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新高校教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青年教师也积极充实到教师大队伍当中,是高校教师的生力军。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对教育还存在迷茫与困惑,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师德内涵,不断提升其素养。

一、新一代青教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新一代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思想不稳定,对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不认真,缺乏投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其次,青年教师缺乏抗干扰能力,鉴别力和判断力也较为薄弱,不能清醒地认识及抵制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不良风气,容易受到别的事物的干扰。再次,爱岗敬业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经常应付了事,心存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最后,忽视角色定位。新时期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但自身却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在各方面有榜样的作用,用自身的行为去教导学生。他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于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只教书不育人。

(二)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重业务轻道德。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引进人才的时候,过于看重其科研成果与学历,忽视对其师德的考察。第二,高校师德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高校的师德建设形式有座谈、交流、表彰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师德学习活动,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此类活动缺乏兴趣,有参不参加都一样的感觉。第三,高校忽视学术道德建设。当下学术道德不良风气盛行,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很多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格,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也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师德水平。第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搞学术,从事教学,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师德师风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熟知并切实掌握。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实践,不利于教师把握师德师风的本质。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青年教师了解师德的含义,掌握师德的实质,践行师德的真谛,这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无一不是在未来能稳步、持续、科学前进与发展的一剂良药。青年教师有着与老教师相异的特点,他们青春、阳光、精力充沛,有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创新,这对高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学和科研工作角度来看,新一代青年教师普遍有高学历,并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用正确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他们刚刚毕业,因此他们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有助于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好学生工作。

(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的重要命脉,而师德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水平,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新一代的青年教师犹如新鲜的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可塑性极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师德建设可以加强青年教师自身实力,提高其自身水平。通过师德建设,青年教师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必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这可以促进他们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其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将道德水平与学识水平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与高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传承并发扬高校的优良学风,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成为高校道德情操与学识风范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的养成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细细体会与积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师德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永远坚定的信念。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专注于科学研究,是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的本源,有利于自己教育工作的进步。第二,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首先,学校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教育与宣传,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其先进事迹来教育人,师德建设要更加灵活生动,要让青年教师更加有兴趣、有意愿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定力,面对困难时容易动摇,加上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这样就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信念。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并多多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念,将这份工作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其中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给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让他们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巩固教师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青年教师自发加强师德的养成,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总之,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让其熟悉业务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其师德建设。青年教师自己应主动学习师德,培养自己的师德修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对师德的认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水平,将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完善本校的师德建设体制,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及方法,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发展。

作者:侯文丽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锋.试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13).

新高校教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师 必备素养 角色定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26-02

一、引 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造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七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无疑承担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2]

另外,以往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

二、何谓高校创新型教师

如何理解“高校创新型教师”这一概念呢?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概念界定。高校创新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3]高校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提出独特的思想观点、积极解决新问题、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4]高校创新型教师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创新、科学研究的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和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等几个方面。”[5]对“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止于此,根据所查资料文献,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又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

三、高校创新型教师必备素养

高校创新型教师承担双重角色:教师和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型教师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素养(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和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外,还得必备以下素养。

1.具有多元化的、动态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高校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一定是多元化的、动态的。”[4]所谓多元化,即教师在精通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多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并且还要具备将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力求由“单一型”转为“复合型”教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所谓动态化,即教师的知识需要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不要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应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向学生传播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具备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即“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高校创新型教师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汲取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此外,他们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创新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3.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要全面认识教学课堂的职能,即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二传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互动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大学课堂应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场所,以注重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4]在教学内容上要多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捕捉创意。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自学式、讨论式等多样性的教学,彻底改变单调的、单向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严肃活泼的、互动式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方案上,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内心需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来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主动地开发优质课件和掌握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4.具有终身的学习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学习的概念和范围日趋扩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高校教师只有爱学习、不断学习,只有从“教的专家”转化为“学的专家”,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使自己站得高、望得远,并有所突破和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才能配为人师。

创新型教师是高校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创造新知识。

四、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上面我们谈到高校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那么,这些创新型教师应如何定位所属角色呢?这一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学科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学校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了解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2.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时展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

3.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者

高校创新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要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有创新的信心和毅力;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开发智慧的过程。

4.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6]在实施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因为自信能激发无穷的热情和智慧,可以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毅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性格特征。教师还应用愉快的情绪、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即是学习者、引导者、服务者、示范者、创造者、组织者。

五、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高水平的高校创新型教师是高校所期待的,那么如何培育创新型教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7]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力。[8]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优虑;全方位、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增强教师的创新动力。[9]

3.为教师搭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平台

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0]高校教师参加科学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科技的新成就和学术发展新动态,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自身由“知识传递型”转变为“知识创造型”教师。为此,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在项目审批、经费投人、授课工作量、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更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标新立异”,能够做到“失败不追究,成功归教师,成果推广应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为他们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空间。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为教师搭建舞台,促其成才。[11]帮助教师成才,为其提供可以发挥其优势的平台是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4.构建和谐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创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12]只有在学术自由得以保证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学术繁荣、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和谐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人的创造性产生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和谐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和谐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鼓励探索,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变人才拥有优势为人才产出优势,从而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六、结 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跃,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创新力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教师潜在、持久的创新力,就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既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卫华、张 雷.创新教育及其教师的角色定位之我见[J]. 教育广角,2007.5:117

2 单 青. 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培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35

3 罗 华、何建洪.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 教育探索. 2007.2:78~79

4 王丽丽. 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提高途径[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5:105~107

5 李金春. 激励理论与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52~54

6 刘平良. 开发高校人力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J]. 教育管理,2007.4:75~76.

7 张 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6:6~18

8 李文生. 谈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101

9 陈烈荣、钟永强. 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力的途径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9~40

10 徐 辉、季诚钧等. 大学教学概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4

新高校教师范文第4篇

一、引言

近五年入职的老师(简称新入职教师)更是站到专任教师的半壁江山。作为社会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者,作为国家未来创造者的培育者,高校、高校教师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新入职高校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其教学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其教学能力,是每个大学必须要研究的话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导向作用,科学配置教师人才资源,激励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短板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水平认可度不高”。所以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变革,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如:张大良等(2009)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评价方式。宁虹(2010)数学形式表示出了教师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能力进行了量化。喻莉等(2012)从评价角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何静(2015)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需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并采用多元方法进行评价。贾佳(2009)、龚江泳(2009)、匡胤(2008)、彭秋霞等(2007),陈世保(2013)运用了粗糙集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来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俊霞等(2014)、马海涛(2004)借鉴了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路径。纵观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相关文献,大多从高校全体教工着眼研究,却鲜有针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近三年入职教师,研究其教学能力评估问题,希望能为高校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新疆某多民族综合性高校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群体关于该校教学能力评价系统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项评估,使新入职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个初步认识,新入职教师思想灵活,教学方法多变,且改造空间巨大,通过该项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定位教学能力,从而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该校的教学能力评估主要是针对全体教工,且目的与教师的晋升、绩效挂钩。不同的群体教学能力评价目标有偏差,评价体系就应有所不同,纵观大多数院校也均采用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显然有所不妥。该校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同老教师一样,没有考虑到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估时同行评价占比较大且流于形式,失真率较高。

2.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结果的反馈不及时

调查院校教学能力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是教学中期学生纸质评教。二阶段教学末期学生网上评教级同行评教,评教结果至下一教学期末反馈结果。教师只能在下一教学期期末内知道学生给自己的网上评教分数,但并不知道在同行评教中排名。由于反馈时间较长,往往知道其教学意见时该课程已教学完成,不能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导致信息失效,从而评教失效。

四、完善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方法建议

1.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目的的认识性

新入职教师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教学最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计。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可以使他们清楚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认识到差距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及时的评估信息反馈系统,为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渠道。加大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验者,能最直接的反应较能力,也能最直接的提出新入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十分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评教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

2.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作者:杨芯琪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2013.

[3]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2.

新高校教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55-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面临教育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时刻,在创新创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竞争加剧的时候,各高校都在加强内涵建设,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要保持高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走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因此,新的形势下如何多渠道推促教师教学发展,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分工合作,协同创新,技能互补,互担责任的一个教师群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首先,明确团队目标,为教师教学发展建立组织平台。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最基本的是必须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即每一个成员要清楚地了解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下共同努力,以达完成。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7】136号)称,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为教师教学发展营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在建设教学团队时应该注意团队成员的规模,一般人数不宜过多,3-8人左右为宜。这样的规模容易建立彼此融洽的关系,保持教师之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出色,而且有较强的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能够指导和带动其他老师引导青年教师发展。当然,一个团队里还要考虑各种结构问题,比如年龄、职称等,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个性、年龄和职称上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组建教学团队时,一定要合理规划,注意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再次,规范团队建设,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教学团队与其他的组织一样,内部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需要有符合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规则。例如,明确团队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甚至包括相互协作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矛盾的基本原则,有效沟通的路径等等。此外,像培养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导师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每一位教师才能在团队中受益和发展。

最后,培育团队精神,为教师教育发展营造文化氛围。作为一所大学,我们一直在强调大学精神,这是一所学校灵魂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生命力的象征。学校有大学精神,同样团队也有团队精神。而在团队中,奉献和勇担责任的精神尤为重要,这也是团队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的有力支柱。奉献精神强调团队中的个体时刻要从集体出发,在功利面前不要太看重个人的得失,要有合作精神。勇担责任则是每一个人需要将团队视为“家”的这样一个场域,敢于创新,并不惧怕在创新中出现困难和挫折,并敢于担责。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团队归属感,营造教师教学发展的文化氛围。

二、以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作为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是必备的两把钥匙,缺一不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要坚持以教研提升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研究,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

首先,课堂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实验地。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课堂是最好的实验地,围绕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学团队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教材的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反馈信息的处理等方面做好详细规划,提出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课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教师积累的教学改革经验、教改项目、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倡导学生从事课堂实践性学习。事实上,教师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与论文都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基于课堂的团队教学与研究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其次,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助推器。定期开展研讨,把教学中的问题置于研究课题之下,在学科带头人等引领之下,进行理论学习、研究瓶颈问题的解救措施。为了切实地展开课题的研究,倡导以教学团队为单元,每年定期举办教师教学信息与学术研讨会。同时,主张开展跨学科团队对话,不同学术背景和知识的群体相互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便于形成一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竞争,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而且,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邀请教学名师和学术名人开展学术讲座或报告,使专业教师拓展新的教学视野,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带动学生进入实践教学与学习的课堂情景,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再次,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平台是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有力保障。学校通过组建学术交流信息资料库,开展学术沙龙和讲座,组建各种学术交流群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和信息的服务,使教师、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橱窗、校园网,以及其他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群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与沟通。

另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核心力量。在教师队伍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科研团队或教学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是教师群体学习效仿的对象。与一般教师相比,这些教师在某些方面要更为拔尖,特别是在组织、参与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更有能力和手段,且对这些活动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和研究中保持核心地位的法宝。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发挥团队力量,凝练团队精神。

三、持续培养和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就目前形势来看,各高校的竞争都放在内涵性发展上,大家提出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能够参与到未来竞争的核心工作。特别是诸如新设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必须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房子”的现象。因此,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形势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而提高应用型教师技能则是高校目前面临的最基本最严峻的一项任务。为加快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学校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加强应用型教师的技能培养。

一是加强岗前培训。对于新进教师,学校主管人事单位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并组织相应的岗前培训,同时还聘请学校教学名师、讲师团、教学督导、咨询员等给新进教师传经送宝,从现代教育观念、思路、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和行动,以及教育任务、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让新进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从应用型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学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甚至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考察、见习、锻炼,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也是必要的。

二是加强在职教师技能培养。高校教育的好不好,教学质量的高不高,有没有特色和优势,教师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培养在职教师的技能,或者说技能培养是保证教师能力提高的前提。任何学校都应该鼓励专业教师想办法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以适应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规定在开课前新进教师由教研室组织一至两次试讲,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当然,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学习和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每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肯定是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组成的,这样的团队在知识结构、年龄和梯队建设上具有互补和延续性。当然,相对于资深教师来说,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获得老教师的帮助。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学校应该肩负起“传帮带”的工作,由老带少,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四是有计划引进企事业管理人才,带动“双师型”的转化。积极引进企事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既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可以加强校企联合、专业与市场的结合,为学校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推动专业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

五是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顶岗”。学校在做这项规划时,应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开展专业实训和实践训练,优先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事业锻炼,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例如,开展行业或企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实践教师带着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课题,到行业或企业向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请教,在后者的帮助下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并进行科研,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及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都处于年轻和上升时期,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积累不深,欠缺必要的教学资源储备。特别是一些新办本科院校和民办与独立院校,在当前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队伍年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第二,专业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第三,专职专任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不尽合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多数专业教师的平均周学时数超过12学时,甚至个别专业教师周学时数超过20学时。加之当前的职称评定等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部分精力放在个人学术等方面,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技能培养,导致部分专业教师“能讲不能做”。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和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尽管每所学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做了相关工作的部署,如培养“骨干教师”和实施“低职高聘”等。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骨干教师的个人业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升,学校有一批骨干教师已经在职称上上升到高级系列,还有一些正在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他们主持承担了部分厅级和校级教改工程项目。但是,就全校来看,骨干教师对学校专职专任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的团队建设还相当薄弱;二是骨干教师在教学基层单位(教研室)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这与目前的教研室架构和活动有关;三是骨干教师在专业教师群的“帮扶带”作用还有待加强,需要骨干教师引领出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为解决上述教师队伍问题,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帮扶带”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政策支持;再有积极加强和组建、重构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另外是组建结构合理、高效有序的教学团队,并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在全校内起到示范作用,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使整个教师队伍获得质的改变。

有人说: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何一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主要环节。在这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中,有待于我们持续地探索和挖掘。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学习和锻炼,促进其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提供前提与保障,为教师教育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3]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4]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