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1篇

这一情绪自然也蔓延到了能源领域,近期围绕互联网能源概念的论坛和会议轮番召开,与会者有时自说自话,有时争论不已,很明显,业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权威性的认知。但在较为一致的观点中,互联网能源被理解为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开放、互联和能量交换的网络系统。

互联网能源之所以被能源界关注,肇始于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判断,里夫金认为,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从而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在他看来,这种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所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将使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里夫金所描述的这一前景非常诱人,逻辑上看也顺理成章,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里夫金本人也得到了各种头衔:经济学家、科学家、趋势学家等等,拥趸者众。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即里夫金所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两个基本假设――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逐步下降,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第三次工业革命才可能出现。

毫无疑问,可再生能源价格下降是一种趋势,但传统化石能源价格能否不断攀升,尤其是短期内能否上涨,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若传统能源价格不升反降,那么目前得出以互联网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发生的结论,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传统化石能源主要指的是油气和煤炭。先看天然气的价格,自几年前美国页岩气被大量开采出来之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基本面就发生了根本改变,美国气价大幅下跌并长期低迷。美国这个最大消费国的天然气自给,导致中东天然气处于相对富余状态,气价上涨乏力。

与天然气相比,国际油价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但受经济增长预期的影响,近期油价大幅下挫,即便是在中东产油国受到极端势力影响的背景下,国际油价依然出现了将近30%的跌幅。对于油价的走势,分歧较多,多数观点认为当前的价格只是短期现象,长期趋势依然看涨。

事实上,原油是否告别了低价时代,也应当辩证看待。自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以来,若以美元计价,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近50倍,但以黄金计价,这一价格仅上涨了不足20%。之所以当前9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显得较高,很大程度上跟美元贬值有关。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2篇

不光是传统企业有互联网焦虑症,传统IT企业也有互联网焦虑症。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攻--即如何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

第二,如何防--即如何不被互联网化抄了后路。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而是新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是新商业模式——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有三点:

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手段的更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等都促进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2、互联网消除了时间限制和空间距离,产生了更多的商业交易新方式,如B2B、B2C、C2C、O2O,等等。

3、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业的交易过程,将人、信息、产品和服务在线连接起来,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大多是由互联网企业创造引领的。互联网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商业模式与传统企业进行竞争。这注定是一种不对等的竞争,许多传统企业就像中世纪的武士一样拿着大刀长矛与拥有核武器的对手作战,战争还没有开始就胜负已定!但这也是一种公平的竞争——因为,没有人规定传统企业不能互联网化,不能运用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而对于满天飞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概念,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一方面,传统企业认真理解,认真辨析,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概念背后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传统企业要更多的投入到新的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去,即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推动企业发展,从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这里把从电子商务诞生以来,关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商业的主要概念总结如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社会化营销;微营销;云商;微商;社交电商;10大基本模式(B2B/B2C/C2C/C2B/B2B2C/C2B2B/O2O/O2M/F2C/C2F);新商业文明;新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想;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方法论;互联网兵法;等等。

这些概念分为六类:

第一类,新营销概念:网络营销;微营销;社会化营销。

第二类,新商务类型概念:电子商务;云商;微商;社交电商。

第三类,新商业模式概念:10大基本模式;新商业文明;新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

第四类,转型概念: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化。

第五类,思维概念: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想;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方法论。

第六类,转型战略战术概念:《互联网兵法》就是探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战略战术问题。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3篇

不管是布兰森,还是互联网公司,这些外行干掉内行的1个杀招就是微创新。

1、外行干掉内行靠的不是钱,不是资源,而是用户体验创新。

举个例子,以前杀毒软件是一个大市场,互联网杀入后,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管家类市场,杀毒在管家面前弱爆了,但这种用户体验创新靠行内人做不出来。

布兰森的经验:千万不要在“创业前是否得有相关行业经验”这个问题上徘徊。恰恰相反,你需要从顾客的角度,思考这个行业应该做哪些改变――不要放过你注意到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因为许多细节加在一起,最后可能会成就全新的、颠覆性的产品或服务。

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维珍才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和许多其他公司一样,我们一开始扩张业务的时候非常求稳,只做和正在做的相关的事。我们从一家小的唱片店,做到一个有自己录音棚的音乐品牌,后来又开了大型音乐专卖店。

2、所谓的行业经验有时候会变成最大的惯性,以及用户体验的硬伤。

比如,小米杀入手机行业,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软硬件分离,每周迭代。这在传统手机厂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了行业惯例。

布兰森的经验:虽然我们当时都是乐迷,但我们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或者说是一无所知,但我们意识到,这可能并非劣势。我们年轻气盛,做事风格也和别人不一样。事实是:我们的公司发展很快,顾客们也非常欢迎我们对这个行业所做的改变,比如我们没有拉音乐爱好者们到我们的唱片店里来,让他们买完东西就送客,而是邀请他们到店里花几个小时搞聚会、聊音乐。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4篇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度的进入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应用领域,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显学。做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做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做互联网思维的豆浆店,做互联网思维的青楼,做互联网思维的牛腩店,做互联网思维的成人情趣店,似乎互联网思维到了现在已经成了一段很灵验的咒语,只要对着你现在做的事情大叫几句互联网思维,就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般的点石成金。

我发现两个很有趣的现象:1、这些互联网的假裁缝们开始四处兜售他们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开始聚拢了一群傻国王或者不明真相的群众,或者那些傲娇的互联网焦虑症患者们,为他们编织互联网的新衣,每次看着他们的PPT听他们的演讲看他们的表演,我都有去做那个喊出真相的倒霉孩子的冲动。说老实话我真反感这几个满嘴大词,自以为有思想的互联网思维假裁缝们,他们不是黄X吉,不是马X佳,他们是裘千仞。

2、中国的很多大企业的老板们,甚至那些互联网行业的老牌公司的创始人们一夜间都得了“互联网焦虑症”,他们公开讨论自己对于互联网汹涌而来的焦虑、恐惧,当然在这背后似乎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傲娇,因为这也印证了他们的高瞻远瞩和对危险的敏感,因为他们的位置站在最高处所以能远远的发现水面下的冰山来引导所掌舵的大船前进的方向。

对互联网思维,很多人也有很多解释。互联网思维是回归?互联网思维是社群;互联网思维是回到常识;互联网思维是连接一切;互联网思维是参与感;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呢,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已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老纪认为,在今天互联网思维病了,哦,是那些整天满嘴互联网思维的那群人病了(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没病只是装病)。人民啊,警惕那些动不动就找你说互联网思维的,你一定要问清楚他,他懂得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吗?评价一个人说的互联网思维是不是正见,就要看他是不是从用户出发,以产品为本,他是不是具有人文气息、浪漫情怀、工匠精神、创客理念,其他的一提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讲营销的都可以称为野狐禅都是假裁缝。

说到这,大家明白了吧,有些人的互联网焦虑症是怎么得的,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以及你应该对整天讲互联网思维的那些人有所警惕的了吧,面对互联网焦虑症和互联网思维,不要恐惧的发抖,也不要自卑的四处拜佛。互联网焦虑症可怕吗?说真的,真不可怕也真不用怕,只要你能真正的掌握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武装自己,前提是你不被那些假裁缝们的野狐禅误导和骗了就可以。

对于医治互联网焦虑症的互联网思维,我们需要解决这样的6种迷思:

1、 风口猪还是放风筝。自从雷军说了要做“风口的猪”,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思维里的重要概念,现在大家都不提养猪而要自己做猪了,都在热衷于找风口了,以为找到了风口就可以一飞冲天了。但真的这么简单吗?大家有没有想到一句老话啊——万事具备只待东风,你找到风口了,但你万事具备了吗。所以你要做风口的猪,重要的是要先当猪,猪是什么,就是你的企业做的好你的产品做的好,然后风来了会飞,风是什么呢,风就是营销就是大势等等,但很多时候很多人是直接把自己当风筝了,说老实话,黄太吉是猪还是风筝,马佳佳是猪还是风筝,你认为呢?

2、赶时髦还是有远见。很多人在说互联网思维都得了互联网焦虑症,但你有没有想过,你要转型互联网的很多时候是在赶时髦还是有远见。我和一个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老板交流,他就在讲身边的例子,很多同行都在赶时髦转型互联网,去听几次课,请几个人忽悠一下,招几个人组成1个互联网公司,就认为已经进入互联网了,结果呢赔了夫人又折兵,而真正的有远见,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通过互联网补充什么融合什么,并且了解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是什么,这次是有远见啊,注意啊,赶时髦和有远见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赶时髦是社会上流行什么你就做什么,听到那些假裁缝你就穿新衣那可不行,而且重要的是你没有考虑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能干什么,最后人才两空。而有远见是什么呢,是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知道怎么去。

3、脑袋大还是脚很大。很多人在说的互联网思维,很多都是脑袋大脚很小,也就是想的很多但做的很少,比如马佳佳和黄太吉都是这样的,他们的脑袋很大似乎对互联网思维有很多思考有很多了解,但他们的脚很小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走的慢慢腾腾走的歪歪斜斜并且大部分是停下来指导那些走得快的如何走姿势如何。难道不是吗?前段时间有个传统行业的公司找到老纪说要转型互联网,我发现他们的理论很扎实见多识广,呵呵,但可惜的是研究了几年没行动也没有任何经验积累,老纪认为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脑袋始终脚很大,这样才能走得扎实。

4、有体系还是没体系。说老实话,对于互联网思维来说,组织的体系比思维更重要,千万别信那些说要去组织的大V所说的,即使这个世界再自媒体再自商业也是需要组织的,所有说自媒体的自商业的最后都是组织臃肿效能低下,所有去组织的都是反人类的。组织的背后是什么,是体系。很多人看到小米的成功,以为是营销的成功以为是模式的成功以为是颠覆式创新,或者认为小米是猪恰巧在风口上,你们知道吗?小米的成功背后有2大链,一个是供应链一个是资金链,光看到冒出水面的那一角看不到水面下的冰山怎么行,前段时间《创业家》社长牛文文在黑马营第7期开营的时候讲的体系比思维更重要,思维还是落在思维层面,体系才能把想到的做成,就一针见血的把这件事说清楚了。

5、有产品还是没产品。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如我之前所说,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是”极致的做产品“,有产品没产品是区分是不是有互联网思维,有没有正确的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我看了黄太吉和马佳佳的演讲,大家认为他们有产品吗,他们的产品极致吗,他们的产品真的符合用户需求吗,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产品,而不是无节操无底线卖萌的做营销。我们说互联网思维是一针捅破天,但这一针绝对不是营销。很多人都说小米的成功是营销,说老实话这绝对是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小米成功的基石是产品,是性价比高的产品。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5篇

身份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阶层重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茫然感。这不单单是一种经济上阶层“下流”的焦虑,还是一种政治上的模糊不清。

长久以来,在官方话语表述中,人民、群众、老百姓、公民,代表着普通人的身份归属,前三者还隐约带有革命年代的气息,后者则是普通人权利意识觉醒之后,对自我的一种法理定位。除此之外,我们还用中产阶级来描述一部分新富阶层,他们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其焦虑感陡然增大。

保罗・福塞尔出版于1983年的《格调》曾对美国中产阶级进行过刻薄的描绘,不过,书中所表述的,与其说中产阶级们焦虑于身份,不如说其焦虑于一种品味。而在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品味的焦虑已经被替换为生存的焦虑。

我们随处都能真切感受到他所描绘的中产焦虑,城市白领勒紧裤带只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对借以彰显身份的消费品牌和时尚元素的追逐近乎狂热,父母乃至祖父母为帮助子女实现中产梦不惜倾囊而出,大学毕业生宁可挤在大城市地下室忍受失业和低薪也不愿接受一份工资高得多的蓝领工作。

中产阶级确实很焦虑,活得很累,而且这确实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这未必是坏事,只要没有达到病态的程度,这种焦虑也是文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焦虑所带来的压力,就像推动生物进化的生存竞争和选择压力,也推动着文明进步,说明这一点的最佳例证是维多利亚时代,从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那时候的身份焦虑同样普遍而强烈,但正是这种焦虑,塑造了极富进取心的维多利亚企业家,积极向上的维多利亚个人主义,严谨的维多利亚道德观,还有理性、克制、富有荣誉感的维多利亚绅士,与之相应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繁荣与进步年代。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过去那些价值观承载的基础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勤劳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品质,然而费尽心思通宵达旦做直播吸引流量的人与加班加点踏踏实实努力生产的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其价值内核已经趋同。

个体资讯的丰富与连接世界渠道的便捷化已经让“权力”发生了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阶层身份的流动就会变得更加不可琢磨。

财富汇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与过去告别的还不够彻底,更多的“觉醒”,只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感慨流传,稍不留神就变成廉价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