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范文第1篇

小学教师“一册三研”说课比赛方案

为了提高对学科课标的整体把握,灵活驾驭教材,打通学科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精准教学,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华师教育研究院培训内容,学校研究决定举行主题为“把握课标驾驭教材精准教学”暨胜利小学教师“一册三研”说课比赛,特制订本次比赛方案。

一、说课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

二、参加人员

原则上全员参与(不参与的向学校说明原由)

三、比赛流程

1. 周一上午放学前将自己的“一册三研”课件以级部为单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打包上传给杨立元。(周五已上传的不再重复上传)

2. 周一下午根据上传名单,确定说课次序。(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排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班级顺序排序)

3. 自周二下午开始根据安排表依次说课。

4. 地点:3号楼二楼会议室

四、组建评委

五、考核评价

1.凡参与说课的教师基础分为2分,所有选手不分学科按4:6评选一、二等奖,一等计2分,二等计1分。

2.根据学科要求择优推荐,在11月30日接受华师教育研究院专家的指导点评,被推荐者量化计2分。

附1:

说课时间

序号

姓名

学科

年级

备注

11.17下午1:30

1

2

3

4

附:2

说课时间

序号

姓名

学科

年级

得分(100)

11.17下午1:30

1

2

说课教案范文第2篇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弟子规说课教学案例参考资料,仅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弟子规说课教学案例参考一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四句,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2.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故事:一个玩笑、抱憾终身;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幼儿朗诵)

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二)学习“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1故事引入:一个玩笑抱憾终身

2、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幼儿欣赏。

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三、幼儿学念“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打节奏读。

4.分组赛读。

四、巩固学习

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17、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28、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

30、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33、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弟子规说课教学案例参考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小结: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吗?,懂得怎么去做事情吗?

4、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吗?

三、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四、家庭作业:

说课教案范文第3篇

我奉献》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第8条“体现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有对公共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的要求。同时本课响应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公共参与”素养。

《友善相待 文明有礼》这一课时从公共生活的“共同参与”角度,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规则,重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通过对公共生活中现实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要建立联系,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公共意识、他人意识,因为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公民的自身形象,更是文明社区、公共生活建设的需要。

公共生活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有过接触。但是,原来的学习主要围绕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来体现友善,而本课是从公共参与的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参与的实践中不断辨析与反思,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培养学生的公共教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友善待人、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个人素养,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增长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在公共生活中应为他人着想”的观念,因此,本课需要在此基础上迁移这一概念进行下位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公共生活靠大家”,愿意做一名有公共教养的人。另外,通过对本课中事实案例的不断剖析与反思,从自身到社会尝试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生长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理解和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

2.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懂得公共生活中共同参与和奉献才能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认识到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教学重点)

3.通过为创建文明社区建言献策的活动尝试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树立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教学难点)

本课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以“参与公共生活我支招”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输出本课学习的结果。结合课堂所学,在“享受美好公共生活的同时,应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大概念下,通过对大量社会生活中案例的辨析形成正确认知,最后用建言献策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突破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公共空间,并且认识到公共生活中要有规则意识,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呢?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从而引出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设计意图:由前面的课程知识导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角度理解友善待人、文明有礼对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意义。

活动二:友善相待 参与公共生活

这个环节分以下四步展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友善待人,认识到“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平等待人”都是“友善”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对身边的亲友友善相待,也应对陌生人予以理解及适当的帮助,尤其是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保护。

第一步:“新闻案例 感受友善”。

展现教材中的新闻案例,带领学生就“有人说,餐馆老板不仅提供的是免费早餐,更是浓浓的爱心,你同意吗?”这一观点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是“友善”的体现。

第二步:生活点滴 传递友善。

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在遇到“有人问路时,邻居需要帮忙时,遇到小同学摔倒时,餐馆服务员为我们上菜时”我们可以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在辨析中理解友善离不开人们的相互关爱与帮助。

第三步:保护尊严 感悟友善。

展示问题:社区衣物捐助方案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人们友善之举也需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第四步:法律法规 彰显友善。

通过对活动园中法律法规内容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从法律层面是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

通过这四步的学习,认识到友善相待不仅是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体现,更是文明社会法治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法则,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活动三:文明有礼  培育公共意识

第一个层面——“参与公共生活 践行文明言行”

提问“构建和谐的环境到底与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通过情境讨论不文明行为会造成的影响,不断剖析不文明行为的危害。通过三个情境(公共场所随处扔垃圾,展馆内大声喧哗,公共生活中排队加塞儿等不文明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便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文明有礼在公共生活中的必要性。由于这样的不文明行为常常引发大众的不满,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往往在公共生活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第二个层面——约束个人行为 珍惜良好形象。通过教材活动园中周总理在上学时期常以“容止格言”来规范自己言行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要从小学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学习,知道看似不起眼的小节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公共参与素养,所以我们要时刻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赢得他人的尊重。

活动四:遵守新规《条例》 争做文明市民

文明有礼不仅展示了个人形象,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由书中情境“小刚的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影响?”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反思,从而知道在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言行都是不管不顾,心中没有他人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行为对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极为不利,必须加以纠正。

为了加快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各个乡村和城市都制定了文明新规。以《北京市文明促进条例》为例,各省市以立法的形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同时以惩戒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为提升国民素质,各级政府不断发力。

设计意图:自律加他律的方式对规范公民文明行为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法则,也是公共教养的体现。

友善相待,文明有礼地为参与公共生活,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讨论、剖析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学生逐渐理解了个人的文明素养对创建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从而愿意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去。那又如何实践呢?我们选择以“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共建美好公共生活”为主题撰写建言的方式,将本课内容学以致用,由知导行。

说课教案范文第4篇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如:

1

2

3

3

2

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一个条件行不通两个条件行不通三个条件

三边

探究活动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特殊------一般

说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的必修课,它与其它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由于很多中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 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能让学生获得需要的知识。在担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笔者意识到实践操作能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更要加强实践环节,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在丰富学生数学教育理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案例学习是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生动的教学例子,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案例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优秀文本教案和课件,让学生了解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播放教学实录和视频案例,让学生观摩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和评价视频文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板书设计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学生在观看了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平均数》教学实录视频后,学生们展开讨论,发现吴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组织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在“玩”中学习数学等优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环节,使学生对于优秀的课堂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好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教学原理,建立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教会学生学写教案或者说课稿

在案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对某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文字的教案或说课稿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从教材中寻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网络中的电子教案或说课稿给她们看,让她们自己总结这些教案或说课稿的基本格式。在熟悉基本结构后,让四个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自由选择小学数学的内容,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教案和说课稿。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教案和说课稿进行细心批改,进行适当的点评。例如班级中有一组的同学在选取了小学三年级的《年月日》内容后,她们的最初集体教案在对月份的划分和闰年、平年的区分主要知识点存在思路不清,条理不强的问题。教师提出了对教案的看法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分析并进行修改教案,对于改好后的教案,师生之间再一次讨论、分析、修改,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为止。

3 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试讲或说课实践

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能给学生良好的教学示范,写教案或说课稿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模拟试讲或说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职前实践,是学生找工作面试时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根据每小组所选取的主题和写好的教案,做好课件,由小组长安排她们在课外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在课堂上,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讲一部分内容,合起来能讲完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在学生试讲或者说课时,班级中的其它同学充当小学生的角色,认真聆听。当同学的讲解结束后,其它同学一起评价发言的同学试讲或说课中的优缺点,然后再由发言小组的同学自评和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能让其它同学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帮助发言的同学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4 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实习

在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中职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深入到小学的课堂是真正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两名或者三名实习生由一名在职的小学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对她们的实习生活进行安排。实习生先听课,亲眼目睹指导老师上课的风采和教学过程,与班级的小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实习生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在指导老师指点和帮助下进行上课。中职师范生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得到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实习结束后,要求中职生与指导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向指导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等作用。教学评价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采用某几次的笔试成绩来计算的。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笔者曾采用过如下的评价标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教学除了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强化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情, 充分利用条件, 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在加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5):152-153.

[2]黄玲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 201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