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1篇

一、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小组合作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就是给学生留足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可说、可演、可唱、可跳、可写、可画、可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有积极影响。在生生互助过程中“交流讨论”,要经历思考的过程,要自己组织语言,将问题清楚地表达给同学。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激励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让思维活跃,对所亲身经历的内容记忆深刻,不易忘记,更能通过合作,集思广益,使课堂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学生间的友谊,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了树立展示自己信心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可以使课堂更为开放,民主、和谐、宽松,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习兴趣,使愉快学习成为可能。

二、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

要相信学生,敢于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堂上会逐渐多了一些“小老师”,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高了,兴趣也就更高了,学习的热情也会更高涨。学习困难的学生本都是教师一个人辅导,有了小组合作,他们就成了小组的事情,整个小组的同学都加入进来帮助他、关心他,他们的进步就会更快、更大。小组合作中小组间的评比、竞争更加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小组成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精神。这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小组。学习可以变得很轻松,教学也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关键在于你是否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适时把握合作的问题与时机

什么时候合作,什么问题需要合作,这都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一些需要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讨论比教师讲授会更卓有成效。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适时加以引导。教师不相信学生,担心影响进度,是“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问题。

四、教导了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

夸美纽斯说过,教导了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通过教使学生对于所教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听到或读过的东西可能会在一个月之内就会忘记,但是假如他把它教给了别人,它就会变成他身上的一部分,是难以忘记的。所以他劝告人们,假如一个学生想获得进步,他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内容常常教给别人,即使他需要学习,也应该去教。有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教师讲授为5%,学生阅读为10%,学生讨论为50%,学生实践为70%,学生教别人为95%,合作学习能够创设这样一种教和被教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和教,从而真正地实现持久的学习。

五、小组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要注意定规则,如“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第一发言人答得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最后组长定论。学生通过组内质疑、探索、练习,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态度、能力、观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合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需求的人做好准备,实现教育意义。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其明确的责任,组内每个学生的各项职务和责任也采取流动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做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给学生充分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前,教师要对新知识进行一些讲述,一方面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引导与扩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多时候对问题的理解度并不够,小组间的讨论要时刻切入主题,教师的调控作用很重要,应及时点拨示范,研究教学设计,做针对性评价。当然一个新的事物开始出现时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日就能见效的,教师应有信心、耐心和责任心,鼓励并帮助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滋味,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并走向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必须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它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呢?近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自学协作式

课前自学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

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1.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式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其次,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

再次,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最后,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视作为权威者,而是合作者。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现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者大喊大叫,甚至对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一个彼此尊重、关心、协调、互助、分享的支持性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培养自律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客观分析能力;善于创造性思考,不为旧习惯和周围的环境所约束;具有协同和协调的精神,重视相互团结和帮助。运用好“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运用中出现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从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教学合作学习探究,仅供参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新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合理划分合作小组,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为了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构建要科学合理,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估,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的差异趋于合理,体现小组的异质性。小组成员一般都为4~6人,组内成员有着不同的分工,还可以不定期交换角色,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兴趣是一种最强的合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积极的体验,从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第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育部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安排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或者一些学生能够独立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而那些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和价值。让小组成员各自发挥优势互补,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那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些内容不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1.良好的组织纪律。小组中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要想合作学习有效,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展开,避免没有价值的争论。当然所谓的纪律约束,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把学生管死,不让学生自主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而不乱。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合作中,不代表自己不用思考问题,不动脑筋。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有准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否则合作学习就不会成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形成依赖的心理,不习惯主动思考,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敢说,才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用通顺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他人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很有必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表达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效的合作学习,既需要自主思考,畅所欲言,又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发现问题,达到优势互补,一起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否则,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要用之有法,更要用之有度。

总之,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切不可盲从,而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霜.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课改操作策略:小组建设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有效性;合理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4-01

教学苏教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一堂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块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白布,最多可以做几条底是45厘米、高是20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巾?

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100×50÷(45×20÷2)=11(条)(平方厘米)

马上有个同学举手站起来反驳:因为要解决的是算一算最多可以做几条三角巾,要考虑在实际操作中的白布长和宽至少分别要45厘米、20厘米才能做出一条三角巾,而不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从长方形的长考虑可以做出3条这样的三角巾,剩下的10厘米不能再做了,从宽考虑可以做2排,剩下的10厘米也不能再做了。因此,该题的答案是最多做2×3=6(条)。

流畅的回答,严密的逻辑,似乎无懈可击。不料,又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假如我是裁缝师,我不想浪费,题中不是问最多可以做几条吗?那我这样做。”说着,他举起了自己画的图。

好一个“我不想浪费”!此时,学生或许受到了启发,又有几只手举了起来。

“我觉得这样做,恐怕也不是做的最多的。我虽然还没完全想好怎么做,但是我要在做的时候想想怎么做才能把更多的边角‘聚’在一起,从而充分利用余下的边角做出更多的三角巾。”学生“不安份”地骚动起来,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是呀,设计好最佳裁剪方案,让边角多‘聚’一些,肯定能做出更多的三角巾,”“尽量不浪费,就能做出最多的三角巾”正在同学们各抒己见时,忽然,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最多能做11条是对的。”差不多全班同学齐声“呀”出了声,随即一片反对的声浪扑过来,我脑中也是一片疑问。“咦?这孩子平时最喜欢动脑筋,今天怎么了?”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他不同的思考,我用探寻、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他大胆地说了下去:“不是吗?不管是哪种做法,我只要把剩下的零碎布连缀成一片,不又可以做三角巾了吗?我阿姨家的皮手套就是这么做的。”啊,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不行,这不行!那样的三角巾难看死了。”大家嚷了起来,这个小男孩不服气地争辩:“这样的三角巾难看是难看了一点,但不是一样好用吗?再说,这不是一点也不浪费那块白布了吗?”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从那一声“我不想浪费”里得到的启示。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肯定了他的想法:“你说得真精彩!虽然现在的生活实际中,这种节约的做法不是很常见,但我们也会看到用这种方法做的小拎包、手套、童装……,拼贴出来的布料当然可以再利用。我们现在不是提倡节约资源吗?垃圾还回收利用呢!”学生们也纷纷鼓起掌来……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5篇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就一定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教者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抽出大块时间上好预习指导课,注重学法指导,一步步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选择合适教学时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要恰当。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在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又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性。学生张嘴就答的问题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要选择矛盾型、假设型、发散型的问题来讨论,给学生创造探索空间。学生只有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时,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踊跃发言,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二、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

在班级内要有固定的小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一个团结、高效的合作小组,这样有利于各组间的公平竞争,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浓。

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要有固定的组长,根据个人个性、特长以及学科特点等开展合理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保管员、监督员等,定期轮换,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组员之间相互信任、善于沟通、克服缺点、发挥优点、形成合力,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记录员进行记录,汇报员代表小组发言等。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长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出示合作学习提示,明确任务。

有时我们在听课过程中一个“不留神”,讲课老师的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合作学习,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什么问题”?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一定要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每名学生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孩子们一步一步有秩序地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否则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会漫无目的的学习,造成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有些学生并未围绕一个问题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我在上骨干教师示范课《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参照“小组合作学习提示”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说一说 把你的验证方法说给组员听

(2)做一做 把你的操作过程演给组员看

(3)写一写 把你的自学手抄报书写完善

这样孩子们学习任务更明确了,学习更有方向了,即使学习吃力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有法可依”了,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必然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分享快乐。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让小组成员合作分工,为学生提供在组内、组间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学习交流时不但要清晰准确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得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每组同学都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甘落后其他组,形成了良好的组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同学都到台前来汇报,各负其责,人人都参与到了小组合作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

教师要注重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以评价促发展,要做到小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随机提问与集体提交相结合,个别测试与组间竞赛相结合,最后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享学习和收获的快乐。

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