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教育

中学生教育

中学生教育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学者叶澜在1997年发出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生命课堂,来展现生命的魅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李曙刚等人认为民主型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的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行为自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目标定向与课堂秩序容易达到高度。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一种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更加放得开,才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更加有益。本文从体育课堂组织和师生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研究。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 “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精彩。例如在进行耐久跑12分钟定时跑的练习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自己安排训练方法和合作模式。在跑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体力不支的时候,其他同学给予鼓励,也能坚持到最后。

3.团队管理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促进他们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课堂管理中,也需要学生进行团队管理。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定期更换班级体育委员,实行小组合作组长轮换制,尽量安排到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体育课堂的管理中。这是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一种锻炼,同时也会让他们意识到对生命的相互尊重。

4.竞赛与游戏

体育课堂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通过激励使自我得到提高的动机形式。课堂中采用小型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例如在进行快速跑的教学中,设置小型课堂竞赛,结合小组合作模式,每组选派选手参加比赛,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给选手加油鼓劲;或者采用竞赛接力的方式,大家一起团结协作,力争第一。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也很乐于参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和教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较多,如“瞎子走路”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信任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二、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一位严者的角色,教师的一切指令都是正确的。而现行的教育则要求教师作为主导者来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体育课堂,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本人从事中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对当前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以及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谈点肤浅的意见和看法。

一、当前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

(-)中学生素质低下,入学不要分数线,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档案,可以直接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中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给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中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弱,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差,这些学生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三)学生管理经费少,组织学生活动少,寓教于乐的氛围欠缺。

(四)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其表现是:

1.频繁逃课,有的因文化基础差,对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

2.课堂杂乱无序,有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或消极地听课。

3.抄作业成风,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经常会发现一个班的学生作业只有四五个“版本”,有些学生对抄作业、考试不及格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不以为然,泰然处之。

(五)国家责任意识淡薄。在多元化经济、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功利意识明显的社会现实在学生思想中留下的痕迹,一方面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学习、进步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自觉不自觉地使他们淡忘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六)所学专业不满意。学生及家长对中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甚了解,对新开设的专业不感兴趣。

(七)判断、处事在矛盾中徘徊。由于中学生多数处在未成人阶段,鉴别能力差,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选择正误方面,思想不稳定,往往在矛盾中徘徊。

(八)部分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

(九)早恋现象屡禁不止。学生中的早恋问题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难点。由于生理的早熟和传媒的影响,学生早恋有越来越低龄化的倾向。

通过对以上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的调查分析,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管理,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搞好学生管理,需要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中专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我们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树立一个目标、把握两个重点、规范三种职责、发挥四个作用、明确五项任务、解决六大问题。

(-)树立一个目标

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二)把握两个重点

1.以新生为重点进行思想与志向、团结与守纪、学习与生存等方面的教育。

2.以毕业生教育为重点,针对毕业生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三)规范三种职责

1.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科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学生科在培养学生骨干及组织发展等问题上的作用。

2.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科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职责。

3.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科的学生管理职责,要认真加强管理,有些需要齐抓共管,学生科不能越俎代庖,管理要程序化。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挑选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热爱学生、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奉献精神、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同志担任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任。

(四)发挥四个作用

1.要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有人作用,特别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作用。

2.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科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实行对教室、学生宿舍巡查制度,按照“三不放过”即:学生出现或发生事故时,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当事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学生中的问题。

3.要进一步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重点。要对班主任制定客观、公正、科学、易操作的定量考核办法,加大考

核力度,使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评先、评聘技术职务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促使其在班主任岗位上尽心尽责,勤奋工作。

4.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干部的突出作用。学生干部天天与广大同学生活在一起,他们在了解学生和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突发事件、避免事态扩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明确教育管理学生的五项任务

1.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牢固树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三个一切”即我们在管理教育学生中要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工作目标。

3.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对学生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4.认真抓好新生和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配备高素质能力强的班主任,从新生一进校就严格教育耐心培养。

5.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会管员每天要对学生滞留宿舍情况、晚归、未归进行登记,每周要汇总报学生科。学生科及时通报给班主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着重解决六大问题

对于厌学问题、帮派问题、打架群殴问题、泡吧问题、早恋问题、偷盗问题等要进行综合治理。当然,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很难的,有些问题需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其中解决厌学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建议:

1.重视素质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和中学教材的改革与调整,以能力为本位,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2.在学生管理中应把有人放在首位,采取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努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办第二课堂创建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用“阵地战”的形式同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争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哲学 教学 生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2-03

生存是人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存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实践能力、竞争及合作的能力,从而充分地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 生存及生存教育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生存教育”的提出大约在1970年。当时,法国总理作教育报告时就提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人们加倍重视,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生存,以便达到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在21世纪,“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的教育,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去寻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由此不难看出:“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历史是一部生存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断发展的历史。维系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生;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人类在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更高层面的生存,即社会生存。自然生存更多的是由人类的本能所决定的。社会生存则与后天培养教育密切相关。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优质的生命延续状态、更好地自我发展。

二 哲学教学中应强化生存教育

哲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哲学教学应在生存教育中大有作为,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日趋浮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微妙的今天,一个好的思维能力、一种好的为人处世态度将对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是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除了靠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取得,更重要的是靠外部潜移默化的影响,哲学课在此中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思辨方法,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对智慧的追求,哲学里面所用到的思辨方法主要是一分为二的方法,不管是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八对范畴,还是在论述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实践观、认识观;也不管是看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无不是如此。

一分为二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相互统一的。不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还是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简言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时,他们所散发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这巨大的力量里面所隐藏的并不都是正面的力量,也有负面的力量,因此,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无疑成为哲学课教学中生存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有探究式培养、渗透式培养、合作式培养等。这些培养方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让哲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唯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哲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存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现在许多学生的心理呈现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大心理、浮躁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厌学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孤独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都可从哲学上找到其根源:自大心理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浮躁心理只懂得现象而看不到本质;从众心理不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自卑心理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懂得矛盾的观点;偏执心理不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攀比心理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厌学心理的人不懂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或看不到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因此,哲学课在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引导和矫正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对攀比心理的矫正可先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自己的情况出发,不能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是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下有所发明、有所突破。目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英美国家,一项抽取2000余名中学生样本的研究表明,在衡量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7个项目上,中国学生只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即通常所说的解题方面)强于英国青少年,而创造性特体应用、创造性问题的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实验活动设计能力、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能力6项,都明显弱于英国青少年。据另一项有关中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国青少年创造力较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智商高,而创造力弱,原因是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学校要开展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次是将创造力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哲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之一。虽然哲学课的教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教学那样能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创造出某种物品,但哲学课有自己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根据哲学课的性质可采取的途径有:精心设计创新环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进行跨学科联系,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新信息,提出并验证新假设等。

2.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生存教育,首先是生存能力即实践能力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不做家务、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哲学课的教学也概莫能外。

第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实践的意义。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不管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马克思才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的论述。恩格斯也有“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经过上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才是人生价值、生活幸福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明确实践的意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成败最终落脚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可结合有关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懂得了要生存必须要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生存离不开劳动、幸福离不开劳动的道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如讲质量互变规律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烧开水时,气泡是从边缘向中间扩散还是从中间向边缘扩散?”当出现答案不一时,教师先不要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再来回答。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得到结论,既培养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3.渗透安全教育,培养竞争合作的能力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它的全面推行必将导致整个教育的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学教师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努力去探索适应这个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仅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这一方面作一些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诸方面教育的总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因为品德是一个人的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正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的本领可以有大有小,但最重要的是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精神。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转型,思想潮流非常复杂,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在各科教学中都应该结合本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处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之中。这样的德育工作就会真正使得学生的道德状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同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给人生观以观点和方法上的指导。在生物课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很多正确的观点。㈠、认识生命的物质性。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生物基本组成物质就是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物质按照一定的结构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出生物特征。这说明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作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事实上就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物质的转变和能量的转化过程。我们还学习了进化论,同学们就能够理解那些生物奇妙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㈡、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首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观点,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以细胞为例,细胞必须是完整的才能具有它的正常功能,如果将细胞破坏,而将组成细胞的物质按照原有比例放在一起,这根本不能完成任何生理功能。其次,我们也很注意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统一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㈢、树立变化发展的观点。通过对生物的进化过程的学习,同学很直观地了解到生物实际上是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中的,现在的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代逐渐进化来的。此外生物本身的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要懂得世上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不能用老眼光看世界,不能对事物形成偏见。㈣、培养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生物与环境关系中,同学们知道雷鸟在冬天体表会换成白色的羽毛,如果下雪了这当然是很好的保护色,但如果恰好没下雪,这种颜色就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在生物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认识,要让同学们理解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看问题不能偏激。

三、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相关的国庆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所以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与生物有关的基本国情,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㈠、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优势以及生物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使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裸子植物种类世界第一,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种类都非常多。㈡、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㈢、了解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的不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解基本国情,培养民族责任感。由于制度和体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国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我国生物保护的工作还不尽人意,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时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现阶段我国的生物科学的研究水平虽然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这个范围还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激起学生刻苦学习,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四、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育 教育

一、中职德育教育重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实践中我们看到,他们文化知识基础、自律性、自信心、意志品质、学习能力等等,与高中学生都有一定差距。虽然分数不能跟德育成正比,但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谴责或鄙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强,一些学生厌倦学习,一少部分学生形成了仇视社会型和偏执型人格。他们不但对自己、对社会都缺乏信心,而且把社会上许多负面的东西带进了校园。鉴于中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德育课不仅不能弱化,反而应该加强,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实效性。

二、国外中职德育的现实走向及启示

1.国外德育教育现状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把学校德育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德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德育价值观。这一决定是针对美国学生德育真空状况做出的。美国全国课程委员会主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德育相脱离。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德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德育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日本文部省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德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国外中职德育教育启示

(1)树立和谐的发展的价值观

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那种为教育而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学校的德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学校德育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德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效果研究等等。这些内涵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符合某种条条框框为取舍,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这种教育价值观出发,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学校德育建立在研究变化了的时代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从中寻找未来学校德育的起点,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2)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方针前列

我们要坚持和倡导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观,其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德育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采取恰当措施来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

要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社会、家庭和学校要紧密协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教育部门在鼓吹社会教育,党政部门在呼吁社会教育,社会团体在敷衍社会教育,大家都在糊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要改变校内校外教育相脱节这一现象,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行政出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作参谋或助手,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德育氛围。

三、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1.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应有所倚重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应有所侧重和针对性。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目前,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德育要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目前,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影响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指导。再次,中职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职学校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知识,引导他们遵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2.注重学生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中职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能否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3.树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