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典名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52.那些普普通通而毫无特色的罪行才真正令人迷惑,就像一个相貌平凡的人最难以让人辨认一样。《福尔摩斯探案集》
53.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昆虫记》
54.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55.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西线无战事》
56.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子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雪国》
57.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马丁・伊登》
58.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59.感情有理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月亮和六便士》
60.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鲁滨逊漂流记》
61.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在路上》
62.在有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红与黑》
63.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叶甫盖尼・奥涅金》
64.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局外人》
65.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社会,那里准备好了一切。《美国的悲剧》
66.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痛症楼》
67.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牛虻》
68.一个人把他整个的一生都押在“女人的爱”那一张牌上头赌博,那张牌输了,他就那样地灰心丧气,弄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这种人不算一个男人,不过是一个雄性生物。《父与子》
69.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百年孤独》
70.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玩偶之家》
71.天才和我们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者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后代又盲目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同时代为此而杀了天才,后代又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侏儒的话》
72.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红字》
7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4.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75.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神秘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文艺对话录》
76.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教父》
77.已经活了七十二岁,依然像是昨天的事:居民点的林阴小路,在歇晌的时间,白人居住区,道旁开满金凤花的大街,阗无行人。《物质生活》
78.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飘》
79.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格列佛游记》
80.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铁皮鼓》
81.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洛莉塔》
82.宽宏大量,是唯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巴黎圣母院》
83.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白鲸》
84.我一贯追求的是:在人的肉体与幻想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真诚和信任,以及对所有的一切尽可能长久的保证。《镜中微瑕》
85.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功。《愤怒的葡萄》
86.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国际歌》
87.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88.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茶花女》
89.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了不起的盖茨比》
90.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荒原》
91.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92.我不能想像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开棋的时候先走马而不是先走卒对他来说是英勇的壮举,而在象棋指南的某个犄角里占上一席可怜的位置就意味着声名不朽,我不能想像,一个聪明人竟然能够在10年、20年、30年、40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维能力都献给一种荒诞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把木头棋子王赶到木板棋盘的角落里,而自己却没有发狂成为疯子。《象棋的故事》
93.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我是猫》
94.挺起英勇的胸脯前进!看,无数的旗帜满天飞舞,谁在那里向右转?向左!向左!向左!《玛雅可夫斯基诗选》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
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笔者根据本校图书馆流通部提供的图书流通数据统计分析得知,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是好的,但从他们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看,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这几年,在图书的流通过程中,考研类、计算机、外语类等书籍倍受青睐,而文学经典名著遭遇冷落,借阅率明显下降。从借阅状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越来越突出,阅读基本上是走一条“教材+专业书+英语四六级辅导+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图书的读书之路,而文史类、哲学类、社会学类和心理学之类的人文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把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认为“多考一个证将来就多一份保障,用人单位也会高看你一眼。”于是纷纷为各种过关证件在拼搏;有的追求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而留给自己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出现了对文学经典“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现象。校园里弥漫着对读书的迷茫和浮躁,阅读情况令人担忧。那些曾经以自己特有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辉煌了几个世纪的文学经典名著几乎被现代的大学生冷落。这种状况让人心痛,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同时,“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
在如今读图时代,关注大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如果他们远离经典,数典忘祖,只识微软神话,热衷于流行阅读、时尚阅读,导致平面阅读,这是很可怕的。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学经典,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阅读它是与伟大灵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与哲人对话、是找回精神的栖息地,可以涵养人文素养、丰富人生经验、充实精神世界,纯净辽阔心灵、饱满人之精神,呵护健康成长,守住经典这棵树。
二、打开的思路:文学经典名著――搭建新的阅读平台
1.高扬“书香校园” 的旗帜,构建理想阅读生态
(1)重塑校园书香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构建理想的阅读生态,从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到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开辟专用文学经典阅览室,让宽敞的大厅,舒适的桌椅,怡人的环境,开放的书架,精美众多的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天堂。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学生亲近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读好文学经典。“亮丽”自己的精神世界。
(2)深化校园读书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文学经典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征文竞赛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
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依托中文系、学生处和图书馆等部门,成立“文学经典阅读读者协会”,设立“读书专项基金”,创办制度化精品化的“中外文学经典欣赏系列讲座”、开展“大学生与文学经典”征文、阅读演讲竞赛、阅读座谈会等活动;配合教学定期在读者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计划,组织“文学经典小说联播大赛”、“最美的诗篇”、“读书交流会”、“新书介绍”、“评选经典阅读明星”等活动。点燃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激情。让书香在校园上空永远飘荡!?
2.点燃莘莘学子的阅读激情,走进阅读文本的美妙世界
(1)文本阅读
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安逸、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深度阅读文本。只有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精读经典的人,才能在阅读实践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加知识底蕴,丰富阅历,提升理解鉴赏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抓住一些细小的地方,深入读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的乐趣和魅力。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2)媒体阅读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开设视频阅读课,看经典名片,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雷雨》、《茶花女》、《阿Q正传》、《威尼斯商人》、《飘》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教师导航
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以文学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饱满的情绪来感动人,以生动的典型来震撼人,以动听的故事来充实学生们心中圣洁的草甸。开设经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论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目光变得深邃;让生活变得充实。让学生对世界多一份诗意的把握,对生活多一份优雅、多一份温暖的情怀。
3.牵手当下著名作家,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
与作家建立密切关系,创造条件邀请文学界著名的作家来校做报告,畅谈文学经典,与读者面对面,增强情感的交流,谈阅读,论文学,拉近作家、老师、学生的距离,营造阅读氛围,推进阅读深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艺术水准、创作激情等,鼓励学生与作家对话,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阅读 快乐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15-01
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使孩子情感丰富,更深刻地感受生活,更好地认识世界。作为教师,和孩子一起体验来自经典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不仅会使自己拥有一条与幼儿沟通的最直接的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在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几个方面来实施:
1.创设温馨环境,引导幼儿走进经典阅读氛围
《纲要》中明确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相适宜的环境。”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它能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情境的营造,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1.1创设经典童话长廊
步入我们的童话故事长廊,温馨的靠背椅,具有艺术气息的书吧台,无疑是走进了一个书香世界,这里有美丽的《白雪公主》,有可爱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还有令人同情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里,孩子们通过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故事,既能自由驰骋于神秘的冒险世界,又能体验其中隽永不朽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1.2我讲我编创造经典故事
在我们长廊的一角上,有一棵精美的“故事树”,在树上,挂着孩子们自编的故事,这里记录着孩子们心中的美好想法和奇妙世界,还有家长和孩子及老师发表的精彩感言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所以“故事树”就在孩子身边,孩子可以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时随时阅读。
1.3教室设置阅读角
每一次集体阅读名著后,我们都提供时间和条件让幼儿自由选择区角内容,让幼儿将阅读中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再现到相应的活动中:如幼儿集体阅读了童话《丑小鸭》后,幼儿在活动区中立即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有的孩子在用橡皮泥捏起来可爱的小鸭子,有的孩子在舞台里表演着故事情节,还有的孩子又为故事创编出新情节,然后根据新编的故事制成图书等等。久而久之,阅读活动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在不经意间逐渐养成了自觉的阅读习惯。
2.精心选择经典内容,提高幼儿阅读品位
幼儿早期的阅读已经在建立初步的阅读品味,因此,我们在为幼儿选择经典阅读内容时注意了这样几点:
2.1以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作品
在对搜集的儿童名著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时,我们注意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接近幼儿生活经验及适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内容,并注重突出“童趣”,始终强调从幼儿视角和兴趣点出发,关注幼儿的文化。寻找和幼儿最为贴近、最现实、最感性的生活资源来选择、安排阅读材料的投放和集体阅读。
2.2以开放的理念来选择作品
选择的作品应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多时期的,给幼儿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外儿童名著名篇和中国本土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了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我们也选取了许多思想与文笔俱佳的当代作品《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叮当》等,引导幼儿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各种社会文化信息,感知和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事物、环境的差别,又产生自我文化的认同感。
3.探索名著阅读和欣赏途径,彰显经典本色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引导幼儿阅读欣赏名著时,我们始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尝试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来开展活动,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方法中主动学习。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的几种途径来开展活动的。
3.1集体活动和一日活动环节中的有效渗透
我们不仅每周开展一次以“名著”为主线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经典文学的不同魅力,还从动画片、电视剧中找出孩子熟悉的题材和内容,找来原著给孩子读,这样,他就会很感兴趣、很愿意读。从短篇到长篇,由浅入深地阅读,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兴趣后,孩子们还能结伴分享,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孩子们或是倾听、或是操作,与经典文学作品近距离接触,在这过程中,幼儿的理解力、想象力、倾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2经典阅读与快乐同在的相互牵引
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典范,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前几年,教育部搞了一个《中学生必读书目》,一些机构、学者也给中学生开出了许多书单,它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要说作用,其实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我平时跟学生们提起其中的一些书名,学生要不说没看过,要不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更不多。于是有人感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很多同学可能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三国演义》,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却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
《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