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课步骤

说课步骤

说课步骤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对模因论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模因理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将之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步骤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说课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组网技术;交换机;本征VLAN;管理VLAN

中图分类号:TP391.1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透露,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近期将对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不积极投入教学或者授课水平较差教师逐步予以淘汰,从而形成教师教学竞争和淘汰机制[1]。在众多课程中,组网技术是网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绝大多数工科院校学生首选专业课,学好组网技术对学生来说有章可循,对教师来说也将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1 组网技术课程

组网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组建网络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网络基础理论知识[2]。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大模块:交换机部分,路由器部分以及广域网。笔者在几届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交换部分的管理VLAN和本征VLAN时碰到许多困惑,在此,我将同大家一起分享两个重要VLAN的学习心得。

2 管理VLAN和本征VLAN简介

管理VLAN,是一个虚拟的接口,和物理端口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三层的接口,需要IP地址,就像路由器的一个接口。有了这个接口以后就可以在远程计算机上登陆他了,而不需要连一根网线去管理它[3]。

交换机的trunk端口默认允许所有VLAN的数据经过,这些VLAN数据经过trunk口时封装了VLAN号来区分数据,因此交换机在传递数据时不停的进行封装和解封装操作,消耗大量CPU资源。为了缓解交换机压力,引出本征VLAN概念,它是在trunk端口传送数据的时候唯一不对帧进行封装的一个特殊VLAN。因为是唯一的一个,所以交换机收到没有封装的数据帧的时候直接将它们传送给本征VLAN,这样即区分了VLAN流量,也降低了交换机资源消耗,达到双赢目的。

3 管理VLAN和本征VLAN配置和实现

3.1 需求描述

3.2 实验拓扑

3.3 配置步骤

步骤1:三台交换机之间启用VTP协议,在一台交换机上创建VLAN 5,VLAN 10,VALN 20和VLAN 30后并将连接电脑的交换机对应的三个接口分别划分到如图一所示的VLAN中。例如F0/2划分到VLAN20。做完这一步三台交换机的VLAN信息完全相同。

步骤2:按照表一所列IP在三台交换机上分别配置管理VLAN的IP地址。

步骤3:按照表一所列IP,掩码,网关地址对三台电脑进行正确配置。

完成前面三步骤,测试电脑是否可以通过管理VLAN对交换机进行管理,在电脑上测试结果如下:

C>telnet10.1.1.98

Trying 10.1.1.98...

%Connection timed out;remote host not responding

PC>

结论:远程管理失败

分析原因:电脑通过交换机的管理VLAN地址对交换机管理失败是因为电脑所在VLAN和交换机管理VLAN属于不同VLAN,仅仅配置二层设备是无法连通,因为二层的交换机隔离了广播域,需要利用三层的路由器才可以使不同的VLAN之间连通。

步骤4:在局域网三层设备路由器F0/0接口启用四个子接口,分别给四个不同的VLAN专用,例如子接口F0/0.5是给VLAN5使用的,它的配置方法如下:

R1(config-if)#int f0/0.5

R1(config-subif)#encapsulation dot1Q 5

R1(config-subif)#ip add 10.1.1.97 255.255.25.224

完成第四步后继续前面的测试,实验结果依然相同。

分析原因:三层路由器的子接口IP地址其实就是各个VLAN对应的网关地址,电脑的网关地址已经按照表一进行了正确配置,但是三台交换机只是设置IP,没有设置网关地址,需要在每一台交换机上设置默认网关。

步骤5:在三台交换机上设置默认网关,以S1为例,设置如下:

S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0.1.1.97

完成第五步后再次前面的测试,此时结果如下:

PC>telnet 10.1.1.98

Trying 10.1.1.98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Password:

结论:远程管理成功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全网已经连通,演示过程可以很方便的帮助我们理解管理VLAN的含义,接下来步骤6到步骤9是用来理解本征VLAN的含义。

步骤6:将交换机连接交换机的所有接口本征VLAN由默认的VLAN1改成VLAN5。即三台交换机共六个接口,以S1的F0/5口为例:

S1(config)#int f0/5

S1(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native vlan 5

步骤7:将交换机连接路由器的接口F10本征VLAN也设置成VLAN5,配置方法同步骤6。

测试:用电脑和交换机S1测试连通性,结果如下:

PC>ping 10.1.1.98

Pinging 10.1.1.98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分析原因:虽然交换机的本征VLAN已经设置成VLAN5,但在整个局域网中,路由器连接交换机的接口也需要将本征VLAN修改成VLAN5,否则出现本征VLAN不匹配现象,导致包含VLAN5和其它VLAN之间的通讯受阻。

步骤8:将路由器R1的接口F0/0本征VLAN修改成VLAN5,设置如下:

R1(config-if)#int f0/0.5

R1(config-subif)#encapsulation dot1Q 5 native

再次测试电脑和交换机S1之间的连通性,结果如下:

PC>ping 10.1.1.98

Pinging 10.1.1.98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10.1.1.98: bytes=32 time=31ms TTL=255

Reply from 10.1.1.98: bytes=32 time=31ms TTL=255

Reply from 10.1.1.98: bytes=32 time=31ms TTL=255

Reply from 10.1.1.98: bytes=32 time=15ms TTL=255

3.4 结论

步骤1到步骤5说明,电脑IP地址所在VLAN和交换管理VLAN不在同一个VLAN时,通过在三层的路由器上设置子接口IP地址作为各个VLAN的网关地址,然后在交换机和电脑上分别设定默认网关,可以实现任意VLAN的电脑远程管理交换机。步骤6到步骤8说明,在局域网内部修改本征VLAN,要求在所有交换机连接交换机的接口以及交换机上联三层路由器线路两端接口上都进行修改,否则会出现本征VALN不匹配现象有可能导致网络不通。

4 结束语

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来帮助学生掌握组网技术课程中碰到的难点知识非常可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秉承在实践教学中教理论,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有趣。学生不再觉得组网课程理论晦涩,不好懂,反而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组网技术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竞争力,而且对于他们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知识并非都是有趣的,不受欢迎的课该淘汰吗?[J/OL].http:///jy/system/2014/10/10/011060933.shtml.2014,10,10.

[2]杨挚诚.虚拟手段在远程教育组网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3]管理VLAN介绍[J/OL].http:///link?url=4sga_4fBEL_XafTKaNTa-_90zjVASP8LjTLVD_JygeR6eqDRgbPJOBi3x3yyqAGj7DSDTvBJkMdc6HRu4Zue5_.2013,02,06.

作者简介:马朝辉(1974-),男,湖南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说课步骤范文第3篇

(一)语法课堂步骤

课堂开始时,李老师欢迎了同学并发放了讲义。她告诉学生们这一堂课他们要学习定语从句。步骤1: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句子,而后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作用。句子如下:(1)Sheisabeautifullady.(2)Thewomaninredismyteacher.步骤2:让学生们回答“beautiful”和“lady”以及“thewoman”和“inred”的关系。之后老师给出了定语的定语。步骤3:再次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句子,并让学生指出画线部分的作用:(1)ThemanwhoistalkingwithmyteacherisMr.Zhang.(2)Icannotunderstandthebookthat/whichyougaveme.(3)Thegirlwhosefatherworksatahospitalisanactress.步骤4:让学生翻译这三个句子,并且让他们注意句子中修饰名词的修饰语。之后老师给出了定语从句的定义,并进一步给出了定语从句中先行词的定义。她特别区分了以下四个关系代词:who,that,which和whose。步骤5:老师给出了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练习题如下:(1)Heisthemanwantstoseeyoutonight.步骤6:老师让学生翻译一些中文句子。之后她总结出了一些定语从句的特殊情况。步骤7:家庭作业:完成讲义上的关于定语从句的练习题。

(二)语法课堂案例分析

Kumaravadivelu指出学会如何监测课堂教学,是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认为监测课堂教学包括细致地观察课堂的各种步骤和活动。因此,可以认为课堂在教育中包含了教学和学习的最核心内容。Kumaravadivelu认为课堂上,“想法和意识形态,政策和计划,方法和材料,学生和教师全部都汇集在了一起”。因此,课堂也是检验教育中创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最佳地点。二语习得领域中有大量关于如何观测课堂的模型,这里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采用Kumaravadivelu沿用的产出导向模型(prod-uct-orientedmodel)。为了建立教师的行为档案,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描述是必要的。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指示、学生做出的回答以及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个模型对于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的视角理解课堂是有较大帮助的。表一列举除了对课堂行为的观察及这些行为在教学法上的用意。从表一可看出,步骤1和3采取了相同的教学策略,就是在给出新的语法知识前,运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教学的目标内容。而在步骤2中,教师充当了协助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总结出定语的定义。步骤4、5、6则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是翻译法、归纳法及练习教学法。步骤7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对学生们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法点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看出,这位教师也主要讲授了定语从句的定语和结构,就是说她更加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但是却忽略了语言的功能性。课后的练习主要是一些填空题和翻译练习。这是一堂公开课,也就是让其他教师进行参照和模仿的课堂形式。从这位老师的教学步骤来看,她所使用的教学法有些单调。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中也是非常普遍的。这种课堂法并没有利用交际教学法是它的主要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中重要概念的解读

(一)交际教学法的背景

交际教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晚期英国语言教学领域发生的一些变化。交际教学法是对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回应。英国应用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语言交际的熟悉度上面,而不是仅仅对句法的掌握。对于这些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套有一定规则的系统,而是一种用于创造意义的动态的资源。语言学习者需要区分学到的知识和学到的方法。换句话说,语言学习者需要明白学到的各种语法规则和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合适地有效地使用这些规则所存在的差距。

(二)交际能力的组成

交际能力最早是由Hymes提出的,随后该理论被其他学者不断地探讨和完善。[4]Hymes开始的论点是,如果语言的使用者们想要能够实现交际的目标,那么他们不仅仅需要掌握语法规则,而且要更加清楚语言在真实环境中是如何使用的。此外语言的交际能力可分为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语法能力也被称为“语言学能力”,而其他的三个方面可以被称为“非语言学能力”。这里主要沿用了卢植[4]介绍的定义和分类方法。1.语言学能力语言学能力包括关于语音、词汇和句法的知识。卢植认为交际能力中的语言学能力和实现语言的结构相关,这是一种内化的功能性的能力。语音能力的定义是“能够辨认和发出一种语言的有意义的声音的能力”。词汇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够辨认出本族语使用者所用词汇的意义,并且能够理解词性和一些常用的搭配方法”。句法能力可以理解为“辨认并且能够使用特定的语法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在交流中使用他们的能力”。2.非语言学能力非语言学能力包括三种: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能够实现交际的目的并非易事。这些能力的分类也并非完美,但是它们代表了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方面。社会语言学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够解读语言的社会意义,并且使用包含合适的社会意义的语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双方打招呼的方式和双方的熟悉程度有关。话语能力是指“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书面语,包括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不同类型的书面语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者必须能够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能够使整个话语自然连贯,符合逻辑。策略能力是指可以在新的社区和文化语境下,使用非书面语在多种场合下交流的能力。例如一个人进入新的文化背景时,他很难完全了解所有的表达方式,当他表达遇到困难时,他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和眼神进行大致的交流。

(三)从交际教学法视角对案例的反思

在上文中提到的案例中,教师似乎只强调了语法形式的教学,而忽略了真实使用的语言。石洛祥、齐迎军[5]认为教学课程安排必须全面考虑到方法和目的、过程和内容。而教学材料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案例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显然过于依靠语法形式的教学和练习题。她较少地让学生理解实际文本中的语言,进而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策略。如果学生的英语课基本上都是这种以语法为核心的形式,那么当学生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真实的交流时,可能会遇到不少问题。刘小芹提出了在我国应当推行交际教学法的建议。她认为在21世纪高中英语教师不能把自己局限为一名“教书匠”,而是应当运用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法的改革。交际教学法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真实发生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语法规则教学。

三、结语

说课步骤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风景画艺术的特点风景色彩等方面 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风景画艺术富有的特色及鲜明的色彩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风景画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风景画。②根据对像进行写生。

3、情感目标:通过对风景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创作。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如何欣赏与绘画风景的知识、进行户外写生。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欣赏风景画,怎样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风景画的画法

步骤一:导入新课

〔播放〕:——《水彩画教学》。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绘画吗?

②风景画有那些特色?

引导学生小结:欣赏风景画的色彩,了解风景画的画法。

2、教师总结,水彩画正如它字义所明示的——是用水作为媒介调和颜料,从而达到艺术家创作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就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描绘景物这样的理解以及人类目前所发现的史前壁画而言,水彩画是人类绘画史上最为古老的画种之一。

(板书:色彩丰富的风景画)

〔课件演示〕:(出示风景画的资料)

风景画的图片——视频——老师讲解与创作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风景画,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步骤二:介绍风景画的知识。点击:〔课件播放〕——风景画视频教学——学习风景画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风景画的起源与画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风景画,风格多样的风景画,风景画的的基本特点。

2、意义:

讨论:为什么要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的色彩?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风景画是绘画中比较有意思的一门艺术。是用写生和欣赏相结合的艺术,把风景人物形象的进行描述,以丰富多彩的颜色来描绘大自然的真,善,美。

3、风景画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谈一谈风景画的美感)

教帅总结,风景画既是一种绘画,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4、风景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问:风景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多姿多彩的风景无处不见,但是我们要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描绘,记录这美丽的画面,并且赋予他生命的意义,情感的色彩。

步骤三:风景画的画法:

〔课件出示各种风景画的图片〕学生谈谈这些风景画的好看之处。

教师总结:风景画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各种风景画的风格各异。 介绍特点:

① 构图:在整个画面中物体的摆放位置,有中心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等。

② 在构好图的基础上,用熟褐或群青把风景写生的对象的大体位置,比例勾画出来。

③ 铺大色调;从写生对象的主体开始上色,确定画面的冷暖关系,铺好大色调。

④塑造;开始对主体进行细致刻画,在对其次体进行刻画。

⑤调整;对画面进行调整。

1、演示创作过程:〔播放——演示课件〕

①起形。

②定出对象的位置。

③铺大色调。

④刻画。

⑤调整。

2、完成一副色彩风景写生作品。

步骤四:学生课堂观看色彩写生视频,教师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色彩风景画写生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 新课。〔课件播放〕——风景画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如何进行风景画创作

1、教师提问:那位同学知道风景画的意义?

2、教师讲解:风景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也可以为他人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作为欣赏艺术来装饰房子或公司等。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景色彩颜色非常丰富,不同的颜色象征不同的品质、性格、气度。

步骤三:如何调色

1、固有色,

2、光源色,

3、环境色

步骤四:作业 要求:〔出示课件〕

1、完成一副色彩风景画写生

2、注意事项:

①构图合理。

②色彩协调丰富。

步骤五:课堂欣赏

学生欣赏大师绘画作品

教师进行讲解。

步骤六:点评作业

方式:把学生完成的写生作业贴在墙上进行比较,表扬画得好的作业,鼓励画得不太好的同学继续努力。

小结:

说课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成本会计 难点 建议

【abstract】this text analyses the weak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difficulty of teachers at the course of cost accounting teaching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cost accounting difficulty suggestion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每次上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带有一种“畏惧”感,担心学不好这门课。的确,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它必须掌握《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最终为有关决策者提供信息。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计算量大且抽象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畏惧”《成本会计》课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WwW.133229.COM部分学生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牢固,遇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等。

㈡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当中的要素消耗。对大多数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的专科学校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各生产阶段的要素消耗自然不清楚。

㈢学生缺乏“系统”的观念。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成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成本项目是关键,要正确计算成本项目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学习成本会计,弄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而感觉所学知识很凌乱。

㈣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尽管成本会计当中没有高等数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数学计算,许多学生难于应付。

㈤教材内容的差异。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内容和体系的编排上也是差异很大,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在成本的预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编排顺序(主要是一次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成本的分析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二、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消除“畏惧”心理 。 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我在第一节课不去直接讲成本会计的概念和内容,而是通过身边的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由学生来回答并展开课堂讨论分析。第一,“你们使用的桌子和椅子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里我有意没有限定生产场所),生产当中都有哪些消耗?”。这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是看着桌子找答案;有些学生从车间的情况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消耗;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买树、伐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的消耗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状况,我把其中的一些意见归类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给他们一个参考答案。最后,强调指出成本会计要做的就是算出桌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这就是成本会计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把成本会计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学生身边的东西。其次,成本会计并不是就成本算成本,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这样又提出成本会计第二个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哪些?”,此时学生提出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样成本会计的第二部分内容-—“成本控制”自然就引出了。通过这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打消了学生的“畏惧”情绪。

㈡树立“系统”观念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讲解制造成本法时,仍然以桌子为例,桌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他由桌面、桌腿、桌斗等部件组成,只要这几个部件做好了,组装起来便成为桌子。同样道理,产品成本也是由几个项目组成的,只要产品成本项目算出来,当期的产品生产消耗便能找到,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等于算出了成本,并据此初步引出制造成本法的一般思路。

㈢突出“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计算是成本会计的一大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费用要素的分配 从理论上讲,所有费用分配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费用的分配标准,这一点在讲费用要素的分配时必须讲清楚。如材料费用分配的标准可用定额材料消耗或重量,人工费的分配标准可用实际(定额)工时等。有关公式的描述最好采用文字方式,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分配费用的公式可概括为:

费用分配率=

某受益者应得分配对象数额=该受益者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2、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 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上,顺序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先讲哪一个呢?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尚无统一标准。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一次交互分配法,后讲顺序分配法。因为有了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结果,在排列辅助生产部门的顺序时就容易多了,否则还要专门计算一次辅助生产部门的消耗,加大了计算量。尽管这样做没有考虑分配结果准确性的逐渐增加。

3、适当保留小数,尽可能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 费用的分配尽管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应力求准确,尤其在分配率的处理上应保留小数点后4~6位,否则,利用分配率计算的结果和差额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从而使有关费用分配不准确。有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不太在意,同一个例题中分配率的小数点保留位数不尽相同,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4、把握成本计算方法的难点和关键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中,品种法是基本的方法,熟练掌握品种法对于学习分步法和分批法均有帮助,因为品种法的程序体现了其他两种方法的程序,利用分步法和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离不开品种法,因此要求学生对品种法必须熟练掌握。

⑴教学中,对品种法除了一般的讲解外,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例题介绍其计算步骤和方法,这一部分并不抽象,主要是太繁琐,通过做题使学生掌握步骤和方法是关键。为此,我一般讲两个例题,一个是教材上的例题,这个例题不难,有助于学生了解品种法的过程,但是,它不宜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第二个是自编例题,在讲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思路,进而完成其全部计算过程。通过这两个例题的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品种法。

⑵分步法有两种费用结转方法,即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成本的还原,还原的基本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上一步骤产出的半成品成本结构进行分解,如此自后向前逐步分解还原,直到第一个加工步骤为止,然后再将各加工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加以汇总,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具体计算当中有两种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第一个方法,再从第一个方法中推出第二个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

① 倒推法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步骤产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② 比重法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月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金额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由以上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公式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形式上的区别仅在于分式的分子和后面的成数项换了一个位置,前者在理解上更简单一些。目前,许多教科书是直接给出第二个方法,虽然这样做起来简单,但不易理解。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一是结转过程的抽象性,这个必须通过图示说明,一般的教科书均有相关图示,尽管各种表示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同的;二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各生产步骤费用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广义在产品的理解和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计算。广义在产品从定义上理解,只要产品生产最后的加工步骤没有完工均按在产品处理,实际计算中采用如下公式更简单一些;

某步骤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后续各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

+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另外,计算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时,若最终产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不是一个,则转入产成品的份额就必须考虑这个耗用量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加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若干根辐条、若干颗珠子等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产成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产成品数量×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

5、关于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⑴在成本报表的分析当中,连环替代法是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强调的是影响总指标的各种因素的排序,在排序的时候应该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内含指标后外延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同性质指标看相关性。替代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替代顺序,具体做法是按指标的排序结果由前至后逐个指标由基期到报告期改变,在改变某一个指标时,该指标前面的指标固定在报告期,而该指标后面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某一指标改变前后的总指标的差即为该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⑵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分析中,无论是计划降低指标还是实际降低指标,其对比基准是相同的,即以上期实际指标为基准,所不同的只是计算总成本时采用的产量不同而已,前者采用计划产量后者采用实际产量,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⑶因素分析中,纯产量变化不引起成本降低率的变化,对学生来说也不好理解。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量变而结构不变,它对降低率的影响是降低率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比例变化,因此结果不变。这样讲学生似乎表面上理解了,其实课后问学生,他们大多都似懂非懂,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们讲一个小例题,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