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运营

互联网运营

互联网运营

互联网运营范文第1篇

去年底,关于电信运营商将封杀 Skype的传言一度沸沸扬扬,尽管当事几方都极力否认,但关于“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的命题却不无尴尬的摆在了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前面。

作为一项用户自主性强,技术上又十分灵活的业务,VoIP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强调免费或低廉的资费、参与和共享,而Skype正是这一业务的先行者,相对于普通国内长途电话,Skype网络电话的通话费用仅为传统电信服务的10%,对于国际长途电话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1/30~1/40,正因如此,Skype在短短几年即在全球拥有了4200万用户。进入中国之后,Skype以及能够落地PSTN的Skype out就这样开始抢占原属于运营商的用户,一点点的蚕食传统电信运营商的领地。有意思的是,Skype基于互联网应用,而在国内,互联网又大都由传统电信运营商支撑,这看起来更像是这些电信运营商“养虎为患”的例证。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建锋说,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国内的固网运营商对互联网的不屑及其官僚运作机制,导致传统电信运营商成为互联网网络提供商,而错过了成为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的机会。

但过去几年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开始对电信网络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IP技术以其简单、开放、灵活等特性使电信网络快速开发和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成为可能”,阿尔卡特亚太地区IP事业部总工程师刘永春说。但是互联网上的应用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模式,两者既有交叉且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包括Skype在内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运营商不便于干预和管理的,而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可以提供多媒体等多种新型业务,但却没有形成运营商希望的业务模式,更不用说通过互联网提高运营商ARPU值了。”

作为紧迫感最强的固网运营商代表,中国电信在2004年由时任电信集团总经理的王晓初提出了“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无疑正是这种心态的最佳诠释。

徐建锋认为,在错过了第一次机会之后,电信运营商已经迎来了互联网第二次浪潮,“更多的融合业务正在成为运营商业务的主体”。始于2002年的“互联星空”如今已经成了中国电信统一的宽带门户品牌,中国电信对这个已经打出去的互联网招牌倍加珍视,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事中参与推出体育频道已经是一大手笔,而2006年9月下旬与微软合作推出114搜索更引来各方瞩目:网页搜索、黄页搜索、论坛搜索……互联星空正在聚集各种门户的要素。

互联网运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IPv6演进 双栈

1 互联网IPv6及过渡技术概述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全球互联网所使用的IPv4地址数量遇到了发展瓶颈;同时,由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泛在网、物联网应用的兴起,可能使得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连入互联网,更加速其日益走向耗尽的边缘。根据IANA的报告显示,到2012年左右基本没有再可分配的IPv4地址块资源,互联网将面临着一个网络IP地址基础资源匮乏的危机。

为应对这一危机,目前普遍认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便是在互联网中应用IPv6技术。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使用更小的路由表;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 Control),这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当然,IPv6并非十全十美,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如由于IP地址匮乏情况的紧迫,造成IPv6未完善地考虑向下兼容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和用户的日常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人们无法容忍在协议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所以,IPv6技术的采用步骤关键是IPv4向IPv6技术的过渡演进和两者间的互通的问题。

在IPv4向IPv6过渡的初期,基于IPv6的业务还带有相当程度的试验和探索性质,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应用仍然是基于IPv4的,Internet的主体也仍然采用IPv4,IPv6网络仅在局部构成中小型网络。这一阶段的问题首先是使各个相对孤立的IPv6网络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其次,IPv6孤岛需要访问的资源大部分仍然处在基于IPv4的Internet主体网络中,需要解决IPv6网络中的主机访问IPv4网络的问题;而且此时IPv6的地址分配还处在IPv4地址的阴影当中,大量IPv6特定网段的地址或者IPv4向IPv6的映射网段地址构成IPv6路由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基于IPv6的业务普遍实现大规模应用后,从IPv4到IPv6的过渡就进入了IPv4与IPv6并存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IPv6网络已经形成规模,构成了独立于IPv4网络的从接入网、驻地网到核心网的完整网络结构。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解决IPv4和IPv6网络中的主机和资源互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次是如何将IPv4网络中的节点升级到IPv6,以及如何将IPv4中的网络资源和业务、应用迁移到IPv6网络中去。

最后,当IPv4网络中的绝大部分业务和应用都迁移到IPv6网络以后,IPv4到IPv6的过渡就进入了后期阶段。这一阶段与初期阶段相反,网络的状况是“IPv4孤岛,IPv6海洋”。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连接互不连接的IPv4网络,如何让IPv4网络中的主机能够访问IPv6网络中的资源。

2 互联网IPv6演进方案简析

IPv4向IPv6演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主要存在“纯IP网络演进方案”和“MPLS网络演进方案”两种方案。纯IP网络方案是指仍然在骨干、城域、接入层面使用IP网络作为承载上层业务的基本手段;MPLS网络演进方案是指采用MPLS作为承载上层业务的基本手段。

2.1 纯IP网络演进方案

现有IP网络向IPv6演进时,可以采用双栈方式对骨干网络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双栈方式可以保证原有IPv4业务和终端不受影响,并逐步引入采用双栈或纯IPv6的业务和终端。原有IPv4业务平台和终端与IPv6业务平台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地址转换/ 映射设备进行互通。当原有IPv4业务平台和终端逐步向IPv6过渡时,仍然可以保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使用,方案如图1所示。

方案中IPv4终端与业务平台之间可以直接采用IPv4通信;IPv6终端、业务平台之间可以直接采用IPv6通信;IPv4终端、业务平台与IPv6终端、业务平台之间应当进行地址转换/映射,并将转换之后的地址信息通过路由控制层面在网络中传播,然后才能实现互通。

2.2 MPLS网络演进方案

现有IP互联网络也可以通过部署MPLS技术逐步向IPv6过渡。对于未部署MPLS的IP网络,可以在全网开启MPLS协议,并在网络边缘部署双栈协议,通过6PE、6vPE实现IPv6协议的互通,原有IPv4仍然可以使用IPv4以Raw IP方式互通。IPv6和IPv4的互通需要经过地址转换/映射,并将相应地址广播至IPv4域或MPLS域中,该方案见图2。

对于已经部署MPLS的IP网络,可以在网络边缘部署双栈协议,并通过6PE、6vPE实现IPv4和IPv6分别互通。在网络边缘部署地址转换/映射,并将相应地址分别广播到对方域中。

在此方案中,IPv6分组被封装在MPLS LSP中进行传送实现IPv6组网,同时也保证了原IPv4业务的正常使用。

但由于MPLS技术较为复杂,宽带互联网中用户与资源数量庞大,访问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不确定,网络结构和设备情况复杂,因此目前运营商多选择“双栈骨干网络”方案作为演进目标。

3 互联网IPv6技术演进步骤探讨

中国宽带互联网主要由骨干网、省网/城域网、接入网构成。用户直接通过接入网、城域网经骨干网访问各种资源并进行互访。目前宽带互联网中以纯IPv4方式承载各种应用。宽带互联网向IPv6演进主要涉及骨干网、城域网、业务平台及公众用户的终端。

由于宽带互联网非常庞大,涉及内容庞杂,影响范围大,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向IPv6演进。本文将整个演进初步划分为“引入期”、“过渡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3.1 引入期

引入期内主要完成骨干网双栈升级改造,为城域网向IPv6演进奠定基础。在城域开展隧道、双栈、NAT等关键技术的商用实验。引入期主要解决地址不足带来的压力,在部分区域内部署IPv6或双栈终端,开展IPv6实验,对IPv6的技术成熟度和部署模式进行探索。

引入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3所示。引入期主要部署内容包括:在骨干网引入双栈;在城域网部分区域内设置双栈BRAS、CGN,并对该区域内接入网进行改造使之支持IPv6;在城域网内部署双栈BRAS的多个区域之间开启隧道,实现城域内IPv6分组的透传;逐步在自由平台中引入双栈。

引入期中大部分平台、终端仍然采用IPv4协议栈,城域网仅采用IPv4协议栈、骨干网采用双栈。仅在部分区域内部署双栈BRAS和CGN设备,并在该区域内部署IPv6或双栈终端。

IPv4系统或终端互访时,过程仍然与纯IPv4网络没有差别。

IPv6终端或系统的互访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方式一,在双栈BRAS处建立从源端到目的端的隧道,可以采用6to4、GRE、手工隧道、ISATAP等方式将IPv6分组封装在隧道中传送;方式二,在双栈BRAS处建立从城域网至骨干网的隧道,在骨干网边缘将IPv6分组解出,在骨干网中采用IPv6路由方式传送分组,在进入目的地城域网时再次建立1条从骨干网边缘至目的地双栈BRAS之间隧道。

IPv4与IPv6系统或终端互访时,首先在IPv6终端/系统所在区域的BRAS处通过CNG设备进行地址转换,转换之后再以IPv4方式互访。

3.2 过渡期

过渡期在引入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IPv6部署范围。过渡期着重推进城域网内IPv6的演进,在前期自有业务平台部署IPv6基础上推进其他业务平台的双栈部署,同时进一步推动终端上IPv6和双栈的部署。

过渡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4所示。过渡期的主要部署内容包括:对城域网进行双栈升级;在前期少量BRAS升级基础上,对所有BRAS进行双栈升级,并建立BRAS与CNG之间的隧道;部分终端开始部署双栈或纯IPv6协议;自有平台进一步推进双栈升级,并在其他业务平台上引入双栈。

过渡期进一步推进IPv6在城域网和终端、平台的部署。过渡期完成在城域网的IPv6部署,并进一步向终端和平台深化IPv6部署。

IPv4系统或终端互访时,过程仍然与纯IPv4网络没有差别。

IPv6终端或系统的互访时,由于已经完成了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升级改造,因此也可以直接互访与IPv4互访没有差别。

IPv4与IPv6系统或终端互访时,首先IPv6终端/系统通过所在区域BRAS与CNG之间的隧道实现地址转换,然后再采用IPv4或IPv6直接互通。

3.3 成熟期

成熟期基本上完成网络、系统的双栈升级改造,重点在于IPv6在终端上的部署,当大部分终端采用双栈或者纯IPv6的方式进行通信时,逐步完成终端向纯IPv6的迁移。

成熟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5所示。成熟期的主要部署内容包括:自由业务平台和其他业务平台均完成双栈升级,终端完成双栈或纯IPv6部署,并逐步扩大纯IPv6的比例。

成熟期将完成所有业务平台的双栈升级,完成所有终端的双栈或纯IPv6部署,并积极扩大纯IPv6终端的比例。

由于网络、系统、终端均可以采用IPv6协议,因此成熟期终端、系统直接采用IPv6互通。

4 运营商互联网IPv6支持情况及演进思路

中国运营商宽带互联网骨干网主要覆盖至省会或大城市节点;互联网业务用户通过接入网、城域网到达骨干网。目前运营商的互联网骨干网络设备对IPv6的支持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基本上都支持ISISv6、OSPFv3和BGP4+等域内和域间路由协议。互联网网络中的设备基本上均通过IPv6 Ready第一阶段认证(Phase-1),能够支持基本IPv6功能。但仍有运营商的部分路由器尚不能支持NAT-PT功能,必须单独部署地址转换设备。

目前互联网中的城域网、接入网网络设备在路由协议上,都能够支持ISISv6、OSPFv3和BGP4+等域内和域间路由协议,部分设备还支持RIPng协议;在IPv6 Ready方面部分完成第一阶段认证(Phase-1),还有部分完成了第二阶段认证(Phase-2);在IPv6其他功能方面,都能支持双栈和隧道功能,部分支持NAT-PT功能。宽带接入网层面又由于主要采用物理专线或2层技术,涉及的IPv6问题较少,在此,不予深入讨论。

目前中国电信已分三阶段启动了IPv6网络建设:第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1年进行IPv6的试商用,将主要以IPv4业务为主,启动网络和平台改造;第二阶段从2012年到2015年进行IPv6规模商用,将出现IPv4与IPv6网络和业务共存状态,进行网络和平台的规模改造,业务逐步迁移,新型应用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第三阶段在2015年之后进行IPv6全面商用, IPv6应用占主导,IPv4网络和业务平台逐步退出,将解决Ipv4网络孤岛问题。中国移动已在承载网设备实验室完成了规模测试,在开展了一系列分组域IPv6测试,提出了一种新的IPv6过渡技术――PNAT,并在CCSA立项推动移动终端支持IPv6的技术要求,还通过CNGI项目,中国移动开发了大量基于IPv6的新型业务,彩信、WAP等业务均已实现IPv6-Ready状态;在2009年,还开展了超高清IPv6视频通信业务,码速达到了30M以上;此外,还设计了一套适合家庭的高清业务。中国联通是CNGI的主要承建之一,2006年成立了通信行业唯一的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工程实验室,在IPv6业务的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开展了所有互联网话音、数据、视频IPv6化实验,表明实施IPv6过渡的技术已具备,中国联通将稳妥适时的进行网络的升级改造完成互联网IPv6化。

5 结语

目前,IPv6的实际部署处于存在着若干IPv6孤岛的状况,仅有少量类似中国的CNGI、日本的e-Japan这样的纯IPv6试验性骨干网,同时Internet的主体仍然使用IPv4的初期阶段。因此,运营商和方案设备提供商们最为关注的是从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以及现有电信设备对IPv6的支持和升级能力。国际内外相关的互联网组织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工作组,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同时,已建立了大量的实验网,对IPv6技术和相关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及测试工作,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6BONE、6REN、CERNET2、CNGI。除了这些实验性的项目,很多的外国公司已经开始提供基于IPv6的业务和应用,比如:日本NTT的全IPv6网络和美国Comcast的IPv6 宽带接入业务。这些工作已为IPv6的采用及向IPv4/IPv6的演进做出了有力的支撑。总结这些实验成果并结合运营商支撑的互联网网络的现状,将有助于高效、低成本地实现全互联网IPv6化,迈出向下一代互联网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RFC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S].

[2] /[EB/OL].

互联网运营范文第3篇

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始于2005年,之前主要以Wap的方式作为网络支撑。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3G牌照以来,中国三大运营商加快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投资与建设步伐。志在以3G技术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品质,拓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争夺市场份额。2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3.69亿人,环比增长7.6%,相比去年同期呈现72.3%增长速度;市场规模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93.8%,环比增长20.9%。同时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也已超过10亿和40亿美元。

以上数据体现出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和市场潜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质量提升、终端接入多样化和用户类型多元化。

2.1网络质量的提升

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大运营商寄望于通过3G网络的速度优势,以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体验。纷纷致力于3G网络的规模化建设。为弥补3G信号的覆盖问题,采用2G、3G、Wi-Fi互补的方式,在全国多个地市开展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同时,三大运营商均涉足4G网络的测试与试点,为即将到来的4G高速移动互联网积极准备。

2.2终端接入的多样化

在终端方面,智能终端的飞快发展也大力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升级,从炙手可热的iPhone、新机不断的HTC到背水一战的NOKIA都暗示着未来的移动终端竞争,是OS的竞争,也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IOS、And roid、Windows Phone、Symbian、MeeGo等多种OS间的功能日益趋同,多点触摸、GPS定位、高清摄像、超大存储等硬件设备配置的日益趋同,缩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的差异。

并且所有的OS,无论是否开源,都不再局限于手机终端的使用,终端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搭载移动接入设备(SI M卡模块、Wi-Fi模块)的不同类型移动互联网终端,诸如:平板电脑、MP3、手持游戏机、电子阅读器、车载GPS等,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无缝体验相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大大降低了由于设备局限引起的业务不连贯现象。

2.3用户类型的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资费门槛较低,手机终端的操作复杂度远远低于个人PC,各种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的用户都愿意使用该类业务;用户需求的存在,使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愿意为某类特定人群开发相应的业务,如商务人士适用的移动办公、年轻群体适用的移动多媒体、家庭主妇适用的本地商品价格对比等。业务类型的丰富又进一步促进用户规模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最终扩大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类型,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3 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

移动互现网业务特征可以从业务运营和业务类型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3.1从业务运营角度分析

移动互联网最初只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典型业务包括互联网浏览等,但自从1999年NTT DoCoMo推出imode服务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开展的模式,即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集成应用服务模式。随后,由于手机终端功能与系统的不断强大,出现了APPLE等以终端厂商为主导的应用商店型服务模式,使移动互联网更多地作为一个接入渠道,实现类似于互联网的应用功能。由此,业务运营地位的争夺在终端厂家、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之间展开了。

终端厂商,如APPLE、三星、NOKIA都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环境获取商店中的应用,其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又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环境运行和进行数据交互,这种方式基本摆脱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束缚,实现了业务运营的独立。

终端厂家的这种模式是国内电信运营商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电信运营商采用多种方式来干扰或影响这种商店消费式的运营模式,如自行推出应用商店(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与终端厂家合作定制(中国移动的“心机”)、引入机型合作分成(中国联通引入iPhone)等。

内容提供商除一直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老牌企业外,还出现了很多互联网企业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现象,如Google不仅推出了And roid系统和终端,还建立了“电子市场”,最近开始提供基于云概念的Google+服务;Facebook、Twitter等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如此复杂的产业环境,如此多维的运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如何发挥优势,在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深思。

3.2从业务类型角度分析

3G网络普及,大大拓展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类型,从早期的Wap资讯类信息的获取,发展到Web形式的多方位业务类型,包括移动lM、移动支付、LBS、移动多媒体、Web浏览、NFC等。

根据服务类别,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资讯类、社交类、娱乐类、支付类、服务类、商务类等,具体可参见表1:

Gettag公司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中呈现的一个信息,可说明目前全球手机用户最喜欢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为:手机游戏、天气资讯、手机地图、社交网络、手机音乐、新闻资讯、娱乐资讯、手机订餐、手机视频。预计到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十大热门应用为:移动汇兑、LBS、移动搜索、移动浏览、移动健康监测、移动支付、NFC、移动广告、移动JM、移动音乐。

正如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于2011年2月提出的一个概念“SoLoMo'’一样,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类型的发展方向就是So

SociaI,社交;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Ie,移动网络。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运营的切入点就是Mo,移动网络。

4 电信运营商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4.1优势

国内三大运营商经过近20年的运营与资源积累,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呈现出以下优势:

(1)庞大的用户规模

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移动总用户数达到6.17亿,中国联通总用户数达到3.29亿,中国电信总用户数达到3.51亿。可见在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品牌的影响力绝对处于强势的地位。据工信部的数据,到2011年4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了9亿,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有9亿多的潜在用户数,这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稀缺的号码资源

号码资源是电信运营商独有的资源,虽然号码实名制还未正式展开,但至少目前的号码资源仍标识着用户在移动网络的身份,用户的基础信息、使用习惯、关系信息都通过手机终端这一媒介与号码资源进行了绑定,开展用户关系管理、用户数据挖掘的工作由于号码资源 的存在而变得简单。电信运营商如何保护、利用号码资源,是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第一步,也是与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的筹码之一。

(3)雄厚的自有资金

国内三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拥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方面,中国移动斥资在全国成立了基地,包括广东互联网基地、浙江阅读基地、四川音乐基地、上海视频基地、辽宁位置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江苏游戏基地和福建手机动漫基地。各基地业务类型不同,业务领域研发重点不一,推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各有特色,而这些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是无法实现的。

(4)成熟的网络覆盖

与国外电信运营商对比,国内三大运营商网络覆盖在规模上优势明显。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展的载体是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优良网络的支撑。三大运营商成熟的大规模网络覆盖正是其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关键。

4.2劣势

与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相比,国内电信运营商存在着以下关键性的不足:

(1)没有专业运营团队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除了几个关键业务以独立的公司模式运营外,大多数业务都由各地市分公司分别运营,相互间信息沟通不够充分,客户体验由于区域的切换而差异明显。而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家由于其业务的专一性,大多设置了专门的运营团队开展业务运营,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行为,为改善业务体验提供基础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电信运营商有优质的网络、优秀的业务,却得不到用户认可和应有收益的关键所在。

(2)缺乏核心内容源

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自推出Wap服务以来,采用的是由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中国移动提供业务与网络的模式,这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尚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如今,随着Web访问形式的普及,内容提供商已有能力摆脱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展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间接使电信运营商优质内容源减少,提供的业务和资讯无法吸引中高端客户。

(3)创新业务响应慢

国内三大运营商规模庞大,且各省都有分公司,对于项目的投资均采用分级下达的模式,因此每个项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周期较长。而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的特点是创新、小巧、业务导入期短。当新的业务概念出现时,其他业务提供商可以很快将概念商业化,推出具体的产品;而电信运营商由于内部管理流程冗长,很可能错过最佳的业务进入期。

4.3发展建议

总结以上优势和劣势,笔者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1)网络方面

移动互联网业务依赖高速的网络支撑,目前3G网络的覆盖率以中国电信最高,中国联通次之,中国移动最弱。三大运营商要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务必进一步提升3G网络的覆盖率与稳定性;同时,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4G网络商用,而我国4G网络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电信运营商应未雨绸缪、大力投入,积极参与4G网络的研究与测试,为未来4G商用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2)产业链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注重产业链的发展,加大与成熟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力度,并可考虑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让新的内容提供商参与自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以提升对方的合作忠诚度。

更进一步来看,电信运营商应更具长远战略眼光,积极与产业链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将新技术、新概念引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便主导未来产业链发展。

(3)号码与资费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号码资源,挖掘客户需求,建立从认证、查询、支付、评价一体化的客户账户管理;制定灵活的资费套餐,凸显出自身移动网络的优势与重要性。

互联网运营范文第4篇

又到岁末年根,总免不了要对即将过去的一年进行盘点、总结或回顾。媒体习惯于根据一年中某一类力量的彰显将这一年定义为“××年”。套用此一路数,我们或许可以将今年的互联网定义为“资本运营年”。

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产业并购、上市IPO等资本运营,是互联网产业与生俱来的一种运营模式,从最早的新浪、搜狐到最大的百度、腾讯,从Web1.0门户网站、垂直网站到Web2.0的视频分享、社交网站,无不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投资再上市融资的过程,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都一定程度刻上了资本运营的烙印。可以说,上市、融资、并购等资本故事是互联网公司的“家常菜”,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为何偏偏将2011年定义为互联网的“资本运营年”呢?主要是这一年不断上演了各式各样的资本运营“大片”。

最近的一部是在10月6日,中华网投资集团正式向美国亚特兰大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其上市公司中华网当天被停牌。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华网的股票从最高峰的220美元一路跌落到0.42美元,资本运营的高手最终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被资本市场淘汰出局。

再往前追溯就是今年6月,由支付宝牌照而引发出的国内互联网公司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说阿里巴巴注定要成为2011年互联网主角的话,那么主角的第一次亮相就是与资本运营相关的VIE模式。一场沸沸扬扬的支付宝事件把原本遮遮掩掩的资本运营潜规则彻底曝光,其连锁反应至今仍没有停歇。

如果前两部“大片”多少有些让人抑郁的话,那么从年初到年中的网站上市潮为2011年互联网的资本运营画出了一道亮丽彩虹。人人网、奇虎360、凤凰新媒体、淘米网、世纪佳缘网、网秦、土豆网等纷纷登陆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网站涉及领域有网络社交、互联网安全、内容资讯、儿童游戏、婚恋、手机安全、视频等,上市公司之多,业务范围之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份。尽管各家公司上市后表现不一,有些公司甚至上市就破发,但整体上并不影响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的走向。

当然,资本运营并不只是上市、退市,其常态性的业务是兼并、收购、重组。2011年互联网行业的并购几乎贯穿全年,仅腾讯网的大型投资就达十多项,比如4.5亿元投资影视娱乐公司华谊兄弟,8440万美元投资艺龙旅行网,5000万美元投资国内鞋类B2C网站好乐买,8.92亿港元获得金山软件15.68%股权。其他互联网巨头也都加速了并购的步伐:百度3.06亿美元战略投资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网,人人网8000万美元全资收购视频分享网站56网。战略性的投资、收购、并购已成为互联网公司跑马圈地、扩大规模、超常规发展的一条捷径。

一般而言,一个行业的培育、一个公司的发展依序历经产品、用户、资本等不同的运营阶段。但是,互联网行业有其特殊性,资本运营不仅贯穿互联网公司的成长始终,而且是整个行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资本运营造就了互联网今日的成功,但也曾差点摧毁刚刚萌芽的互联网。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其始作俑者就是资本的盲目加入与追捧,一个稍有点创意的Idea就能引来风投上千万的资金。资本运营的另一风险是过分追求资本舞台上的长袖善舞而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中华网的没落就是一个典型,没有实质内容,欠缺主流业务,缺少用户规模,而同时期的新浪有在业界占有绝对优势的微博,网易有独具特色的网游产品,腾讯有上亿用户的QQ聊天工具,搜狐有新兴的视频业务。这些比中华网起步还要晚的门户网站恰恰因为拥有“独门武功”,才能滋润地活着。

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成熟期,网络巨头利用充裕的资金进行并购的资本运营将蜂拥而至。但是并购只是序幕,并购后的业务重组与文化整合才是决定资本运营能否成功的关键。2000年搜狐并购Chinaren、2002年eBay收购易趣网、2003年雅虎收购3721、2008年新浪收购分众传媒,这些轰动一时的互联网收购大案,结局大多数以失败收场。

互联网运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物业运营模式;应用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服务产业中的物业管理行业,有效提升了物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开始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各项资源与信息数据,开展标准化、多样化的管理,形成品牌化的物业运营服务,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物业管理体系。文章就尝试将互联网与物业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互联网下物业运营新模式的探索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物业运营工作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挑战,“互联网+物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物业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传统老旧的物业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广大业主对物业运营管理的要求更为多样。现阶段的大多数物业企业并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这是由于大部分小区的规模都是一定的,很多小区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具有自己成熟的物业运营公司,物业管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诸多小型房地产企业为占据物业市场而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物业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不具备物业运营管理的专业资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严重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还会由于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而严重降低实际的物业运营管理成效。广大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甚至出现诉诸法庭的情况。而相较于传统的物业运营管理模式,互联网下的物业运营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升物业运营的成效。一般而言,物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业主所缴纳的物业费,经常会陷入业主因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少缴费或不缴费。物业因业主缴费少或不缴费而降低服务质量的恶性循环中,实际的盈利较少甚至经常出现亏损,不仅严重影响物业公司自身的持续化发展,还会严重损害业主的切身利益。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物业公司搜集、分析、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与水平,便于物业公司及时、科学、准确地进行相关决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物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已不再单纯地依赖业主缴纳的物业费,而是与社会商家进行合作,以拉动业主在社区消费来赚取利润即B2F模式。业主通过相关的App进行下单、消费的一部分实际金额可以用来抵扣物业费,社会商家在获得订单利润的同时也要将一部分的利润分给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的社区消费量越大,业主、社会商家、物业企业三方收获的利益也就越大,逐渐实现三方共赢。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逐渐认识到了改变盈利模式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开始积极运用这一物业服务模式。第二,有利于促进物业企业的持续化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物业企业可以借助上述先进技术优化自身的运营服务体系,进行科学高效地运行管理,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构建“物业生态圈”“社商生态圈”,建设专业化的物业运营服务品牌,加强物业企业的区域合作,区域内的物业企业可以共享相关设施、设备,拓展实际的运营经营范围与发展空间,在有效降低资源损耗的同时切实提升运营成效,提升区域内物业企业的一体化、整合化、集体化程度,实现合作共赢。在优化物业企业服务运营工作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在激烈的物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三,有利于提升物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相较于传统的物业运营模式与方法,互联网技术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对物业自身的数据(设施运营情况、人员储备、技术发展等)与业主数据(消费习惯、家庭结构、生活习惯等)进行快速有效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加工,形成“物业服务大数据”。根据上述信息数据,物业公司可以对物业设施及物业服务进行维护与更新,根据业主的消费习惯与消费额度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社区服务。现阶段各大知名物业公司都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自己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或物业管理App,便利的“芯智慧”、万科的“住这儿”、雅居乐的“雅管家”、彩生活的“彩之云”。通过上述平台,业主可以要求物业企业提供家具保养、家电维修、家庭保洁等一站式到家服务,也可以为业主与社会商家提供一个互相对接的平台,开展社区团购服务,在极大地便利业主日常生活的同时,有效解决电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互联网下物业运营新模式的对策

(一)共赢合作模式传统的物业运营模式仅仅涉及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业主,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与业主进行管理,业主接受物业的管理。但由于二者之间的交流出现偏差,二者之间经常爆发各式各样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更别谈实现二者的合作共赢了。而互联网时代下物业运营模式的构建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在物业的介绍与引荐下,社会商家可以与业主直接进行交流,即能帮助社会商家实现更大的营收,还能极大地便利业主的日常生活。而物业可以通过向商家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盈利,实现业主、社会商家、物业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

(二)优化创新服务物业公司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造逐渐更新自己的物业管理制度与服务标准,改造自身的业务流程与服务工作,在保持原有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业主提供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定制服务等新型服务,积极尝试除传统物业服务范畴之外的创新型物业服务(车位抢租、室内特色装修、饮食定制等),优化创新物业服务。

(三)物业多元化延伸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业的主要职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再局限于电梯养护、公共秩序维护、绿地养护、卫生清洁、停车管理等传统工作,而是积极融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物业服务,业主可以在线缴费、在线报修、自主停车、刷脸进门等,物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用户上报的各项问题,提升管理成效。上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虽然极大地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体验,但这仍属于传统的物业服务范畴,并未形成现代化的全新业务与收入来源。很多品牌化的物业公司借助品牌优势开始创新业务服务模式,积极融合“社区+商业”的物业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全新的仓储零售模式,实现线下社区服务中心与线上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个性化、定制化的物业服务,增加业主在小区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增加物业费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在有效减少不必要物业费用出现的同时,促进物业与业主之间的融洽和谐,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升业主的生活质量。

三、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思考其对各行各业特别是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革创新物业运营管理工作。具体而言,物业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如下思维:用户思维即关注用户(业主)的各项利益,以用户为主;极致思维即优化物业运营管理工作,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简约思维即物业服务尽可能简单,使服务尽量专业化而不是花里胡哨;社会化思维即在物业运营管理实践中引入社会资本,向业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现代化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必要性,及时转变自身传统老旧的物业运营观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有机整合相关资源,准确掌握现代化的物业运营管理发展方向与市场行情,与时俱进,紧跟互联网时代给物业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在激烈的物业行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选择合理盈利模式企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盈利,盈利能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上文中已经提到诸多知名物业公司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提供的物业服务,积极改变自己的盈利模式,纷纷与社会商家进行合作,部分物业公司甚至开始推出自己的物业App,智慧化物业发展趋势逐渐明显。传统物业管理运营工作的盈利主要来源于物业费,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要想实现有效的盈利就必须要“节流”即通过各种渠道省钱,以提升管理效益的方式来降低物业公司的内部损耗,甚至不惜缩减自己的服务范围、降低自己的服务质量。这很容易加剧业主的不满情绪,逐渐少交或不交物业费,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大物业公司的服务范围,实现自身的成功转型,不仅有效拓展了人均管理面积,提升了管理成效,还能帮助物业公司拓展自己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依靠物业费实现营收,还可以依靠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生活服务进行收费,实现有效盈利。万科物业推出相关的物业App,通过App业主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物业服务(家电清洗、家电维修、家政服务、房屋看护等)与社区团购,还可以在App中与物业工作人员、同小区的业主进行交流沟通,实现线上与线下物业服务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