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评价效果。下面以《高职高专加速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IntroduceYourselfandYourFamily为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意义建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搭脚手架该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确保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的稳定性,为学生跨越其潜在发展水平创造条件。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该话题迎合学生想结交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挖掘与该话题相关的信息,并引导学生从职业、个人爱好、性格特点、自身优缺点、外表长相等多方面积极思考相关的词、短语、句式等。将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与当前话题有效结合起来,在固化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建构。教师及时地将相关介绍人物的词、短语、句式等呈现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参与相关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2)进入情境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营造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结合前面所呈现的有关人物介绍方面的词、短语、句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家庭形式的合照。通过图片向学生呈现NuclearFamily和ExtendedFamily类型,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家庭成员人数,判断自己的家庭类型。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焦虑心理普遍比较严重,在口语学习上更是缺乏信心。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先前列举的相关词、短语、句式等向学生示范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家人合照,向同学介绍家庭成员。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及家人,从而让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以交朋友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现自己,积极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3)独立探索该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探索教师设置的相关学习活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亦是对所学知识固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造条件(。武晓燕,2006)为有效实施该环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调查表,要求每位学生对班级里任意三名同学进行调查,请他们介绍自己及家人,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家庭类型,每位学生要做好相关记录,然后教师以抽查的形式请学生复述调查结果。每位学生既是调查者又是被调查者。调查表环节可以检测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固化并实施意义建构。

(4)协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固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组建学习共同体。(王向东,2005)结合成员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引导小组成员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要求每组成员分析不同家庭类型具备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成员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类型以及狗在中西方家庭中所处地位的差异,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原因。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相关词、短语、句式,确保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鼓励学生以四人一组TalkShow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主持人,三人扮演嘉宾。主持人分别对三位嘉宾进行个人访谈,并结合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事实,访谈三位嘉宾理想的家庭类型并给出理由。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讨论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类型方面存在的差异等。该环节的设置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协作的优势,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感知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5)评价效果效果评价建立在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的基础之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在学生客观反省自己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给与及时反馈,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梯度的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置应与其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既不能梯度过小,使学生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产生枯燥厌烦心理,又不可跨度过大,使学生因学习内容过难丧失自信心。合理的梯度设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更是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的前提。(2)寄期望于学生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开口讲英语,更是缺乏自信心。寄期望于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及时地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撑,促使学生成为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者。(3)确保跨文化知识输入的及时性有意义的建构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与相关文化汲取的基础之上。无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行为,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地输入跨文化交际知识,促使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交际价值。(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忽视其它方面能力培养是狭隘的教学行为。交际过程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料输入,才能为语言的有效输出提供条件。(李德琼,2012)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与有效的语料输入密不可分。

3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01-01

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英语写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出现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立足于教学现状,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水平,完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形势,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支架教学模式开始进入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之中,并且因其在教学过程控制、情境设定、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而获得广泛关注。

在教学理论研究领域,支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架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最初始于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最近发展过程是处于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能力水平之间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直接造成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于成年人或者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去完成任务或者实现这种能力差异的减小。这种来自成年人或者同伴的帮助被形象地称之为支架。可见,基于支架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目前学生的能力发展结构,进而科学地为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建构一种“支架模式”,通过教学指导、信息提供、动态控制和科学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少帮助。

那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呢?

一、支架教学设计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概念框架。为了实现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需要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下功夫,设置和建立支架教学基础,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其中,词汇句型和文体结构成为支架的重要内容。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9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与句型,教师可挑选几个体型和相貌特征比较明显的学生,要求他们互相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的交谈。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描述人体特征的英语词汇有较深的记忆与理解,进而完成了英语写作的分解与积累。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章结构意识,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结构规整、内容简单的文章,进行结构、句型和词汇的分解,采用“阅读―分解―填空”的模式进行练习。“导入+主体分解+练习”的框架模式的搭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框架意识与写作能力。

二、设置情景与写作模仿

在支架教学中,教师完成了句型和词汇的分解架构后,可以通过写作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对优秀文章的模仿与点评是实现英语写作支架设立的重要方式。

例如,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文章模仿与写作的情景,教师可以例文“My Best Friend”为样板,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基本构架,而后进行相同题目的写作模仿。与此同时,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讨论,教师围绕着概念基本架构的要旨进行实时指导,提醒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集中点评,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各个小组的优秀文章进行展示与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适当地忽略学生的小失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欣赏一些较为优秀的英语文章。

三、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

纵观建构主义支架教学理论体系不难发现,对教学框架建构起到支撑作用的重要力量主要来源于“成年人”和“同伴”两个方面,具有帮助能力的同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在分组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小组评比、范文展示等方式完成班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支架设置。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当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可以不失时机地参与活动,如进行范文分析、写作示范、题目解读及审题提示等,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写作的正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支架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发展的水平上,还要注意营造竞争、合作、共同提高的情感氛围。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支架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 写作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基本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只能对课堂上的知识被动接受,而支架教学模式主张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课堂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中心,该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下,笔者将分析我国现行英语教学模式,分析支架教学理论的实施背景,对支架教学模式展开具体探讨,以期得到最有效的理论应用方法。

一、支架教学模式实施背景

我国现行教育教学制度多为教师主导型,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课堂氛围过于僵化,教学氛围不够活泼,尤其是英语这类语言课堂教学,一味地灌输单词、语法等,导致学生失去了外语学习兴趣。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也不例外,而在这四个方面中,“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最新出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21世纪已经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交际能力显得愈发重要,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写作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将写作教学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支架教学理论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重拾英语学习信心,同时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其交际能力。

二、支架教学模式概述与优缺点

支架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自身知识框架的搭建者,教师及其他有能力的人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以其自身知识和经验构建逐步深化的知识智能结构。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合理搭建支架,依靠教师的指引和同伴的帮助,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最后撤走支架,实现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支架”主要包括:图表支架(chart)、问题支架(question)、举例支架(example)、建议支架(suggestion)和工具支架(tool)等,其中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图表板书支架”。

支架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好奇心旺盛,很难对一件事情长期坚持实践,另外,教师在实施支架教学时应注意自身的辅助作用,不宜“包办太多”。

三、支架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理论,营造良好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忽略学习压力,充分投入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支架构建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价值,进而获得学习信心。

图表支架理论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解构插图文本,利用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测,让学生根据插图演绎小的情景剧,引入新的单词和句型,达到以图促学的目的。图表支架理论在写作教学中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图画表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建立适当的评价支架,当前的写作教学的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如写作评价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项地评价,而没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导致部分学生为迎合老师批改需求,忽略了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标的评价模式,不仅做到教师评价,更要做到小组评价、学生互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因此写作技巧支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层层递进的写作支架,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首先做到细心观察,在对写作题目充分理解后,写出初步想法并提出问题,初稿写出后根据问题进行修改,改正措辞、语法等错误,指导学生通过修改进一步完善写作。

初中英语写作“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畏难心理,而且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结语: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型的构建,教师通过构建学习支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将来依靠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英语教师要通过制定正确的支架模型,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最大限度发挥支架教学对初中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朱永举.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3,06:2-7.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应用步骤 学习观 教学观

要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得从“支架”一词谈起。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是喻指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建构意义的概念框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当前水平提高到潜在水平。“支架”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或定义。罗森赛恩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向那些依靠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多那得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看做是一种情境教学,即有知识的参与者包括老师能为一同参与的新手创造一种支持条件,以将新手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到更高水平。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做的界定。在这些文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总之,学生依靠教师提供的“支架”,自己从事学习活动,最后撤走“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思想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确解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学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应该指望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学者齐莫曼、宾特里奇等在综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及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即是一个台阶,同时适度地逐步增加难度。

2.进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工具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

3.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提示,使得学生在“框架”中能够独立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当前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做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

1.学习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并由此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创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则会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总是这样一个同化与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交错的结构变化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决定,学习也不是对外部准备好的信息加工;学习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现象做出解释。

2.教学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3.师生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生,让学生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逐渐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关系的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宰”。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把握师生关系的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喻指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促进认知主体饶有兴趣地积极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这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诚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水平有限,笔者对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很不全面,望广大同仁志士不吝赐教,以便笔者进一步改正完善对此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一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