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徐州;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32-04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积留下的旧河滩。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总长度234 km,涉及4县(市)、6区、30个镇,区域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总人口136.94万人。故道沿线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多年来,经过沿线各地的共同努力和综合开发,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沿线滩涂、水域、坡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还不高,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民生活仍比较贫困,同时人文、历史等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事关徐州发展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是一项造福沿线百万民众、惠及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也是徐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1 黄河故道的基本情况

1.1 历史成因

公元1128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堤,河道南支侵泗夺淮;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北支入梁山泊,南支夺泗夺淮入海;1851年黄河北堤在河南(今安徽)砀山县蟠龙集溃决,洪流冲泄形成一条沙质“地上河”泛道(今大沙河);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自此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以下河段不再承担分洪任务,只用于排泄自身来水。原来的“废黄河”即成为目前的“黄河故道”。

1.2 区域范围

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市区和睢宁,继续东流入黄海,徐州市范围内全长173 km,其中丰县境内26.50 km,铜山区境内56.30 km,市区20.70 km,睢宁县境内69.50 km;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 km,其中丰县境内28 km,沛县境内33 km。黄河故道在本市总长度累计为234 km,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度738 km的31.7 %,占苏北总长度553 km的42.3 %。共涉及四县(市)、六区,30个镇、9个办事处、2个果园。其中丰县6个镇,沛县6个镇,铜山区8个镇2个果园,睢宁县5个镇,邳州4个镇,开发区1个镇,泉山区4个办事处,云龙区4个办事处,鼓楼区1个办事处,共425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36.94万人。

1.3 自然气候

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比较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00 h,年平均气温为14 ℃,每年无霜期为209 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0 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且雨热同期,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的生长。

1.4 地形地貌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属黄泛冲积平原,以故道为分水线,向两侧缓降的高亢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故道滩地、背河洼地平原、决口扇形平原、前缘微倾平原。据调查,故道滩地分布于丰县、铜山、睢宁、邳州及市区;背河洼地分布于铜山、睢宁两地;决口扇形平原分布于丰县、沛县、睢宁三县;前缘微倾平原分布于丰县、睢宁两县。

1.5 土地资源

据调查,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共有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其中故道滩地面积15.32万hm2,占56.7 %;在故道滩地面积中,高滩地4.09万hm2,占滩地面积的26.7 %;坡地5.98万hm2,占39.1 %;低滩地4.18万hm2,占27.3 %;中泓水面1.06万hm2,占6.9 %。

2 黄河故道开发利用现状

自90年代国家将黄河故道治理纳入黄淮海开发的总盘子,特别是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列入了省级专项扶持以来,通过治水、改土、建路、造林等综合配套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沿线各地还积极挖掘和整合故道资源,发展了一些农业综合开发景观、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发,黄河故道地区水利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开挖疏浚中泓,配套建设提水工程。目前已治理中泓长度68.07 km,占本市境内中泓总长度的29.1 %。已建提水站224个,通过古邳、王山、郑集等翻水站基本解决了引水入境的问题。二是增辟排洪河道,兴建节制闸。故黄河徐州段开挖了三条分洪道,大沙河段全线开挖中泓;徐州以东兴建了周庄等七个节制闸,徐州以西兴建了夹河等三个节制闸,中沟以上节制涵闸157座,提高了泄洪和蓄水能力。三是修建防渗渠,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已建防渗渠107.50 km,建设灌溉面积2.41万hm2,提高了沿线农田的排灌能力。

2.2 土地利用

本区区域总面积27.03万hm2,规划土地总面积16.80万hm2,耕地面积10.6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6 %,耕地以旱作为主。其中粮食面积8.92万hm2,蔬菜面积2.34万hm2,林果面积1.90万hm2,养殖水面0.83万hm2。林果及养殖水面主要分布在故道滩地及两侧,故道内尚有中低产耕地8.15万hm2,林地0.87万hm2,果园1.22万hm2,草地0.12万hm2,水面0.36万hm2,待开发的荒地半荒地1.92万hm2,荒水半荒水0.36万hm2。

2.3 农业发展

多年的开发治理使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据统计,该区现有包括蔬菜、果品、粮食、棉花、畜禽、水产、木材等各类加工企业28家,配套各类生产基地面积2.28万hm2。

2.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区共有现代农业、湿地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各种类型的景区31处,其中丰县宋楼百年梨园、大沙河镇果品自摘园区、铜山吕梁风景区、邳州距山景区、睢宁古邳圯桥张良殿景区、泉山九里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人气,成为徐州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新热点;尚有丰县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沛县昭阳湖生态湿地、安国镇张双楼湿地等一批景区资源有待深度开发利用。

3 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重要功能

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

3.1 行水蓄水功能

故黄河为地上悬河,部分河段虽然实施了中泓疏浚开挖并相应修建了一些闸坝、水库,但由于缺乏引水、输水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加之故道分段治理造成的“肠梗阻”,黄河故道行水能力日渐削弱,形成“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的被动局面。实施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应按照流域防洪标准50年一遇的要求,从整体上、全流域疏浚中泓,并与流域周边的河系、水系沟通互连,全面恢复黄河故道的行水功能,提高区域沿线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区域防洪保安水平。同时利用好黄河故道这个宝贵资源,把其作为徐州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湖泊来规划建设,围绕拓宽和深挖中泓,因地制宜建设水库、湿地,在黄河故道沿线形成“一河百湖”景观。

3.2 农业功能

经过长期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综合开发、兴修水利等,黄河故道沿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交通、水利、科技水平等限制,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条件仍不具备。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标准,增加有效投入,重点实施流域土地整治和区域交通路网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区域沿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

3.3 生态功能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左右大堤内间距平均5 km,外间距平均8 km,背河洼地可向外延伸平均10 km。在这个区域内,目前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和直接的生活污染,27.03万hm2(2 703 km2)流域内生态环境较好。这是徐州建设生态市的宝贵资源。通过扩大蓄水、控制污染,扩建生态绿化林木面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等综合手段,黄河故道作为徐州市的母亲河,将呈现一河百湖碧水、两岸千里绿树、周边万顷良田、现代村居掩映的美丽景观,成为徐州市1万 km2土地上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重要生态“绿肺”。

3.4 文化功能

黄河故道是徐州人民的母亲河,沿线文化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开发条件好、潜力大。通过在黄河故道沿线建设一批文物保护景区、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黄河故道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物产器用文化、名人古迹、民间文艺等展示、交流园区、景点,保护区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建设黄河故道文化走廊,能够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

3.5 旅游功能

在疏浚中泓、畅通故道沿线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建设沿线历史文化景点、自然河湖景点和观光农业景点等方式,完善黄河故道旅游功能要素,大力发展黄河风光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采摘垂钓餐饮等农业观光度假旅游,打造黄河故道主题旅游品牌。

4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黄河故道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这一区域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4.1 水利条件较差

虽然通过多方治理,故道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部分水库淤塞严重,蓄水能力已不到原库容量的60 %,有的甚至已到了报废的边缘;与河网配套的节制建筑物数量不足,泵站装机容量小、灌排能力弱,配套不到60 %,部分区段中泓淤积严重,防洪排涝标准较低,有的不足5年一遇;工程配套不足,桥、涵等建筑物配套不到应配套的70 %,农田三沟缺级25 %以上。

4.2 交通条件较差

故道沿线缺少贯通东西的主干道,故道区内县镇、镇村道路状况相对较差,乡村道路、生产路硬化率不足20 %,交通运输车辆难以通行。

4.3 土壤条件较差

故道区域土壤类型为黄潮土和盐湖土,含盐碱量较高,易板结,肥力低,改造难度较大。土壤质地多为沙土和飞泡沙土,汛期易造成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差。故道历史上是“旱、涝、风、沙、碱”等灾害的集中区。

4.4 财政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中央和省对作为灾区、老区和农区的黄河故道投资较少,加之沿线市、县(市、区)财力整体不强,用于专项的投资较少。由于投资力度不够,带来投资标准不高。比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国家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19 800元∕hm2,而省级立项的条件更差的黄河故道项目仅为9 900元∕hm2,仅占一半。财政投资的不足,使得黄河故道这块“洼地”变得更“洼”。

4.5 综合开发利用较差

从开发占比看,实心田、低产田仍占故道面积的近50 %;荒滩、荒水、荒地面积占故道面积的8 %,部分田块年均亩产不足千斤,一遇自然灾害,欠收绝收现象时有发生。从产业发展上看,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结构不尽合理,区间分布不均。种植业、养殖业科技含量偏低,尚未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从基础设施上看,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不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制约了沿线区域的发展。

4.6 农民生活较为贫困

故道沿线是徐州发展中的洼地,沿线是低收入人群的集中地,农民人均收入比周边地区低25 %。江苏省8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散落在故道沿线,徐州丰县、睢宁县2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均在这一区域内。

5 全力推进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坚强载体,潜力巨大、意义重大。徐州市委、市政府今年已将其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全市上下应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全力开发,把黄河故道建成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真正使黄河故道造福沿线百万群众。

5.1 科学制订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故道主要侧重于防洪减灾的“治理”上,而到新的发展阶段,则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统领。由于黄河故道多处于行政区域的边界地带,国家没有治理黄河故道的整体规划,省级故道开发规划则主要散布于各部门规划之中。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涉及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电力、扶贫开发、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更深的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来统领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对徐州来说,应在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许可条件下,紧紧围绕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搞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要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区须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范围内。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有序推动水利、交通、旅游、文化、生态、土地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资源开发等多个分项规划编制。要坚持综合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结合,始终把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根据土地性质和区域特点,在确保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方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游则游。要把综合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开发,提高沿线群众农业生产条件和非农就业水平,改善沿线区域交通、用水、用电、通信等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5.2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交通和水利两大建设,打通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脉络”。要以构建区域通中心路网为目标,规划建设黄河故道中泓两岸沿线的高等级公路,发挥其对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的支撑作用。要大兴黄河故道沿线水利建设,重点实施中泓拓宽疏浚工程,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闸、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排体系。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强河流治理和河道疏浚整治,推广“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3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的要求,着力在故黄河沿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步伐,形成林果、蔬菜、稻麦、肉禽和食用菌五大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三品”基地占耕地的比重。

5.4 共同开发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沿线观光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山水休闲、旅游度假、湿地生态、宗教文化、民俗体验等主题旅游产品,根据沿线地区特色规划建设一批重点观光旅游项目。精心包装设计故黄河生态旅游线路,将大沙河风光带、九里湖、云龙山水、大龙湖、吕梁山风景区、下邳古城、岠山风景区、土山古镇等旅游要素有机结合,使之融入区域大旅游体系中去。

5.5 加快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按照“林相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要求,加快黄河故道沿线“百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选用常绿苗木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增加黄河故道两岸生态林的林相树种,提高种树造林面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域特色,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景观。对重点河段绿化造林工程,广泛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经全国知名专家评审,打造绿化造林示范工程。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处在上党小城的潞城市民如梦初醒,才得知身边的天脊集团苯胺泄露造成了漳河水污染,住在浊漳河两岸的村民和300万长治市民饮用的辛安泉水安全吗?

出源于山西的漳河水流向河北、河南,浊漳河的下游河南红旗渠养育着200万林州群众,河北邯郸市的岳城水库、河南安阳市的饮用水都是源自太行母亲河―――浊漳河。他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日夜奔流的浊漳河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浊漳河,太行山人民的母亲河

长治市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丹河等,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史称“上党盆地”,“据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条件为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水充沛,区域水资源丰富。

1954年林县人民为解决吃水问题,翻越太行山,在悬崖峭壁间开洞引渠,把浊漳河水从太行山引进现在的林州市,修起了著名的红旗渠河道,俗称“天河”,出露于平顺、潞城、黎城交界处的浊漳河源辛安泉,是长治城市生活和大型工业企业的重要供水水源。

浊漳河是长治市的第一条大河,流经山西东南部、东与河南、河北接壤,是太行山人民的母亲河,养育着太行山附近几百万人民,生生不息。

浊漳河支流,

矗立着山西最大的大型硝基化工生产企业

在浊漳河二级支流南大河上源,潞城市东南部,矗立着组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该企业以硝基肥料为主,集硝基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煤化工产业集团,年产45万吨合成氨、81万吨硝酸、90万吨硝酸磷肥、20万吨硝铵、25万吨硝基复合肥、25万吨硝酸铵钙、26万吨苯胺、30万吨甲醇、2万吨硝酸钾、化肥化工总产能达到200多万吨。2011年1月,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整合重组,成为潞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到2015年,天脊集团产能将达到4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总理曾两次到该厂视察,是我国磷复肥行业和煤化工行业的知名品牌企业。

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也是人民关注的问题,沿途村庄在排污河道上随处都能看到黑水流出,普通百姓不懂化工知识,企业人员称企业污水达标排放,三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安全和环保方面的事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

挂牌督办,要案追踪

跨省污染,社会关注,饮水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谁造成了这次污染,谁应该对此事负责?

1月9日,高检院将天脊集团“12・31”苯胺跨省污染事故确定为挂牌督办案件。省检察院胡克勤副检察长亲自带队,进驻潞城督办此案。随着此案的查处和政府新闻报道,该案逐步呈现在人民面前。

2012年12月31日早7时35分,天脊集团方元公司副经理任勇杰发现总值班中控检测记录笨胺存储罐液位无变化,立即向储运车间主任程新生询问是否有泄漏,程派人检查后发现罐体前金属软管破裂处有泄漏。

由于应急意识不强,对苯胺泄露量估计不足,天脊集团于2012年12月31日16时30分向当地政府潞城市环保局汇报,首次报告就延误了8小时以上。

何时开始泄露?

何时开始泄露?泄露量有多大?产生的后果有多严重?

天脊集团下属方元公司储运车间现场作业人员在2012年12月30日8点开始从V602A罐往V602B输送苯胺,按照工作程序,工作人员应当同时打开自动阀门和手动阀门,由于疏忽,只是打开了自动阀,没有开启手动阀门,AB罐切换后,再没人检查实际是否管道通畅,工作人员对储罐的液位、泵出口压力的长时间异常没有检查处理,而实际上,V602B罐根部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在正常操作压力下,输送软管爆裂……泄露在悄悄的发生,却无人知晓。

直至2012年12月31日早7时35分,天脊集团方元公司副经理任勇杰发现总值班中控检测记录笨胺存储罐液位无变化,才发现泄露。从30日8时至31日8时,在这泄露的24小时里,经估算大约38.7吨苯胺泄露。

泄露的苯胺哪去了?

苯胺灌区围堰外“三水”合一,生活污水、雨水、污染废水排放阀,三阀设计在同一个阀坑内,雨水收集外排阀门关闭不严,由于长年失修,雨水阀部分破裂,导致泄漏苯胺通过苯胺塔围堰的下水道排入了天脊集团排污河道,这些污水首先进入漳河二级支流南大河,顺下通往黄牛蹄水库,污水顺流而下,在平顺县太行水乡石会处聚于浊漳河,跨省流向河北、河南境内,导致河北邯郸生活水源污染,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水库污染。

自来水稀释消除排污提示警告

在天脊集团的排污口,按照省环保部门的要求,都装有监控仪器自动报警设备,难道仪器没有提示?是没有安装还是仪器失灵?

在这泄露的24小时里,省环保部门根据仪器红灯提示,早已发现天脊集团污染物超标排放,两次通知天脊环保部负责人黄某,该部门负责人指派各排污口检查员检查,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黄某接到报告后便休息去了。省环保部门再次通知黄某,黄某没有认真组织人员去查,对排污超标习以为常。为应付上级监控检查,便组织各排污口检查值班人员用自来水冲刷排污口,以此来稀释超标排放的“污水”,达到各排污口仪器显示正常。

自来水冲刷,持续了多长时间,放出了多少吨水,无人知晓。正是这善意的稀释,让泄露的大约38.7吨苯胺随着这哗哗的流水加速进入河道、黄牛蹄水库、进入浊漳河干流,加快了下游水域的污染。正是这善意的稀释,为下步的应急抢险带来困难,而这一切天脊集团上下却还在梦里,还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已经发生・・・・・・

错估错判,第二次延迟报到达6天

2012年12月31日18时31分,潞城市环保局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长治市环保局报告,长治市环境监察支队赵某接到报告后向局长申某做了汇报。

市环保局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长治市环境监察支队党支部书记赵某负责应急处置小组工作,但其未依据规定对此事件进行认真的现场调查和取证工作,在向长治市政府应急值班室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专报》过程中,未认真审核企业对事故情况的报告,片面认定泄漏量为1至1.5吨(此数量为从发现到采取堵漏措施时间段的估算泄露量,并非实际泄漏量),并错判事故等级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2013年1月5日9时40分,长治市环保局向省环保厅传真报告了事故初步情况。1月5日12时,长治市政府向省政府值班室传真报送《关于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苯胺泄漏事故情况报告》,这是长治市政府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向省政府报告。此时离苯胺泄露已经过去了整整6天。

由于种种原因,长治市环保局也没有按照《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在得知事件信息后没有立即进行核实,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向领导和上级提出正确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致使苯胺泄漏数量长时间未得到确认,影响了各级政府对此事件的判断和处置,致使污染物对浊漳河下游用水安全造成威胁,引起恶劣社会影响。

专家认定结论:泄漏总量为319.87吨

经环保部专家调查测算,“12・31”天脊煤化工集团原料成品罐区内苯胺泄漏总量为319.87吨;流出厂区134.29吨,其中,流入浊漳河8.76吨。

经监测,苯胺罐原液中含挥发酚,苯胺原液中的挥发酚是造成浊漳河挥发酚超标的原因。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企业、相关政府及部门对此负有责任。长治市安监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对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驻企安监员未认真履行职责,对企业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监管缺失。

苯胺泄漏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金属软管存在质量问题导致金属软管破裂,造成苯胺泄漏。间接原因是:天脊股份公司没有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企业管理混乱,对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长治市安监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对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驻企安监员未认真履行职责,对企业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监管缺失。

环境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天脊股份公司方元公司成品罐区与围堰外相通的雨水阀未完全关闭,导致部分苯胺通过雨水阀流入排洪渠,并进入浊漳河,致使浊漳河水及下游污染。间接原因是:天脊股份公司误报苯胺泄漏量为1至1.5吨,迟报事故及事件信息,未在规定时间报告,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应急处置失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存在疏漏。同时,对雨水阀的日常巡检维护不到位,对雨水阀没有完全关闭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长治市环保局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高,执行力不强,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政府应急部门信息上报迟缓,应急处置不力,未及时将环境事件信息通报下游省市有关部门。

紧急启动应急抢险方案

12月31日7:40发现苯胺泄露后,天脊集团按规定向当地政府报告,展开应急抢险工作,当天完成了切断污染源,堵死黄牛蹄水库出水口,在入漳河口构筑三道活性炭拦截坝对污染水吸附等工作。

1月3日,浊漳河下游石会管理段鱼池出现大量鱼苗死亡。

1月5日,河北、河南两省向环保部报告在本省相关水域发现污染物超标的情况,环保部将该事故初步认定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并就此情况向国务院总值班室做了汇报。

1月5日晚,山西省委袁纯清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小鹏省长连夜赶回到事故现场,并与1月6日凌晨组织召开天脊化工12・31事故处置工作组会议,组建天脊化工12・31事故调查组,安排抢险工作。

1月6日上午,李小鹏省长传达了时任国务委员、秘书长马凯关于“一定要确保下游群众饮水安全”的重要指示,听取最新资料数据和安排了下步工作。责令长治市政府抓紧研究实施截污清流的可行性方案,坚决把剩余污染物留在山西境内处理,不给下游带来安全隐患。关停长治市浊漳河流域内所有排污企业。加强沿线安全应急监测和数据分析,确保沿线群众饮水安全。查清天脊化工12・31事故中泄露量和流入浊漳河的苯胺数量。及时向国务院、环境保护部报告信息数据。

奋战漳河两岸

潞安集团与地方政府紧急联动,组织天脊集团全力开展应急抢险,对黄牛蹄水库及上、下游沟道污水、污冰进行无害化处理;完成了天脊集团总排水口至浊漳河口之间的约24公里排水沟道改造工程;在黄牛蹄水库上游原有的12.9公里沟道内,构筑3座活性炭过滤池、16道活性炭吸附拦截坝,在黄牛蹄水库库区铺设1.5公里绕库管道,管道入口、出口各建1座活性炭过滤池;在黄牛蹄水库下游新开挖明渠9.6公里,并将入浊漳河口之前的1公里明渠全部以活性炭铺底;完成入浊漳河口河道潜流层的截潜流防渗墙工程。累计投入人力40200人次,各类机具车辆2671台次。沿河附近村民也一起奋战,义务加入到修复漳河的行动中,持续近三个月。

目前,浊漳河王家庄断面(出省断面)、红旗渠源头苯胺浓度连续稳定达到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挥发酚浓度连续稳定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限值。

市长引咎辞职,38人为浊漳河污染事故受到处分

不该发生的悲剧,环环脱节,违章作业难掩管理漏洞。在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意识不强,不能层层及时反馈事故信息,耽误了截流截污的最佳时机,致使安全生产的一般事件,转变为环境污染事件。公司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围堵控制污染的措施,把绝大部分泄露的苯胺拦截在黄牛蹄水库,但仍有部分苯胺没能拦截成功,流入浊漳河内。对周围植被、牲畜、庄稼造成的后续隐性影响,以及生态破坏不可预测。

根据政府的通报,这是一起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故企业、相关政府及部门对此负有责任,此次事故共涉及有关责任人员38名。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3篇

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尼日利亚、日本、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以及各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友好人士约8000名中华儿女齐聚新郑黄帝故里景区,追根溯源,念祖思亲,共同礼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中华民族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祈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书记、副会长梁国扬,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李卓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德润,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外交部原副部长万永祥,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谢伏瞻、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等出典。

中国副主席蒋孝严及夫人蒋黄美伦女士,香港铜锣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济华,澳门世界华人商贸联谊总会会长林健生,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陆资来台投资服务协会理事许文彬,加拿大潮商会会长林少毅,美中国际商会主席兼会长王智文,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发起人、执行董事方李邦琴等应邀参加大典。

此次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7家共同主办。除国内外知名的政界、商界、文化艺术界人士外,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总会等39个华人华侨商会、社团组织、姓氏宗亲会组织参加了此次大典。

拜祖大典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经贸、文化活动,包括2013豫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推介会、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2013中国郑州技术转移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交易会、优秀剧目展演、精品图书展销、海内外华侨华人百人书画名家邀请展、第七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等。

中华儿女祭拜轩辕黄帝从未中断

今年的大典主题,仍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

大典仪式前,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和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夫分别代表河南省和中央主办单位致辞。中国著名军旅歌唱家佟铁鑫、王莉演唱《黄帝颂》。

叶冬松在致辞中说,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加强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共同祈愿中华民族团结和谐,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华夏儿女吉祥幸福,中华大地灿烂辉煌。

孙亚夫在致辞中说,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祭拜轩辕黄帝从未中断,传承光大着追根溯源、念祖思亲、慎终追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一优秀传统,不为时光流逝所磨灭,不为岁月沧桑所改变,小为山川逶迤所阻绝。他说,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奋斗,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设了广袤美好的共同家园,铸就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自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光荣的梦想。这是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华儿女的梦。

孙亚夫最后表示,在新的时代,我们祭拜轩辕黄帝,是在绵延中华民族的认同,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维护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表达推进祖国和平统·的崇高愿望,鼓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满腔豪情。实现这个史诗般的梦想,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大陆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不懈的共同奋斗。十几万万中华儿女紧密团结、携手努力,汇聚出无比强大的力量,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汪毅夫担任今年大典主司仪

今年大典主司仪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担任。大典继续沿承九项仪程规制,分别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

9时50分,主司仪汪毅夫高声宣读主持词:“我宣布,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在开始!”随即,大典第一项正式开始,全体肃立,鸣盛世礼炮21响。

9时56分,进行大典第二项,李海峰、许嘉璐、郭庚茂、谢伏瞻、谭天星、李卓彬、梁国扬、吴天君等向黄帝像敬献花篮。

10时05分,净手上香仪式开始。蒋孝严及夫人蒋黄美伦首次受邀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他们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走上拜祖台,净手敬香。此前,蒋孝严及夫人曾为大典题词,并将写有“和平发展,两岸共赢”字样的祈福牌,悬挂到黄帝故里景区的祈福树上。

随后,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张汉文,香港铜锣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济华,加拿大潮商会会长林少毅,美中国际商会主席兼会长王智文,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新世纪成功集团董事长李玉玲,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的代表吴程,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慈善大使周森先后走到台前,净手上香。

然后,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恭读拜祖文。

10时20分,由大陆著名歌唱家佟铁鑫、王莉领唱,成人合唱队、少儿合唱队跟随音乐齐声高唱《黄帝颂》。接着是“乐舞敬拜”环节,舞蹈演员舞姿灵动优美。

10时30分,“祈福中华”开始。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民,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作家周大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杨波,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陆资来台投资服务协会理事许文彬,香港文汇报社副社长冯瑛冰,澳门世界华人商贸联谊总会会长林健生,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发起人、执行董事方李邦琴,美国河南总商会会长翟金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陈小旺,放福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福明,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国,湖南红太阳演艺集团董事长施杰,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中国好人”提名奖获得者、郑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第五大队民警杨华民,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村民、全国道德模范陈美丽等18位优秀中华儿女代表,在祈福树上挂起祈福牌。接着,他们登上拜祖台,在拜祖文书法长卷上,用书法、中国印等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深祈福。

最后,来自香港、澳门、台湾、郑州的4名儿童走上拜祖台,放飞手中的彩色气球。此时,拜祖广场上颂歌飞扬、礼花怒放、金龙吐水、彩球腾空,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10时40分,主司仪汪毅夫宣布:“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告成!”台统派人士和退役将领参加拜祖大典

由台湾统派人士和退役将领近70人组成的参访团也参加了此次大典。台湾统派人士拜祖参访团成员主要来自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统一联盟、“一国两制”研究协会等团体。台湾退役将领拜祖参访团成员主要来自中华战略学会、中华民族团结协会、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退役将官社会服务总会、高雄市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等团体。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总会部分成员也受邀随团参访。

4月11日下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郑州会见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台湾参访团一行。许嘉璐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之间最重要的纽带。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连续7年成功举办,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两岸关系也一定会在台海和平的局势下继续向前走。他表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思祖先、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两岸同胞同根同祖,都是中华儿女。海峡两岸虽隔绝了60年,但两岸同胞始终是心心相通,始终属于同一个根,这是两岸必“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嘉璐用12个字概况了他对当前两岸形势的看法:欲速不达、水到渠成、锲而不舍。他最后说,在新的形势下,衷心希望台湾的黄埔同学和各位朋友能够继承和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促进两岸同胞增强民族认同,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双方深化政治互信,坚决遏制“”势力和思潮,为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拜祖大典举行之前,台湾参访团一行先后来到洛阳、焦作云台山、嵩山少林寺等地参访。每到一地,参访团成员们都被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致感染着、鼓舞着、激动着。

在洛阳,台湾退役上校郑庆生的女儿郑家桦,也是本次参访团中的唯一一名女将军,十分引人注目。她素来就很喜欢各种花卉,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品种的牡丹花,她喜不自禁地赞叹道:“无论是姚黄魏紫,还是二乔独秀,在微风的轻拂下摇曳多姿,红的肆意、白的如霜、粉色娇艳、深紫暗香,牡丹为国花当之无愧,不论什么品种都那么大气舒展,既有花的娇媚,又有生命的风骨,在绿叶掩映下,傲然绽放。艳丽!高贵无比!真的是太美了!”中华道教法师联合总会副理事长郑弘习先生每到一处参观,都很认真地将导游讲的重点和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一一用本子记下,到访过多处寺院的他对于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景点赞许连连,并表示今后会常来河南,常来大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台湾退役陆军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台湾参访团团长王文燮先生表示,这是他第四次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今天来到嵩山少林寺,感到甚为亲切。参访期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会见了王文燮一行,并与老将军们合影留念。

参加完拜祖大典之后,台湾统派人士和退役将领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拜祖大典,亲身体验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崇敬之情,切实感受到两岸同根同种,有着割舍不了的血缘亲情。他们也希望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两岸文化的广泛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台湾人士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两岸携手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拜祖大典成加强两岸交流新平台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华儿女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唐代后升格为官方祭典。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6月7日,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2年3月24日,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由此,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品牌,而且已成为团结凝聚全球华人、加强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新平台。

7年来,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知名华侨华人代表云集黄帝故里,共同缅怀先祖伟绩,共同祈福民族振兴,在庄重、和谐的氛围中升华民族情感,加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拜祖大典为加强全球华人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拜祖大典不仅为世界华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大陆与海外、港澳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机遇。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让海外华人更加了解了黄帝文化,熟悉了同祖同根的发源地,还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经贸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文化与经贸的和谐发展、互动共赢。自开展拜祖大典活动以来,河南省引来投资合作项目协议总投资额累计1100余亿元人民币,为中原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持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

加强海外尤其是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河南省拜祖大典的一个重头戏。特别是今年,举办规格更高,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首次成为拜祖大典主办方之一。不仅如此,与台湾方面合作的经贸活动也很丰富。拜祖大典期间,首次举办了豫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推介会、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等经贸活动。

来自台湾的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陆资来台投资采购服务协会理事许文彬在致辞中说,我们这个参访团的成员都是从福建移民到台湾的闽南后裔,先祖来自中原河南,所以又称为“河洛人”。今天能够出席,就好像家人团聚一样的亲切。出身河南的诗圣杜甫有诗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正是我此刻心情的写照。

蒋孝严:要持续、稳健,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月12日下午,作为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要活动之一,2013年豫台农业合作项目恳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铁、中国副主席蒋孝严出席并在会上讲了话。来自两岸的企业负责人、农业专家及海内外媒体共200多位嘉宾参加了会议。

王铁在致辞中向与会的嘉宾介绍了河南的经济、文化、农业、交通等各方面发展状况。他表示,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河南地处中原,物产富饶,是一个农业大省,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相信两岸进行合作一定会双赢,“欢迎大家到河南来投资兴业,我将当好你们服务员”。

蒋孝严在致辞时表示,两岸是一家,同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要持续、稳健、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说,近几年,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尤其是经贸方面。2012年,大陆共批准了2200多件专案台资投资企业,一年就有35亿多美金到位。截至去年底,台湾到大陆的投资案累计8.81万多件,能够到位使用的资金超过360亿元美金。“2012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将近1000亿元美金,这在以前是几乎不敢想象的”。蒋孝严说,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持续、稳健、坚定不移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正面交流。

蒋孝严表示,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解决,有很多障碍要去克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只有快慢,没有回头。“现在两党的交往很自然,有信心,很坦率,共同为两岸的发展来尽心尽力。”他强调,两岸关系取得的成绩得来不易,两岸要共同发展,携手努力,共创两岸的美好未来。

蒋孝严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的发展让人非常惊艳,以前两岸合作的重点在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河南的农业地位很高,却没有两岸合作实验区,这方面应该多做努力。文化方面更不用说,中原之地,源远流长,很多方面都可以有合作,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

此次恳谈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省农业厅、焦作市人民政府、豫台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修武台湾农业创业园共同承办。此次恳谈会共签署了10个农业合作项目,项目总投资额38.85亿元人民币,将大力推动豫台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项目分别为:焦作市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焦作市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焦作市台湾养生食品园、焦作市云台山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综合建设、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郑州市有机葡萄标准化栽培及新品种引种示范、郑州市白寨村农业种植休闲观光园、许昌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商丘市夏邑县食用菌加工生产以及永城市小麦产业链深加工食品园等。

今年拜祖大典两大亮点

今年的拜祖大典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响应中央号召,特别突出了两大亮点。一是盛行节俭务实之风,二是多了“台湾元素”。

今年的拜祖大典,没有了地毯、没有了鲜花、没有了规模庞大的“迎亲”仪式,也没有了为国家领导人举行的“洗尘”仪式。现场拜祖人员规模也从往年的2万余人,降到8000人以内。拜祖大典的服装、道具也尽量重复循环利用往年的,“两岸四地”4位小朋友放飞和平鸽环节,也改为放飞气球。和往年相比,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力求“务实节约”。另外,新郑市也压缩了拜祖大典迎亲表演规模,将以往几千人的表演队伍压缩至几百人。

据悉,在今年拜祖大典的筹办过程中,河南省、郑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了“务实、节俭、隆重、大方”的总要求。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省协调领导小组、拜祖大典郑州组委会要求把“务实节俭”贯穿到拜祖大典的各个环节,使拜祖大典呈现新的特点。

今年拜祖大典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国台办首次成为主办方。不仅如此,与台湾方面合作的经贸活动也很丰富。拜祖大典期间举行的2013中国郑州技术转移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交易会、2013豫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推介会旨在承接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河南电子信息产业;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则旨在巩固和扩大豫台农业合作交流成果。还有,台湾媒体也很关注拜祖大典,特意组织了一个由50多家媒体的“走进中原寻根问祖媒体团”前来采访。拜祖大典当天,台湾电台主持人也到现场参与了国际大联播。

除了上述台湾团体来参加拜祖大典以外,台湾商人也不缺席。台湾高雄商人专门组团来参加拜祖大典。“我们是组团从台湾高雄来的,一共来了23人。”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台湾天翔生化科技公司的刘朝铭说,两岸一家亲,之前他在河南已经有过投资,感觉这边的投资环境挺好,所以还想进一步扩大投资,所以昨天还参加了2013豫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推介会,考察一下投资项目。许水树也是一位台湾商人。他说,去年参加了拜祖大典,今年再次来到这里,一方面是要参加拜祖大典,另一方面到河南考察投资环境。“很多台湾的朋友都在河南投资,说这边的投资环境好,而且,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人向往。”

新郑拜祖

轩辕黄帝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肇造者,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祖先。为弘扬黄帝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研究决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诞辰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河南省省政府将在新郑市举办首次黄帝故里拜祖活动,届时将有世界华人圈知名人士及境内外华人企业首脑与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对每年的祭祖大典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赫赫始祖,轩辕黄帝,中华之魂,民族之根。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文物佐证,隶属河南省会郑州的新郑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中原新郑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建都有熊新郑,带领先民们创文字、织丝帛、定历律、制舟车、造指南、撰《内经》等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肇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对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祭文

维岁在癸巳三月初三,公元2013年4月12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谨以天下中华儿女之名,恭以九献之礼,拜祀干我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像下。其文曰:

时维季春,谷风轻扬。四海胄裔,齐聚古乡。

敬怀先祖,祈福告祥。我祖我根,万古流芳。

具茨山麓,吾祖诞降。筚路蓝缕,岩壁有像。

缫丝稼穑,民有餱粮。建宫筑室,立姓分张。

仰观日月,历朔斯创。造车指南,足达四方。

建制造字,文明始昌。统一宇内,仁义显彰。

瓜瓞绵绵,薪火炽旺。紫气连至,续写华章。

治国有典,德以为尚。步履稳健,渐富渐强。

国门愈敞,新业未央。民生尤重,成果共享。

百业俱兴,宇内安康。无远不届,友朋满堂。

修我戈矛,卫我封疆。涓涓海峡,路路坦荡。

两岸骨肉,携手奋扬。伟哉中华,万世泱泱。

中原崛起,步履锵锵。夙夜匪懈,怵惕自强。

举国瞩目,日见其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济济多士,克勤于邦。河洛子孙,增祖昭光。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河 改道 邯郸 历史时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的雪山走来向东方的大海奔去,美丽地横亘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哺育着华夏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虽然邯郸现在属于海河流域的华北平原,但他在历史上曾长期是黄河流域一颗明珠,黄河虽已远去,但记忆却是永恒。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历史上黄河与邯郸的往事。

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黄河从进入历史时期开始至今,五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在黄淮海平原上几乎横扫了一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梳理归纳,黄河和邯郸在历史上的相伴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历史传说时期

谈黄河不能不说大禹治水,《中国历史教科书》曾把邯郸东部平原的邱县境内,列为“帝尧六十一载(公元前2297年),洪水”(《通鉴纲目》)也即黄河的泛滥之境。又说帝尧七十二载(公元前2286年),大禹开始治水13年后治水成功。期间,大禹曾到达衡漳(即今天的邯郸成安至邱县南境一带),疏导了徒骇、太史、马颊(今邯郸大名东有马颊河)等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使之入海。《禹贡》所谓“北播为九河”就是这个意思。另据今学者王大有先生考证,“大禹治水从冀州帝尧首都平阳开始。……使黄河河道南河自潼关向东……至大伾,向东经过辉县共水、淇水、浊漳水的入黄河处(今邯郸肥乡和曲周间)流入大陆泽,向北分为九流……入海”,并且指出“自公元前2208年,黄河入海口在武强,今天的滏阳河就是当时的黄河”。由此说明,邯郸自古就开始与黄河结缘。

二、《山经》大河至战国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山海经……山经》,据专家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前的山川地理形胜。里面的记载称黄河为“大河”或“河”。其基本流向大致是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起,沿太行山东麓,向北微偏东方向进入河北平原,从南向北流经邯郸的魏县、成安、广平、曲周、鸡泽、邱县等县,之后向东北过邢台、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再东折天津南入渤海。

春秋中叶以后,黄河下游平原上的黄河水因河沙淤积,又没有修筑堤防,故黄河时有泛滥。史书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河南浚县的宿胥决口,造成黄河改道,经濮阳、清风、南乐以及邯郸的大名、馆陶,东北流行天津入海。进入战国,各国相对独立,处在华北平原的魏国、赵国和齐国等诸侯国,为各自的疆土利益,开始沿着黄河两岸修筑堤防以自卫,至战国中期修成。左侧堤防起自河南武陟,右岸起自河南原阳,两堤相距五十里,向北均进入邯郸大名境内,向东北绵延数百里蜿蜒而去。从此结束了黄河在此段多股分流、时常决口的现象,有了相对固定的河道。

三、西汉大河时期

战国时期修筑的黄河堤防,使黄河二百多年内安然无恙。因这条黄河河道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故在此称为西汉大河。上述已知其流经邯郸的大名、馆陶境内。经过二百多年的淤积,黄河沿岸形成了肥沃的滩地。到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包括这里的滩地都逐渐被开垦利用,变成了良田。由于下游不断淤积,水位抬高,造成人为筑堤工程随之发展,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终究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和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出现了黄河决口事件。造成黄河两次冲毁东岸大堤,流向东南汇入淮河河道向东入海。虽如此,但包括邯郸在内的河北南部,在这两次灾情中未受丝毫损失。至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组织人力堵塞决口,黄河才复归故道。但黄河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也发生过多次决口,于是边决边堵。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从魏郡元城(今邯郸大名)以南决口,流向清河以东数郡,由于政府未采取积极地堵塞措施,致使黄河在兖、豫境内造成特大洪灾,也形成黄河的一次大改道。

四、东汉至唐代的大河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也就是黄河在魏郡元城决口六十年后,东汉政府堵住了决口。这次治河的主持人王景为治理黄河决口,于是在西汉大河东南方向考察地形,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水道。这条河道从濮阳南开始与西汉大河分流,东流今山东境内至山东利津入海。新开河道减轻了原河道的水流压力,故从此至唐代晚期的大约八百年里,黄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史书和各地县志都没有大的黄河灾情记载。据说这也是1949年以前黄淮海平原上水系最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河北一带形成了一批重镇,经济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如唐太宗十三年,政府还在魏州(今邯郸大名)设立河北道治所,辖二十六州。唐开元年间,河北中、南部桑树遍野,户户机杼,呈现一派经济发达的盛况。

五、北宋二股河时期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嫘祖 西陵氏 故里 西平

嫘祖又作倮祖、累祖、雷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索隐》引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世本·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山海经·海内经》明言:“黄帝妻雷祖。”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且多言嫘祖与养蚕业有关。如《路史·后纪》载:“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倮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刘恕《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西陵氏部族在什么地方,亦即嫘祖的故里在哪里,这是近年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先秦文献并未确指嫘祖西陵氏位于何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也只是称“西陵”为“国名”,致使有关嫘祖故里的地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有关嫘祖故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是湖北的黄冈说、浠水说、宜昌说(宜昌市夷陵区)、远安说(远安县城之西北的苟家垭)和四川盐亭说(金鸡镇嫘祖村)、茂县说(叠溪)以及河南西平说。

对诸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大都称汉代以后当地就已被称作“西陵”,如“西陵县”、“西陵郡”或“西陵峡”等,当地大多也都流行与嫘祖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故仅仅从文献所载西陵地望和当地民俗方面驳倒某一观点是十分困难的。有学者从气候、地貌条件切入,分析某一地方是否适宜植桑养蚕,把当地能否与嫘祖为“先蚕”的身份相吻合作为支撑观点成立的重要依据。此研究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现今诸说基本上都可符合此项条件。因为中国是桑蚕业和丝绸的故乡,古代黄河、长江流域都适宜从事桑蚕养殖业,湖北、四川甚至河南各地都可植桑养蚕。据考古发掘材料,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中国己发明了人工养蚕。无论是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还是北方的仰韶文化,都发现有与养蚕业有关的遗存。《尚书·禹贡》所载“九州”所上贡品中,有很多是丝织品。其中九个州中提到有养蚕和丝织产物的至少有兖、青、徐、荆、豫、扬六个州,说明养蚕地区很广泛。近现代中国除、青海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蚕桑生产。因此,要对嫘祖故里诸说做出合理的评判,发现各家的硬伤所在,列举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另辟溪径。

二、 探寻嫘祖故里,最为关键的途径是要在嫘祖所属的西陵氏部族与黄帝部族的关系上下大功夫。研究嫘祖,撇不开黄帝,嫘祖文化研究与黄帝文化研究应密切相联。嫘祖是黄帝之妻,此记载学界、诸家无疑义。准此,我们可以派生出以下三项重要信息:

一是黄帝部族与西陵氏部族是通婚部族,二者关系密切,应该是联盟关系,绝非敌对部族。

二是嫘祖文化应属于黄帝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反映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必然是西陵氏部族文化与黄帝部族文化都属于同一文化圈,二者应该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但也不排除有一定的差异。在空间上,西陵氏部族文化不应该位于黄帝文化的中心区域,而有可能分布于黄帝文化圈的地区。

三、是黄帝部族与西陵氏部族居地相距不会太远,二者应相毗邻,以便于通婚、人员来往和文化交流。黄帝时代属于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发展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交通、联络手段相对落后,再加上当时地貌条件复杂,山脉、河流、湖泽的阻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局限下,人们只能与相距较近的部族通婚,而不大可能跋涉千山万水、跨越数千公里,与无法进行交往甚至不熟悉的部族相互通婚。

研究表明,黄帝轩辕氏的活动中心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区,属于黄帝文化的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豫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徐广曰:“号有熊。”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授国于有熊。郑也,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水经·洧水注》曰:“(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也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元和郡县志·河南道》载:“新郑县……本有熊之墟。”至今新郑、新密一带保存有许多传说性的黄帝活动遗迹,如轩辕丘、风后顶、具茨山(大隗山)、力牧台、黄帝宫等,因此,新郑一带当为“黄帝故里”。此外,今豫西地区灵宝市一带也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史记·孝武本纪·索隐》云:“按:鼎湖,县名,属京兆,后属弘农。昔黄帝采首阳山铜铸鼎于湖,曰鼎湖,即今之湖城县也。”湖城在今之河南灵宝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今灵宝市的铸鼎原一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丰富且规格较高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一般认为,黄帝部族所处的时代距今大约5300~4500年,与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时代大约一致。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的区域包括河南大部、陕西关中盆地、晋南等地,其影响区域更加广泛,但中心分布区域则是豫西地区。学界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分布的区域当属于黄帝文化圈,以庙底沟类型、大河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应属于黄帝部族文化。

四、准黄帝故里在新郑、黄帝部族文化的中心在豫西、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之推论,那么与黄帝部族有姻亲关系的嫘祖西陵氏部族,应位在距离新郑及豫西不太远的、且属于仰韶文化分布区的某一地方。

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盐亭、茂县一带,距离新郑及豫西地区黄帝文化中心区域太远,直线距离近千公里,攀越巴山蜀水在当时的条件下实谓“难于上青天”,黄帝部族不可能与位于四川地区的部族联姻和文化交流。而且从考古发现来看,四川地区在龙山时代实为与河南龙山文化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宝墩文化,尚不见确凿无疑的与黄帝时代有密切联系的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直到夏商时代当地始才与中原地区有所联系,二地发生密切交往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直到战国以后,四川地区才算真正纳入了华夏文化圈,在此之前属于当地古蜀文化范畴,与黄帝文化圈之仰韶文化无任何直接关系。因此,嫘祖故里在四川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湖北东南部的黄冈、浠水一带和西部的宜昌鄂西山地,距离新郑及豫西地区黄帝文化中心区域仍然偏远,中间山脉、湖泽挡道,与中原地区发生密切交往也非容易之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亦非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而属于当地大溪—屈家岭文化系统,与黄帝文化圈之仰韶文化无涉。故嫘祖故里在湖北南部、西南部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