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月亮的传说

关于月亮的传说

关于月亮的传说范文第1篇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范文一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我爱这天一家人团圆吃月饼的气氛。

中秋节是我喜欢的节日,每逢中秋节,就能吃到各式的月饼。我觉得这一天也是月亮的节日,天上的星星仿佛也知道似的,不和月亮抢着出来了。月亮圆圆的,亮亮的,像个大玉盘,很早就出来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我不仅喜欢月亮,还喜欢月饼。每年中秋节我们都要去外婆家吃饭,吃好饭外婆就拿出小桌子,点上蜡烛,放上月饼,老南瓜,拜月亮“婆婆”,“请”好月亮“婆婆”就可以吃月饼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月饼就送进嘴里,一口一口的品起味来,香喷喷的,非常好吃。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我们赏着月、吃着饼,一起共度这美好的一天。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范文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过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人月两团圆的节日。在这天里大家吃月饼,赏月。月饼有很多种类,有莲蓉月饼、水果月饼,还有冰皮月饼等等。传说中秋节有个神秘的故事——嫦娥奔月。传说后羿得到了一种长生不死药,结果被嫦娥吃了,嫦娥就飞上了月亮,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

中秋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上天台赏月,吃月饼。妈妈准备了很多水果,有哈密瓜、葡萄、西瓜、香蕉。还准备了月饼、板栗等等。我们边赏月边吃月饼,可开心啦!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在中秋节赏月呢?”妈妈笑着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啊!”

我喜欢过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范文三今天是中秋节,我还没等天黑,就跑到爷爷家的院子里看月亮。

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月盘真亮呀!月光如日光般刺眼。乍一看,还以为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似的,分不出哪个是太阳哪个是月亮。

渐渐地,天黑了,月亮也升得更高了。这时,我看出了它柔和的一面。也许是天黑的缘故吧,月光更明亮了,却不在那么刺眼。纯洁如玉的黄澄澄的月亮慢慢地上升,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关于月亮的传说范文第2篇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1一、活动目标:

1.认识传统节日中秋节,知道其来历及有关习俗。

2.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表现。

活动准备:

1.有关月亮的图片、动画、故事传说。

2.活动前与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室,悬挂月亮变化图。

3.每个家庭准备一个月饼带来。 活动过程:

1.猜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出示图:月球 结合孩子们的观察记录讲讲月亮的变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师:中秋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请小朋友讲一讲。 教师完整讲述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3.人们怎样过中秋。

1)请小朋友说说你们准备怎样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请幼儿和家长讨论,由幼儿回答)

2)那你们还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4.吃月饼,共同分享快乐。

1)师: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方式庆祝中秋节?我还知道,小朋友最爱吃月饼,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那就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月饼吧。

2)教师简单小结,月饼的分类(点击课件)

3)幼儿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乐曲《春江花月夜》,边听音乐边分享月饼,体验与父母、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二,水果拼盘比赛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中秋节也是水果丰收的节日。 通过家庭小组式竞赛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小组号牌 自带水果 一次性塑料刀具盘子等

活动过程:一、教师介绍活动的意义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坐在月下不光赏月还要品尝月饼和各式丰收的水果,感受生活的富足。

二、介绍游戏规则

今天我们的家长也带来了丰富的水果,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个别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现在我们将举行一个制作水果拼盘的大赛,活动规则如下: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最佳造型奖

三、水果拼盘比赛

教师注意进行部分协作,其他班教师记录并进行评奖

四、评选与品尝活动

颁发奖状,互相交换品尝水果拼盘。

五、教师进行今天活动的小结

你们今天这个中秋节过的怎么样?(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喜欢过这些节么? 月亮月亮明明,走路带上大烧饼,

一边走一边咬,到月底吃完了,下月十五又圆了。 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 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月亮弯弯弯上天,牛角弯弯弯两边, 镰刀弯弯好割草,犁头弯弯好种田。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月亮尖尖,水里月亮弯弯; 天上月亮挂胸间,水里月亮当小船。 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

初三初四像娥眉,十五十六圆又圆。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 袋里装着两只蛋,送给月亮当早饭。

月亮奶奶,爱吃韭菜,韭菜侯辣,爱吃黄瓜, 黄瓜有种,爱吃油饼,油饼喷香,爱吃片儿汤, 片儿汤不烂,爱吃鸡蛋。

紫不紫,大海茄,八月里供的是兔儿爷。 自来红,自来白,月亮码儿供当中, 毛豆枝子乱哄哄。鸡冠花,生个红, 圆月的西瓜皮儿青。月亮也吃得哈哈笑, 今晚的光儿分外明

八月十五月亮圆,月亮圆圆像银盘, 红木桌子金闪闪,西瓜月饼供上天, 海棠果,红枣鲜,当中摆个大鸭梨, 红白石榴两边站,手捧甜球把月拜,

拜的月亮爷爷心欢喜,银辉朗朗撒满地, 保咱天下都平安。

月姑娘在天上,圆又圆亮又亮, 花姑娘在树上,又美丽又清香。

小白兔白又白,你从月宫走下来。 月亮里有棵桂花树,九月九日把花开。 姐戴一朵上花轿,妹戴一朵去拾柴, 剩下一朵送给我,我把桂花树门前栽。 十年长成桂花树,不用你白兔再送花来

六、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积极性比较高,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在听后来慢慢有些活跃了点,特别是在游戏环节,家长比孩子更想参加游戏,孩子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家长非常的配合。希望在下次活动中更要注重孩子的兴趣点。在故事上要更生动童趣一点。这次活动还是很成功的。就是孩子的积极兴趣方面还要花心思想一想。在最后结束还要加强。

幼儿园中秋活动策划2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在共同品尝分享月饼的气氛中,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带一个月饼。

2、学习有关中秋、月亮的古诗,准备关于中秋的故事。,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3、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活动时长:3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月饼,引出话题。

2、小朋友先讨论

妈妈老师:这是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啊?那小朋友知道月饼是拿干什么的呢?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时候吃月饼吗?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

3、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小朋友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提问: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补充: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的秋季而且又正好是的秋季的中期,所以就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被称为仲秋。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被叫做月夕或八月节。在中秋之夜,人们望着天空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很自然的就会盼望和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中秋节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有句诗词叫做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PT第二张)朗读《静夜思》(PPT第三张)

4、介绍中秋的民间故事(放《嫦娥奔月》视频)及中秋节的有关习俗(10分钟)

提问: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中秋节都吃些什么?(分享月饼,观察月饼的外形,知道月饼又圆又大,表示团圆的意)思,又表示圆满、丰收之意。

通过分享月饼,让小朋友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PPT第四张)吃完月饼问小朋友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

传说啊元朝末年,统治者为了维持他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不准民间私藏铁器,他规定十家共同用一把菜刀,百姓怨声载道。其中啊有个英雄人物张士诚为了号召人民起义,中秋节前,在每个月饼中夹一字条,约定起义时间。

到了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见到传单,就纷纷行动起来。到了明清时代吃月饼之风兴起,就是为了纪念反元的人民起义。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中秋要吃月饼的习俗。

除了吃月饼啊中秋还有其它的习俗比如:我们这个地方还要赏月、赏桂花、品茶、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金门要拜天公、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等等。(PPT第四、五、六、七张)

5、讲解月亮的变化

提问:中秋节的月亮是怎样的?小朋友月亮除了是圆的以外,还有什么形状呀?为什么要把月饼做成圆形的?从上弦月变成满月再变成下弦月,可以清楚的看到月亮盈亏的变化过程。播放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分钟)

6、集体品尝月饼

7、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设计方案3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通过幼儿品尝月饼、和家长一起制作灯笼、学习和欣赏歌曲、手工制作,绘现等形式,体验过节的快乐,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

活动准备: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幼儿园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

一、环境创设:

1、各班和幼儿一起布置教室、公共活动场所,其中有月亮的变化、灯笼等。

2、各班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幼儿在节日前观察月亮,绘制月亮的变化图。(各班事先发起记录表)

二、艺术:

1、绘画:中班提供图片或实物水果,供幼儿画水果。小、托班涂色练习:好吃的水果

2、泥工:供幼儿制作月饼。

3、制作灯笼:用空瓶、彩带、色纸、粘贴素材等做灯笼。

4、唱有关月亮的歌曲。《小白船》、《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三、语言

1、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嫦娥奔月(小、中、大班,小小班视情况定)

2、儿歌《中国的点心真不少》

过节啦,吃点心,吃点心,吃些啥?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块糕,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国的节日多,中国的点心真不少!

3、小班:古诗《静夜思》

中班: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有关中秋节诗词自选一到二首,附后)

四、社会

1、中秋节是什么时候成为固定节日?(唐朝初年)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2、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神话故事的名称。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彰月饼起义、唐明皇夜游月宫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小玉兔、桂花树

五、科学:

1、了解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名称: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2、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是哪个国家的什么计划的一部分?(阿波罗计划)我们中国是谁第一个乘坐载人航天飞船登上太空?(杨利伟叔叔)这个航天飞船叫什么名字?

六、猜灯迷游园活动:各班按分工悬挂灯笼并贴上迷面。

七、中秋节游园活动:(自定)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_幼儿园中秋活动策划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背景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家家庆团圆,祭月、赏月、吃月饼,选择这一主题活动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

为了让我班的孩子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以中秋节为契机,开展了快乐的中秋节主题活动。目的在于综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各时各地不同的庆祝习俗,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一:谈话活动中秋节的故事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了解《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活动二:学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并且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和表现力。

3、加深幼儿对我国民族节日的理解,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活动三:古诗《静夜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古诗,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2、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活动四:美术活动《赏花灯》

活动目标:

1、学会画折线、波浪线、螺旋线三种曲线。

2、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提高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活动五:泥工活动《做月饼》

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由来,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的传统习俗。

2、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发展团、压 、切、揉等技能,能借助辅助工具刻花纹。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六:分享活动《食物分享会》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快乐的中秋节活动小结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小一班在节日前夕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孩子欢聚一堂,说着中秋节的故事、唱着中秋节的儿歌,老师们也纷纷给孩子们讲起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在优美的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熏陶。

我们班开展的庆中秋活动,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让幼儿体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幼儿乐意上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参与中秋节各种活动中能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祖国的传统文化。

在9月8日,本班就发出通知书,发动家长积极参与中秋节系列活动。先是建议家长在家里给幼儿讲一个关于中秋节、月亮的故事或者是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节的古诗。来园后,和孩子们聊天,有意问问有关中秋节的事情,在集体交流中丰富相关经验。聊到赏月时,李文博辰说月亮里有嫦娥,朱馨语说 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兔子,高蕴杰抢着说嫦娥吃了不死药看孩子们这么感兴趣,于是借助视频给他们讲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通过故事与交流,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接着又和孩子们聊起了中秋赏花灯,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心中的最美的花灯。

设计过程中,有意引导孩子以各种曲线为花灯上花纹,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味设计自己喜欢吃的花灯,对设计不作限制与要求,鼓励大胆创造。在活动结束贴花灯时,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他们在合作、互助中尝试到了成功,体会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在孩子们了解月饼,品尝月饼后,我组织他们通过团、压、切、揉等技能,借助像皮泥做一做月饼。我鼓励孩子利用辅助材料大胆设计,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特别好奇,表现的非常兴奋,积极动手,每人都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月饼,互相介绍、欣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技能,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很多幼儿还制作了正方形、三角形环形的月饼,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最后,我们让幼儿带中秋节的食物、水果,和小朋友、老师一起分享。

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与家长都非常积极投入到每个环节里。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开展得很顺利,在这里非常谢谢各位家长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因为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家长们充分的准备、积极的参与,大家别出心裁的创意也令孩子们格外开心和快乐,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技能,提升了浓浓的亲子情。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中秋的月儿圆圆、中秋的月饼香香,中秋的话儿甜甜,中秋的快乐多多希望通过中秋节的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孩子学会分享、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5主题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2、 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环境创设:

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展示幼儿 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开开心心来中秋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之做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有条件的家庭,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与幼儿一起准备一个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传统节日中秋节,知道其来历及有关习俗。

2.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表现。

活动准备:

1.有关月亮的图片、动画、故事传说。

2.活动前与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室,悬挂月亮变化图。

3.每个家庭准备一个月饼带来。

(二)活动过程:

1.猜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出示图:月球 结合孩子们的观察记录讲讲月亮的变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师:中秋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请小朋友讲一讲。

教师完整讲述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3.人们怎样过中秋。

1)请小朋友说说你们准备怎样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请幼儿和家长讨论,由幼儿回答)

2)那你们还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4.吃月饼,共同分享快乐。

1)师: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方式庆祝中秋节?我还知道,小朋友最爱吃月饼,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那就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月饼吧。

2)教师简单小结,月饼的分类

3)幼儿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乐曲《春江花月夜》,边听音乐边分享月饼,体验与父母、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幼儿园庆中秋节活动方案6活动名称: 中秋大团圆

活动时间:本周三下午4:50-----5:40

准备:每位孩子自带一块月饼 报纸4张

活动流程及教育目的:

一、 月饼分享

地点:班级教室

时间:下午4:505:05

目的:1、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与他人分享

2、在分享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感恩

3、培养孩子主动与他人交流及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亲子互动

地点:操场

时间:5:105:40

内容:

1)亲子集体舞《爷爷为我打月饼》。

目的:1、培养孩子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舞的表演中增加集体意识,增进亲子之情,体验集体舞带来的快乐! 2、了解中秋节的意义。

关于月亮的传说范文第3篇

关于中秋的记叙文500字篇【1】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谁都希望在天伦之乐的中秋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家家都能如愿。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骨干人员,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已经两个中秋节没和我们度过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歌头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我们今年的中秋节和以往的中秋节过得不一样,因为我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以后,乐得一下蹦的足有三尺高,然后搂在他的脖子上使劲地亲了一下。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月饼、买衣服,然后又到自助餐店吃了香喷喷的火锅。

晚上,我叫了一些小伙伴带上几块月饼,到新建平台上看月亮。忽然有人说:“白玉盘”,我们听了,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有小伙伴把水洒在了平台上,然后他又叫:“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听了不禁想起伊索寓言的猴子捞月。这时爸爸妈妈也来了,天上的月亮冉冉升起、越来越亮,圆月像一只大红皮球,亮里发红,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忽然爸爸问我“月亮里都有一些什么呀?”我想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就说“月亮上的几个黑点,那就是嫦娥、月兔、吴刚和桂花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没错,那些是传说中美丽的神话故事,月亮上的黑点实际上是月环山”。

睡觉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几个关于中秋节的动人故事,我在快乐幸福中慢慢睡着了。

关于中秋的记叙文500字篇【2】中秋节,这可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让人想到明月,想到亲人的团聚。可是,今年的中秋对于我来说却是孤独的、伤心的。

记得那天下午放学后,别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往家走,边走边说着妈妈准备了什么好吃的。我却怎么也高兴不上来,因为我知道,我的家,迎接我的是门上那把冰凉的铁锁。妈妈去上班了,而且今天她们超市要加班,很晚才会回来。我回到家里,先写今天的作业。作业写完了,我的鼻子闻到了一股香味,那是邻居家里在做好吃的。是呀!过节了,谁家不庆祝一下呢?我的肚子这时也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我来到厨房,只找到了一条妈妈买来还没来得及做的鱼,和几个剩馒头。吃什么呢?还是煮方便面吧,打个荷包蛋,算是为自己过节吧!

吃过晚饭,一个人在家实在是没意思,我决定去找我的好朋友小伟。还没进屋,就先听见了一阵欢笑声,小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一家人正有说有笑的聊天、看电视,多幸福呀!我羡慕得要命。我和小伟在街上玩儿,望着天上的明月,我俩走,月亮也跟着我们走。玩儿了好一会儿,小伟要回家了,我也只好回家去。

走进家门,屋里的灯是黑着的,借着月光走进屋子,刚想开灯,一只猫突然从我身边蹿了过去,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打开电视机,也没有自己喜欢的节目,还是关掉睡觉吧!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上头,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刷刷的流了下来。前年春节一场飞来的车祸夺走了爸爸的生命,从那时候起,妈妈就经常教育我:“你是个男孩子,一定要坚强。”可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又怎么坚强的起来呢?任泪水流呀流……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

唉!我的中秋节!

关于中秋的记叙文500字篇【3】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这天,我早早就起了床,看到爸爸、妈妈正在忙碌着,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往盘里放水果,有桔子、桃、梨、苹果、菠萝,这些水果真让人垂涎欲滴呀!

到了中午,我们吃过中饭,姐姐问我:“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姐姐边听,一边不住得点头。这时爸爸双手轻轻抱着一个像宝塔一样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到门前的地上,用火将这东西点燃,过了一会,等爸爸干完后,我就问:“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呀?”爸爸点起一支烟说:“这叫九层香,是为了出门免遭风雨。”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终于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我们大家各自搬了把椅子,来到外面坐下。我望着皎洁的月亮想:啊,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丰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药,从此待在广寒宫里;吴刚被罚砍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权,小玉兔儿在广寒宫内为嫦娥换药……。这时,妈妈吟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香甜的水果和月饼,听爸爸讲关于月亮的传说……

关于月亮的传说范文第4篇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的六大传统节日。下面整理的是中秋晚会主持稿,欢迎阅读!

 

 

中秋晚会主持稿一:

主持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主持1: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在这一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学校不会忘记你们的辛勤付出,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老师,同学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主持2:今夜,伴随皎洁的月光,我们全校师生欢聚在思源广场,同抒金秋的喜悦,一起欢度这月色溶溶的美好时光。今夜,虽然我们没有和家人在一起,但在我们今天团聚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将共享一道有关月亮的丰盛晚餐。我们将对月抒怀,望月高歌,体验月下的温馨,共叙月夜的思念。

主持1:俗话说:十五的月儿十六圆,今夜的月亮更圆也更亮,现在我宣布:金塔县第二中学“说月、赏月、咏月、唱月、思月”“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现在开始。

主持2:在今晚这个人月两团圆的日子里,我们祝福所有的师生月圆人圆梦圆。首先有请我们学校的张艳芳和马丽峰老师为大家带来第一个节目——歌曲《但愿人长久》,有请张艳芳和马丽峰老师。

主持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美好的祝福。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一位大文豪之手,他就是苏轼。现在让我们通过欣赏八(1)班李婵和卢天星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体验苏轼的乐观豁达胸襟。

主持2: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今天的“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上,除了朗诵和演唱有关月亮诗词和歌曲,我们还将讲解有关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和传说,使大家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中秋节”;这一天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国人心目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有很多歌颂中秋节的作品,下面有请七(6)班的韩悦、李超为我们带来诗歌朗诵《中秋赋》。

主持1:秋空明月悬,此刻月圆满。而人间的思乡之情,却在此时溢满心头。离开家乡的人,无论走多远,都难忘故乡的那一轮明月,无论在何方,都会怀念故乡的亲人,我们只有把思念托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给梦中久违的故乡。请欣赏由王成老师带来的歌曲《月至故乡》。有请王成老师。

主持2:听完了王成老师对月亮的倾诉,现在再让我们听一个有关月亮的古老传说。说到有关月亮的传说,最出名的要算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传嫦娥的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被人加害,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丈夫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古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现在让七(1)班的单永胜同学为大家带来诗朗诵《彩云追月》。

主持1:今夜花好,太多美丽的情感将从我们的心中似清泉般流过,今夜月圆,太多的相思与感念将插上翅膀飞舞在明净的天空。下面请欣赏由杜主任给大家带来的一首《花好月圆》。有请杜主任。

主持2:一曲《花好月圆》和今天的良辰美景相得益彰,接下来的我们再了解一个有关月亮的传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但吴刚每砍一斧,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就这样日复一日,吴刚始终砍不倒这棵桂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或许你曾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讲述吴刚伐桂的故事,童年的记忆温馨而又甜蜜,童年相约在妈妈的怀抱里,童年相约在妈妈的故事里,现在,让蔡琪同学为我们带来一首经典老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主持1:今夜,皓月当空,银辉千里,朗月的光华直泻大地,四野的景物如若镀上了一层银环,登高远望,世间万物显得安谧而又神秘,面对此景,不知触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绵绵心绪,接下来请欣赏马丽峰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月满西楼》,有请马丽峰老师。

主持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的张若虚就是以这样的起笔将我们引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白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请欣赏由九(1)班何蓓蓓、九(4)班张科两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春江花月夜》。

主持1:让我们再来听一个传说故事,嫦娥身边有一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这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据说嫦娥奔月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就是玉兔捣药的传说。我们现在抬头望月,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下面由我为大家带来一首诗朗诵——《千灯明月》。

主持2:银色的月光下,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的乐声,舒缓悠扬;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请欣赏由石春燕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主持1:月亮含蓄、皎洁、温柔,是纯洁、美好、团圆的象征,于是中秋赏月便成为了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人们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美酒佳肴,文人赋诗,以月寄情,下面有请李成学老师为大家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请李成学老师。

主持2:下面请王海蓉同学为我们献上一曲《敖包相会》。

主持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儿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多么熟悉的童谣,多么富有诗意的童年幻想,现在有请八(7)班崔丽蓉同学为大家带来诗朗诵《月亮船》。

主持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现在我们有请高校长为大家带来一首《天涯明月》,掌声有请。

主持1:老师们,同学们,相聚的时光总显短暂,不知不觉间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今夜,秋高气爽,明月当空,这美丽的中秋之夜,让我们铭记中华文化的永恒经典,把我对亲人的祝福、对亲人的思念遥寄给他们,让幸福永远与他们相伴。也祝愿我们所有的老师、同学平平快乐,祝福我们的学校发展蒸蒸日上。金塔县第二中学“说月、赏月、咏月、唱月、思月”(“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明年的现在再相聚。

中秋晚会主持稿二:

1、九月十八日晚八点三十分,中秋晚会正式开始。

男主持:中秋,这是一个天命的声音,自那浑圆的时刻起,爱便曼延,思便无限。我的心底也有一个浑圆,温馨着我存在的意义、饱满着我朝起的未来,于那中秋的树梢,小夜莺的嘹亮;是穿过树林或是振翅飞向那倾洒着银光的明月,深印一声永久的“爱”字。今天,我们从天南地北相聚在又一村,共同抒发着一个恒久的主题:那就是“爱”!

女主持:在明月初上的美妙时刻,无论天南与海北,不论相聚与离别,在中秋佳节,为着今日的美妙时刻,我们共举杯,把酒话佳节!举杯邀明月!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凝结在这中秋共圆的时刻

男主持: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之际,在地球村的各个角落,我们沐浴着一轮圆月,面对着网络中的相闻而不相见的挚友,更增加一份“爱的情谊”。

女主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便是所有期盼相聚、团圆的人的节日。围坐一起,食以那如月般浑圆的月饼,心中满是温馨;恭向高堂,说着那祝福长寿、欢喜随心的贺词;携着一根网线,举杯邀月。这便是生命中的挚爱,这便是人间永远诉不完的真情,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下面掌声请出又一村的室主致以中秋的祝福!

2、××室主致中秋贺辞

麦序开始,按晚会的要求进行抒发“爱”的主题的搅拌歌会

男主持:中秋,这是人间的一次盛景,饱满,给予残缺的笙歌;祝福,给予别离的温馨;用一颗滚热的红心,浑圆心底的爱,映照那天穹的月。用无数双相执相亲的手,用无数双喜悦欢欣的眼睛,对着天上的明月,共颂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女主持:中秋,请你,捧着自己火热的红心,去与心中难忘的恋人,去与慈发白首的亲人,去与人世间每一个期望获得爱意的孤客,甚于那月下的柳梢、含笑的灯光;把爱播洒开来,把笑弥漫于桌前、杯间,把平和祝福的话语渡给每一颗活着的、突突跳动的红心。

男主持:懂得放心的人才能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才能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才能找到朋友。在中秋的美妙时刻,衷心的祝愿每一位朋友,生活开心,事事顺心。

女主持:又一村与朋友们一起成长,祝甜蜜伴你走过一年中的每一天,温馨随你度过一天中的每一时,平安同你走过一时中的每一分,快乐陪你度过一分中的每一秒。朋友们!又一村中秋晚会到此结束,让我们记住今晚的欢乐时光,愿友谊长存于彼此的心中!以下麦序继续有效,请朋友们尽情抒发“爱”的共鸣!

3、结束语

男: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

女:我们共祝愿,祝愿您和您们的亲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男:祝愿我们的公司蒸蒸日上财源广进!

女:祝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吉祥!

男:今天的晚会已经告一段落。

合:祝各位中秋快乐。

抽奖环节略。

      中秋主持稿三:

开幕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天,又一个中秋佳节到来了,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夜这样特别关爱天边这轮月亮。人们在月下做着团圆美梦,人们在月下聚餐赏景,人们在月下饮酒作诗,人们在月下寄物托思,人们在月下期盼美好,人们在月下无限遐思……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一段凄美的故事发生后,月亮便成为人们渴望团圆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游子的乡愁里,思绪如飞,归心似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恋人的思念里,冷月如霜,宛若冻结了曾经的热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人的酒杯里,醉满了浓烈的诗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月下的团聚里,天伦之乐回荡满堂。

月在水里,月在天上;月在画里,月在心上。

今夜,我们放飞所有梦想,去打捞那轮美丽的月亮。

晚会现在开始。

闭幕词

月是挂牵;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关于月亮的传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哲学;信息本体;信息进化;信息思维;信息价值;邬焜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2年7月,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李国武先生进入哲学领域,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上发表了《邬焜信息哲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哲学?——兼评霍有光对邬焜信息哲学的质疑与双方的论争》一文。他像是站在裁判员的立场上,根据邬焜先生回应笔者质疑的反批评文章,对邬先生的反批评观点做了比较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并给出“邬焜的发现并不亚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所作的贡献”的高度评价。虽然这些问题笔者在以前文章中做过回答,但集中起来做出扼要评析,便于读者综观双方论辩的全貌,了解“信息哲学”争辩的理论与逻辑问题,显然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问题1

反批评者(注:即李国武,下同)说:“霍先生把‘实在’与‘存在’混同使用了,现实中的‘花’与‘镜子’是实在的,也是存在的。但‘镜中花’却是一种不实在的存在,否则就无法区分事物和它的影像,须知,事物和它的影像在存在方式上是不同的。……邬先生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书中明明是这样说的:‘客观不实在’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应(类反映)内容的指谓。何来‘客观信息’就是事物的‘影像(水影花影等)’呢?这不是强加于邬先生吗?”

答:真的如是所说吗?所谓“强加于”某某,来自于邬先生建立“信息本体论”的经典案例:“水中的月亮的存在是因为天上的月亮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影子’。这样,我们便在实在的月亮和不实在的月亮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相关的关系。” 关于“前者是后者的‘影子’”,“实在”与“不实在”即“不实在的月亮(事物的影子)”与“实在的月亮(事物本体)”等概念的关系问题,肇始于邬先生对列宁物质概念的批判,[1]P35是“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的重大成果,是建立“信息哲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1]P38 其详细的表述是:

邬先生说:“按照前所述及的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客观不实在’是不可能存在的……‘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水中月、镜中花’一类现象中的‘月’或‘花’,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1]P36“我们说,天上有一个月亮,水中有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实在的,水中的月亮是不实在的。水中的月亮的存在是因为天上的月亮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影子’。这样,我们便在实在的月亮和不实在的月亮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相关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从这种相关对应的关系出发,把实在的月亮叫做直接存在的月亮,而把不实在的月亮叫做间接存在的月亮。”“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精神)=间接存在=信息”[1]P38——正是由于“信息哲学”在“信息本体论”中,通过“天上的月亮(实在、直接存在)”与“水中的月亮(不实在、间接存在)”案例,对“存在领域重新划分”,得出了4个“新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月亮”,所以不难得出如下关系:

①直接存在≠间接存在。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或曰“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②实在≠不实在。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本体”,前者是物质本体,后者是中介物(第三者),两者没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后者根本不可能赋存关于前者的“全息”。

③物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因为:物质=实在=直接存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实在=间接存在。所以,“实在、直接存在”物质本体是不含任何信息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寓于“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中介物(第三者)里,即典型案例所说的“水中月”,实质是物质本体在中介物里的影像。

邬先生旗帜鲜明地说:“信息则是‘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1]424 结合上面表述和“新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传统哲学(马哲)的“物质”不是“信息哲学”的认知对象,“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无信息,它在认识论中已没有存在的意义;“信息哲学”的认知对象是“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精神)”。如果尊重“水中月、镜中花”(即发现了“客观不实在”的)经典案例和“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得出的重大成果,“实在、直接存在”指的是月亮和花朵,“不实在、间接存在”指的是水中月和镜中花,所谓“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就是物质本体在中介物里的影子(或“自身显示”)!

概言之,邬先生“信息哲学”的实质是,“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是“信息哲学”惟一的认知对象。“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范畴:一方面它取代了传统哲学(马哲)物质范畴的地位,使之具有了客观第一性的属性;另一方面它又不等于“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作为“不实在、间接存在”,只是“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在中介物(第三者)或中介粒子场(光子场)里的影像。理论依据是,只有“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才能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而物质本体不行。所以,邬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中强调:“主观信息是对客观信息的把握或创造的形态”,[1]P102 即第二性的“精神(主观信息)”以“本源的、自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为“把握或创造”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与认知“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无关。所以,“信息哲学”被自誉为是与传统哲学(马哲)根本不同的“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

对于“信息哲学”的推理逻辑和经典表述,一些人好像是故意视而不见。究竟是谁要违背客观事实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邬先生”呢?

问题2

反批评者说:“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双重存在的世界。由于信息世界的发现,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那种单纯的、干瘪的、混沌未开的、未曾展示自身丰富性、复杂性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了。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载负着另一个显示着这个物质世界多重规定性的信息世界。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存在物的这种双重存在性,意味着一切存在物都只能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体,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2]P39即一切存在物都是物质与信息的,哪来的“客观信息”意在替代“物质”范畴呢?

答:正如“问题1”中笔者的回答,邬先生通过“水中月”案例,天才地发现了它与“天上月”的区别,因此将“存在领域重新划分”,得出两种“存在”、两种“本体”(两者异体异物),即“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间接存在(中介物或第三者)”。若认真品味邬先生的“信息本体论”,月亮(“天上的月亮”)根本不是什么:“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既是“直接存在”,又是“间接存在”;既是“实在”,又是“不实在”!(邬先生说:“我们说,天上有一个月亮,水中有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实在的,水中的月亮是不实在的。……我们完全可以从这种相关对应的关系出发,把实在的月亮叫做直接存在的月亮,而把不实在的月亮叫做间接存在的月亮。”[1]P38) “客观信息”不赋存于“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中,而是赋存于作为“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中介物(第三者)”里。“信息哲学”的认知对象不是“物质本体”而是“客观信息(第三者、中介物)”。众所周知,基本范畴是进行推理和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当某种理论的基本范畴确立以后,也就规定了这门学科(“信息哲学”)要研究什么,兹将邬先生的相关表述梳理如下:

邬先生说:“信息则是‘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1]P424“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1]P37

邬先生说:“我们承认,在我们的认识之外,存在着本源的、自在的、广阔无垠的信息世界。这个信息世界我们把它规定为‘信息世界1’。这个‘信息世界1’以客观信息体(场也是一种信息体)的形式存在着。”[1]P96又郑重指出“主观信息是对客观信息的把握或创造的形态”,[1]P102即第二性的“精神(主观信息)”以“本源的、自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为“把握或创造”的对象,排除了对“客观第一性”的物质本体的认知,使“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获得了“客观第一性”的地位。

邬先生说:“其实,从本体存在的意义上来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现象(广义的‘存在’或‘有’)都可以归入两大存在领域之中:一是‘实在世界’,亦即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二是‘信息世界’,亦即间接存在的‘不实在’的世界。”[1]P554

邬先生说:“间接存在虽然产生于直接存在的相互作用,但是,间接存在一旦产生便以自身独具的特质超越了直接性的本性,并由此展开了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信息呈现出了自身的不同的形式和形态。”[1]P47“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信息的原始形态。在这个阶段里,信息还只是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信息场以及信息的同化与异化是自在信息的两种基本形式。”[1]P47——就是说,那个“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的“间接存在”(自在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展开”“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历程”,或者说可以“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

邬先生说:“我们承认,在我们的认识之外,存在着本源的、自在的、广阔无垠的信息世界。这个信息世界我们把它规定为‘信息世界1’。这个‘信息世界1’以客观信息体(场也是一种信息体)的形式存在着。”[1]P96——就是说,既然有“本源的、自在的、广阔无垠的信息世界”,那么就使所谓“自在信息(客观信息体)”获得了客观第一性的地位,因为它是“本源的”!“自在的”!普遍存在或“广阔无垠”的!

邬先生说:“具体讲来就是:任何物的结构和状态都映射和规定着关于自身的历史、现状、未来的信息,任何物的直接存在的结构和状态都是由它所凝结的间接存在(信息)所规定的。这就意味着,结构决定性质和功能,信息又决定结构,所以,物所凝结的信息便最终决定着物的性质和功能。” [1]P159——所谓“信息又决定结构”、“最终决定着物的性质和功能”,就是说“信息”先于物质结构而存在,“信息”成为超客观第一性(物质)的尤物。

邬先生说:“严格地来讲,一切关于演化的理论,一切种类的进化学说,都是关于时空转换的内在统一性的演化信息学说。” [1]P201“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演化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就是事物间进行信息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在这一普遍相互作用的信息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处于演化过程中的事物必然被普遍信息体化。事物的普遍信息体化的性质,决定了在其内部的特定结构‘痕迹’中必然凝结了关于自身演化历史的多重关系的信息。……如此,在历史的东西的直接存在的过程消失了之后,这种直接存在还可以转化为某种间接存在的形式继续存在着。”[1]P202——不仅这种带有客观第一性属性的“信息”,先于人的认知(意识)之前便具有“信息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而且在“直接存在的过程消失了之后,这种直接存在还可以转化为某种间接存在的形式继续存在着”。看来“间接存在”“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比“直接存在”“实在”的物质“牛”得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形同虚设了!

邬先生说:“由此,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首先被各种不同的信息场所中介着。……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那些直接接触的刺激物却并不能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客体,它只能扮演向主体传递另一物的信息的载体角色。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1]P157——人类把握或认知的对象,“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而不是“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

邬先生说:“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通过对间接存在性的量度,也就是,只能通过对信息的量度,才能达到对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本身的量度,亦即才能达到对直接存在的量度。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间接存在(信息)的中介,才能面对直接存在(对象本身)。” [1]P471——若以“水中月”为案例,就是说人类不能直接量度“实在、直接存在”的月亮,而是要通过量度“不实在、间接存在”的“水中月”来认知月亮,可谓荒唐至极。

由上面这些表述不难看出“信息哲学”究竟要研究什么,正如邬先生所说:“主观信息是对客观信息的把握或创造的形态。”[1]P102请问:对“不实在”的“信息世界”演化的认知称为“主观信息(精神)”,那么对“实在”的“物质世界”演化的认知应该称为什么?不要忘了,邬先生说:“信息则是‘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1]P424当“物质世界”不是“信息思维”的对象之后,难道不是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范畴替代了“物质”范畴吗?难道不是用“客观的信息世界”取代“客观的物质世界”吗?

问题3

反批评者说:“然而,在‘信息认识论’里,摇身一变,用‘客体信息’偷换了‘客观信息’概念,不仅使中介物(水中月)有了信息,而且使观察的客体也有了‘客体信息’!”其实,邬焜先生对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概念的运用,并不像霍先生所说的是‘偷换’‘概念’。因为,在哲学本体论中的基本概念当然是主观和客观,而在哲学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则是主体和客体。这怎么是偷换概念呢?另外,霍先生的‘主体(主观信息)’、‘客体(物质)’等表述,也是缺乏哲学常识的错误。因为认识论中‘主体’并不等于主观信息,‘客体’也不等于物质,人的思维、精神现象也可以成为‘客体’。”

答:①“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是邬先生独创的词汇。他通过“水中月”案例,将“存在领域重新划分”,把“天上的月亮”视为“直接存在”“实在”,把“水中的月亮”视为“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赋存于“间接存在”“不实在”(如水中月)里。这种“间接存在”“不实在”,在“信息哲学”的不同语境中有多种称谓,如:第三者、中介、中介物、中介粒子场、信息场、光子场等。请参见笔者在“问题1”里的回答。

②“客体”是大家常见的词汇,通常人们把观察的对象称为“客体”。所谓主客关系,是人类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称为主客关系。与观察者相关的词汇有主人、主体、主观等,与观察对象相关的词汇有客体、客观等。观察的客体(对象)可以是物或人。所以主客关系是人与物(含人与人)的关系。但观察的“主体”必然是人,“主观”则是人产生的意识(精神、信息)。

邬先生又说:“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那些直接接触的刺激物却并不能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客体,它只能扮演向主体传递另一物的信息的载体角色。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1]P157——由邬先生给出的“主体—中介物(第三者)—客体”三者关系可以看出,“客体”不是“第三者(中介)”,“客观信息”对应的是第三者而不是“客体”。邬先生这里所说的“主体(我们)”指的是人(视网膜受到刺激)。其中主体、客体都是“实在”“直接存在”的;“它”(第三者)则指的是,“它只能扮演向主体传递另一物的信息的载体角色”,“客观信息”赋存于“不实在”“间接存在”的第三者(中介物)里。

由此可见,在“信息哲学”里,“客观信息”与“客体信息”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虽然仅差一个字,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中“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是“不实在”“间接存在”,赋存于中介物(第三者)里;“客体信息”所说的那个“客体”,是“实在”“直接存在”,不是什么“第三者(中介物)”。试图混淆两者的区别只能是徒劳的、可笑的。但遗憾的是,在“信息本体论”里,“客体”原本是没有信息的。那么为什么要不断地变换词汇呢?这就跟市场里常见真假难辨的茅台酒一样,若不仔细观察,假商标和真商标的外观几乎一样。这恰恰表现出“客观信息”这个概念漏洞百出,在一些地方不得不用“客体信息”来冒充“客观信息”,以达到混淆概念、偷换概念之目的。

③“认识论中‘主体’并不等于主观信息,‘客体’也不等于物质,人的思维、精神现象也可以成为‘客体’。”——虽然说“认识论中‘主体’并不等于主观信息”,尽管这是常识而不存在分歧,但认知信息必然与主体有关,关于信息究竟是第一性的还是第二性的则存在着很大分歧!不妨看看邬先生自己的说法——

邬先生说:“如果我们说思维的本质是创造主观信息,那么,语言便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主观信息赖以存在的形式。”[1]P316——尽管是把“创造主观信息”而不是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但至少表明“创造主观信息”的主体是人。

邬先生说:“宇宙自然的无限性规定着总是有不曾被人认识的‘自在’、‘外在’的自然信息。这个外在、自在的自然信息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具有无限广阔的领域和层次。……自然信息体在未被认识时,对我们的认识毫不相干,说毫不相干也不很准确,它的作用就在于启示我们时时记着还有那么一个未被开垦的广阔的处女地。当然,根据人们已经把握的信息世界的属性,通过合乎逻辑的推论去解释那未被认识的自然信息世界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1]P96——这里所谓“宇宙自然”有“‘自在’、‘外在’的自然信息”,就是指“自然信息体在未被认识时”,“客观的信息世界(自然信息世界)”里存在着一种从“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开始就能“纯自然”演化的“自在信息(客观信息)”,它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类认知的对象。

邬先生说:“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对信息的能动地把握和改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的主体创造;语言则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主观信息赖以存在的形式;劳动本质上是主体的目的性信息转化为客体的结构信息的过程,是主体能动地利用和实现信息的过程;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1]P551——在这里邬先生把人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归之于“信息的能动地把握和改造”、“信息的主体创造”、“劳动本质上是主体的目的性信息转化为客体的结构信息”、“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等等,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认知、改造和创造物质世界(具体的物质)无关。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对信息的能动地把握和改造”,也就是说在人类“能动地把握和改造”之前,就有一种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信息(自在信息)”,“有一个标志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活动的世界”,毋庸置疑,这种“自在信息活动”是不是第一性的不言自明!

主体是人,只要他在思维,就会有意识、精神(邬先生称为“主观信息”)。人也可以作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广义的人类社会,既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毫无疑义,“客体”可以是“人的思维、精神现象”,如看电视、读《史记》、听广播等。“人的思维、精神现象”一经产生,那么它就是客观实在的、直接存在的,它既不是“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也不是“不实在”的“主观信息(精神)”。邬先生将人类认知活动成果“主观信息(精神)”称为“不实在”,譬如将《诗经》、《史记》、《全唐诗》、某某大型电视连续剧等称为“不实在”,用逻辑检验甚是好笑。

④需要关注的哲学问题是,笔者指出邬先生所谓;“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水中的月亮却并不具有实在的特性,它只是实在月亮的一个影子,而映现或载负这个月影的水却又不是实在的月亮本身,虽然,水本身是实在的水,但水中却没有实在的月。‘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1]P37——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其实邬先生所言的“水中的月亮”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水中有月亮的影子”,毫无疑问这个“影子”是客观的、实在的!对观察者而言,先有图像,后有关于图像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为图像是实在的、明摆的(眼见为实的),或曰“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水中有实体的月亮”,毫无疑问这是不客观的、不实在的!因为水中没有实体的或实在的月亮。

同样的道理,“天上的月亮”其实至少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正像我们“低头”可以看见“水中月影”一样,我们“抬头”当然可以看到“天上月影”,它们都可以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作为一种“影像(图像)”而言,毫无疑问都是客观的、实在的。对观察者而言,先有图像,后有关于图像的意识而不是相反。无视两者同是月亮影像这一事实,单独把“水中月影”说成 “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在逻辑上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二是“天上有实体的月亮”,毫无疑问这是客观的、实在的!

邬先生的手法是,通过模糊与混淆“月亮影像(天上的、水中的)”、“水中无实体月亮”、“天上有实体月亮”等几个概念,使原本实在的水中月亮影像,由于水中没有实体的月亮,变成了“不实在”“间接存在”的,然后将这个第三者(中介物)视为“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的载体。我们不禁要问,既然邬先生说“‘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那么为什么“水中的月亮”会“荒唐”地赋有关于月亮本体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呢?[1]P36

“水中月影”、“天上月影”作为“实在”“直接存在”的图像(有实体),可以成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但是,正如笔者反复指出的,它们只是关于月亮本体的一些精度不高的外观表象,只有些微的信息,一个盘盆大小、模糊不清的月亮影像,根本不能代替直接认知月亮本体(如奔月工程),它(图像)根本没有关于月亮本体的成分、密度、磁场、引力、温度、压力、岩性、月幔、月核等信息,根本不可能赋存关于月亮的各类岩石与矿物、矿产资源……人类的实践(认知)活动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依赖于“我们的视网膜”或视觉活动,登月工程就是要登上月球对月亮进行直接接触和研究,人类未来不仅要在月球上居住,而且还要开采月球的矿产资源,建立月球生产基地,这些都是靠“我们的视网膜”远距离观察“水中月影”、“天上月影”无法实现的。

概言之,这是李国武先生通过转述邬先生的表述,试图搅浑“主体(直接存在、实在)——主观信息”、“客体(直接存在、实在)——客体信息”、“中介物(第三者)——客观信息(中介信息)”三个不同概念的区别与差异,问题的实质是在“信息本体论”里,观察的对象不是“客体(天上月)”而是“中介物(水中月)”!人“健忘”的好处是可以随意地逢场作戏,不妨再看看邬先生自己的表述:其一,“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信息的原始形态。”[1]P47——“主体把握和认识”的对象是“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不是“直接存在、实在”的物质。其二,“恰恰是在‘间接存在’和‘自身显示’的意义上,信息获得了自身在本体存在论层面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获得了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区别的独立性存在意义和价值。”[1]P46——这个“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区别的独立性存在”的尤物是“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在本体存在论层面上”,它不是赋存于“直接存在、实在”的“客体(如月亮)”当中,而是赋存于“间接存在、不实在”的“中介物(第三者)”里,这个中介物之本体,既不是“认识主体”,也不是“认识客体”。其三,所谓“认识论中‘主体’并不等于主观信息”显然有悖于邬先生自己的说法:“主体自身的活动本身又是靠主体的主观信息(目的、计划、指令信息)以及与相关肢体、神经、肌肉的活动,或所操作的工具的活动相伴的客观信息的活动为中介的。……我们说,还应该有一个标志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活动的世界。”[1]P93在这里与“主体”对应的是“主体的主观信息”,主体认知的对象不是“直接存在”的“客体(如月亮)”,而是“标志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如水中月)”,即“中介物(第三者)”里的“客观信息的活动”。

问题4

反批评者说:“霍先生把‘树木的气味’当作‘物质’现象,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在一般无意识的自然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传递的内容,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自在信息的,并且,事物间传递的所有物质都必然会载负信息,而传递的所有信息又都必然会由相应的物质载负,这就是邬焜所说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统一体。”

答:①“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统一”——此说与“信息本体论”相悖,参见笔者在“问题1”里的回答。“实在、直接存在(如花朵)≠不实在、间接存在(如镜中花)”。“花朵”和“镜中花”两者是“物质本体”与“中介物(第三者)”的关系,它们是彼此不同的“存在(异体异物)”,不是同一的“存在”,根本不是什么“双重存在的统一体”!

②如果认为“一般无意识的自然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可以传递“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那么到底是谁“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呢?请问“树木的气味”载体是物质,它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载体是什么?自然界几亿年前就开始生长茂盛的森林了,如果先于人的认知之前,自然界树木之间就存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的“相互作用传递”,那么请问它们到底是不是客观第一性的?

还要提醒注意的是,“无意识的自然物之间”是指“实在”“直接存在”的“自然物之间”,它们在“信息本体论”里是无信息的(参见笔者在“问题1”里的回答)!它们为什么能够传递所谓“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呢?为什么突然又有“信息”可以传递了?

问题5

反批评者说:“霍先生先是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在霍先生8篇质疑文章中,都贯穿了一个统一的批判逻辑。这就是他把物质和信息割裂开来而质疑邬焜先生的信息哲学,认为谈物质,就不能有信息;谈信息,就架空了物质。否则,就扣以邬焜先生‘前是而后非、自相矛盾’的帽子。这是一个虚假的、一戳就破的批评逻辑。……无论是中介粒子、波场,还是一般的实体物,它们都是双重存在的,都是直接存在(物质)和间接存在(信息)的统一体,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

答:请参见笔者在“问题1、问题2”里的回答。

如果说“实在”“直接存在”的“花朵”与“不实在”“间接存在”的“镜中花”,“都是直接存在(物质)和间接存在(信息)的统一体”,那么为什么“信息本体论”要说“直接存在≠间接存在(第三者)”呢?人类为什么不能直接认知“天上的月亮”而要去认知“水中的月亮”呢?“物质本体”与“第三者(中介物)”怎么会是“统一体”呢?请问“信息哲学”为什么要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呢?为什么要提出“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呢?为什么要说“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呢?为什么不去思维“直接存在(物质)”而要替代传统哲学(马哲的物质思维)去建立“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呢?

问题6

反批评者说:“霍先生哲学与科学知识的欠缺性。霍先生在《邬焜先生质疑》中说,‘即时不能包含过程。水中月所反映的影像是即时的(退一步讲,即便是直接观察月亮所获得的月亮本体影像,也是即时的)’;‘即时不能包含过程,所以说将中介粒子场(影像、自在信息)作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就是荒诞不经的。’对此,邬焜先生认为,这明显是在承认‘超矩作用’,早在19世纪科学就已经揭示,任何相互作用的传递都是需要时间的。一般说来,月亮反射的光线到达地球需要1.28秒,直接观察月亮所获得的信息其实是1.28秒以前月表的景象。如果是太阳,其辐射光到达地球则需要大约8.20分钟。”

答:邬先生所谓“时间差”问题,可谓顾左右而言他,并没有反驳“水中月所反映的影像是即时的”这一科学事实。光速一秒钟30万公里,“月亮反射的光线到达地球需要1.28秒”也可以看成是即时的,地球上的物体反射阳光抵达“我们的视网膜”的“时间差”(如水中月)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数亿年前形成的。

问题的实质是“即时不能代替过程”!如果说“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的形成时间,比寒武纪地层稍有“时间差”,但这种名为“客观第二性”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其实与“客观第一性”又有什么差别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中拿着寒武纪的岩石或化石标本,请问晚于寒武纪化石或岩石数亿年的、观察对象即时辐射或反射的太阳光粒子(中介粒子场),怎么会有数亿年前寒武纪化石或岩石的质量、矿物、硬度、磁性、化学成分、物质结构和演化史?在“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这种瞬间就要湮灭的太阳光粒子,怎么会有数亿年前寒武纪化石或岩石的“同化和异化”历史或过程?在寒武纪化石或岩石“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前,即从寒武纪至今、进入“我们的视网膜”前,关于它们所谓“不实在”的“自在信息(客观信息)”,是怎样以“纯自然的方式”“自身演化自身”的?(注:邬先生说:“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信息的原始形态。在这个阶段里,信息还只是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1]P47)

问题7

反批评者说:霍先生在《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中说:“‘农业生产作为人类第一个完全意义的生产形式,它的本质’应该首先是告别了原始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通过人工驯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解决了人类可以更大规模地繁衍生存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从事精神生产必须有物质基础。”对此,邬焜先生在《关于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问题的讨论——对霍有光先生质疑的反批评》中明确说:“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并不是通过创造物质实现的,而是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信息实现的。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是‘物质生产’,而是‘信息生产’。‘物质’概念和‘物质资料’的概念并不等价,‘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物质生产’这两种说法也并不等价。说‘精神生产必须有物质基础’是对的,但是,因为需要物质基础,就说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便大错特错了。”

答:请参见《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一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不赘述。

问题8

反批评者说:“在霍先生炮制的所谓《邬焜先生中有关范畴与信息的关系问题》的图表中,竟然强调说‘水无月影’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实在的’,其对应的范畴是‘客观不实在(水中无影像)’。这哪里是我的观点?我什么时候这样说话来着?这里所谓的‘不实在’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水是‘不实在的’,还是‘没有的月影’是‘不实在的’?真令人莫名其妙!”

答:“真令人莫名其妙”来自邬先生《存在领域分割图》让人“莫名其妙”。众所周知,水面、镜面能够反射物体的图像(影像),被称为镜像原理,如果需要,万物都可以在水面、镜面里成像。邬先生把“水中月影”定为“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并认定这就是“自在信息(客观信息)”(参见“问题1”里的回答)。但是,邬先生显然忘记了“水无月影”也有“信息”,笔者专门对此打了问号进行质疑。因为,“水无月影”有关于天阴不出月亮、水面被障碍物遮挡等“信息”,笔者甚至列出有至少6种情况可以无“水中月影”,而这种“信息”若按照邬先生的推理逻辑,应该也是“不实在”“间接存在”的。问题的要害是,“水无月影”可以使“水有月影”典型案例难以成立!况且,人们为什么不直接举头望明月,非要去低头看“水中月”从而获得所谓关于月亮本体的信息呢?

问题9

反批评者说:“针对霍先生试图通过化验水中相关成分没有月亮的因素来否定水中包含有月亮的信息的论证方式,邬先生写道:‘如果由化验所得水还是水的情景就可以判定没有关于月亮的信息的话,那么,去化验人的大脑也只有脑细胞和神经通路,由此也可以否定精神现象的存在。可见,霍先生的论证方法和理论逻辑荒诞到了何种地步!’”

答:需要指出的是,这是邬先生对笔者质疑“水中月(第三者)”与月亮(物质本体)没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能用“中介物(第三者)”代替认知物质本体时所做的反驳。笔者从来没有“否定精神现象的存在”,并反复指出与邬先生的根本分歧是,如果坚持传统哲学(马哲)的观点,“精神现象”(信息)只能是第二性的产物。这种答非所问的艺术不能不令人惊叹,每个人都不难明白,“人的大脑(脑细胞和神经通路)”与月亮也没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是化验“月亮本体”则有关于“月亮本体”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产生第二性的“精神现象(如认知月亮)”不能用“水中月(第三者)”代替“天上月(物质本体)”的原因!

问题10

反批评者说:“霍先生的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性。邬焜先生在《与信息哲学相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对霍有光先生质疑的再质疑》中说:霍先生质疑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哲学角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并用所谓的客观信息取代物质第一性的地位,使物质成为没有认知内容的空壳。’这一问题涉及的是物质、信息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说我‘用所谓的客观信息取代物质第一性的地位’则纯粹是一种捏造或栽赃,说客气一点也是霍先生自己的随心杜撰。因为,在《自然辩证法新编》中根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说信息是第一性的,不仅在《自然辩证法新编》中,就是在我已经出版和发表的所有著作和论文中都没有这样的表述。而恰恰相反,坚持物质的第一性、信息的第二性是我所建立的信息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答:请参见笔者在“问题1、问题2”里的回答。如果一个人杀了人,他却说“在我已经出版和发表的所有著作和论文中”,“我‘没有任何一句话’说杀过人”,那么究竟是“信其言”还是“察其行”呢?仅再举几例,立此存照:

邬先生说:“客观的信息世界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它不需要什么如霍先生所说的‘谁’去‘沟通’,如果硬要像霍先生所希望的那样非要找出一个‘操纵’‘信息同化和异化’的‘谁’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好去请出那个所谓的‘上帝’了。天地无心、天道自然、万物自化、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2]P20 ——点评: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有一种“自在信息(客观信息)”或“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既不需要“上帝”来沟通,也无须人来认知或沟通,它可以“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

邬先生说:“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从信息形态的尺度上来看,此时的宇宙可能存在着某种内部差异间的信息沟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又都具有随机产生、随机耗散的特征。”[1]P222“总之,宇宙信息的自在进化构成了宇宙信息进化的坚实的主流。”[1]P226——点评:具有物质第一性属性的“自在信息(客观信息)”,从“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便开始演化了。

邬先生说:“自然向上演化的进化发展,乃是一个信息不断创生、不断凝结积累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形态在量上的扩张,也有信息形态在质上的迁跃。”[1]P266 ——点评:所谓“自然向上演化的进化发展”,就是说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与物质活动无关,“是一个信息不断创生、不断凝结积累的自组织过程”,包括“信息形态在量上的扩张”和“信息形态在质上的迁跃”。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间接存在、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取代了物质的地位,有了质(“质上的迁跃”)和量(“量上的扩张”)。

邬先生说:“物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体自身辐射或反射的中介粒子场来完成的。正是这个中介粒子场,载负着反映物体自身存在的方式和状态的信息。”[1]P48——点评:①在“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物体的内部没有可被认知的信息,只是它们的外部、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粒子场”“载负着反映物体自身存在的方式和状态的信息”。②“物体的相互作用”的原因或条件是“通过物体自身辐射或反射的中介粒子场来完成的”,否则物体无法发生相互作用。③“信息认识论”或“信息思维”的认知对象是“中介粒子场(自在信息、客观信息)”,因为它“载负着反映物体自身存在的方式和状态的信息”。

邬先生说:“信息场就其本身与信源相脱离、相对立的意义上,它是同化信源信息的它物(从这一意义上也可把它看作是信宿),但就其是信源与本来异在的信宿的对立的意义上,它是信源向信宿异化信息,信宿同化信源信息这一过程的一个中介环节。”[1]P50 ——点评:读起来非常拗口,但仔细琢磨也能理解。①所谓“中介环节”是指出“信息场”,“信息场”具有“与信源相脱离、相对立的意义”。它与被中介者的关系是:信源——信息场——信宿。②“信息场”能够“同化信源信息”,可“向信宿异化信息”。同化和异化作用发生在“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信息场”里,因为它与“实在、直接存在”的信源、信宿是“相脱离、相对立的”。

邬先生说:“现代物理学揭示:物体(‘粒子’)之间广泛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场的普遍联系,这个场的联系是通过中介物质(粒子)的传递来实现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感知时,主客体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必然存在着中介粒子传递的间接联系。其实,在感知过程中,直接刺激我们感官的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客体反射或辐射出来的粒子场。”[1]P157——点评:主体(我们)不能直接认知客体,原因是“直接刺激我们感官的并不是客体本身”,人类认知的对象是“客体反射或辐射出来的粒子场”。这个“粒子场”在“信息哲学”里有多种称谓,譬如:中介粒子场、信息场、中介物等,它们寓于了所谓“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

邬先生说:“其实,人类的产生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以信息凝结为中介的种系进化过程。这一种系进化过程凝结了宇宙大爆炸以来的宇宙进化演化的最一般的积极性成果的信息,如果讲得最切近一些,起码也凝结了地球生物起源和进化的最一般的积极性成果的信息。”[1]P159——点评:①“人类的产生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以信息凝结为中介的种系进化过程”,就是认定在自然界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产生”与物质演化和物质活动无关,只是一种“信息凝结为中介的种系进化过程”。②“种系进化过程凝结了宇宙大爆炸以来的”“最一般的积极性成果的信息”,就是认定这种“信息”肇始于“宇宙大爆炸”即“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使这种数百亿年前就形成了的“信息”(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取得了类似物质第一性的地位(能够“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并成为“信息认识论”或“信息思维”的认知对象。③科学事实是,地球大约有四五十亿年的演化史,当年“地球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物质成果,即便曾有数亿年前、数千万年前、数百万年前、数万年前的中介光子场(粒子场),那时人类和“人的视网膜”还没有产生,而当年某时某刻产生的辐射粒子早就灰飞烟灭了!如果有什么“凝结”的“最一般的积极性成果”,也只能是“实在、直接存在”的具体物质,而根本不可能是什么“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一个以信息凝结为中介的种系进化过程”)!

邬先生说:“直到今日,人类对地球以外的宇宙世界的认识还只能依赖于这些对象给我们发来的光……尽管如此,人类仍然无法直接面对这些对象,也不存在对这些对象进行直接度量的途径和方式。”[3]P30——点评:人类“不存在对这些对象进行直接度量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说无法对物质世界进行“直接度量”,人类无法直接认知物质世界,“我们永远只能借助于第三者来把握我们的对象”。

邬先生说:“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以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以物质活动的过程来规定认识过程呢?诚然,从感知到思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物质化过程(神经细胞膜内的电传导和神经细胞突触间的化学传导)。但是,这一物质化过程仅仅是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存在着。在感知思维活动对外界客体信息和主体认识结构中凝结着的信息进行识辨、加工、改造的时候,神经系统内部的载体的物质性活动并不在感知、思维中被明确地意识到。人们要认识这些载体的物质性活动,不得不通过另外的途径,把载体的运动作为客体,通过捕捉载体运动所生发出来的信息,才能认识载体运动本身。所以,要揭示认识的本质特征,便只能用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不能用物质活动的过程来规定人的认识。”[1]163——点评:①所谓“为什么要以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以物质活动的过程来规定认识过程呢?”无非是要说“(客观)信息活动的过程”能够“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所以要由此“规定认识过程”。邬先生对“信息哲学”有取代传统哲学(马哲)之嫌,心知肚明(即旨在建立一门新的“元哲学、第一哲学、最高哲学”)。②邬先生说:“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都是关于直接存在的思维。”[1]P424,不知邬先生在提出“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的时候,是不是承认有“关于直接存在的思维”呢?是不是想否定传统哲学(马哲)呢?③所谓“物质化过程仅仅是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存在着”可谓荒谬之极。其一,如果这种“信息”在没有被人类认知之前,居然有与物质同在的所谓“载体”,它能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规定认识过程”,难道这种“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是第一性的吗?其二,“物质化过程”的载体是“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怎么能够是“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呢?若用逻辑检验,难道“不实在”的东西可以有“载体”(这样的概念能够成立)吗?“物质化过程”只能赋存于“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之内,怎么能够赋存于“不实在”的“第三者(中介粒子场)”里呢?④不难看出,所谓“要揭示认识的本质特征,便只能用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不能用物质活动的过程来规定人的认识”,其实就是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主观信息(精神)”范畴来取代传统哲学(马哲)的“物质——精神(意识)”范畴!

问题11

反批评者说:“针对霍先生关于邬先生认为客观信息可以脱离人的认知而‘自为’演化的说法,邬焜先生在《对〈‘客观信息’范畴的再质疑〉一文的反批评》中写道:‘中介物’并不就是‘客观信息’,它仅仅是客观信息的载体,而客观信息不论如何也不是‘自为’演化的。看来,霍先生并不明了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也不明了‘自在’与‘自为’的关系。霍先生虽然把‘自为’二字加了引号,但是他所质疑的这一观点却不是我的,是霍先生自己炮制的。”

答:邬先生说:“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信息的原始形态。在这个阶段里,信息还只是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1]P47——请问“不实在”的“自在信息(客观信息)”,在处于“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原始形态”时,譬如手中的6亿年前的寒武纪岩石和化石标本,在“拿在手中”“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前,它是怎样“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的?这种可“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是不是“自为”?这究竟是谁在“炮制”“信息”可以像物质一样“纯自然的”演化呢?

综上所述,邬焜先生70万字的《信息哲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针对信息范畴而不是物质范畴的哲学专著。传统哲学(马哲)里的物质范畴变成了没有实际认知内容(信息)的空壳,不仅物质的存在、演化、价值等要靠所谓“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来认识,而且物质的质量也必须依赖“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来度量(显示)。传统哲学(马哲)中物质范畴的地位是鹊巢鸠占了,物质范畴退休下岗了。

中国哲学界尤其应注意李国武先生的说法:“邬焜用抽象思维这个哲学的仪器,经过严密地逻辑论证与推理,发现了信息的间接存在的科学规律。这是邬焜的伟大发现,他敏锐地抓住了信息这个信息时代的‘关键词’,创立了信息哲学这个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信息文明的活的灵魂,完成了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从信息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的意义上说,邬焜的发现并不亚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所作的贡献。”[4]如果说这个“伟大发现”标志中国“信息哲学已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如果说一个理论能够建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那么必须经得起逻辑与实践的检验。鼓励开展百家争鸣,显然有助于发展中国的信息哲学。通过不同视角的辩论,将自言自语,变为你言我语,必将激活人们的思辨能力,使更多的人来参与。完全可以相信,有争鸣比没有争鸣好,在众多哲学工作者的参与下,通过全面商榷与完善,中国的信息哲学一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邬焜.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邬焜.对霍有光先生《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一文的反批评[J].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