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拼音之父

汉语拼音之父

汉语拼音之父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第1篇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他始终追寻着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周百科”

清朝末年,周有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老礼和堂。1923年,周有光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读书往事,总令周有光津津乐道。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周有光读书时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劝他学理科,可同窗们一致坚决反对,“到了圣约翰大学不读有名的文科,而读理科,吃亏了。我就学了文科。实际上,我当时偏重经济学方面”。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教育,周有光求学期间读了文学、世界史,受益颇深。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第三个问题:“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

周有光曾在百岁口述时回忆,圣约翰大学不培养专家,培养完美人格。他习惯去翻阅百科全书,学会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进行文化合作,翻译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其中一项工作。周有光是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两老无猜”

对于民国控、文学爱好者而言,周有光还有一重吸引人的身份:才女张允和的丈夫、作家沈从文的连襟。

和张允和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而张允和思想极其开明自主,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

“张氏四姐妹”里,张允和最早结婚。他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坚持结婚不可乱花钱。

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因心脏病去世。周有光说:“我们结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张允和辞世7年后,周有光后来这样写道:“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两老无猜,守候一生。这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世纪爱恋。

半路出家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周有光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最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多数人主张用汉字笔画字母,只有周有光及少数人主张用罗马字母,也赞成前者。周有光回忆:“问我到底赞不赞成汉字笔画字母。我不敢反对,但我可以不说话;再问,还是不说话。见我不说话,于是宣布休会。”后来,周有光把他写的《字母的故事》给看。再开会时,主动提出,汉语拼音还是用罗马字母好,国际通用。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字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对汉语汉字研究,成就卓越。周有光把汉语和汉字的研究分为3个时期。一是传统语文学时期:主要是训诂学、音韵学、小学等;二是现代语言学时期: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语音学、语法学、方言学等;三是新语文时期:主要是中国语文现代化(普通话、白话文、简化字、拼音字母的理论和应用),包括汉语和汉字的电脑处理(中外文自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

周有光提出世界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即从形义文字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从表面上看,汉字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但实际都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他由此建立了中国的比较文字学,直接促进汉字改革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找寻汉字在整个人类文字史上的踪迹。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思考世界 步履不停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百岁之后,步履不停。在转型时代,周有光时刻参与、观察和思考。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外媒Q,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该方案为中国儿童和外国人学习这门复杂语言提供了极大便利,也对于在电脑和手机上便捷地输入数以万计的汉字至关重要。

现在,汉语拼音在中国被视为无可取代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汉语拼音诞生前,85%的中国人是文盲。包括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等在内的文字改革,加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使如今的中国成为全世界会读写人口最多的国家。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昭通旅游导游词》;人名;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12―02

汉英翻译中人名的翻译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一般而言,汉语的人名的英译就如同汉语拼音,罗炳辉译成Luo Binghui,张开儒译成Zhang Kairu,曾泽生译成Zeng Zesheng,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人名的英译真的就如此简单吗?为此,笔者将《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人名及其翻译全部找出并分析译者的翻译方法,以期找到答案回答这个问题。

一、《昭通旅游导游词》与其中的人名统计

为了加快培养昭通市导游队伍,为昭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编制一本高水平的导游教材,昭通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旅游系统对昭通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收集整理,挖掘各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民风民俗,编写了《昭通旅游导游词》并由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两位老师翻译成英语。该书于2009年6月出版。

该书从筹备、收集整理、翻译到出版,历时两年六个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昭通旅游导游词》成为第一本全面介绍昭通旅游的汉英对照的书,这毫无疑问对昭通的旅游发展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笔者对《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人名进行了统计。全书涉及的人名共308个;地方传说中的人名10个;小说、戏剧中的人名6个;少数民族的人名19个,外国人名6个。

二、《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人名英译方法

1.音译

对于汉语人名英译,国家对此曾颁发过两个法规性文件。一个是《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另一个是《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这两个文件无疑是中国人名英译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姓名英译时,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复姓连写,双名连写并且不用连接符号-,姓与名的首字母均大写。该书中95%的汉语人名都是用这种方法拼写的。

2.名从主人

名从主人是指人名的音译和转写应依照该人名所指对象所属国家或民族的读音和写法。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次地名标准化会议正是本着这个精神通过了中国提出的用汉语拼写中国地名作为国际罗马字母拼写的标准的决议,人名的翻译同样适用该决议。涉及到这一方法或者说基本原则的人名在《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使用并不多,只有三例。夏明阳译为 Chapeuv,冈村宁次译为 Yasuji Okmaura,马可波罗译为 Marco Polo。

3.约定俗成

绝大部分的汉语专名英译都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然而有少数因为历史原因为译入语读者所熟悉、使用范围较广的人名译名并不符合这条规则。例如,《昭通旅游导游词》中提到了三个著名人物:孔子、孙中山和。译者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分别译成:Confucius,Sun Yatsen,Chiang Kaishek。

4.加注

《昭通旅游导游词》中还提到了两个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外国人,他们分别是陈纳德和韦尔斯。译者分别译为Chen Nade(an American General)和 Nym Wales (the pen name of Helen Foster, who was an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the former wife of Edger Snow, the author of Red Star Over China)。译者均在后面加有注释。

5.未译出

据史料记载,杜宇“从天堕,止于朱提”,和一位叫梁利的朱提女子结为夫妻。书中的这句话被译为:Du Yu who started from Tianduo to Shushi married a local woman in Shushi.对比原文我们发现英译中这位朱提女子的姓名未被译出,这在整本书中是唯一的一例。

6.意译

《昭通旅游导游词》中曾提到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分别被译为 Tang Priest, the Monkey, the Pig, the Friar Sand。唐僧师徒四人译者借鉴了小说的翻译。 还提到了《白蛇传》中的许仙和白娘子,分别译为 Xuxian 和Bai Niangzi。我们认为许仙应该译为Xu xian,白娘子应译为 Madame White Snake更好。

三、《昭通旅游导游词》中人名英译的问题

1.译名不统一

译名不统一的情况并不多见。书中208页,南诏王阁罗凤译为Ge Luofeng,其孙异牟寻译为Yimouxun 和 Sun Yimou。288页,孙中山分别被译为 Sun Yatsen 和 Sun Zhongshan。例一,译者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对这两个名字进行了拼写,但并不统一,我们不禁要问阁罗凤姓阁吗?查询南诏国王谱系,发现他们使用的是父子连名制。阁罗凤的父亲叫皮罗阁,其子叫凤伽异,其孙叫异牟寻。他们的父子连名制属于正推顺连法,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因此,我们认为严格地说,他们的名字中并不包含姓,所以阁罗凤应该译为Geluofeng,异牟寻译为Yimouxun。例二,孙中山先生在同一页上分别译作Sun Yatsen 和 Sun Zhongshan,恐怕会导致某些跨文化、跨语言读者认为这是两个人。因此,孙中山最好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译为Sun Yatsen。

2.明知故“译”

陈纳德被译为Chen Nade(an American General),从中可知译者知道陈为何许人。同样,对中国革命曾有过极为重大影响的李德,译者不可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但直接把李德拼成Li De。比较这两个人,他们都曾娶中国人为妻,不知是否是译者如此翻译的原因。不过,我们认为,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还是应该译为Claire Lee Chennault 和Otto Braun。对于外国人的名字的翻译,主要适用的是回译,切勿按汉语拼音拼写,否则译语读者将不知所指了。

3.少数民族的人名

书中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名,译者大都按照《汉语拼音方案》,以第一个字为姓,余下的为名。如忽必烈译为 Hu bilie,多隆阿译为 Duo Long’a, 鄂尔泰译为E Ertai。以上三人均为满族人,满族人自氏族制时期开始以血缘集团聚居,后来扩大为地缘组织后仍以血缘群为组成单位,所以人们称名而不道姓。满族人自编旗后,牢固地控制在牛录之内,牛录是以血缘集团和地缘集团为基础而建立的,因而满族人始终保持了称名不道姓的习惯。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认为应把他们分别译为 Kublai, Dolonga和 Ortai。另外,有些少数民族的名字我们无法查阅到其姓名构成,我们建议将其当作名来拼写。锡良(满族),译为 Xiliang 而不是Xi Liang;笃幕(彝族),译为 Dumu 而不是 Du Mu。

总而言之,《昭通旅游导游词》的译者对其中人名的翻译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对人名翻译的方法和原则理解深刻,表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尤其是对外国人名的翻译,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翻译。再有,对梁利的名字未加译出,让英文更加流畅,这对我们很有启示。汉语的旅游文本存在一个趋向,为了全面深入地介绍本地旅游文化,其提供的资料极为详尽,在人名上体现为大量的人名例举。那么,对于这些人名是否一定要一个不落地翻译出来呢?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其次,汉语介绍文本中的人名应该视其重要性区别对待,极为重要的必须译出还可加注释,不太重要的应该大胆地省略或者泛化,否则在跨文化、跨语言语境中会成为阅读负担,影响阅读体验和减少游客的阅读冲动甚至旅游冲动。人名翻译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前人诚不欺我也。

[参考文献]

[1]饶祥碧.昭通旅游导游词[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泽玉.汉语人名的英译及规范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第3篇

    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总和。它包括抽象的语言、思维等等。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文字符号系统。它的基本成份是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它的内涵。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显着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自然也体现在语言的词义语法及文体等方面下面以几个典型词的词义就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词汇是语言的根本要素,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因素。 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然而长期以来, 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研究的是语言的内在体系,而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的探讨则是最近三十年才开始的。 现在他们中很多认识到, 在语言中至少有两套规则, 其中一个是结构规则, 即语音、词汇、语法等; 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比较突出,涉及的面也很广。(胡文仲,1994)

    1、英汉文化各自特点

    汉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无论诸子百家、 礼乐刑政都是建立承认人的认识能力、 调动人的心理功能, 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侧重于把握“生命”但其并非对生命科学的把握,而是道德上的“把握”,重点是如何调养、 安顿生命。 中国人运用心灵是内敛的,追求的是至高的“人天合一”。(申丽珊,2007)

    然而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的,它的重心在于把握自然。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学术思潮和哲学思维开源而起,始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把探索自然的奥妙作为重大的课题,具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色彩。人们运用心灵是外向的,即在把握自然宇宙所以形成之理。西方在追寻探索自然奥秘,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根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人的价值的根本宠信。 这也决定了西方人与此相关的其他价值观念,如勤奋努力工作、个人成功、开创进取、注重实际。

    2. 英汉词汇比较

    2.1英汉亲属关系词汇比较

    亲属关系词汇常常在理解双方意思上造成一些麻烦。 汉语里的伯母、姨妈、舅妈、姑姑等词在英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 英语只用只用“aunt” 一词来称呼。 而英语的“uncle” 一词可以表示汉语里的伯父、叔父、姨夫、舅父、姑父等多个词义。 在这个句子中Tang is a young parent with no experience, but he alwys asks for suggestions from his parents. 唐是一个毫无经验的新科父亲, 但是他总是向自己的父母汲取经验。 前面一个“parent”可根据说话人的性别指父亲或母亲,而后面的“parents”则指父母二人。 而在Tom’s sister married Mike’s brother这样的短语中人们难以搞清楚是汤姆的姐姐还是妹妹与麦克的哥哥还是弟弟结了婚。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 英语词义较为灵活而且使用范围较广。 而汉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义大都意义严谨, 意思明确, 要求严格地加以区分。 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 从古代至现代都要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内外有分。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倾向使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对年轻人的一句忠告。 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下, 大多数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 光宗耀祖便是最好的佐证; 而西方,人们大多崇尚自我,追求平等,注重独立奋斗与个人成就。 在西方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晚辈通常不用亲属关系词汇来称呼长辈, 而是直呼其名。 这可能与西方人比较尊重年龄上的隐私有一定关系。

    2.2英汉潜义词汇对比

    潜义词是指一个词除基本意义以外又含有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的暗示意义词, 有时是由附加于理性意义上的色彩引起的。在此处试举两个例子:

    “龙”(dragon)一词的英汉意义来进行比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龙一词解释为: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兴云降雨;

    2、封建帝王的象征如龙床真龙天子;

    3、活跃喜庆吉祥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而dragon一词在牛津现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则是:

    1神话中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动物常生有翅及爪能吐火;

    2指凶狠残暴之人如the old dragon魔鬼。

    显而易见“龙” 这个字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内涵意义。 在汉语中“龙” 是集力量智慧权力于一身的神圣之物,代表着吉祥富贵; 而英语语言中的“dragon” 却是一种满口喷着火焰的长着翅膀的怪物是恶魔的化身, 为人们所痛恨。为了填补这种文化差异,西方提到中国的“龙”时候,很多都不约而同的翻译成“Chinese dragon”。

    “狗” (dog) 在东西方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是刚好相反。 在英美社会 “dog” 作为人的宠物,人们通常把狗当作家庭成员。狗是忠实的象征。 吃狗肉被当作是禁忌。 因此有“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而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象征,“狗屁不通” “狗急跳墙” “狗血喷头” 等成语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色彩。 用狗来形容人时也有“走狗” “狗腿子” “狗东西” 等带贬义的词语。 而在英语里却是用“a lucky dog” 来形容人走运。

    由此可见“龙” 和“狗” 这两个词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渊源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被人们加上某种感情色彩后其内涵意义也就有了区别。

    3.英汉词汇文化的构成比较

    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 这就决定汉语言文字形意的特点。在汉字赠、财、贡、货等字中, 它们的词义都由“贝”而来。 “贝”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古代代表信誉的工具。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古者货贝而宝龟, 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是说中国秦朝以前的货币是“贝”, 秦以后才开始改用金属钱币。 所以汉字中有很多与钱币有关的字部首都是“贝”。 例如“贡” 字, 义随贝, 音随工(拼音为gong), 形左上音下; “财” 字, 义也随贝, 音随从才, 形右音左(拼音为cai)。 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形、义相异的语言体系。 英语则有很大不同,英语是音、义基本相一致的语言体系, 字母拼写和发音和词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它属于拼音文字体系, 拼得出, 写得出。例如mother, father, brother, 只是通过26个字母不同的顺序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词而已。

    4.英汉词义方面的比较

    汉语不隶属于印欧语系, 所以在词义组合上没有形态变化, 不受形态成份的约束, 然而主要受制于语义因素。 中国人语言思维习惯和文字起源因素决定了汉语是意合性很强的语言,例如:“东”和“西”两个表示方向名词,我们把它们合成双音词“东西”,如果我们说“东西方来了个和尚”,它仍是表示方向。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他去买东西”,这句话里的“东西”就不是指方向了。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是极依赖于语义意合的语言,用词、短语、句子、分句和复句,把它们搭配起来,就可以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句子。英语就不能像汉语那样联系了,如果我们拿英文“east”和“west”来合成搭配,不管你怎样配搭,它还是表示方向,不可能变成“something”。(高永晨,1985)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声字;理性字;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01-05

汉字中究竟什么字占多数甚至是大多数,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还是“理性字”?这是需要我们探讨清楚的一个大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今后汉字的发展及其探索研究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大多数古汉字不能归结为“形声字”范围

从我国百度等网络上查到,当今国内流行的看法,不少学者认为汉字中的大多数是“形声字”,认为汉字属于“形声字”范畴的比例,从80%到85%,乃至90%不等。这种关于汉字大多数属于“形声字”的观点,实际上有将汉字等同于西方拼音文字之嫌疑。

许慎在《说字》一书中,指出古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借、借代等。“形声”造字法只是许慎所说造字的六种方法之一。既然只是六法中的一种,许慎也未讲过“形声”造字法是主要的造字方法,因此从许慎的六法中,断然引申不出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的结论来的。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对于许慎关于造字的“形声法”,国内学者的基本解释是: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是说在经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属类确定后就用表示这属类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主义部分。

有的学者认为:“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无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见百度网) 这种观点将汉字归结为形声字,即“能直接标声的字”,这样汉字就可以归结为“表意向标音的过渡”,并认为这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当今国际学界流行的观点是:拼音文字每个文字本身不具有“科学性”,拼音文字只是“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但是,现今文字学领域内,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把汉字绝大多数归结为“形声字”,并且认为这是体现汉字研究领域的“新成就”。而“形声字”的观点,就是把古汉字也归纳为与“没有科学性”拼音文字一样的文字。但是,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那种把大多数汉字归入“形声字”范围的观点,实际上就将汉字也等同于西方拼音文字,这种将西方拼音文字挪在汉字上的观点,大有圆柄方凿之误。

世界古文明,一般不包括玛雅文明,而我认为,世界古文明有五大文明:古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古玛雅文明。当今,除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外,其他四大世界古文明则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而早已消亡。世界已经消亡了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消亡原因甚多,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随着这些古文明的文字载体的消亡而消亡的。世界这些已经消亡的四大古文明的文字载体,都被打上“象形文字”的烙印。但是,随着那些古老文字的象形符号的不断叠加和组合,导致那些文字所表达事物的日益复杂和难以认知,使用这些文字的后裔与其造字的先祖在文字含义上的沟通日益困难;自然这些古老文字越来越难以被后裔认知,更难以说使用了。应当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这些文字的认知上的困难和难以传承,最终导致这些古文字的消亡;随着这些文字载体的消亡,也拖累着这些古老文明而消亡。

中华古文明之所以得以继续传承,与这个古老文明的文字载体——古汉字的与时俱进、合乎人们对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规律性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世界范围比较普遍流行的文字是如同西方文字一样的拼音文字。只有在中华文化圈内流行的古汉字则是所谓“象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本人也不同意将古汉字简单归入“象形文字”的范围,因为,古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三百个左右,与已经消亡的四大文明载体的所谓古老“象形文字”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古汉字的绝大多数是“理性文字”。这些“理性文字”是随着先祖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的逐渐全面、深入,逐渐接近科学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先祖们在理性认知该事物后,在每个汉字形成上,将其理性思考,通过每个字的多个象形的“部首”的理性叠加而成。

世界上已经湮灭的其他四大古文明的文字载体早已消亡,在以往消亡的基地上新生长出来的文字,就是如今普遍流行的拼音文字。但是,这些拼音文字载体所带来的文明却不是原先文明的继续,而是在旧文明基地上生长出来的新文明,一种与旧文明没有多少联系的新文明。

如果中华古文明的文字载体,也与已经消亡的世界四大古文明载体一样蜕变成拼音文字,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们还是让历史的实践去回答吧!中华文明正是由于古汉字这个文字载体,而能够延续至今、风采依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古汉字的神奇和科学,由于古汉字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性。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英语误区;原因;对策

进入小学三年级,学校会为学生增加一门新的课程——英语。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一种陌生的交流语言,立刻吸引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用英语同别人打招呼,大声地朗读新学的英语词句。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在下降。

汉语拼音的能力是学生汉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发现学生中整体出现汉语拼音能力下降时,应尽快的找出其下降的原因,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学生为何会出现以上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原因一: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对策:应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普通心理学中的干扰理论告诉我们,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不会衰退,但会相互干扰,使记忆痕迹相互重叠、掩盖,甚至出现变形。汉语拼音是学生在低年级时着重学习的内容,到了中年级已不再是学习的重点,而英语是三年级学习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学习的时间、精力都远远超过同时期汉语拼音的学习,这种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后摄抑制。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能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而应考虑解决的良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巩固汉语拼音的读音

虽然汉语拼音是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到了中年级教师不必再逐一去教学字母、声母、韵母的读音,却是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复习巩固。对于英汉发音区别大的字母,只要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很快就会从误区中走出来。而对于英汉发音相似的字母,我们不妨把它们编成儿歌,加以区别。如字母“o”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的本领可不小,两种语言少不了。汉语里面我念‘噢’,英语里我读‘欧’。读准读音很重要,关键是你要记牢。”多种形式的复习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地复习汉语拼音,不仅会让学生不易遗忘,也不易同新学习的英语字母的读音混淆了。

2.巩固汉语拼音的书写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用英语手写体写汉语拼音的现象,教师必须重视,不能因为这不影响学生汉语拼音的拼读而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英语字母可以采用手写体,而汉语拼音则不行;其次,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是手写体的字母,还是印刷体的字母,都有各自的优点,只要书写认真,写出来都是美的。

原因二:学生一昧地追求时髦。对策:应增强学生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英语热”,很多人把会说英语看作是衡量自己个人素质能力高低的标准。很多家长对孩子能认识汉语拼音不足为奇,但能说出一两个英语单词则高兴万分。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他们认为会汉语拼音则没什么了不起,会说英语是时尚。于是在课堂上,经常有同学把会读的汉语字母发音,故意读成英文字母发音;把本该用印刷体书写的汉语拼音故意写成手写体,甚至把汉语拼音也连写。那么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崇尚英语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1.认识汉语的重要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语言。汉语也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用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一直用汉语思想、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正是奇妙、科学、先进的汉语孕育了中华文明,汉语与汉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玄妙艺术,也是字母文字难以匹敌的,她是中华祖先带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说不好,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2.增强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汉语被联合国任命为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它和其他五种语言一样,在联合国的讲坛上拥有同等的地位。在美国,汉语是继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之后第五大选修语言;在韩国,人们学习汉语的热情远远高于英语。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听到说汉语的声音。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正以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为有这样灿烂的祖国文化而感到自豪,以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而感到骄傲。

原因三:对新知的错误表现欲。对策:引导学生分清表现的场合

儿童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表现欲最强的一个阶段,年龄越小体现出的表现欲望越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表扬。于是,经常会有很多小学生回家后向父母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一天的收获:新学的儿歌、故事、刚会背的课文、古诗等等。英语作为一门新学的语言,更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当众秀一下自己新学的英语,尽管场合不对,答非所问,他们也很满足。因此,我们就会在语文课堂上发现有不少原本优秀的学生,也把汉语拼音的声母读错,在抄写汉语拼音时也有连写的情况发生。认识到这些只是学生急于表现的一种方式,就很容易解答为什么学生中会出现汉语拼音能力下降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