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情感日志

网络情感日志

网络情感日志

网络情感日志范文第1篇

音乐作品网络传播励志作用的可行性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在全球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音乐作品网络传播已经是目前音乐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理念已经悄然形成。作为网络传播子系统之一的音乐作品网络传播,既传播音乐作品,又将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演奏水准、制作技术一并传播。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收听网络音乐作品,因此借助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完全可行的。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当今时代必然成为进行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音乐作品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接受相对容易,在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传统的励志教育的有力补充,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方式、形式和方法等多个方面给励志教育的手段增添了新的活力。

网络传播音乐作品可以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

21世纪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由于使用网络不当和认知偏差,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变成了“网络成瘾症”,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各种各样破坏性的严重影响,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其辨别真伪的能力还是欠缺的。通过音乐作品网络传播这个有效媒介,加以适当地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有效运用网络媒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辨识能力,增强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让音乐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来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一些学生沉迷网络之后,真善美不清、假恶丑不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知识面不宽、社会阅历相对简单等,造成上述这些原因实际上都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充分培养的结果。所以像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这样的隐性教育作用就非常明显,音乐本身的特点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隐性教育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认知方式,主要方式是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等多种手段。网络传播优秀音乐作品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与有效性等隐性教育的特点;同时具有感悟性、无意识性与深刻性等隐性教育的特质。

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应用

1.好的音乐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为人们从另一渠道提供心理解压方式并能起到励志作用。在聆听进而欣赏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听众从听觉享受到心理感应,将消极情绪从情感中剔除,从而与优秀的音乐作品达到共鸣并获得情感的升华。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既是一个听觉盛宴的享受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升华的提升过程,欣赏者受到的励志教育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在一个个追寻音乐美、接受音乐美的过程中,人格得到塑造与完善。如今生活节奏之快,人们在各个层面总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压力,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对说教意味偏浓的音乐产生抵触情绪。而音乐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则是一种新兴的方式,这些优秀的网络传播音乐作品非常容易学唱,大学生们在传唱歌曲的过程中找到了情感情绪的共鸣并得到了励志。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既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起到了励志作用。

2.同任何优秀的作品一样,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样包含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势必给听众带来震撼并产生深刻的影响。筷子兄弟的歌曲是网络传播很广的,他们的《父亲》以其朴实无华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也传递了感恩之情,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是很明显的。好的励志歌曲通过网络传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提高了欣赏能力和艺术品位,最重要的是激励大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情操。

3.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还能够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用一个个音符、一段段旋律构架起人们之间永恒的沟通桥梁,美好的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它没有语言限制,没有空间与时间的界限。热爱音乐的人宽容、开朗、热情,与人为善。很多音乐作品是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网络传播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样也是,在这些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密切配合、水融的关系正是人们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时十分需要的。

音乐作品网络传播励志作用的实现途径

1.利用网络传播音乐作品创设独特的教育情境。利用校园网,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的功用,传播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高雅、优秀的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的存在,达到情绪的宣泄、情感的共鸣;其次,在学校网站的主页、系部主页留一版面介绍音乐作品,邀约音乐艺术家参与大学生励志教育。

2.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新兴媒介广泛传播音乐基本知识。音乐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外乎要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色、调式、和声等形式完成的,所以听众要想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要使音乐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普及基本音乐知识。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设置音乐赏析页面,开辟音乐知识普及专栏,充分利用网络广泛宣传优秀网络音乐作品,将优秀网络音乐作品的覆盖面扩大。

网络情感日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安全审计;审计手段;异构环境审计

0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逐渐形成了科学化、多样化的各类信息系统,往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就多达十余个,在这种复杂的多系统条件下,如何实现细粒度的精准安全审计已成为审计领域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对目前信息化环境下的细粒度安全审计进行了概要描述,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各种安全审计方法特点,最后对异构性多信息化系统环境下的有效审计手段进行分析总结。

1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简介

1.1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定义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主要指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审计记录的结果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谁(哪个用户)对这个活动负责;主要功能包括:安全审计自动响应、安全审计数据生成、安全审计分析、安全审计浏览、安全审计事件选择、安全审计事件存储等[1]。

1.2 信息系统主要安全审计手段

对信息化系统环境下用户操作行为的安全审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典型手段实现:

(1)基础日志层面审计:对信息化系统的基础it支撑硬件环境内设备的自身日志进行分析的手段。

(2)网络层面审计:通过采集网络数据包后进行协议解析还原来分析信息系统网络活动的审计手段。

(3)业务层面审计:对信息化系统中业务操作行为日志进行记录审计的手段。

(4)敏感数据专项审计:针对信息化系统定义的具有高风险的企业敏感数据进行细粒度审计的手段。

2安全审计技术特点分析

2.1 概述

基础层面日志审计、网络层面审计、业务层面审计及敏感数据专项审计是4种比较典型的对信息化系统的审计手段,本文将对各种审计手段的特点进行分析。

2.2安全审计手段特点分析

2.2.1基础层面日志审计

基础层面日志审计面向it支撑系统中的设备层面,是安全审计的基础手段之一,通过对设备自身运行日志、配置变更日志等底层设备日志的审计分析,可对目前设备的自身安全运行状态得出基础判断。

2.2.2网络层面审计

网络层面审计需利用网络抓包分析手段对网络中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需重点关注访问源地址异常、访问协议异常、访问次数异常的数据流[2]。

2.2.3业务层面审计

业务层面审计需依赖于良好的业务梳理,形成业务合规操作定义。进行业务审计前,需对信息化系统中业务操作进行日志记录,结合合规操作定义进行比对审计。

2.2.4 敏感数据专项审计

信息化环境下保有的大量数据中存在着对企业来讲极为重要的数据,这些重要的、涉及企业较大利益的敏感数据在安全审计层面需要通过专项审计来满足审计需求。敏感数据审计通过定义需审计的具体数据内容、数据具体存放位置、数据可被访问的手段等具体内容,针对违反上述定义的情况对数据进行逐一的细粒度重点审计。

3安全审计手段整合技术

用基础层面日志审计、网络层面审计、业务层面审计及敏感数据专项审计等手段虽然可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全审计,但复杂多信息化系统环境下大量的审计数据的获取、过滤、关联,必然耗费较大的人力且容易出现审计风险[3]。为避免上述问题,本文综合现有安全审计需求,提出如图1所示的安全审计手段整合架构。首先将各信息化系统的全量日志送入多日志采集平台,由平台统一将各类日志进行标准化处理、过滤后送往不同的二次分析模块(分为网络类与设备类及业务数据类两种),由分析模块根据自己的审计策略进行关联分析,最后将各自模块处理后的数据送入综合审计平台,由综合审计平台对各层面日志进行关联化的综合审计。

4结 论

多信息化系统环境下安全审计的精准实现,需要采用精准化的日志处理及多级关联审计策略,将日志处理为标准可读日志后按照信息化系统的审计需求,横向关联多层面日志、纵向关联多时间段日志,最终满足灵活多变的安全审计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iso/iec15408-2:1999)[s].1999.

网络情感日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支教活动;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通过多渠道做出各种积极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广泛渗透,在“95后”大学生中出现只关心个人私事,集体观念淡薄,重视自我发展需求,对社会及国家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结合“95后”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和网络行为习惯,搭建基于“互联网+”支教活动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与“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其核心内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互联网+”的d起,不仅给工业、金融、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也给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支教活动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在支教地点安置电脑、投影及语音设备,依托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对偏远地区儿童开展非面授形式的网络实时教学活动[1]。

长久以来,大学生奔赴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的传统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支教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赞誉。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支教活动也陆续体现出一些不足,如支教活动只能在假期开展,支教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延续性较低,不能常态开展;也存在着支教成本高、支教安全性低、团队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开展网上支教活动开创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支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支教采用远程教学的模式,克服了时空的局限,可随时开展授课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距离和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安排,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实现支教活动的常态化,进而提升支教活动的实效。支教活动开展依靠互联网,双方在当地即可通过远程传输实现支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支教成本,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地学生在人身安全、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已高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2%[2]。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上网使用的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功能,进行学习行为的占比较低。同时对于“95后”的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前进的特殊时期,其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学生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展现出热衷新鲜事物、学习接受能力较强,个人主义浓厚,加之网络已深深扎根于“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现实交流互动能力较弱。针对当下“95后”的网络行为特征,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支教活动,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积极拓展了大学生实践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网上引导的有效性,减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娱乐的现状。通过网络支教活动,让互联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支教活动契合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涵

大学生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3]。“互联网+”支教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公益活动,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对于大学生主体,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把责任情感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中[4]。因此有效的开展网络支教活动,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成长需要被满足同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感受,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义务支教情感态度。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不仅能够弘扬积极的社会风尚,同时还能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需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实践意义,这一点就基于网络支教的内涵建设。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夯实大学生责任感认识。责任认识是责任感的前提,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包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原因与现实价值[5]。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通过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偏远地区教育的真实情况,面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当地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推动关系。在进行网络支教活动的同时,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支教责任的重要性,这使得大学生在以后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保持对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懂得大学生对于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情感。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的基础,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履行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植于个体的内心道德坚守和对利益的现实需要[6]。大学生在网络支教情境中所受到的情感感染与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与支教地学生、老师深入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贫困落后地方学生的生活困难、求学历程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望等客观现状后,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助人情感,更加唤醒“95后”大学生冷漠的心理。支教大学生与受教学生不断的进行感情交流互动,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支教大学生在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与鼓励后,进一步激发了责任情感,进而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责任感意志。责任意志是责任感的关键,是大学生个体从思想认识到现实实践这一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通过网络支教的形式,使得大学生了解到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城市教育严重滞后,甚至普通话普及的都不够,这就需要大学生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惧困难,积极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厌其烦反复教导学生。定期与支教学校学生交流,与支教团队成员交流,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也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性互动,支教团队成员彼此帮扶,彼此鼓励,从而促进大学生坚定责任感意志。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改造大学生责任感行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实践体现,是大学生个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开展网络授课期间,需要做大量统筹协调的具体工作,如招募志愿者,前期培训、观摩学习、网络试讲、教学内容制定、与扶持学校联系协商、对外宣传、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现实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主动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使大学生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个体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同时,在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的促进下,当地的人文生态、教育水平等均得到提升,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贡献对当地带来的实质性回报,进而更加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志向。

三、“互联网+”支教活动拓宽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有效实现路径

社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热衷的互联网络开展公益活动,迎合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了义务支教模式,因此对于日常化运作的网络支教活动,应根据其运作内容和自身开展的特点进行规范培训和管理,搭建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和配套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保障网络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基础上,要兼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教育共赢的心理诉求,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技能训练,为支教活动提供后续保障。与传统支教活动不同,网络支教主要依靠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支教模式吸引“95后”大学生高度参与,同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就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需要对支教大学生进行严格把关。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一时兴起才参与网络支教活动,但毕竟网络支教是一项教书育人的重大公益活动,要求大学生既要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通过严格规范人员的筛选,在保证支教成员较好素质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在网络教学中所需要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考虑到受支教地多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学生会存在自卑、自尊心强的心理,为了提升网络支教科学性,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言论不当现象,应对支教的大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学相关讲座[7]。

完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持续动力。大学生开展网上义务支教活动,对于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支教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是自愿并主动参与的,但由于网络支教需要授课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同时也要消耗一定的物力和财力,若不能构建配套激励制度,大学生在长期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渐渐消磨自己的支教激情,无法全身心投入网络支教活动,影响支教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支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付出给与充分认可,是确保支教活动常态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长考核机制,将志愿服务与评奖评优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个人,进行奖励和广泛宣传,通过多举措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优化团队建设,提升大学生支教团队执行力。目前,在校大学生所建立的各种支教团队,多是以社团的名义存在,学校在此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由于支教组织的换届周期短,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支教活动“无头无尾”的现象,从而产生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为了保证支教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通过筛选一批能吃苦耐劳、热衷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来加强支教团队建设。对于团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来增强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进而提高支教团队的凝聚力,形成网络支教公益社团特有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保持团队人员构成的稳定性,保障支教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加大对网络支教活动的宣传,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招募优秀的支教老师和争取良好的社会资源。通过校园宣讲、支教分享会、微视频、支教现场图展览、新媒体平台等途径,第一时间将网络支教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向周边高校学生进行展示,提升网络支教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扩大宣传范围,让没有支教经历的学生了解网络支教活动,充分认识到网络支教活动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加入到网络支教团队中来。同时将网络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前沿的公益理念,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

开展实地调研,提升网络支教的实效。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时间,组织支教团成员前往网络支教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当地学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生活情况、社会需求、家庭组成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便于在前期制定教学大纲时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同时,考虑到网络授课的先进教学模式,应提前针对支教地学生开展网络课堂讲解、互动及演练,防止该教学模式不能被支教地学生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争取当地教育资源,为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网络支教大学生需要频繁的与支教地区的学校进行线下沟通,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支教学校的情况,与当地老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具体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支教效果,与支教学校的儿童开展面对面的互动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进而提升网络授课的互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支教地负责人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机制,建立网络教学反馈机制,从常态开展网络支教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支教活动,创新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拓展了支教活动的内涵,促使支教活动能够常态化、常效化开展。在大学生高度使用和依赖网络的今天,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结合,顺应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和需求,同时促使大学生从繁杂的互联网中认识到依托网络可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网络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支教活动,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事业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卢宁. 网络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义务支教模式探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123-1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6-25].?

[3]w琼,王学风,张吉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2010(1):89-92.

[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46-49.

[5]毕丽娜,李忠华.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1):169-171.

网络情感日志范文第4篇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传承雷锋精神,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雷锋争当志愿者﹒讲奉献共创美丽温岭

二、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日至31日

三、活动内容

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期间,各校要以5+N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开展系列活动。

(一)举办雷锋精神大家谈活动。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校刊、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要运用童谣、诗歌、报告、影视、座谈交流、国旗下演讲、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学习《雷锋日记》等形式,组织开展读雷锋日记、听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观雷锋电影等系列活动,全面学习雷锋事迹,使学生走近雷锋、了解雷锋、争做雷锋。组织动员青少年结合主题团队日活动、道德讲堂等,谈对新时期雷锋精神的理解感悟,深化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有效发挥青少年的自我教育作用。

(二)开展身边的雷锋故事讲述活动。各校要结合优秀志愿者、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发动青少年积极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借助报刊、广播、网站、微博、微信、橱窗等媒介,广泛宣传身边的雷锋事迹,开展鲜花朵朵送雷锋活动,组织送花大使为身边的雷锋送去鲜花,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引导青少年争做新时期活雷锋。

(三)举行学雷锋志愿者结对活动。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大小两个结对的形式,积极与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医院、车站、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广场)、校外实践基地等结对子,建立各自长期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经常性开展文明引导、秩序维护、关爱他人、便民服务、义务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结对+接力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组织结对的基础上,各校要组织所属志愿者与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及其子女、留守儿童等结对子,开展关爱他人活动,给予特殊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四)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创意比赛活动。各校要着眼于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库、为志愿者提供菜单式服务的需求,着眼于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目标,广泛发动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开展志愿服务金点子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创意设计活动,努力使每个学校都能有自己的品牌项目。

(五)践行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网络文明志愿活动。3月2日,团中央召开了全国各级团组织关于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新形势下维护网络文明的具体工作。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前后,各校要通过主题班会、团日、队日等形式,集中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组织动员师生登记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微博、微信、发帖等渠道,网络文明志愿宣言话题内容,转发共青团中央清朗网络青年力量倡议书,并在线下开展座谈交流、网络文明素养讲座、签名承诺、宣讲动员等活动。

(六)开展N次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月期间,各校要围绕三关爱,广泛组织开展服务实践活动。围绕关爱他人,为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及其子女、留守儿童等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围绕关爱社会,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劝导、创美丽温岭及文明知识宣传等活动;围绕植树节等节日,关爱自然,开展环保宣传、义务植树、保护山川河流、环境整治等活动。

四、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是传播雷锋精神,推动人人学雷锋,人人争当雷锋的有力举措。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网络情感日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防范措施;防火墙;VLAN技术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局域网络系统。校园网络安全是指学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等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密,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校园网络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防范措施,已成为校园网络建设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一)网络安全设施配备不够

学校在建立自己的内网时,由于意识薄弱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将原有的单机互联,使用原有的网络设施;校园网络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保存数据的光盘等都有可能因为自然因素的损害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泄露或网络中断;机房设计不合理,温度、湿度不适应以及无抗静电、抗磁干扰等设施;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设施配备等等;以上情况都使得校园网络基本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没有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

(二)学校校园网络上的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甚少,安全意识淡薄,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存贮介质随意使用;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网络;学校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允许不应进入的人进入机房;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不能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统一的网络出口、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监控、日志系统,使学校的网络管理混乱;缺乏校园师生上网的有效监控和日志;计算机安装还原卡或使用还原软件,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这些导致校园网形成很大的安全漏洞。

(三)学校校园网中各主机和各终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安全“漏洞”或“后门”

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网络事件就是由系统的“漏洞”及“后门”所造成的。网络中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绝大多数是舶来品,加上系统管理员以及终端用户在系统设置时可能存在各种不合理操作,在网络上运行时,这些网络系统和接口都相应增加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四)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泛滥,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重要数据丢失

网络病毒是指病毒突破网络的安全性,传播到网络服务器,进而在整个网络上感染,危害极大。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情况,遭到端口扫描、黑客攻击、网页篡改或垃圾邮件次之。校园网中教师和学生对文件下载、电子邮件、QQ聊天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内病毒泛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它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旦学校网络中的一台电脑感染上病毒,就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中内使病毒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只要网络中有几台电脑中毒,就会堵塞出口,导致网络的“拒绝服务”,严重时会造成网络瘫痪。《参考消息》1989年8月2日刊登的一则评论,列出了下个世纪的国际恐怖活动将采用五种新式武器和手段,计算机病毒名列第二,这给未来的信息系统投上了一层阴影。从近期的“熊猫烧香”、“灰鸽子”、“仇英”、“艾妮”等网络病毒的爆发中可以看出,网络病毒的防范任务越来越严峻。

综上所述,学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又能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保障办公、教学以及学生上网的多种需求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校园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文章提出以下校园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校园网络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服务器

学校在建校园网络之时配置一台服务器,它是校园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中介,在服务器上执行服务的软件应用程序,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校园网内用户访问Internet都是通过服务器,服务器会检查用户的访问请求是否符合规定,才会到被用户访问的站点取回所需信息再转发给用户。这样,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或破坏,也可以阻止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滥用,外部网络只能看到该服务器而无法获知内部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信息,整个校园网络只有服务器是可见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二)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产品,是一种使用较早的、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网络安全防范产品之一。它是软件或硬件设备的组合,通常被用来进行网络安全边界的防护。防火墙通过控制和检测网络之中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在网络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对网络数据进行过滤(允许/拒绝),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提供网络使用状况(网络数据的实时/事后分析及处理,网络数据流动情况的监控分析,通过日志分析,获取时间、地址、协议和流量,网络是否受到监视和攻击),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和告警等等,最大限度地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存取,有效的阻止破坏者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网应用服务系统的安全工作。

(三)防治网络病毒

校园网络的安全必须在整个校园网络内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体系,建立一整套网络软件及硬件的维护制度,定期对各工作站进行维护,对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软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为了实现在整个内网杜绝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学校应在网内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用相应的防病毒手段,在服务器和各办公室、工作站上安装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对病毒进行定时的扫描检测及漏洞修复,定时升级文件并查毒杀毒,使整个校园网络有防病毒能力。

(四)口令加密和访问控制

校园网络管理员通过对校园师生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口令加密验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以及对用户的管理。网管理员要对校园网内部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的配置均设有口令加密保护,赋予用户一定的访问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用户只能在其权限内进行操作,合理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对各工作站的网络软件文件属性可采取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日志和审查系统,建立详细的用户信息数据库、网络主机登录日志、交换机及路由器日志、网络服务器日志、内部用户非法活动日志等,定时对其进行审查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

(五)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

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是指在交换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管理软件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出多个安全等级不同的网络分段。学校要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在不同的VLAN中,将校园网络划分成几个子网。将用户限制在其所在的VLAN里,防止各用户之间随意访问资源。各个子网间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网络管理员借助VLAN技术管理整个网络,通过设置命令,对每个子网进行单独管理,根据特定需要隔离故障,阻止非法用户非法访问,防止网络病毒、木马程序,从而在整个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安全运行。

(六)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

虽然有各种防范手段,但仍会有突发事件给网络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对网络系统软件应该有专人管理,定期做好服务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应用软件及各种资料数据的数据备份工作,并建立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对网上各工作站的资源分配情况、故障情况、维修记录分别记录在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上。这些都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七)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

IDS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当有敌人或者恶意用户试图通过Internet进入网络甚至计算机系统时,IDS能检测和发现入侵行为并报警,通知网络采取措施响应。即使被入侵攻击,IDS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记录事件,自动阻断通信连接,重置路由器、防火墙,同时及时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列出可参考的网络和系统中易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环节,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健全学校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和保密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对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

三、结论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从病毒、黑客与防范措施的发展来看,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措施,加强管理,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校园网络的安全体系,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清山.网络安全措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

6、李卫.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