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会议主持词

学术会议主持词

学术会议主持词

学术会议主持词范文第1篇

会议首先听取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同志关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

一、2010年工作情况

1. 2010年10月21-22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路甬祥主任,军事科学院刘成军院长、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工程院谢克昌副院长、科协陆延昌副主席等部委领导,全国委员及会议代表2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和《国家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表彰了10个优秀分委员会及20名先进专家个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的成立和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将开辟新的历程。

2.进一步完善了科学技术名词体系。新组建(或换届)了10个学科分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学科达到50个,出版了14种学科名词,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3.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获得新进展。开展了近20个学科的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组织了9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研讨会。

4.术语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取得新成绩。出版了《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组织召开了“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研讨会,并参与多项国内合作项目研究。组织申报并开展中奥、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组织了5次与奥地利、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术语机构的学术交流。

5.结合总体任务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策划并组织了光明日报“字母词的汉化之路”专版,在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开办2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并同“百度百科”合作,首批近10万条带定义的科技名词进入百度百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0年,全国数十家平面及网络媒体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做了宣传报道,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

6.提高《中国科技术语》办刊水平。继续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紧密配合审定工作,做好专题研讨,在期刊的学术规范建设、栏目和稿源、审稿与编校、发行与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上做出了一定成绩。

7.推进术语库和网站建设。积极利用全国科技名词委数据库资源,及时上传已公布名词,宣传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成果,推进科技名词的网上审定工作,继续扩大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在网络读者中的影响。

二、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

1.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名词体系。计划组建(或换届)8个学科分委员会,筹建10个学科分委员会,大力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组织共计46个学科分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

2.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计划开展2~3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并探索举办其他类型的培训班或专业讲座。

3.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工作。在健全协调机制方面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各学科领域之间,各相关工作部门之间,以及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和协调发展。

4.推进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继续开展10多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组织编订《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大词典》和《中华常用科技词典》。

5.继续开展术语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出版《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并组织专家研究编写术语学研究著作。开展包括“化学命名原则”在内的专项课题研究,在高等院校和机构开办术语学理论讲座。继续保持和加强同国内外相关机构,以及包括民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在内的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6.进一步加强术语库和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继续探索通过建立语料库,研究开发科技新词的筛选提取功能,做好学科试点。在术语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增加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数据库,开发相应的检索和等功能。争取与更多有影响力的网络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继续扩大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和数据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7.支持民族语言科技名词工作。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民族语言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提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使科技名词工作在“科技兴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8.办好《中国科技术语》。计划在期刊稿件的外审、稿源和栏目建设、内部学习研讨以及与审定、宣传工作结合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争取跃上新台阶。

9.做好科学文化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坚持以科学文化建设带动名词工作队伍建设,继续保持发扬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创新、敬业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专职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认真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工作报告,对2010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2011年计划要点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重视并统筹安排相近学科的名词协调与统一,加强化学元素命名原则等名词规范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重视字母词问题并从源头加以规范,以及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和手段,研发工具性软件等。

学术会议主持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议纪要;神经科学;转化医学

2012年9月15日,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长三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隆重召开。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军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讲话。开幕式由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主持,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孙凤艳教授致欢迎词,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徐天乐教授欢迎各位同仁的到来。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承办,参会人数270人,规模空前强大。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优秀组织单位,会议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纳入到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活动项目中。本次会议仍坚持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办会的一贯原则——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临床医学向基础发展。围绕当前热门话题——神经科学的前沿技术和转化医学展开激烈地讨论。

会议包括一个大会报告和三个专题讨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副校长骆清铭教授作了生动精彩的大会报告,主要介绍了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第一个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最新的神经科学领域基础实验研究技术的发展程度和作用,包括脑功能成像技术、光遗传技术、电生理技术、药理学干预等最新的热门实验技术。第二个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贡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毛颖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神经导航技术、神经电生理检测、磁共振等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极大减少了神经外科手术对病人功能区的损害,提高了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将大家引入了全新的领域,为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第三个专题主要介绍了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对神经发育系统的研究,为揭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且从发育的角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疾病的临床预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本次会议报告精彩,在每个报告后面都有10分钟的讨论时间,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各个医院的医生和高校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人员相互切磋,交流技艺,获得更多的启发,真正让每个参会代表都得到深入的学习,真正搭建起长三角地区各院所、高校和医院的交流平台,促进神经科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应用的紧密联系,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神经科学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术会议主持词范文第3篇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辞书学会两个分委员会首次合作举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打破学术壁垒,在融合中交流、碰撞。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辞,他简介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并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与研究中心在发展历程中的成绩进行了回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讲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讲环节中,9位专家分别做了专业、精彩的学术报告。徐时仪梳理了上起鸦片战争下至抗战胜利的百年间的辞书编纂发展演进,展现了在大变革时期辞书编纂新旧交替的转型和新式辞书的萌芽;李尔钢以《汉语大词典》为例,提出了义项增设或分合的基础在于广泛地查阅文献和深入地辨析书证,为辞书义项设置提供了普遍参考;高永伟论述了邝其照《字典集成》的缘起和传承、《华英字典集成》的影响,梳理了《字典集成》的蓝本和修订版等;于淑敏以《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为例,总结了专科词典框架和词目设置的常见误区,对辞书编纂和出版过程中的框架和词目设置有启发意义;徐祖友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造例排序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田兵以《康熙字典》和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为对象,抽取一定量的常用名词和科技名词,针对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了两部词典的共性和差异;周琪系统梳理了戏曲辞典编纂的历史流变、分期和特征,论述了戏曲o典编纂发展等主要问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张敏总结了当代中国辞书评论的种类,提出辞书评论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条件,指出了目前辞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郑述谱指出,从事辞书史研究、进行辞书评论,一定要具有历史意识,编纂专科辞典,一定要具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准备,有了这一纵一横,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为加强与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本次会议在分会场设置上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根据论文议题设置了“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三大分会场。

在“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分会场,王德怀介绍了维吾尔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维吾尔语文化的多元性;温朔彬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评述成语辞书的编纂历程;蒋文凭追溯专科学习词典的发展源流,探讨了我国专科学习词典研编的发展前景;杜翔说明了如何把握语文辞书编写中条目思想性的“时”和“度”,从而保障条目思想性的“性”;安志伟从多角度分析了《通俗常言疏证》这部辞书,阐述了俗语发展变化的过程;张晖认为术语与语文词的二分应该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吴哲结合世界图景理论解析术语词典编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则;张金忠梳理了汉俄词典编纂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汉俄词典编纂现状;窦可昀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词典在俄语法律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张春新分析了达里所编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阐释了达里的词典编纂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分会场,潘正安指出了语文辞书中科技词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张德意指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辞书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赵福生分析了我国小语种专业辞书现状,讨论了该类辞书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等问题;马立东根据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验证大规模语料库词频数据在词典形态语义网络构建中的应用效果;陈丛梅介绍了《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书,探讨了作者对词典范式精神的现代性守望;袁新民从收词、释义、应用等可操作性方面对英语学习型字典的数字化进行了全面探讨;何家宁、何永香回顾了CIF这一贸易术语汉译的相关研究,对该术语的译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李家春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凸显性差异及词典编纂中的翻译问题。

在“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分会场,徐时仪指出语文辞书编纂应秉持求是与致用、规范与描写等理念;刘立香指出词目词的价值在双语词典环境下呈现出语内价值和语际价值之别,双语词典可借助词典手段和翻译策略来呈现价值差异;于峻嵘认为可以借鉴现象学“视域理论”,为研究同义词词典释义问题提供参考;张相明分析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信息,概述了词典学中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叶其松对《俄语积极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进行计算分析,论述其频率、语法和语义属性;王圣良论及专科词典编纂中的词目翻译补充问题,并提出了释文补充的基本要求;李静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成语异形词立目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考量;张立娟对汉语工具书附形部首产生存在的原因、处理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学术会议主持词范文第4篇

一、双语词典学的学术发展动态

1.学术研究多元化

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术研究硕果累累。随着语言学的新成果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辞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我国双语词典研究呈多视角、多层次、跨学科的态势展开,研究范围涉及词典学的各个领域,如词典史、词典理论、词典比较、词典编纂方法和词典制作工艺等,而且这些研究能切实抓住双语词典的特点,深入到辞书其他领域不大探讨或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双语词典学的研究十分重视吸收国外词典学及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词典学科研不断创新。早期的双语词典学家十分重视吸收国外词典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引进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积极型词典和消极型词典、闭环性和循环释义等新概念,当代双语词典学者开始注意到国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在词典研究和词典释义中应用了诸如认知图式、概念隐喻、框架语义学、心理空间及整合理论、原型理论、文本一意义理论、认知语法、构式语法、依存语法、配价语法、二语习得和中介语理论,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汲取这些领域的理论精华,构建当代词典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词典编纂原则和新的释义方法,譬如,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语篇词典学、计算词典学、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理论、构式释义法等。

学会成立的初期,双语词典学者就利用外语的优势,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词典学的新理论,进入21世纪后,双语词典学迎来了理论创新和当代词典学理论的构建时期,有关双语词典的专著达几十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词典学研究》(黄建华2000)、《双语词典学导论》(黄建华,陈楚祥2001)、《双语词典编纂》(李明,周敬华2001)、《语义学与词典释义》(章宜华2002)、《交际词典学》(雍和明2003)、《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章宜华2004)、《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王馥芳2004)、《双语词典译义研究》(魏向清2005)、《辞书学与双语词典学探索》(吴建平2005)、《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章宜华,夏立新译2005)、《英汉/汉英语文辞书研究》(曾东京2006)、《英语词典学概论》(文军2006)、《当代词典学》(章宜华,雍和明2007)、《双语词典学及其教学研究》(卜爱萍,曾东京2008)、《语义·认知·释义》(章宜华2009)、《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章宜华2011)。此外,近年来毕业的词典学博士们还推出一大批基于博士论文的双语词典学专著,这表明我国双语词典学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很好的人才保障。

随着词典学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双语词典学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双语词典学的课题很少能在省部级社科规划中立项,而近年在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211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中立项的也不鲜见,而且还有一些关于词典编纂的项目,譬如:张柏然主持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章宜华主持的“新一代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研编”(09BYY034)、陈国华主持的“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2010后期资助)和何家宁主持的“商务英语学习词典研编”(11BYY055)等;章宜华参与了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主持的、全国名词委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言学名词审定》,对词典学的术语进行了厘定,这些对于规范词典学的教学和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学术交流国际化

学术交流空前活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辞书学会成立之前,双语词典界的学术交流很少,更无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概念。自从学会成立和《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条例》制订以来,双语词典的学术活动都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已经组织了九次年会暨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紧跟国际学术动态,紧扣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无论是会议议题还是参会人员,都注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每届会议都有国际词典学家参加,议题从词典编纂的经验介绍到词典学理论的构建,从词典学本体研究到语言学、认知学和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从编者视角到用户视角的研究,从简单的词典评论到词典批评学术体系的构建,从语料库到计算机词典辅助编纂系统,从传统纸质词典到电子和网络词典,从平面出版到数字和多媒体辞书出版等广泛涉猎,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和升华,每个议题都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每次会后都会把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章宜华主编)、《双语词典学论集》(张柏然、魏向清主编)、《双语词典论专集》(黄建华、章宜华主编)、《双语词典研究》(曾东京主编)和《双语词典学专集》(黄建华、陈楚祥主编)等。这些论文集对各学校词典学研究生培养和辞书工作者的学术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在国际学术领域,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还凭借外语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词典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原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建华教授参与了亚洲辞书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当选为亚洲辞书学会第一任会长,章宜华教授先后担任四届亚洲辞书学会执行理事,并多次作为特邀主讲人在亚欧词典学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其他双语词典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会议,譬如陶源珂研究员、徐海教授和薛荷仙副教授等多次参加了亚洲和欧美国际词典学会议。1999年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作为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所在地和亚洲辞书学会的联络站组织召开了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暨国际词典学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名词典学家和辞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学习词典的研究、编纂与使用,辞书的继承与创新,语料库建设与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构成了这次学术会议的三大主旋律,主要内容都辑录入《亚洲辞书论集》(黄建华,章宜华2001)。会议的圆满成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澳大利亚著名辞书专家DavidBlair说:“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词典学国际学术会议能聚集亚洲、欧洲和澳洲的这么多专家学者,足以说明这次会议对词典界的学术贡献是明显的、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促进国内外词典学家、辞书出版社和二语教学人员的国际交流,让国内辞书界和二语教学界的学者了解国外学习词典研究和编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让国外词典学者和出版机构了解中国学习者对外语词典的需求,也让国外汉语教育和出版机构了解我国汉语和对外汉语词典的研究和出版情况,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决定发起每两年一次的“词典学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并得到中国辞书学会的大力支持。第一、二届会议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广州和重庆召开,来自亚洲、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会后也出版了《词典学与二语教学研究》(章宜华2008)文集,以扩大会议的影响。

3.产学研互动学术化

双语词典的学术互动主要是产学研之间的互动,体现在学、研、产三个方面。首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1994年率先招收双语词典学博士生,不久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继开始招收词典学硕士研究生;在进入21世纪后,招收双语词典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越来越多,如重庆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宁波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商学院、温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其中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也先后招收双语词典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的教学极大推动了双语词典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每年都有几十篇双语词典学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诞生,还有一些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里,研究生也都积极参与学校的词典学学科建设,包括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双语词典的编纂等,这些科研成果的产出直接支持了辞书的出版和词典学的教学活动。

学术互动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术合作和学术咨询上,即双语词典学学者在学会的框架下参与出版社和传媒机构的辞书设计和编纂的咨询工作: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商务印书馆的《汉语学习词典》的审稿工作,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的论证和样稿的编纂等,体现了汉语与双语词典“体例的互动”;为一些电子词典出版机构和传媒机构提供咨询,譬如,卡西欧、诺亚舟、步步高和山东星火传媒集团等;特别是为星火集团职工的辞书知识培训、辞书项目的规划、编纂平台的规划和用户需求调查等提供了系统的咨询。章宜华、高永伟等还连续多年参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辞书编辑资格培训班的授课。

学术互动还体现在国内学者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和学术理论的交流上。在大学平台上,章宜华、陈国华、吴建平和吴光华等教授先后多次应邀到有关大学讲学,传播词典学知识。陈国华教授在自己的学校开设了系列词典学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对词典的认识和使用效果。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先后邀请了欧洲词典学名家R.R.K.Hartmann教授、“COBUILD学习词典”和“新牛津词典”的主编Patrick Hanks来校做词典学系列讲座,商务印书馆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多家辞书出版社都派员来听课。在今年10月还将邀请英国词典学家Hilary Nesi来做为时一周的学术交流。这对我国双语词典学的学者和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素养,对我国原创英汉学习词典与国际接轨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双语词典的编纂与出版动态

双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词典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增多,质量提升。在过去20年间,双语词典出版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涉及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社会上有新的专业门类出现,就有(或者即将有)与之相应的双语词典出现。因此,双语辞书出版的数量显著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这从历届国家辞书奖参评数量和质量评价上可以反映出来。

2.学术开路,体例创新。由于双语词典重视学术研究和语言学新理论的应用,很多词典在选题、设计和内容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体例上敢于创新。如《俄汉详解大词典》(赵洵等)在释义上采用了多层次释义法,区别了意义、意味和特用三个层次,使俄语语义体系既系统又明了。《俄汉文学翻译词典》(龚人放)与以前出版的外汉翻译词典不同,它对那些语义明晰(transparent)的译例一律不收,只收录汉语译文已突破源语语言图式的限制,意义上有所引申或升华,反映源语之深层涵义的译例。《英汉科技表达词典》将“科技词汇”和“科技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解释科技英语或术语的同时解释相关的语法和用法,并设置科技领域常用功能意念英语表达法栏目,这在英汉科技词典中极具个性。

《英语学习与交际大词典》(邱述德)借鉴语言学中的交际理论,通过描述语言交际的环境、内容和模式来解释特定语词的意义和使用。《新时代高阶英汉学习词典的研编》(陈国华)的主要设计特征体现在对条目和释义词的控制,系统、全面的语法搭配信息和实词搭配信息,围绕搭配来组织词典信息。这种以搭配为主要新特征的英语学习词典将为我国EFL提供全新的语言参考途径。《新世纪英汉双解学习词典》(暂定名)(章宜华)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采用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理念来设计词典的体例结构;从中国英语(EFL)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被释义词放在特定的构式中,通过描述语言的交际环境、交际角色及交际内容来解释语词特定的意义和使用。它摆脱了传统词典释义方法,把意义赋予特定的语言模式或特定模式中的语词,使被释义词的形态、概念、句法、语用和文化等层面的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团队合作,打造精品。辞书编纂的特点就是周期长,工作量大,涉及人员广。为了保证质量,近几年出版的双语词典——特别是大中型词典项目——常常组成强大的编纂班子,历时数年,甚至十几年,在全体参编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如《俄汉详解大词典》有一支由全国7个省市的50多位资深学者组成的编纂队伍,历经12个寒暑,最终圆满完成。《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始编于1989年,历经两任主编(吴景荣和程镇球),由30多位学者历时十年时间,经商务印书馆10余位编辑近一年打磨而成。吴光华教授有一个几十人的班子,先后编成《英汉科技大辞典》、《汉英大词典》(两卷本)和《汉英综合大辞典》(3卷本),2010年又推出《英汉大词典》单卷修订本,质量也不断提高。刘纯豹的团队也是常年笔耕不辍,打造出《综合英汉文科大辞典》和《英汉全功能词典》。近年来,出版社与大学合作也成为原创词典发展的一种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西安外语学院合作推出了《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与南京大学合作出版了《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复旦大学合作修订了《英汉大词典》和《新英汉词典》。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双语辞书正在编写之中,譬如上述《新时代英汉学习词典》是由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团队合作编纂的,《新世纪英汉双解词典》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章宜华团队合作编纂的。这些词典都是团队合作、多方支持、广大参编者共同努力的产物。以前那种单枪匹马“编”词典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4.技术换代,词典革新。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在词典编纂、编辑和出版的全过程。可以说,它给词典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无论是承载词典信息的介质,还是词典知识内容的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双语词典界一直紧跟国际步伐,从辞书学会成立伊始就进行了语料库和计算机词典辅助编纂系统的开发。譬如,南京大学的CO-NULEXID系统,即商务一南大语料库暨双语词典编纂系统,在《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的编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发了“基于微观数据结构的双语词典生成系统”,是一个基于广域网环境运行的计算辅助词典编纂及生成平台,适用于多语种外汉词典的编纂和自动生成。最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外语学院合作,建设大型“英汉双语平行句对语料库”,拟收录60余万英汉句对,总字数达5000余万。现在,语料对齐、入库的工作已经完成,将进行必要的词类、句法和语义属性方面的标注。该英汉句对库的建设目的是为词典编纂、语言学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等提供可靠的语言资源和统计数据。这些语言资源和平台的建设为新世纪原创双语词典的开发和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近几年,各大双语辞书出版机构在“十二五”期间都有宏大的出版计划。如商务印书馆在抓好原创词典的同时,拟推出“牛津”和“朗文”新版学习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十分重视原创辞书、引进版大型工具书和词典学等相关学术著作的出版,并与多家大学合作进行双语词典语料库、数据库和编纂平台的建设。上海译文出版社拟出版的重要工具书有汉德、汉法、汉日词典(各1600万字)和汉英大词典(3600万字),拟引进出版的重要工具书有英汉、英德、英法、英俄、英韩、英日和英西双向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比较重视学习型辞书的引进和出版,为了提高辞书编纂和出版效率,方便与电子媒体结合,引进了词典编纂平台,并已普遍运用到多个项目之中。

三、双语辞书的评论与评奖

辞书评论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介绍和褒扬优质辞书、批评劣质辞书和辞书评论(含评奖)。这三方面内容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辞书质量,指导词典使用。

批评劣质辞书是辞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20年间,双语词典学界一直旗帜鲜明地褒扬具有原创性的优秀作品,鞭挞抄袭、拼凑的劣质之作,为营造健康的辞书学术和出版氛围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譬如:从《法汉科技词汇大全》谈劣质大词典(黄建华1994)、双语词典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对策(张后尘1995)、王同亿事件的教训(陈楚祥1997)、日汉科技专科词典的编纂问题——评王同亿主编的《日汉科技词汇大全》(杨诎人1999)、从词典学词汇的释义谈《英汉辞海》的质量问题(章宜华,黄建华2004)等,对劣质词典从收词、立目、释义、翻译和例证等方面,以及掠夺他人成果等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同时,更多的辞书评论以学术争鸣的态度,对许多词典进行了探讨,如丁志聪在《(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的特色与讹误——兼与李润清教授商榷》一文中就表述了与李润清教授不同的学术观点,指出该词典在翻译和自撰例证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类似的文章还有:《谈(英汉大词典补编)译名来源及定名原则——兼与诚先生商榷》(于海江2001)、《就(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评论与赫迎红先生商榷》(赵刚2012)、《综合性英汉词典英谚收译的三大问题》(曾东京2003)等。

在辞书评论理论方面,也出现了许多论述。如陈楚祥《词典评价标准十题》(1994)从词典编纂的宗旨、选词立目、义项划分、释义和注释、例证与参见,以及术语标准化和检索性等方面论述了辞书评论的写作方法。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一文通过对双语词典批评的双重理据进行分析来构建科学的词典批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双语词典评价的六大方面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曾东京出版了专著《双语语文词典批评研究》,从双语语文词典批评的性质特点、目的、作用、意义和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此外,在全国各种刊物上还发表了一大批介绍和推荐优秀辞书的辞书评论。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双语词典评论的理论体系。

辞书评奖是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中国辞书学会的领导下,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参与了中国辞书奖(后改称“国家辞书奖”)的评奖工作。第一届共收到申报词典30部,评出一等奖2部——《大俄汉词典》和《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二等奖4部,三等奖5部;第二届共收到申报词典26部,评出一等奖2部——《汉英词典》和《汉俄翻译词典》,二等奖和三等奖各4部;第三届共有36部词典参评,评出一等奖3部——《俄汉详解大词典》、《汉语波斯语词典》和《新捷汉词典》,二等奖6部。第四届共有43部词典参评,评出一等奖2部——《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英语新词语双解词典》,二等奖5部。第五届共收到申报词典33部,评出一等奖4部——《新时代汉英词典》、《英汉医学词典》和《简明汉西词典》等,二等奖5部。之后,辞书评奖转由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组织,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都参与了评奖工作。在最近的一次评奖中,《汉俄大词典》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新时代西汉大词典》和《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四、双语词典编纂与出版存在的问题

20年来,双语界在词典学的学术研究和词典编纂出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小觑。能否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双语词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问题:经过学界多年努力,编词典的不做词典学的理论研究,做研究的不编词典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研究和出版结构中,导致学术研究和词典编纂两张皮,已有的学术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双语词典质量的提升。

(2)出版社思想观念转换问题:长期以来,国内语言界和辞书界有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外语词典理所应当是外国人编得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引进国外版权词典,把国内外语学习词典的市场拱手让给外国出版商。但实践和调查证明,西方学者编写的词典并没有考虑国内学习者的国别需求,难以满足其学习的需要,而国内学者更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先后投入可观的资金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汉学习词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类型学观念模糊或淡薄:国内词典的设计、编纂和出版缺乏类型学的观念,试图以覆盖最大数量的用户群作为最高宗旨,积极型词典也兼顾消极型、内向型词典也兼顾外向型、能产型词典也兼顾查考型、电子词典移植纸质词典,结果造成所有词典编出来都缺乏个性,相互雷同,以致词典市场停滞不前或萎缩。有人把这种不景气归咎于电子词典,其实不然,因为电子词典也同样销售乏力;其根本原因是词典缺乏类型差异,同质化严重,消解了用户购买词典的欲望。

(4)电子和网络词典发展滞后:盗版问题似绳索捆住了各大辞书出版社的手脚,使它们一直不敢涉足电子或网络词典。然而,专科或专门词典电子化,大型词典网络化是辞书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有极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谁回避了这个问题,谁将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应该是互补或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一种取代另一种的关系;因此,它们有不同的用户群体或查阅用途,应该有不同的分工和技术发展路线。

(5)辞书规划与长期投入的问题:我国的辞书出版机构不太重视辞书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基础建设(如词典语料库和数据库等),很少进行长线投入;品牌意识淡薄,少有辞书品牌的培育,大多是短平快的项目,出一个版本就从市场消失了。这导致平庸雷同之作不少,精品不多;重复出版的不少,学术创新的不多。这种现象在英汉双语词典中尤为显著,极大制约了双语辞书的跨越发展。

五、结语与展望

学术会议主持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术会议;会议筹备;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02-02

学术会议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交流平台,与会者能够在此平台发表理论和科研成果,追求同行认可,提升自己的价值,了解一流科学家最近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的科研趋势。高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大型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烦琐、复杂,组织者必须对会议工作进行精心细致的筹备,才能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从而最终圆满、成功地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该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的经验总结就高校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管理方面加以讨论。

一、大型学术会议前期筹备阶段

1.会议筹备工作组的成立。建立会议筹备工作组、收集会议相关资料和信息是会议组织工作的最首要任务。组织者往往还要派工作组实地考察会议现场进行实际调研,获得感性认识和办会启发。其次,要建立会议学术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和会议秘书处等组织机构,对会议的各项工作进行分工落实和管理;对会议整体进行时间性划分,计划各项工作的阶段进度;对会议的总费用支出进行预算和分配管理。会议秘书处的设置是保障会议顺利举办的关键,其中应有1~2人具有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秘书处人员结构应合理安排、分工明确。一般而言,秘书长负责统筹安排会议的各项工作,可下设会议学术秘书组、财务管理组、会务管理组等分支小组进行分级管理和协同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组必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并商讨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展与阶段目标。

2.学术会议的主题。选好学术会议主题是会议成功的重要因素,会议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紧密围绕会议主题开展的。高校主办的学术性会议是根据自身所涉学术领域来细分会议主题的。以医学为例,其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种类,这种分类,导引了医学学术性会议主题与内容的细分。当然,学术会议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能脱离主办方所涉的学术领域。为确保学术会议的质量,学术委员会可针对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出学术会议的总体构想,讨论当前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并进一步确定会议学术内容和主题。

二、会议组织阶段

会议组织阶段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烦琐的,在做好筹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对会议期间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

1.会议通知。会议通知是会议信息宣传的重要方式,要做到及时、准确、简要,防止重发、错发或漏发。会议的邮件通知一般可发3~4轮,可根据会议的筹备时间适当增加发送次数。一般来说,第一轮通知比较简明扼要,旨在告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举办的大致时间、地点、会议主题、主办方、秘书处联系方式和住宿回执表等内容。会议的第二轮通知就应有更全面详细的信息,包括本次会议的组织机构、会议主题和征文要求(包括征文格式)、报告形式(口头或者墙报)、会议大致议程、会议初步学术考察路线、住宿回执表等。第三轮通知应保证在会议前至少一个月发出,以方便与会者依据议程安排自己的行程。此外,会议网站或各种移动终端公众平台的建立是必须的,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会议通知邮件不能反映的信息。

2.会议联络宣传。会议联络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与会者的规模、与会专家或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层次以及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的布置,也直接决定了会议的成功与否,所以联络工作一般由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的秘书担当此项工作。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与会,扩大学术规模,提高会议的影响力,会议的宣传是必须的。借助于各种网络平台包括传统的PC端会议网站以及移动终端交流软件(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来宣传学术会议是当下最为流行也是最为高效的会议宣传模式。

三、学术会议论文集及相关材料制作阶段

1.投稿论文收集管理。会议第一轮通知发出后会陆续收到会议论文的稿件,收到的论文应及时归档管理,可建立简洁的Excel表格对论文以及回执的信息进行汇总以便于管理,包括姓名、性别、单位、论文题目、报告方式(口头或海报)、护照号、签证号、住宿需求、其他备注等信息。学术秘书还应与参会者保持联系,并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论文全部汇总之后,应联系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和筛选。对于符合条件的论文,应及时发送至秘书处,联系并邀请投稿人与会,告知下一步的安排;对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应及时联系作者退还稿件。

2.学术会议注册费缴纳事项。与会者缴纳会议注册费在一般安排在收到邀请函后。为更好地安排会议的前期工作,会务组可鼓励代表提前安排行程,在优惠限定期缴纳注册费用,缴纳时间越早,优惠力度越大。为了方便与会者缴纳会议费用,会务组应该在会议通知、会议网站以及其他公众平台提供会务组账户名、开户行的行号和名称、银行账号、邮编以及联系人姓名与手机号等信息。

3.会议指南的编写与制作。会议指南(又称会议手册)是帮助与会者更高效、更有序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指导性文本,使用频率高,几乎人手一册。会议指南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文字撰写、编排和设计工作。需秘书处人员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一般会议指南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会议概况:会议宗旨、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等;②会议议程:会议注册以及会议当天的流程安排,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为佳;③嘉宾介绍:提供详细的会议报告嘉宾的信息及发言摘要;④组织机构介绍:会议各相关单位机构的介绍;⑤参会嘉宾名单:列出确定出席会议的嘉宾名单,方便互相了解。⑥会务信息:酒店、会场地址,交通、食宿和会务组成员信息等;⑦考察路线活动安排:明确列出行程安排、路线等具体介绍。同时会议指南还可对晚间节目以及参会赞助商做简单介绍。会议指南的封底可提供大会组委会的联系信息。另外,为提现会议的整体水平,会议指南的造型设计应美观大方,在进行版面设计时要方便使用者查找与翻阅。

4.相关文秘材料准备。根据会议的内容和领导意图,会务组秘书需撰写领导讲话稿、欢迎词、主持词和交流材料等。在文秘材料时,秘书组要把握好文本的撰写、校对、印刷、分装等环节,避免临时出现问题而措手不及。

5.学生志愿者培训。由于高校学术会议通常会邀请学生志愿者为会议服务,而大多数学生都是首次参加会务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从注册工作到会场服务,都要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和说明。在实际操作初期,可能会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和业务不熟现象,但随着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加之一段时间的实战锻炼和相关指导,方能保障会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会议召开阶段

1.会议报到和注册。报到和注册是会议最为烦琐和忙碌的阶段,从参会者的住宿登记到会议物品的发放必须事无巨细,也是最容易忙中出错的阶段,注册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会议的运作。会议秘书长负责整体协调工作。前期负责收集整理会议回执的会务组成员熟悉与会代表的情况,所以应当由他们担任注册的核心工作,并注意重点核对信息参会者的注册信息。所有物品的领用(包括胸卡、会议手册、文件袋、餐券、抽奖券等)都应当由专人做好严格登记,确保数量准确无误。为避免出现突发事件,防止注册队伍拥堵,提高注册效率,会务组可在会议筹备时做好临时预案,另设置一个席位专门接待未注册人员或处理其他问题。

2.会议召开。会场入口处应提前张贴会场分布图、会议日程海报、报告人介绍海报以及与会者自制的学术海报。会务组会场工作人员应该在会前充分考察会场的灯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的运行是否正常,并准备另外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投影仪1~2台备用以防止出现会场出现仪器故障等,会务组会场工作人员应在报告前提前联系报告人将PPT送至会务组整理并送到各分会场调试。应格外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应防止报告人的PPT演示文件外泄,以保护报告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如遇报告人缺席临时取消报告时,应及时修改报告议程,并告知会场主席通知与会者当日修改报告顺序。

五、会议结束后的会务工作和资料归档阶段

一般来说,会务工作并未因会议日程结束而宣告完成。会务组应该为与会代表办好离会手续,如向代表开具带有公章的参会证明等。为了提高今后的会议工作水平,会后资料的整理归档也是关键的阶段。一般需要归档的资料有会议通知、会议议程、邀请函、会议开幕式上的领导讲话稿、大会全体合影、会议现场照片、张贴海报照片、代表注册签到表、会议纪要、论文摘要集以及相关费用财务票据等材料。从开始到结束,会议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应持续贯穿会议工作的始终。一次大型会议,既是一次严格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作为会务工作者应时刻保持严谨细致、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不断总结会务工作经验,积极探索会议组织新方法、新思路,在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成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在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专家学者们的科学素质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献耘.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组织与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0,(24):86-87.

[2]吴丹,曹桂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与管理[J].学会,2009,(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