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中秋节的诗

关于中秋节的诗

关于中秋节的诗范文第1篇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

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

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关于中秋节的诗范文第2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4、《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绮怀》(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关于中秋节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秋颂》 《四季》 空间 时间 绘画

1766年,莱辛发表了《拉奥孔:或称论画和诗的界限》,对绘画(包括雕刻)与诗歌的界限作了准确区分,认为诗歌与绘画虽同属于模仿艺术,但各自采取截然不同的手段或符号:绘画是空间艺术,运用存在于空间中的能替代指称的具有视觉功能的自然符号;而诗歌是时间艺术,运用时间中能明确发出各种声音,且具有时间延续性的人为性的任意符号。由此,绘画应当表达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歌则应摹拟时间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1]。这一区分极大地冲击了自古典时期直至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一直倍受推崇的“诗如画”的诗画关系类比。由此,诗画关系的讨论开始转向强调两者间的差异,贬抑绘画褒扬诗歌的言论日益成为文学、美学的主流论调,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甚至取代了绘画,因其表达情感的便捷性和诗歌成为新的姊妹艺术[2]。然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济慈似乎毫未受莱辛这一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分的影响,他以诗歌这一时间艺术的形式营造了颇具空间意味的绘画效果。在他笔下,线性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时间与空间常相互映照互相作用,因此其诗歌常具有浓郁的画意,其颂诗中的最后一首《秋颂》,与普桑的油画组画《四季》在题材、构思与风格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以言语塑造的时间与空间融合的巨幅自然画卷。

一、《秋颂》之空间转换与延展

泰特在《阅读济慈》一文中指出,济慈是空间诗人,他的难题在于寻求转换时间序列的方式[3]。昂格尔在《济慈及秋之音乐》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济慈的《秋颂》从结构上来说是空间性的,不仅因其意象的特点,而且因为其结构元素之间彼此依存,不同于构成所有描述、叙述以及篇章文体的时间进程[4]。两位评论者敏锐地看到了济慈诗歌的空间性,泰特以对《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的细读来阐释济慈在其中对戏剧冲突的转换,昂格尔则将《忧郁颂》《秋颂》《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四首颂诗作为整体,论证济慈颂诗中普遍的“现实――想象――现实回归”的循环结构,对《秋颂》中的空间转换与延展均没有作进一步的展开。

笼统来言,《秋颂》的空间性体现于三个诗节中的空间转换:农舍前、田野及天地间的旷野,而每一诗节中的空间又各具自己独特的层次。

第一诗节先从天空的雾霭和太阳开始,继而是“绕茅檐攀走”的藤蔓、被果实压弯的“农家苔绿的果树”、变大的葫芦、胀鼓鼓的榛子、迟开的花朵、嘤嘤采蜜的蜜蜂、盈满蜜汁的蜂巢……这样线性的表述中,自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层次也一气呵成,即使没有使用色彩词,果实圆熟之秋的绚烂色彩已悄然展露,如勃兰兑斯所说,“……跟随着济慈,我们则走进了一间温室:一股柔软、湿润的暖气扑面而来;我们的眼睛不由得为那些色彩艳丽的鲜花和饱满的瓜果所吸引……”[5]。藉由一系列不定式短语营造的繁忙紧张局面及由“绕茅檐攀走”的藤蔓、被果实压弯的“农家苔绿的果树”等互相衬托定位的密集空间,农舍果蔬丰收的欣欣向荣景象得以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第二诗节更以一系列方位词进行定位。“仓廪的中央”“外出寻找”“坐在粮仓的地板上”“收割了一半的犁沟里”“下一垄庄稼”“跨过溪水”“榨汁架旁”等看似寻常的描述中,形态各异的劳动者于田间劳作、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劳动场面得以生动体现,“扬谷的风中轻飘”的头发、“罂粟的浓香”“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抬起头颅不晃摇”“滴到最后的果浆”等细节的补充又使得劳动者的形象饱满而细腻,动静结合中农人劳作的层次感更为分明。

第三诗节中夕阳西下时层层云霞照亮的“天空”与“大片留茬地”两相对应,共同构建了天地间的无边旷野这一空间。尽管这一诗节转向描写秋天的声音,“河边”的蚊蚋、“山边”的羔羊、“篱边”的蟋蟀、“菜园”的红胸知更、“空中”的燕子等发声者也都各有自己的位置,声音高低与位置远近加之音色的差异共同构成了生动有趣的秋之多重唱。

从整体来看,三个诗节中的空间转换分明,却也不乏铺垫,第二诗节的收获近景有第一诗节的静物成熟画面作背景,第三诗节开阔的原野又是第二诗节描绘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必然结果。在这一从农舍前至田野里到天地间的旷野的转换中,空间不断地延展,从局促至广袤,却又相互呼应。

二、《秋颂》的时间流淌与承继

如前述泰特的评价,济慈的难题在于寻求转换时间序列的方式,因为戏剧冲突发生于时间之中,只有转换为戏剧现实,文字图景中的各组成部分才能发生关系,产生意义。《秋颂》中的空间转换总是在时间的流淌与承继中得以实现的,诗节间的层进次递如戏剧中的幕场更迭般既有承接又有冲突。

首先,如布鲁姆总结的那样,《秋颂》展示了“收获前的成熟、收获晚期的富足与收获后的自然音乐”[6]。

第一诗节显然是初秋时节各类果蔬争相成熟的盎然生机,一系列不定式to的排比运用、“迟到的花儿”、以及最后的“will never cease”都暗示着时间上的承继意味。继而第二诗节开头的设问句中“has not”的使用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起来,使前一诗节初秋之丰饶的静态呈现转换为仲秋之收获的热火朝天、动静结合的秋收场景,而“下一垄”与诗节末的“长时间”对于整一诗节的现在时来言更是一种延续。第三诗节中“while”“then”和“now”三个时间标志词的使用,更是为收获之后暮秋之寂寥旷野平添了时间层次,和谐地对应了“悲哀地合唱”的蚊蚋、家畜、鸟雀等各自音色、音高的不同。飞虫的低吟浅唱,羔羊、蟋蟀的中音铺垫,知更鸟的高音加之归燕的和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远近高低音调交织成为一部热烈的秋之交响曲。对应自农舍前的局促空间、农人耕作之田园至天地间之旷野三个诗节中空间的不断拓展,在初秋作物成熟前的争分夺秒、仲秋农人劳作收获果实的繁忙与暮秋旷野的寂寥这一时间承继过程中,时间的紧迫感也随着作者叙述进程的放慢逐步松懈下来。

其次,《秋颂》中有明确的一日晨昏变化。三个诗节中的“雾霭”“熏醉”以及“渐暗的天空”分别暗示了秋日的早晨、午后、傍晚。晨雾氤氲缭绕之时,诗人开始了一天的秋日之旅,看到了各种作物成熟的景象,看到了蜜蜂辛劳采蜜的情景;及至午后,农人劳作了半日,加之秋日的暖阳,倦意油生,便“坐在粮仓的地板上”,于“犁沟里酣睡”,并在收工之时“背负着穗囊”“跨过溪水”;到了傍晚,“层层云霞把渐暗的天空照亮”,农人各自归家,农事渐息,自然的天籁之音于寂静中显形:蚊蚋嘤嘤,羔羊咩叫,燕雀鸣啼。场景的变换与太阳的东升西落轨迹相契合,自然且流畅。

《秋颂》在上述的时序与一日晨昏的变化中还蕴含着时间的前后承继。第一诗节开头的“合谋”与临近末尾的“让蜜蜂以为暖和的光景要长驻”构成了冲突的两方,第二诗节中“收割了一半的犁沟”“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以及“滴到最后的果浆”又或暗或明地表示收获已过半,太阳与秋的“合谋”得逞,蜜蜂“暖和的光景要长驻”只是妄想。“交缠的野花”也回应第一诗节中“迟开的花儿”,而“最后的果浆”则与第一诗节中“压弯农家苔绿的果树”的苹果构成呼应。第三诗节中的“大片留茬地”则直接表明收获季节的结束,也正是第二诗节中“收割了一半的犁沟”及“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的必然结局,“春歌在哪里”的设问与“别想念春歌”这一含混的非正面回答又继续将第一诗节中蜜蜂一厢情愿的妄想彻底打碎,秋将逝而冬将至的残酷现实同第一节的温暖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合谋――阴谋得逞――梦碎”的戏剧发展与高潮的演变过程与三个诗节中以收获为时间节点,收获前与收获后依次过渡的秋之季节运行以及依循太阳运行轨迹的一日晨昏变化相辅相承,完美地体现了《秋颂》如戏剧般的冲突与张力,而三个场景变换时产生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延展间的矛盾在此当中也迎刃而解,时间与空间得以完美交融。

三、秋之多维画卷:《秋颂》与《四季》

由上文分析可见,《秋颂》中的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相伴而行,这也为《秋颂》营造了浓郁鲜明的绘画效果。

在1819年9月21日写给雷诺兹的信中,济慈交待了《秋颂》的写作背景与起因:“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喜欢收完庄稼后的茬田,是啊,它比春天里冷冰冰的绿意要好多了。不知怎的茬田看起来很温暖――同样的道理某些绘画看上去暖和得很――我星期天散步时,这种思想使我触动很深,以至于我沉吟起来。”[7]“看上去暖和得很”的“某些绘画”尽管没有明示,却与普桑的《四季》组画有着某种脱不开的关联。

《四季》是普桑一生创作的最后一组油画,这组画与普桑风景画一贯的古典主义、神秘主义画风一脉相承,每幅画都以《旧约》为素材:《春天,或人间乐园》和《冬天,或洪水》均取材于《创世纪》,《夏天,或路得与波阿斯》以及《秋天,或希望之乡的葡萄》则分别取材于《路得记》和《约书亚书》。这组画表现“春之温和,夏之富足,秋之阴郁与丰硕,冬之残酷”[8]的同时,又在四时变化里融入了一日晨昏的更替:春天清晨、夏天正午、秋天傍晚和冬天月夜。

从组画的整体来看,《秋天》是《四季》中色泽最亮的一幅,画面中夕阳斜照所造就的暖意与《春天》伊甸园中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比显然要“暖和得多”。而组画的《春天》《夏天》《秋天》三幅画面中的许多细节都与济慈《秋颂》中的许多意象相吻合,可谓是《秋颂》的母本。《春天》画卷中云团滚滚、薄雾缭绕的天空,被晨光抹成金黄色的树冠,《夏天》画面中高低相错的成熟未割的麦田与收割过的茬田,或弯腰刈麦、或低头捆扎、或背负麦捆、或屈身拾穗、或仰面饮酒、或静坐的劳动者,以及《秋天》画面中左手挽着裙角,右手扶着顶在头上装满水果的篮筐,挺直脊背准备过河的女子……这些意象都很鲜明地同《秋颂》前两个诗节中的静物画面及劳动者劳作的场景相对应。

而从作品构思上来看,《秋颂》的三个诗节同普桑的组画显然具有同样的双重时间结构:季节与晨昏变化。不同的是,普桑在《四季》中以四时变化对应一日的晨午暮夜,而济慈笔下则以秋之早中暮对应一日的正午与晨昏,时间跨度的缩小使得《秋颂》整体的过渡与衔接更为自然流畅,而秋之形象较之普桑的《秋天》也更具层次,更为丰满。

从风格来言,尽管取材及手法迥异于普桑的宗教寓意画,济慈的《秋颂》还是颇具普桑寓意画之风。《秋颂》的三个诗节各有特色,第一诗节中秋天暖阳催发下万物迅速生长成熟的蓬勃之姿鲜活自然,如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农舍果蔬丰收的秋之静物图,极具荷兰画派静物画的神采;第二诗节中田间劳动者个体与群体、整体与细节相呼应,看似随意的勾勒中农人动静有别、形态各异,极像一幅描绘农人田间耕作的风俗画,线条简单却充满生机与趣味;第三诗节天地的静谧与其间动物昆虫的鸣叫相互映衬,“层层云霞”晕染下大片留茬地呈现出“玫瑰的色泽”,各种生物的鸣叫真切而生动,这一细腻而灵动的摹写正像是画境派大师笔下的风景画。在三个诗节中济慈,既游离在外,又似居于其中,超脱而豁达,如普桑作画般以敏锐之眼冷静观察,描述却不冷冽缺乏温情,画面温润饱满而又富于哲思。阅读《秋颂》的体验正如格莱德曼所说,“当经历了秋天的所有阶段,从催熟万类的太阳直到渐暗的天空,我们听到了一个已与世界讲和了的人的声音”[9]。

四、结论

济慈的《秋颂》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又有空间中的延展,从构思、风格以及三个诗节间的呼应与过渡等方面都与普桑的油画组画《四季》有异曲同工之处。济慈似取材于普桑的《四季》,但又不拘泥于展现普桑的画作本身,而是揉合不同画作中的细节,辅以想象力的丰富加工,以场景转换的方式将普桑组画中的细节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时间流逝的框架中实现自然的过渡。概言之,借助自己对语言的娴熟驾驭,济慈突破了莱辛基于模仿手段和符号的不同对诗歌与绘画所作的严格区分,以诗意的语言绘制了一幅不输于普桑《四季》的兼具赋形与写意的巨幅自然画卷。

注释:

[1]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页。

[2]Abrams,M.H.The Mirror and the Lamp: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M].New York:Norton,1953:50.

[3]Tate,Allan.A Reading of Keats[A].John Keats:Odes:a casebook[C].ed.G.S.Frazer.Basingstoke:Macmillan,1971:152.

[4]Unger,Leonard.Keats and the Music of Autumn[A].John Keats:Odes:a casebook[C].ed.G.S.Frazer.Basingstoke: Macmillan,1971:188.

[5]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6]Bloom,Harold.Introduction[A].The Odes of Keat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old Bloom[C].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21.

[7]济慈,傅修延译:《济慈书信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8]Blunt,Antony.Nicolas Poussin[M].London:Pallas Athene publishing,1995:333.

关于中秋节的诗范文第4篇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政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

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里也有不少篇目涉及悲秋的题材。鉴赏此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古人的悲秋情结和他们的表情达意方式。“落叶不是无情物”,中国悲秋诗词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取向,诗人们面对秋天的残败景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地抒写着从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内心感悟和生命意识。

1.描写秋天物象,表达悲苦愁情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北风、枯草、落叶、寒蝉、西风、秋月、、梧桐树、南飞雁……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它们都是悲愁的象征,是作者抒写愁苦的寄托景物。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萧瑟悲凉的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惆怅凄清的心情。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愁凄凉的心情。

2.借秋天特定的节日抒写内心情感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等都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恋。

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常借此表达夫妻团聚的愿望。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从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中,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节等。是秋天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在这天人们登高、赏菊、佩茱萸、饮酒等。但重阳节也最易引发天涯游子客居异乡的伤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三、悲秋诗词的感情寄托

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各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具体的诗词中它又各有侧重,下面分点论述。

1.对人生短暂的喟叹

草木虽枯而又复荣,人却青春难再,秋之酷烈无情使人倍感生命的珍贵短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的生命短暂,还不如秋天草上的露水。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然人生如秋露般短暂,就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对离愁的伤感

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了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凄凉残破的秋景下的离别更使人悲愁百转,肝肠寸断,形毁骨销。

3.征人闺妇思乡怀人的情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豪迈气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独守空房的,面对草木摇落的秋景、南归的大雁,想到远征的丈夫,顿感柔肠寸断,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打湿了,其思念之苦已无以复加。

4.怀才不遇、处境悲凉、命运多舛的悲叹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表明自己的高洁。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中国诗词中难道就没有赞美秋天的吗?当然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关于中秋节的诗范文第5篇

班级中秋节活动策划书一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活动准备:

资料搜集,做课件、歌曲《明月几时有》

1、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

(1)可选内容:

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

月饼的文化(收集形式:网上收集,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

有关中秋有诗词歌曲(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在书籍报纸中查找,到磁带店等相关商店寻找。)

(2)时间限制:三天内

(3)展示形式:图片、诗朗诵、语言汇报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制作课件。

三、活动流程预设:

1、活动一: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2)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3)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2、活动二:月饼的文化

(1)学生汇报有关月饼的文化。

(2)汇报:同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月饼,可以从种类、味道等方面去说。

(3)教师展示:

课件显示,老师师再稍作解释:

先吃咸后吃甜。

品尝月饼伴茶水。

吃月饼要适量。

要吃新鲜月饼。

3、活动三:中秋节的诗词、歌曲、歇后语

4、活动四:地方习俗大家看(教师资料袋:中秋节的地方习俗)

四、活动意义: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让新一代的儿童感受由一种传统节日带来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一次主题班会课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班级中秋节活动策划书二一、活动前准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故事、传说。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

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请学生中秋节的来历、习俗、诗词以及月饼中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教师准备: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活动时间

9月至10月上旬

四、活动程序:

(一)情境导入

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看,我国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中秋又叫“祭月节”。祭月的风俗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甚至被定为国节,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起来。

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也称八月节、八月半;因这天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有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又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我们中国的习俗在“团圆节”这天,和家团聚,共度佳节。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二)分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

活动内容: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并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

2、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准备展示交流。

3、搜集中秋节习俗方面的资料。

a、中秋节的起源

b、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师: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及一些民间故事?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