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思想工作;措施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普及,许多大学开始扩招,因此各类艺术院校等也呈现出扩招的趋势,正是由于艺术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的专业训练,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上会更加自由,自身的时代特点也更加鲜明,阶段时期特点更是格外明显。

然而其自身思想方面的两面性特点也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活跃且富于创造性,但理想信念意识较淡薄。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长期进行专业课训练,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且富于创造性,他们思想单纯,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能够迅速吸收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然而这些憧憬和希望往往脱离实际,或是过于美好,或是不切实际。怀揣着这些不切实际、过于美好理想的年轻人在奋斗的道路上会受到许多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个性单纯的年轻人,一旦受到不公平待遇,内心就会愤慨。如果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信心就会像海绵里的水一样,一点一点被挤干,结果就是放弃理想,厌恶社会。

2、个性特点鲜明,但是缺乏集体主义感。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出发点以及归宿。虽然说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发展,在行为上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和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散漫,但是这与拥有集体主义感也并不矛盾,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将二者割裂来看。

3、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感不强。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从初期教育开始就与一般的孩子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有所不同,所以无论在生活中或是学习中,都习惯我行我素,处处想与别人不同,这表现在,无论从着装打扮,还是生活用品,从来都是求新求异,希望与别人不同,常常认为自己是最特别的,所以趋向于很少听取他人意见,习惯第一无二,并认为这是学艺术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艺术类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极其反感,特别不愿意遵守。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工作应对措施

1、加强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做好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质量的好坏,因此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想使辅导员们能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使辅导员队伍理清思路,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特点,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领导作用。其次就是需要班主任的配合班主任是辅导员队伍之一的主要力量,在辅导员无法发觉问题情况下,班级干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协调的主要力量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最贴近班级的力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思想动向,报告辅导员及时处理。

2、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力度,培养与教育相结合。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严格,更重要的教育,使管理和教育相结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针对主要问题,逐一重点击破。要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结合起来,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3、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充斥着健康、活泼、拥有浓郁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优秀艺术人才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健全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当前市场条件下,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压力、购房压力、生存压力都是毕业生等即将面对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各类心理问题逐渐产生。如面对压力,有些学生的解决方式是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有些学生不能面对学习生活压力,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要培养健全的人格的学生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例如,固定举办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心理产生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总结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艺术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不断地社会实践实践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事实证明要想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艺术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除了要加强学校的人为干预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塑造拥有全面健全人格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白瑾,谈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2003.2.

[2]黄艳梅,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学术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程国彭《医学心悟》学术思想

前言

程国彭,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恒阳子,晚年到当地普明寺修行,法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月不祥,附贡生。少年多病,酷爱医学,经多年刻苦钻研,临证卓有效验,四方求诊者众。对危重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均极力抢救,每能起死回生。著有《医学心悟》[1]与《外科十法》二书。

《医学心悟》系程氏积30年业医心得,融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精华编写而成。全书5卷,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文40余则;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为内科杂症及五官诸疾;卷五为妇产科病症。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诊断治疗,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所选方药简便易行,内容丰富,切于实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启蒙著作,流传甚广,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入门的重要参考书。程氏归宗普陀后,逢皇上拨款大修庙宇,前后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数千人,其中病患不一,有患背疽者,有患臁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思《医学心悟》未及外科,乃复会聚精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为《外科十法》1卷,其书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与《医学心悟》合刊而成6卷。余偶读是书,若有所悟,现管窥其学术思想如下。

明确八纲,概括病证总要

程氏将病证首次明确概括为八纲,指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上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

首创八法,立论治病之方

程氏首次将中医治法明确归类为八法,指出“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并对八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代表方剂及使用禁忌等详细阐述。如汗者,散也,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伤寒,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里,则下之而已;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补者,补其虚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

每法均列出当法不法,不当法而法,当法而妄法,当法不可法而又不可以不法,法之不得其法以误人等不同情形,详加论述。如在论汗法时,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适时不汗,或汗不如法,此当汗不汗之过也。如元气不足,或劳心好色,真阴亏损,或伤食,或寒痰厥逆,湿淫脚气,内痈、外痈,瘀血凝积,或风温、湿温、中暑、自汗等,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证百出,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若夫证在外感应汗之列,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有少阴中寒、寸脉弱者、尺脉弱者、诸亡血家、淋家、疮家、伤寒病在少阳、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以汗,若妄汗之,变证百出也,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此敛汗退热法,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之。

凝炼病因,阐述病证由来

程氏认为,“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此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予以出矣。”以十九字概括外感、内伤病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关于火,《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而丹溪以虚实二字括之。程氏认为,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内火:七情,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发:风寒壅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黄连解毒汤之类。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承气汤之类。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真水有亏,不能制火,当滋其肾,地黄汤之类。

养子火也有四法:达:肝气郁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逍遥散之类。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之类。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

,阴火乘其土位,补中益气汤之类。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八味汤之类。

风、寒、暑、湿、燥、火常相杂为患,冬月致病,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

关于风邪,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显六经之形证。中脏者,中在里也,如不语中心,唇缓中脾,鼻塞中肺,目瞀中肝,耳聋中肾。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者,宜疏通开窍,脱者,宜温补元气固脱。中血脉者,中在半表半里,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宜和解,而又有气、血之分,气虚者,偏于右,佐以四君子汤;血虚者,偏于左,倍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左右并病,佐以八珍汤。寒邪中脏,一于寒也;风邪中脏,而有寒有热。热风,多见闭证,理宜疏导为先;寒风,多见于脱证,理宜温补为先。中风不语有心、脾、肾之异,若心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头等症。若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时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

关于内伤杂证,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薛立斋从而广之,气用补中,而参以八味,益气之源。血用四物,而参以六味,壮水之主。痰用二陈,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一方治木郁,诸郁皆解也。程氏认为,杂证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气虚者,宜四君子辈,而气实者,则香苏、平胃之类可用。血虚者,宜四物辈,而血实者,则手拈、失笑之类。寻常之痰,可用二陈辈,而顽痰胶固,致生怪证者,非滚痰丸之类不济。些小之郁,可用越鞠、逍遥辈,而五郁相混,二便不通者,非承气、神佑之类弗济。

唱和伤寒,“传经直中”为要

程氏对仲景伤寒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认识,在《医学心悟》中有专门论述。

在“伤寒纲领”中,认为“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也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也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也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也有传一二经而止者。也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夫直中者,谓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则病浅,中少阴则病深,中厥阴则愈深矣。此其所当急温也。至于伤寒主治,表里寒热四字也。太阳、阳明为表,太阴、少阴、厥阴为里,少阳居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凡伤寒,自阳经传入者,为热邪,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阴经者,谓之中寒,则为寒邪。

对于经腑的认识,夫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肉之中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夫邪之在三阳也,有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凡三阳在经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阴也,有太阴、少阴、厥阴之经,凡三阴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此入腑之腑,阳明胃腑也。凡阳邪入阴尚未结实之证,可还阳向汗。大抵伤寒治法,急于解表,而缓于攻里。对于伤寒阴证,认为阴证有三说,即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

程氏认为,合、并病者,伤寒传经之别名也。或两经同病,或三经同病,名曰合病。若一经病未已,复连及一经,名曰并病。并发挥仲景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之说,认为不仅三阳有合病、并病,三阴也有合病、并病。两感者,表里双传也,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分为直中之两感,传经之两感,如仲景所谓“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论直中之两感。传经两感,以解表为主,而清里佐之。直中两感,以温中为主,而发表次之。

程氏注解伤寒病证,先列经病症状,后注治法、方药、用法、用方禁忌、主要病证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等。如注解少阳证,先列症状,如目眩、口苦、耳聋、胸满胁痛、寒热往来、呕吐、头汗、盗汗、舌滑、脉弦等症,病证为少阳经受病,法当和解,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后列小柴胡汤组成、用法、随证加减用药。再列诸症的病因病机。层次清晰,条理顺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领会。

奉参诸经,论述各科玄微

程氏上奉《内经》、《难经》、《伤寒》之旨,下参金元四大家及诸贤之说,发前人之未表,阐古者之未及,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与心得,注释临床各科病证,确有独到之处,且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如关于类中风,认为有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等八种,应辨证施治。关于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中脏者,寒风,多见脱证,当温补元气,大剂附子理中汤;热风,多见闭证,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黄丸灌之。中腑者,中在表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用葛根汤;中少阳,用小柴胡汤加桂枝。中血脉者,中在经络之中也,大秦艽汤主之。偏在左,倍用四物汤;偏在右,佐以四君子汤;左右俱病,佐以八珍汤,并虎骨胶丸。

关于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关于咳嗽,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治法则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如外感咳嗽中,感受风寒,用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咳嗽者,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湿气生痰,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等。在内伤咳嗽中,若七情郁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劳欲伤肾,阴虚不能制火,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贝母、知母开火郁。若内伤饮食咳嗽,止嗽散加连翘、山楂、麦芽、萝卜子。

关于喘证,认为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多出于肾。如风寒外客而喘,散之;直中于寒而喘,温之;热邪传里便秘而喘者,攻之;暑热伤气而喘者,清而补之;痰湿壅结而喘者,消之。七情郁火上冲而喘者,疏而达之,加味逍遥散;肾水虚而火上炎致喘者,壮水制之,知柏八味丸

;肾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桂附八味丸;脾虚不生肺而喘者,培土生金,五味异功散加桔梗。

关于吐血,程氏认为,暴吐血,以祛瘀为主,而兼之降火;久吐血,以养阴为主,而兼之理脾。祛瘀降火多用四生丸、十灰散、花蕊石散,养阴理脾多用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关于心痛,程氏认为有九种,气、血、热、寒、饮、食、虚、虫、疰,气痛用沉香降气散,血痛用手拈散,热痛用清中汤,寒痛用姜附汤加肉桂,饮痛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食痛用保和汤,虚痛用归脾汤,虫痛用化虫丸,疰痛用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

关于痿证,丹溪治法,泻南方,补北方。泻南方,则肺金不受邪,补北方,则心火自下降。程氏认为,治痿取阳明,所以祛其湿也。泻南补北,所以清其热。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方用五痿汤随证加减治脏热,十全大补汤、虎潜丸治气血虚、肝肾虚热。

关于痹证,痹者,痛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关于三消证治,认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为下消。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使相火不得攻胃也,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滋其上源以生水也,地黄汤、生脉散主之。

关于痰饮,程氏认为,大抵痰有燥湿之分,饮有表里之别。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宜消之,二陈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宜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证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栝楼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则滋其阴,六味丸。饮在表者,干呕,发热而咳,面目、四肢浮肿,香苏、五皮散。饮在里者,或停心下,或伏两腋,或走肠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精选效方,简便实用易行

自仲景之后,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历代医家不断搜集、整理、增辑有效方剂,方剂著作层出不穷。程氏采用由博返约、去芜存菁的方法,从浩瀚的方书中,精选有价值的方剂,分门别类,纳入各种病证之下,理法方药,脉因证治,简便易行。

每个病证之下,先列历代医家对该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治法,后列程氏自己对该病证的认知及理法方药,既选《伤寒》、《金匮》等经方,又载《千金》、《局方》及河间、东垣、丹溪、从正等名著名医的效方,还录入《肘后》、《世医得效方》等民间验方,且创立新方。如《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五苓散、茵陈蒿汤、真武汤、半夏泻心汤等;《金匮》的百合地黄汤、栀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局方》的逍遥散、四君子汤、二陈汤、神术散、藿香正气散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大秦艽汤等;《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等。据统计,程氏在《心悟》中创立的新方有搐鼻散、冰黄散、百部膏、改容丸、柴葛解肌汤、加味柑桔汤、治疫清凉散、治痢散、淡竹叶汤、茵陈术附汤、神术散、茯苓升麻汤、假苏散、程氏萆分清饮、程氏蠲痹汤、启膈散、手拈散、泽兰汤、通经丸、五痿汤、补天大造丸、橘核丸、秘精丸、菟丝子丸、生铁落饮、安神定志丸、二冬汤、月华丸、透脓散、消瘰丸、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加味香苏散等多首。无论是精选效方,还是创立新方,都以简约、易行、实用为宗旨。

药味少而精书中所选方药药味精炼而不庞杂,每位药均列剂量、炮制方法,程氏自创之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是明例,止嗽散由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炒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等组成,治诸般咳嗽,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咳嗽,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化裁,药味少而精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明确。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药量适中程氏所选方中药物剂量适中,无大剂量药物的使用,如其自制的治湿痰壅遏所致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组成,药物剂量适中,配伍精当。

用法讲究每选之方均注明用法及饮食禁忌,如治虚劳久咳不已的团鱼丸,用法为将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与大团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煮汁一盏,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麦冬汤下,日三服。

注重化裁程氏注重在主方所治病证的基础上随症化裁。如用柴胡疏肝散治肝气不和所致胁痛,如唇焦口渴,乍痛乍止者,火也,加山栀、黄芩;肝经一条扛起者,食积也,加青皮、麦芽、山楂。痛有定处而不移,日轻夜重者,瘀血也,加归尾、红花、桃仁、牡丹皮。干咳,咳引胁痛者,停饮也,加半夏、茯苓。喜热畏寒,欲得热手按者,寒气也,加肉桂、吴茱萸。

此外,《医学心悟》中“医中百误歌”从医家误、病家误、旁人误、药中误、煎药误等方面说明医误之害,令人深思。“保生四要”从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等方面强调养生保健。“外科十法”论述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总论服药法、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等外科十种疗法,反映作者外病内治、顾护脾胃、调养为贵、善恶预后的外科学术思想与俱丰的外科临床知识与治疗经验。这些均是《医学心悟》中有别他者、独具特色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4.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MMCAI课件横向联合、发挥优势。

多媒体MMCAI课件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专业水平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横向联合开发MMCAI课件是迅速开展MMCAI教学工作的捷径。因此发挥体育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相配合的优势,是顺利开展MMCAI工作的关键。[摘要]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学术思想范文第4篇

本文对程国彭《医学心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医学心悟》是清代名医、著名新安医家程钟龄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其首先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首创“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八法、“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病因、仲景伤寒学说及理法方药等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及中医方剂 理论 的丰富与 发展 产生较大 影响 。

【关键词】 程国彭 《医学心悟》 学术思想

程国彭,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恒阳子,晚年到当地普明寺修行,法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月不祥,附贡生。少年多病,酷爱医学,经多年刻苦钻研,临证卓有效验,四方求诊者众。对危重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均极力抢救,每能起死回生。著有《医学心悟》[1]与《外科十法》二书。

《医学心悟》系程氏积30年业医心得,融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精华编写而成。全书5卷,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文40余则;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为内科杂症及五官诸疾;卷五为妇产科病症。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诊断 治疗 ,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所选方药简便易行, 内容 丰富,切于实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启蒙著作,流传甚广,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入门的重要 参考 书。程氏归宗普陀后,逢皇上拨款大修庙宇,前后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数千人,其中病患不一,有患背疽者,有患臁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思《医学心悟》未及外科,乃复会聚精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为《外科十法》1卷,其书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与《医学心悟》合刊而成6卷。余偶读是书,若有所悟,现管窥其学术思想如下。

明确八纲,概括病证总要

程氏将病证首次明确概括为八纲,指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上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

首创八法,立论治病之方

程氏首次将中医治法明确归类为八法,指出“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并对八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代表方剂及使用禁忌等详细阐述。如汗者,散也,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伤寒,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里,则下之而已;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补者,补其虚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

每法均列出当法不法,不当法而法,当法而妄法,当法不可法而又不可以不法,法之不得其法以误人等不同情形,详加论述。如在论汗法时,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适时不汗,或汗不如法,此当汗不汗之过也。如元气不足,或劳心好色,真阴亏损,或伤食,或寒痰厥逆,湿淫脚气,内痈、外痈,瘀血凝积,或风温、湿温、中暑、自汗等,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证百出,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若夫证在外感应汗之列,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有少阴中寒、寸脉弱者、尺脉弱者、诸亡血家、淋家、疮家、伤寒病在少阳、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以汗,若妄汗之,变证百出也,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此敛汗退热法,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之。

凝炼病因,阐述病证由来

程氏认为,“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此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予以出矣。”以十九字概括外感、内伤病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关于火,《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而丹溪以虚实二字括之。程氏认为,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内火:七情,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发:风寒壅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黄连解毒汤之类。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承气汤之类。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真水有亏,不能制火,当滋其肾,地黄汤之类。

养子火也有四法:达:肝气郁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逍遥散之类。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之类。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补中益气汤之类。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八味汤之类。

风、寒、暑、湿、燥、火常相杂为患,冬月致病,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

关于风邪,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显六经之形证。中脏者,中在里也,如不语中心,唇缓中脾,鼻塞中肺,目瞀中肝,耳聋中肾。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者,宜疏通开窍,脱者,宜温补元气固脱。中血脉者,中在半表半里,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宜和解,而又有气、血之分,气虚者,偏于右,佐以四君子汤;血虚者,偏于左,倍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左右并病,佐以八珍汤。寒邪中脏,一于寒也;风邪中脏,而有寒有热。热风,多见闭证,理宜疏导为先;寒风,多见于脱证,理宜温补为先。中风不语有心、脾、肾之异,若心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头等症。若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时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

关于内伤杂证,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薛立斋从而广之,气用补中,而参以八味,益气之源。血用四物,而参以六味,壮水之主。痰用二陈,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一方治木郁,诸郁皆解也。程氏认为,杂证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气虚者,宜四君子辈,而气实者,则香苏、平胃之类可用。血虚者,宜四物辈,而血实者,则手拈、失笑之类。寻常之痰,可用二陈辈,而顽痰胶固,致生怪证者,非滚痰丸之类不济。些小之郁,可用越鞠、逍遥辈,而五郁相混,二便不通者,非承气、神佑之类弗济。

唱和伤寒,“传经直中”为要

程氏对仲景伤寒学说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 ,有许多独到的认识,在《医学心悟》中有专门论述。

在“伤寒纲领”中,认为“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也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也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也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也有传一二经而止者。也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夫直中者,谓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则病浅,中少阴则病深,中厥阴则愈深矣。此其所当急温也。至于伤寒主治,表里寒热四字也。太阳、阳明为表,太阴、少阴、厥阴为里,少阳居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凡伤寒,自阳经传入者,为热邪,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阴经者,谓之中寒,则为寒邪。

对于经腑的认识,夫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肉之中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夫邪之在三阳也,有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凡三阳在经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阴也,有太阴、少阴、厥阴之经,凡三阴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此入腑之腑,阳明胃腑也。凡阳邪入阴尚未结实之证,可还阳向汗。大抵伤寒治法,急于解表,而缓于攻里。对于伤寒阴证,认为阴证有三说,即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

程氏认为,合、并病者,伤寒传经之别名也。或两经同病,或三经同病,名曰合病。若一经病未已,复连及一经,名曰并病。并发挥仲景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之说,认为不仅三阳有合病、并病,三阴也有合病、并病。两感者,表里双传也,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分为直中之两感,传经之两感,如仲景所谓“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论直中之两感。传经两感,以解表为主,而清里佐之。直中两感,以温中为主,而发表次之。

程氏注解伤寒病证,先列经病症状,后注治法、方药、用法、用方禁忌、主要病证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等。如注解少阳证,先列症状,如目眩、口苦、耳聋、胸满胁痛、寒热往来、呕吐、头汗、盗汗、舌滑、脉弦等症,病证为少阳经受病,法当和解,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后列小柴胡汤组成、用法、随证加减用药。再列诸症的病因病机。层次清晰,条理顺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领会。

奉参诸经,论述各科玄微

程氏上奉《内经》、《难经》、《伤寒》之旨,下参金元四大家及诸贤之说,发前人之未表,阐古者之未及,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与心得,注释临床各科病证,确有独到之处,且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如关于类中风,认为有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等八种,应辨证施治。关于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中脏者,寒风,多见脱证,当温补元气,大剂附子理中汤;热风,多见闭证,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黄丸灌之。中腑者,中在表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用葛根汤;中少阳,用小柴胡汤加桂枝。中血脉者,中在经络之中也,大秦艽汤主之。偏在左,倍用四物汤;偏在右,佐以四君子汤;左右俱病,佐以八珍汤,并虎骨胶丸。

关于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关于咳嗽,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治法则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如外感咳嗽中,感受风寒,用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咳嗽者,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湿气生痰,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等。在内伤咳嗽中,若七情郁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劳欲伤肾,阴虚不能制火,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贝母、知母开火郁。若内伤饮食咳嗽,止嗽散加连翘、山楂、麦芽、萝卜子。

关于喘证,认为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多出于肾。如风寒外客而喘,散之;直中于寒而喘,温之;热邪传里便秘而喘者,攻之;暑热伤气而喘者,清而补之;痰湿壅结而喘者,消之。七情郁火上冲而喘者,疏而达之,加味逍遥散;肾水虚而火上炎致喘者,壮水制之,知柏八味丸;肾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桂附八味丸;脾虚不生肺而喘者,培土生金,五味异功散加桔梗。

关于吐血,程氏认为,暴吐血,以祛瘀为主,而兼之降火;久吐血,以养阴为主,而兼之理脾。祛瘀降火多用四生丸、十灰散、花蕊石散,养阴理脾多用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关于心痛,程氏认为有九种,气、血、热、寒、饮、食、虚、虫、疰,气痛用沉香降气散,血痛用手拈散,热痛用清中汤,寒痛用姜附汤加肉桂,饮痛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食痛用保和汤,虚痛用归脾汤,虫痛用化虫丸,疰痛用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

关于痿证,丹溪治法,泻南方,补北方。泻南方,则肺金不受邪,补北方,则心火自下降。程氏认为,治痿取阳明,所以祛其湿也。泻南补北,所以清其热。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方用五痿汤随证加减治脏热,十全大补汤、虎潜丸治气血虚、肝肾虚热。

关于痹证,痹者,痛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关于三消证治,认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为下消。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使相火不得攻胃也,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滋其上源以生水也,地黄汤、生脉散主之。

关于痰饮,程氏认为,大抵痰有燥湿之分,饮有表里之别。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宜消之,二陈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宜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证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栝楼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则滋其阴,六味丸。饮在表者,干呕,发热而咳,面目、四肢浮肿,香苏、五皮散。饮在里者,或停心下,或伏两腋,或走肠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精选效方,简便实用易行

自仲景之后,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历代医家不断搜集、整理、增辑有效方剂,方剂著作层出不穷。程氏采用由博返约、去芜存菁的 方法 ,从浩瀚的方书中,精选有价值的方剂,分门别类,纳入各种病证之下,理法方药,脉因证治,简便易行。

每个病证之下,先列历代医家对该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治法,后列程氏自己对该病证的认知及理法方药,既选《伤寒》、《金匮》等经方,又载《千金》、《局方》及河间、东垣、丹溪、从正等名著名医的效方,还录入《肘后》、《世医得效方》等民间验方,且创立新方。如《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五苓散、茵陈蒿汤、真武汤、半夏泻心汤等;《金匮》的百合地黄汤、栀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局方》的逍遥散、四君子汤、二陈汤、神术散、藿香正气散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大秦艽汤等;《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等。据统计,程氏在《心悟》中创立的新方有搐鼻散、冰黄散、百部膏、改容丸、柴葛解肌汤、加味柑桔汤、治疫清凉散、治痢散、淡竹叶汤、茵陈术附汤、神术散、茯苓升麻汤、假苏散、程氏萆?分清饮、程氏蠲痹汤、启膈散、手拈散、泽兰汤、通经丸、五痿汤、补天大造丸、橘核丸、秘精丸、菟丝子丸、生铁落饮、安神定志丸、二冬汤、月华丸、透脓散、消瘰丸、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加味香苏散等多首。无论是精选效方,还是创立新方,都以简约、易行、实用为宗旨。

药味少而精 书中所选方药药味精炼而不庞杂,每位药均列剂量、炮制方法,程氏自创之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是明例,止嗽散由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炒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等组成,治诸般咳嗽,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咳嗽,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化裁,药味少而精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明确。

药量适中 程氏所选方中药物剂量适中,无大剂量药物的使用,如其自制的治湿痰壅遏所致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组成,药物剂量适中,配伍精当。

用法讲究 每选之方均注明用法及饮食禁忌,如治虚劳久咳不已的团鱼丸,用法为将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与大团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煮汁一盏,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麦冬汤下,日三服。

注重化裁 程氏注重在主方所治病证的基础上随症化裁。如用柴胡疏肝散治肝气不和所致胁痛,如唇焦口渴,乍痛乍止者,火也,加山栀、黄芩;肝经一条扛起者,食积也,加青皮、麦芽、山楂。痛有定处而不移,日轻夜重者,瘀血也,加归尾、红花、桃仁、牡丹皮。干咳,咳引胁痛者,停饮也,加半夏、茯苓。喜热畏寒,欲得热手按者,寒气也,加肉桂、吴茱萸。

此外,《医学心悟》中“医中百误歌”从医家误、病家误、旁人误、药中误、煎药误等方面说明医误之害,令人深思。“保生四要”从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等方面强调养生保健。“外科十法”论述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总论服药法、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等外科十种疗法,反映作者外病内治、顾护脾胃、调养为贵、善恶预后的外 科学 术思想与俱丰的外科临床知识与 治疗 经验。这些均是《医学心悟》中有别他者、独具特色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范文第5篇

白先生其人

笔者与白先生是同事。说到“同事”二字,笔者实在有些惭愧,一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教师,学术造诣与白先生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二是我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的那年,白先生恰好刚从学院办理了退休手续。因此极为戏剧性的是,作为白先生同事的我,第一次见到白先生本人倒不是在学院里,而是在外地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

如同常规的新闻传播学研讨会一般,与会者的视野不自觉地集中到了单一民族(汉族)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上,而轮到白润生先生发言时,他却开宗明义地重申了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继而才开始他的主题发言。

后来对白先生的了解更多了,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白凯文,其实是汉族人,只不过做的是少数民族的学问而已。而且白先生属于大器晚成型,196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当记者、编辑,1983年,也就是他45岁那年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师从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和陈业劭先生,经先生指点,方才醉心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至今仍孜孜不倦。

笔者以为,白先生骨子中的学者气质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执着,勤勉,务实,求新,而正是这种人格上的气质决定了其学问的“气质”。

白先生其书

白润生教授的著作本本分量十足,绝非滥竽充数之作。笔者新近拜读的这本《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则是白先生的最新力作,此书与之前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量化研究的实证精神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行了工笔画似的勾勒。

《报告》与此前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同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从古到今的完整面貌。

《报告》共分三部分:第一编为自治区编,是对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的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四个自治区的调研;第二编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编,顾名思义是对多民族聚居省份如云南、青海、四川和东北朝鲜族地区的调研,调研的对象甚至深入到了县一级,如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研究等;附录部分则将七份调查问卷一一列出,方便读者将问卷与调查结果进行前后核对。

《报告》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当地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对策、受众评价等内容。而这些资料的获得除了依靠二手资料的收集之外,更多的是依靠上文中提到的调查问卷获得最新的一手资料。

本书共设计了七张调查表,分别是《我国新闻事业现状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时事政治性期刊调查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调查表》、《民族新闻教育事业现状调查表》、《民族新闻研究事业现状调查表》和《受众调查表》,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涵盖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鉴于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贡献,在该书付梓之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启正,著名新闻史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淦林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该书的价值可见一斑。

白先生其学术思想

笔者认为,《报告》一书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其学术思想。

1.理论基础决定“学术大厦”

白润生先生的理论基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一句话:“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所有学术著作都是以此为舞台展开的舞蹈,《报告》一书也不例外。

《报告》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了四个民族自治区和其它的民族聚居省份,这些省份的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4%,如果对全国过半领土面积上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现状视而不见,那毫无疑问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大缺憾。

如同很多数学公式一般,越是看似简单往往越是经过了复杂的推演过程。白润生先生基本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时顿悟之作,而是经过了长期缜密的研究和思考,而以此为基点展开的各项后续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构筑起一个完整、缜密的论据体系。《报告》一书就是论据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2.深耕细作而不遍地开花

即便是大器晚成,从白先生涉足目前的学术领域至今,至少有2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白先生在自我介绍学术研究领域时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史。与那些研究领域动辄横跨多个学科、纵跨上下五千年的学者相比,白先生的研究领域似乎太过简单了,而凡有学术鉴别能力的人都能知道,这简单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中国学术界的浮躁有目共睹,与郭沫若、季羡林等前辈泰斗相比,目前学术界“脚踩多条船”的学者所体现出来的并非是其天才性,而是其功利性。只有专一于某一领域,方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3.定量与定性:还原“田野调查”精神

田野调查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而田野调查,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定量与定性,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报告》一书是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研究提供了量化的论据,但这种量化研究又与统计年鉴有天壤之别,与定性研究互为犄角。

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自身要最大程度地融入事物发生的环境中去,以身临其境的感悟和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解读现象发生的原因,而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

有人说人文学科缺乏实证精神,事实上就是批评了现在很多学者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研究的现象。

之所以少有人做定量研究,一是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非常繁琐,需要进行大量调查等论证工作;二是实施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周期漫长,远不如坐在家里发发感慨来得简单;三是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的工作更为基础,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成果一旦公开发表,往往都被其他学者借用去,而数据最初的获得者却被人所忽略,有为他人做嫁衣之感。

但白润生先生的《报告》一书,则采用了实验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在全国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仅调查过程就持续一年之久,后期经过数据录入、筛选、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等多个环节。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很难去掌控和调度的。白先生用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年过花甲重做学生,向其他年轻学者请教社会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甘当人梯地拾起了定量研究的旗帜,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从宏观和感性的描述,转化成了一个个客观、精确的数字,让后续研究变得言之有据,不再是坐而论道。总之,《报告》一书,是田野调查精神的体现。

4.重新定位“编者”的价值

学术界人士更愿意当“作者”,而不愿意当“编者”,似乎“作者”更能说明成果归属的不可置疑性。但白先生在其著作中,大部分都是以编者的身份出现,《报告》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署名恰恰从两个方面反映出了白先生做学问的两个闪光点:他不沽名钓誉,尊重从事项目中的每位参与者及其劳动成果,是谁写的就是谁写的,清清楚楚地列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署名反而更加体现出白先生作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集大成者”的定位。署名为编者,但是从选题的策划、立项、研究范式的确定、提纲的建构、统稿的删繁就简、去芜存真,都凝聚了白先生一人之力。

在“一人掌舵,众人划桨”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才得以建立起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也使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这个梯队中都有积极的态度,这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裨益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