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级口译

中级口译

中级口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目标

选中“地方院校”为切入视角,因其数量多、分布广、涉及师生多。地方院校多开设有英语专业,而且不管师资条件、硬件条件、学生水平如何,纷纷开设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因为这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必要要求)。可以想象,这些院校的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有的院校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口译市场欠活跃、学生专业四八级过级率低于国家平均线,在这样的条件下,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难度较大,其教学目标更应得到悉心研究。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受忽视还体现在其“初中级”水平而未受到广泛重视。

在沪出席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向记者感叹: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目前国内极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实际上,高端翻译人才的紧缺,并不能证明合格初中级水平的翻译人才充足。在全国范围来看,高端翻译人才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与之相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如加入世贸组织、主办各种国际盛会(如奥运会、世博会)和外贸洽谈会,各行各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可能产生对初中级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无论是从数量、领域,还是次数上来对比,初中级人才显然是占据翻译行业金字塔底端的、数量庞大、影响广泛的、整个行业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仅靠少数顶尖译员是无法圆满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译者的艰巨任务的。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活跃在各个领域合格的初中级口译人才,而培养这些初中级水平的人才正是地方院校口译教学发挥的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译学博士、翻译专业硕士、翻译本科专业在数十所高等院校诞生。刚设置不久的翻译专业是否以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口译人才为目标呢?在讨论翻译专业教学大纲时,穆雷、郑敏慧(2006)参考了国家人事部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对二、三级口笔译的标准,认为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质量很难尽人意,很难达到二级口笔译水平”,而本科翻译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达到国家行业规范认可的中级翻译资格的职业翻译从业者”。因此,中级职业翻译是翻译本科专业的目标。鲍川运(2008)直言: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可以着眼于会议口译以外的类别。高级职业翻译也不是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因此,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更不能好高骛远。根据2005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英语专业四级并没有对口译有要求,但是专业六级要求学生“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专业八级要求学生“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口译教学的定位既不是“金领”同传译员,也不是“银领”会议交替传译译员,而是普普通通的一般外事活动的译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及各级各类外贸展会和交流活动,更突出了对普通外事译员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通译员并不是以职业译员的性质存在,而是灵活就业,或者“兼职”。

可见,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培养目标与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别类似于“兼职”与“职业”甚至是“准职业”的区别。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应该存在于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高要求的职业训练之间的状态,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合格译员。

初中级水平并不意味着差水平。地方院校口译教学的目标,也不能简单满足简单的语言技能传授,而应追随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设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地方院校或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或具有“工、商、农”某领域的特长。如果口译教学忽视了所在学校与地方经济的紧密联系、忽视了院校自身的特色,是对自身优势的一大浪费。例如,浸会大学的黎翠珍教授认为口译训练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她的口译课多数是选用当时当地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学的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非常主动。由于学习主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与技巧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因此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张美芳,2001)。因此,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应提出切合实际、扬长避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对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技能”为根本基础,以“职业”为重要参照。从口译“职业”难度和魅力的高度,指导尚处在基本技能训练状态中的学生,设计切合实际、步步高升的层级教学目标,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初中级水平,能胜任普通的外事翻译。这种紧密联系实际、设定合理目标的教学目标应当更适合地方院校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00).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中级口译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总结了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西交流的增多,口译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各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英语口译课程。但是,英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口译课程,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口译的训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政策指导,现实需求和笔者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调查情况都表明了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而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当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环境也为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提供了可行性。笔者根据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2009年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3+x”教学模式中的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希望能对本校或其他高校推动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起到积极作用。

二、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

(一)现实的需求

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需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急需既懂专业又能进行英语口译的人才,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和人数的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译技能的人才成为我国英语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现实需求。多数大学生的口语和听力依然薄弱,远远落后于读写能力。口译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听力理解能,所以毋庸置疑口译的练习能加强听辨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很低,造成积极词汇量很小。因此,口译的练习可以用来加强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用较高级的词汇来表达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感情,扩大口语积极词汇量。

(二)调查的结果

笔者曾在2009年对07级非英语专业的200人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9%的学生认为口译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重要,87%的学生希望学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口译课。该调查表明,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译感兴趣,并已经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希望能参加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学习,有很大的英语口译学习热情。

三、教学实践与启示

本校对07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3+x”改革实验。前三个学期教授原来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即到大二的第一学期结束,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考试,甚至有些已通过了六级考试。这时,2009年9月,即07级学生大学英语的第四学期开始,我们为全校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些esp课程备选,其中就有英语口译课,而且有240人选修了英语口译课。这一学期的英语口译教学实践对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和启迪作用。下面根据笔者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这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课程的实践,总结一下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英语口译,所以不能过高的期望他们能经过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就能达到英语口译等级证书的水平。所以大学英语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以下方面:了解口译一般知识,掌握交替口译的基本技能,能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基本专题的交替口译,为应对将来的挑战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现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英语口译课本,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选择。

在本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基础理论导入对于学生学好口译有理论指导作用。比如,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学生摆脱语法思维模式,理解口译过程,建立以意义作为口译单位的理念,都有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作用。

英语口译课是一门技能课程,很多学生选修口译就是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的上,能增长一门技能。所以口译基本技能训练应该作为另一部分教学内容。英语口译过程中的技能比较多,到底选取哪些作为大学非英语口译训练的教学内容呢?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院长鲍川运教授曾建议,大学阶段英语口译技能的培训可以主要围绕听辨能力、预测能力、原语复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无笔记记忆能力,这里鲍川运教授强调了这个阶段最好不要涉及笔记训练。

在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主要骨架之后,专题内容选择可以由学生来决定。技能的训练可以以专题内容作为载体,而专题的选择,笔者把决策权交给了学生。笔者对这2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投票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喜欢和最需要接触的专题内容。下面为投票百分比排名前五名的专题内容:奥运等体育话题投票百分比87.5%;旅游观光投票百分比84.2%;礼仪款待投票百分比83.3%;文化交流投票百分比82.1%;商务谈判投票百分比79.2%。

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教师来选择相关专题的文章。选择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范围来选择,避免文章内容太技术化或者专业术语过多等现象,应尽量一般化或者有代表性。然后把口译技能的训练融合到各专题的文章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学生背景知识。

另外,为了提高口译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相应的专题里加入一些电影片段和歌曲的现场口译练习,比如,笔者曾在奥运等体育专题中增添了对奥运歌曲进行现场口译的环节,在文化交流专题中,挑选了一些经典电影的对白和独白片段让学生进行现场口译练习,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摆脱了口译相对严肃话题时的压抑和紧张情绪,口译实践练习得主动而精彩。

在学期结束前,笔者对选修口译的学生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5%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个挑战,67.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口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70.8%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结语

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实践初步显示是成功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而且,目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不完善,尤其是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测试方法等方面。因此,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口译课程是任重而道远的,然而又是拥有广阔的科研空间和巨大发展活力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蔡晓红.以跨学科的事业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卫华.通过口译提高说的能力[j].邯郸师专学报.2004.12.

[5]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j].翻译教学.2000.3.

中级口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法语 口译教材 编写原则

一、当前口译教材的分类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于口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需要大量口译人员的同时,对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这都促使市面上各种口译教材的诞生。总的来看,目前的法语口译教材可以分为三类:

1.针对某一从事专业领域工作人群的教材,比如关于导游、经济、航天、机械、财会等。这类书籍并不少见:《法语导游》、《商贸口语脱口说》、《商务法语教程》、《经济与管理法语》、《医学专业法语教程》等,书中大部分都是各类场景的交际对话。

2.针对需要掌握口译主要技巧和方法的人。很显然,口译技巧是口译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对记忆的训练,记笔记、对数字的翻译、译前准备、跨文化翻译等。比如《法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等。

3.口译备考书籍。例如《法语口译实务》《法语口译综合能力》。该类书籍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其练习取材于报纸、杂志或其他法语出版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及司法。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多社会事件。

4.综合类书籍,其中包含口译理论、口译的方法技巧,并有配套的口译练习等,当前大部分的教材都属于这一类。比如《法语口译教程》、《汉法口译教程――教你从容地表达》。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口译教材出版,但口译教材的编写还有待完善。笔者将目前口译教材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目前的口译教材很多都是由大量词汇和阅读材料堆砌而成的,单纯强调语言的能力,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化。虽然有些教材按照主题分单元,但大多是阅读材料改编为口译练习素材,再配以同语注释、口译评析和参考译文,忽略了口译材料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将口译技巧和材料结合起来。再者,一些口译材料过于专业,没有梯度的递进,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口译的阶段性。

2.一些口译材料机械地选取了报纸或杂志上的文本,没有引入真实的口译材料。而且教材中的同声传译的比例较少,大多都是交替口译。刘和平在书中提到许多口译教材都要求学生完成非日常生活中的口译任务,比如谚语、寓言故事、诗歌或者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并非实际的交际场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笔译教材类似,对于提高口译水平帮助有限。

3.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译是一个方面,听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因此,作为口译教材的补充,音频或视频类的语音材料是相当有效的。口译区别于笔译,因为口语是自发的且不可逆,在时间链上衔接而成。此外,口语不仅涉及选词,还牵扯手势、动作、眼神交流、语调、重复、口误等。所有这些特点只有通过音像或者影像材料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些语音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加易于学生练习。由于口译教材的纸质印刷品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往往在运用语音材料方面有所滞后。

三、编写原则和方法

如今的口译研究已经不断深入,与语言学、认知科学、跨文化交流学等交叉借鉴,口译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注意其特点和规律。笔者认为,口译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口译教材中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个单元侧重讲解一种口译技巧,并有配套的练习,以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口译技巧应当作为一个出发点,总结口译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这些口译技巧,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规避这些问题。此外,口译教材中的题材应由普通到专业。当今不乏以主题来编写的口译教材,这类教材的主题的专业术语相对较难,学生一方面会从心理上产生畏惧,另一方面在接受程度上也不是很理想。

2.真实性。口译教材中的内容应当取材于真实的口译场景,通知、公报、散文、报纸或杂志的内容不应被选为口译教材的内容。此外,现在许多口译教材有配套的语音材料,其中需要有标准发音,也需要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方言发音或非母语人的发音,以呈现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口译场景。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语音材料,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交际状况及处理突发状况的方法。

3.多样性。教材的例句与练习应当涉及各类主体,形式也需要多变。在日常会话中,人的讲话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语病或逻辑不明的现象。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之前进行逻辑分析,明确脉络,才能恰当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4.创新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口译教材不应该局限于纸质书,网络也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但目前的口译教材还没有和网络结合。今后的口译教材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资源多、传播速度快和易普及的特点,推出一些软件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口译实践。

四、结语

在所有影响口译教学的因素中,口译教材起着首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给予学生口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书中的口译技巧及练习也能更好地为学生今后的实战口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口译教材作为转载口译知识的主题,除了要以口译理论为基础外,还应与时俱进,真正与口译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接轨。随着口译市场的发展和口译经验的累积,相信口译教材的编写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和平.法语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岚.同传捷径:法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伟.法语口译实务(二级).外文出版社.

[4]唐杏英.法语口译综合能力(二级).外文出版社.

[5]蔡小红.法语口译实务(三级).外文出版社.

中级口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38-0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国际会议、商务洽谈、外事接待、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中国外语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英语口译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制约着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效果和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了高校的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班级规模过大、不能因材施教、没有统一且与时俱进的教材、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和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这一趋势使得对合格的译员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本科口译教育是“提供笔译和口译的主要资源”[1],作为口译人才的摇篮,高校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提高本科口译教学是向市场传输合格口译人才最佳和最有效的途径。

(一)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口译的即兴特征及其相关知识的广泛性要求口译教学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辅之以理论。“口译技能训练是从认知理解到掌握的内在转化的过程,是从知识到能力的状态,口译实践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这些转化”[2]。众所周知,口译是一项实用性很高的课程,口译教学不仅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翻译实践,因此,译员需要很多时间的练习以持续改善。

然而,高校的口译教学并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主要放在文学翻译教学,因此学生缺乏必要翻译技巧的训练。实践性内容如科技口译、经贸口译在口译课堂很少涉及,教材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如果没有充分的口译实践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当学生从事口译工作时,他们可能会对真实口译任务的实践性感到陌生,从而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并不适合从事口译工作。不难看到,许多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尽管有出色的语言能力、了解他们公司的背景资料,但他们仍然不能从事口译工作,因为他们的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而且在很短的试用期内他们的工作不是很称职,因此才会错失就业机会。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口译实践和见习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译员做准备。

(二)班级规模大、个人专项训练少

在口译教学中,班级规模越小,它可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就越多。目前英语专业的班级约有30名学生,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里,平均每名学生只能获得两分钟,从而缺乏口译的实践机会。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国内大学本科口译教学主要是为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设置的,而不是从基础的新生和大二学生教起;而且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口译水平进行分类。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混杂在一个大课堂,缺乏专业意识。此外,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是相当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大学的口译教学往往收效甚微。

此外,许多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译训练,这样一来他们教授的口译课程实际上成为一个口头形式的翻译课,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口译技能的训练。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读一些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带,而学生们做速记并逐句翻译。最后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这一模式强调知识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控制整个班级,但不利于提升学生必备的口译技能,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够。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模式单调

国内高校口译教学在教材和教学设备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目前,有各种版本的口译教程,不同的学校对教材也有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交替口译教学被划分成不同主题,这些主题与教育、旅游、卫生、环境、科学和技术、医药等密切相关。口译教学的开展就是基于各个主题,相当大一部分教材和辅导用书也是以这种形式编写的。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主题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主题字词句和表达方式,且覆盖了真正口译实践的主要领域。然而,“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题海战术,过于强调语言知识而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3]。

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整合和优化,反馈信息很薄弱。在传统的语音教室里,座位是按行排列的,看起来特别拥挤,而且学生之间彼此分开,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活跃,对坐在教室后排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也很困难。但是在实际的交替口译场景中,人们通常面对面而坐,且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发言人的身体语言、现场气氛、双方关系,等等。此外,口译教学也应遵循现代教学方法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视听设备和其他技术。

二、解决高校口译教学问题、培养交替传译人才的具体措施

英语交替传译教学是一门新学科,具有相当大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鉴于口译教学中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就如何使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培养交替传译人才,以及加强高校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河南工业大学专业口译教学和实践,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提供更多的实践口译机会,缩减班级规模减小每班学生人数,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有机结合等。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口译机会

口译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生必须给他们提供很多实践口译机会,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口译任务;第二,学生不断进行独立的自我训练以锻炼自我表达能力和口译意识;第三,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翻译活动。口译实践中应注重学生口译技能的培养,语言知识的积累,口译职业道德的灌输等等。

口译实践的拓展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纵向维度主要是指口译微技巧的实践,如:口译速记培训、笔记训练、简略笔记训练、数字口译培训等。横向维度一般是指侧重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的口译话题训练。横向维度应该足够广泛,并涉及常用口译领域。在一般情况下,口译教学的规律是先纵向、后横向。

在河工大的口译教学和实践中,口译课老师严格坚持实用性原则,他们通常会在课堂上设计一种真正的口译氛围。例如,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同声传译室,为学生练习口译提供最先进最方便的设备和最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在同声传译室里模仿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整个过程,体验真正的口译现场。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此外,河工大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实践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去外国公司参观或实习,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展览或体育运动会,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加强他们协调沟通能力和口译技能,从而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二)缩减班级规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班级人数过多和个人专项训练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减少每班学生人数并根据个体差异安排教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既然是注重实践,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突出实践,同时必要的理论教学也必不可少。仲伟合认为,口译员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能等[4]。在第七届口译国家会议上,FranzPochhacke教授强调,在实践培训中,我们应该增加翻译理论研究的课程。因此,口译教学课程应该有这些合理的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包括百科知识模块,口译理论模块,口译主题实践模块,口译技能训练模块和双语知识模块等。这些模块贯穿口译教学并发挥着能动作用。

在河工大的口译教学和实践中,每个口译班的学生数量被控制在20人以内,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个人都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口译任务,并要求他们在扎实的双语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流利的双语沟通技巧。此外,课前发现和掌握一些相关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制度化新教材、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是培养译员的主要基地,所以它应该利用这个优势,结合自身特色,在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培养出大量应用型的口译人才。笔者认为,大学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口译人才,教材应该有具体目标,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性和及时性,并具有实践口译方法和程序,从易到难。最好是配备相应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使他们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教师和有关部门应制度化制定一个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全新教材,一方面强调口译理论和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文学翻译和翻译的实践性,并同时合理安排两部分之间的比例。

在河工大的口译教学和实践中,教材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进行优化,与社会发展现实和口译市场需求相结合。我校一些教师甚至在了解本校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自己的专业教科书。

笔者认为,合理和全面的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训的实施至关重要。因此,训练合格和应用型交替传译员,我们的教师改变了一些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体系。在河工大,口译教学也严格遵循现代化原则,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视听设备和信息时代的其他技术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最新信息,并解决口译教科书内容含量少及教材滞后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地方院校口译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了一些他们平时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口译教学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的事业。这需要各高校外语院系、每位课程教师的共同重视和参与,使我国的高校口译教学能更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9-33.

[2]刘和平.口译技巧一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廖素云.论教学型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41-43.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5]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6]刘伯祥.对口译课的观察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18-20.

[7]慕媛媛,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兼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J].中国翻译,2005,(2):38-41.

[8]Franz Pochhacker.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

don: Routledge, 2007.

中级口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 建构主义 口译教学

一、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2198所,其中近八成开设英语专业,而口译课程几乎是所有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必修课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地方院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而在口译教学方面,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探索出适合本科在校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应用型口译人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口译教学的师资薄弱。

梅德明指出口译课教师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经验的双语教师,二是具有丰富口译经验的职业译员,或具有一定经验的兼职译员或者业余译员,经常承担各类口译任务的高校外语教师是理想的口译课教师人选。Dawrant教授指出,一般来讲,一个具有较强双语能力的人,经过5-10年的培训和锻炼方可成为专业口译员,而专业口译员必须经过口译课教师资格培训才可以成为口译教师(梅德明,2006)。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其大多数口译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口译训练,承担口译任务的机会不多,口译实践经验匮乏。教师梯队不健全,往往只有1至2名教师承担口译教学,缺乏讨论交流教学方法的机会,只能自己摸索着进行教学。

2.口译教学目的不明确。

本科阶段口译教学没有明确的大纲,参照人事部出台的翻译资格考试口译和笔译的标准:“二级口译、笔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双语互译能力,能胜任一定范围、一定难度的翻译工作。”“三级口译、笔译: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对于地方院校而言,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很难达到口笔译能力三级标准。

3.口译课时少。

口译课一般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学时少则32学时,多则48学时。然而,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娴熟地运用技巧。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口译学员提出的要求是两年内至少做到2000个磁带小时的练习,这大大超出了课堂几十个学时的长度。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始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即为知识构建的过程,肯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知识习得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由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协作学习、情境创设及真实学习环境下的意义构建(周东彪,2014)。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突出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构建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习者的“学”,而“意义构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第二,建构主义教学活动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真实问题,使学习者习得技能。第三,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同学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彭清,2011)。

三、建构主义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本科口译教学改革

1.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口译教学大纲。

作为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基础,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其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生源质量较专业外语院校及综合性高校有一定的差距,虽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但整体水平很难达到三级口译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大纲,以本院为例,大纲的制定并不是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联络陪同口译能力为目标,同时结合自身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适当加入冶金、采矿等方面的素材,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2.融合工科院校的自身优势,整合各类教材。

传统的英语口译教材,多以专题为导向,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较高。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一堂课“灌到底”的现象,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对口译内容做出积极反映。与教学大纲的制定类似,在口译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至关重要,以本学院为例,结合机电、采矿、冶金、土木等工科学科的优势,在口译技能的训练方面,可以将相关学科的简单介绍性材料作为素材,让学生掌握口译技巧。

3.加强师资建设。

让教师“走出去”,近可以立足于本地,加强与本地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师的交流,互相观摩教学;远可以辐射国内和国际的知名院校,以短期访学等方式,接触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除了教学理念的学习外,还应组织教师进行口译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本人的口译业务素质,以期在课堂中能更清晰地讲解口译技能。

4.基于建构主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例,选取难度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后,创设诸如旅游场景、会议场景,口译完成后,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而后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通过独立探索及协作学习,习得技能,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周东彪.从建构主义视角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