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范文第1篇

2.增强意识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不断开创HSE工作新局面

3.REACH授权对我国危险化学品使用许可的借鉴陈军,张树才,郭宗舟,石燕燕,ChenJun,ZhangShucai,GuoZongzhou,ShiYanyan

4.对未遂事件发生原因重要度排序方法的探讨庄汝峰,张晓华,牟善军,张军,常庆涛,ZhuangRufeng,ZhangXiaohua,MouShanjun,ZhangJun,ChangQingtao

5.基于神经网络评估的密封点泄漏检测姜素霞,严龙,廖勇,胥晓东,张兆宽,JiangSuxia,YanLong,LiaoYong,XuXiaodong,ZhangZhaokuan

6.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在川气东送管道工程中的应用韩峰,沈晓冰,张晓东,HanFeng,ShenXiaobing,ZhangXiaodong

7.Baltur燃烧器电加热桶智能温控器的设计与研制陈勇,乔永华,ChenYong,QiaoYonghua

8.安全.健康和环境 他让自控系统更可靠更安全——记齐鲁石化橡胶厂DCS专家赵雪祯徐剑

9.国内外石油化工企业HSE管理进展贺辉宗,郭亚梅,王廷春,徐峰,HeHuizong,GuoYamei,WangTingchun,XuFeng

10.提高全员HSE培训质量的几种有效作法宋晓荣,SongXiaorong

11.变频器在东临线应用节能分析吴丙山,张瑞华,张立晓,WuBingshan,ZhangRuihua,ZhangLixiao

12.生物法治理污水处理场恶臭废气技术探讨龚雪英,GongXueying

13.国际化学危险品分类体系简介钱苏华,QianSuhua

14.保护层分析(LOPA)在炼化生产中的应用管杰,廖海燕,GuanJie,LiaoHaiyang

15.某催化裂化装置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马岩,李丽华,张岩,房师平,MaYan,LiLihua,ZhangYan,FangShiping

16.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风险管理与对策探讨李启然,范正顺,张开晶,LIQiran,FanZhengshun,ZhangKaijing

17.浅谈原油管道用火安全技术与措施张宝胄,于传滨,王勇,ZhangBaozhou,YuChuanbin,WangYong

18.浅谈安全管理中的"骂声"和"哭声"于菲菲,王廷春,YuFeifei,WangTingchun

19.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探讨马景涛,陈德胜,MaJingtao,ChenDesheng

20."这个作业我不能做"卞海珠

21."头"等大事马虎不得——安全帽写给人们的一封信周会理

22.新年寄语《安全、健康和环境》编辑部

2.新年第一会:扎实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

3.应急响应手册2008版与2000版的差别赵永华,林鹏,姜春明,曲开顺,刘元祺,侯孝波,ZhaoYonghua,LiPeng,JiangChunming,QuKaishun,LiuYuanqi,HouXiaobo

4.一起氯碱厂化学品泄漏事故原因浅析尚玉华,ShangYuhua

5.小型丙烷储罐的泄漏爆炸事故高吉峰,GaoJifeng

6.HSE管理体系量化审核方法浅析徐海祥,支景波,XuHaixiang,ZhiJingbo

7.我国长输管道工程项目HSE管理现状研究郭臣,李健,贾永华,GuoChen,LiJian,JiaYonghua

8.焦化干气制氢装置燃烧爆炸危险性分析与预防丁金国,DingJinguo

9.大型储油罐浮舱检查器的研制韩飞,张晓东,孟庆峰,马治中,魏东来,HanFei,ZhangXiaodong,MengQingfeng,MaZhizhong,WeiDonglai

10.甲基叔丁基醚装车安全系统的改进刘军杰,张永平,LiuJunjie,ZhangYongping

11.酸性水水封罐逸出气体的环保治理张连生,ZhangLiansheng

12.钻井废弃物治理技术的研究姜鸣,刘道信,JiangMing,LiuDaoxin

13.班长权责大管理细到家王明堂

14.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体系的建立探讨张建奎,ZhangJiankui

15.腈纶生产叉车作业区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刘寿生,LiuShonsheng

16.化工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调查及预防对策陈新丽,ChenXinli

17.齐鲁储运厂为职工"我要安全"提供物质保障刘新圣

18."我要安全"从我做起曹吉祥

19.巴陵石化:金牌班组看"我要安全"

20.大型储油罐区防雷电监测预警安全措施杨扬,杨常国,YangYang,YangChangguo

21.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国印,栾龙发,张智宇,SunGuoyin,LuanLongfa,ZhangZhiyu

22.企业员工应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缪会青,MiaoHuiQing

23.卷起衣袖烙掉皮肉唐小丽

24.安全生产不能贪图"潇洒"钱新

25.青岛炼化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标秦玉清

26.雪夜出击敖秀萍

27.工艺安全警示灯

28.隐患和安全(寓言故事)赵风电

29.巡检歌马亚斌

30.漫画

31."我要安全":一种观念,一种行为牟善军

2.湛茂线高比例混输高凝原油的可靠性分析古才荣,GuCairong

3.粗汽油罐区事故与原因分析安全.健康和环境 姜率维,JiangShuaiwei

4.由触电事故谈电焊机二次触电保护器的重要性古振学,杨岭敏

5.石化厂区建设项目承包商HSE管理探讨张国政,王国范,ZhangGuozheng,WangGuofan

6.油田基层队实施HSE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支景波,李世民

7.行为矫正方法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王长建,傅贵,WangChangjian,FuGui

8.胜利埕岛油田海底管线防悬空技术控讨与应用吕明春,LvMingchun

9.企业动态

10.平凡之中见真功——记九江石化成品车间综合岗女工袁新文

11.真空可再生固定化活性氧化镧除磷技术研究詹凤平,江映翔,戴永年,ZhanFengping,JiangYingxiang,DaiYongnianhHTTp://

12.浅析胜利油田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技术高月臣,GaoYuechen

13.氢气在化工装置中的安全使用与应急处理张德勇,ZhangDeyong

14.某炼油厂常减压装置职业卫生学调查李丽华,孙建,房师平,聂兴田,LiLihua,SunJian,FangShiping,NieXingtian

15.延迟焦化装置的定量风险评估姜巍巍,李奇,谢守明,李俊杰,JiangWeiwei,LiQi,XieShouming,LiJunjie

16.基于符号定向图的HAZOP对间歇作业过程的分析许兰娟,张贝克,马昕,吴重光,XuLanjuan,ZhangBeike,MaXin,WuChongguang

17.大型储油罐防雷防静电安全措施探讨杨扬,杨常国,Yangyang,YangChangguo

18.以人为本构建氯碱厂特色安全文化田诗君,袁令口,迟朝霞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处理研究现状及前景牛晓荣,付鑫峰,程丽华

3.简讯

4.油罐汽车灌装车用乙醇汽油静电火灾事故分析沈浩

5.2006年日本化工、炼油厂火灾事故案例赵琦,赵晓燕

6.国外石油公司对承包商的HSE管理徐合献

7.高层管理者在HSE管理中的作用张连敏,李祥高

8.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联动排风控制系统王来忠,冯展杭,赵忠,刘道信,WangLaizhong,FengZhanhang,ZhaoZhong,LiuDaoxin

9.大型浮顶罐防雷、消防安全措施的探讨廖达伟,王振国,王保东

10.运用PLC技术构建储油罐消防系统的自动控制闫磊,YanLei

11.阻止杭州湾海底输油管线穿孔、溢油的设想韩飞,张晓东,杨洋,杨常国,HanFei,ZhangXiaodong,YangYang,YangChangguo

12.熊熊炉火映丹心——记安庆石化总厂"劳模"、热电厂锅炉车间副主任武智陈志群,何庆东

13.气体脱硫胺液系统的清洁生产颜世山,YanShishan

14.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清洁生产韩祥峰,HanXiangfeng

15.编制企业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探讨丁金国,DingJinguo

16.危险化学品活性反应危害及混配危险的规则研究(ⅩⅥ)李雪华,吴京峰,赵文芳

17.浅谈石油化工企业的现场急救孙建

18.安全.健康和环境 身在江边也节水雷凤,何川

19.高压天然气管道危险区域预测模型于海英,党文义,YuHaiying,DangWenyi

20.加油站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高建忠

21.建筑消防设备用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刘红卫,杜军,罗琳

22.浅谈以人为本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万守华

23.安全责任不限厂区之内姚耀富

24.如何做好一名主操

25.针眼漏点现形记李文峰,李维和

26.教你几招防春困小康

27.直视灾难小丽

28.加油站员工要理直气壮抓安全胡前龙

29.感觉上的"安全"要不得陈俊

30.工艺安全警示灯

31.安全——生命的第五元素陶汝康

2.中国石化启动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培训计划边敏

3.中国石化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苏国胜,李文波,边敏,杨雪梅,SuGuosheng,LiWenbo,BianMin,YangXuemei

4.体面的工作安全的工作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发展--"4·28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活动侧记李文波,李合华

5.夯实体系基础避免"两张皮"现象于风清,YuFengqing

6.挪威政府对石油企业的HSE管理孙少光,SunShaoguang

7.浅析HSE管理理念在电站扩建中的应用王延胜,WangYansheng

8.伊朗阿旺2井钻井过程异常情况处理李强,LiQiang

9.安庆石化安全达标活动让老装置焕发青春汪忠明,陈福生

10.海五联区域阴极安全保护智能监测系统王海涛,熊炜,彭春霞,谭勇,WangHaitao,XiongWei,PengChunxia,TianYong

11.简讯

12.清罐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柳冰瑞,LiuBingrui

13.空分站大型空压机组的噪声治理程安全.健康和环境 俊梅,ChengJunmei

14.浅谈焊割作业的火灾危险性及防护措施王洪龙,董慧,WangHonglong,DongHui

15.企业动态

16.安全线上"侦察兵"--记巴陵石化公司劳动模范、合成橡胶事业部SEBS车间安全员江灿彭展

17.废钻井液、泥浆的处理与控制对策赵荣峰,ZhaoRongfeng

18.HAZOP在燕山石化12×104t/a聚丙烯装置改造中的应用阎经纶,王金岩,YanJinglun,WangJinyan

环境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南昌市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434-05

Abstract: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problems are not only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but also the 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issues,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In this paper,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Nanchang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Driving force - Pressure - State - Response" (DPSR) model.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was calculated using AHP and entropy method,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Nanchang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Nanchang is unsafe in 2012.Therefore,more effort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pollution emission control,new water source exploration,water-saving measures,and improvement o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urbanization;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Nanchang

水环境安全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及社会条件下,水系统中拥有足够的水量和安全的水质,且水体能满足其内部及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持续地运转,并能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多从水质[1]、水量[2]以及水资源安全[3]等方面探讨水环境安全问题。如Ahmadi等[4]就将水环境安全认为是水质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探讨城市化与水环境之间的各种胁迫关系。如Larry[5]认为制约南非博兹瓦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Narain,等人[6]基于南亚四城市,分析了城市化与水安全之间的关系。冯兰刚等[7]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快速城市化对水资源的胁迫作用,认为务必将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其中水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柏樱岚等[8]通过计算生态占水量、分析占水驱动因素以及占水-水生态因子关联分析研究北京市的生态占水情况,并分析北京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生态安全情况。李华等[9]以西安市为例,建立城市化与城市用水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近年来我国针对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城市水环境安全的评估仍未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对江西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学者对南昌市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南昌市水环境安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对于南昌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其他地区的水环境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方法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力”(DPSR)模型广泛应用于对环境系统的评价,以该模型建立的指标体系能衡量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它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四大要素,从系统分析的角度阐述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等。由于驱动力和压力都是指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作用因子,在实际的评估中,本文将驱动力指标(D)一并归入压力指标(P)内,将所选发展指标分为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次,分别从社会经济安全、水质、水量、水灾害四个方面对这三个层次进行指标构建。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初建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南昌市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共30个指标(表1)。

1.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核心问题。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分为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包括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决策法等等;主观赋权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等。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四个评价子集的权重,利用熵值法确定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1.3 水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水环境安全评价。该方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可变原理定量化一些边界不易定量的因素,并根据评价指标对被评判事物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10-11],在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综合评价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指标,建立因素集U;

(2)确定各指标含义并分级,建立评价集V;

(3)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ω;

(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即依据评级指标的分级,建立指标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

(5)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算量B,B=ωR模糊数学运算。

2 南昌市水环境安全评价

本文隶属度的计算采用三角形隶属函数(图1)。三角隶属度函数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模糊隶属度函数,能处理表达模糊信息,在数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仍有很好的适用性[15]。把每个等级区间的中点作为分界,若指标在区间中点,则该指标对该等级的隶属度为1;在相邻区间的中点时,则对该等级的隶属度为0。模糊量Ai三角形隶属函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即2012年南昌市水环境隶属非常安全的程度为23%,隶属安全的程度是13%,隶属基本安全的程度为16%,隶属不安全的程度为29%,隶属极不安全的程度为19%。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2012年南昌市水环境状况处于不安全状态。

3 南昌市水环境安全的保障对策及建议

3.1 加快经济建设,加大环保投入

在南昌市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安全子集所占权重最大,但安全度值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其中,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水利投资占GDP比重的安全度值均为0,说明南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较不发达,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少,管道建设滞后。而经济基础是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加大环保投入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所以,针对这种现状,南昌市要加快经济建设,积极发展服务业,并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建设水利工程,加强管道的修建整改。

3.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质子集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较大,且安全度值较高,处于非常安全状态,但是单位农田面积化肥使用量、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指标的安全度值均为0,说明化肥施用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多,污染水环境等问题严重。因此需要倡导人们合理施肥,防止过度施肥产生的水污染,严格控制废水排放总量,同时需要实行污水减排及废水集中处理的方针,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

3.3 增加新的水源,做好节水措施

水量子集处于非常安全状态,其中指标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的安全度值均为0。说明南昌市的水资源开发过度,出现用水紧张现象。因此南昌市需要开发非常规流域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应压力,并做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工作,以缓解水资源需求压力。

3.4 健全水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水灾害子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但水灾成灾比例、年暴雨天数指标的安全度值处于不安全及以上的状态。因此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迫在眉睫。破除“多龙管水”的多部门管水状态,并建立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提高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突然性环境污染事故对水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以保障水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熊正为.水资源污染与水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5):39-43.(XIONG Zheng-wei.Probe into the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safet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0,10(5):39-43.(in Chinese))

[2] 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24(4):49-55.(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Water resource security and counter measures in China oriented to globalization[J].Resource Science,2002,24(4):49-55.(in Chinese))

[3] Michiel A Rijsberman,Frans H M.van de Ven.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J].Environment In 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129(3):333-345.

[4] Ahmadi,Azadeh.Integrated planning of land use and water allocation on a watershed scale considering social and water quality issues[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 Management,2012,138 (6):671-681.

[5] Larry A.Swatuk and Dianne Rahm,Integrating policy,distinegrating practice: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Botswana,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 A/B/C,2004,29(15-18):1357-1364.

[6] Narain,Vishal.et al.Urbanization,peri-urban water (in)security and human well-being:a perspective from four South Asian cities[J].Water International.2013,7(38):930-940.

[7] 冯兰刚,都沁军.试论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胁迫作用-以河北省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2):93-95.(FENG Lan-gang,DU Qin-jun.The thereat of urbanization water resource-taking Hebei procince as the example[J].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2009,25(2):93-95.(in Chinese))

[8] 柏樱岚,王如松,姚亮.北京城市生态占水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15):4415-4426.(BAI Ying-lan,WANG Ru-song,YAO Liang.Ecological water depletion by human use in Beijing cit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15):4415-4426.(in Chinese))

[9] 李华,师谦友,高楠.西安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31-134,139.(LI Hua,SHI Qian-you,GAO Nan.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Xi’an city[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31(5):131-134,139.(in Chinese))

[10] 王怡宁,孙乐强,王振龙,等.皖北地区供水安全综合评价[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1):30- 34.(WANG Yi-ning,SUN Le-qiang,WANG Zhen-long,et 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water supply safety within region of North Anhui[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12,43(1):30- 34.(in Chinese))

[11] 杨旭,于水利,由海波.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在水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87-191.(YANG Xu,YU Shui-li,YOU Hai-bo.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ath integrated judgment in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value[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2):187-191.(in Chinese))

[12] 卢敏.小城镇水安全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LU Min.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n water security theory and model for small town[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13]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LIU HONG.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risk control of Zhenjiang[D].Zhengjiang:Jiangsu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14] 丘宁,葛江华,张秀菊,等.水环境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61-65.(QIU Ning,GE Jiang-hua,ZHANG Xiu-ju,et al.Research of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3(6):61-65.(in Chinese))

环境安全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在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确保广大民众的生存发展免受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总体恶化而造成的重大威胁,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0-0043-06

一、生态环境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安全

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容量,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急剧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等致使自然资源迅速枯竭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联合国2005年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披露:过去40年中,人类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开采翻了一倍,1/4的海洋鱼类遭过度捕捞,90%的大型海洋食肉动物消失,25%的哺乳类动物、12%的鸟类和1/3以上的两栖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厄运。20世纪最后几十年,滥伐森林使热带雨林锐减,35%的世界森林资源消失并导致干旱发生。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现代农业的扩展,对自然界带来了无法逆转的改变。1945年以来,开垦的农田比18、19两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多,农业过度用水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压力,过度农耕造成土壤贫瘠。报告认为,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危及人类健康与长远发展。[1]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中叶,轰动一时的“世界环境公害事件”(即比利时马斯河谷污染事件、美国多诺拉污染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哮喘病事件、骨痛疼病事件及米糠油事件),就已向全球敲响了危害千百万公众生命与健康的生存危机警钟。

科学研究表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物种锐减、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公共安全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如在非洲乃至我国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二是给大众健康带来危机和“早亡”。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说,2004年,中国由于大气污染造成35.8万人死亡,约64万名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27.4亿人民币。另据2007年7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污染报告草稿指出,中国每年约75万人因污染而“早亡”。三是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自然灾害中,除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结果,等等。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些光辉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哲学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题中之意。[2]

没有生态环境安全,就没有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稳定。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倘若以土地和水资源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极度短缺,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将生态环境与公共安全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当代人才有的觉醒,历代统治者都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灾害作为公共安全提到国家战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最早提出国策概念的管仲在其《地员篇》中强调的“地者政之本”。而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长期争战造成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往往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资源受到破坏,这些经常处于生态难民境域中的铁骑对文明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可见,生态环境安全事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

二、中国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6月编制出版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指出:政策开放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长期累计效应,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在加大,威胁在加重。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资源越来越短缺

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匮乏,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这是基本国情。未来十余年,我国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环境资源状况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淡水资源面临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121位。而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量仅11000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需水量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达5600亿立方米,快速逼近可供水资源总量的极限,并且极不均衡,南多北少,我国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我国660座城市中,有357座缺水,121座严重缺水,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许多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出现了“漏斗”型地陷56个,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有近千平方公里。随着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利工程的不断修建,致使不少河流发生了断流。河道断流造成河流两岸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干燥、土地干旱,下流河道特别是主糟淤积加剧,威胁防洪安全。

其次,土地资源明显不足。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统计,现有耕地18.5亿亩,人均1.4亩,不及世界人均5.5亩的1/3。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于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000万亩,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全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以下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预计到2030年,全国人均耕地不到1亩。[3]中国土地承载力已达极限,耕地资源不足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土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大量损失,将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最后,森林资源日趋紧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优质与否的重要参数。我国属少林国家,林业用地面积26329.47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而且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0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8%;郁密度0.2-0.3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1%。另外,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现象依然严重,每年平均约有216.3万公顷的林业用地逆转为非林业用地。[4]此外,我国草场2.6亿公顷,人均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其中,劣等草占36%。总体上看,环境资源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瓶颈。

2.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加大

由于人口增加和能源资源超常消耗,大量废气、污水、垃圾直接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第一,水环境每况愈下。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达33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其中,黄河流域2006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达32亿吨,长江流域为137亿吨,淮河流域为26亿吨,珠江流域为53亿吨,分别比上年平均增幅高出2-3%。据国家环保总局的《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对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5]

第二,大气环境严重恶化。我国境内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原因主要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急剧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局部地区工业废气大量超标排放。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68.9%。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的燃烧。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的1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排放国。2003年,国家掌握监控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只占41.7%,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26.8%。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国机动车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炭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达到863.1万吨、3637.8万吨和5492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2.5倍、2.1倍和3.0倍。[3]

第三,酸雨呈蔓延之势。由于大气受到污染且日趋严重,现在,我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其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20世纪80年代,中国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柳州以及川、黔和两广地区,酸雨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2003年,全国487市(县)的降水检测结果显示,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65个,占上报城市数的54.4%;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城市有182个。与2002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4.1个百分点;降水年均PH值小于和等于5.6的城市比例上升了4.7个百分点,酸雨污染较上年度加重。[4]2004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人民币左右。

第四,固体和有毒废弃物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年产生工业废弃物13亿吨左右,其中,危险废物1000多万吨。工业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煤炭、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现在,全国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5亿吨,与2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6倍,垃圾处理率为50.8%。抽查的329个生活垃圾处理厂中,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仅为15.6%。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达65亿吨左右,占地面积近600平方公里,全国有2/3以上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历年堆存的危险废弃物产生的废气、渗滤液,淋浴水污染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水平很低。家电及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问题。电子垃圾向我国越境转移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3]

第五,农村环境令人担忧。农业和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或超过50%,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第六,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存在退化问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森林构成主要以人工林和中幼林为主,而最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态效益最为明显的成熟林仍然在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种。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减弱。尤其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微量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沙尘暴、高温天气和低温冰雪等)在我国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在不断增加,对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异已经不是一种预测,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还在不断增长,给国人带来痛苦和经济困难,这种影响和挑战不容回避。[6]

三、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须多措并举

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就是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注重统筹兼顾,合力推进,配套进行。

1.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种关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发展观念的崭新思考,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为此,在指导思想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纳入国家战略考虑的层面,尽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只有从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保障公共安全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而妥善地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区域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要求,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从源头上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方式上,当务之急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例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6]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规划上,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积极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树立一批科学发展的典型。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7]

2.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维护环境安全的局面。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安全的警示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站在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摆上重要位置,才能痛下决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不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在全社会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各级政府要及时生态环境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爱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保护生态环境热情转化为自觉行动。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安全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度的提高。[8]

3.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制度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不但要解决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问题,更需要政府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具有法律保障的程序及制度,保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特别是使有关生态环保部门能充分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要强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安全目标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发展重大决策要实行公众听证,逐步使综合决策和协调规范化与法制化。其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必须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向法制化,即用规章制度使损害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和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效应都“内部化”,迫使人们在经济决策、追求快速城市化时,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从而由直接责任者承担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全部代价,或使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人得到比从市场更多的好处。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加强干预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安全。[9]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收费、保险、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四,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

为全面关心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

4.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必须有效防范突发性环境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健全决策响应系统。要将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作为防控的主要对象,常抓不懈,把环境安全消除在萌芽中。一旦发生事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断然措施,科学处置,将危机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其次,必须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要将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中之重,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快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等国家环保重点工程。[7]第三,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长期以来,生态环保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灾害加重。要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6]第四,必须大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对于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不断加大流域性、区域性、全局性等前瞻性重大性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要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在生态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通过科技进步相对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用现代科技克服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过载压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在更高起点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利用与污染处理效率低及环境资源退化问题。

5.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社会越来越相互依赖,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由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具有扩散性、跨国性、不可逆转性和消耗性等特点,而且问题的解决符合全球共同的利益,因此,各国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也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要积极主动参加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重大活动和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的全过程当中去,既可维护我国合法的生态环境权益,又可介绍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的影响。要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提高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紧密跟踪国际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全球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热点,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及时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的国际重大行动,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积极参加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综合调研,共同研究分析解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的世界难题,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1]郭林.谁来拯救我们的环境[N].光明日报,2005-04-08.

[2]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经济要参,2008(2).

[3]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攀登,2008(1).

[4]黄莺.全球环境安全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7):7.

[5]刘助仁.构筑21世纪新阶段生态文明任重道远[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2):17-18.

[6]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07-17.

[7]曾培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N].中国环境报,2006-06-12.

环境安全范文第4篇

(1)开放式办学模式引发的学校安全问题。

开放式办学模式使得社会人员进入校园的机会增多,盗窃与诈骗案件频频发生。校园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视。许多高校校园内生活区与教学区划分不明显,人车不分流,电单车、私家车在校园内无序通行的现象对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形成威胁。高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复杂,近年来大学生校外租房的比例提高,大学生与校外人员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上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校园治安环境,给校园的稳定带来隐患。

(2)后勤服务社会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加快,过去一直由学校包揽的后勤管理工作逐渐转变为服务外包,从而保证高校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科研。然而高校后勤服务虽然走向社会化,但它服务的主体仍然是广大师生,仍然紧密围绕着教学科研。后勤管理部门与外包公司职权不明晰,外包公司对高校安全工作认识不足,追求利益最大化,人员流动性大,服务意识薄弱,后勤服务社会化带来的问题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3)网络对高效安全管理的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无处不在的手机上网服务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自身的人生价值观还未成形,判断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危害极大。

2高校安全环境的建设目标

(1)高校安全环境内涵。

笔者认为,高校安全环境的内涵十分丰富,应包括治安秩序和人员心理稳定,高校安全环境的各部分、各层次和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而呈现出一种良性和有序的持续发展状态。秩序稳定。校园内外环境安全,教学科研工作秩序良好,这是高校安全环境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安排,才能达到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目的;井然有序的科研活动安排,才能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升专业素质。人员心理稳定。师生员工思想积极、情绪稳定,学习、工作和生活安定。大学生情感丰富但思想并不成熟,他们的心理稳定是高校突发事件防控的重点。通过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进行心理疏导等有效措施,使高校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稳定,从而保障高校校园的安全环境。

(2)高校安全环境与安全宣传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在维护校园安全环境的过程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律、心理和道德等内容的安全教育,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和道德水平,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真正实现高效安全平稳的运行和发展。

3高校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的立体构建

(1)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设计科学,管理规范。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考核等方面构建起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各部门应经常对师生员工进行法纪法规、形势政策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密切注意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师生员工反映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2)课程教学手段丰富,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时间段,安全教育也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契合。大庆职业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把突发事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灾害性事件,指火灾、爆炸、中毒(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病(各类疫病)、地震、汛情、危险物品扩散(指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第二类为政治性事件,指境内外敌对势力及分子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和手段对高校的渗透,实施分裂和策反的行为活动,滋扰(集体性围攻领导、上访、请愿、罢课、集会、上街游行示威)活动等;第三类为重大刑事案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具体的课程应对以上的突发事件。

(3)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素质优良。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建立掌握现代教学规律、教学技能与方法,具有丰富安全知识的教师队伍,并定期展开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4)灵活安排安全教育实践教学与宣传活动。

各种情景模拟演练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反恐演习、消防技能培训、逃生自救演练等活动,可见增强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学校环境,掌握紧急逃生、应急避险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确保在面对灾难事故发生时可以灵活应对,尽量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安全实训室体验活动。实训教学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建立安全实训室对于安全教育的意义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几个小时内连续遭遇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洪水火灾、交通事故等灾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各种各样影响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包含的安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一一体验。

4结语

环境安全范文第5篇

一、整治范围

区建成区,特别是城区出入口、主次干道、车站、公园、广场、主要商业街区;农博园、王懿荣纪念馆等旅游景点周边区域;蓝烟铁路沿线、G204、G206、S210公路两侧500米可视范围。

二、工作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城市市容环境及公用设施整治。彻底清除城区主次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停车辆、乱摆摊点等现象,消除卫生死角,清理占道经营,取缔露天烧烤,确保城市秩序井然;加大城区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完善和养护维修力度,保证道路完好无损、顺畅安全;合理设置休闲座椅和公共厕所,抓好日常管理维护;对城区范围内广告牌匾、灯光夜景、建筑物立面进行整治,发现有破损、缺字、漏字等现象,及时督查整改,全力打造城区特色夜景;加大对城区范围内的绿化养护管理力度,对绿化景观差、生态功能弱的绿地,及时进行加密补植和提升改造,对已经退化或影响观瞻的部分绿地、草坪进行更换,提升城市绿化档次;严格管理责任,加大城区范围环境卫生保洁力度,特别是对城区主次道路、城市居民区、社区居委会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卫生保洁,确保无盲区、无死角,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对城区范围内农贸(马路)市场的规范管理,落实市场管理责任,严格划线定位,确定市场范围,不得涨市暴市、影响交通,市场内部要保持卫生整洁、公用设施完好。

(二)公路沿线及客运服务整治。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合理设置、施划公路标识、标线;加强干线公路两侧和车站内外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对通往市区、景区的主要干线公路(G204烟上线、S210烟凤线)进行维护整修、植树绿化;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开展道路运输和城市公交安全检查,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和站点;加强行业管理,抓好公路沿线、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提高交通运输和窗口单位服务质量。

(三)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重点清除铁路沿线村庄出入口两侧、铁路涵洞口两侧可视范围内垃圾堆和卫生死角;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铁路沿线各类商户规范管理,确保经营场所物品堆放整齐有序,周边环境卫生整洁。

(四)饮食安全及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对宾馆、酒店等餐饮单位食堂的食品、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继续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增强餐饮业主自律意识,促进餐饮单位规范经营;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抓好宾馆、酒店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定完善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商业规范及管理。坚决打击强买强卖、欺客宰客行为;规范商业街区的广告牌匾;引导商业贸易、休闲娱乐单位按经营类型相对集中布局,促进服务业繁荣。

(六)环境污染整治。抓好重点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燃煤锅炉烟尘污染、餐饮业油烟废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企业“三废”达标排放整治,加强对医疗、交通运营垃圾管理,着力营造清洁舒适、运行有序的环境氛围。

(七)旅游景区(点)整治及服务规范。重点加强对旅游景区(点)内环境和周边环境整治;协助抓好旅游景区游乐设施安全检测,确保安全运营;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八)规劝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抓好日常救助,为街头流浪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护和资助返乡等服务。开展主动救助、巡回救助,定期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发现带有组织乞讨性的犯罪行为,及时报请公安部门依法处置。搞好集中救助,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城区主要繁华路段、景区等地点开展集中救助行动,为亚沙会创造安定有序环境。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动员部署阶段(3月上旬)。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编制整治规划,确定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组织实施、集中整治阶段(3月中旬—5月中旬)。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深入扎实地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区政府将加强工作督导、调度,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三)检查考核、总结验收阶段(5月中旬—6月上旬)。区政府统一组织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迎接亚沙会开幕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区政府成立迎亚沙大干100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住房和建设管理局,负责抓好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服务和督查考核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保证整治行动积极稳妥、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