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本互动;细胞器;运用

一、文本互动

文本是一种语言,它与人的互动是一种“不在场”的、纵向的精神往的意义阐释。互动,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语言,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取得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现代教育家认为阅读是一种互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互动而产生新意义的过程。阅读文本不只是单一维度上的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而是把文本看作是一位有背景有意义的朋友,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无缝的交流。

二、文本互动在《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中的运用

1.文本互动在《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预习中的运用

在本节课的预习中,主要是对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的熟悉,在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熟悉中,就要合理运用文本互动,比如,在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这一知识点的运用中,就要在课本的描述的基础上,写出或者画出自己理解的细胞器的结构,然后把自己的细胞器结构和文本中的描述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别并分析其原因。对于细胞器的功能而言,首先在文本之外,用自己对细胞器的理解进行大概的阐述,然后再对照文本进行分析,以此反复进行,不断地进行文本的互动,最终对知识点进行透彻地理解。

2.文本互动在《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教学中的运用

文本互动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也较为灵活。在对细胞器分工与合作的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建立部分与整体的矛盾统一观点,构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这样的目的下,只是进行知识的传输就显得较为单薄,这就显示出文本互动在能力和价值观构建方面的重要作用。

老师对细胞器形象的多媒体图片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形成自己对四大细胞器的认识,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进行描述,让其中持有典型观点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然后老师对板书上的典型观点进行一一评价,找出错误之处,肯定正确之处,并把错误和正确之处与文本进行一一对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进行文本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分泌蛋白形成的教授过程中,通过课本P48中的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资料,让学生自行分析讨论气候的3道题目。把文本中的问题进行自行理解,开动脑筋把合成运输的整个步骤想明白,并把思考成果以文本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互换或者前后互换,每个学生在拿到对方的成果之后,找出对方文本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遇到不懂或者难解的部分询问老师或者再次与课本进行对照分析,直到对分泌蛋白的过程进行完整的理解为止。文本之间的互动能把本节课的具体问题进行反复的分析,从而对分泌蛋白过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文本互动在本节课中的运用,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的。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文本互动教学的前提,这也正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在整个课堂中,主要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加熟练。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范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学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翠梅,刘文贤.物理互动探究式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03(01).

[2]周耀威,王伯康.教师角色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2(04).

[3]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03).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第2篇

/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7日晚,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与一位德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祖德霍夫。正是他们的研究共同揭开了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神秘面纱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细胞生理过程的种种细节。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疾病和生命。

2 高考命题猜想

近几年生物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诺贝尔奖为背景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屡次出现,同样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考查。

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是:交代取材背景,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现学现用,充分体现了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现以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材料,作几点高考命题猜想。

2.1 猜想1:考查囊泡转运机制

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物质进行分拣、包装并在正确的时间运送到正确的地点,胞内囊泡运输系统正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支柱。囊泡转运机制如图1所示。

囊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精细结构,从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不等。囊泡运输是细胞内部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目前发现,通过囊泡运输的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囊泡膜上的膜蛋白和脂类等,主要用于细胞活动过程中膜成分的新陈代谢和信号传递等;另一类是囊泡的内含物,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各种酶和细胞因子等,用于细胞内膜性细胞器之间物质的交流和实施特定的功能,或分泌到细胞外调节自身及其他细胞功能。

【例1】 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是细胞运输系统的囊泡转运机制,这一突破性发现解释了为什么胰岛素释入血液时会有变化、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达以及病毒感染细胞的方式。图2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去向。其中①~⑦表示细胞结构,甲~丁表示细胞结构中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 图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结构是 (填序号)。

(2) 图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⑤与进入⑥⑦的方式不同之处是 。

(3) 结构①中进行的过程是 ,甲表示的物质是 。

(4) 能进行DNA复制和转录的结构有 (填序号)。

(5) 若图左侧表示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则乙、丙、丁三种物质中最可能有降血糖作用的是 。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关系是 。

答案:(1) ① (2) 进入⑤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进入⑥叶绿体或⑦线粒体是通过内吞作用,借助于膜的流动性 (3) 蛋白质的合成 多肽链 (4) ⑤、⑥、⑦ (5) 丁 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结构①~⑦分别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其中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即不含磷脂分子。蛋白质进入⑤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进入⑥叶绿体或⑦线粒体是通过内吞作用,借助于膜的流动性。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有DNA,因此都可以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过内质网加工,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囊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囊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即胞吐出细胞。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2.2 猜想2:考查细胞的动态结构和功能

在传统细胞生物学中,对各种细胞器的描述往往以静态结构为主。随着近年来活细胞成像、超高分辨显微成像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细胞器的认识已上升到动态的层面,即各种类型的细胞器虽然分别局限在特定分区内完成细胞的某些生理功能,但细胞器之间也在发生不断的物质交换,以保障细胞器的稳态和发挥其正常功能。由此,细胞生物学家所面临的基本科学问题就是:细胞内经囊泡运输的成千上万种“货物”,究竟是怎样被标记和识别,再精确地运送到特定的地点,并“卸载”的呢?另外,一旦这个运输过程发生紊乱,对细胞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例2】 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给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细胞运输系统的膜融合。图3是人体某组织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结构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2) 若该图表示胰岛B细胞,则它分泌的信号分子1是 。该分子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必须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3) 外来的信号分子2作用于该细胞时,首先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引起该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哪一功能? 。

(4) 该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包括 (填标号),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答案:(1)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2) 胰岛素 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3) 信息分子 流动性 (4) 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 蛋白质

解析:(1) 结构②是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2)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则信号分子1为分泌蛋白――胰岛素,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结构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3) 糖蛋白即受体可以与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从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其中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多样,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蛋白质分子。

2.3 猜想3:考查与生物大分子运输错误有关的疾病

许多人类疾病从本质上讲就是生物大分子运输错误或不能被有效运输排除掉造成的,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免疫系统的疾病等。针对细胞囊泡运输机制的研究为新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途径,预期将有针对生物大分子运输错误的药物产生。

【例3】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图4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由图4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 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为什么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3) 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

(填三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 。

(4) 下列是人体的生理反应:①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以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② 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③ 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上述三种生理反应依次属于

(A.过敏反应;B.自身免疫病;C.免疫缺陷病;D.遗传病)。

答案:(1) 神经递质 (2) 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T细胞呈递抗原以及释放淋巴因子能力就会下降,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就减少,故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会降低 (3) 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 途径二 (4) BCA

解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T细胞呈递抗原以及释放淋巴因子能力就会下降,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就减少,故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会降低。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接触来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

2.4 猜想4:考查神经递质释放的机制

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祖德霍夫聚焦于神经细胞中的钙离子敏感蛋白,描摹出钙离子流动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突触囊泡感受外界信号的关键因子和关键蛋白――钙离子和钙结合蛋白,通过它们,突触小泡接受信号,快速准确地释放,完成神经信号的传递。

【例4】 图5左侧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 mg/100 mL血浆。低于7 mg/100 mL血浆时属低血钙,低血钙即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钙离子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 。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 。

(2) 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 。

(3) 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 。

(4) 由题中信息可知,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血钙过高降低了

(5) 动态皱纹又称动力性皱纹,它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而形成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第3篇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1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

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1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含少量的DNA、RNA。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是光反应场所;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场所。由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1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

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13.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14.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等);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内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15.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16.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中。

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18.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19.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大液泡)

判断低等植物细胞的依据:既有细胞壁、叶绿体或液泡,又有中心体

具双层膜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具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有水参与反应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等)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糖体中只有RNA,且含RNA最多)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载体)、线粒体(产生能量)

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有色体中只含类胡萝卜素)储藏细胞营养物质的细胞器:液泡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可合成糖类的细胞器:叶绿体、高尔基体

在光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细胞板、染色体

(核糖体的结构太小,光镜下看不见)

20.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由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21.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场所是内质网;成熟蛋白质的形成场所是高尔基体。

22.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

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7.研究生物膜的意义:①在工业上,模拟生物膜进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②在医学上,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如用于治疗尿毒症的透析型人工肾,当病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③在农业上,研究生物膜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

(运用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8.将海水稀释用于无土栽培的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意义:节约淡水资源(或利用海水资源);

如用这种稀释的海水栽培植物,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①稀释的比例②稀释后所含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是否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29.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3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

(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1.核孔的作用: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物质: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DNA聚合酶、解旋酶等。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时经过的膜结构为0层

而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进出细胞核必须通过核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经过2层膜)

3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染色质是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甲基绿等)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33.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生物十项经典理论

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3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四、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健康问题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我国的肝病发病率逐步走高,这成为了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本文主要从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整体器官肝脏组织工程三大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重症肝病;细胞治疗;组织工程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肝病大国,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免疫性等各类肝病患者逾1 亿,每年约800 万新发病例。其中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肝病已经成为一种威胁我国国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加强对肝病的诊疗已经迫在眉睫了。

1 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在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分为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和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活性炭,白蛋白吸附或其他用途的浓度梯度变化的血液净化装置在患者的肝功能衰竭;动物或人肝细胞在体外生物肝脏灌流系统中的应用,但经过近30年的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的成功。在1990年代后期小样本的初步临床研究表明,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果证明可以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目前较为成熟的是HepatAssist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和体外人工肝辅助装置(extracorporealliver assist device, ELAD)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epatAssist 系统应用猪肝细胞构建中空纤维反应,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多中心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结果证明安全性良好。但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仍然有潜在的疾病传播的风险。Elad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C3A细胞株,在2007年我们介绍和申请在国内Elad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第一时间慢和急性肝衰竭5例,其中3例存活,无严重不良反应。然后我们建立了永久化肝细胞系及其良好的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并且需要拥有生物功能。最近,我们使用了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转染HepG2细胞的为生物材料,在HBV治疗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建设相关的慢和急性肝衰竭,结果表明其有一定疗效和安全性。但是,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应用具有癌潜在的风险,必须拥有充分的临床对照研究证明。

2 肝细胞移植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近年针对重症肝病的细胞治疗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细胞分离技术的发展,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重症肝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已初步应用于肝硬化和肝衰竭的治疗研究,但其临床应用还面临许多问题。

2.1肝细胞的移植

肝细胞移植的肝移植相比,肝细胞移植过程比较简单,包括肝细胞的分离和分离制备将是一个良好的肝细胞直接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和脾脏,这导致肝移植的破坏程度较小,用于危重病人是安全的。结果表明肝细胞分离可移植到肝外肝或其他领域,纠正不同的缺陷或逆转肝衰竭肝脏代谢;临床研究还证实,肝细胞移植的具有长期安全性,但只能其纠正代谢缺陷部分,肝细胞移植的成功并不能有效避免肝移植。因此,目前肝细胞移植仍为实验治疗与患者选择过渡到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短缺及严重肝细胞活力,冻结和解冻后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等因素也是限制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

2.2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问题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肝细胞移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将重点放在基于干细胞治疗,特别是在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广泛作为一个有前途的肝再生的细胞来源的干细胞研究,在1999年Petersen对大鼠肝损伤模型表明,肝干细胞来源于骨髓,后续的研究表明,骨髓源性肝细胞不仅通过直接分化,或可以通过细胞融合产生的。生理条件下或轻度肝损伤,骨髓来源的肝细胞的生产是有限的。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慢和急性自发性动员CD34 +细胞的肝衰竭的存在,和CD34 +细胞被认为具有肝细胞分化潜能。体外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肝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脾静脉途径肝移植受体之间,并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静脉移植脾移植肝衰竭的治疗更有效。Banas等使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并推测这是由于生产多种间充质干细胞,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目前只有少数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相关的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医院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入治疗乙型肝炎的应用是缓慢的,急性肝功能衰竭24例,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48周和72周存活率显著提高,安全性也相对较好。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有许多不同机制,包括分化为肝细胞的功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凋亡,改善肝细胞功能,肝纤维化和免疫调节逆转等。虽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之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还没有确切的证据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身体功能的肝细胞,且不在体内移植细胞监测,一个标准的临床治疗缺乏,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同时,为了促进肝纤维化的潜能的细胞发生,所以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还不确定。

3 整体器官肝脏组织工程

在1990年代随着组织工程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的产生,肝脏逐渐成为最常用的组织工程研究的器官,最早的研究是肝细胞对可生物降解的海绵或支架,然后移植到小鼠内。在早期的研究中,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的支架和使用方便的缝合材料,塑料和纺织材料。这些早期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血管系统的缺乏,很难培育和维持肝细胞生长培养的器官大小,种植后的第一周内(宿主血管生长和植物组织血管生成可能的时间)的肝细胞的存活率很低,只有肝细胞的一小部分存活,目前的困难已经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增加生长因子的细胞活力。此外,肝细胞在播种效率上改善支架,并在特定环境生物反应器的改进,有助于改善早期肝细胞等结构。在最近的十年里,许多研究使用不同的血管生成和细胞生物材料组合,存活率和肝脏功能的细胞。研究表明,间充质细胞和肝细胞可以提高肝细胞的功能。一个重要的早期研究表明,干细胞应用的局限性得到肝合成生物工程方法的支持,缺乏肝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肝索,微观结构的特点需要改善。近年来,随着组织和整个器官去细胞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肝生物工程方法成为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应用细胞方法最初是薄组织,然后用新鲜的老鼠的肝脏细胞,接种在离体培养好的细胞生存能力和表达白蛋白和尿素,然而由于缺乏真正的三维境中,白蛋白的合成产量种植和尿素脚手架肝细胞细胞比I型胶原凝胶三明治培养肝细胞产量少。Ott 等建立了制备整体器官支架的灌注去细胞化新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制备去细胞化整体心脏、肝脏、胰腺及小肠袢,保留完整的自然血管网,这些去细胞化的器官可以很容易地应用新鲜分离的细胞再细胞化,并在细胞生物反应器中保持增殖、分化和细胞功能,新方法极大地改进了器官生物工程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物支架保留了自身肝脏的微结构和完整的血管网络结构,应用培养基中含有不同的细胞输注迅速与细胞化。Uygun等应用的大鼠细胞利用肝细胞和肝细胞的原代,8 h异位肝移植受体在啮齿类动物的生物工程,具有良好的肝功能。今天等证明的肝细胞生长的支架白鼬人胎肝祖细胞和上皮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可以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胆管和肝细胞,形成的肝结构可以进一步产生一些重要的肝功能,和无细胞生物支架也可以被移植到大鼠肝。即使如此,它是无法预测在未来这一技术成果和实际移植的价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动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如何选择的细胞和生物工程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源器官,以及材料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4结语

综上诉述,重病肝病的生物治疗和细胞治疗是突破肝病治疗的重大举措,有关医疗专业人员一定要将此种治疗方式加以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的肝病治疗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可行之处。

参考文献

[1]赵启全,简丽,贾蓓,黄文祥. 腺病毒载体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14,02:119-121.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第5篇

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1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核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二:细胞器】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2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3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与RNA的区别: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4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5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