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描基础课

素描基础课

素描基础课

素描基础课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素描教学中的问题

(一)对素描课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度有的高校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一些主打课程上面,从而大大缩减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出现偏专业的现象。由于缺乏专业方面的基础,因此不能有效的开展相关课程的教育,更加不能达到国家和市场的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会造成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慢慢减少的情况,与教育的目标相违背。举个例子:即使有的人懂得操作电脑上的某一个应用软件,但那也只是一个供人类使用的工具,没有审美的思维与能力,不会有伟大的专业成就。

(二)素描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观念较陈旧

在当代的高职院校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单一的艺术教学的方法。尤其是在很多高校里面,其素描基础课老师是由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担任,然而他们进行教学时都是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方式,没有具备很高的实用性,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三)学校生源的质量不够高

由于现在市场对艺术生培训的功利性和不重视,导致现在的高校艺术生生源整体的专业素质都不是很高。在实施教学的进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高校在学生入校之后,不能再套用他们之前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内容还是几何体、静物到石膏像,最后到人物这种一成不变的安排,反而,高校要引发学生们对艺术的兴趣,刺激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素描教学大纲没有足够的针对性

每个专业方向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差别,对基础类的课程来说,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目的应该也要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但在基础课的学习中每个专业方向又有着相似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课时,这就说明学校并没有对各个专业方向展开研究,教师也不清楚每个专业方向需要哪些不同的需求。所以必定会在教学期间遇到各种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成果。

(五)缺乏一套合适的、完整的教材

虽然现在高职院校拥有很多美术教育素描课程的教材,但大多都是不太符合高校专业发展的,都没有细致性地考虑到高校专业的现状。从艺术院校或者大学本科里的艺术专业来说,他们有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教学探索的经验,所以教材都比较的科学,课程安排的也比较合理。但高职院校不一样,其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其需要相关方面的教师一起来进行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以及改革,以便拥有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有关美术教育素描课程的教材。

二、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改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素描基础课程的重视度

相关素描课程的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对教学的观念,具备整体的意识,还要加深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尤其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方面的老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最好拥有一定的在企业实践的经验,或者是参与了更多的与艺术实践相关的工作。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一般的高职院校来说,素描课大多被当成是一门美术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也很短暂,只有在美术专业学校中的专业课上才会体现素描教学的目标性和阶段性。对于这一问题,为了高职院校能够针对素描实行基础性教学,我们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立不一样的要求,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的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下是实行基础教学的三个阶段:

1.在当前素描教学体系里,结构素描正在被更多的人重视,学生要系统性的学习素描的基础知识,把结构素描结合起来,完成对静物素描的初步学习目标。结构素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以“线”为最主要、最基础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若要从作用方面入手,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线的扑朔迷离使问题明朗化。

2.把不同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身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相关技法方面的练习。这一阶段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阶段,因为它是第一阶段的提高以及深化,另外,这一阶段可以全面透彻地介绍基础性的素描知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以及观察力。同时,让学生观赏大量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且树立良好的艺术观念。

3.学习人体以及人物肖像,完成对素描的独立创作。这是进行素描基础性教学的一个关键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挖掘学生对素描的潜能,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拥有艺术创作的能力。

(三)多做整合性的尝试,提高教学纲要的针对性

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有相对的变化,以便学生在入校之后可以马上转变自己的学习思维,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专业的要求,在进行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做整合性的尝试,如把各个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相整合,或者把别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素描基础课程相整合,然后就专业方向的不同再选择相对应的教学。素描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我们要考虑了专业的需求之后,做出大胆的整合,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四)制定出完整、合适的专业教材

素描基础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素描 艺术素养 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美学 艺术个性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入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一 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

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二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三 注重学生的艺术特点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使得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入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素描基础课范文第3篇

“看”一直是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有“看”而后有画,有什么样的“看”就有什么样的画。“看”本身并不需要任何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但是,随着人们的年龄、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的叠加,“看”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学好素描必须要学会用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我们只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觉去“看”。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新生一进校门,在写生练习中,教师怎样摆放的静物,学生就在原有的位置如实加以描绘、打形、确定位置、分析比例和透视关系……看似是很熟练的过程,但最后呈现的画面结果却是千人一面。高考培训班的训练早已把学生变成了主观主义的盲目随从者,先入为主的成见大大影响了其在课堂上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所描绘对象的能力。因此,如何去“看”在教学上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在基础教学中,“看”的方式由于阶段性和目的性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如造型基础素描(在原有的教学概念中)是以研究和表现自然物象的客观造型为目的,注重对象外在形态的把握与表现,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造。设计基础素描并没有对象可供再现,以研究客观对象中构造的重组与再造关系的表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素描表现的技法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训练加以熟练和完善。素描是一种艺术创造,然而要具备敏感的形体意识和心智却必须从眼前所“看”做起。

二、素描材料和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在素描表现的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技能除了传统光影明暗调子的表现外,还应发现其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不可用具象、抽象来评判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应看重学生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其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不拘泥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表现方式的独立性。材料在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以对材料语言的关注和研究为基础拓展素描表现方式多元化。一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有限,对素描材料的了解和使用缺乏一定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只懂得使用铅笔和炭笔在素描纸上作画。其实可以通过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新材料,如蜡、水彩、彩铅、针管笔等的尝试,体验不同材料的特性和效果,扩展了视觉语言的形式,突破单一材料在视觉体验的局限性,为绘画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形成了对传统素描意识的挑战。综合材料的表现范围是无尽的,新材料充实和丰富了视觉空间的表现力和层次感,不同材料的结合和碰撞产生对比、发生联系,扩展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推动其对所熟悉描绘的主体进行想象力的再创造,改变传统意识对素描的理解,强化主体的主观创造性并增强学生对素描的趣味和探索欲。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解绘画材料及材料的综合运用,既有利于推动其不同感受体验的发展,又利于开发其聪明才智。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作业周期或其他原因,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但这种多元化的尝试和体验会产生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衍生出更多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为学生进入各个专业领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素描基础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描基础;创新;艺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33-01

一、素描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素描基础课之重位动摇

作为培养艺术专业的综合绘画水平的基础素描,只有以写实为主才可能达到基本的绘画水平。由于西方大量后现代艺术的引入,许多人开始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也削减了素描基础课的比重,认为踏踏实实地进行写实素描没有用,认为有了照相机、电脑等高科技的帮助,画家可以摆脱再现对象的素描技术,只要根据个人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随意地去表现,只需把感受的内容和形象变换成色彩和形体就行了。但事实上,任何高新技术也无法动摇素描的基础地位。只有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才能向艺术的巅峰一步步的迈近。

还有人认为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基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及志趣的培养上。事实上,脱离了造型基础的理解及志趣如同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写实性素描是传统素描中的精华,它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认识、思维与表现,对脑、眼,手三者协调一致的训练,培养观察力、描写力、分析力和表现力,从而建立形体观念、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写实性素描在基础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

强调基础并不代表只强调基础。这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在基础课教学中也要始终围绕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虽然艺术提倡从自然出发,以研究自然为起点, 直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但都不能脱离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育中探索素描在基础教育中以及在艺术形式的创造过程中的新形式,寻找新的视觉造型语汇。首先是不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要学会另辟蹊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今后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需要将人的设想付诸于精神的,物质的或实体的现实,需要用内在的想象并根据这种想象去工作。素描学作为各科学习的先导,既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又是造型观念的确立,更是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通过思维训练过程来完成认识——体验——创新——表达这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两者结合中,从理解能力过渡到表现能力,从理性思维的思考上升到创新思维的想象。

二、对素描基础课的教学建议

(一)基础与创新结合教育法

明确教学总目标,设计课程阶段目标,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把画种技法和题材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素描训练目标设置内容次序,在每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完成不同的课题,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实行素描教学。

首先,通过素描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结合结构素描,完成素描静物初步的学习目标。结构素描的显著特点之一,既是以“线“为基本,应用透视的原理,强调描绘对象的构成特点,从而理解物体的结构本质。如果从素描的“功能”入手,实施教学,便可在如此扑朔迷离的线条变化中抓住要领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接着,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现力,结合不同的表现方法,完成明暗素描的技法练习。它是第一阶段学习目标的深化和提高,也是全面而深入地接触素描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大量观摹中外优秀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要领,注意纠正其错误观点和认识,帮助树立高尚的艺术观念。

最后,也即是素描基础教学的高级阶段,通过人物肖像和人体学习,完成素描独立创作任务。这一阶段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素描写实潜力,发挥其个性,使之初步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同时,积极挖掘其素描创作的主观性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传统素描基础教学的实施重在“以技人道”,而大学的艺术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的的。通过作业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等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从艺术思维能力方面发掘、分析作业里流露出来的艺术思想,个人审美素质等方面的优点,并通过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他们专有的艺术个性上进一步培养专业素质。

总之,基础和创造,传统和现代,个性与整体,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美术院校素描基础课中,教学者只有顾及到教学的双面性,才能不偏颇的培养出全面而特点突出的艺术人才。

素描基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漫;基础课;观察方法;立体;整体和细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38—01

动漫专业是目前国内高校及职业教育中最炙手可热的,面对众多的学员和爱好者,作为培养机构的教育单位要对这些以后中国动画发展的栋梁负起责任。特别是对其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实时安排并有上下课程内容的衔接设计。在动漫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中,需要注意无论是静物写生还是人物模特写生,引导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观察和表现是关键。

素描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一种表现方式。面对被描绘的对象,眼睛首先接触到的是表象,是深刻、生动、微妙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第一来源。物象或静止或流动,总是展现出自身的一种特性,而我们就是要抓住这种特性,结合一定的绘画语言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需要一个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炼的过程,不仅是对其外在形态的认真剖析,同样也是对物象内在特质的深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了解,从而更完美地描绘表现。绘画的观察方法是指绘画者依据眼睛的所见来描绘物质世界的过程。静态的物体由于固定在空间的某一位置上,观察方法相对较容易掌握。在动漫素描训练中,先从静态对象的相关训练起步,学会观察和表现静态事物,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掌握动态事物的表现和创作打下基础。

通常我们是用一个相对静止的点来进行对象的描画,在动漫素描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看出对象的空间关系和整体对象的基本形体特征,立体地、透彻地理解对象的本质。如何将立体空间中的形体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这涉及到透视学知识。为了给日后更加深入的专业技能学习做好积累,在动漫素描训练中要养成全方位、立体的观察方法和习惯。动漫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表现对象多是带有动势或者运动状态中的,各个体块和肢体的动作在立体空间中有扭动或延展。速写将带有动势的人体分解归纳成几个基本的块状,简化相互之间的关系,用这种体块关系更便于表现人体在不同状态下身体扭动、压缩与伸展的姿态。

动漫素描训练要培养立体观察和立体认识物象的能力,克服视觉上的先天误导和习惯,突破二维平面所带来的局限。将画纸视为是具有三维空间的透视窗口,是从平面向深度空间推进的起点。在动漫的场景设计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学会将复杂的视觉概念简单化、将平面的东西视觉立体化,从而便于为作品服务。既要符合视觉空间的需要,也要学会利用一定的科学原理,如透视关系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先将三维空间的事物用立体观察法把物象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形体穿插等了解清楚透彻后,再用二维的绘画方式表现到纸面上。这种三维立体结构向二维平面造型观念的转化和形式语言的运用,是动漫专业基础课的主要研究课题,也是学生在课堂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整体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从整体出发,把握对象的整体关系,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观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完整、概括性地观察、感受和领会对象。主观地去经营所有物体和细节,控制好物象的位置、方向、大小、虚实等关系,使画面更加具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细节观察和处理上要把握“度”,能够加强形体、表现特征的细节才是可取的,其他的细节可以处理成次要或者省略,刻画的深入来自观察和认识理解的深入。通过整体观察法,比较、发现和认识物体表象和本质的相互关系、明暗变化层次、物象的虚实强弱对比和物象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而明确各个局部在整体中的关系和作用,才能使表现物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画面会更生动。另外,对于细节的归纳与整理,有目的性地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主观需要的部分进行刻画,也是对整体的强化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