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快乐的文章

关于快乐的文章

关于快乐的文章

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第1篇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回忆令自己快乐的事,关于朋友、亲人的,还有125室的姐妹们,有她们陪伴,我不孤独,但……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姐妹们都说我的文章里总有些许伤感,为什么呢?有些事,不是自己该想的,也不是自己该做的,凡事不该想那么多,想多了就复杂了,有压力了,就不快乐了,文章里该有花季的快乐字眼。

是的,这些我都懂,谁也不必给我讲什么大道理,那样我觉得太过于成熟而显得不怎么现实,可以说我做不到,我只需要小小的快乐。

关于快乐,是亲情之爱,友谊之情,得从心底发出。其实我也找到了不快乐的原因,每次快乐之时总是过而了之,从来没有想过要记录;反之,每当难过之时,却不想向别人倾诉,只是向日记本倾诉,不断地记录,这样,我的心情记录里留下的只有悲伤。因此,我要记录快乐,淡忘忧伤!快乐有许多种方式,只看你怎么想,其实事情真的不能想得太多,想得多了,就变味了。有时候,大脑也需要简单,不是有句话:简单才快乐。

想了许多,也写了许多,心情豁然开朗了,有朋友,有姐妹,为何不快乐呢?其实快乐也有有效期。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份快乐!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贝多芬 弦乐 结构 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38-01

室内乐中,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弦乐四重奏是各种乐器组合中最理想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以细腻的织体和精妙的韵味见长,适宜演奏具有纯粹风格的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是室内乐的黄金时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建立了真正的室内乐风格,弦乐四重奏在古典室内乐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弦乐四重奏作为音乐对自身的纯粹表达,脱离了外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19世纪风行的文学的、标题的、美术的等等。

贝多芬的室内乐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共有50多部室内乐作品,最早的室内乐作品是钢琴弦乐四重奏,作于1785年,最后一首完整的室内乐作品是F大调弦乐四重奏。今天我想谈的是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的作品132.a小调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精神内涵以及最有价值的思想是非凡的。晚期四重奏包含了贝多芬艺术的精髓和全部的追求。这已完全超过了莫扎特的完美。单纯的统一性这种旧的标准已被放弃,代之的是更加精细、微妙的统一体。晚期四重奏之所以长期被冷漠是不难理解的。这些作品从理解到欣赏都是最困难的。其原因是难以琢磨的非雷同化的思想以及构成作品的乐思支配着它的形式。

作品132.a小调四重奏,论创作顺序是在作品127之后。作品127也是我们课上欣赏过的。1824年冬天,贝多芬正值病重,身体十分虚弱,他是在生病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写完了这部作品的后三个乐章。这首作品在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中属于成就最高的作品,无论在作曲技巧和思想内涵上,它都可以作为这种题材作品的价值尺度。关于这首曲子,贝多芬曾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说:“我寄给您这首四重奏将证明是我能给最好朋友的最佳礼物。我以艺术家的名义向您保证,这是一首无愧于我名字的作品。”

全曲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表明不平静的、紧张的、被控制的特征。整个乐章的感觉,如某位评论家所揭示的“置身于痛苦的气氛中,音乐是不安定的、病态的、神经质的,仿佛在发着高烧。”——由大提琴引入,逐渐由低向高声部转移的引子,以不同形态出现在作品130和作品131的引子中。之后是快板,自由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大调,复三部曲。那位评论家发现“一种逐渐恢复健康的感觉,呼吸着重新获得活力的气息……但我们还能感觉到他的情绪仍然不稳定”。

第三乐章:十分缓慢的行板“感谢上帝帮助我从病中恢复,用利地亚调式写成”。这个乐章采用A—B—A1—B—A2—Coda的结构写成。

朴实而庄严的慢板部分,以利地亚调式写成,由五句类似众赞歌的曲调组成。每一句的进入均是以模仿手法自上而下一次进入,开头3小节的片段被运用后面的行板部分。

第四乐章:很活泼的进行曲风格,A大调。“快速的气氛,这是身体一定的恢复,还未痊愈,但已却有活力和自信。”虽然是两个部分,各自反复,但第二部分包含第一部分的再现,之后立即转成a小调,宣叙调风格的更快板,作为前面轻快明朗的星星曲与充满激情的终曲之间的桥梁。第三次速度变化为急板,在结束时落到稍慢板后紧接第五章——终曲。

第五乐章:热情的快板,a小调,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参考文献】

[1]丁芷诺.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第3篇

2005年“脸”(话题作文);

2006年“雨燕减肥”(话题作文);

2007年①“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②“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选一)(命题作文);

2008年“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写一封信”(看图作文)(书信体);

2009年“兽首拍卖”(材料作文)(议论文);

2010年“找回童年”(命题作文)(议论文或记叙文);

2011年“孟子的三乐”(材料作文)(议论文或记叙文)。

客观公正地说,江西省这七个作文题,命制得都比较好,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更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进行命题。一个高考作文题,命制得好不好,不能以专家的评说为准,而应该以学生好不好写,有没有话说,有没有写作的欲望、冲动,能不能写出优秀之作等为准。按照后一个标准论的话,七个命题,的确均是作文的好命题。

就孟子的“三乐”而言,通俗地说就是,家人、亲情之乐、问心无愧之乐和教育英才之乐。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乐写都可以。

父母健在、健康,兄弟姐妹无灾、无祸,当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很看重亲情、亲缘关系的,家人、亲人的平安健康是一种幸福。就这方面歌颂亲情、友情,赞美孝道、手足情,肯定关心、关爱等,是比较容易立意行文的,也完全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问心无愧,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抱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议论的话题。社会越前进,物质经济越发达,人似乎越变得冷漠、自私起来了,真是咄咄怪事。这样的作文题是切中时弊的,是值得大家各抒己见的。

得英才而教,教天下可教之才,变顽童为有为青年……雨露中的禾苗茁壮成长,是人生之幸、人类之幸、国家之幸、社会之幸;是乐事也,是美事也!当然,具体行文时,也可以触及现实的教育体制,比如各地争夺教育资源(师资、生源)等问题。

总之,这个作文题,以非常浅近的文言文形式出现,选择孟子的思想作为论题材料,反映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三乐”中的第一乐是对亲情的重视,第二乐则隐含对操守的崇尚,第三乐是关注教育话题。“三乐”表现的是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同时“三乐”又有一种鲜明的时代导向,体现了命题者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此命题完全体现了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的鲜明宗旨。此外,这个命题还延续了近几年对文体的鲜明要求,必须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这又反映了命题者近几年来一以贯之的要求,就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会熟练地运用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能写文体规范、鲜明的文章,能一展自己的才情、才华。

真题回放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一

乐在无愧于天地

江西考生

“至圣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唯有无愧于天地,方能坦荡一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你的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牟取物质上的肤浅的快乐,而内心却时时在自责、不安中度日,那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的,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种煎熬,一种心灵的煎熬,一种良知的煎熬。谨记孔老夫子的告诫吧,顶天立地生活,每日坦然地仰天俯地,即便清贫会折磨你的肉体,也无法驱逐你精神的快乐。因此,乐在无愧于天地。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迎来成功的信念。在斯诺克球坛久负盛名的球员希金斯被曝卷入“”丑闻,曾有被终身禁赛的危险。虽然事实已被澄清,但他的形象却在一些球迷心中轰然倒塌,此次世锦赛上,在被一球迷辱骂时,他安之若素地完成比赛,最终一举夺魁。希金斯声称自己无愧于天地,自己打球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快乐,能为自己找到成功的信念。最终,希金斯让我们目睹了王者归来的风范,也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信念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坚持自我。“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如是说。高调捐款使他遭受了一系列劈头而来的“箭镞”,他却依然坚持善行。他表明自己的高调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因此,他坚持自我,在无愧天地的快乐之中,依然忍受着诟骂与误解。坚持自我的勇气,亦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光明正大地“追名逐利”。党员干部杨善洲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名”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名声,“利”是百姓的利益。他的名利观得到国家主席的高度肯定。无愧于天地的快乐,让他“追名逐利”也能如此坦荡无畏。

乐在无愧天地,内心浸浴在坦然的快乐之中,把不义之举抛于脑后,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

坦荡一生。仰望天空,云淡风清;俯视大地,生机勃发。乐在无愧于天地!

评点

1.本文立论正确。作者从孔子名言入手,明确提出“唯有坦荡一生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并以为全文的论点。用作论据的事例典型贴切,无论是希金斯的信念,还是陈光标的言行,都非常有说服力。

2.全文论证充分有力,注意正反说理,有党员干部从始至终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有中国首善陈光标被误解却无愧坚持,分析透彻,逐层剖析,行文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中心论点突出。

3.文章语言句式整散结合,形随情变,行文有致,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颇有韵味,变枯燥的说理为文采斐然、激情丰沛的论辩。

例文二

寓乐于教

江西考生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有三幸。

一曰伯乐遇千里马之幸。

失意之人皆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言知音难觅,明主难逢,固有一定道理,如果少些激愤,多些理智,从伯乐角度去思考,我们发现虽有伯乐之心,但有时候却难得英才。戴维在化学领域的贡献无数,当有人问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时,他却填上了“发现学生法拉第”。在他看来,遇见千里马远比化学领域的发现更加艰难。英才难得,得之并教育之,幸事也。南方科技大学在探索高校改革的路上,遭遇政策限制,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是却有45位优秀学生顶住毕业后可能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的压力参加了该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如果没有这45位英才,南科大将名存实亡,一次教育改革的探索也将可能终结。伯乐大幸,南科大大幸,中国教育界大幸。

二曰教学相长之幸。

得英才而教育之,师生在共同的领域中必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学相长。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是“新实在论”的提倡者,但后来招收了一个叫维根斯坦的学生,这学生总是不相信他的研究,但这个学生的“异论”总是有依据,罗素在和弟子的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新生”,罗素的哲学观也因此转为“逻辑实证主义”, 维根斯坦后来也成为剑桥大学著名教授。思想的碰撞让二人在哲学研究中走得更远,教学相长,罗素大幸,维根斯坦大幸,哲学大幸。

三曰价值实现之幸。

天下英才是祖国的希望。培育希望,树栋梁之才,明天和未来均握自己的手中,既是重担,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孔子有三千弟子,得英才七十二,隔代弟子更是无数,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孔子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创立了儒学体系,那么他至多只能辉煌一时,一代,正因为其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儒家思想才遍地开花,孔子的价值才得以最大化体现,我们才尊称其为“圣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孔子大幸,儒学思想大幸。

有此三幸,能不乐乎?有此三幸,能不寓乐于教乎?

评点

本文在发展等级的可取之处有二,首先是语言错落有致,干净有力。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时,都统一采用文言句式,句子短小,表述简洁,避免了行文的罗嗦;在分析论点后,又非常贴切地采用排比句点题,使得论证有力,语势充足。其次文章曲折论证,构思新奇。文章立意并没有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乐也”这个角度直接立意,而是从“幸”这个侧面角度分点进行阐述,在文末点题时,短短的一个反问句将二者自然衔接,将“幸”和“乐”统一起来。该考生构思可谓新奇,创新可谓大胆。

例文三

论亲情之乐

江西考生

在孟子认为的君子三乐中,我最欣赏“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带来的快乐。亲人的存在是亲情存在的根本。拥有亲人,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拥有亲情的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亲情之乐,乐在亲情是一份贴心的陪伴。

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很好,他写给弟弟很多诗词,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人世间美好的祝愿。即便是不能在一起过中秋,却因为亲人的存在,兄弟俩能共望一轮圆月,共祝平安,期待下一次相逢。漫漫人生路,因为有了亲人的注视,有了亲情的陪伴,人们不孤单,不寂寞。

亲情之乐,乐在亲情是一股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父母,最想回到父母身边汲取重新出发的勇气。绘画大师夏加尔也说:“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父母之爱,亲人的期望,往往鼓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走向成功。

亲情之乐,乐在亲情是一份有意义的付出。

“施永远比受快乐。”对亲人们的付出带来的快乐是加倍的,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带来的遗憾却是永久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写下《无家别》,写一个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这种无家可别的悲哀,痛入骨髓,恐怕直到生命消亡的那一天才会终止。

只有亲人存在,人们的爱才能落到实处,人们的付出才有意义。一个人,无论多大年纪,如果父母不在了,便沦落为孤儿,在这世间再没有切实的依靠。

亲人存在,人们才拥有亲情。因亲人存在而产生的亲情之乐,是人间至乐。

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 第六钢琴奏鸣曲 创作风格 演奏分析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r sergeyevich prokofiew)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一生创作了 130多部作品,其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而它创作的九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形成了一条鲜明的脉络。(见表1)通过研究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可以了解他不同于他人的创作观念、作曲技法和美学追求。在20世纪的钢琴音乐领域,无论是在构思的宏伟、内容的深刻还是技巧的精湛、手法的新颖等方面都堪称钢琴艺术中的精品。

《第六钢琴奏鸣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奏鸣曲实力的大型作品,作品中一开始用强力度奏出的独特的主题音调以及不协和的和声恰当地表现出了战争初期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作品中有着高超的钢琴技巧和异常丰富的内容以及在古典结构中展示出来的俄国式的抒情特性。《第六钢琴奏鸣曲》采用了传统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诙谐的小快板(伏特加舞曲)、第三乐章是像慢华尔兹一样的慢板、第四乐章是急板。其中第一乐章最有名,以非凡的复杂内容与极其尖锐的对比著称,恐怖的暴力统治着的主部几乎没有一丝普通人的感情,好似惨无人道的敌军在入侵;古怪的、差涩忧郁的副部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表现俄罗斯人民的压抑与脆弱面。下面是对第一乐章的结构域调性布局以及演奏分析:

主部主题(1-8小节),前四小节是主部、全乐章甚至是全套曲的核心动机,高声部从节奏尖锐的下行大三度动机开始,左右手反复并交替展开,简单的三音主题本身音域较窄,素材很简单,只是一个横向上E一D一#C的下行级进的三音组,纵向则是三度和声音程的陪衬,使音响更具立体感。整个动机的变化主要在于节拍时值的伸缩,加上节奏重音的调整安排,强调第一和第二拍的第一个音为重音,打破了原有4/4节拍的强弱规律。(参照谱例1)主题开头核心动机运用的是普氏标准的敲击性的触键,同时音色要求有弹性的,这里就要求演奏者掌关节以及前一二关节具有良好的支撑以及均匀性,音色明亮饱满而又弹性要求手腕要灵活,表现出战争开始侵略者残暴的形象。这一乐章的速度为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快板),在平常听到的许多演奏中,这个乐章容易被演奏得过快速,在这里过快的速度无法体现出这个乐章所要描写的战争的严肃性,所以应要把握好起步的速度不应弹奏的过快。

谱例1:

副部主题(40-48)采用的是俄罗斯民歌素材,颇具声乐化,属于传统的

波浪型旋律线条,与机械动力性的主部主题(见例1)形成了鲜明对比,从C音进入,做八度单声部陈述,基本上没有和声支持,但虽然在C大调自然音列上,调性并不明确,因为主题结束在B音上。跨小节的连音线淡化了自然强音并使旋律衔接紧密、气息宽广悠长,整个主题包含三条声部线。(见谱例2)整个副部都是围绕这个动机延伸发展的。在这里Poco piu mosso(稍快的)不能完全弹奏奏成抒情的乐句,跨小节的连音线淡化了自然强音并使旋律衔接紧密、气息宽广悠长,表现的仿佛是人们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副部主题和之前的主题在性格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和主题完全不同的触键方法从而表现出音乐情绪的对比性。在这里演奏者应运用水平的触键方式,右手的高音声部是旋律,演奏时多用一些手臂自然重量,同时用指尖尽量的勾出来,但需要非常连贯,以手指的第一关节为主要,在手指向前或者向后的水平动作中使琴键下到底,手腕要与音符走向的方向一致,当然也应当避免动作过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不需要有过多的渐快或渐慢,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音乐的前进,左手的声部仿佛是低沉的叹息声,触键要尽量轻柔但要有足够的分量,以保证可以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够表现出人民对于战争既无奈却又不失去信心的音乐形象。

谱例2:

展开部的主题是一个建立在固定声部上的特性音程模仿的抒情性主题,主题三音动机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动机。第1小节上方二声部局部模仿,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的时间距离相隔两拍,音程关系为增四度;下方声部头4小节作固定主七和弦(省略五音)持续,后3小节也是和弦长时值运行,线条平稳,呈相对静止的状态,通过三全音模仿手法,主题三音动机材料在展开部中多次出现,且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见谱例3)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应要注意两点,第一、触键,旋律的八分音符手指尖下键要勾住键盘,手掌绷紧,下键要快,同时还要很快的离键,做到极为短促而明亮,表现出机械的形象,使乐句有一种突如其来的尖锐感和动力感。第二、节奏,在中声部的模仿旋律出现的时候要注意谱面标注的临时重音记号,把握好节奏的律动性才能让两个声部听上去完整而清晰。

谱例3

再现结束部的主部和副部的再现只有呈示部的一半,在这里遵循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原则,即再现部中副部的调性服从于主部:结束部运用发展了的主部核心音素,变型的三音动机在高音区强奏奏出,不协和的增四度音程在低音区持续,最后完整的再现主部主题三音组。

综上所述,《第六钢琴奏鸣曲》较清晰地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始终以均衡原则、古典主义的和谐为基础,同时以反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精美的倾向,加强使用打击、敲击的演奏手法,体现了 19 世纪的民族乐派进入20 世纪之际的大胆与光彩的风貌。本文对《第六钢琴奏鸣曲》进行了曲式结构、调性、和声、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分析,并结合演奏经验,对演奏时应作的处理和一些难点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对钢琴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拉里萨·丹柯.普罗科菲耶夫[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2]音乐之友社.普罗科菲耶夫[M].美乐出版社,2004

[3]徐月初孙幼兰编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罗传开.古典创新抒情谐谑—普罗科菲耶夫作品选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5]孙维权巢志饪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郭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8.3

[7]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7.8

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4个乐章及演奏技法、演奏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能对这部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实际演奏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结构 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自幼显示了突出的音乐才能,9岁至11岁时已经学会作曲。1919年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使他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肖斯塔科维奇是钢琴和作曲的双料高材生,这两方面的天赋使他创作了《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亲自演奏,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说过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音乐评论界也给予这部协奏曲极高的评价,被誉为肖斯塔科维奇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第一块里程碑及“第二次大战前创作的钢琴曲中最大最杰出的作品”。

二 作品的音乐分析

这部《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是传统的三乐章形式,而是由协奏曲领域中并不多见的4个乐章构成的。它的音乐织体清新,配器恬淡,悠远深邃,呈现出“空灵”的境界。既有着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体现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整首乐曲格调轻松愉快,速度快慢有致,节奏时而宽广舒缓,时而充满勃勃生机。

第一乐章为温和的快板,4/4拍,奏鸣曲式。一开始肖斯塔科维奇便突破了协奏曲由乐队开始的常规形式,由钢琴强奏两小节快速乐句作为引子而开始。随后是钢琴在C小调上独自奏出抒情的第一主题,在?E大调上奏出快活而富于动感的副部第二主题。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中,设计了深沉的主部主题和坚定激昂的副部主题,这与奏鸣曲的常规格式是相反的,体现出他对曲式结构的革新精神。

第二乐章是缓板,三部曲式。有着悠长气息的慵懒旋律,犹如忧郁的圆舞曲般将听者带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中间段出来,作者特意在此处标记为稍快(piu mosso)。钢琴以最强音开始了主要主题音型的发展,乐曲变得十分热情。当力度达到最顶点的高潮时,速度再转为慢板。乐章中力度对比最大的位置,就处于中段第83小节至89小节,演奏时尤其要抓住这些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

第三乐章规模较为短小,中板,4/4拍,三部曲式的间奏曲,轻柔而流动的音型,富于即性的音乐特征。在这一乐章,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旋律写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感觉。

第四乐章是生动的快板,2/4拍,回旋曲式,快速的音流犹如焰火般银花飞泻,光彩夺目,几个主题之间不断地变化发展,好像一幅多彩多姿的奇妙音画。

三 演奏要点和技术处理

1 关于演奏的力度问题

常见的力度记号有fff、ff、f、mf、mp、p、pp、cresc等。对于演奏者来说,力度记号是相对的。当你演奏一个f的力度,如果伴奏声部是钢琴演奏的力度,用f可能就足够了;但如果是乐队伴奏的话,那演奏的力度可能就需要ff了;同时力度对我们的听觉也是相对的,p后的pp就与f后的pp完全不一样的。正因为我们的力度记号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才让我们的音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cresc、dim表示的是“渐强”、“渐弱”的意思。关键在于“渐”,一定要有慢慢上去或下来的过程。为了使cresc与dim更连贯、更有说服力,当演奏cresc开始时最好要比基本强弱记号奏得弱一些,而当dim开始时最好比基本强弱记号奏得强一些,这样听众能够更明确的感知到。如第四乐章钢琴solo部分,从整个乐句来看,“最高点”是C4,作曲家在此处谱面的标记也是f。为了突出这个“最高点”,我们一定要在此前将情绪有所控制。我们可以采取让“起点”低一点的方式,将原谱开始处的p实际演奏成pp,而“最高点”f后紧接着是dim,因此我们可以把“最高点”这里实际演奏成ff,这样从pp到ff如此大的力度对比,更易于表达音乐的激昂情绪,而从ff渐弱到p,使音乐的起伏更加明显。这些力度记号,在短短几小节内就将音乐推向高潮又迅速收回,这就要求演奏者顺着音乐的走向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这些丰富的力度记号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提升了音乐的戏剧性,丰富了音乐的内在层次感。

2 关于速度的把握问题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谱面上做了大量细致的有关于速度的标记,有些是有明确的标记,如 =76,有一些则是速度表情术语,如accelerando需要演奏者根据具体的情绪变化做出不同的速度调整。

以第三乐章为例,作曲家给的初始速度为Moderato

=108,但随后出现了关于速度的标记为rit,然后速度转变为 =84。在我们看到rit这个记号时,往往要做渐慢,至于要渐慢多少则需要慎重对待,并且要考虑这个渐慢的速度与后面的速度衔接是否自然流畅。虽然对于这部协奏曲,作曲家在每一个乐章的速度上都在谱面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标示,但是节奏的处理还是有很大弹性。不同的演奏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对速度进行灵活的运用。像肖斯塔科维奇自己演奏的速度,与他在谱面所标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一致。如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速度为 =96,肖斯塔科维奇弹奏的速度为 =76,因为他的这一主题主要表现的是富于哲理性的思考,所以匆忙不得。而前苏联的阿列谢夫在演奏这一段旋律时,为了表达一种技巧精湛、动力十足的感觉,将这个主题弹得太快。而美国钢琴家普列文在后面乐章的演奏,为了追求细腻的音色和蕴含着的细微变化的情感,所以在节奏上较为宽松。演奏家们以客观理性思考为基础,将个人的审美意识融入到音乐中来,强调出个人不同的音乐个性,这就是所谓演奏家的二度创作。

3 关于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

(1)关于快速跑动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手指力量和独立性的问题。有一些有手指过软,在快速音阶的跑动中容易出现上下颠簸、粘连,造成了一些不明亮的音色,其原因归纳为:a、下(离)键的速度b、落键手指的松硬度c、抬手指的高低d、落键手指的力量e、指尖或其他关节的敏感度。因此,要弹出饱满连贯,又具有颗粒性的音色,最主要的就是四个字“前紧后松”。“前”是指掌关节以前这一段要绷紧,实际上就是指手指要主动,掌关节要充分活动;“后”是指肩膀到手臂这一段,需要足够的放松。归结起来就是:触键时指尖瞬间发力,过后马上把肌肉放松下来。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多数时间手指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这是最理想的状况。

有些重音弹奏的乐段,要求在极快的速度下手指持续不断地跑动,用清晰均匀和具有颗粒性的声音,表达出轻快活泼的音乐曲风和频繁的力度变化,并且还要“应付”较多的黑键。因此,我们在演奏时手指可以适当的抬高并做积极的运动,但要注意抬指“度”的问题,既不能不抬也不可过高,避免多余的紧张。而里面出现的几个跨度较大的跑动音型时,需要让手腕放松、柔顺、协调,加强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感并增加跨度时的准确性。

(2)关于和弦

和弦的弹奏方法是建立在双音基础上的,但是和弦表现的力度幅度更大,用力的部位更讲究。弹奏和弦要特别注意坐的姿势和位置。不仅用肩、臂的力量,同时要用后背和腰的支撑力量,并将全部力量支撑在手指指端。因此,演奏者坐姿要正,肩臂必须放松。练习时要注意声音的整齐和集中,强奏时切忌敲打和砸琴,弱奏时不能虚和飘。要细心听辨和弦的音响效果,体会其各弦的和声色彩。

从弹奏技术的角度看,和弦弹奏有时值较长的和弦、连奏和弦、断奏和弦、跳音和弦、爆发性和弦和持续性和弦等。爆发性强奏,这种力度在作品中出现较多。像上例中的两个和弦要求的力度都是fff,它要求弹奏效果特别强劲,饱满,音色雄浑。因此在弹奏时就需要依靠腰部发力,腰部要处于一种“提劲”的状态,并且把握腰部力量对背、肩、臂、腕、指的瞬间传送和力度的支配和控制。仅靠手臂的挥动,是无法达到作品所要求的爆发性音响。

(3)关于八度

一般来说,八度的演奏可以分为3种:手腕弹奏、前臂弹奏、手腕和手臂协同弹奏。对于轻巧而快速的八度,一般用手腕弹奏。对于很强大而快速的八度,必须用前臂弹奏,手腕坚固,弹奏方向是往前下方的,而非直线的上下运动,否则是弹不快的。对于慢速的八度,不管强还是弱,一般是手腕和整个手臂协同完成。由于八度的进行缺少音与音之间的支撑,所弹奏出的往往都是断奏的效果。因此,弹奏出圆滑歌唱的八度,是八度技巧中的另一个难点。演奏要点是手指要始终贴住键盘,手掌与指尖应保持积极的弹奏状态并且以慢速匀速的下落弹出柔和的声音。手腕的力量要紧随着八度的上方音,并根据音型及乐句将力量分组,通过手腕向右画半圆的动作用均匀的速度把力量送到键盘上。处在力量组最后的音符g应用手腕将其慢慢带起,以免因为音符的声音过短而造成乐句太短的气息,从而影响音乐的表达。

(4)关于刮奏

刮奏――glissando,根据方向分为三指和四指刮或大拇指刮键两种。这部协奏曲第四乐章出现的两处刮奏,都是由下往上用三、四指刮。刮键正确位置为指甲根部和顶部之间正中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刮破。刮键时应先慢练,体会琴键一个个被压下的弹奏感觉,之后再逐渐加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和琴键较劲,拼命往下压。

(5)关于钢琴与乐队的关系

钢琴协奏曲是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协作贯穿整个作品。如何能使钢琴与乐队在合作时形成默契,配合得天衣无缝,使演奏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每一个演奏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演奏时不仅要练好自己的声部,同时应该对其它乐器或乐队部分进行研究。应将自己的独奏部分融入到乐队之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钢琴有时演奏主题,有时作为背景衬托,所以演奏者应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布局和安排,包括力度层次的设计、旋律线条的走向、音乐的分句、段落的转换等。比如:在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是由钢琴演奏的,因此要突出钢琴声部。而再现部主题是由弦乐队演奏的,钢琴承担伴奏声部,如果不加以控制力度,很容易将声音冒出来。因此在演奏时要尽量控制双手的触键力度,并且多注意倾听主奏旋律音乐的表达,把伴奏音弹得既平稳又不冒失、喧宾夺主。在第三乐章的中间段,是一段钢琴与弦乐器的呼应,此时双方有相互竞奏对答的感觉,钢琴声部除了本身要与乐队有着同样的力度进行,还应该带动弦乐队,使两者有着同样的音色和音乐感觉来表现乐思。

总之,在与交响乐队合作演奏《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时,钢琴的声音不能让气势庞大的交响乐队所淹没,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演奏,使其声音更具穿透力。并且协调好弦乐队和小号的音乐,使三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英]艾瑞克・罗斯伯利,杨敦惠译:《肖斯塔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高为杰:《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3] [美]戴维・布鲁姆,马思琚、汪家宝译:《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黄大岗主编:《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 张浩:《肖斯塔科维奇钢琴音乐风格的审美特征》,《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5期。

[6] 杨凌云:《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体裁与结构特点》,《艺术探索》,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