于幻术,本来无可厚非,诸名流就多非议……贵省的粤剧,动不动就搞‘机关’布置,讨好观众,实在令人喷饭!而有些粤剧内容,置社会公益于不顾,太不应该!”这些话都发表于1928年12月中旬香港的《华星报》。

演出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