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追溯“摇篮计划”的得名,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的回忆满是喜悦。

2005年11月的一天,亚杰商会董事会正在东方广场德勤中国会议室进行。时任亚杰商会董事、德勤中国首席战略官颜漏有突然提出一个想法。他说,德勤有一个文化,凡是进入德勤公司的新员工,都会有一位老师来带领他们工作,亚杰商会能否也让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当导师来辅导创业家?而且创业家相对于大企业家就是一个“婴儿”,所以亚杰商会堪称创业家的“摇篮”。

颜漏有的想法得到了与会董事李汉生、曾之杰、熊焰、宋军、何庆源的热烈赞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诞生了一个名字——“摇篮计划”。随即,亚杰商会成立了“摇篮计划工作组”。原IT经理人总编辑郭晋华、启迪创投董事总经理薛军、清华紫光副总裁彭志强以及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组成了第一任执委。

“摇篮计划”架构设计的最大难题,正是控制决策风险,同时平衡执行效率。因此,一项介于决策和执行之间的执行委员会制度,开始在摇篮计划内部运行。执委会将执行权分为两层。在秘书长领衔的执行团队之外,执行委员会被称为“最高执行机构”,其执委由董事会提名选举产生。每一任执委由4到5人组成,内设一名会议秘书,可以直接就“摇篮计划”的日常事务作出决策。

事实证明,第一任执委会,是一个快速决策的组织。“摇篮计划”在他们的手中快速推进。2006年3月,“摇篮计划”启动仪式暨新闻会在京举行。北京市各科技园、以及园区孵化器的领导悉数到场祝贺,亚杰商会由此开启培育未来企业家的神圣旅程。

谁会入选

“摇篮计划”从诞生那一刻起,就确定是公益项目。为此,工作组特别邀请中国科技界、金融界、管理咨询界的资深人士担任导师,并选择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创业家,通过培训、每月面谈辅导、商业计划互动研讨等方式,共享创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智慧。

然而,这毕竟是中国创投发展史上第一次创新试验,能否成功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能否招募到具有潜力和远见的创业家;其次,能否邀请到具有热诚和承诺的导师;第三,能否实现导师与创业家之间的有效互动。

大量的人力资源整合、超高难度的制度设计、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家筛选、必需夯实的项目经费保障,每一件工作都在考验着“摇篮计划”工作组的能力。

亚杰商会如果想干好这件事,唯一的办法就是首先选到理想的学员。据此,“摇篮计划”中创业家的筛选要求很快确定年龄:25到40岁;职务:高科技公司CEO;业务:早期、创新。

“摇篮计划”的选拔程序是首先由创业家提交个人简历及公司介绍或商业计划书、个人创业经历及事业规划、参加“摇篮计划”的目的等资料,然后由“摇篮计划”工作小组对创业家的个人质素与潜力、公司业务未来的潜力做初步筛选,之后,筛选出的创业家与导师分组面谈,由导师投票和讨论决定是否最终进入“摇篮计划”创业家人选。

“摇篮计划”是中国首个免费为“未来科技商业界领袖”度身定制的高端辅导项目,所以,在亚杰商会郭基梅秘书长的眼中,选的创业家至少要具备如下素质:

创业者本人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意愿与导师就创业与管理问题进行较长时间深入交流与对话,而非单纯寻求实务帮助;创业者本人认同“摇篮计划”及亚杰商会的理念,并乐于投入时间与精力学习;创业者所领导的企业处于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

一旦达不到上述要求,亚杰商会及其捐资人投入无数资本、资源和时间精确制导的“摇篮计划”就有可能打了水漂。为此,对学员的商业能力和潜质、价值观和人品都要进行评估和考察。

据郭基梅介绍,曾经有一位候选人能力很强,非常有潜质,但是了解到他有一些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导师们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创业家要想入选“摇篮计划”,必须经过“三关”:第一,“摇篮计划”工作组的初选关,即从数百人中将一些极不靠谱的创业者过滤掉;第二关,执委团队的筛选关,以高度专业化的眼光优中选优,选出前50位优秀创业家;第三关,导师团队的面试关,由导师当面考核创业家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最后确定进入计划的20位杰出创业家。

导师承诺

随着 “学员”筛选工作的推进,“摇篮计划”工作组逐渐意识到,要猎得足够优秀的创业家,先得有足够优秀的“导师”和足够优秀的辅导计划,否则,创业家们不会拿出半点时间来接受别人的“挑拣”。

为此,执委会紧急召开会议,集中商定“摇篮计划”承诺将给入选创业家提供以下价值:第一,由中国成功企业家或投资家做导师,与创业家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即亚杰商会为每一位创业家配备一名精英导师,每名导师与自己的学员进行一对一深度辅导;第二,开展一对多沙龙,即由知名导师拟定话题,以沙龙的方式与所有创业家进行专题交流;第三,多对一研讨,即在每届创业家中筛选出3~4家创业企业,多位导师共同参与该创业家及其团队的问题探讨;第四,多对多交流,即多位导师和多位创业家互动交流。

郭基梅介绍,一直以来,“摇篮计划”免费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是非常多元化的。从公司的商业模式到公司的产业规划,到市场营销,到公司融资,摇篮计划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培训。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摇篮计划”已经扩大到了与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比如,“摇篮计划”每年会组织入选的创业家去美国硅谷访问,跟当地一些创新型公司和创业家交流,并与VC对接。

“实际上亚杰商会的摇篮计划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整合,包括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董事会、执委会、甚至我个人以及所有学员的任何需求,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郭基梅说。

郭基梅透露,“摇篮计划”内部还有一个“校友会”,在亚杰内部被称为“杰友会”。“杰友会”每年定期组织“读书会”、“高尔夫球赛”以及组织创业者家属郊游,为家属之间交流、为先生们一起讨论创业当中遇到的问题而创造机会。

郭基梅回忆,一次,亚杰商会组织“摇篮计划”学员去郊外旅游,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导师、智基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陈永忠导师也受邀一起出游。游玩间隙,大家重点讨论起了团购的商业模式。当时,正值2010年初,团购在中国还没有大范围兴起,但是讨论完这个话题后,雷军导师所辅导的学员陈欧,回来就迅速转型做化妆品的团购。2011年,陈欧所创建的“聚美优品”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电子商务公司,用户超过五百万、月销售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这,就是摇篮计划带给学员的改变。”郭基梅的脸上满是笑意。

“精神家园”

“亚杰商会的文化确实是一个很温暖的家庭式的文化。”郭基梅告诉记者,很多创业家在了解到这个项目时,第一句话就是:这要花多少钱?而“摇篮计划”给他们的答案是:整个运作对学员完全免费。当对方听说所有导师全部是免费义务为创业家进行辅导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和惊喜。

事实上,“摇篮计划”的导师在无偿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收获:首先,参与一件极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内心获得了深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其次,与其他导师和学员建立起了难得的珍贵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这些年轻创业家们的交流,也能了解和把握产业一线的最新信息,可以“与时俱进”。

新任会长曾之杰告诉记者,从亚杰商会“董事会”到“摇篮计划”,每一届执委到全体导师和各位学员,大家都在为中国创新崛起于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价值。

据他介绍,从第二期开始,“摇篮计划”就建立起“辅导员制度”,专门从第一期学员中挑选4位优秀学员为第二期的学员充当“辅导员”。同时,除了导师带学员外,学员们还自发结对形成了4~5个小组,展开互相辅导。目前,“摇篮计划”已形成了导师带学员、辅导员带学员、学员之间传帮带的“立体帮学”模式。

曾之杰感叹,实际上这些创业家们在工作中是非常孤独的,他们面对的困惑不能跟家人讲,也不便跟同事讲,而“摇篮计划”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让所有入选的CEO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同时还可以向自己的导师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快速提升自己的管理决策水平,将企业带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所以,在这方面,“摇篮计划”确实可以帮助创业家解决现实问题。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创业者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会经历大量的选择和挑战,没有人能够指导你,不像在学校时,有问题可以找老师,在家里可以去问父母,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是非常独孤的。我一直非常希望能够向一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去请教。2006年年初时,启迪创投总经理薛军告诉了我摇篮计划,我特别地高兴,当时还问他,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企业家做导师,他说会有像杨镭这样的。杨镭那时候是掌上灵通的CEO,当时被评为中国10大CEO之一。有这样的企业家做导师非常好,因为杨镭是真正把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而且实现了上市,当时在中国无线领域是第一家上市公司。所以,我当时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当然非常开心。薛军问我亚杰商会要做这么一件事情,你有没有兴趣报名?我说你赶快把报名表发给我。”

童之磊记得,2006年下半年,中文在线正处于扬帆大发展的时候。此时,公司遇到了一个融资机会,童之磊就和身边的导师沟通、想听听几位导师的意见。当时,正在中文在线实地指导的曾之杰导师就觉得,选择投资机构最重要的不是看它的钱,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够给你什么样的支持。“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尽管那家投资机构给了一个很好的价格,但我认为,在理念方面双方未必能达成一致,所以最后放弃了这笔投资,”现在回想起来童之磊仍心存感激,“导师帮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导师制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32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A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Based on Tutorial System

ZHAO Xilin, FU Bo, CHANG Yufa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P. R. China 430068)

Abstract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tutorial system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to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university working program and the enterprise working program. The strategy can guarantee the personalized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PETOE, and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PETOE programs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high quality talent.

Key words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mode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①

为主动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湖北工业大学在传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增设太阳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并以此为基础于2011年申请、入选“卓越计划”。旨在针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为原则,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出发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体系具备三个特点:(1)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2)从学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维度培养工程人才;(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③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在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标准的定位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变革。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将对其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创新实践环节的设置,将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1 导师制的提出与内涵

导师制教育培养模式最初是在十九世纪由牛津大学提出并推行的。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进行全方位、近距离指导,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引导关系,针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差异化指导,以实现学生培养的目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导师制主要存在于研究生教育中。考虑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其理论运用和创新能力,体现出本科培养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计划”执行阶段,将导师制引入实施流程中,使导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无疑将提高“卓越计划”执行过程中学生培养的个性化程度,将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达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导师制的运行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认真思考。其一是导师制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科研水平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考虑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差异问题,一名导师将负责多名学生的指导,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才能将导师制的运行落到实处,是学生的成长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其二是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保障。导师制施行需要包括选拔聘用、组织管理、过程管控、效果评价与激励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其中尤以过程管控和效果评测最为重要,因为这两个过程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运行效能的直接体现,需要重点规划与构建。

2 基于导师制的“卓越计划”实施流程

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体系结构设计、过程管控及效果评价,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同时,以创新实践环节为平台,将导师制引入其中,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培养,以此探索符合学校特色及“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太阳能技术与工程方向)”实验班的组建与学生选拔工作。实验班以当年入校电气大类全体新生为选拔对象,对其进行实验班相关政策的宣讲及报名意向征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入学高考及检测成绩为选拔标准进行实验班的组建。

其次,进行学校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

(1)培养计划修改与实施。以本专业大类培养计划为基础,结合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对实验班培养计划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开设侧重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课程,将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立课程与知识技能体系,通过电气工程及太阳能技术两个方面,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在不违背教育部对本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及其培养时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使其在面向太阳能应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将部分任选课教学周期前移,以提高其可执行度,并保障计划在时间周期内的顺利实施。

(2)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为适应“卓越计划”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对教学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增加了创新实验的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以本校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施平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六个学分对该环节进行考核与控制,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该环节分布在五、六、七三个学期中实施,与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相贯通。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参与导师各项科研计划中,拟通过两年的导师制培养,延长学生实验、设计环节,增强其实践能力,同时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与质量。

第三,进行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是学校培养计划执行的拓展,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先后与湖北省电力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就合作内容、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进行了约定,以保障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由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计划要求安排在第七学期7-18周工程实践阶段进行统一授课,课程考核统一纳入工程实践考核当中。为保障企业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导师制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使学生时刻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指导。

3 导师制模式下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在2011年“卓越计划”获批并实施的同时,即针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试行了基于创新(下转第83页)(上接第68页)实践环节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表1描述了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近四年参与竞赛的获奖信息,信息显示:自2011年实施导师制培养方式以来,经过两年的实践能力培养,各类学生获奖人次及奖项级别均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同时,从表2显示的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情况也能看出:从导师制实施后的2013届及2014届毕业生,在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毕业率及学位获得率亦有明显增加。

数据表明: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与实践能力,由此培养的学生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通过创新实践环节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全程接受导师的指导,提高了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模式的有益尝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No.省2011258)

注释

①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②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③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更新观念;体验创新;实践创新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依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想结合实际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让教师树立敢于创新的理念

更新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四种精神”。即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勤奋踏实的实干精神。然后,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夯实教师教学教研教改的基石,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教育教学辅导及学术讲座,使教师能面对面地与专家进行教学探讨和学术交流;或者组织教师集中观看名家的教育讲座光碟,从中感悟和吸收教改、教学实践前沿的新理念。

二、合理规划,让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体验创新的成功喜悦

一是抓细备课。每个教师要把个人钻研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青年教师要规范备课、详细备课,先听师傅课再上课,这样可尽快缩短成长周期。对于老教师的备课,要求不能放松,也强调备学情、备方法,这样才能求实效。集体备课要制度化,对集体备课效果要进行捆绑式考核,定期召开新老结对经验介绍会,及时总结经验。

二是抓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为此,教师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每堂课师生情绪要饱满,互动面要广,思维空间要大,并留有一定时间练习消化,当堂巩固。“活”不仅在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更在于知识呈现方式灵活,提问多样,思维深刻,学生参与度高,让每个学生都有最大收获。

三是抓精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杜绝教师误批现象。教师要建立“错题档案”记录,把学生常错的典型试题登记、分析、归纳、小结,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三、把握机遇,让教师培训学习成为实践创新的动力

一是运用班主任学习理念,指导班级管理工作。我校班主任都是参加各级培训后选聘的,我们首先要求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渗透学习的管理理念,其次,工作方法较以前要有所改进,管理方式要有明显的变化。在新学期班主任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学校领导班子对每个人的工作计划进行审阅,并对照以前的工作计划看变化,探讨每个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可执行性,操作性不强的责令班主任修改,审阅通过后每个班级的管理必须按计划落实,由政教处每月考评一次落实情况。在学校的督促下,班级已经形成了学生学习小组管理模式,即每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学习团队,小组学习由组长负责并与其他小组竞争。

二是运用教师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学动汇报,除了汇报学习内容外,要拟定一份指导教学的工作计划,由教导处和教科室审阅计划的可执行性,并在其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跟踪指导,落实计划,同时要求师徒共同分析,观察其成长。

四、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在竞争中进行业务创新

一所健康充满阳光的学校肯定是一所公开的学校,一所公开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学校要全力打造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激发教师渴望灿烂的心态,让教师的业务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都采取“学生由计算机编班,教师由班主任随机抽取聘任”的做法,并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调班,这样,所有的班级、所有的教师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有了公平性、可比性、挑战性。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教师一切以工作论英雄,无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老教师,无论其工作时间长短,贡献大小,也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只要其成绩优秀、工作出色,那么学生就认可,同事就认可,领导就认可。教师的评职晋级、评先表模等条件公开透明,绝不论资排辈,对于每位教师,学校坚持做到“五不”,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施小恩小惠、不封官许愿、不以感情左右好恶。在这样一个公开的环境中,教师的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工作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只有干不好的,没有不好好干的。

当然,一切因为学习而更新^念,教师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引领的问题,一切才会日新月异。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启动的,其目标是通过该计划项目的实施,促进高校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以此为基础的创业能力,最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根据最新文件精神,创新计划包含创业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每一项目类型有其着重的培养目标。例如创新训练项目,要求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某一创新性研究项目,包括从选题、资料收集、前期准备和项目实施,到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学术)交流等各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总结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二、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及其对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创新计划项目课题的选择

创新计划课题的选择对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一个恰当的选题是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锻炼和提高的基础。对于本科生来讲,其具有最为旺盛的学习精力、最为活跃的思维,也具有广泛的知识涉猎兴趣。因此,作为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的课题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性,而不是课堂或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创新性即要求课题必须具有创新点,可以是研究内容上的新颖,也可以是研究方法或分析测试方法上的创新。其次是创新计划项目选题难易程度要适宜。太简单而容易完成的选题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或是学生的能力只能得到部分锻炼。太难的选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同时也会产生因经费不足而造成课题无法继续开展的风险。目前的观点是以实际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计划的选题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以安徽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2年度获批的部级创新计划项目为例,全部6个课题都来源于教师正在承担或即将完成的实际科研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创新性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可以根据创新计划团队的实际把既有的项目内容分拆给他们自主完成。同时,实际项目既有的团队能够给创新计划项目团队以很好的带动和指导作用,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计划项目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科生参与创新计划项目的全程均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包括选题、文献阅读(研究综述)、项目具体实施、分析总结及论文的撰写等,因此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本科生参与创新计划项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和获得较高水平的成果。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时候从业者的经验往往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创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很好地利用专业知识理论,同时也需要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实践累积,用以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路和创新性的实践。针对“掺粉煤灰多孔混凝土联合人工湿地治理酸性工业废水研究”项目而言,就要求指导教师从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结合目前人工湿地在处理酸性水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开展理论介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要确保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项目

对于创新计划项目而言学生是主体,因此必须确保其开展项目的独立自主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其他学科项目类似,环境工程课题随着开展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再以“掺粉煤灰多孔混凝土联合人工湿地治理酸性工业废水研究”项目为例,在项目开始时学生对于多孔混凝土的制备、人工湿地的构建以及酸性工业废水水质的调研都比较积极,在相关文献的阅读基础上可以较为顺利地开展,此时问题不大。一旦进入到实施阶段,诸如添加了粉煤灰的多孔混凝土其最佳配比如何确定,在实验室条件下如何构建人工湿地,针对酸性废水选择什么填料和植物等问题就会陆续出现。这个时候就要求指导老师一方面开展积极引导,使学生不失继续开展项目的信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创新性思考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不可出现教师直接提供方案甚至代劳的现象,否则将与创新计划的初衷相悖。

3.要督促学生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并总结成果

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多来源于教师的实际项目,项目本身就要求针对项目进程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成果总结。对于本科生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时分析和总结成果,一方面能让参与的学生及其团队全面掌握课题开展的具体情况,了解项目进一步实施的困难点和关键点。同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活跃课题组的学术氛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及时总结,尤其是以论文的形式出来,这将极大提升本科生的自信心。同时本科生也可以将相关成果作为自己独立的研究成果参与各类竞赛,比如同济大学等举办的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这对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均有一定的帮助。

(三)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考核

根据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精神,创新计划验收材料为项目的总结报告,也可以附相应的设计、专利或论文作为补充。作者认为这仅是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具体到环境工程专业其验收标准应贯穿于整个创新计划实施过程。比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认真程度,学生是否按照事实规律来进行试验和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学生对项目难点和关键点的把握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最后验收时的答辩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答辩,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课题的实际掌握程度。

三、结语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互动模式

作者简介:刘全忠(1978-),男,河南浚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B211029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0-02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1]

2013年我国普通本科及以上的在校生中工科学生数达到了485万,如此大规模的工科在校生无疑是实现工程强国战略目标的宝贵人力资源,并为欧美国家所羡慕和瞩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系统的质量(Qua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和“研究和培训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rvices)”分别排名57位和55位,“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也仅排名46位。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一般在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业课程,并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形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另外,教师科研任务普遍繁重,影响到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益进而不愿接待学生实习。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科院校广泛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存在忽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趋势,一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是被弱化了。毕业设计引入大量研究型课题,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工程能力和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看,工科院校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而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通过院校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因此,需要立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校企合作背景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2]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3]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4];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5]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6.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的工程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受众面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培养的适用范围,有必要在校内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在校内建设了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管路系统动态特性等10余个创新实验平台。这些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通过企业的合作与资助,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承办了包括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实践竞赛,为全国能源与动力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学校的培养标准、企业的研发结构,以及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实行何种合作模式,关键在于使校企双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形成具体的方案和制度,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过程中受益,并且有继续深入合作的驱动力。

三、结束语

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融合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企业对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也有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些都给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工程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差距,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2]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4-88.

[3]倪师军,曹俊兴,等.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2-14.

[4]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C].纪念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