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精选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已经逐步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转型。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生作为国家科研的后备力量,其学术道德行为直接影响我国学术发展进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直面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学术道德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树人”是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理念,人无德而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重点,需要贯穿教育的始终。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立德树人”在教育领域的最后一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站。对于研究生德育教育而言,学术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既是对从事或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一名合格的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良好的学术道德是确保各类学术活动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学术人员保持健康发展状态的重要条件。”[2]学术研究者的道德,直接影响着学术发展的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既指学生的基本品德,也包括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近些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造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所谓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中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学术活动中来,同时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几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可以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研究生能否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者本身的学术意识、学术态度以及学术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合理、合规引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认识不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更是白纸一张,在学术研究中引用他人观点却没有标注出处的意识,造成学术道德失范;其次,在学术评价、学业评价体制唯论文指挥棒的作用下,受功利主义影响,一些研究生为各类优秀称号、奖学金乃至顺利获得学位,急功近利搞科研,甚至通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来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第三,学术态度不严谨者,对于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和热情,不愿在学术研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其研究对数据、注释、文献等不求准确,随意拼凑,也属学术不端;又或者获得的数据、文献未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罔顾真实性,通过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亦为学术不端的一种;第四,也有考研动机不纯,考研目的不为提升知识,仅为学历这张纸,这样的研究生起始方向就偏离正道,其本身可能并不具备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自然无法真正地约束好自己,在面对学历诱惑时,自然不堪一击。

(二)部分高校的学术道德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研究生的学术探究是建立在求实基础之上的,但目前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科研量化考核,无形中催化了学术腐败。“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近些年应试教育导致从学校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只关注成绩,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应有的重视,这样一路考上来的研究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容易发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第一,缺乏系统的道德教育,没有树立“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课程指导,研究生未深刻认识、理解学术研究者应有的学术规范,学术活动应有的严肃性和崇高性;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学术探究是一个严谨、科学、寻求真理的过程;第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如追求学术成果的“量”,对“质”的把控不严格,学校评优评先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对于研究生而言,都免不了要拼命发论文、出成果,以此来加大自己在评选时的筹码,这些或许都成了制造学术垃圾的始作俑者;第三,研究生学术研究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不能从严管控。近些年研究生论文抽检、审核工作力度虽然不断在加强,但是仅限于学位论文,对于研究生资格论文、课程论文等道德失范问题多数培养单位缺乏相应的监控和管理机制。

(三)导师疏于管理。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中明确规定了导师立德树人的七项职责,并强调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评价制度,但各培养单位在贯彻落实上述意见时并不顺利,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养单位对导师立德树人评价面临的深层困境认识不足,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高校生师比例失衡,导师带了学生,但却疏于指导。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多数高校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例是失衡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其本质是强调师生“一对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数量与研究生数量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重点高校注重发展精英教育,导师精力主要放在博士研究生上,普通高校师资缺乏现象比较普遍,有学位授权点的多处于追求量的阶段,但导师数量又跟不上,导师带了学生,却因为其他业务干扰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研究生的需求和兴趣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不同的个性、不同追求的学生在“统一的、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下,学术研究沦为模式化、机械化批量生产行为。同时,导师自身教学任务重,学术科研压力大,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知识传授,无暇顾及道德教育。此外,德育教育是一个隐性的,长期见效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不少高校“三全育人”并未有效落实,甚至有些导师将德育责任视为辅导员的专属,而辅导员又认为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这样的“责任真空”也导致研究生德育教育缺失。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策略

研究生道德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多方努力,构建一个求实、求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氛围,从而从根本上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研究健康发展。

(一)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首先,高校需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以立德树人、立德为先为教育理念,在研究生手册中,收入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并开设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的讲座,既增强学生自身学术权益保护的意识,也让学生树立不随意侵犯他人学术成果的意识。其次,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术评判机制,多元化衡量科研成果价值;制定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标准,明确底线、高压线,奖惩分明,鼓励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激发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术环境。最后,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术研究者真正能沉下去,将学问做实。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不仅要站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想‘道德人’的立场,更要立足研究生道德成长规律的角度……努力使德育既契合于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认知,促成德性的自我建构,又推动研究生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与社会对研究生的道德期待相一致”[4]。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导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允许研究生发表不同的学术意见,导师能对研究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不断发掘研究生的学术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做到一生一培养方案,构建和谐的学术共同体。

(三)构建“以德为先”的学术氛围。导师不仅是学生学术上的领路人,更是学生行为上的典范。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上身先垂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在学术活动、学习工作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自身,研究生需要树立端正的学术态度,严谨学术行为,认认真真做学术、踏踏实实搞研究,在学术研究上不走捷径,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主动维护学术道德氛围,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环境。综上所述,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高校应树立以培养高水平合格人才为目标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理念,加强硕士研究生德育工作、导师队伍管理、健全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监控和过程管理,强化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意识,根本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岳云强.学术诚信、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4(2):72-77.

[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的若干意见[R].2002-2-27.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1.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发达国家高校将科学道德教育列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我国高校针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设置了学术规范相关课程,但对同等学力人员关于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教育等相关课程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高校即使对同等学力人员开设了学术规范课程,也因到课率、课时限制等因素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使得部分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观念淡漠,自律意识薄弱,较难以正确的学术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制度缺乏,监管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学术评价的标准尚处于“硬性评价”层面,衡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更限于对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刚性要求。对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的考评指标同样实施量化,即需发表1篇以上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答辩,在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论文数量为重要的参评指标,单一学术评价标准使得行为人更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同等学力人员培养环节质量控制,课题设计,学位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的监管机制仍不完善,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3.自身道德素养

学术不端行为与行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学术规范教育已逐步常态化,许多高校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教学课程中,但仍有一定数量研究生不知学术规范为何为,“伪引、虚引、抄袭”等不端行为频现。根据王林等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研究生表示非常了解引用规范,而“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研究生竟占35.4%。同等学力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够健全,自身道德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4.学术环境因素

近年来,论文已成为学科发展及科研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核心评估要素。对同等学力人员而言,申请学位及个人晋升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这一要素占据优势,使得对自身进行高层次教育趋于功利化。随着学术期刊与新传媒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诸如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网络版等为学术成果发表提高了时效性,使成果发表更为系统,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变革。在学术环境影响下,为迎合功利需求,催生了诸如、论文等“中介机构”,导致水准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抄袭、篡改试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二、加强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

1.健全制度,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之本。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对培养同等学力人员健康的学术道德,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学术道德及诚信等纳入同等学力人员培养必修课程,培养其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相关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的管理。同等学力教育管理人员应注重学术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导师教书育人、诚信学术方面的作用,通过同等学力人员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日常教学工作,灌输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知识。

2.强化课题原创,杜绝学术不端

同等学力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加强同等学力人员课题原创性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各个环节,从课题设计到实验方案,从课题进展到论文书写,将原创性作为重要培养要素,可从源头上杜绝学术成果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的发生。在培养阶段,同等学力人员结合自身实验工作条件,通过亲自制订实验及研究计划,培养了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指导环节中导师言传身教,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并指导同等学力人员及时将研发成果写成论文,予以布置任务,面授机宜。通过师生不断接触与交流,有效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并提高了同等学力人员的培养质量。

3.科学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美国杜克大学通过建立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结合专门软件对成果中疑似不端行为部分加以标定,从而计算自写部分所占的比例。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等已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应用于学术成果的检测。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体制建设,科学应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完成学术成果的检测。同时,通过组织相关领域学术专家科学评价成果的科研实践、学术见解及由此形成的创新能力,杜绝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制约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学术规范监督机构,完善培养单位等各级别学位委员会职能,健全多级别的监督制度,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监控。同时,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人员学术诚信档案建立机制,激发其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在监管中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应严厉、公开处理,以此约束行为人不敢贸然学术失范。

4.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它所形成的感染力是任何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职能部门针对同等学力人员培养方案及教学方式,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模式,警钟长鸣,努力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通过签署“学术道德承诺”,鼓励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学术论坛、科技创新竞赛、学术年会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等,以了解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以培养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应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深入学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语言艺术;舞蹈动作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思想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能将 语法与词语进行融合,并通过声音展现人们的思维内容。从某种程 度上讲,舞蹈教学属于一门集艺术性与可视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 程,其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和申请表演,表达相应的形象和思想。为 确保学生在舞蹈课中高质高效的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单凭舞蹈 教师简单的动作示范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只有通过科学 合理的应用语言艺术,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指导 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才能保证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

一、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舞蹈教学 活动中,培养技能、教育思想品德、传授科学知识等,都离不开教学 语言,其是专业化的艺术创造,是任何教学方法与形式都无法替代 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对教师来讲,是讲授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 更是主要的教学工具,也是促使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语言行为。 舞蹈的教学语言是否精准生动,是否具有震撼力、号召力与感染力 等,同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息息相关。教学语言作为一门高深的艺 术和学问,尽管语言表现形式没有固定格式,但教学语言表达却是 教师内在涵养与外在风格的综合表现。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劣不但 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舞 蹈综合素养发展。

二、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舞蹈训练要达到肢体动作的优美性与协调性,需要 规范、严格的科学化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言简 意赅、通俗易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 在技巧训练过程中不但要准确示范相关动作,而且要对动作进行 细致、准确的剖析与讲解,促使学生想象出具体的动作形态,建构 起相应的动作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巧,而且 能促进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2.情感性。舞蹈教学通过动作技巧训练,可以用充满艺术美感 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传情达意。舞蹈教学本身就属于感染力较 强、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对充满艺术美感和民族情感的 作品与动作进行讲解时,必须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艺术,实现以美感 人、以情动人,为教学打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

3.形象性。舞蹈教学中的诸多语言都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 通过教学语言将抽象的舞蹈概念、深奥的动作技巧深入浅出的比 较与分析。因此,教师应善于使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物 与比较对象,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体 验舞蹈感,实现感觉和肢体动作的统一。

三、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1.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包含诸多术语与专业名词。这就要求 舞蹈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解析动作要点时,必须做到语言表达的 清晰准确,避免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错误认知,影响舞蹈知识 精髓的理解与把握,造成学习状况下降,甚至给身体带来伤害。因 此,舞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舞蹈专业知识,并做到教育语言的精准 无误,通过舞蹈语言的艺术性表达,巩固学生的舞蹈理论储备,提 升学生的舞蹈技能。

2.富有情感。人体动作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旨在对人们的 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对社会生活进行反映。因此,舞蹈教师对动作 的教授,同时也是向学生讲解舞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 须富有情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

3.生动有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夸张、比喻等 修辞手法刻画舞蹈的精髓与动作,通过想象展示舞蹈表现的背景 与环境,让学生以更为放松的心态学习舞蹈。增强舞蹈教学语言的 趣味性与生动性,能有效渲染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 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

4.充满激励。舞蹈教师要善于应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艺术,循序 善诱的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教学成 效。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激励性语言,最大限度树立学生 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学生的逆反心理降到最低。

四、结语

舞蹈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对提升教学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与作用。通过对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深入探究,可以促使舞蹈教 学更为生动与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促使其得到全方 位的提升。因此,舞蹈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而且 还要掌握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重视语言艺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 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参考文献

[1]方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浅谈民间舞教学中文化内 涵的渗透[J].海峡科学,2009(9).

[2]叶玲.绘声绘色——舞蹈教室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语言[J].时 代教育,2008(9).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1.两者内涵。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活动,是发现和发明的统一体,它的最高目标是求真。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一种规范和准则,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情感、美好、幸福等一切“善”是道德存在的力量之源。科学技术与道德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真善的关系,两者的完整结合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矛盾正在日益凸显。

2.两者关系。在中外思想史上,对于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科学技术与道德相斥论。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科学与道德是对立、排斥的关系。他们认为科技的发达只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灾难,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道德底线的降低和道德思想的堕落。另一种则是培根等学者支持的科学决定论。他们认为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科技的成熟自然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他们把科技进步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上述两种观点有些片面。科学技术与道德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技术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行为及其规律,而道德,则是反映人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二者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并存在于不同领域。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使得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并促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与规范。而进步的道德观,也在精神力和文化观上积极推动和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因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而对社会的道德教育持悲观情绪,持无所作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会自然改善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会导致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忽视。总之,我们不仅要瞩目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应当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有长足的发展,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利处。科学技术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发展使人们传统而保守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得以改变,并逐步地渗透进道德情感中,使之得到升华,人们的价值观渐趋科学、合理,并促进了智慧的生成,进而带来了很多创新,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危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工具理性转化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时,人自身也成为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奴役,失去了各种精神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计算机的兴起与网络技术的繁盛,使得世界越来越虚拟化、隐蔽化,网络的不真实引发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青少年更是整日沉迷在游戏与聊天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亲情淡化冷漠现象,更有甚者走向自杀。网络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但也像一堵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生物技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难题。基因技术使人类揭开了遗传的秘密,也为人类疾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人们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克隆人的商品化、商业化,还有贩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空虚、恐怖、焦虑和绝望成为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运用得是否得当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它的工具理性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导向才能使自身优势实现最大化、最优化。而伦理道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工具,所以,我们应当用伦理道德去关怀科技,对它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如何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教育

1.从知识出发,形成哲学思维方式。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这一点已为科学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成为人们普遍掌握的思维形式。只有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说明和把握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任何事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不能把任何一种知识奉为绝对真理和固定的信条,除按常规一点一滴积累以外,还要打破旧规范,树立新规范。我们应具备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自身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研究,并对西方的道德思潮加以选择性地吸收,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