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创新

大学生创新

大学生创新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1篇

一、以体制为保障推进创新创业发展

我校从校、院、学生社团三级联动全面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成立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的领导工作体制,从管理体系上给予保障;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功能和定位;通过专业基础培训、参加学科竞赛、反哺教学实践、拓展服务职能四重模式,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载体。

二、以改革为驱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实践育人规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以实训教学、师范技能训练、素质拓展、课外活动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模块为载体,形成全方位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

第二,创新课程模式。逐步形成创业基础、创业设计、创业实践等课程体系,同时通过讲座培训、沙龙活动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的补充。

第三,以学赛促创。通过创新大赛与创业大赛“两手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创业大赛。近三年,学校孕育出学生创业团队50余个,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400余项。

第四,以宣传为引领,凝心聚力。多途径宣传创新创业文化精神,通过简报、微信、网站等资讯平台积极创新创业信息,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选树优秀创业典型,鼓励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实践。

三、以活动为平台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第一,开放教学平台,支持学生实践。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的有关规定》等文件,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场地,以满足学生第二课堂的需要。

第二,建设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和创业精英,建立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在校内,建有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聚集实践区――天津市“创想梦工场”众创空间,为全校创业者提供培训辅导服务;在校外,集中优势学科,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师生创新创业融为一体,建设津南研究院创业孵化基地;与社会资源对接,如与天津市微电影产业基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第三,建设社团平台,推动学生创业。在创新实践型学生社团中引入学分制,学生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技巧实践。社团将根据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并根据商业运营模式开展团队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我校的推进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

二、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

目前,我校大学生参与参加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竞赛)有几十种,并在各类竞赛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2014年11月,在第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中,我校获得Androsot(3Vs3智慧型人形机器人足球)和Mirosot large league(11Vs11轮式机器人足球)项目两项季军。10月,在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囊括了RoboCup小型类人组全部项目的冠军奖杯。此外,在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信息类创新作品评选中都取得了佳绩。

虽然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纵观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现状,发现存在若干阻碍大学生创造了发展的因素。

1、教育观念落后,创新教育意识不强

现阶段的创新教育只停留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比赛,在项目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此起到逐步锻炼培养创新力的目的。但这种方法的受众面有限,往往是竞赛、荣誉集中在少数佼佼者中,并没有将项目锻炼和课题经验很好地延伸到广大大学生群体中。

2、人才选拔评价机制单一

在一个时间段内,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评价和鉴别学生能力,客观上会扼杀一批有突出创造才能的人。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权威教学法,课堂中的授课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实践环节多以验证型、设计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功利化,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设了许多与实际工作有关的技术类课程,但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科研后动力不够。

4、学生个性培养不够

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对待学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做不到“因材施教”。没有区别化的教育教学,只能是流水线上生产的统一产品,无法实现特色化服务,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1、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软环境

学校应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加强创新生态建设。积极开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

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管理,搞好特色化服务,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管理模式,提高创新学分比例,使学生有更大地自由度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并能够根据个人志向,选择相应导师,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个性,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要有多重性体现。教师不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生的学习促成者、学术引导者。教师不仅是导师、教练,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学习伙伴。

课程教学要与国际接轨,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优质的国外原版教材,开设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课题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考核和考评,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独立创新创造能力的考评。

3、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是“教”与“学”的融合。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尤为重要。学生个性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学生在加强基础学习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宽知识口径,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在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中,训练逻辑思维;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灵感思维,逐步培养创新人格。

四、结语

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助推器。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对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参考文献:

[1] 陈翠荣. 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84

[2] 丁玲,刘影. 创新教育视野下卓越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3):53-54

[3] 李浩泉,何雪娥. 创新教育探析. 《中国电力教育》,2014(9):1-3

[4] 赵慧.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意识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2014(1):1-5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并具有革新性与独特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技能。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其基础和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其动力和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

1.家庭制约影响

由于我国受传统习俗影响深厚,导致许多家长对子女在创新思维与实践方面的开发及关注很少,他们不希望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过分的保护孩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社会重视不够

尽管许多高校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进度较慢。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不强,影响了群众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创新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社会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讲学也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现行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4.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

由于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学生实践环节仍不够健全。为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改变这一情况,纷纷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更加完善。同时仅仅停留在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远远不够的。

6.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有些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苦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后盾。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合理,另外要懂得广博的知识结构对于发展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在校期间能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2.激励学生主动实践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应该让大学生自己思考“寻找什么样的实践对象”“怎样去实践”等等。通常在实践活动中,老师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实践,而总是提出许多的规定,往往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学过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后,自己构想一种新型的机械,虽然所有原理都是已知的,但是其知识集成可能却是新的。然而,如果学生设计由教师规定某种用途,规定了参数范围,提供参考图纸等,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总体的创新潜能。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并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3.改革课程体系

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应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及条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学习;二是开设多领域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积累多领域的知识;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进行第二课堂培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主动性。创新能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单一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很难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优化课程结构,要加强实践环节有着必要的意义。

4.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

教育者的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影响很深,并且对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的人格素质提高是必要的,作为教育者要有宽阔的胸怀,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并宽容学生在创新中发生的错误,给学生以信心,使学生有一种创新安全感及光荣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实验环境给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注重因才施教

在我国原来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往往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够重视,大纲整齐划一,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考试以所教内容为标准,过于单一化,无法彻底检查出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造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走出原有教学方式,因才施教,改变教学模式,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人格,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探索。

6.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于创造民主、轻松、自由的氛围,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基地作为后方支持。良好的环境既是课堂内容的深化补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所学既得到了实践的印证又加深了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也起到着重要作用。创新环境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还表现在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自由的有益于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7.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创新是提供有价值的新颖的成果,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给以最大的自由度。创新的自由往往会与纪律对自由的限制产生矛盾。因此,为了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纪律管理模式,给创新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结束语

虽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受家庭制约、社会重视不够、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实践以及大学生自身等问题的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注重因才施教并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薛炜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

[2]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2005,(05).

[3]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高教探索,2006,(05).

[4]李爱侠,叶柳,张子云,王翠平.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5]姜秀华.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科学,2003,(01).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稳健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对于普通人才劳动力市场对具有独立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更高。对此,高校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促进高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校稳健发展。

(二)有利于当地地方经济发展

相对于初等教育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不断完善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选好创新切入点,从制度、观念、知识等多方面来加强,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优势,而且还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发挥奋发向上的蓬勃动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份力。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单单具备理论知识、文化修养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个人素质和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人才培养要想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必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和发展阶段。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鼓励和倡导之下,我国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于2002年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经过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2006年在中央与各地区相关部门联合下“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工程”正式启动。同时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多个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至2012年又实施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全面统筹和部署。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仍然较少,据统计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仅占总体人数的2.9%,创业方向也仅仅局限于社交、购物、视频等娱乐休闲领域。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已经积极调整大方向,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模式真正融入到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为大学生日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

我国一些高校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教育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得一些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形式性较强,而学生则是存在应付心理,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一部分高校的重视度不够,管理层没有安排相关人员及时向相关院系和部门落实国家最新颁布和下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进而出现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际,难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二)教育教学内容存在单一性

一些高校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单一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纸上谈兵”现象,没有充分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如果教学内容单一,过于侧重于理论教学,课程安排过于紧密,那么就会使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知识难以被很好的消化,创新更无从提起,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很多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过于统一,没有选择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互联网+”时代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弊端。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络,但是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引入到网络平台中去,没有利用好这些现有的资源。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不能多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还不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代脱轨,一旦日后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难免会因为过于学校滞后的教学模式而碰壁。

(四)教师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创业创业教师业务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高校在教师选聘上要求不够严格,过于注重学历,而忽略了教师互联网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人员难以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准确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师队伍发展投入上也不够,没有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最新知识、资讯及客观发展大趋势,致使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优化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应当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通过会议、海报、树典型等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都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一部分教师走形式的错误思想,使其能够主动完善教学方案,活跃课堂,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灌输给学生,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障。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还要有一定针对性,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消除学生应付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还应当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国家最新颁布和下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落实工作,通过加强与各个院系和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掌握国家文件和要求的精神,以便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可以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发掘学生们的创新灵感,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一些实践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及时将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归类,安排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使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由于线上教育本身就不需要具体的设备和场地,也不限制时间,如果还能够具有一定选择性和针对性,更容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消化知识。

(三)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学习自主性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难以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对此,高校应当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同时,高校还应当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以及MOOC等现代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相对接,将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事件转化为学习素材,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意识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创新创业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其人生方向。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互联网+”时代下各行业成功人士和权威人士参与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通过网络互动或座谈会等方式分享其成功经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认识和热情,进而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促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对此,我国应当在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和人员选聘上下足功夫,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选聘方面,高校应当提高教师人员录用标准,在选聘时不应当只注重应聘人员的学历,还要通过面试和专业技术能力考核,选择一些学识、实践经验水平都较高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在教师人员培训方面,高校应当投入一定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发展,应当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及时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最新知识、资讯及客观发展大趋势,优化其知识结构,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小娣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07:59-65.

[2]洪观平.“互联网+”是融合而非简单相加[N].经济日报,2015-12-1(9).

[3]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政府作用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爆炸的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的有力保证。2013年党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相当的成熟并颇具规模,国外学术界专家对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定性研究深入到定量研究的层面。查阅国内外创新创业研究文献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以创业过程为核心,构建了从内至外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与传授创业相关技能的系统,同时也已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拥有冒险精神、创业意识与自力更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发达国家创业教育表现为由生存型到发展型转变、由阶段性教育至终身教育延伸、由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拓展、从宏观内容到微观内容细化等特点[1]。他们从科学认识创业的高度上,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创业进程的步伐,突显了社会公益性的特征。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着重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2]。这使得管理者和教育者们应该下功夫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引导学生能够去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业技能。

3.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学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高校开始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先后开设了一些相关的教育课程。但是从全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西北地区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开设理论基础课程层面上,授课流于形式、缺少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工作开展不够重视等问题普遍存在。

3.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层次较低

根据笔者对于宁夏区内高校的调查发现,一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选修课、课外讲座、创业大赛或是创业政策指导等形式的课余教育活动,大部分都停滞在知识灌输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质内容和知识体系,并未能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高校对学生人生发展和理想信念的关注很少,多数高校依旧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难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3.3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与教学需要脱节

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质量不能满足需求,实验室与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滞后,这都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无法满足教学需求[3]。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不能掌握系统性的创业知识。这导致了学生实践兴趣不高,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下无法获得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创业成功度当然不高。

3.4行政-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转变传统的办学体制机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作为高等院校,由于其管理方大多都是政府部门,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虽然使得高等院校具有相对稳定的办学经费,但是其办学自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6]。虽然一些学校与企业或者国内外的高校建立了相关合作关系,但关系不够紧密。此外,出国培训手续办理程序繁琐,使得高校主动与国外院校、跨国企业接触商洽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成功性都不高,这严重制约了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4.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4.1提高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应逐渐由传统的教授课程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贯穿到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修订的全过程,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同通过青年学生将这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注入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社会各界应广泛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宣传其创新创业思想与方法,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大力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便利措施,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类创新创业赛事。

4.2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与创新型人才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并不断拓展专业,构建与创新型人才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不断研究并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努力拓展学生们专业知识面。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入各专业教育中,高等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要在共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关注其差异、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并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植到教学方法、大纲设计、考核与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之中。构建与创新型人才相匹配,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相融汇,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3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基地,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室建设,满足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学生科研的需要,为学生校内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供平台。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与其他学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建立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在校校、校企合作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的建设。积极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众创空间建设。为大学生创客们在场地、通讯、网络等硬件设施上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政策指导、资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工商税务注册登记、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等多类创业的服务,引入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与大学生创业基地对接,选送创业项目进入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府作用建议

4.4.1加大政策法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仅从推动大学生就业这个角度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而要从市场经济需求的高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予全方位的扶持政策,没有这些,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流于形式[5]。所以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法制保证,要简化审批手续,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要组织相关部门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要不断制定、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搭建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降低企业准入门坎,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进入各类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进一步放宽大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标准,为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可能。

4.4.2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力度安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资金,鼓励支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积极转化职务科研成果,对科研负责人可以用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股权确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