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范文第1篇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

(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

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

(2)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

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2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

(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

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区从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与东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夹角,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θ°S(N)。

1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长;

3.21~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而且极昼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小;

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小;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点昼夜等长。

日出时间+日落时刻=24小时

昼长=24-2×日出时间;夜长=2×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昼长=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夜长=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全球各点全年昼长(夜长)时间都相等。

1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高度>0为白天;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相同的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等;

太阳直射h°N时,(90°-h°)N内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h;(90°-h°)S内出现极夜,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相等为h°。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16.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天空;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阳高度为全天最大时;

地方时为12时;

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

把昼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

18.0时的判定:

把夜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

自西向东,由旧一天进入到新一天的经线为新一天的0时。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逢百年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20.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

大小:由于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其大小必须根据整个分式判断,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缩放:新图比例尺变为原图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2。

表示内容:图幅相同,表示实地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种表示方法:直线式;文字式;数字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31.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距离北极点近,则在北;距离北极点远,则在南;

A地位于B地东(西)大于180°,则方向相反。

即实际A地位于B地的西(东)方。

在无经纬网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甲图剖面图

在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判图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同线等值)

中心高,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中心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n-1)d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线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线表示山顶。

4.时区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时区的范围=15°×n±7.5°

5.自西向东,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

自东向西,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减少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东,日期增加1天,为新一天的0时线;

自西向东,日期减少1天,为180°经线(日界限)。

6.热水器和地面之间的夹角=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7.自东向西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大于1太阳日;

自西向东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小于1太阳日。

每小时向西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1天时间=360/(15-n)小时;每小时向东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的一天时间=360/(15+n)小时。(n

8.经线相同,地方时相同;

纬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自转速度相同。

9.从某地出发到达另一地,无论是否经历日界限:到达时间=出发时间+途中时间±时区差(东+西-)

10.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理必修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必修一;“任务分析技术”;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阐述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体现的是地理学的自然科学性,因而,在内容的设计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原理性和综合性。这也就决定了必修一的知识难度高、广度大,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然而,本模块却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其他模块的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因此,必修一也就成了整个高中地理的重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以“注入式”教学方式为主,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对晦涩知识由易到难的推演,学生充当的是观众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感触最深的是“累”,课时不够;而学生的感触是“煎熬”,跟没学一样。思考这一模块学习低效的原因有:①教学的设计没有科学性指导,仅凭经验。②忽略了学生最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逐步积累、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必须突破两个方面的难题:①教学设计必须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割和转化。②对分割和转化的任务确定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笔者认为,“任务分析技术”为其提供了契机。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地方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指导课堂,以期优化地理教学。

一、“任务分析技术”的原理概述

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任务分析示意图:

任务分析示意图的解析:如果“子目标1.2”和“子目标2”的子目标的难度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那么教学起点就从学习“子目标1.1”开始,回忆“子目标1.2”和“子目标2”的子目标的知识,然后学习“子目标1.1”的知识,再学习“子目标2”的知识,最后完成目标。图中“子目标1”分支比较多,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从思维过程安排重点难点,找出重点,清楚什么是目标技能,具体的技能是什么,核心技能是什么,然后考虑用哪种教学方式最合适。当信息不对称,直接教育学生是最有效。有的需要探究学习,有的需要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亲自做的体验性学习。

二、任务分析指导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任务分析技术“对“地方时“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地方时的计算”,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就要让学生掌握子目标1(时差)和子目标2(东“+”西“-”)。而要掌握“时差”,必须具备“经度差”的计算。“经度差”的计算是建立在上一课时刚刚结束的经度之上,学生已经掌握;东“+”西“-”的突破最终是建立在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上,学生也已经掌握。因此,通过任务分析可知,本节课是从“经度差”和“东早西迟”开始学习,是课堂探究的重点,而这两个目标是平行的,从哪个学起都行;“经度”和“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是学生的起点能力,是回忆性知识,可以安排在课前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因此,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对这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即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归纳小结和强化训练。

(二)“任务分析技术”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流程阐述

1.课前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P16最后一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概念:各地因______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①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______;②同一______上的地方时呈“东早西晚”;③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______。

2.读下图,完成下列填空

(1)判断LM是______(晨线/昏线)。

(2)A、B、C的经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此刻,A的时间______(早/晚/等于)B,C的时间______(早/晚/等于)D,D的时间______(早/晚/等于)B。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这一部分基本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形同虚设的存在,因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任务太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无效的。然而,通过课堂的反馈,学生通过完成上述的任务,知道了这节课即将讲述的内容是什么,也通过第2题的设置掌握了它的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也对之前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回忆与运用。另外,学生在第2题的(2)(3)的答题上存在着分歧,并且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自信,这给学生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疑,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尽管所有老师明确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做出要求,如何把想法表达出来,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却很少做出准确的、科学的书面表达,任务分析可以为其提供参考的办法。

2.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重点)

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时差

116°E与120°E经度差为______,时差为______。

5°W与35°W经度差为______,时差为______。

2°E与4°W经度差为______,时差为______。

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经度地点的地方时

(1)若116°E是11:00,则120°E的时间是______。

(2)读右图,已知B点的地方时为8:00,A、C、D的地方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任务分析,这一环节教学顺序是“经度差”“时差”“时间的计算”,笔者设置了上述的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内容。通过前一环节老师对课前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疑点进行解析,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在完成复习之后,马上全盘步步推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更没有所说的自主建构过程。而本节课学生先用了10分钟的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展示,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学生一开始争论得比较激烈,最后通过学生代表讲解思路,同学之间“找茬”,最终发现了自己的思维盲区。

因此,对教学内容做任务分析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究竟是学生自己探究还是教师先示范、是该先学后教还是边学边教,都需要有科学的依据,而不是凭经验一刀切。

3.归纳小结

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高度的概括,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纳入到自身的知识框架中,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强化训练

1.读右图,若A点的地方时是6:00,那么B、C的地方时分别是______、______。

2.《学评》P17第3题、P18第12题。

这一环节是检验任务分析中最终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同时这个目标也是下节课的起点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课堂是否完成自我建构的环节。

三、结束语

总之,尽管高中地理必修1是整个高中最难的模块,但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具体到预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后作业等每一个步骤中,把教学目标最终变成学生真正的学习结果。而任务分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它能够使得教学最终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对学生和学习任务加以严密地分析,揭示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必须实现的终点能力,背后的知识结构及其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提出教学过程的顺序,明确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地理必修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压带风带;传统方法;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地理必修一范文第4篇

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方专家与教师对此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何必修学分中对应了选修模块的学习?为何设计三个系列?.•…下面,扼要谈谈课标组在设计上述课程结构时的一些思考。其一,为何必修课程侧重要求力学和电磁学内容?在只有6个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是让学生较全面地先学力、电、热、光、原然后再选修,还是让学生先学力与电后再选修?课标组经过反复研讨及调查咨询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与20世纪90年代早期实施的“必修”、“选修”课程类似,在当年的“二一分段”2模式中,教师不习惯“话到嘴边留半句”,多数学校都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打通”了让学生学习I2]。在我国教育仍受考试制约的情况下,若在必修课程中纳人初步而较全面的物理内容,实际教学将像“二一分段”模式的课程实践那样很难真正推进,加之仅有的6个必修学分也为学生在必修课程中较全面地了解物理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课标组选择了将部分内容(如力学、电磁学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初步)作为必修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后续系列的物理课程。其二,为何必修学分对应选修模块的内容?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物理学科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学完一模块可获2学分。为此,高中学生必须首先学习物理l、物理2,获得4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通过学习选修1一1、2一1或3一1获得,这为学生能真正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提供了机会。

可预测大多数文科生学完必修内容后不会再选修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物理课程,因其已穷于应付政、史、地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物理课程了。因此,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学分对应的必修内容一样,为文科生设计的物理课程将名存实亡;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不完全一样,为了学完必修学分的课程,文科生必然会选择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课程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文科生几乎都选学了选修1一1,这说明在必修学分中对应选修模块的设计是有意义的,它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三,为何选修课程有三个系列?各系列课程的功能如何?为了让具有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学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分门别类地设计高中选修课程,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有的国家高中物理课程全为选修,选学比较自由,如美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四类物理选修课程,分别为文、理科生等开设了选修课程,并且还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了定位于大学物理难度的高等位课程,既注重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又为特别擅长理科的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端的平台。l3]有的国家为高中物理设计了必修(科学或物理)和选修课程,如韩国、日本、加拿大等;14一7]有的国家则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系列,一旦选择某系列后就须学完该系列的所有内容,如瑞典、荷兰等。[8一9]在我国的“两省一市”课程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已含有“分类别”、“有选择性”的思想。其中,I类课提出了全体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H类课要求较高,是理工科大学人学考试的依据。两类课在高一时的内容相同,高二开始区分。“两省一市”方案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别给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思想。但在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必修课(l类)内容过于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01本次课改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顺应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大势,为高中生开设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为有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空间。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总有一些衰减与调整。本次构建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衰减,如选择性的模块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程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等。无疑,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对物理课程功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追求以及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等。

除必人文倾向、喜欢动手或者喜欢理科的学生分别开设选修1系列、2系列或3系列,以便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能根据其学习兴趣、职业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等,为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一2和3一3’,l,1]。由上可见,物理考试大纲规定了必考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3一l和3一2,也规定了选考模块:在选修3一3、3一4、3一5和2一2中选考2个。根据这些规定,各省又出台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在各省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必考模块的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对于选考模块则出现了不少的具体选择规定。从表2可见,目前对于选考模块,有3选1、3选2、2选1及指定选考等模式,其中采用3选1模式的省市最多,这主要因为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采用了3选1模式。

作者:廖伯琴

地理必修一范文第5篇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