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规考试

法规考试

法规考试

法规考试范文第1篇

《教育与职业》:为什么要修订18号令?

杨志刚:2004年颁布的“办法”,对于保障国家教育考试秩序,规范考试违规处理,打击考试舞弊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考试管理和组织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办法”的规定已难于完全适应实践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主要是:

1.适应国家教育考试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近年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中的学校考核成为与高考关联的新的考试形式。此外,高校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招生中的术科考试,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这些考试是高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考生成绩及最终录取,其公平公正性越发受到社会的重视。防范和处理在此类考试中发生的作弊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但“办法”对此类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有必要在“办法”中对国家教育考试的概念和相关规定作出修改。

2.打击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有组织作弊等行为的需要。目前考试安全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的有组织作弊,成为突出问题。为此,需要“办法”有针对性地在考试作弊的认定与处理上增加相应的规定,以适应查处和打击此类作弊行为。

3.加大对严重考试作弊行为惩戒力度的需要。对考试作弊只设置取消当次考试成绩的处理已不适应考试管理的需要。实践中,本专科、研究生招生有关工作文件中已增加停考一年的规定,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也设置了停考的规定。对于严重作弊的考生给予停考,增大其违法代价,是教育考试管理的迫切需要,亟需修订“办法”的相关规定。

4.有利于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实践中考生因对考试作弊的处理不服、提出诉讼或者行政复议的案件时有发生。“办法”相关的救济规定不够具体、明晰,是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完善有关救济程序,增加听证环节,以有利于保障考生合法权益。

5.加强考试管理有关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是根据考试组织与管理实践的进展,需要明确视频监控录像的证据效力。近年来标准化考点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视频监控已成为加强考场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视频监控录像的证据效力在“办法”中尚未明确,需要加以规定。二是“办法”规定的考生诚信档案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考生诚信档案系统及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考试诚信制度,整合和完善各种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与职业》:本次修订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杨志刚:修订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家教育考试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考试管理、解决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国家教育考试的制度性建设;有利于全面维护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等。

严厉打击考试违规行为是当前维护国家教育考试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举措,“办法”的修订要为新形势下从严治考、依法治考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违规处理程序,在保留对如何认定和处理考生违规行为的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听证程序的安排,增强对考生合法权益的保障。

考虑到此次修订以解决“办法”在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因此,按照规章修订的相关要求,采取了条款修订的方式,对需要修订的条款及其内容逐一作出修订,形成《教育部关于修改的决定》,以教育部令第33号的形式。同时,根据该决定的内容对“办法”的条款修改后形成新18号令,重新。这样,有利于保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教育与职业》: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

杨志刚:本次修改涉及“办法”十五条内容,共做了三十处修改。其中主要的修改内容有:

1.进一步明确国家教育考试的概念。将原第二条对国家教育考试所做的定义,修改为:“本办法所称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面向社会公开、统一举行,其结果作为招收学历教育学生或者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依据的测试活动”。这一表述,可以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统一考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的学校考核等相关考试涵盖在内,进一步增强了国家教育考试概念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2.进一步细化考试作弊的认定规则。将原第六条的相关款项内容做了调整,以提高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涵盖性和针对性。其中将原第(四)项:“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修改为“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凡有携带设备的行为即构成作弊,以增加对利用高科技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将原第七条第(二)项:“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修改为“评卷过程中被认定为答案雷同的”,以解决由于使用通讯工具作弊,出现答案雷同已经不限于同一考场的问题。具体如何认定答案雷同,由考试机构作出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3.完善对扰乱考试秩序情形的描述。将原第八条第(三)项:“威胁、侮辱、诽谤、诬陷考试工作人员或其他考生”;修改为“威胁、侮辱、诽谤、诬陷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考试工作人员、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增加了“以其他方式侵害考试工作人员、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个别考生通过篡改他人注册信息,侵害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情形。同时,增加了“故意损坏考场设施设备”的违法情形。

4.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术科考试以及高校等方面组织的单独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纳入处理范围。将第九条第二款修改为“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当次考试各科成绩无效。”其中,增加了考试的“各阶段”成绩无效的规定。增加这一表述后,可以将艺术、体育考试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的学校考试等作为高考的一个阶段,在这些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其统一高考成绩亦无效。

5.对严重考试作弊行为给予停考处理,加大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在第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一)组织团伙作弊的;(二)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三)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四)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增加了对严重作弊考生给予停考处理的规定。

为加大对有关在职人员参与考试作弊、扰乱考试秩序的处理,在第十七条专门增加一款:“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议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理。”

6.完善考试管理与组织程序。在第十九条增加一款,规定:“考试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发现考生有违纪、作弊行为的,应当立即通知在现场的考试工作人员,并应当将视频录像作为证据保存。教育考试机构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回放,对所涉及考生违规行为进行认定。”明确了视频录像在认定考试作弊中的证据作用。在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后增加两款,“考生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行为,由组织考试的机构认定,由相关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组织考试的机构做出处理决定”;“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场视频录像回放审查中认定的违规行为,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认定并做出处理决定。”进一步细化了有关考试违规作弊的处理要求。

7.增加考生权利救济程序。对作弊考生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加强有关程序设计,保证有关考生陈述、申辩和得到救济的权利。将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给予考生停考处理的,经考生申请,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应当举行听证,对作弊的事实、情节等进行审查、核实”。对给予停考处理的考生,允许其通过听证程序进一步申辩说明。

8.进一步规范考生诚信档案制度。将第三十条修改为:“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保留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人员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中记录的信息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删除、变更。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可以依申请接受社会有关方面的查询,并应当及时向招生学校或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招生参考条件。”

此外,还对“办法”有关条款的具体内容和表述等,进行了适当修订、调整。

《教育与职业》:教育部为确保新18号令落实,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志刚: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一是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部有关修改决定及新18号令的相关内容,做好解读工作,努力使全社会清楚、让每名考生尽知有关新的考试规则、要求、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应后果,营造“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在教育系统组织召开新18号令的专题培训会,向所有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负责人宣讲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并通过他们对本地区市、县及各考点的所有参加考试工作人员、全体监考教师等进行逐级培训。三是对考生和学生加强诚信考试教育。各地招生考试机构要结合新18号令,修改完善诚信考试承诺书有关内容,组织所有高考考生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考生签订;各地教育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向在校学生开展新18号令、诚信考试及案例警示教育。

链接

教育部关于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节选)

为进一步保障考试安全,维护考试秩序,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中违规行为的处理,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人员的合法权益,教育部决定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做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面向社会公开、统一举行,其结果作为招收学历教育学生或者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依据的测试活动。”

法规考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财经法规;职业道德;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1

会计证考试是根据《云南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规定,2005年11月开始到2009年11月会计证考试实施笔试,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会计证考试由笔试改为无纸化考试,2012年9月会计证考试制度改为全国统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上岗证书,而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参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的考试。

会计证考试制度改为全国统考,由于教材涉及到五个方面“会计法、支付结算、税收、财政法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考试难度与往年的相比难度增加。财经法规合格率难以达到六十分,任课教师要对中职考生考试失利的心态应如何进行调整,现就会计证考试的合格率谈一谈教学方法:

1 用标准来理智的看待成绩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对会计人员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即凡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职考生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中,应该学会“二加二加二”的学习方法,陶行知说:“思有其序,学有其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知识向考试能力的转化,两周要学会概括通读一遍教材,两人合作学习涉及五个方面知识的迁移内容,两周上网搜索各出版社的考试题型;紧扣章节案例疑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将考试大纲要点考点内容从章节零散的难点聚合为重点的整体内容,改变在学习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不住教材的关键,教师要从旁巧妙点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

考试失利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职生文化知识面比较狭窄,会计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对考题分析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二,全国无纸化统考考试,上机操作做题速度比较慢,对机题的识别能力比较弱;第三,对考试存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考试时精力不够集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正确的评价考试成绩不合格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当每一次考试结束时,都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不要成为不良情绪的失落者。考会计证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通过读懂教材是考试的关健,如“税法制度”与“预算法”知识相衔接。章节之间连续巩固三个概念,解决五个综合案例,要不断的善于归纳和融合知识点,使困扰考生的问题变得清楚明了,通过会计证考试考生醒悟了对专业知识学习。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学会反思考试失利的因素,中职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起步,更符合会计岗位的要求;不合格者只是再绕个小小的弯,对学习不要灰心丧气。学习的道路是崎岖的,每一种国考都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难得的一次收获。任何考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而是敢于直面“合格”与“不合格”,考试结束要及时调整好心态,为下一次考试积极做好准备。

2 用定位来激发求知欲望

会计证教学中要做到“准”和“练”结合,采取指导性和督促性的教学方法。中职考生常在抱怨会计证国考太难,而题库中的题型在组合中往往造成难易不平衡,有的题量税收就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抽到这样的题型是很难合格,这时“抱怨”成了不合格考生的说辞。教学过程应该做到三清楚:清楚教材内容和考题内容的结合;清楚上机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对答;清楚各出版社难点和考试难点的存在的差距。考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考试的实力不足,考试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打折扣的给分。但是由于中职考生对纯理论的复习,教师需督促学生挖掘教材本质,在问题悬念的驱使下自主探求新的知识。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率。

中职考生经历了会计证的考试,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证这本证书的份量,这次考试的合格实际上他们已经看到学习专业的重要性。任课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学会总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逐步达到会计合格人员的标准。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运气不好,而不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只有做到一不烦,冷静思考考试成绩,二不燥,用乐观的心情参加国考,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人生进步的指南,只要能真正的付出时间学习,就一定能获得会计证书。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你的努力与勤奋会有机会领取这本有份量的会计证书。

3 用信心来启动学生探究之心

爱因斯坦说“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以参加考试为目标,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这样学习中才会有动力。学习中要学会三勤:勤问书本知识,因为国考的教材不统一,需对照多个出版社的教材进行学习;勤思考,思考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解答疑点知识;勤用网络来浏览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因为考点的案例题的分析时准确答案比较容易混淆,如发票的开具,领取发票出具什么证明,用对比式教学指出发票开具的要求,发票的种类,发票偷税的罚款,从“发票”的讲解中总结各种判断题的知识点,做多项选择题时考生发现很多知识点是综合知识,很难准确的选出二到四个答案。综合案例题涉及五个方面会计法、支付结算、税收、预算法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规定的内容。做题时学会在转折处提出问题,考试时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遇到疑点难题师生要相互交流寻找突破点,鼓励考生自己去挖掘课程之间的规律学习方法,不要因一次的不合格而否定自己学习的进步。学习中注意掌握要点,记住难点,如《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十种违法的会计行为进行罚款,对单位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罚款题型考生就要注意三千到五万的数值也在其范围内,而不是忽略。因为上机考试的时间只有60分钟,考题内容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题同教材内容相近,要用自信心来排除影响学习的障碍,同时制定出该课程各章节的复习内容,把握好考点内容,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去面对考试。

古谚曰“失败是成功之母,苦难乃人生财富”。选择会计证的考试,就多选择了会计岗位就业的机会。会计证考试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国考的会计证是对中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是对中职考生会计综合知识能力的测试,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会计实际工作的方向,使会计证考试的合格率真正成为考评会计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合格率。因此,让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继续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好准备,相信我们都会成功。最后送大家一首诗追梦少年《天涯共此时》:文海怀旧玉堂景,雅枫追忆霜叶红,鸿雁远瞻千秋业,孺鹏锦绣傲云时。预祝考生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战国).

法规考试范文第3篇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5个月

17.私自转借导游证供他人使用的,应扣除 ( C )分。

A.2 B.4 C.6 D.8

18.对正式导游证与临时导游证的区别,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

A.取得证书的前提条件不同 B.申领程序不同 C.有效期限不同 D.效力不同

19.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 A)行为,由旅*政管理部门对该导游员和导游员所在的旅行社予以处罚。

A.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 B.在讲解中掺杂庸俗内容

C.私自承揽或直接承揽导游业务 D.擅自调整或变更旅*程

20.导游员江某在带团中,因安排超计划购物与旅游者发生争执,当旅*政管理部门对其工作进行检查时,发现其未佩戴导游证。旅*政管理部门可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 A)的处罚。

A.罚款 B.扣留导游证 C.警告 D.吊销导游资格证书

21.《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 C),这是导游人员的法定职责。

A.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B.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C.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D.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

22.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被吊销导游证的人员( C )。

A.不得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B.不得颁发导游资格证

C.不得颁发导游证 D.不得从事旅*业的工作

23.某旅行社欲聘请具有特种语言能力的李某临时从事导游活动。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应( D )。

A.由李某向市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B.由李某向省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C.由该旅行社向市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D.由该旅行社向省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24.导游人员张某在带团中,擅自减少旅游项目,应当受到旅*政管理部门暂扣导游证(B )的处罚。

A.一至三个月 B.三至六个月 C.六个月至一年 D.1年

25.导游人员在导游活动中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扣( B )。

A.6分 B.10分 C.4分 D.8分

26.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C ),不仅要处罚导游人员,还要对委派该导游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停业整顿的处罚。

A.擅自变更接待计划的B.造成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害的

C.欺骗旅游者消费的 D.擅自中止导游活动的

27.某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由旅*政管理部门对( A )进行处罚。

A.某导游员及其所在的旅行社 B.某导游员所在的旅行社经理

C.某导游员所在的旅行社部门经理 D.某导游所在的旅行社

28.申请领取导游证的人员,对旅*政部门逾期不予颁发或不予答复的行为,可以采取的司法救济途径是( B )。

A.向上一级旅*政部门申请复议 B.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向上级旅*政部门重新申请领证

29、《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证的有效期为( C)。

A、1年 B、2年 C、 3年 D、4年

30、《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时,由旅*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处人民币( B)的罚款。

A、500元以下 B、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

C、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  D、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

31、导游人员年审管理中,要求导游人员必须参加所在地旅*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年审培训。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 C )。

A、 40小时B、48小时C、56小时 D、64小时

32、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导游人员在导游活动中有( A)的,扣除10分。

A、有殴打或者谩骂旅游者行为的 B、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旅游项目的

B、 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取小费的 D、未携带正规接待计划的

33、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戴导游证,且拒不改正的,处以(B )元以下罚款。

A、 1000 B、500 C、200 D、100

34、导游人员在导游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计分方法实行( A )。

A、年度10分制 B、连续10分制 C、累计10分制 D、综合10分制

35、导游人员未能通过旅*政管理部门的年审继续从事导游业务的应当( A )。

A、扣除10分 B、扣除8分 C、扣除6分 D、扣除4分

36、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被吊销导游证的人员( C )。

A、不得参加导游资格考试 B、不得颁发导游资格证书

C、不得颁发导游证 D、不得从事旅*业的工作

37、西安市某旅行社欲聘用具有特定语言能力的李某临时从事导游活动。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应( D )。

A、由李某向西安市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B、由李某向陕西省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C、由该旅行社向西安市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D、由该旅行社向陕西省旅游局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38、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的,经(C ),方可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政部门申请领取导游证。

A、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经旅*政管理部门核准后

B、在导游服务公司登记或经旅*政管理部门核准后

C、与旅行社订立合同或者在导游服务公司登记

D、当旅*政部门核准后

法规考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高等数学;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719-05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和终身性趋势来讲,高等数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学生终身接受学习的基础,数学已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 更是成为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思想[1]。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文理并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数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数学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正因数如此,各高校中不管是理式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广泛地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大量涌入大学,使得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越来越多,这门课的补考率在各个高校中更是名列前茅[3],以致于很多学生提到高等数学就害怕。学生普遍反应高等教学内容太抽象,难以理,因为听不懂、不会做题,从而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这种现象迟迟没有改善,高等数学已经教学成为了各高校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和管理人员希望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质量,进而改进教学方法,考试主要的作用就是对考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但是由于考生的人数多,试卷中的题目繁杂,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对教师进行数据分析造成了很多麻烦,他们很难以从中获得隐藏的信息,教师们基本上是通过直观的判断,同时使用一些简单的数理统计知识进行决策,但这样做一方面缺少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得取的结论也不尽人如意,因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等数学考试中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其内含的、未知的却又实际存在的数据关系,才能了解学生的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 关联规则及Apriori算法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与数据挖掘相近的同义词有数据融合、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这个定义包括好几层含义:数据源必须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其次发现的是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的知识要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4]。

数据挖掘的分类方式很多,根据数据挖掘的任务分为如下几种:分类或预测模型数据挖掘、数据总结、数据频繁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趋势发现等;根据数据挖掘的对象有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文本数据源、多媒体数据、异质数据库、遗产数据库、以及Web数据源等。关联规则分析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知识点与题号之间的关联关系,我们得到了教师感兴趣的关联规则,例如:最小支持度min_sup=40%,最小置信度min_conf=90%,表示在全部考生事务中,有40%的考生第13道计算题和选择题做对;如果第13道计算题做对,那么选择题做对的可能性有90%,更进一步,第13道计算题的知识点或相关内容掌握好,那么选择题的所对应的知识点或相关内容掌握情况就会比较理想,可以得出这几道题之间在知识点上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

4 结论

在本次高等数学考试中,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是对微分、积分、极限基础知识的检测,计算题第13,14,15,16题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微分知识的运用能力,计算题第17,18,19题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积分知识的运用能力,计算题第20题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极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单项统计表中,得知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得分率比较高,从中可以说明考生对这阶段所学到的知识点基础比较扎实。在计算题中第18,19,20题得分率很低,小于百分之20%,也就是说150名考生中做对的不超过30人。第17题的得分率也只有29%。由于第17,18,19题是有关于积分知识的运用,第20题是有关于极限知识的运用,从表中结论得出考生对积分知识和极限知识只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深度的运用。

从多项统计表可以看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与计算题第13题的关联度最强,由此可以表明考生对微分知识掌握的最好。

数据中最小支持度min_sup=40%,最小置信度min_conf=80%时,计算题第13题和第15题最对的可能性有40%;当考生第15题做对的同时第13题也最对的可能性有80%。从单项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第18、19、20题考生得分率很低,说明这些试题对于学生较难,教师可适当调整难度,从而降低学生补考率。

从多项统计表与强关联规则表可以看出,第13,15题考生得分率较高,而且关联度在90%以上,又因为13,15题都是关于微分知识的题目,由此可以得出题目内容可能重复的现象,教师可适当进行删减,这梓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田家伦.浅议文科专业中的高等数学教育[J].曲靖师专学报,2000(11):62-63.

[2] 赵乃虎,高书敏.对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62-63.

[3] 黄永平,王健.Web数据挖掘在高校教务考试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9(6):68-69.

[4] 刘美玲,李熹,李永胜.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83-84.

法规考试范文第5篇

【摘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自2012年1月全国开展无纸化考试模式以来,该课程的通过率一直是考证科目中最低的,影响了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因此,有必要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教学改革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一)无纸化考试的特点及带来的挑战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财政部2009年4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会计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和展开,2012年1月以来,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国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由原来的单独出题改为全国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无纸化考试。

在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下,《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通过后一年内,通过《会计电算化》上机考试,考生就可以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无纸化考试模式下,每个考生的考试试卷都是随机组成的,并且考试成绩即时生成。考试方式为实行《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科连考,考生各科成绩必须一次性同时合格才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基本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是会计工作岗位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之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有会计法的知识、又有票据法、税法、财政法等法律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多。为降低同一考场不同考生试题重复率,采用无纸化考试的模式下,题库的题量非常大,考核的知识点既全面又细致,教材上的任一知识点都可能被抽到。因此,《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中通过率最低的一科,意味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是否通过直接决定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

(二)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情和学情分析

我院财经管理系会计电算化专业成立近40年来,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一向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通过率。然而,2013年7月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范围内实施无纸化考试,三科连考且必须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新模式,使得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考证通过率迅速降低。截止到离校前,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2013级学生考证通过率累计37.44%左右,远远不及以前传统试卷模式下的通过率。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入学的录取分数要低很多,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而且高中时代在学习上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多数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传统纸质考试模式下,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考试经验给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做笔记加上记忆进行强化巩固,多数学生都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但在无纸化考试模式下,随着考核的知识点范围的扩大,教材上任一知识点都可能成为考试试题的命题点,这一变化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即使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记住这么多的知识点,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自信心。

二、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难点较为集中,考试时模棱两可,主要原因是内容枯燥,没有兴趣学习,因而无法记住相关知识点。本文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与资格考试考点融合

为激发学生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动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结合起来。教师在教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既适合教学又适合考证的教材,并且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对零散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并掌握。

2.建立模拟考试平台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在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由于有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对考试操作界面不熟悉,容易造成考试时慌张,进而影响发挥。

通过模拟考试和相关练习,有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促进教师对此部分教学点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通。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兰贝斯会计无纸化考试模拟教学软件、长沙青蓝软件系统和网中网会计技能竞赛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进行测评练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测评检查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无纸化考试模拟测试丰富实际考试时的经验。

3.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

整合资源,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情景式教学法。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影像和flas视频等再现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该课程与专业技能比赛、课堂知识竞赛相融合。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其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在本专业技能比赛方案的设计中,应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知识点的比赛内容和项目。②为营造班级内部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课教师应经常组织课堂知识竞赛,并制定一系列的的奖惩措施。

(3)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章节案例,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和难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往年的可准标准给定的考核c评价标准虽然包括过程性考核(40%)和期末理论考核(60%)两部分,但是过程性考核只包括考勤(10%)、作业(10%)和章节测试(20%)三个方面,尤其作业和章节测试可能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调整过程性考核的组成部分,除考勤、作业和章节测试外,还需加入学生与教师平时上课时的互动,包括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教学评价改革后过程性考核依然占期末总成绩的40%,但其组成内容改为考勤(10%)、作业(5%)、章节测试(10%)、个人表现(10%)、团队表现(5%)。

四、无纸化考试下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备注:由于15级会计专业学生仍在校学习,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做统计。

通过对13级和14级会计专业学生离校前考证累计通过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2014级学生离校前考证累计通过率75.45%左右,和2013级学生37.44%的通过率相比,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排除考证次数增加带来的考证通过率提高的因素,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考证次数及通过率做了调查问卷,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出:13级会计专业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47.67%,14级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60.53%,15级学生单次考试通过率平均为73.53%。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小娟.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转变[J].职业教育.2014(26).

[2]雍媛媛.基于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模式下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