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差距 展望

如同工业革命之于英国,明治维新之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互联网信息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变革,全方位的改变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居家、外出、工作和消费方式――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越发成为世纪之交以来人类的普遍生活方式。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和核心的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金融信息化这一崭新、充满活力的金融管理、金融服务的方式与理念,也以不可逆转之势成为金融业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全行业金融信息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与时俱进、动态监督、深化研究为标准,以其他各行政管理部门为辅助,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更快地推进金融管理与服务,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全金融业一体化。

1 金融信息化概念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金融信息化开始了它的建设进程。直到80年代,所谓的金融信息化仅仅是针对单一业务,应用面窄、效率不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绝大部分金融业务依然处于传统模式。但是,正是80年代金融信息化的萌芽期间,国家大力投入金融通讯网络建设,开始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体系和电子清算系统,也正是那一代金融从业者孜孜不倦的改革和创新,为“八五”期间金融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人民银行的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初步建成,全国所有城市和部分县都享受到了电子联行系统的便利。之后的“九五”期间,电子兑换业务、异地转账业务、银证转账业务均有条不紊的发展起来。

跨入新千年,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联网建设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体系内展开,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力出色。与此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业务也飞速发展起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支付、转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银行的清算效率。同时,保险业、证券业也建立了各自的财务处理系统,实现了业务信息化。其中,证券交易更是进入了全程电子化模式。

3 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金融业内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生产力,但是我们也不应固步自封,应该着眼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的能力与成绩,承认差距,找出缺点,弥补不足。

第一,金融信息化体系资源整合。金融信息化是融合多部门、多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协同作战的工作。我国在多部门协同合作方面还有一定的盲区,容易造成沟通不畅、各单位单兵作战的局面,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各部门对金融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技术支持略显不足。正因为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信息化技术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较晚,虽然有迎头赶上之势,但在基建项目和人才储配,尤其是专业人才储配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老一代金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略低,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虽然近年来新鲜血液不断充实到金融业的队伍,但是经验毕竟不足,还不能在信息化技术上很好的开展“传、帮、带”的模式。同时,诸如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体系、信息化服务理念还并不十分完善,也成为了金融信息化的短板之一。

第三,行业标准有待完善。标准落后于高速的发展,是目前很多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金融信息化产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由于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统一的认识、规则和技术标准,造成信息的传递与交接发生矛盾,诸如设备接口不一致、软件版本不能兼容、信息共享权限不统一,直接造成了信息化的效率和生产力大大降低,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第四,信息化网络安全亟待提高。同样是缺少技术的支持和行业的规范,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安全环境还不能称之为完全的可靠。尤其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有些时候不得不受制于人。

4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30多年间,我国的金融信息化从无到有,如今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立体的金融信息化产业,并且依然在努力前行中,金融从业人员也应清楚认识到行业的不足与制约发展的短板,指导未来的金融信息化发展:

第一,重视行业发展规划,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应逐步发展跨区域、跨部门、乃至跨行业的金融网络。不仅更好地完成金融业内的业务拓展、跨区域联合和管理,更加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从而配合国家的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设备升级、建设,改变传统金融业、银行业的从业模式,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的网络集成化无人化、企业投资融资模式的多样化、电子商务支付功能的联网化,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同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综合性人才的提升,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

第三,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标准,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业务标准、服务规范和产品技术标准。

第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安全掌控能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国情和行业的自身特点,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和监管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更好地防范网络入侵和金融风险,带动金融业安全、有序、健康地发展。

总之,在金融信息化全面展开的时代中,金融从业者应该踏着金融业前辈的脚印,以严谨、科学的行业规章和技术标准为前提,以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网络设备为基础,以安全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为保障,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实现金融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经济问题研究,2002.

[2]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信息安全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发展趋势

1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正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以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信息化新阶段,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由原来的全面管理、维护和系统研发,转变成以贯彻落实总行及管理机构标准规范为主导,以保障本地区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金融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个领域。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IT的金融服务体系,然而严重缺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现实使得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受到了巨大阻碍,因此加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其重要基础是培养金融信息化相关人才。金融信息化是一门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现代金融体系所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精英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金融信息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科技人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目前,金融信息管理已将思维创新的内容提上日程,不再仅仅停留于硬件上的创新,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随着国内金融信息管理业务种类的增多,每样新生事物都不同程度的应用了先进的现代计算技术,管理的层面也逐步延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信息管理更灵活、更方便、更高效的方式服务金融业,先进的现代计算技术,不断改进、完善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

2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如果失去了金融安全,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安全又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因为社会不稳定的某些突发性因素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应把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视同资金的安全一样。下面我们就此分析一些解决办法。

2.1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金融业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攻击有来自内部也有来自外部攻击,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安全威胁。

2.2 信息安全技术

①密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要保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保密性,使用密码对其加密是最有效的办法。防火墙技术就是一种用于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用户非法使用内部网的资源,保护内部网络的资源不被破坏,避免内部网络的敏感数据被窃取的系统,它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实际上是一种访问控制规则,它无法完全保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另外,它对来自系统内部的攻击无能为力。②身份识别。身份识别是安全系统应具备的最基本功能。这是验证通信双方身份的有效手段,用户向其系统请求服务时,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例如输入User ID和Password。③存取权限控制。其基本任务是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④数字签名。即通过一定的机制如RSA公钥加密算法等,使信息接收方能够做出“该信息是来自某一数据源且只可能来自该数据源”的判断。⑤保护数据完整性。即通过一定的机制如加入消息摘要等,以发现信息是否被非法修改,避免用户或主机被伪信息欺骗。⑥审计追踪。即通过记录日志、对一些有关信息统计等手段,使系统在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追查原因。⑦密钥管理。信息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以密文方式在相对安全的信道上传递信息,可以让用户比较放心地使用网络,因此,要对密钥的产生、存储、传递和定期更换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引入密钥管理机制,对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和抗攻击性。从安全技术来讲,在所有的安全技术中,密码技术是解决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⑧病毒防范与监控。基于网络的计算机防毒手段日益为银行系统所重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加剧了病毒的传染性,由于病毒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的特征,使得单机手工查杀病毒难以做到斩草除根,尤其需要防病毒系统化,反病毒实时化。

3 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技术风险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应对管理还需要加强,一是要强调“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适应业务连续性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3篇

今年10月,“2014中国西安金融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了理财行业的主力军银行、保险公司、券商及第三方理财等服务大众理财者的金融机构,也看到了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信息技术供应商,西安微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对企业总经理李宝宇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西安微云是专注于金融产业信息化方面的软件公司。今年,西安微云了面向小微金融机构的产品――金小二。

为什么产品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李宝宇解读说:“金小二,顾名思义,就是为金融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店小二。特别是目前蓬勃发展的各类小微企业,包括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金小二就是为小微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化专业服务的得力助手。”

聚焦小微金融机构

谈到选择小微金融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原因,李宝宇列举出一串数字: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490亿元,其中银行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比为72%,紧随其后的是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而数量众多、发展迅猛的民间投资公司的IT投入额则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究其原因,李宝宇认为,一方面,多数IT企业把精力和重心投入到大型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民间小微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千差万别,大多数还做不到像银行那样的标准化内控,需求未得到完全激发。这就导致目前为止,国内还比较欠缺专业服务于小微金融的IT公司。

李宝宇说:“西安微云推出金小二产品系列,就是立足于为广大民间投资公司提供标准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企业运营,助力企业发展。金小二产品系列,主要包括三大系统:一是规范企业内部经营管控的金小二投资管理系统,二是拓展企业外部市场营销的金小二P2P互联网营销平台,三是移动互联方面的金小二微信应用。”

信息技术是发展原动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业在技术日益革新的背景下衍生出诸多创新型商业模式。其中,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和小微金融机构息息相关的话题。

行业中并不乏成功的案例:阿里小贷利用阿里巴巴旗下电商的大数据,可以准确预测一个电商的店铺在不同季节的资金需求,并结合其信用评级来发放风险可控的小额贷款;余额宝,利用“阿里云”数以千计的服务器集群,夜间用140分钟内完成3亿笔交易的清算,白天这数千台服务器又释放资源用做其他用途,充分做到了按需分配和弹性计算。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7]付亚东,张焱.从金融信息化到信息金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