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学

审计学

审计学

审计学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审计工作,牢牢把握“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以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推动“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___、和谐___”建设为目标,以“加快审计转型年”为抓手,努力提升审计工作的谋划力、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推动___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审计监督更大作用。

二、工作目标

结合市委五届八次全委会提出的“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主基调和署、厅有关精神,20*全市审计工作基调是: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立足创新、提升素质、推进转型。

在坚持上述工作基调的基础上,20*全市审计工作目标是加快“四个推进”:一是深化绩效审计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二是突出民本审计理念,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三是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持续强化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规范;四是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全面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推进惩防体系构建。

20*,全市计划安排250个审计项目,市本级安排60个审计项目。其中,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到一半左右。强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全面实施审计署6号令,逐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告面。

三、工作要点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工作基调和工作目标,20*年全市审计工作重点是“突出一个主题、破解两大难题、深化三大审计、实现四个提升”:即突出和谐社会建设主题;破解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两大难题;深化财政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审计质量、审计成果、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具体要努力提升“五个力”:

(一)以服务大局为根本,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谋划力

在坚持依法独立审计的前提下,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全市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谋划力。

1.围绕形势任务发展要求抓谋划。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年工作目标和重点,全市审计机关要充分把握自身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明确审计机关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等方面问题,理清具体工作思路和举措,努力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凸显作为。

2.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抓谋划。把党委政府满意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诉求,自觉主动地将审计工作融入___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围绕市委五届八次全委会确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文化繁荣、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法治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九大任务,精心谋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做_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3.围绕坚持服务民本民生抓谋划。突出社会公平正义和改革成果共享,以促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为重点,从关注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等入手,紧紧抓住“十网”建设和“助业、助居、助学、助医、助困、助行、助安”的“七助”行动相关资金,从审计角度认真研究确保这些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办法。针对老百姓的这些“活命钱”,切实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保证专款专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围绕上级机关规划目标抓谋划。按照审计署最新的《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省审计厅出台的十三个指导意见,深入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___实际,在已经出台___市审计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因地制宜研究贯彻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审计署和省厅事关审计事业未来发展的各项规划目标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执行力

把绩效审计作为考量审计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准。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绩效审计为目标,以审计调查和专项审计为主要手段,进行审计综合评价,为提升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服务。

1.进一步深化财政绩效审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努力探索和深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实施审计监督的办法与措施,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规范。根据___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努力摸清市、县两级政府的家底,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审计评价,并加强对政府负债、部门预算、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的审计力度。

2.进一步推动基于经济责任的绩效审计。继续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结合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有关要求,把领导干部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发展、严格管理、政策执行以及廉洁自律等内容列为审计重点,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同时,认真搞好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监督,着力强化对下属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力度。

3.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着眼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建设领域经济秩序,以“全过程、全覆盖、全绩效”为目标,认真总结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做法和经验,不断深化投资绩效审计。尤其要针对当前建设领域突出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以及重大损失浪费问题,如招投标、超概算、监理不到位等情况,深化造价竣工决算审计,探索代建制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突出抓好古城保护等重大工程项目审计。

4.进一步推动各类专项资金(基金)绩效审计。紧密结合___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市委五届八次全委会精神,根据公共财政配置重点优先向科技自主创新、新农村“十网”建设、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倾斜的趋势,努力做好这些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探索。重点抓好新农村“十网”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城中村改造资金、乡镇财政运行情况和村级财务管理等审计和审计调查。

5.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拓展地方金融审计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地方金融运行机制。深化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执行和效益情况的监督。

6.进一步发挥协会、学会对绩效审计的推动作用。以绩效审计为目标,努力提升内审工作层次,完善“三考核一培训”制度,通过强化内审指导监督考核、双先评比、业务质量评审、联系点制度以及教育培训等措施,积极引导内审工作朝着现代审计方向迈进。坚持以理论调研指导工作实践,注重发挥审计学会的中坚作用,围绕全部政府性资金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在巩固2006年审计理论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省厅下达的20*年审计科研课题计划,精心选题,扎实推进,扩大成果,指导实践。

7.进一步依托绩效审计推进惩防体系构建。切实发挥审计监督牵头单位职能作用,服务全市“惩防体系”构建。以绩效审计为主要手段,加大对公共财政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稳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办法和运用办法,研究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办法。

(三)以推进转型为要求,努力提升审计工作创新力

坚持以创新规范立业,积极推动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

1.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改进计划管理,注重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优化审计流程,在符合审计法律法规和确保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检法司等部门的配合,完善协作机制。

2.手段创新。强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做到以项目压、以考评促、以培训推、以能手带。着力推广完善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重点抓好OA与AO系统的交互使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建设好审计专网和外网,拓展审计宣传窗口阵地。

3.方法创新。强化对现有审计资源的整合,注重打室界限和专业分工,集中调配审计力量,实行优势互补;在内部资源整合的同时,注重运用好社会审计资源,弥补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用足用好专家咨询制度,确保重大关键审计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作用,抓住经济发展与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四)以自身建设为保障,努力提升审计工作公信力

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自身建设立信,恪守“正人先正己”理念,从强化队伍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入手,努力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为审计事业发展奠定组织保障。

1.强化队伍管理。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建团结和谐班子、创科学发展业绩、树清廉为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团结共事、步调一致、相互补台的坚强领导核心,谋大事、抓大事、干大事,以课题调研为载体,做到勤于敢于善于谋划思路、指导实践、狠抓落实。全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上,要巩固“学习型机关”创建成果,进一步抓好教育培训;继续开展和谐审计机关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正义、友爱、向上、有序”的目标;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处室、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副科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邀请特约审计监督员不定期对廉政建设进行监督检查;从政治上关心审计干部的成长,努力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机关党组织、工会的阵地作用,形成抓队伍管理工作的合力。

2.强化业务管理。全面实施审计署6号令,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完善“三级复核”机制,重点审计项目纳入“三级复核”范围,消除质量控制盲区;切实强化审计质量检查与评优工作,争取有更多的审计项目进入省厅综合和单项优秀行列;开展“审计业务能手”评选活动,以点带面提高审计质量。

3.强化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审计署、省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时限,抓好局本级财务自查和下一级审计机关的财务检查工作。同时引入外部监督,主动把自身置于外部监督之下。通过做好这两方面工作,促使全市审计机关不惧怕监督、能接受监督、并经得起监督。

(五)以成果运用为目标,努力提升审计工作影响力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审计成果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建设服务,有效扩大审计工作影响力。

1.审计成果更好地为法治政府建设服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监督,重点研究分析那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重大问题,从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查找原因,提出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体制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形成一批质量高、分量重、效果好的专报信息、审计要情和综合报告,在推动党委政府出台规范性制度上发挥积极作用。

2.审计成果更好地为透明政府建设服务。按照“公开求公正,公正必公平,公平亦和谐”要求,遵循“积极、稳妥、谨慎、细致”原则,健全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适当地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3.审计成果更好地为责任政府建设服务。密切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切实履行惩防体系职能部门职责,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典型性问题,并向党委政府汇报反映,做到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建立审计问责制和追究制,促使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有效得到揭露和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为圆满完成20*年工作任务,全市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将切实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研究的作风谋划思路。面对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崭新形势,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干部职工都要立足本职,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大力提倡能者为师,集思广益推动审计工作发展。

审计学范文第2篇

迄今为止,审计学科建设并没能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人们对审计学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极端的论点则认为审计没有什么理论可言,是职业化才使审计拥有了今天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审计只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审计称不上是一门有学问的职业,没有资格登上科学的神圣殿堂。审计学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值得审计界深思。但这是审计世界的真实吗?审计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子如何看待和处理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的关系、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审计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

1.审计职业对审计学科理论的矛盾心态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开创审计职业组织的先河以来,审计就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标准的职业而存在。审计职业制定了良好的执业标准,强制性要求所有成员承诺遵循道德准则,终身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承担起保护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最终通过纯洁和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抵制了外来的利益威胁,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审计职业,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即使不是世界上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至少也是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之一。与审计职业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学科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审计忙于职业筹建和被社会承认而无暇顾及学科建设的苍白托词背后,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潜在可行性的东西却被忽视,成为一种合乎自然的倾向。审计更多地被认为只是一个实务性问题,而将注意力偏向日常的应用业务,以致忽视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但审计并非完全是实务性那么简单,并不能只靠审计实务就能保持和提高社会地位。由于学科理论是在人们认可的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解释事实或现象的命题,是说明在一个学科领域中观察到的事实的一般规则和原则,或引起这些事实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断言,任何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理论结构来支持,都是难以确立的。而通过审计学科建设,使审计理论取得快速的进展,可以引导审计职业检验和优化审计实务,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探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不容否认,学科理论应该走在职业实践的前面,优秀的审计职业实践背后必然有审计学科理论的支持,而极大地损害审计社会形象的审计失败正是科学审计理论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审计学科理论对审计职业的促进如果我们忽视了审计的理论基础,让它后退到审计早期那样的机械程序和实务资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审计不仅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也不会成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是详细审计,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审计理论,相应地,审计的社会地位也很卑微。事实上,几乎是与审计职业化发展同步,涌现出了众多的审计理论大师,他们进行审计的观念总结、思想形成和智慧传播,致力于审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反过来为审计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注册会计师职业1853年创立后不久,英国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审计基础文献和实务的著作:《审计人员—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现代审计理论的奠基作:《审计学—审计人员的实务手册》。20世纪初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重心刚转向美国,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后又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再版并更名为《蒙哥马利审计学》。该书标志着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民间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成为审计人员的标准实务参考,堪称审计人员的“圣经”。随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将审计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论述的著作,与1972年AAA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和1978年Schandl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起,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内部审计更是开创了学科先行的奇迹。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部审计并宣告内部审计学科诞生的著作,直接推动了当年n月内部审计职业的形成。到1973年“现代内部审计之父”sawyer出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内部审计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为内部审计职业的迅猛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3.审计学科理论与审计职业实务的交融审计职业实务与审计学科理论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审计学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中,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审计规范、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责任、审计案例等审计理论要素,同时又是审计职业实务的内核。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的外环境决定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而审计的内环境即审计职业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审计对社会的供给。从审计内环境出发,可以决定对审计职能、作用和根本属性的认识,即审计本质。而审计外环境和审计本质则共同作用于审计行为活动需要和所能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审计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认识,对审计工作条件和审计人员条件等进行限定,这就是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进行任何审计推理的前提。

审计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对从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抽象形态,即审计观念。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应该具体落实为审计规范的要求,细化为审计工作的准绳。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人员需要围绕审计目标,依据审计规范,制定周密、科学的审计计划,合理选取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在综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慎重形成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即审计报告。采用一定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报告的出具是否真实、合法,则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水平,即审计质量。审计目标最终实现与否,社会公众能否对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满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审计质量如何。审计人员要承担与其审计目标和社会公众审计质量要求相称的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实际的承担情况,最直观地反映在审计案例之上。而审计案例所折射出的信号又反馈到审计环境当中,于是又开始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新的循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学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审计职业实务发展、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审计学与会计学审计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有着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至于审计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独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要回答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

1.审计学从属于会计学的表象审计最初曾以会计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现在审计与会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民间审计人员称作注册会计师;把会计师事务所称作会计公司,把审计行业称作会计职业;把审计设在会计学科之下;对审计的最朴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账。这些在客观上形成了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即把审计的发展和它与会计学的分离描述成类似于细胞分裂的过程,认为审计与会计存在着血缘关系,审计仅仅是会计的延伸,因而只能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从研究的活跃程度和深度来看,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Schandl,1978);在会计领域,有许多不同的人员和组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会计学的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研究,然而,只有极少的人员和组织认为需要审计理论(Ricchiute,1982)。这也使得审计学发展的步子远远落后于它的相邻学科会计学,在经济学科大家庭中,尽管会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审计的学科地位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的认识。

2.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区分Maut:和Sharaf(1961)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曾做过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审计当作会计的分支是完全错误的。审计是与会计有关,因为审计人员首先应该精通会计;但是,审计并不是会计的一部分。我们如果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过程的性质进行更深人的考察,就会发现它有另外的渊源。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它们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务上的同事关系,但不存在血缘关系。”AAA(1972)进一步澄清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指出:“虽然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在目标与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却决定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承认,审计与会计在渊源、性质、目标和方法上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会计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审计源于社会的逻辑需求;会计的性质是形成数量化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是形成判断性信息、使“会计信息价值增值”的评价过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而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被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审计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会看作是一个信息大工厂,那么会计负责的是信息的生产、制造,而审计负责的是信息的检查、验收。总之,对会计和审计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为补充的同事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3.审计学的独立发展在审计学的独立发展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澄清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从交叉和边缘学科的角度,首次对审计理论及其结构、审计方法论、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蔡春,1994),为审计学迎来了独立发展的契机。AAA(1972)则看到了审计职能随使用者的需要而扩展的趋势,认为内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在扩展着审计的职能,而且审计的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势必扩展到预算、预测、纳税申报单、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围越来越宽、详细程度越来越高,而充斥市场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独立审查、验证才可放心使用,这使得对审计鉴证的社会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审计大可不必拘泥于会计的范畴,而应主动承担起同时对会计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检查的职责。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昭示和激励我们,审计学科完全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谋求发展的机遇,而这一切又要求审计必须跳出会计的案臼和局限。

三、审计学与科学审计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能否更上层楼,跨人科学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学归宿,是又一个让审计界牵肠挂肚的问题

1.审计的科学衡量“科学”的含义通常有以下四种解释: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要求严格衡量证据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应用的体系;能够解释、预测和控制给定现象的体系;所有命题均是由法则或原则连结起来的逻辑、数理体系。客观地讲,如果适用科学的最后一种解释,那么不但是审计,就是现阶段的任何社会科学都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也还在为这一目标而苦苦追求。这与其说是科学的标准,毋宁说是科学的理想,并不适宜作为现实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适用科学的其它解释,那么审计将不愧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由在于:审计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思维活动,审计领域无处不在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活动普遍采用的是统计抽样的方法,而现在就理论知识实践和经验而论,只有抽样误差是“能令人满意的错误”;审计发表的专业意见具有解释会计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起到控制投资决策的作用,发表意见时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和投资风险的提示又使审计具备了预测能力,同时揭发舞弊和差错职责的履行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还使审计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错的能力。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审计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求证过程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功能定位的实用性和增值性。超级秘书网

2.审计的科学归属一般认为,科学有五种类别,: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学,它是组成知识的最基本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学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赖的基础性科学,如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学,它以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为基础,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学,它是从一般描述性科学中派生出的更狭窄、更专业化的领域,如矿物学、植物学和人类学;四是集合科学,它使用了其他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实质上是由各门科学组合而成,但对有关论题进行了独特的解释,如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五是应用科学,它是特殊科学的独立部分,是从若干与实际生活、方法、技术关系密切的科学中吸取原理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学、农业学、职业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审计与会计密不可分,从会计领域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以逻辑学为基础和主要根源;证据的性质和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职业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审计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集合科学。同时,审计又是一个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领域,是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召茧的研究领域,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审计必须博采众长,而又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发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须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3.审计的科学陷阱当然,审计本身毕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责和误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应对,无疑将损害其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第一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环境、时间、人力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审计并不总是能获得最佳证据,不得不经常以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非最佳证据为限,结论一经公布就无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证据,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风险的,它对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约束。客观的认识是,这并不应构成对审计科学地位的贬低,因为即使在其他科学领域,证据的最佳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科学从短期看也只能满足于非最佳证据,做出暂时的判断。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需要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控制理念,执行严格的证据衡量标准,规范审计程序,尽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证据,在不得不使用次优证据的情况下,也要检查接受次优证据的理由和证据的有效性,客观评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极为慎重地做出最终结论。第二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仅在极为异常的情况下,一项审计才会重复进行,即使重复审计,由于时机和条件发生了改变,职业态度和执业能力完全相同的审计师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证的结论,而且重复审计并不能对前次审计在特定时机、特定条件下的妥当性予以直接验证,这对科学所要求的可验证性有着重要的约束。

客观的认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都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让它反复地精确再现,然后借助实验来加以检验,而且重复实验也并不总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学检验办法。可以看到,审计验证会计妥当性的直接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审计本身妥当性的验证则是通过对照公认审计准则,大量运用逻辑、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进行的。由于能进行其他形式的科学检验,审计仍不失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记录、整理、复核、归档保管等工作环节,完善公认审计准则和统计抽样方法,发展审计证明理论,增强审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逻辑联系,为审计的科学检验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承认,审计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审计学科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审计完全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科学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可以确信,审计只要坚持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学科发展,不满足于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终将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可限量的未来。

参考文献:

审计学范文第3篇

(一)保障审计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审计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三个方面:

1.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大多是行业性审计,项目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参加的审计人员多,收集或编制的审计资料繁多,如何对审计项目科学管理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对这些庞大的审计项目的管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能细化,普遍存在内容不具体,审计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审计重点也不突出,审计人员分工混乱,导致现场审计盲目性大。有的是先审计后补方案,有的是审计工作调整了而审计实施方案并未调整,审计计划的指导、规范和控制作用根本无法保证。利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就能很容易地实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在目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审计机关领导及项目负责人更加重视对审计人员合理调配。利用该系统可以掌握各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及进度情况,并及时按照审计重点调整审计力量,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目前审计工作要求规范的情况下,文档编制整理工作更加占用审计人员的大量时间,据有关部门研究显示,审计人员有超过50%的时间是耗费在制定规划、编写工作底稿、复核工作底稿及准备报告上。该系统的文档编制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

3.目前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审计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而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可对辖区内的审计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查询,并能便于领导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还可对项目审计的全部资料进行归档,形成历史资料,完成信息资料的积累,便于审计机关在以后的审计中利用其成果,尤其是被审计单位连续审计时,对其以前年度审计资料的利用。

(二)落实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李审计长指出提高审计质量一是靠审计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自1994年审计法颁布以来,先后了38项审计规范和15个审计准则,其中一部分规范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如: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前未进行系统的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不具体,审计实施未严格遵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其相应的审计证据关联性不够,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的要素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审计报告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内容不一致等等。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加以控制,确保了审计人员规范审计行为,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

(三)为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提供平台

1.手工条件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依靠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经验,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各审计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也必然影响了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审计风险很高。而将某些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审计人员的先进工作经验或按照某行业的审计操作指南编制成模块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加以运用,用于指导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2.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也正在发生变化,由帐户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计算机审计等一些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也应在审计工作中加以应用。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除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开发应用多一些外,其他的审计方法缺乏自觉的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人员对这些新的审计方法还不熟悉,其次是这些审计方法在手工条件下比较烦琐,效率不高。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可以将这些审计方法编制成模块,按照审计实施方案中计划的审计步骤与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以应用,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可将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与项目审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设计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特点

(一)全程控制,规范行为

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并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分级实施质量控制。

(二)调控进度,整合资源

根据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分解和分配审计任务,明确审计项目进度计划,掌握实际进度,进行评估,并提示调整人员分工和项目进度。

(三)记录轨迹,落实责任

提供审计日记功能,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结合,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

(四)强化复核,保证质量

提供审计现场组长、业务部门和审计机关专职复核机构的三级复核子系统,使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得以现场同步实现。

(五)多维查询,决策支持

提供快捷、方便、灵活的检索、查询功能,审计机关领导和业务管理部门可以对审计项目进展、审计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检索、查询,及时掌握一手资料,及时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决策支持。

(六)统一归档,信息共享

系统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

(七)制作模板,审计指导

根据审计操作指南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将各行业的审计内容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八)提供平台,方法调用

将内部控制测试、审计抽样、风险评估、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编成程序,通过该系统,根据审计事项调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灵活多样地实现审计目标。

三、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是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适合于审计中各种角色的审计人员的使用。系统分为三大功能块:现场审计子系统、领导查询子系统和专职复核子系统,满足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员的需要。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对系统中不同操作的限制。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一)审计现场管理

此项功能主要体现在现场审计管理子系统中,根据现场审计执行的每一步骤分别实现相关的功能。新建一个审计项目,录入项目的相关内容,确定审计组长及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

为审计项目准备资料,收集被审单位信息,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另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实施方案修改以形成补充方案和修订稿。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范围等信息,编制审计任务,分配审计人员,确定任务起讫日期,任务负责任人。

任务分配完毕后,审计人员选择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必须将每天的工作记录于审计日记中,包括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对当天未写日记的审计人员,系统将予以提示并提供自动生成工作日记的功能。

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与事项有关的问题及主要事实和情节记录下来,编制审计证明材料,证据管理提供添加,修改等编辑功能。

根据系统提供工作底稿界面录入工作底稿的相关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控制,工作底稿管理提供查看证据,查看工作底稿内容,修改工作底稿等功能;可根据审计事项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

根据工作底稿编写汇报材料,为编制审计报告作准备;编辑审计报告;查看审计文书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的相关证据,并对其行情况进行控制。

本系统还将提供归档的资源树让工作人员选择相应的需要归档的文档和编制统计台帐。

审计组组长和业务处长可将编写的工作底稿逐一复核,填写复核意见。

(二)领导查询

这项功能中主要是为领导查询项目的进展情况服务的,可根据项目的年度,行业等信息进行查询,将查询所得的项目基本情况用列表的方式体现,同时用柱状图来显示每一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打开统计台帐的EXCEL文件查询各项定性数据,并提供根据定性内容反查相关的工作底稿,证据,附件等内容,从而实现责任源头;还可通过资源树展现当前整个项目的文档情况。

(三)专职复核

这项功能是单独为专职复核人员提供的一个子系统,它为审计专职复核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专职复核人员检查与确认复核资料的完整性,在复核实施中的每一项复核事项都需要检索查看相关文档,包括目标落实复核﹑事项事实复核﹑结论依据复核﹑处理处罚复核和审计程序复核。

复核结束后进行复核底稿汇总﹑复核意见书初审﹑符合意见书征求意见和复核报告修改功能。对复核意见书签署意见并审定,然后自动发送至业务部门和分管领导,最后将复核过程中编写的文档进行归档。

(四)文档管理

在审计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档,若将这些文档散落在各个阶段中则显得比较杂乱。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类似于windows中资源管理器的形式,用资源树的形式来管理这些文档,该资源树囊括了审计项目中使用的的所有文档,包括从审计立项到归档过程中全部的现有文档。包括立项资料﹑审前准备资料﹑审前实施资料﹑审计终结资料﹑复核资料和其他资料。

审前调查文档资源树用于记录审前调查需要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的相关文档。

归档资源树根据归档的需求,将项目文档资源树中的相应内容归入相应归档文件夹中。

(五)系统维护

这部分主要维护项目的一些辅助的功能与操作,包括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法规、用户、数据字典、文档模板等信息的维护。

「内容摘要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审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开发了审计项目管理软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审计学范文第4篇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本文借鉴这一美学术语,提出“审计疲劳”这一概念。

所谓“审计疲劳”,是指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审计客体(被审计对象)及审计委托人(各级政府),对审计的关注或者兴奋减弱,甚至对审计产生厌烦、厌倦、抵制或麻木不仁的感觉。因为审计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审计委托人渐渐对审计的重要性产生动摇,审计主体对审计渐渐失去信心,审计客体渐渐体会到审计“就那么回事”。这就有可能导致一种可怕后果,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审计主体因审计的作用得不到体现而丧失信心、收敛了激情,导致审计手段、审计技术的钝化,因为当审计称为一种“应景”式的工具时,审计也就不需花太多气力了;审计客体因审计“无关痛痒”,产生应付、甚至抵制情绪;审计委托人因审计起不了发现、预防和抵制作用,渐渐对审计失去了信任,审计“边缘化”就势所难免。

二、导致“审计疲劳”的原因

“审计疲劳”导致的后果将是十分可怕、令审计人倍感尴尬的。总体上来说,“审计疲劳”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审计处理方面出现“疲劳”:审计过程例行公事,审计结果雷同划一,审计处理隔靴搔痒,抓不到痛处。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独立审计原则是《宪法》和《审计法》确定的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www.133229.COm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地方审计机关带有很强的政府内部审计性质;二是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行业审计外,地方审计机关有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受地方政府的左右;三是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不能得到保证;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基本上受地方政府的控制;五是现行的审计双重领导体制使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时不同程度的受到上层主观意志的支配和左右。

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势必使审计主体(受托人)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时,监督难以深入,处理做不到“铁心硬手”,其结果只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审计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审计监督范围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监督范围主要解决哪些单位或事项是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在一些非国有经济中仍然有国有资产,也在享受税收优惠、使用国有银行的贷款、享受国家的政策优惠等。这些企业和单位应当对国家负有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对其进行审计,以维护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权益。

(三)审计强制措施弱化。由于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在实际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针对一些具体情况无法做出及时处理,使工作陷入被动,导致一些审计线索无果而终,国家审计的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四)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审计机关工作经费“瓶颈”制约、审计对象“缺失”、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年龄构成、技能水平等已经严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能较好地行使、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1)基层审计机关“官多兵少”,结构失衡;(2)人员流动“进多出少”,比例失调;(3)审计资源“僧多粥少”,机制失灵;(4)审计经费“取多予少”,运转失重。

三、消除“审计疲劳”,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如前所述,“审计疲劳”已成为制约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内部的因素。不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就难以消除“审计疲劳”,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协调发展。

(一)对审计管理体系实行“破冰”式的改革探索。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说到底就是政府内部审计,即政府“自己审自己”。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根据各国情况和审计监督的需要,在1997年《利马宣言》中,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表述为组织的独立性、组织成员的独立性、审计经费的独立性。世界上的审计管理体制大体上有三种,即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之外,隶属于政府。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有两种倾向性意见,一是主张审计机关受人大委托,依法审计政府;二是主张实行审计机关垂直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各级人大尚算不上强势部门的情况下,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这样就有利于从组织、人员、经费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当然,宪法对审计管理体制的规定,使得任何对审计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成为纸上谈兵,更别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但笔者认为,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理论上的滞后、法律上的禁锢,向来就没有、也不能成为制约不断创新的障碍,如农村联产承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等等,都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最后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因此,我们建议以保障独立性为改革前提,以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为目的,可就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积极进行垂直管理探索性改革与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推广,并从理论、法律上加以论证、明确,错的就改正。这样,一旦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得到保障,审计的权威性就更强,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执法环境不优、审计经费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审计机关就可以在经济领域和反腐败领域具有更多的作为。

(二)对审计范围作出科学的补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对象的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作出科学的补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建议从资金受益者和税务形成角度对审计范围作出科学补充。根据这一思路,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应纳入审计范围,只要它接受了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只要它根据规定应照章纳税。目前,应将国家控股的单位、使用国有银行资金的单位、接受国家财政拨款或资助的单位、国家给予担保的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的企业进行再投资的单位等纳入审计范围。

(三)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夯实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石。加强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是消除“审计疲劳”,实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笔者认为,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就审计机关内部来说,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历来被当作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的培训教育未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而是“就地取材”,按照“有什么再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如我们经常热衷的财务、会计培训。而我们的现状是财务、会计人员相对不短缺,缺乏的是工程、计算机审计人员,更缺既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的人员。特别缺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宏观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今后的干部队伍培训要着重在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方面花精力、花气力,努力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转变。

第二,强化审计法治化建设,实现审计人员从法律素质的提高向法律素质的增强转变。审计机关法律人才缺乏,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审计机关法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等。就审计机关内部来说,强化法治化建设,更迫切的是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素质教育。我们热衷的“普法”教育,缺乏针对性,效果也乏善可陈。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审计工作特点,对审计法律和规章、行政法律法规、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法律等的学习和培训,做出科学、系统、长远的安排,实现审计人员从法律素质的提高向法律素质的增强转变。

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当前,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因素,即人才瓶颈、资金制约和工作中的短视行为。要从事关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多方赢得理解和支持,加快人才引进和储备,加速资金的积聚和投入,积小成多、聚沙成塔,尽快启动、加速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懈的持续努力,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

审计学范文第5篇

老师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当前,就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更加注重应用性与实用性。因此,在设计审计课程教学目标时应首先注意下面两点:一是审计课程要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审计与会计、税法等相关学科紧密相连,并且是以会计等课程为基础,所以,审计课程要能够拓宽学生的会计等专业知识。二是审计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去事务所独立从事审计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审计课程体系中虽然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内容,但审计实务要是重点,审计理论要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去,并且审计实务要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等方面,这样展开审计工作,才能使学生能够运用的已学的专业知识。因而,开设审计课程,能让学生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基于以上两点,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立如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术与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现行的财务制度,能够运用审计方法来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以便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审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是把审计的基本理论运用到企业内部财务及管理中,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旨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二、教学设计内容

对于审计课程,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很抽象、很混乱,缺乏有效的框架结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具高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高职审计课程主要应该是内部审计,教学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审计理论,二是审计实务。在审计理论部分,要讲授清楚内部审计的要素、流程和方法,内容可能比较混乱,老师讲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审计老师就要确定一条主线,使所有的内容都能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在审计实务环节还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内容,分要素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般来讲,本部分以制造业为例来进行教学设计,共分为五大部分: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费用审计、利润审计等内容。这样与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内容相统一,就企业内部进行审计。

三、选用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案例教学以及分组讨论法等,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尝试让学生参与讲授与讨论等。

(一)案例教学。对于审计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比较多,概念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要列举一些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内部控制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前提出讨论案例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审计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认真写好简要的分析报告,并分组进行阐述。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所授重点,联系实际。同学之间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先让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强化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参与讲授。审计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很多,对于不太重要的章节,要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讲授。老师首先把任务布置下去,教学生如何备课、讲授及总结。备课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在课堂上可以由学生自己推选代表授课,讲授完毕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