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亲情的故事

关于亲情的故事

关于亲情的故事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亲子阅读 亲子感情 情绪认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ding to Children's Emotional Cognitive

FAN Jia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Parent-child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early childhood reading ability, enhance parent-child feelings; especially children's cognitive emotions will have some imp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motional cognition;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for early childhood cognitive emotional impact,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Key words parent-child reading; parent-child feelings; emotional cognitive

幼儿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是情绪认知能力形成的最初阶段,能够影响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亲子阅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亲子阅读中,父母和幼儿共同阅读某个故事,无论是父母阅读过程中的情感还是故事内容本身都会对幼儿的情绪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亲子阅读对于更好的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亲子阅读开展中也应当更加注重一些策略。

1 亲子阅读与情绪认知

亲子阅读是指父母和幼儿共同阅读。应当说,亲子阅读是幼儿家庭启蒙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在这种阅读方式中,父母选择适当的读物,如童话故事等读给幼儿,并且进行适当的讲解。良好的亲子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通过故事、图画等信息让幼儿产生对于事物的基本理解,这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

情绪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直观反映,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情绪认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幼儿对于自我情绪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幼儿对于他人情绪的认知。①对于情绪认知这一概念目前的研究有很多,我国学者杨丽珠(教授)认为情绪认知是对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状态的推测,它依赖于个体情绪认知线索、情境和情绪表现之间的关系、预测情绪反应结果及情绪自我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特别是情绪认知能力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客观环境,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性社会性发展。

在提高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方面,开展亲子阅读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以及情绪变化能够让幼儿较好的感受他人情绪,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同时,在幼儿想象故事情节和画面中,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幼儿自我情绪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良好的亲子阅读,对于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 亲子阅读对幼儿情绪认知的影响分析

2.1 有助于幼儿感受家庭关爱

就亲子阅读对幼儿情绪认知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首先便表现在让幼儿感受家庭关爱方面。在幼儿这一年龄阶段主要的生活环境便是家庭,家庭也是幼儿情绪认知形成的关键部分。简言之,幼儿在初期所形成的情绪认知一般都是关于家人的,包括父母和其他家人。在亲子阅读中,父母和幼儿共同阅读就能让幼儿对于父母的关爱情绪形成一种最基本的认知。

在幼儿的思维中,虽然并不了解什么是关爱,但是通过亲子阅读,会对父母形成一种天然的依赖感和愉悦感,特别是集合一些与此有关的读物,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例如,当父母和幼儿在共同阅读一个童话故事时,父母耐心的语气、对于幼儿关爱的情绪、面部表情等都会被幼儿感受到,从而使得幼儿对此产生一定的情绪认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②同时,这也有利于增进父母和幼儿的亲子感情,让幼儿对于这种感情也产生一定的概念。

2.2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从幼儿的情绪认知来说,其情绪识别主要来自于对他人语言、表情以及环境因素的感知,而利用亲子阅读,给幼儿创造一个故事情境,并且在情境的创设中融入了父母的语言、表情等因素就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在亲子阅读中,父母通过选择一些读物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情景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并且融入其中,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形成一种情绪感知。

同时,亲子阅读对于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还体现在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认知,在一个特定的故事中,故事中的人物就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情景,幼儿在父母的讲读下也会产生自我认知。由此可以看出,亲子阅读是有助于培养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相应的,也就有助于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让幼儿在情商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有助于传递情感和情绪

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情绪感染力。毋庸置疑,情绪是具有传播性的,能够影响身边的人,这便是情绪感染力。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在亲子阅读中,父母及家人的情绪都是会影响到幼儿的,继而对于幼儿的情绪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父母在同幼儿一起阅读相关读物时,父母本身所带有的情绪就会传染给幼儿。当父母烦躁、情绪消极时,那么传递给幼儿的情绪往往也就是负面的。幼儿在这种情绪感染性,无论是对于父母情绪的认知,还是对于其自身情绪的影响都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还可能造成幼儿哭闹等现象。反之,当父母以耐心、关爱等积极情绪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时,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也就会受到相应的感染,在心里产生愉悦、积极的情绪。

在亲子阅读中,还有着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幼儿这一时期对于情感的认知非常模糊,没有形成固有概念,但是在亲子阅读中,父母对于幼儿的情感也会影响到幼儿,在阅读制造的特定情境中,让幼儿感受到这种情感。

3 通过亲子阅读提高幼儿情绪认知的策略

3.1 父母重视并积极开展亲子阅读

作为父母,应当认识到亲子阅读对于幼儿情绪认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亲子阅读并不是简单的给幼儿讲故事,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情境,进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就情绪认知来说,幼儿时期是培养情绪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较好的情绪认知能力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良好的亲子阅读是重要途径,但是也要求父母要充分认识亲子阅读的全面概念,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进行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阅读方法。同时,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和具体情绪认知能力情况,可以制定出相应的亲子阅读计划,使得亲子阅读在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方面更加的合理、科学。

3.2 选择适宜的图书对幼儿进行启蒙

正确选择图书是较好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基础,在亲子阅读中,选择适宜的图书读物非常重要,亲子阅读在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方面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营造相关情境来实现的,例如通过童话故事来营造相应的环境。因而要在亲子阅读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应当选择适宜的图书读物,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童话故事、卡通读物、儿童漫画等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些也是易于创设情境的读物。父母应当注意,要发挥亲子阅读在培养幼儿情绪认知方面能力的作用,在读物选择上应当尽量不要选择识字类等知识性的读物,而应当选择一些更具有故事性的读物。③在故事的选择上也应当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故事,并且还可以选择一些突出家庭关爱等方面的故事,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好的情绪认知能力。

3.3 在阅读中引导幼儿的积极情绪

父母应当了解,父母自身的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因而在亲子阅读中父母应当注意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幼儿,要以积极向上的一面来面对幼儿,而这也会影响到幼儿自身的情绪认知。作为父母,应当在幼儿面前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合格父母的基本素质,不能将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到家庭中来。对于幼儿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较为消极,那么对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要充分表现出对于幼儿的关爱、耐心,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并且因此引导幼儿的积极情绪,让幼儿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在阅读中,父母就可以将故事中主人公的积极乐观精神讲解给幼儿,让幼儿收到相应的感染。积极情绪虽然并不是情绪认知的所有组成,但是引导幼儿建立起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其人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更加健康的培养情绪认知能力。

总之,良好的亲子阅读对于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亲子阅读在幼儿情绪认知方面的影响也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利用这种影响,较好的开展亲子阅读便能够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幼儿父母,应当正确认识到亲子阅读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适宜的亲子阅读,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注释

① 金薇,李小华.亲子分享阅读对幼儿情绪认知成长的促进作用[J].江西教育,2008.Z4:94.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本分析;心理电影;经典叙事;悉德・菲尔德;普洛普;布雷蒙

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技术特点,已经成为将人类潜藏的心理活动显现为外在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心理电影,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工具,反映或展示某个心理学原理或者某种典型心理障碍,因此影片常常涉及幻觉、梦境等叙事时空,并伴随着精神创伤的治愈和心理障碍的突破,从而表达寻求心灵安宁的自我救赎主题。而幻象、创伤、投射、错位、记忆等心理元素也成为影片必备的叙事内容。也正是这些元素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心理电影要在传统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大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碎片,对其进行重组和演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创伤本身交错在一起,虚实呼应,自圆其说。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1]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心理电影,蕴涵着自我救赎的主题,有错位的情感,有创伤的疼痛,有交叉的叙事时空,有投射,有隐喻,有幻觉,这些阻碍观者理解和感悟的元素在经典叙事理论解读和分析下易于理解和体会。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故事的“范式”,有利于我们理清交错的时空,从本质上认识故事基本形式,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注重解决“如何讲故事”的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序列组合模式解析文本,理解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掌握故事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普洛普的“行动范畴”理论则通过揭示人物类型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经典叙事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电影的解读上,更可以用于心理电影的创作中。不同的是,创作是从内而外的,从心理到影像,从解构到结构,这时经典叙事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电影的创作指南,将抽象的、内在的心理元素具象化、外在化,将情感和欲望融入故事中,对应心理结构构建叙事结构,根据情感功能进行人物设置,帮助心理电影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指南[M].魏枫,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0,12.

[2] 侯薇.浅析符号学分析在影像意义解读中的应用――以短片《人质》为例[J].当代电影,2012(04).

[3] 李军.特效叙事:当前电影改编的诱惑与陷阱[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愁;俄狄浦斯情节;纳西索斯情节;母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2-01

一、从希腊神话纳西索斯谈起

俄狄浦斯情节是一个关于人类内心世界成长历程的源起与发生的故事。而纳西索斯情节则是一个关于人类对于自身认知与迷恋的故事,弗洛伊德把“自恋”引入到性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之中,并阐释“自恋”是阶段的后续发展,进而形成恋物行为。

而拉康在“镜像阶段中”阐释了人类对于自身双重误识即把镜中的自己误认成别人——“自我”指认成“他者”;而当他认出镜像中为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幻像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生迷恋。

“幻想”在拉康看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幻想指涉满足的欲望。欲望追求的是永远迷失的目标,准确的说,“幻想”的功能是维持欲望而非满足欲望。然而欲望的转嫁将来会发生在任何事物之上,用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的表述,便是某种“激情客体”。人们对于自身以外事物的关注痴迷多半是一种情感的转借。然而电影制作正是充当 “激情客体”最佳手段。

二、对于《乡愁》中“乡愁”的剖析

“乡愁”正是人类对于幼年记忆的追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每个游子的内心独白。海德格尔说:诗是一种度测,诗是一种还乡。诗在某种层面是质朴的,这里的“还乡”就是回归本源,回归质朴,回归故土。《乡愁》的开篇到处弥漫的迷雾正是对于故乡的祭奠,虽是意大利的小镇,但却充斥着俄罗斯的景致,俄罗斯的秋天也是这样浓浓迷雾。安德烈的乡愁也是无数流亡异国他乡、被故土放逐的人们的集体追思,他们为了故土的明灭而奋力探寻,却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得到反而是流亡异土的命运。正是这种悲情的命运与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了俄国压抑、流亡、救赎的人文情怀。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也跳不出逃亡的命运,《乡愁》的画面充满诗意,充满导演对于故乡的眷恋。压抑的情怀与俄国社会政治形势息息相关,那个时期俄国流亡者浪潮有过三个高峰期,也就是说,在三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有众多的俄罗斯仁人志士由于种种原因流亡国外。

在《乡愁》中安德烈宿命般地与多米尼克相遇。多米尼克在周遭邻里的眼里是个疯子,他持着蜡烛走进温床般散发热气的温泉与把妻儿关在房间里七年在众人眼中都是荒谬而不可接受的。然而蜡烛是光明的隐喻,温泉散发的雾霭则象征着愚昧与控制,而这到处弥撒的雾霭也正是安德烈脑海中故乡的景象,“疯子”要以己之力照亮晦暗,扫去雾霭,可悲的是这微弱的烛火注定抵不住那一滩污水。

三、乡愁是意化的母亲

乡愁是意化的母亲,留恋故土就是追思母亲,追思那老去的容颜。我们小时候依赖母亲,因为她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长大追思故土,因为那里有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那里有我们生命源初的记忆与轨迹,我们无法忘怀那些对于自身人格塑造成型之地。

在《乡愁》中时隐时现发黄的黑白画面是故乡在安德烈意念中的再现,塔可夫斯基这样的安排在契合主题的同时亦把自身对于故乡的执念融入影片之中。《乡愁》可以看作是导演对于故土的自述,影片中没有明确的苍老母亲的形象,剧中人安德烈的脑海中回旋的总是异乡中故乡的情景,就算梦中亦是如此,但母亲的形象总是隐晦的,我们会在故乡的情景中看到衰老的妇人,怀孕与日常生活形象的妻子,他们都安静无言,显然是思绪中的情景。教堂中的圣母亦是世人之母,导演对于母亲的执念在此间也并未得到彻底宣泄,然而故事跌宕展开过后,安德烈回归故土,而故土仅是脑中的幻像,画面渐远想象屈于现实,意大利的废墟包裹着游子也包裹着他的故乡,悠扬的歌声中飘起远方的雪,画面出现简洁的意大利语:Dedicato alla memoria di mia madre,Andrey Tarkovsky.(谨以此纪念我的母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而后屏幕渐黑故事结束。这是导演唯一最为直白的表述,但却也是本文论述的核心。纵观整部影片都在呈现这股浓浓的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我们可以把其比看成文学叙述的“明线”,而内涵其中的“暗线”却是对于母亲的怀念。

四、结语

本文从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出发,通过借鉴弗洛伊德、拉康二者对于俄狄甫斯情节与纳西索斯情节的论述,并运用精神分析电影符号学中关于“镜像”理论在影片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论述“乡愁”在某种曾面就是对于母亲的留恋与对于自身的爱怜的两种情感的交织即恋母与自恋两种情节的综合的观点。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第4篇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著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著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著,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著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回顾课文

同学们,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救白蛇 得宝石 救乡亲 变石头。)

同学们你们看,前一个故事埋下的伏笔,在后一个故事的发展中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故事就是这样推进的。

二、回顾复述故事的方法

讲故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故事情节完整,我们在四年级时也学过怎样简要复述课文,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做才能在讲故事时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梳理主要情节。)

三、练习复述

现在请大家以“救白蛇得到宝石”为内容,自己试着讲一讲这段故事,可以讲给你的同桌听。谁想毛遂自荐到台前讲故事?(我觉得你特别棒,讲得文从字顺,内容也具体完整。)

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除了故事情节完整,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里想法;加上合理的想象,拓展文中没有的内容;以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口吻讲故事。)

四、变换角色复述

文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那你能不能用上刚刚我们讨论的方法,小组内试着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互相提建议,并最终推选一人讲给大家听。

过渡:在即将大山崩塌、洪水来袭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如果你是海力布,你打算怎样劝说不愿离开的乡亲们呢?

面对这即将遭遇的险情,你会怎么想?

生:要是我就这样告诉乡亲们,他们肯定不会相信,但是不告诉他们,他们就性命难保了。

生:山洪就要爆发了,但是我又不能跟乡亲们说,因为我会变成一座石像。但是,如果不跟他们说,那他们的性命就难保了,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回乡亲们那么多老老少少的生命,肯定是值得的。

生:这真是太糟糕了,我一定要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乡亲们。

师:听到这个消息,海力布心想:这怎么办啊,大山崩塌,洪水来袭,乡亲们……不行,我得赶快劝他们搬家。于是,海力布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快搬到别的地方去吧,这里不能住了!”乡亲们听了很奇怪,有一个乡亲站出来说:“海力布,这里住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叫我们搬到别处去啊?”又有一个小孩听了他忍不住哭了起来:“不要,不要,我不要搬家。”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

师:孩子们,他讲得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你说得太好了,这里我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加入了心理活动,文章就显得生动多了。(板书:加入心理活动)

还可以怎么讲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呢?

师:那请你也想象一下,听到海力布的劝说,还有谁会说些什么呢?

生:海力布的母亲说:“海力布你别胡闹了,搬家这种事可不能乱说呀!”

生:海里的朋友说:“海力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让我搬家就怕老老少少的吃不消啊。!”

生:海力布的叔叔站出来说:“海力布,我们这儿这么多人一起搬家,托儿带口的多不容易呀。”

师: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了人物对话,我们再去讲这个故事,是不是更有吸引力了?(板书:改变人物对话)

学到了这些方法,我们先自己练一练,待会儿再来讲一讲。

师:四人小组先读一读海力布第三次劝说乡亲们搬家的内容,然后讨论一下哪里可以加入心理活动,哪里可以加入变成人物对话,哪里可以配上动作、神情,然后自己练一练,把这个片段讲生动。

(生交流讨论,并进行个别展示)这些方法我们都掌握了,那么要想讲的古诗与众不同,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生:我们想加入海力布在宣布消息时,乡亲们切切私语讨论的声音。

生:我们想在海力布变成石头以后,加入一位乡亲说的话:“海力布,是我们对不起你,没有早点相信你的话。”他又对着乡亲们说:“乡亲们,快走吧……”

师:了不起,他又教给了我们一个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他把原来没有的情节也想象出来了。(板书:想象故事情节)

师:老师迫不及待想请你们来讲这个故事,谁愿意?

过渡:刚刚我们以从海力布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感受了这段故事,那么站在乡亲们的立场上,他们又是怎么想的?谁来以乡亲们的口吻讲述一下?

忽然听到要搬家,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听到海力布说出实情,忽然看到他变成石头,你又有怎样的表现?

五、缩写故事

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猎人,明知道自己说出实情会变成石头,却义无反顾,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至今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可是很多到那里旅游的游客并不了解这块石头的来历,你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向这里的游客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呢?

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当你读到一个比较长的好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就需要缩写故事内容,让它变得短一些、简单一些。怎样缩写呢?下面是对课文《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概括出来的,哪些句子是改写的。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怎样才能做到简要介绍?(通过摘录、删减,既要内容完整,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语言精练,让游客在驻足游览时,能迅速了解“海力布”这块石头的来历;具体描写部分可概括写,对话部分可改写。)

六、知识拓展

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关于石头的民间故事?

其实《望夫石》、《卧牛石》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民间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用上这三种方法创造性地讲故事,等到下节课课前进行养心三分钟时我们一起分享。

七、作业:小练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去探寻更多的民间故事,也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寻找一下这块传说中的“海力布”的石头,在茶余饭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