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范文第1篇

1、劳动和享乐这两个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东西被一种自然的联系结合在一起。——李维

2、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巴甫洛夫

3、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的劳动和他们的发明的价值。 —— 巴斯德

4、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 —— 阿·斯米尔诺夫

5、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 宋庆龄

6、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动、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 蒙田

7、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圣西门

8、劳动是万物的基础,劳动者是支柱,他支撑着文明与进步的结构和它那辉煌的穹隆。 —— 莫格索尔

9、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 卢梭

10、劳动是惟一导向知识的道路。——萧伯纳

11、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 —— 涅克拉索夫

12、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 马克思

13、持续不断地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 巴尔扎克

14、看呀!世界不是劳动的艺术品吗?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 —— 邓中夏

15、虚荣之于我们不啻是劳动的激素,休息的油膏;它紧紧依附在生命之泉上。——拉斯金

16、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阶梯,真理都是从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 —— 高尔基

17、不付出劳动就不会有收获。 —— 伦·赖特

18、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 马克思

19、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 苏霍姆林斯基

20、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 高尔基

21、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 —— 克鲁普斯卡娅

22、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 海涅

23、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卡莱尔

24、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 马卡连柯

25、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2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27、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28、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 苏霍姆林斯基

29、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30、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 高尔基

31、人生的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 —— 谢党哉

32、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

3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34、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 苏霍姆林斯基

35、人类的劳动是惟一真正的财富。——法朗士

36、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37、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恩格斯

38、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 高尔基

39、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 歌德

40、劳动使人忘忧。 —— 西塞罗

41、幻想是丝毫没有害处的,它甚至能支持和加强劳动者的毅力。 —— 皮萨列夫

42、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43、劳动创造世界。 —— 马克思

44、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 列夫·托尔斯泰

45、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

46、人是动物,本来是好动的;劳动不只是为着生活,也是为着健康。——谢觉哉

47、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 列宁

48、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乐。——马尼里乌斯

49、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 高尔基

50、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 邓小平

51、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

52、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 华佗

53、劳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 —— 俾斯麦

54、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 —— 泰罗

55、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 —— 克雷洛夫

56、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理智力量的信心。 —— 高尔基()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范文第2篇

1.古今异义

[考点探究]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

[典型例题]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因歌曰“……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史记・滑稽列传》)

[要点解析]这段翻译侧重考查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穷困”古指“困境”,今指贫穷;“不足为也”是个省略句,应为“(廉吏)不足为也”。

[参考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2.一词多义

[考点探究]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高考考查一词多义涉及的情况有:①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例如,“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采”本义是摘取。②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素”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闲饭”。

[典型例题]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天津卷)

(曹)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要点解析]“伐”字是翻译这段文字的重要得分点,而“伐”又是个多义词,它的常用义项有:①砍伐②敲打③自我夸耀④功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我们再根据句中的“新有功”“不足”可知“宜勿自伐”是曹丕劝曹彰,见了父亲不要自夸功劳,“伐”在这里应该释为“自我夸耀”。

[参考答案]你刚立了战功,现在往西去拜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3.词类活用

[考点探究]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高考涉及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③动词活用为名词。④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典型例题]将下面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以露床,啖以枣哺。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七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史记・滑稽列传》)

[要点解析]这道题突出了对词类活用的考查,“病”,名词用如动词,“病肥”即“患了肥胖症”;“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治丧”。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症而死,(国君)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藏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4.虚词用法

[考点探究]高考翻译重点考查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翻译中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典型例题]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福建卷)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要点解析]翻译此句,要弄清“王”(称王)“亡”(身亡)的词义,还要注意“则”字连用时,往往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分句中,表示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参考答案]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5.特殊句式

[考点探究]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涉及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

[典型例题]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

(《汉书・丙吉传》)

[要点解析]翻译此句,除注意“猝遽”(马上)“谴让”(谴责)两个词组外,还要注意文言句式。“而吉见谓思职”是一个以“见”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参考答案]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

6.句子语气

[考点探究]对古文语气的准确把握是翻译文言文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考出现的文言句子的语气一般为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

[典型例题]将下面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广东省高考卷第15题②)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孔子家语・颜回》

[要点解析]原句中的“吾子”译为“先生、您”;“奚以”就是“以奚”,译为“凭什么”。这里鲁定公在征询颜回此前的判断的依据,翻译应该用一般疑问的语气。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范文第3篇

第一,根据上下文信息进行推断。我们知道,许多文言词语常常是一词多义。如果只是呆板地记住其词语的含义,即便都记住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其在文本中的含义。何况有的词语极少出现,甚至可能涉及到方言。对待这类文字,根据上下文,找出与之关联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冯梦龙《古今谭概》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在该段文字中,要推断出“弄璋”“弄瓦”的含义,须从前文“我夫人有娠”发生联系,既知“娠”为“身孕”之意;再对应后文“果双生一男一女”的顺序,由此不难理解,“弄璋”即“生男”,“弄瓦”即“生女”。

相反,有的文言字词十分常见,其字词本身的含义也容易掌握,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义发生了迁移。例如要理解《陈万年教子》一文中的“事”,就需要利用语境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 “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这里有比较明显的贬的感情色彩。结合上下文,可推断“事”在此处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之意。

第二,根据句式结构进行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整齐、对仗等结构。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可知它们相对应的词语具有词性相同,词义通常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利用该特点,能够对词语得出正确的解释。

1.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2.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4.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晋书·周访传》

例句1中,从结构看,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例句2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说的是“疾病、痛苦、凄惨、忧伤”,同理,“劳苦倦极”的“极”应理解为“疲倦”;例句3的“以”是语句中比较难理解的词语,但通过语言环境中的句式特点,就容易推断出来。“贤”对“忠”,意思相近;“以”对“用”,意思也应该相近。因此,“以”为“任用”的含义自然就推断出来了;例句4“周穷振乏”,“穷”与“乏”相对,“周”与“振”应相对,“周”有“济”之意,所以此处“振”通“赈”,救济。

这种结构现象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一目了然。充分利用文言句式的相关特点,借助特定的语言环境,能知其一,就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另外一关键词语的意思。

第三,根据语法结构进行推断。文章的组成有其固定的语法结构,句子的结构是稳定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助于推断出发生了活用的词语语义或特殊句式。下面的例句就是通过利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法结构才能准确理解个别字词的:

1.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2.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3.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4.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5.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例句1中,“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例句2 中,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不难推断,形容词“坚”在此处活用为名词“坚硬的盔甲”,形容词“锐”在此处活用为名词“锐利的兵器”;例句3中,形容词“明”是主语,“察”是谓语,从语法结构可以推断出“明”在此处的含义活用为名词“视力”;例句4的“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例句5中的“无”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信物”。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范文第4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关于劳动的名言名句范文第5篇

文言断句题是这些年部分省市考查的题型,近几年,文言文断句题型考查呈上升态势。2005年至今,北京、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北、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语文卷都考查了文言断句,有客观选择题断句和主观划分断句两种类型,分值为2分至5分不等。文言断句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掌握了断句,才意味着对文言文本的理解已经到了粗通大意的地步。

提高文言断句能力,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领悟大意

读懂文段是断句的关键,要能够根据平时所学文言词汇知识疏通文段,理解文段大意。要摒弃“一边看一边断,看完文段,也断完了”这种“一步到位”的粗读式方法。

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叙述性的文段,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有没有对话,这些人在做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件等;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一些关联词语。

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不理解就断不清。因此面对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领悟大意。

二、观察句式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判断句、疑问句、对偶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观察清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如:……者……也、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喙叵档拇剩蝗纾翰灰唷…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2010年湖南卷第8题B项)

“……者……也”“也”是判断句式。“无大”和“无小”,“以佚道使人”和“以生道杀人”,“虽劳不怨”和“虽死不怨杀者”是很明显的对称。

b.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2012江苏卷第19题)

“横素波而傍流”和“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是对称句。“孰能……乎”是典型疑问句式。

三、抓住虚词

古人经常使用一些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对断句有很大帮助。

例如,“夫”“盖”“凡”“且”“唯”“盍”等语气词;“嗟乎”“呜呼”“噫”“嘻”等相对独立的叹词;“虽”“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由是”等关联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常常位于句首。“也” “焉”“矣”“耳”“哉”“兮”“欤”“乎”“耶”“而已”等语气词常在句末。

“曰”“云”“言”等对话标志的词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例: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关联词“于是”“故”,语气词“焉”“矣”,判断句“也”“……者……也”。对偶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2012湖南卷第9题D项)

在这一段文字中,“也”“焉”是句末的标志。

四、划分成分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分主、谓、宾成分后就容易断句。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

a.扁 鹊 见 秦 武 王/武 王 示 之 病/扁 鹊 请 除 之/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除 之 未 必 已 也/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君 以 告 扁 鹊/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2012北京卷第12题)

在这一段文字中,抓住“扁鹊”“秦武王”“左右”“君”这些名词和对话标志“曰”就能做好断句。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确定其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宾语,主语有时省略),从而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b.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2012湖北卷第13题)

在这一段文字中,首先抓住陈述对象,“钟毓”“魏舒”,接着抓住句子里的动词“修”“工”“获”“为”就可以了。

做好文言断句题,要从平时做起,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大声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养成朗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在读的过程中要疏通文意,注意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