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1篇

在中学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将人文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相结合,让二者之间产生巧妙的联系,联系人文历史知识,同时又和地理知识产生相关的联系,突出地理教学的特点。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安排,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作用。例如,在学习中东政治的地图变化的时候,可以与侵略战争产生联系,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我国领土进行侵占,一些不平等的条约更是侵占了我国东北以及新疆的大片领土,沙俄一次次的对我国发起侵略,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直到1991年,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苏联加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解散,因此中东的版图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在讲解这些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土遭到侵略的沉痛心情,进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相关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人文历史知识

中学生是思想比较独立的个体,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强行的灌输人文历史知识,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结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应该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进行人文历史知识的渗透,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的知识有联系性的讲述一些历史人文故事和史实。比如,在学习关于洋流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据此讲解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事件,历史上著名的“三角贸易”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欧洲的努力贩子利用的正是洋流,才能够将那些黑人贩卖到美洲,在整个贩卖人口的交易过程中,人贩子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中的洋流知识,还能够顺利的到达和返航,可见地理知识在历史事件中也是存在的。另外在讲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下关于发现地球自转的、公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地理教学的合理巧妙的渗透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对当代的人文历史知识进行学习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并不是仅限于古代历史知识的渗透,对于现代的一些发展状况,学生也应该进行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西方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对当地的一些人文知识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我国各地区种植的主要作物,根据不同地区种植的作物的生活习性可以判断出当地的气候状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重要农业类型,比如水稻种植业一般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商品谷物农业一般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混合农业一般分布在北美、南非、新西兰等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地所属的气候类型进行判断,了解当地的文化习惯以及生产类型,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语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院附近居民;业余生活;调查;白城市

0 前言

1)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收入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来源,生活也过的更为丰富多彩,业余生活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师院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并且更加丰富了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内容。

2)调查对象:师院附近居民,学生

3)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家庭采访等形式

4)调查时间:2013.6.17~2013.6.25

5)调查地点:师院附近小区(师院小区、三亚小区、广电花苑、丽景庄园、阳光家园),广场(劳动公园),家庭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年龄状况

业余生活系统地讲就是大家除去工作、睡眠以外的生活。由于年龄的差别,职业的不同,人们对于业余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有区别的。这次调查首先从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入手,本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包含了各个年龄层和不同职业,其中以45~60岁,60岁以上的人们为多,分别占总人数的23.74%,24.75%。

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在小区和广场调查过程中,学生和青年人一般比较忙碌,不能抽出时间来回答这份问卷,而年龄在45~60岁以及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们相对空闲。这样的结构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2 职业状况

年龄在30~44岁的被调查者中他们的职业比较分散,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部分人员收入在3000元以上,他们总体的空余时间较少,集中在1~4时,有的还不到1小时,他们在业余生活上的月消费在300元到500元之间。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休闲,多以上网,看书,逛街购物为主要的方式。

年龄在40~60岁的被调查者中,从问卷看,他们大多是以教师和工人为职业,但自由职业者也较多,大多数都是开个便利店,做做小买卖等,他们的平均每月收入在800~1500元,每天空余时间相对少些,基本上在4小时以下,他们选择做家务,看电视,看书学习和家人在一起等业余生活方式。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以闲居在家的为多,空余时间多,以打麻将,逛街,串门,做家务为主要休闲方式(由于接受调查的人数有限,只能得出较笼统的结果)。

2 相关数据及其分析

另外,通过问卷统计,28.7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感到满意,59.60%则是感到一般,11.61%则表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不满意,在诸多制约人们拥有满意的业余生活的因素中,时间和金钱因素是人们选择较多的,分别占23.23%,22.73%,其次则为精力,环境,家庭,分别占22.22%,13.64%,13.13%,小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认为这些因素都有,还有些因素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了了解不同身份的人们对彼此的业余生活的影响,问卷还涉及了家长对孩子业余生活干预的几个问题:1)您认为家长应该干涉孩子的业余生活吗? 2)如果您有孩子的话,您会怎样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呢?3)您对您的业余生活满意吗?对于第一个问题,46%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长偶尔要管,10%认为家长应该要管,还有44%则认为家长不应该干涉孩子的业余生活;对于第二个问题,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决定,13%认为应该让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只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让孩子去玩。

当谈起他们对家长干预孩子业余生活的看法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年龄在1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业余生活应该由自己主宰,家长不能过多的干预。16~29岁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家长适当的管一下孩子的业余生活是必要的,毕竟家长的阅历比较多,能较好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业余习惯,但又不可管得太严,因为孩子还是需要自己的空间,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年龄在30~44岁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已成家立业,作为新家庭的家长,他们出于对孩子的将来考虑,认为会比较多的干预孩子的业余生活, 因为孩子还小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加以管教,孩子的未来可能就给毁了。他们对孩子业余生活的干预最普遍的是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平时则控制孩子们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的时间等。45~60岁的被调查者,他们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相对开放,大都表示不会过多的去干预,原因是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各有各的安排,家长的干预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年龄在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则不是很多的过问孩子的业余生活。

3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和统计,对于师院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已有了更好的了解。

从被调查者各年龄段业余生活消费所占比例来看,16~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的居民每月在业余生活上的消费以300~500元居多,45~60岁的居民在100~300元居多,60岁以上和15岁以下在100元以下居多。从以上数据中看出,中青年居民每月在业余生活上的消费较多,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他们多数选择逛街、购物、上网聊天、外出旅行、娱乐健身等休闲方式。而60岁以上居民业余消费偏低,主要是因为他们选择的业余生活方式大多都是户内的,如看电视,电影,看杂志,报刊,聊天,养花喝茶等。15岁以下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之所以他们的业余消费都在100元以下,是因为他们学习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业余活动。不过从整体上看,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是挺充实的,他们选择这些活动多出于兴趣爱好,放松心情,锻炼身心等。

从总体上分析,居民的业余生活是日益丰富的,年轻一代的生活普遍比老一代的丰富,这和时代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观,消费观,他们的追求不同,导致了选择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通识教育;人文地理学;体现策略

一、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

成人教育狭义上是指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类教育形式,与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并列,经考试录取,学成后发放统一的毕业证,而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就可以理解为:学习对象为成人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可以扩展到非国民教育体系。所谓成人通识教育就是在成人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成人教育中通识类知识的教育,并且此处所指的成人教育是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国内外的学校教育中,通识教育往往作为一种常态课程内容,并有日趋增加的趋势。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价值取向明显,通识教育内容长期被认为是成人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且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成人通识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个人存量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长时间的应用需求,接受再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再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外,通识教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且出于非就业目的的成人教育中,成人通识教育则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千家万户,而很多人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此类成人通识教育便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以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显然深刻影响着成人教育,给成人通识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1]。

(二)人们主动学习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接受教育已经不再完全是出于谋生等功利性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恰恰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契合。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成人的学习已由原来为了学历和文凭的提高而逐渐转变成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成人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门化的职业训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文化及生活通识性知识的传授,而这与人们时下的学习需要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恰当的成人通识教育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至今,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成人教育因其特殊的人群背景使其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目标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人通识教育无疑是成人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向成人传授通识类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存量,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

(一)生活相关性原则

成人社会有成人社会的特征,成人教育也是如此,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成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功用就是提高成人学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当然成人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功用,在此不再赘述,但从基本功用探讨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就应当具有生活相关性,因为与生活无关则意味着某种专业深度,而这与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并不相符。生活相关性知识在成人通识教育中有所体现,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摸索、甄别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一般心理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知识引向深入。

(二)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就是摒弃学科分化的偏见,从综合视角去学习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成人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学科专家,即便是学科专家其专业性教育也可以从非通识教育内容中获取。可以说,综合性原则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在属性,又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特点,当然是成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广泛适宜原则

广泛适宜性原则指的是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对其教育对象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应因学习基础差异而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呈现较大差别,这就需要成人通识教育内容首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而且教学方式等也应符合这一原则,比如说成人通识教育内容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术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做到深入浅出,以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四、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探讨

(一)人文地理学知识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

人文地理学也称人生地理学,它是探讨人文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故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我们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名称中就能够窥知一二,人文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非常合适。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也有着同样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区域的视角探寻人文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现象,而这些事物、现象内容复杂,并且彼此间或与其环境间亦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而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当然也就遗传了这种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学科交叉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交叉,从文理分科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文理综合学科,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一个区域的内核将诸多人文、自然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又通过人文地理规律体现出来。

(三)人文地理学知识通俗易懂,具有广泛适宜性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结构明晰,人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小学相关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深入学习的先前学习基础,人文地理学课程呈现也大多都是从直观到抽象,对于成人通识教育学员具有广泛适宜性。另外,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五、人文地理学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策略

(一)广播电视中播放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及科教纪录片

广播电视具有受众广泛,播放灵活的特点,是传播通识类知识的有效渠道,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专门课程的方式加以体现。目前此类专门课程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已有所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人们学习观的逐渐进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定会越来越高,电视台在获取良好口碑的基础上也能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科教纪录片是人文地理学知识在广播电视中体现的另一种方式,并且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中国很多电视台也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很少。可以说,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科教记录片的制作,对于传播人文地理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也日益增多,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适应了时展的步伐,也是人文地理学知识推广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形式各异,有各高等学校、初等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也有各大网站推出的各类免费课程,还有个人自主开办的相关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学习内容是通过社交通讯工具、博客等传播和推广的,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有效载体。当然,目前网络上一些课程资源的传播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比如很多网络免费数据库采取上传者自主上传的方式获取课程相关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往往未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内容的可靠性很难甄别,这样并不利于包括人文地理学课程在内的网络课程的可持续供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总之,清洁的网络课程资源环境更符合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利益。

(三)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

诚如前文所述,人文地理学适宜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学习内容之一,而且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成人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特征,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是必要的,在操作层面上也是可行的。成人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属于通识课程,与一般学校地理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课程内容除了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的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人文地理学实践案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程中设置部分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人学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主要是考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时空尺度都比较大,传统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充分理解[4]。

作者:卢万合 李朋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广伟.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科技咨询,2007(11):128.

[2]潘静.西方成人通识教育的启示及我们的选择[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2-14.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文素养;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7-01

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地理课程是一门兼具文理特征、社会性、知识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涵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人文素养、社会知识,所蕴含的各种资源、信息都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融合关系,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从宇宙星球、地球特点到世界地理、中国地形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科学性、发展性,对教育培养全面型、综合型、实践型的现代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怎样将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生活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与自然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我国的传统观念来看,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天地相通、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突出了人是大自然的主体和主载,突出了人与自然、与万物的和谐共处、一体发展,这种古老的传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经过长久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今天各级都高度重视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比方说,当前各级强调的资源节约集约开发、节能减排、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等等,都可以看出人对地理、对环境、对自然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认识不断提升,和谐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充分体现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文知识、人文情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看,渗透人文情感的地理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把在地理课堂中学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生态知识、环境知识、人文知识全部串连起来,再与自己对生活、对实践的理解更好地结合起来,去探索研究人世万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会运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1 让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中学地理主要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介绍人类的生存发展与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科学性,也是一门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又涵盖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科学。特别是通过很长时间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地理学科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学生情感的交融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情感教育,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2.2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人格的主要途径,不论哪个学科,都应该包含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重点是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与大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3.1 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中学课程中,地理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较多,研究的视野开阔,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创新的理念、灵活的方法研究地理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把课堂中的"教"、学生的"学"、课后的"做"三者融为一体,使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以外、书本以外,教师要布置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扩展延伸,比如可以引导 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世界和中国地理知识、研究中国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现状和发展史、广泛进行地理知识方面的阅读,把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有机融合、融会贯通,全面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素养。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5篇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 basic、mapinfo arc view 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 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