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范文第1篇

阳朔县地质成因: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东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春秋适中。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的旱、涝、冷、热变化大。

阳朔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汉、壮、瑶、回等11个民族。

(来源:文章屋网 )

地质年代范文第2篇

【摘 要】关于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一直是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目前主要的认识有两种:一是单一期次成矿论,小秦岭金矿与燕山期的文峪花岗岩有关,成矿时代为燕山期。一是二期或多期成矿论,认为小秦岭金矿成矿从晚太古代开始,经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燕山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是多期、多次、多阶段地质成矿作用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小秦岭金矿区 ;成矿时代 ;单一期次成矿 ;二期或多期成矿

小秦岭的金矿成矿时代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由不同实验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试。早期发表的稻葜饕为K-Ar法,9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测试方法的使用,为这一地区金矿的成矿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资料。目前,小秦岭地区的矿脉年龄数据相差很大。

一、间接的地质推断方法

对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的确定采用了间接的地质推断方法、直接的成矿物质同位素测年。间接的地质推断方法主要是根据地层、侵入岩(岩体、脉岩、岩墙等)及矿体间的穿插关系来确定不同地质体之间相对早晚关系,间接推断成岩、成矿年龄,获取近似的相对成矿年代,而不是矿化发生的精确年龄。

野外观察表明,多数基性岩墙侵入时间稍早于含金石英脉形成时期,一些煌斑岩墙则在含金石英脉形成之后侵入。部分含金石英脉与辉绿岩墙常处于同一裂隙中,基性岩墙与含金石英脉有相互穿插的现象。

含金石英脉的脉岩系:在杨砦峪矿区,切穿含金石英脉的云煌岩脉为75.9Ma(全岩,K-Ar),后来不少引用者改为76Ma。

二、直接的成矿物质同位素测年

近十几年来,在金矿成岩成矿定年中开始直接对成矿物质进行同位素测年,以期获得确定的成矿年龄。主要方法有以测定石英、黄铁矿包裹体为主要对象的40Ar-39Ar法、Rb-Sr等时线法,以测定白钨矿为主要对象的Sm-Nd等时线法、U-Pb法(包括单颗粒锆石U-Pb法和SHRIMP U-Pb法)。

(1)K-Ar法

1983年测到桐峪Q8石英脉3个矿石的年龄值:微斜长石66.5Ma(K-Ar),蚀变岩为77Ma(K-Ar),还测得石英脉中的微斜长石的年龄为53-68Ma(K-Ar)。

(2)Rb-Sr等时线法

在东桐峪的Q8号脉,1982年获得881±17.4Ma和343±34Ma的Rb-Sr等时年龄(9个点不同组合处理而得),1983年获得208.2Ma。

1993年测得小秦岭金矿床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Ⅰ)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78±19Ma(金硐岔9号脉与杨砦峪的60号脉混合采样共8个点);60号脉Ⅱ~Ⅲ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和石英-多金属成矿阶段为161.5±17.9Ma,认定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160-170Ma之间。

因此,认为对小秦岭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进行地质解释时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既可能给出的是成矿时代的信息,也可能反映的是成矿前地层年龄的信息。

小秦岭金矿直接成矿年龄列于表1中。

三、同位素年龄测试

石英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一般地质条件下,石英的原生包裹体不易发生泄漏,而保持封闭状态,只有特别过热和晶格变形时会发生泄漏,因此用石英包裹体进行Rb-Sr同位素分析可以获得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年龄。

样品采自303石英脉,样品所在位置含金较富。将石英破碎至40~80目后挑纯,纯度>99%,样品由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测定。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见表2。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

四、结论

从整个小秦岭金矿的研究历史以及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看,不少研究者认为小秦岭金矿与燕山期的文峪花岗岩有关,成矿时代为燕山期。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峪、娘娘山等燕山期花岗岩体内有小型含金石英脉存在,而且已经开采。因此,成矿年龄不能大于花岗岩的形成年龄,所以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小于文峪、娘娘山岩体的SHRIMP U-Pb法年龄,金矿的时代限定在136Ma之后。

小秦岭的辉绿岩,煌斑岩、辉绿玢岩等其时代是多期的,目前已有4-5亿年、2亿多年、166Ma、147Ma及76Ma等众多数据。由于辉绿岩、煌斑岩等都是已强烈蚀变的岩石,岩石遭受蚀变之后K-Ar同位素系统被改造,只有最后一期改造后建立的K-Ar系统才能保存下来。因此,K-Ar年龄反映的是最后一次强烈变质作用的时间,并不是岩石的生成年龄,数据有地质时间意义,K-Ar法测得的全岩和钾长石(尤其已蚀变)的年龄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力等,1991,胶东及小秦岭金矿成矿期流体成分对比研究。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0(1)。

[2].栾世伟等,1991,小秦岭地区深部金矿化特征及评价。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3].罗铭玖等,1992,河南金矿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质年代范文第3篇

调查船是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的基础支撑。没有调查船,无法走向海洋;调查船落后,无法走向世界。

世界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经有 130多年的历史。1872~1876年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进行全球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该船是世界第一艘海洋调查船。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海洋调查船基本是由旧军舰、商船或货船改装成。60年代初以后,世界各国才开始设计、建造专门以海洋研究为目的的调查船,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工作平台。60年代是调查船的大发展时期,1962年,美国建造的“阿特兰蒂斯II”号首次安装了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调查船的诞生。

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起步较晚,建国60年来,经历了几代调查船的变化。1956年,国家制定海洋科学远景规划,一艘排水量820吨的拖船被改装成浅海综合性调查船(“金星”号),成为我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上世纪60年代是调查船的研制期,1965~1968年建造的“实践号”船是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70~80年代是调查船的发展期,主要船型除“向阳红”号系列调查船外,还有各种用途的海洋调查船,如“海洋”系列和“奋斗”系列。90年代至今是调查船的应用期,主要建造了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海监船和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专用的商业物探船,而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建造较少。

调查船长期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将严重制约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

2. 调查船现状

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石化等部门共拥有22艘适合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但能专门用于海洋地质调查的数量很少。

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拥有6艘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专业调查船,分别为“探宝号”、“奋斗四号”、“奋斗五号”、“海洋四号”、“业治铮号”和“海洋六号”。除天然气水合物专业调查船“海洋六号”即将交付使用外,其余5艘调查船都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国家海洋局拥有6艘海洋调查船,其中“大洋一号”主要执行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海监11号”、“海监18号”、“海监83号”、“向阳红9号”和“向阳红14号”为海洋综合调查船,其首要任务是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以海洋水文、化学为主,适当的兼作气象、地质、生物等调查研究,目前的依托专项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专项,无法专门用于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科学院拥有“科学1号”、“科学3号”、“实验2号”、“实验3号”和一艘即将建造的科考船,教育部下属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东方红2号”综合科考船,都具备一定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但其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开放平台。不能承担海洋地质调查任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上海海洋石油物探公司拥有4艘海洋调查船,其中“发现号”和“发现2号”物探调查船常年被外国商业石油公司租赁用于国外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不能承担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勘407”和“兴业号”仅能承担部分近海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调查船的行业构成制约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

3. 存在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规划,主要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拥有的专业海洋地质调查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调查船数量不能适应海洋地质需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军”主要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近50年来一直从事我国管辖海域和大洋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范围覆盖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域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现有的5艘调查船在一个海区平均不到一艘调查船,调查船从数量上制约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

3.2现有调查船大部分即将超期服役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调查船的使用寿命为30年。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拥有的4艘调查船的船龄都已超过28年,2-3年后原则上必须强制报废,如果继续使用,每年必须进行船舶性能特别检验,因主要部件厂商早已停产,维护成本昂贵,船舶适航安全难于保障,在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期间,随时有被叫停使用的可能。

3.3调查船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项目需求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自行设计、制造的调查船,由于船舶动力系统落后,船体空间有限,无法满足装备当今国际上先进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设备的需要,与国际上先进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专业调查船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地质调查局拥有的部分专业调查船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海洋地质调查的需要。

4. 对策或建议

4.1成立专业调查船队,加强调查船队建设和管理

海洋地质调查船队不同以往或其他的商业船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海上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固定安装在专业调查船上的大型装备也越来越多,对调查船的专业管理要求也越来越强。海上经验表明,固定安装的调查设备比移动式调查设备的工作效率要高,而故障率则低。专业调查船队有利于定期维护调查船和统一调度流动性大的船员,可充分保证调查船的正常运行。因此,成立专业的调查船队,集中管理调查船有利于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专业调查船队的积极性,也可按公司(甚至股份制)管理模式运行。

4.2统一规划调查船只,明确调查船只功能和规模

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主要分布在广州、上海和青岛,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数量不足。按照海域管辖模式,重点应该提高南海海域调查能力。从调查目标来说,远洋和极地调查能力也亟需提高。

调查船的数量必须与承担的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相匹配。海洋地质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基础地质调查和油气资源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的大部分工作量在近海海域,按大比例尺工作量估算至少需要4艘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船和2艘大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油气资源调查以二维地震勘探为主,某些目标区适当增加三维地震调查手段和其它综合物探方法,至少需要4艘综合物探调查船和2艘三维地震调查船;为满足长远的战略目标需要,需装备1艘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和1艘2000米深海浅钻调查船。

4.3建造现代化调查船舶,提升海洋调查技术和水平

地质年代范文第4篇

60年的奋发图强,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已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能力,天翻地覆慨而慷!

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尖兵,受到历代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6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已站在世界前列。地质实验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60年在地质找矿中大步前进,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江西地质实验工作起步于50年代初,60年代成长提高,70年代迎逆而上,80年代快速前进,90年代改革发展,新世纪再创辉煌,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苦奋斗、勇于攻关、排除干扰、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创建之初,在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缺乏,劳动条件恶劣和生产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地质实验人以艰苦奋斗为荣,勇于奉献为己任,出色完成大量任务,煅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为后来者奠定了良好基础。

时至今日,江西地质实验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装备精良,人才配套,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实验测试机构。测试技术已从靠手工操作的化学法跨跃到靠电子、光学、射线的大型先进仪器测试,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更加快速、准确、精密。与此同时,工作环境旧貌换新颜,空调工作间达到恒温、恒湿,电脑管理使报告及时规范,现代通讯设备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及时快捷。

改革开放给地质实验带来了生机活力,“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面向地矿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社会市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依靠技术优势,品文秘站:牌优势,充分用好“绿色食品”、“矿山开发”、“安评”、“环评”、“安检”、“岩土测试”等各类资质,取得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20__年,《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给地质工作、地质实验带来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谐调,要树立当代大地质的新观念,为地质实验创造了新领域、新要求、新发展。

60年来,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基本实现了民富国强的理想,曾几何时,我们面临着物资匮乏,住房拥挤,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收入低下,食品短缺的困难局面。如今人们收入大幅提高,物资丰富品种多样,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快速安全,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电脑,住房都有配套单元室,房间有空调,再也不为南昌夏日的闷热、冬天的阴冷而难受。人们生活在小康、和谐的家园热土。

地质年代范文第5篇

荒原新生代

丝绸之路新北道开通之后,现在的阜康成为往来于这条古道,进入乌鲁木齐的门户。其中,在三工河谷谷口附近要经过一个名为九沟十八坡的黄土地带,这里距乌鲁木齐约40公里,过去,这个距离恰好是驼队一天的行程。

按理说,往来行人以及驼队即将抵达一个物流中心,长途跋涉、鞍马劳顿的日子就要告一段落,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情况却与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其中奥妙即在于九沟十八坡的地形。九沟十八坡地势由北向东南渐高,每一道沟梁都与巍峨的天山相接,通过三工河谷则可以直接进入天山深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特殊的地形为盗匪提供了隐匿行踪的屏障,同时,也给盗匪提供了逃匿的路径。

很久以前,冷不丁,呼啸一声,九沟十八坡的沟壑之间,就会钻出蒙面盗匪。抢劫之后,盗匪便借助地形的掩护逃之夭夭。商贾过客即便遭遇抢劫,也找不到劫匪的影踪。因此,人们一提到九沟十八坡免不了会吓出一身冷汗。那么“九沟十八坡”这种奇特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地质学上来说,这个黄土带就是新生代地层,沟壑形成的原因同样与天山的隆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5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隆起的天山与西北部相接的准噶尔盆地相互作用,地层发生扭曲变形,再加上雨水的冲刷作用,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九沟十八坡。

明星天池甲龙

进入三工河谷之后,黄土山丘很快被河谷两侧的灰绿色泥岩替代,从地质年代上来看,这种类型的岩石就是中生代的产物。大名鼎鼎的恐龙就诞生在中生代的侏罗纪,这里也恰恰是发现明星天池甲龙的区域。

1973年,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彭希龄先生在三工河谷进行地质调查时,在灰绿色泥岩中发现甲龙骨片。同年,新疆大学生物地理系的师生,在这里的侏罗纪地层中又采得若干甲龙骨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经调查研究,证实了甲龙的骨片产层无误。

资料显示,甲龙是恐龙家族的成员之一,因为背上长满由骨板组成的骨甲而命名。四足行走,属草食性动物。甲龙的两边有很大的骨刺,一直延伸到尾巴。

三工河谷发现的甲龙骨片经研究复原后,是一种原始的小型甲龙类,体长约3米。它的发现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亚洲甲龙在中侏罗纪已开始出现的事实。

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如恐龙类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还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为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大量的物种突然灭绝了,包括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有些学者认为是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尤其是冷血动物,无法适应低温而灭绝。但是,人们却无法解释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鳄鱼却存活了下来。随着科学工作者的努力,白垩纪物种灭绝之谜又有了新的发现,其中,恐龙灭绝说便被新的研究成果了。有相当一部分恐龙因为其体形小巧便于藏身,同时,由于它们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躲过了那场浩劫,并且一直存活到现在。今天,这些小恐龙仍然生活在我们周围,并且与我们人类朝夕相处。它们就是翱翔在蓝天的各种鸟类以及茂密丛林中的伪装高手变色龙,还有栖息在我们卧室墙壁、天花板上的小型蜥蜴科目——壁虎。

三工河谷的中段,有一座孤零零暗红色的山包,如果你稍微留意一番山体上的岩石,你就会发现,岩石当中夹杂着许多类似植物形的东西,以及动物的局部骨骼化石。这些类似植物的东西的确是生长在1亿年前的苏铁、银杏、古松柏等植物,只不过它们已经石化,变成了化石。红色小山包也因此有了化石山的名称。通过这些植物化石以及动物化石,人们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数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实现了超越时空回到中生代的旅行。

化石山的周边分布着几处黑色的煤层露头,即使用手也可以挖出乌黑发亮的煤块来,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形态怪异的风化岩石。河西山间小盆地四周环绕着五颜六色的山体,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岩层或倾斜或隆起或断裂,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各种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这些景观结合在一起,情形就如同一部浓缩的中生代地质历史。

遥远古生代

离开化石山,继续向河谷深处前进,河谷两侧的山体越加险峻,岩石的色泽和排列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进入了古生代地层。

古生代地质年代的第3代,此前则有太古代和元古代。资料显示,古生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古生代的标志之一就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成矿期,同时,在志留纪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和最早的陆生植物。

我曾经跟随一个物探队在塔尔巴哈台山区寻找铜矿和金矿,当时,我对地质成矿等一窍不通。但是,专家们却手持地质锤,时而在这块岩石上敲打几下,时而又对其他的岩石产生了兴趣。后来,我才明白,地质工作者们敲打的岩石主要是古生代的岩石。因为,我们利用的大多数矿藏就诞生在古生代。

古生代不仅造就了众多矿藏,目前已知的远古生命也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古生代的海洋里生活着门类众多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为主,动物界出现了三叶虫、珊瑚和腕足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