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中的支架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搭建支架的目的,按照知、情、意、行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问题式支架―化未知为已知

1. 问题式支架的含义。问题是思维的“启辉器”。问题式支架教学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即在开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建好问题链,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终顺利完成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链构成了课堂教学支架,即问题式支架。这种支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未知为已知。

2.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唯一的听众》(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孩子,你们真棒,能通过想象、语言来揣摩老人的心理。但是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生1:希望小男孩没有心理负担。

生2:可以放松地练,没有压力地练。

……

师:老人为什么要鼓励这个初次见面、琴技又糟的小男孩?

生1:他是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

生2:她希望小男孩不要停下来,能继续练琴……

师:老人是一位声乐教授,也是名优秀的小提琴手,她更能理解初学者在刚拉琴时琴声难听、不堪入耳,更需要他人的―

生:(接)鼓励。(板书:鼓励)

分析:老人的用心良苦隐藏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会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将矛盾点抛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化未知为已知,一步一步得出老人的语言是在默默鼓励小男孩。问题支架使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问题是教育的细胞。教师用一系列层次鲜明的问题链搭建了问题支架,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逐渐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中心向学生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3.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做好预设。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做好预设,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及其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式支架必须以普通学生为标准来预设,需要搭多个支架,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选择搭建恰当的问题式支架。(2)相机介入。问题式支架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依据。当学生可能在思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如百思不得要领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变换思考的角度,或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3)随机调整。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师根据预设准备多种多样的支架是必要的,但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不可能完全如教师预设的那样按部就班。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问题式支架。(4)适时撤出。在问题式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新学到的知识。学生一旦解决了主问题,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就要适时地撤出支架,帮助学生从当前学习水平向更高的水平攀爬。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时,问题式支架就应该逐步撤出。

二、情感式支架―化文字为

体验

1. 情感式支架的含义。情感式支架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和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将文本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感受和体会文本表达的各种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习者与创作者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心灵对话。情感共鸣是学习者把握作者创作目的和文本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情感式支架,引导学生深潜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去触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意综”,去品嚼文心,达到所谓的“目与魂交,心与神游”的境地。

2.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微笑》(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礼物”单元)片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4、5节,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联想: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生活中与微笑有关的画面?这微笑包含了什么?

生1:我从“它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想到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给我一个微笑。这微笑包含了鼓励。

生2:我从“生意兴隆荣耀”仿佛看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店,因为店老板微笑待客,来买东西的人特别多,生意自然兴隆了。这微笑包含了热情。

生3:我从“家庭充满温馨”“它使劳累者疲劳顿消”想到爸爸工作很辛苦,回到家后,妈妈和我微笑着迎接他,他也笑了。这微笑包含着体贴、关心。

生4:我从“对悲伤者它犹如太阳”想到了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要过马路,我微笑着去帮助他,他笑着对我说谢谢。这微笑传递的是温暖。

分析:蕴含着开放性、丰富性的文本向读者的心灵世界敞开着,让读者的心灵世界也充满着梦的萌动与想象力的冲动。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就在缔造着既虚拟又真实的生命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参与着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都创造着阅读。教师以联想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情境的理解,不但读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通过联想唤醒了自己已往感知的形象,再通过语言叙述人物场景中各种微笑的作用,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借助音乐、图片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从而领悟到微笑的神奇作用。

3.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利用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搭建情感式支架。(2)利用直观教具搭建情感式支架。通过音乐、图片、视频、表演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搭建情感式支架。(3)利用语言搭建情感式支架。借助教师生动的导语、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来搭建情感式支架。(4)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搭建情感式支架。真教育自有情,有情自有真教育。情感式支架往往不需要撤掉,而要把支架牢牢地搭建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自动生成情感支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实践式支架―化理论为实践

1. 实践式支架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对于人的成长意义如同上帝造人时向人体内吹进的气息。理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实践式支架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通过实践的方式,主动建构起知识技能,并将其内化,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加以运用。

2.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案例。《春天的手》(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你能做做“抚摸”的动作吗?谁曾经抚摸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出你的感受吗?

生:(做动作,轻轻摸)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绿草茵茵的迷人景象。

师: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 谁能做做“掠过”的

动作?

生:(做动作)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园风光。

师: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拂过”和“掠过”一样吗?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分析:在教学“抚摸”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抚摸”的感觉。生活中,这种感觉学生经常能体验到。接着,再让学生做动作。最后,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学生再来感受诗歌: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吹拂,春雨淅淅沥沥,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她温暖、轻柔的玉手,像母亲般抚摸着大地,原本枯黄的大地顿时一片新绿,生机盎然。通过调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并进行活动操作,以此进行实践式支架的搭建。

3.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当理论知识有一定难度,而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实践式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便会兴趣盎然。(2)实践式支架的搭建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活动操作来

完成。(3)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投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中时,支架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拆除。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3DMAX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3DMAX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很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3DMAX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DMAX教学模式亟须改进,以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框架”,让学生借助框架更有效有序地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让教师在教学时建立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针对3DMAX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利于3DMAX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介绍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创建主题、设立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相关步骤组成。针对3DMAX教学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支架搭设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3DMAX的功能与作用之后,掌握并能够独立运用3DMAX中的三维几何体创建、参数选择与移动等常用操作时,便能够独立创建室内空间模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习情况,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如: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为每组学生搭建支架,利用二维图形创建和编辑的方法,让小组学生设计与制作空间模型,不仅让学生熟悉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模拟空间内,而该模拟空间中有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空间模型的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而空间模型的每一个任务与步骤都是根据教学目的科学设计的。学生有了目标,二维图形创建与编辑制作室内空间模型才能灵活设计与实现,而这种灵活的室内空间模型O计与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类型的室内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模式之中,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对3DMAX软件及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熟练且灵活。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考核方式完善中的应用

3DMAX教学考核方式的完善与改进十分重要。3DMAX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3DMAX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学生在实训期间,那么学生的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实训态度、3DMAX软件操作能力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的优点

1.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案例列举、研讨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2.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3DMAX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DMAX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还能够通过支架与教学情境的搭设结合,充分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3.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得3DMAX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活的互动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之下,自主独立地建设与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更加有利,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3DMAX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且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究3DMAX创新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本文对3DMAX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促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提高3DMAX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物理教学

1引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以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开发出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系统有序地运用多种支架引导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将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水平。

在教学实施前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可以知道当下学生有哪些理解和认知能力,从而搭建合适脚手架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水平进阶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中强调教师或引导者应事先把复杂的教学任务加以分解,我们认为此过程是在分析完学习者的情况后设计一些支架如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实验支架、预留支架等,从而组成整体的概念框架,即搭建脚手架。目前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支架式教学应包含以下四个基本步骤: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

2教学支架

支架是建筑学常用的名词,又名脚手架。即工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搭建的暂时性平台。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知识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环境为中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来促进学生认知、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教师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帮助学生学习的行为就是起一种支架作用。常见的教学支架有以下4种: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实验支架和预留支架。对支架分类后我们发现,教学过程还应由不同层级的支架构建而成,其中有一条支架主线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我们称其为主支架。主支架是指贯穿一节课始终的一种教学支架,比如问题支架,常用于支架式教学4个基本步骤中的情境创设,即通过某一问题或实验将学生带入某一情境。基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主支架应由某一实验或某一问题担任,教师从实验或问题入手,带领学生进入某种教学情境,以该实验或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主支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贯穿始终。为了一步步达到教学目标,还需在主支架上搭建一些小支架,我们称其为辅助支架。教学是在主支架的基础上,通过辅助支架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类似盖房子的脚手架。依据实际,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担任主支架的可能性较大。辅助支架则由问题、建议等承担,这些支架的目的是帮助主支架完成对某一知识点的阐释。如图1所示,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师搭建的支架层层递进,而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必要途径。当教学支架被撤去后,通过思维过程形成的知识框架仍旧屹立在学生的记忆中。

3 楞次定律教学实例

3.1搭建支架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情分析: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楞次定律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重要支柱之一。认知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在观察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时能够解释插入、拔出磁铁时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1.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2.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3.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对学习者的分析表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够支撑学生学习楞次定律。因而可以选择实验原理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实验作为主支架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结合高中物理教学标准,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技能:(1)知道感应电流自身也会产生磁场,认识感应电流自身产生的磁场是学习楞次定律的关键。(2)知道磁体插入时磁通量增加,抽出时磁通量减少。(3)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①明白定律中“谁阻碍谁”,即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量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②搞清楚阻碍什么,即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掌握如何阻碍,即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其增加),当原磁场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其减少);④明白定律中阻碍的意义。(4)会运用楞次定律判断一般情况下感应电流的方向。动作技能:学生能够连接试验、做图、画表、记录实验数据。

在搭建教学支架时应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参考课程标准设定学生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某一问题支架为“闭合电路中没有电流,那么电流是怎么产生的?” 搭建这一问题支架时应预设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2创设情境――主支架

采用演示实验作为主支架创设情境。如图2所示,通电螺线管与两个反向并联的发光二极管串联,将磁铁插入、抽出螺线管,让学生观察现象。选用此实验作为主支架是因为该实验包含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等知识。该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基础。

3.3协作学习――辅助支架

创设情境后应紧接着进行实验原理探究,以紧凑的小支架协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而步步深入,构建自身知识框架。

(1)建议支架: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这一性质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的同时,知道了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就意味着学生理解了磁体插入、拔出螺线管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2)问题支架:为什么两个二极管会发光?二极管能发光就说明串联二极管的电路中有电流产生,这一显而易见的问题能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3)问题支架:闭合回路中没有连接电源,电流是怎么产生的?教师在给出第一个建议支架时就已经为此问题做出了预设,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回答。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回答此问题就如同回答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这一概念。

(4)预留支架:感应电流自身也会产生____。此处采用预留支架是因为在理解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这一概念后,学生不容易立刻想到感应电流自身也会产生磁场。这是一个转折点,教师须要通过这个填空引出楞次定律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感应电流的磁场”。

(5)问题支架:N极插入时红灯亮,根据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否判断出电流的方向?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一个媒介,在理解楞次定律时学生需要通过这个桥梁找出感应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之间的关系。

(6)问题支架:知道了感应电流的方向,能否判断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的方向?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安培定则,并能够通过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激发的磁场方向。此处通过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回忆安培定则,并运用其判断电流激发的磁场的方向。

3.4自主探究

在协作学习的环节,教师通过支架帮助学生完成部分知识的构建。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个预留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完成自我知识构建。

预留支架:楞次定律原理汇总表。学习楞次定律的关键在于清楚感应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之间的阻碍关系,而“阻碍”二字不能抽象地讲给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论证。所以在理清了整个演示实验的原理后,通过表格(表1)将实验原理有序地排列出来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找出阻碍的关系,因此楞次定律就应用而生。

4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反思

4.1搭建支架要灵活

将支架式教学运用到物理教学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进行思考,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分析认为,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某些支架设计得有些难度,以至该部分学生无法利用教师搭建的支架建构自己,从而失去了该部分支架的意义。所以支架的设计和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支架式教学时应将此类问题考虑在内,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更为细致的小支架(如建议支架),以引导个别跟不上思路的同学构建知识框架。

4.2支架要丰富多样

在楞次定律的讲解中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支架一步步升华,但单一的教学支架会引起学生的思维疲劳,也不能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此时丰富多样的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体系。

此外,我们无法只用实验或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楞次定律。同样的只用建议引导的课堂会缺乏物理课应有的乐趣。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支架式教学中我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支架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

5 结束语

依据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为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是枯燥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须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些中间媒介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或者抽象的概念。支架式教学注重知识的衔接,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且更加符合当下的创新教育对师生的要求。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要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引导激发学生的目的。而多种多样的教学支架恰能起到这一作用。实践表明,运用支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护理教育;特色;优势;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综述。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中“支架”一词原本用来描述建筑工人用来活动、堆放材料最终会撤去的架子[3]。1976年,伍德等率先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描述为在儿童内在心理能力成长中,能力更强者帮助其从当前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认知水平时提供的支持[4]。后结合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该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的过程[5]。欧洲共同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总之,支架式教学基本思想是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按学习目标搭建和撤去不同的学习支架,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7]。

2支架式教学的特色

2.1支架必须搭建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Vygotsky提出的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以在能力更强者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达到,提供支架是无意的[89]。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判断,并预测能够达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支架[10]。学生通过引导,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时,新的最近发展区出现,这样循环往复,每个新的最近发展区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向外无限延伸,就要求教师的评估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及时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1011]。

2.2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协作、社会互动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12]。Vygotsky认为只有通过互动与协作,学习者才能启动构建知识的程序,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是高水平学习的关键[8,13]。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不同,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反馈,了解支架搭建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支架的跨度或搭建新支架,从而把握教学进程[3]。如在护理实践中Donna等提出支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模仿、协作、支持3个阶段[12]。最初,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与思路;随着知识的扩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双方达到对问题的一致理解;最后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架产生新的理解,促进师生间共同学习进步。

2.3支架是动态的、渐撤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它是“动态敏感的,与学生暂时的能力相适应,随着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13]。Vygotsky还提出教学分3个阶段,前2个阶段教师处于反复构建、调整支架状态,最后内在化阶段,教师需要移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实践[9]。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水平的提升,教学初搭建的支架已经不适合现有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撤去旧支架提供新支架。到教学后程,支架的层次逐渐提升、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除。且教师要注重支架搭建与撤除的适时性[10]。支架建得过早,层次过低,撤退过晚,都不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反之,学生则无法巩固已学知识,易疲劳,削弱了支架的意义。支架式教学对教师选择搭建支架的时机有很高要求。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以一个或多个“支架”为线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依次开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3.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围绕教学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Maria在护士培训中,提出以14条黄金法则为支架进行培训是引导护士探索和学习护理知识、技能的关键[14]。田茜[15]尝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主干任务,再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子任务进而解决主任务。胥晓丽等[16]提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即教师开始引入讲解的内容及深度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3.2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环节。主要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背景,如相应视频或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学习。

3.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支架逐渐减少和撤离的环节,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完成探索任务。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大到小、从有到无。最初,教师拟定具体学习问题,提供直接支持,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等方法在拟定的方向中探索学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减少提示,由学生自己寻找思考方向,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1618]。除文献采集外,此阶段中,任秀红等[19]通过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设计护生独立完成病例采集,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环节,来提高护生有效沟通能力。

3.4协作学习

根据学习基础、性格等自由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成员间互动合作,由全体成员讨论后对教学内容形成小组意见,以汇报、演讲等形式与全班交流,不断地组间提问、双向质疑和双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独立探索时的疑问[20]。教师需要跟进小组完成度,在偏题、观点抗衡时提供合适的支架引导。Hydo等[21]设计由2人或3人的小讨论逐步增加讨论人数,直至覆盖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模式。于革华等[22]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提出采用组内比赛,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Salyers等[23]设立了一个线上协作学习模式ICARE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组织模拟会议,学习者在家中根据老师给的支架讨论,并可随时翻看过往讨论记录。该阶段,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个别询问法等将游离或沉默的成员融入讨论中,特别要为表达困难的学生制造各种表达机会,增加他的学习信心[3]。

3.5效果评价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展开[22]。与传统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同,支架式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他们展现的情感态度[3]。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学生的资料与笔记,评价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态度,也可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评[16,24]。协作学习中的贡献由成员根据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意见的有用性互相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可采取练习、测试等方法考察。效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教学的5个环节是个循环过程,教师对初步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25],即重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开始新循环。

4支架式教育的优势

4.1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护生对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理解[2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技能的现状,学生对每步操作推理、解释、预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锻炼临床应变能力[26]。Lu等[27]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张静等[28]认为护生在协作学习中要从护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探究,提出较为全面的护理诊断,这可以提升护生整体护理观念,锻炼护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支架式教学讨论是针对需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知识的掌握度[29]。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我效能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26]。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原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且及时接受效果反馈,明晰自我进步的程度,获得极大的成就感[20,24]。同时在合作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提升自我效能[25]。

4.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的初步概念后,将重点及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独立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22]。Griggs和McGergor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主动利用网络、文献查询总结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16]。其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组间组内竞赛的协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相互学习,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2]。

4.4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讨论是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8]。张鑫等[29]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和快速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和反应能力,学生听取同伴发言时,要适应他人讲话风格,尽可能地接收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应从表情、动作中收集隐藏信息。学生要快速挑选有用内容,组织语言进行互动交流[29]。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缺乏自信或不善言辞的学生发言,使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28],这与Sharon等发现教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思想一致[21]。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例应用展开讨论,认为为了实现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应该遵循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普及应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实例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的理念。以建构主力理念为依托,以支架式教学为方法,探索英语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随着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老师在课堂上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真正定义,从素质教育开展的角度上说,进行支架式教学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初中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显然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法和日常生活当中英语的用语习惯是教学的重点。不过应该注意到,由于上述知识的庞杂性和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往往时间被挤压,而缺乏英语学习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不好,根源在于初中阶段英语底子没有打好。针对已有的问题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压的问题,比如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当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当中出现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应该遵循的路径

1.搭建支架。在支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是该教学方法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完备性,并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遵循,因此老师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多种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来对支架进行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pencil”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整个课程的大纲。

2.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强调理论课讲授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增强紧张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这种支架式教学法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对话的情境,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对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通过现在时态对将来进行时有所表示。

上面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方法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英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由于英语本身理论性强,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针对此种现实情r,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3.协作学习。由于当前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更偏向于以集体为单位接收,并且在对信息的反馈上,也会呈现出从众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考量和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克服紧张感,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集体完成一部分与被动语态相关的练习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习题的答题和讨论。同时规定在下一次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习题相关问题的回答。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探究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暗示和引导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就是课堂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要在分组和进行分组讨论任务布置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规定,回答问题的周期,明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代表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防止某些成绩不好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防止因为这些表达机会的缺失,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倾向;其次要注意布置问题的可讨论性,由于很多英语的知识是客观的,是不具备可讨论的空间的,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讲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因素的考量,让学生讨论的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英语,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4.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对于支架式教学法开展的最终效果的最终考量而言,十分重要。方法的实践是围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来展开的。因而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会自动自觉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经常提问题,通过涉及问题的情境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相关理论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在问题设置方面,初中英语的一个老师应该重视控制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趣味性,二是设置问题的贴近性。事实上,初中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受初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相关在实践当中对于应用的不理解。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