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一、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一)毕业生双选会,双向选择

双选会①,是师范高校向社会各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双选会的双向选择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更多面对面的机会,对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一方面可以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到市场的就业需求和现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师范高校毕业生更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也是给下一届毕业生一堂实地的就业指导课。本校在2013年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向各界用人单位输送了各类人才8 000余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00余人,大学本科6 000余人,高职学院1 800余人。

(二)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

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堪忧,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择业②和自主创业③。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的一种转变与创新,是具有活力的、新兴的一种就业方式。自主创业不仅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社会就业岗位,满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受到国家保护以及相关政策扶持。就当前的社会发展所带给毕业生的住房、婚姻等生活问题来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再局限于专业对口,他们更趋向于去创造、去展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继续深造与政策服务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政策服务,考研、出国深造成为一个重要选择,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范围。据资料统计,2013年考研人数高达180万,出国留学深造人数达到45万人。当然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政策服务,④暂时解决就业问题,比如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自2003年开始实施,当前全国共有西部计划志愿者48 000余名。类似这样的服务计划,不仅向发展较低的地区提供了必需的专业人才,还直接带动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当前师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挑战与机遇同在)

(一)机遇

1.就业环境优良

从调查的几所师范类高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其中除东北师范大学以外,其他几所师范高校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而从四川省的两所师范高校来看,也有着良好的就业形势,所以,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是比较优良的。

2.就业市场极具弹性

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学校。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县级以上城市的公立学校教师趋于饱和,县级以下及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紧缺,反而近几年私立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兴起,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的需求量大、更迭替换较快,提供给师范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加之国家就业政策的鼓励,师范高校毕业生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工作,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考选调或其他职业。随着师范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并不是那么乐观。

3.就业选择多元化

以本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分析,毕业生共有8 322人,其中本科6 130人,专科生2 192人。本科就业5 678人,就业率为92.63%,专科就业1 910人,就业率为87.14%。其中教育部门就业3 19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40%;国有企业就业44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3%;民营企业就业2 26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16%;党政机关就业44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6%;选调生7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94%;升学64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71%;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35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21%;部队和应征入伍1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0%;医疗卫生单位就业1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16%;科研设计单位就业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13%;出国出境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43%;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15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5%。

(二)挑战

1.就业渠道紧缺,就业结构不合理

受教育部门的制度管控,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学校自主招聘和教师公共招聘,就业渠道紧缺。另外,毕业生都寻求到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就业,加上这些城市教育发展较好,对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人数趋于饱和,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少,这些都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淘汰率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教育资源紧缺,对教师的需求量更大,要求也相对较低一些,但往往因为这些欠发达地区教育条件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留不住教育人才,使得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2.特殊学生(女生、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难

由于前几年教师行业招聘过热,教育系统的教师人数已基本趋于饱和,教师岗位减少,有教师岗位的学校也更多地偏向于选择更具优势的男生,女生自然成了就业的“困难户”。加之女生特殊的生理原因,从长远来看,女教师的培养成本更高,相对于男教师来说,事业心、工作能力、个人素质方面女教师都弱于男教师,这是女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情况也相对较弱。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在就业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依靠社会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就业现象。

三、影响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当前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弱势主要表现为啃老、抗打击能力弱、期望值过高、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近些年来的毕业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大,希望依靠父母养活自己。这样,大多毕业生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就不知所措了,抗打击能力差。另外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楚,还一味地追求优越的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都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二)学校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求悄然发生变化,对各方面的人才有着新的要求,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尽一致,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目前,虽然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对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教育还有所欠缺,比如心理方面的指导较弱,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

(三)社会因素

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多部门的管理,包括教育、人事、公安等部门,各级管理部门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各地方虽然需要教师,也不能擅自进行招聘。加之出于各种人事和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各地方教育部门甚至安排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学校教学,严重影响了师范毕业生的就业。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毕业人数

作者简介:杨忠旋(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蒋家琼(197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2-03

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依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作出适时的调整。[1]本文对美国1999~2010年近十二年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我国快速扩展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鉴,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达到相对均衡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美国高等教育各层次变化状况

1.各层次规模的增长速度变化

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毕业人数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对于有着高入学率低毕业率的美国,毕业人数的上升说明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见图1。

2.各层次毕业人数增长幅度各不相同

在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毕业规模扩大,各层次毕业人数逐年稳步上升的大前提下,各层次毕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不尽相同。从图1可以看出,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人数都处于稳定的逐年上升状态。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学士学位人数从1999年的1237875人上升到2010年的1715913人,学士毕业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存在较小的差距,硕士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57056人上升到2010年的730635人,硕士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差距也不大,这说明学士和硕士这两个层次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美国博士生教育向来以严要求、高质量的“金标准”闻名于世,博士毕业人数从1999~2009年这十年除了2001年有负增长情况外大体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只有在2009年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为了满足紧急的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有大幅度扩大,增长率达到134.15%。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博士学位毕业人数增长率最高,其次是硕士层次,再次是学士层次。虽然硕士、博士招生规模的增长率高于学士规模的增长率,但学士毕业人数依然是硕士、博士招生人数总和的两倍,这说明在高等教育成熟的美国,层次失重问题依然存在。

3.各层次毕业人数的阶段增长趋势

学士层次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99年到2002年,有小幅度增长,2002年学士毕业人数规模增长率4.38%,学士层次增长最大,2003年到2009年属于平稳增长状态,2009年到2011年增长率有所上升。2010年的学士毕业人数增长率为3.99%,达到次高点。硕士层次整体也是呈稳步上升趋势,并且硕士层次的毕业人数增长率总体高于学士层次毕业人数增长率,2003年的招生规模是硕士层次招生规模中的一次小高峰,达到9.03%,小高峰后呈现增幅整体下降趋势,2006年降至最低点1.77%,2007年开始有所回升,2009年再次回升到5.52%。博士层次规模增长起伏较大,2001年出现-1.66%的负增长情况,2002年到2006年又开始呈现整体稳步增长趋势,2007年有小的波动,2009年,博士层次呈现大幅增长,高至134.15%,2010年趋于平缓。

总的看来,1999年到2003年各层次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2004年达到一次小高峰,2004~2005年增幅有所降低后各层次呈平稳增长状态。除了博士层次在2001年中出现负增长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因素的影响呈现大幅度增长外,学士、硕士层次整体上基本处于平稳上升状态。从整体增长幅度来看,博士层次增长幅度高于硕士层次增长幅度,硕士层次增长幅度高于学士层次增长幅度,见图2。

二、美国高等教育各层次比例发展现状

1.各层次比例格局发生变化

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已基本走向成熟,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各层次格局不存在大幅度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层次规模和数量上有所扩张,各层次间的比例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士毕业人数规模有明显减少,博士人数规模有相对大幅度的增加。学士毕业人数比例从1999年的71.15%下降到2008年的68.85%,这十年属于平稳下降状态,降幅不大,2009年由于突变因素的影响有三个百分点的降幅,2010年降至最低点65.74%。硕士毕业人数比例增长幅度不大,增减幅度在一个百分点范围内,基本趋于平稳。博士毕业人数情况与学士招生人数情况大至呈现出相背离趋势,博士毕业人数比例从1999年2.5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这十年博士毕业人数属于平稳上升状态,涨幅不大,同样,2009年由于突变因素的影响有三到四个百分点的涨幅,达到博士毕业人数比例的最高峰6.34%,2009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从大体趋势上来观察,学士毕业人数比例在逐年减少,硕士、博士毕业人数比例在逐年增加,学硕博层次比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通过对比1999年和2010年的层次比例情况,可以清晰直观看出这12年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情况,学士毕业比例逐年减小,硕博毕业比例逐年增大(见图4)。学硕博比例从1999年361.82∶100∶9.8变成954.22∶100∶22.41。这说明两个情况,一是美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有大幅度的扩张,虽然学士毕业比例逐年下降,但学士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且增加数大于硕博毕业增长人数总和。二是美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层次的失重问题,学士毕业人数比例依然是硕博毕业人数比例总和的两倍。2010年学士毕业人数比例相对于1999年毕业人数比例放缓,硕博毕业比例增加也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逐步提高,整体规模向更高层次转变,见图5。

2.各层次男女比例

(1)各层次中男女所占男女总数比例。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例格局是学士最多,其次硕士,再次博士。在各层次中男女生所占男女总数比例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相似性,从1999年、2010年各层次中男女占男女总数比例的数据来看,存在一个问题,1999年学硕层次中男生比女生所占比例略低,博士层则是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2010年学博层次中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只有硕士层次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见图6。

(2)男女人数在各层次所占比例。美国高等教育在受到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后,加之个人对教育层次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层次中男女生人数的比例。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1999年,学硕层次的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博士层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到了2010年,各层次的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特别是硕士层次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近三分之一,这说明近年来美国女生接受高等教育多于男生。

3.分科类各层次比例

不同学科的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既可以反映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可以体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总体需求。[4]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共有38个学科群(一级代码)、362个学科(二级代码)和1265个专业(三级代码)。[5]高等教育学位结构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6],本文选取了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学、医学、工商管理、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几个不同学科专业作为对象,将1999年和2010年这几个不同专业的各层次招生比例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对比分析,近而发现不同专业的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存在一些特点。

(1)农学、理学、文理综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层次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大。理学和作为交叉学科的文理综合,在学士层次上比例还有小幅度的增长,在硕博层次上比例都存在小幅下降趋势,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在这两门学科上更加注重学士层次的教育。农学存在学士、博士层次比例下降,硕士层次比例增长的情况,作为研究农业科学的农学,是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肩负着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物质基础的重要任务,农学这一学科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从1999年和2010年数据来看,层次分布比例变化不大,硕博层次比例增长缓慢,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在农学这一学科上对人才的培养重心开始向硕士层次上转移。

(2)工商管理、工学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三产业的学科,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学士层次比例在逐渐放缓,硕博层次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这种变化也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在不断适应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医学、法学、教育学关系社会民生的学科层次比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医学专业学士、硕士层次比例都发生了大幅度的缩小,博士层次比例增长迅速。教育学专业学士层次比例下降明显,硕博层次比例都有所增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法学专业,1999年,法学专业层次比例最大的是在硕士层次,其次是学士、博士层次,2010年,法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层次比例都有大幅度的缩减,博士层次比例出现迅猛增长,高至80.71%,占据法学专业的五分之四。

(4)根据1999年和2010年各学科层次招生比例的数据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不同科类的层次结构总体在向硕士层次转移,比较注重实践经验的农学和作为交叉学科的文理综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倾向于学士层次的培养,作为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侧重点略高于其他学科,更倾向于博士层次,见图7、图8。

三、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的结论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通过对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得出以下几条基本结论。

1.各层次整体规模扩大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成熟,1999~201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稳步扩张时期,2010年整体规模较之1999年有一定幅度扩充,各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说明之前各层次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多趋势,特别是在2008到2009年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硕博层次的毕业人数有大幅度的增加,远超出了硕博层次的平均增长率,2010年各层次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回归稳步增长。

2.各层次比例发生变化

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扩充的情况下,各层次比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学士层次规模逐年缩小,硕博层次规模逐年扩大,学硕比例出现下降,博硕比例攀升。从总体层次规模分布来看,学士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减少,硕博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层次比例重心将从学士向硕士层次转变,对人才培养的重心也将向硕士层次偏移。

3.各学科的层次结构相应发生改变

通过1999年和2010年不同学科门类层次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实践性较强的农学和专业性不强的理学、文理综合的层次重心在学士层次上;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和贴近民生的学科的层次重心将出现上移,重心大体转移至硕士层次,部分学科重心甚至上升至博士层次。

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7]观察美国高等教育1999~2010年层次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层次规模在逐步扩大,各层次的比例重心大体上移,各学科层次结构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然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需求不同,探索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途径将是一项永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SIR ERIC ASHBY,The structure of high education:A world view[J].High Education,1973,(2):143.

[2]GEOFFREY J.GILES,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J].Higher Education,1978,(7):131-156.

[3]Date collection:high education statistics[EB/OL].http://nces.ed.gov/.

[4]何晓芳,迟景明,李霞,等.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研究[J].高教探索,2010,(3):47.

[5]刘少雪,程莹,刘念才.创新学科布局 规范院系设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0):69.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答辩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王同顺 (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工程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定》等管理文件,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 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院整体毕业论文水平的关键。答辩时,学生先将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时间10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超过20分钟。评分标准为: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有了一系列科学、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从总体上看,我院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质量,题目鲜明、论点明确、论证翔实、结合实际。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多能结合重要课题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能有所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系所级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组织公开论文答辩,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学院设立最优答辩奖,对优秀的毕业论文当场予以表彰和奖励,表彰与答辩同时进行,形成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好多毕业论文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

要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专项经费投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优秀毕业论文创作的积极性,出现更多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6年前,随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的首个合作,一场自学考试新的办学模式拉开了序幕。新生事物就像婴儿一样,有可能茁壮成长,也有可能夭折。不断呵护、不断总结经验,是使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

自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点,探索尝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的办学模式(以下简称相沟通班),至今已有6年时间,通过对该办学模式发展实践历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可以更好地发展该项目,也可以为今后开展新的自学考试办学模式起到借鉴作用。在此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自考办学模式的成效与后续政策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发展实践历程的回顾

(一)相沟通项目的立项及招生情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项目从酝酿论证到立项,历经2年时间,于2005年3月同意立项。相沟通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广东省自学考试新路子的探索尝试迈开了步伐。

广外艺作为广东省相沟通项目第一所被批准试点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考学校,于2005年春季开始招生196人,秋季招生107人,相沟通班已开办6年时间,共招生4,000多人。此后在广东省自考委的规范下,要求参与试点的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规定每年招生一次,在秋季统一招收学生。

(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自举办沟通班以来的回顾

1.相沟通班各专业历年情况统计

广外艺自2005年至今,以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考学校的招生专业共有8个,其中有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和美术设计等。前4个专业都在2005年开始招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2006年春季招生,后3个专业是近3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未有毕业生,忽略不统计)。该文以前5个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各年份招生人数、毕业生情况、得到学位人数,以及未毕业人数见上表。

2.对2005-2008年招生的相沟通班各专业情况进行分析(截至统计时间止,尚未有毕业生的专业不进行分析)

英语教育专业历来是广外艺相沟通班招生大户,2005-2008年,共招生1,165人(含2008年仍在校生数264人,实际按901人计算),毕业生共计679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5.36%,得到学位人数108人,占毕业生人数15.91%。未毕业学生仍有222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9.06%。

音乐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292人,毕业生共计148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0.68%,得到学位人数15人,占毕业生人数10.14%,未毕业学生仍有1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9.32%。

美术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25人,毕业生共计7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0%,得到学位人数5人,占毕业生人数4%。未毕业学生仍有5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0%。

学前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99人,毕业生共计136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8.34%,得到学位人数55人,占毕业生人数40.44%,未毕业学生仍有63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66%。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40人,毕业生共计6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6.43%,得到学位人数55人,占毕业生人数84.62%,未毕业学生仍有7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3.57%。

3.对2005-2008年招生的相沟通班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1)按照毕业率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

可见:5个专业中毕业人数最多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率最高的也是英语教育专业;得到学位率第一、二名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是以双语教学为特色的,因此两专业的学生英语程度比较好。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毕业率分析

2005-2008年,广外艺各专业招收的相沟通班学生共有1,657人,毕业人数共有1,103人,毕业率共计66.57%。未毕业人数共有554人,占总招生数33.43%。5个专业都有五年制学生,实际上还有部分学生自考本科成绩全部通过,由于未拿到专科文凭,不能申请自考本科毕业。因此与立项之前预计70%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年限毕业的设想大致相同。各专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分析如下: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因为毕业的学生不需要二外,要学位的学生才需要考虑攻克二外的问题,毕竟要学位的学生在相沟通班中的比例不高,这是毕业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给英语教育学生构成威胁的是那些要背诵记忆的课程,因为英语单词的背诵就已经够呛啦,没时间去应付更多的课程。从实际操作看,目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学生为数少。再加上毕业出去后,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学生有时会耽误回校参加报名考试,这也是客观上造成毕业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技能课、专业课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技能课、专业课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通过率也较高。但是在综合课或是需要背诵的理论课方面,由于这两个专业学生的共同特性与惰性,造成了这些课程的通过率低,也就影响了毕业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学生英语没通过,需要多考三门课程,也是学生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前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科教学计划课程较多,又是突出双语特色,专科教学计划中还有与音乐美术相同的一些技能课程,相对来说压力较大,这是该两个专业部分学生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拿到学位的主要因素,因为强调双语,使得这些学生学位英语的通过率高。

2.未毕业学生目前政策上的出路

2005年,广外艺相沟通班4个专业共招收464个学生,能够毕业的学生354人,占招生总数的76.29%。应该是历年最高毕业率的一个年级。至2011年经过6年时间,英语教育专业还有55人没能毕业,其他3个专业还有55人没有毕业,未毕业共有学生110人,占招生总数23.71%。按照广东省自考委文件精神,相沟通班学生由办班学校负责6年时间,没毕业的这些学生必须推到社会去,在学校学习已经通过的委考课程也相应作废,尚未毕业的学生必须加考原有的委考课程,所有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到各市自考办申请办理毕业手续。广外艺第一批走向社会的学生即将出现。

当然,这些学生通过努力也许能够取得文凭,但是毕竟累积下来的人数多。全省参加相沟通班学习的学生大概有几万人,像这种类型的未毕业学生会越来越多,对这些学生能给予那些出路呢?能有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吗?这是相沟通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优势、成绩与展望

(一)相沟通班的优势,搭建了高等教育立交桥

回顾自学考试相沟通班办学成长的历程,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相衔接的立交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既保证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相沟通班的社会优势,吸纳了社会、私人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社会优势是充分发掘、整合了社会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了高等教育供给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吸纳了社会、私人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班创立以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吸引力,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带动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迅速发展。

(三)相沟通班发展的自身优势,提高了高职教育办学视野,为开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课程相衔接奠定了基础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曾仲研究员曾写论文提议创新自学考试办学模式,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开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技工学校课程相衔接的形式。经过参加多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提高了高职教育办学的视野,为高职院校当好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奠定了基础。

三、几点建议

给予自学考试相沟通班未毕业学生出路,是继续发展自学考试办学模式探索尝试的补充,是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相互沟通、相互承认学分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将可能探索出一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路子。

(一)各类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互认学分

1.原相沟通班主考院校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参加成人高考统考,志愿可填报原来主考院校的本科志愿。建议原主考院校在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被录取后,能够在学籍上承认与成人学历教育相同课程名称的相沟通班全部课程成绩,帮助此类学生在另外一种成人办学模式上尽快取得毕业资格。

2.其他本科院校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参加成人高考统考被录取,非原沟通班主考学校的本科院校,能够采取放宽学分,承认同等层次外校学分的比例的形式,协助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在另外一种成人办学模式上尽快取得毕业资格。

(二)放宽自学考试政策,支持相沟通班学生继续参加自学考试

1.自考大考承认相沟通班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继续参加自学考试原专业的学习与考试,原来所有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的,以单科成绩合格为由,均予以承认学分。

2.非原专业考题的替代办法

对于参加自学考试非原专业考籍的学生,也能承认与现有专业相同课程名称的相沟通班全部课程成绩。

3.非本专业课程总成绩不合格的替代方法

能否考虑有像“不考英语者,以三门课程代替,但考生只能获得文凭,不得申请学位”这样的措施,让考生在本专业的某门课程长期考试不合格的情况下,采取申请别的课程代替的办法来解决有些考生长期被一门课卡住不能毕业的问题。

(三)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

1.主考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相沟通班办学质量,提高通过率

随着相沟通班办学时间的增长,毕业学生与未毕业学生都会增加。如何采取措施,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是摆在有关领导的办事日程上亟待解决的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目前,以广外艺为例,2005—2008年期间,参加相沟通班学习未毕业的学生有504人,这还只是算2005年开始的5个专业,未包括后来新开办的专业、与其他本科院校合作的专业。因此,估计连同其他专业算起来,应该有700~800位未毕业的学生。广外艺在办学过程中,还想出了给学生开足每门课程的辅导时间、校内互认相沟通班相同课程的成绩等办法,来减轻在读相沟通班学生的负担,提高通过率。

目前有的高职院校除了没开足辅导课时外,由于不熟悉自考的规律,办自考的课程辅导方法也不够。加上有的高职院校干脆将相沟通班交给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去承办,这些培训机构为了盈利,除没开足辅导课时外,在考试时还会采取一些不雅的手段,帮助考生获取考试成绩,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因此通过率应该是比较低的。

建议主考学校首先要加强对相沟通班的办学指导,开课指导,以及派出教师加强辅导指导的力度,来协助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其次,要加强自考委考课程考试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相沟通班的办学质量。

2.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参加相沟通班办学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自学考试理论研究。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减少相沟通班学生的负担,如对在校期间参加相沟通班学习又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允许他们全日制毕业离校后还能回校参加课程辅导的措施等来提高通过率。如果委托社会培训机构来承办相沟通班的办学,必须加强监督力度,防止产生对相沟通班办学的不利因素,以及对普通班的办学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语

总结回顾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办学发展历程,目的是为了发展广东省自学考试,是为了使自学考试不断迈开新的步伐,探索尝试新路子。撰写本文,目的在于能够提高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通过率,并为今后开展新的自学考试办学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探索[J].继续教育,2009,(1).

[2]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7).

成人教育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观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情况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即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82万人,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 1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门槛。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增加,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用了1213年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现象并存。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截止6月,本科生就业率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高校毕业生有145万人,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截止7月,各校的就业率从70%以下到95%不等。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截止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5%。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截止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不太乐观,尤其是专科学生,虽然就业率有逐年好转的趋势,但39%学生未及时找到就业岗位,其绝对数并不少。

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表现为结构性失衡:专业能力不符、学历层次不符、地区布局不均等。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且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17.5%;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集中在国有单位,其中大多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中,在国有事业单位就职的占60%,而在企业的不足40%,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导致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太乐观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是传统的精英就业观念、就业制度得不到更新。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

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精英和学术精英,它起到赋予这些精英以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高等教育是用来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地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正如高等教育家纳依曼所说“当人们开始探讨大众化高等教育问题时,尤其是探讨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的时候,明显的是这种高等教育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把毕业文凭的概念必然地与工作职务概念联系起来,这个职务又完全符合他所得到的文凭的资格”。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这种就业现象将变得更为普遍、习以为常。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如德国,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大学生所从事的就是基层的一般性工作。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就业岗位多,择业范围宽,就业压力小,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毕业生完全由国家安排就业,根本没有就业压力。高等学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培养人才,只管“产”不管“销”,毕业生就业只是高校一项临时性的事务工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非常有限,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随之由“精英”走向“大众”,由“天之骄子”变成普通求职者,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毕业生内部也出现明显的分化,校际之间(特别是名校与非名校、重点与非重点之间)、不同学历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高校及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抢占生存发展的空间;毕业生抢占就业机会,抢占人生起始的制高点。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理所当然地从学校工作的边沿走向中心,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中心内容,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而且这种关注绝不会是暂时因为扩招所引起的,而是高等教育规律性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以就业为中心。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由一、二、三产业走向三、二、一产业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达到60%至75%,如199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韩国为11:31:58,新加坡为0.3:30.7:70,日本为5:33:62,美国为3:24:73;巴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4.3%、44.1%、39.8%、34.6%;我国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是27.7%。虽然我国就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就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我国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由1978年的70.5:17.4:12.1,变为2001年的50.0:22.3:27.7。可以预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必将大幅度增加,将会从现在所占比例不到30%,上升到50%左右。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其中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中的半数以上者是取得大学学历的人员。在美国,仅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一项,每年创造的收入就高达2000亿美元,其容纳的就业人数约200万。我国人口总数比美国多4倍,但高校职工才100多万人。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大学毕业生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