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史记》 孔子 “世家” 矛盾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作为纪传体的史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自然成为全书的主体,而均为人物传记。《太史公自序》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对此大家一般没有什么异议。

又曰:“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按:史公于此仅说了列入世家的都有那些人,并没有给“世家”以明确的定义。因之,后世学者的说法多而难一。据今存文献,“世家”一词最早当见于《孟子》,其《滕文公》说:“(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锤。”后汉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锤。”这里所说的“世家”,指那些宗族大家,拥有世代相传的禄邑。郑慧生先生说:“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入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①此可谓知别而昧于同也。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下,唐司马贞《索隐》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②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就吴太伯而进入“世家”来说,这是恰当的。

今人张大可先生据司马贞《索隐》之说,以及刘知几《史通・世家》之“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与“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说,归纳“世家”之义为:“(1)记诸侯列国史;(2)载传代家世;(3)《世家》与《本纪》同体,均编年纪事,因有别于(按:“于”误为“子”)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③张说完全是在两位唐人说之域中,即其得失与《索隐》与《史通》所说之得失同。何为“世家”,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如数年前,郑慧生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然此虽有启示意义,却既缺乏坚实的文献支持,又不符合《史记》“世家”的实际。叶永新先生说其“将‘世家’解作‘世代不迁之宗庙’,缺乏字义上的根据”,“‘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与《史记》世家的情况多不相符”④,是符合实际的。

考察《史记》“世家”何意,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与卷48《陈涉世家》。先说后者,《索隐》解释《陈涉世家第十八》说:“(陈)胜立数月而死,无后,亦称‘系家’者,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以其首事也。”显然,陈胜得入“世家”的原因与前面所引《索隐》解释《吴太伯世家》之“‘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的取向不同。换言之,同为“世家”,而“入场券”不一,下面,我们再来考察《孔子世家》。

司马贞《索隐》说:“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张守节《正义》说:“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就孔子何如得入“世家”来说,两氏的见解是不错的(当然,两相比较,张说因注意到太史公如何,故更为全面些)。然而,既然“入场券”不一,自然引起后世不同的看法。反面的意见如宋人王安石认为入孔子于世家是司马迁“自乱其例”。其《孔子世家议》说:“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⑤王氏之说,多以后世之见规往世;而“自乱其例”“多所抵牾”云云,乃没有注意到太史公设“世家”,其“准入”条件并非严格同一。

当然,认同孔子入“世家”者更多。如何焯说:“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太史公自据素王之说。”(《义门读书记・史记》)郭嵩焘说:“高帝始以太牢祀孔子,太史公适鲁得观孔子庙堂,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林传》亦称:‘陵夷至秦,天下并争于战国,然齐、鲁间学者独不废。’是孔子之道因是以自世其家,不待后世之追崇也。史公列孔子于世家,自纪其实而已。”(《史记札记》卷四)王鸣盛说:“以孔子入世家,推崇已极,亦复斟酌尽善。王介甫妄讥之,全不考三代制度时势,不识古人贵贵尚爵之意。”(《十七史商榷》卷四)林春溥说:“后世尊孔子,自史迁始,故布衣也,而列之世家。”(《竹柏山房十五种・孔子世家补订序》)李景星说:“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胆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故刘知几、王安石辈,皆横加讥刺,以为自乱其例。不知史公之不可及处,正在此也。”(《史记评议》卷二)等等。持认同孔子入“世家”者往往认为这与作者对孔子的尊崇有关。大体上说,这应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其实,向来对《太史公自序》之“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之“本纪”虽没有什么异议。然不仅《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之“纪主”存在天子与非天子之异,汉代《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之每帝一纪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之以整个朝代为一纪,亦不同,等等。《太史公自序》之以“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而“作三十世家”,更只是大体如此。大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较充分地注意到这种情况,其《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之辨“世家”之“义”说: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方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自兹已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c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考其传体,宜曰世家。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⑥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云云,从先秦的“天子”与“诸侯”的实际情形来考察《史记》的世家与本纪的“体貌”之同与地位之异。这是没有问题的。浦起龙释此说:“由周而来,五等相仍。当子长时,汉封犹在,故立此名目,以处夫臣人而亦君人者。”(《史通通释・世家》)亦是。而郑慧生先生引刘氏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而置疑于其“假以他称”说“世家”。郑先生认为:“这说法更使人不解,‘假以他称’为什么不称作‘支纪’、‘分纪’(以别于‘本纪’)偏偏用了个‘世家’,‘世’字‘家’字都做何解释呢?”郑先生此言,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在我们看来,刘氏强调“准”而责太史公之失,具有其理论上的意义,然实际操作本身与理论之“标准”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不过,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刘氏没有评论登孔子于“世家”事。浦起龙通释《史通・世家》说:“位孔子以‘世家’,先儒非之。愚谓《史记》乃从其世及而世家之也。故叙后系独长,至十一传安国,而与己同时,继以子n、孙欢而止。厥后褒成……衍圣之封,与世无极焉。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颠扑不破。《史通》纠史于孔子无缀词,其亦有会于斯欤。”

综上所述,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既因其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注释:

①郑慧生.“世家”解[J].史学月刊,2000,1:21.

②这里的“系家”,乃缘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来.

③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4.

④叶永新.“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质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6:3-5.

孔子世家范文第2篇

1.为什么取名《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家语”是一家之记录的意思,因为书中所记的都是有关孔子的言论和遗文轶事,所以起名为《孔子家语》。

另一种说法认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其中的“孔子冢”应为“孔子家”之误,这与后面所说的“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相对应。可以想象,孔子逝世后,弟子后学无法承受失去老师的迷茫和痛苦,他们相聚于“孔子家”,缅怀先师,演习礼仪。在这里,弟子们还将各自整理和保存的先师的言论汇集在一起,编纂成书,取名《孔子家语》。书名一语双关,既说明此书是“孔子家”的言论集,标明了学术流派,又指出此书是在“孔子家”编辑而成,点明了编纂地点。

2.《孔子家语》的内容

《孔子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共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但此本早已亡佚。如今所看到的《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题为三国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西汉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语气所写,称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孔安国以后之人所写,称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有孔安国之孙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家语》汇集了孔子大量言论,还有一些经过整理的有关孔子家世、生平事迹及孔门弟子的材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场景,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孔子家语》真伪之辨

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孔子家语》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与其“真伪”之争有关。

1.孔安国写定《孔子家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将各自记录整理的有关孔子的材料集录在一起,这就是古本《孔子家语》。此后,这个“集录”本被儒家弟子传抄,从而流传开来。

到了西汉时期,《孔子家语》虽被官府收藏,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汉武帝时,孔安国在京师为官。作为孔子后裔,他了解到《孔子家语》的状况,很担心“先人之典辞将遂泯没”。于是,他设法得到这些材料,抄录整理,而成《孔子家语》四十四篇。后来,王肃就是依据这个本子作注,并流传至今。而官府中所藏《孔子家语》则逐渐亡佚。

2.王肃作注,质疑声起

孔安国写定的《孔子家语》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而是仅仅作为家传本流传。到了三国时期,孔子第二十二代孙孔猛师从王肃,他将家传的《孔子家语》拿给王肃看,王肃不希望这些材料复归于无闻,于是为该书作注,使其流传开来。

然而,王肃以前,《孔子家语》虽然没有受到重视,却也没有什么怀疑之声。就在王肃注本问世以后,怀疑、指责乃至认定其为“伪书”的观点便陆续出现。

首先对《孔子家语》提出怀疑的是与王肃同时代的马昭。《礼记・乐记》引马昭疏云:“《孔子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通典》也引马昭的话:“《孔子家语》之言,固所未信。”马昭的观点代表了当时部分学者对王肃与《孔子家语》关系的看法,即认为此书是王肃按自己的意思改动而成,由此引发了后世对《孔子家语》的激烈争论。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在《汉书・艺文志》的“《孔子家语》二十七卷”下注曰:“非今所有《家语》。”这里所说的今本,是指王肃所注的《孔子家语》。颜注的意思是唐代的《孔子家语》与汉代的“古本”不同。这句话也成为后世“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的立论根据。

到了宋代,王柏正式提出《孔子家语》是伪书的观点。他在《家语考》中指出:“四十四篇之《孔子家语》乃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孔安国之名,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这一说法框定了元明清时期《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基调,从此,《孔子家语》为伪书一说,逐渐占据了主流。清代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将《汉书・艺文志》中归入“论语类”的《孔子家语》降级到了“子部”。

近代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他明确指出《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并指出该书“无任何取信之价值”。顾先生的全盘否定,使《孔子家语》被打入冷宫,很少有人问津和研究。

3.并非伪书,颇具价值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打破了人们对《孔子家语》既有的“成见”,使《孔子家语》研究冲破长期疑古的“坚冰封冻”而柳暗花明。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的汉墓竹简(后被定名为《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汉墓木牍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公布,让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这本争论已久的著作。

著名古文字研究学者李学勤先生撰写专文,指出:《儒家者言》也可以称为竹简本《家语》,而今本王肃所注的《家语》则是在汉朝几代孔氏学者对孔子言论和事迹进行整理和编撰的基础上扩充编纂而成。

之后,生先生也认为,《家语》的编纂,正是汉代儒家学说发达及孔子受到官方重视的产物。而《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所出现的亡佚、改易、增益等种种情况,都属于传世古籍所能遇到的普遍问题,并不能仅仅依据这些问题来断定《家语》就是伪书。这更加肯定了《孔子家语》的真实性及其在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王肃在注解《家语》时是否有改窜,学界已有共识:王肃对《家语》的某些语句的确有所改易和添加,但他改写的范围并不是很大,还是较大部分保留了《家语》的原始面貌。

至此,关于《家语》的真伪争论方告一段落,《家语》的真实性由于出土材料的佐证而得以明了。

《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为什么遭到怀疑?

王肃注本《孔子家语》一经流传,便遭到了马昭等人的质疑,以致愈演愈烈,最终被认定为伪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经学史上发生过有名的“王学”和“郑学”之争。“王学”指的是王肃的学说,“郑学”是指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的学说。

郑玄对多部儒家经典都有注解,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他的见解被当时人视为非常正确的言论而加以传播。王肃是郑玄的后学,但是对郑学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认为它“违错者多”。王肃希望将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告诉世人,以郑学中一些看似权威的见解。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王肃除了用自己的逻辑辩论外,还必须寻求更权威的支持。而在当时,没有什么人能比孔子更加权威了。这就是王肃注《孔子家语》并公之于世的出发点之一。今本《孔子家语》序中第一句话即:“郑氏学行五十载矣……”矛头直指郑玄。此外,王肃还自信地说自己与书中孔子的见解是“重规叠矩”。王肃对郑玄的否定,引来了当时郑学学者马昭的不满,于是,他认为《孔子家语》一书是王肃为了反驳郑玄的观点而自行改编而成的。加之,古人以一己之意改动儒家经典之事早已有之,由此世人对王肃所注《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至于宋代王柏正式提出《孔子家语》为伪书的观点,则与当时疑古思潮的勃兴有很大关系。宋代疑古涉及很多方面,而以经学怀疑最为突出。一部分被称为唯理派的学者,以己意为理,以理疑经,让疑古走向了肆无忌惮,王柏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疑古思潮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很多学者承其余绪,这便使《孔子家语》是伪书的观点几成定论。

《孔子家语》与《论语》的关系

随着《孔子家语》真伪问题的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又提了出来:既然《孔子家语》和《论语》都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引用《孔子家语・后序》时说:《孔子家语》这部书,记录的都是当时公卿士大夫以及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在交流中互相问答的言论。后来,弟子们将言论中“正实而切事”的部分编成《论语》一书,其他的则集录在一起,取名为《孔子家语》。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家语》和《论语》同源而出,却各自有别。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孔子言语和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记录。但《论语》记录的是“正实而切事”的言论,这使它较有系统性,且精悍短小,有加工的痕迹;而《孔子家语》只是将未列于《论语》的问答及事迹汇总在一起,因此内容略显驳杂。

的确,从篇幅来看,《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了近四倍,如果说《论语》是“孔子语录”,《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选集”。就内容来说,与《论语》的简略相比,《家语》有完整的场面;与《大学》《中庸》作为专题论文相比,《家语》中的思想更为全面;《史记》记录了孔子事迹,但《家语》的记录时代更早,内容更多,更加准确。因此,有学者指出“对于今天的孔子研究来说,《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甚至有人认为要准确地理解孔子,要真正地走近孔子,决不能舍弃《孔子家语》,此书可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孔子家语》对当代为官的启示

1.修身是从政之本

孔子十分看重官员的自身修养。当他的弟子子张询问要如何做官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且夫忿数者,官狱所由生也;拒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孔子家语・入官》)可见,为官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六要六不要”,方能“身安誉至而政从”。

2.了解民情,顺应民意,宽以待民

孔子说:“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孔子家语・入官》)孔子认为,为官者在制订政策的时候要根据民情,切合实际,治理民众的时候要仁爱和宽容。只有用宽仁对待民众,民众才会对官员感到亲切,从而达到上通下情的效果。

孔子世家范文第3篇

在那里,我不仅观赏了孔府孔庙的雕梁画栋,还隐约嗅到了孔子的气息。在那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他是不朽的孔子。

孔子曾经历生活中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曾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治国兴邦思想在当代已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相信孔子儒家思想能够促进世界和平。据报道,截至2010年底,世界各地已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

山东《现代语文》杂志社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推出了“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作文大赛,不仅扩大了杂志的影响,更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扬帆起航正其时。我校朱雀文学社已成立20多年,是在世纪浪潮的奔涌下活跃到如今的为数不多的文学社,社团活动是我们的生命,征文比赛是我们的动力。接到第八届“孔子杯”征文大赛的通知,我们社委会成员都认为这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好机会,于是便积极行动起来,开办讲座介绍孔子的生平,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同时又给社员们播放电影《孔子》,邀请专家解读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以便更深层次地了解孔子和他的精神财富。一番准备后,收上来的稿件质量较高,获奖者也为数不少。

孔子世家范文第4篇

本刊记者:新版《孔子圣迹图》重要意义有哪些?

李言栋:新版《孔子圣迹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创作的第一部以图文的艺术形式再现人生轨迹,展现孔子思想精华,集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誉世性、历史性为一体的鸿篇巨制和历史画卷。它的即将面世,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孔子学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传统绘画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历史作用及其精神内涵,以绘画艺术这种特殊的国际交流语言传达儒家人文理念,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系统地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轨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研发《孔子圣迹图》系列绘画创作项目的宗旨和目的。

本刊记者:新版《孔子圣迹图》从古至今已有许多版本,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及教化功能。这次组织新版的《孔子圣迹图》创作,有什么新的思路与创意?

李言栋:在新版《孔子圣迹图》的组织形式上,我们以国际性文化为背景,以学术基金组织为平台,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及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优势,按照大型科研项目的运作要求,实行多学科、宽口径、厚基础、高起点、全过程的运作模式,将新版《孔子圣迹图》打造成为文化精品工程。

具体地说,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牵头,山东大学承项,聘请相关学科带头人为特别顾问,提供学术、技术指导,组建北京、南京、天津、山东4个一流的绘画创作班子,具体承担新版《孔子圣迹图》绘画创作的主要任务。新版《孔子圣迹图》力图实现三大目标:其一,入选篇目在内容上要客观、真实,要突破历史局限性,突出时代性,强调其普世教化的功能,文字精炼,文笔优美;其二,新版《孔子圣迹图》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手法上要有创新,也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其三,把新版《孔子圣迹图》打造成超越古人、代表当今最高艺术水准的,集历史性、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科书,打造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人文历史画卷。

本刊记者:新版《孔子圣迹图》的整体运作步骤有哪些?

李言栋:新版《孔子圣迹图》自2004年9月26日正式启动,计划于2009年9月26日结项。整个项目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确定绘画创作选题阶段,专题研讨新版《孔子圣迹图》系列绘画创作的选题、主题思想及绘画艺术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出国考察,收集、获取有关孔子及其弟子造像等方面的信息,召开历史、文学、文物、绘画等多门专家、学者座谈会,为下一步实质性绘画创作提供可靠素材。第二是绘画创作阶段,根据新版《孔子圣迹图》的创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画家,与入选画家签订新版《孔子圣迹图》绘画创作协调会。第三是向世人展出阶段,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新版《孔子圣迹图》绘画作品,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专题展,展出期间,择机拍卖全部作品。第四个阶段是出版发行,确定出版发行方案,搞好市场预测,策划营销方案。初步确定在2008年8月18日北京举办奥运会前期进行新闻媒体操作,向海内外推出。在2009年9月26日,孔子诞辰2560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将举办新版《孔子圣迹图》系列画展。目前,新版《孔子圣迹图》的运作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

2000年10月2日至6日,我们组织中国的部分著名艺术家、儒学专家,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实地采风,使新版《孔子圣迹图》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新版《孔子圣迹图》创作班子走出画室,走出书斋,踏上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之路,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地貌,体味风土人情,重温孔子人生足迹,从而为新版《孔子圣迹图》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感性认识和客观依据。

本刊记者:您设计新版《孔子圣迹图》的出版,能否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链?

孔子世家范文第5篇

人们之所以怀念孔子,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更是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此推动了“孔子热”、“儒学热”在五大洲的“薪继火传”。

我们回顾孔子的一生,他仅有五年掌握权力,施展才华,其余的时间均在周游春秋列国,传播他的“仁爱、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另外就是教书育人解惑。传说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名贤徒,这些人跟随孔子一生,帮助生不逢时的孔子,实现理想,影响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美丽的光彩,让世人传诵。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此,众多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一整套关于国家、社会合理秩序(建立)的东西,为当今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的资源。孔子毕生所尊崇的“仁、义、礼、智、信”更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无论民间还是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程度均有增无减,纪念孔子的活动也屡屡增多。为了进一步宣传孔子,让全世界的人能够通过大银幕走近孔子,影帝周润发在片中扮演孔子,让人们领略一下孔子的风采。进而走近和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电影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卫国国君夫人南子。是南子给了孔子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的机会。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说:你说“仁者爱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我爱诗歌,你能教我吗?我还想多见你一次,行不行呢?孔子其实不仅是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而且更动心南子对他内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有一种一见如故,即成红颜的感觉。但他却终以一句“我没有见过如此好色又好德的人”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这让观众体会到了孔子实际上也是普通人而并非神,但他只是在信仰与本性之间选择信仰而已。世人皆称南子是孔子的红颜知己。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至死不忘迎孔子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