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饮食

幼儿饮食

幼儿饮食

幼儿饮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婴幼儿;营养

胎儿出生28天后即进入婴儿期,1周岁~3周岁称为幼儿期,这期间往往是小儿成长发育的关键基础时期,如果营养不良会造成很多疾病。所以合理的营养对于婴幼儿至关重要。

1 婴幼儿营养素的需要

1.1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小儿对于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人乳喂养的宝宝每日需2g/kg,牛乳喂养者需3.5g/kg。1岁以后供给量减少,至青春期又增加。为使体内的氨基酸具有合适的比例,可混合食用几种食物,使必需氨基酸在种类和数量上互相补充,以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提高食物的生物价值,满足小儿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1.2 脂肪

脂肪是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又是供给热能的主要来源。它还供给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如果婴幼儿每天吃的脂肪不够,日久会造成体内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各种症状,吃的多也会引起消化不良。

1.3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食物的重要成分之一,在构成细胞和组织中不可缺少,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产能物质。1岁以内婴儿对它的需要量较多。每天约需12g/kg,当其供给过多,产能占总能量的80%以上时,可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开始小儿体重增长很快,继之面色苍白,下肢浮肿;反之,低于40%时,机体将动员脂肪保证能量的供应,小儿将发生营养不良、水肿、酸中毒。

1.4 矿物质

人体所需矿物质种类很多,婴幼儿营养方面最重要的矿物质有钙、磷、碘、锌等。其中钙:3岁以内小儿常容易发生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性贫血,故必须注意补充。钙较多存在于虾皮、海带、紫菜、绿叶蔬菜,乳类、黄豆及其制品、粗面、粗米等。磷:磷存在于乳类、肉类、鱼类、豆类、谷类等大量食物中,一般不致缺乏。铁:缺铁时会发生缺铁性贫血,严重者在活动后或大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过速等症状。食物中的肝类、瘦肉、蛋黄、绿叶蔬菜和某些水果中含铁均很丰富。碘:缺碘幼儿会甲状腺素不足。婴幼儿每日需碘35mg~50mg。海带、紫菜内含碘较多。锌:食物中肉、肝、蛋和海产品含锌较多,其次为乳类、豆类及蔬菜等。婴儿每日需锌量为3mg~5mg,幼儿为10mg。

1.5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保证健康,促进生长,增强身体抵抗力,调节生理机能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其中维生素A:对于婴幼儿期尤为显著。维生素A的最丰富来源为动物肝脏,其次为蛋黄、奶油、奶等。维生素D:主要调节体内钙、磷,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以构成健全的骨骼和牙齿。缺乏时,导致佝偻病。小儿所需维生索D的主要来源,一是鱼肝油,二是靠阳光紫外线照射。硫胺素(维生素B1):促进糖类的代谢,保护神经系统,增强消化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婴幼儿如缺乏硫胺素,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生长迟缓等病症。含硫胺素较丰富的食物有粗粮、粗米、豆类、酵母和硬果类。核黄素(维生素B2):核黄素具有维持神经、视觉和消化器官健康以及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的功用。若体内核黄素不足,则物质代谢紊乱,会出现口角炎、舌炎、眼角炎、脂溢性皮炎和阴囊皮炎等。含核黄素丰富的食物有肝类、蛋黄、瘦肉、黄豆及黄豆制品,绿叶蔬菜含量也比较多。抗坏血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间胶元蛋白的生物合成。缺乏时,容易造成幼儿牙龈肿胀充血、皮下出血、骨钙化不正常、对疾病抵抗力弱等坏血病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坏血病。主要来源是蔬菜和水果,绿叶菜中含抗坏血酸多于其他蔬菜,水果中以枣子、柑桔、山楂最丰富。

1.6 水

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是人体对各种物质的吸收、运输及排泄的工具。水还能调节体温及起润滑作用,婴幼儿须每日定时饮水喝汤,以便从饮料中摄取大量的水分。此外,从水果中也能获得水分。婴幼儿如果缺水会造成便秘尿少,严重脱水时会造成体内代谢紊乱,水盐代谢失去平衡。假若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0%以上,就会引起死亡。

2 婴幼儿的膳食原则

2.1 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佳的食物和天然保健食品,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力。故小儿提倡母乳喂养。

2.2 牛奶

不能母乳喂养的宝宝要牛奶代替,但要注意,不是越浓越好,这样可能造成消化器官的伤害,所以要参考奶粉质量、成分、年龄等决定。不宜饮用酸奶,酸奶可以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2.3 添加食物

首先注意添加的方式,要根据小儿营养需要以及消化能力逐渐增加,当小儿适应一种食品后再添加一种,辅食的添加要遵循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的原则,逐渐过渡到固定食物;其次注意添加的时机,要在小儿身体健康时进行,添加的食品应单独制作;最后每次添加时都要密切观察小儿的身体情况。

2.4 蔬菜水果类补充

其中尤其橙绿色蔬菜包括胡萝卜、菠菜等,是vA的主要来源。水果里枣类、山楂、柑橘含Vc极为丰富,婴幼儿膳食中应尽量合理的多安排水果和蔬菜。

2.5 应注意粗细粮搭配

以提高营养价值,创造良好的仅是环境,鼓励小儿自我进食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饮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婴幼儿;辅食添加;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2-02

婴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健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掌握婴儿身体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婴儿时期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就慢慢跟不上了,此时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一些食品来增加孩子的营养素,但是这个过程不可着急,营养的摄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对食品进行甄别,因为不是所有的营养食品都是适合婴幼儿的,进行营养的摄入,要讲究平衡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孩子身体的不适,为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的发展埋下祸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及我国的《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到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1090万死亡的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因此科学喂养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关键要素。笔者对辅食添加的时间、原则等对婴幼儿饮食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护理人员及看护人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提供参考和建议。

1婴幼儿及辅食的相关定义

婴儿:指所有小于12个月的儿童;幼儿:1-3岁的儿童。

辅食:辅食添加(或者断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素,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营养的物质。具有营养价值的无论是固态或者液态的都可以作为婴幼儿的辅食营养品,在进行辅食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食物的渐变性,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吸收问题,一步一步来,完成过度再进行食物的跟进。

2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消化系统也逐渐成熟,胃容量随之增加,4-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出,口腔有咬切、咀嚼、吞吐非液体食物的能力,神经肌肉协调不断发育;这个阶段是婴幼儿味觉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练习吞咽,此时培养孩子的吞咽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此时对婴儿提供了各种味觉的食物,我们就可以慢慢培养他完善的味觉系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我们就要靠一些营养素来补充了,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使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以母乳喂养为主,改变为以辅食为主。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在3、4个月对婴儿进行辅食的使用,婴儿的身体素质和正常的人员相比素质会下降,发生腹泻的概率也是高于食物母乳的概率,这种是因为母乳是天然的,无污染的,有着丰富的营养,并且有抗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进行辅食,切不可偷懒过早地对孩子使用这个物质。

而在6月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由于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锻炼受到影响,可发现随其年龄的增长,幼儿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挑食厌食,只喜好某些食物,对其余的食物产生厌恶,甚至恶心。在我院儿保门诊中有35%幼儿对主食(谷类、淀粉类、禽肉类、蔬菜类等)不敏感,只喜好乳制品类食物,尤其对乳制品饮料感兴趣。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可达到800-1200ml。这类幼儿虽其每日蛋白摄入量达标,但由于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加重了幼儿胃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积食、吸收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有30%幼儿对食物的软硬度表现出一定的喜好,由于婴幼儿期添加辅食过晚或者食物软硬度过渡性不好,在幼儿期出现了对成人食物的拒绝,只喜欢流质及半流质类食物。这类幼儿往往在家中身体情况表现的很好,可一旦进入幼儿机构后就出现某些消化系统类疾病。因此从4-6个月龄时合理有序地添加乳类、淀粉类、水果和蛋类等辅助食品对儿童饮食结构及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5]。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早晚要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食欲好坏而定,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宜机械地硬性规定。

3辅食添加原则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给婴儿选择的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过敏。因4-6个月龄的婴儿体内储存铁消耗已尽,选择食物还应给婴儿补充铁。首先添加的是淀粉类主食,特别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随之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等。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乳类仍为婴儿基础食物。6-8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不应低于总能量的2/3(约250kJ/kg),10-12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仍不应低于总能量的1/2(188-209kJ/kg)。婴儿接受食物有一习惯过程,应由少到多,从l勺、2勺、多勺到一餐,一种到多种。如蔬菜添加,即适应第1种蔬菜后几天后再引人第2种蔬菜,每种3-7d。这样既可发现婴儿过敏的食物,又可刺激味觉发育,使婴儿有尝试,习惯不同食物味道的机会。在辅食添加中,喂养人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婴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事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即使进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对某一新食物拒绝2-3次后,喂养人误认为婴儿是“不爱吃”、“不能吃”、“不会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就剥夺婴儿吃这种辅食的权利,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物的机会[3]。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另外10%的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的喂养,最终也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因此喂养人应正确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地喂养,就会改变婴儿恐惧新食物的心理。同时食物的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泥、茸状(半固体食物)、碎沫、成人食品(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且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能分泌较多消化酶,肾功能逐渐成熟,此时,应适时给予婴儿固体食物,这是人类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6个月迟迟不喂固体食物,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婴儿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因此7-8月龄后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便于婴儿抓、握到口中,促进婴儿咀嚼吞咽功能发育,也有利于牙齿发育。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6]。若在此期的辅食添加过程中辅食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幼儿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口腔发育不良,小儿表现为咬―嚼一吞咽的不协调,进而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使得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儿童厌食的主要影响因素。到12个月左右,幼儿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这对磨咬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婴幼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2个月,应根据他们的发育状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婴幼儿身体的负担,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对其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4改善辅食添加的建议

目前母乳喂养已有广泛的知晓度,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虽然能从一定层面上得到推广,由于认识不到位常出现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且种类少、质量差、添加顺序及性状过渡等问题,使得婴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饮食指导应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议定期对婴幼儿喂养及看护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指导婴幼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提高看护人员的营养知识,进而提高婴幼儿的喂养能力,通过喂养及看护人员与儿科医务人员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使婴幼儿的辅食品种更加丰富,添加时间趋于合理,婴幼儿摄取的营养更均衡。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婴幼儿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王燕婴幼儿喂养习惯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89-190

[2]汪罡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3

[3]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姜桅,冉隆容,等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知识及喂养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5(3):321

幼儿饮食范文第3篇

(鞍山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辽宁鞍山114000)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幼儿期的营养状态提供很好的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幼儿饮食行为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将研究内容的重点放在幼儿不良饮食行为这一方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幼儿饮食专注性、饮食独立性、挑食偏食情况、进餐速度、吃零食行为这五大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行为表现的多种原因,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提供一些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家庭喂养方式;幼儿;不良饮食行为

一、幼儿不良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进行现状分析,将幼儿不良饮食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一)幼儿进餐独立性

在调查年龄范围内的儿童都具有独立进餐的能力,但在幼儿园和家中分别会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干扰。如在园中,通过研究者观察发现,幼儿大部分可独立进餐,但个别幼儿进餐时间长,教师会在餐点时间将要结束时,喂孩子吃饭。在家中,通过研究者对问卷(发给幼儿家长的问卷)整理后发现,全部答卷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吃饭,这样来看孩子在家本应也是自己吃饭的,但仍有17.55%的孩子在家是家人喂饭的,从接下来的数据中研究者好像分析出了原因所在。在问卷的答卷人中,88.33%的答卷人为孩子的父母,而这些在家中被喂饭的孩子中,有74.63%是由祖辈来喂的,这就意味着,即使父母觉得孩子可以自己吃饭,祖辈们却和孩子的父母意见不统一,他们仍然会坚持喂孩子吃饭。这无疑破坏了幼儿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

经调查显示59.64%的幼儿有挑食行为,77.19%的幼儿有偏食行为,其中54.41%的幼儿挑食的食物为蔬菜,位居第二位的是占14.71%的海鲜类,不过经研究者进一步核实发现有很多宝宝因为过敏而不能吃海鲜,并非本身不喜欢吃。排在第三位的是占11.76%的肉类。而偏食的孩子中又有39.77%的孩子喜欢肉类,25%的孩子喜欢蔬菜。肉类和蔬菜分别在宝宝喜欢吃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种类中排名靠前,研究者进一步访谈幼儿后发现,不喜欢吃肉类和蔬菜的幼儿都是因为这种食材太硬、塞牙、块状过大,而非不喜欢吃这类食物本身,并且幼儿对自己从未见过或者不经常吃的食物也会选择不吃。研究者注意到对于宝宝的挑食行为84.21%的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对于宝宝的偏食行为87.72%的家长也会采取措施,改善宝宝的不良饮食行为。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

幼儿在园进餐过程中,经常会有忘记进餐、观望别的幼儿进餐、玩餐具等情况发生,在家进餐有百分之69.3%的幼儿不能专心用餐,而在这些不能专心用餐的幼儿中,有53.16%的幼儿家长在用餐时不能够专注于用餐,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在进餐时不能专心用餐,那么幼儿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

幼儿进餐的速度分配不均,个别幼儿吃的很快,少部分幼儿吃的较慢达到30分钟或以上,大部分幼儿是先慢后快的模式。进餐开始时,玩餐具、看同伴或老师,在老师催促时间快到的时候,很大口很快速的几乎是吞食物。这种急速进食对幼儿的消化系统十分不利,而且在吞咽饭菜的时候也容易被噎到。在家中,幼儿的吃饭时间同在园一样,大部分会控制在30分钟之内,只有4.39%的孩子用餐时间会超过30分钟。

(五)幼儿吃零食行为

幼儿在园期间基本无吃零食行为,吃零食行为主要发生在幼儿离园之后或入园之前。幼儿的胃容量有限,若在正餐间吃零食,很可能正餐时吃不下,而且零食大多是不健康的过度加工产品,毫无营养甚至还有害健康,但由于其口味咸鲜或甜腻深得幼儿喜爱。据研究者调查显示74.56%的家长以零食作为奖惩孩子的方式之一,这实属不恰当的奖惩方式,会助长幼儿吃零食的行为。

二、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方面:缺乏饮食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

(二)家庭方面:家长过度溺爱,导致喂养方式不当。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家长自身生活习惯不规律,没有为孩子做好示范。

(三)幼儿自身方面:味觉、身体状况、运动消耗、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幼儿的味觉敏感度较高、味蕾密度较大,所以更喜欢吃味道不太刺激的食物,排斥味道特殊的食物。而且幼儿好动活泼、注意易分散的特点也会影响幼儿进餐的专注性。另外,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也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易养型的幼儿进餐速度快,专注性较好;难养型的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且进餐速度慢、专注性差;而中间型的幼儿饮食行为表现则各不相同。

三、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

(一)创造适宜的在园饮食氛围

第一,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与饮食有关的教育活动。幼儿喜欢生动、形象、直观的活动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学习让他们记忆更加深刻,也会觉得更有趣。第二,规范教师的指导语。幼儿的饮食行为当然还受教师指导的影响,教师的批评或鼓励都会影响孩子进餐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进餐的质量。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全家统一执行

第一,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家长应当了解正确的喂养方式,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式去教养自己的孩子。第二,家庭内部成员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孩子。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告诫过那些溺爱的家长们:“不要因为你的爱,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不要因为爱,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若孩子总是处于这种父母“严厉”,祖辈“慈祥”的氛围中,不仅是孩子的饮食行为,甚至其他行为都会得到不良的导向。第三,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心中。若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人的饮食习惯就很重要了。综上所述,家人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无形中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行为。

幼儿饮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饮食习惯;家庭教育

良好的饮食习惯就是:第一,一日三餐合理搭配,适合人的身体生理需求;第二,荤食和素食搭配合理,它们两种食物中的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搭配十分合理,既有营养,适合身体的吸收需要,又达到维持人正常活动等方面能量的需求;第三,不偏食或者挑食。偏食和挑食只能满足个人食欲和喜好,单一的食物不管营养有多丰富,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是十分大的,幼儿阶段由于自身没有多大的辨识能力,很容易会对一些自己喜好的食物大吃大喝,从而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这四种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是困扰他们大问题。所以,在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家庭养成教肓中,父母或者幼儿身边的人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矫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养成的原因

(一)父母长辈的误导

一些孩子通过后天的影响,会对事物本身有一个初步的喜好印象,尤其的在食物上面,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如果家长都没有进行指正,那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会对幼儿十分宠溺,对于他们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自然不会去制止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加上一些旧的观念的影响,有一些幼儿的爷爷奶奶认为只要吃饱就是好事,或者“能吃就是福”等,都会间接地鼓励幼儿暴饮暴食,或者是挑食、偏食等,给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养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一些孩子在生病的时候,父母希望他们心情平复下来,就会“放开口子”,尽量满足他们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如吃棒棒糖或者肯德基等,或者为了“补充营养”,就会鼓励幼儿暴饮暴食,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损害,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社会饮食观念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饮食观念也会影响到幼儿。如连锁快餐、西式餐饮和品牌零食等,都会对幼儿的饮食观念产生影响。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其它的场合会观察同龄人的饮食行为,并会进行一定的模仿。如曲奇饼干、乐事薯片等,一些人从幼儿期就对肯德基、麦当劳等外国品牌零食“情有独钟”,并且有时候父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会不断地默许这种饮食行为,就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只吃饼干不吃饭,或者只对肯德基等品牌油炸的食品感兴趣,一到中餐的饭桌上就会产生排斥的情绪。这些都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不科学的饮食激励方法

有些父母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长资源,就会做出“拔苗助长”的举动。通过激励的手段,强迫孩子吃这个,有吃那个,并通过某些途径,采纳一些“专家”的意见,认为那样食物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用,加上一些广告的误导,会使父母经常强迫孩子吃一些他们认为十分有用的食物,并通过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不能吃某样东西,就会使幼儿增加对某种食物的偏爱,导致生病后食欲下降,也会对某种食物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

(四)家庭饮食监管的缺失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或者其它的原因,不在幼儿的身边,会使幼儿减少对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力度,或者是在幼儿在饮食方面放任自流,任其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大吃大喝,没有长辈进行监管,或者爷爷奶奶等处于宠爱的目的,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默许这种饮食行为,也都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不注意饮食的均衡,也会使孩子出生后对某种食物产生一种过分地偏好和反感,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摄入的营养不足,也会使孩子出生后某些饮食方面能力的不足,或者对某些食物的反感。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家庭养成教育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家庭的教育是最重要,因为幼儿一般在家庭中的饮食所占的时间和次数是最多的,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灌输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培养自身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从家庭教育做起,让他们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合理搭配荤食和素食,科学分配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量和营养的均衡,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意识

幼儿由于心理的成长还处于一个上升期,所以对于一些事物的辨识度还是比较弱的,容易受到不良饮食意识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意识。如对于其它的伙伴的零食炫耀和一些品牌快餐的诱惑,要细心地教育孩子这些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和坏处,并认真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饮食意识。如为了摄入营养的均衡性,要多尝试其它的食物,培养良好的口感,不一定要吃品牌的零食才有营养,反而大部分的零食虽然对于孩子来说,口感很好,其实营养十分缺乏。对孩子的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讲笑话等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对于孩子在饮食行为当中的一些缺陷,不要一味地指责,更不要在饭桌上直接进行责骂。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上受到较大的影响,要通过相应的心理引导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有些孩子在运动后就喜欢喝汽水,虽然汽水也可以提供水份和醣类,不是适合的运动后饮料,开水还是最适合的。如孩子不爱吃青萝卜,但是他喜欢运动,就可以将青萝卜和运动能量的提供之间的关系进行讲授,让孩子的爱好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结合起来,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有些孩子偏爱于肥腻而香的食物,而不喜欢青菜等素食,就可以通过展示过度肥胖产生的“可怕”现象图片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其饮食意识的正确性,保持摄入食物中营养的均衡。

(二)培养良好的家庭饮食环境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要求父母等进行言传身教,还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使孩子去纠正自己不好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就餐前要做好个人的就餐卫生,如把手洗干净等,讲究个人卫生教育。进餐的环境必须要光线充足、通风;桌椅的摆放要整齐、合理,特别是桌子和椅子的高度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就餐条件,尽量让孩子就餐时开心、舒服。在进餐时要注意不能过度地逗孩子笑,这样就会产生食物进入食道的危险,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也不要大声和别人说话,以免分散孩子进餐的注意力,对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有些父母经常不能陪孩子一起进餐,尽量要抽出时间陪孩子进餐,创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让孩子心理上存在安全感,开心地进餐。同时,也使父母在孩子进餐时能发现其饮食的不良习惯,并及时、适当地进行指正。

(三)制定合理的菜谱

制定合理的菜谱,一是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如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量,一定要搭配合理,有的家长凭个人的喜好,或者生活习惯,早餐过于简单,而晚餐过于丰富,就会使孩子营养摄入时段的不均衡,不利于孩子成长。一般来说,一日三餐热量分配是这样的:早餐为25%~30%,午餐为35%~40%,午餐为10%,晚餐为25%~30%。同时,合理的膳食首先要保证一定量的肉、蛋、奶以及豆类的摄入,其次是充足的蔬菜、水果。主食以米饭或面为主,也可以配搭粗粮。而且,在制定菜谱时不能“一刀切”,认为饼干等零食的不宜食用。这是错误的,可以将面包和饼干加上牛奶等,作为早餐的食物,也可以保证一个上午孩子的活动需求。

结语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不光是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幼儿园生活等也对幼儿的饮食习惯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要详细了解幼儿园生活的饮食习惯制度,与家庭的饮食需要进行比较,如有需要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幼儿逐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幼儿饮食范文第5篇

思考一 改变传统饮食观念,合理搭配幼儿饮食

在日常工作中会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嘛,想吃就让他吃,多吃点才能长得好。”“我家宝宝爱吃爽歪歪,照样能长得高,长得壮。”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常常想,这一样吗?我认为不一样!现代家庭的家境都比较优越,吃穿已不成问题了,孩子也是每家的重中之重,不怕他不吃只怕他吃不下,但是能吃不一定吃得健康,吃得多不一定吃的营养、吃的合理。其实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营养才能满足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小儿的营养有其特定性,儿童期不合理喂养或营养不当,会产生以下后果: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可发生各种营养素缺乏症: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营养过剩可引起小儿肥胖等,为日后埋下隐患。

我们在安排幼儿饮食时必须遵循它的三大原则:全面、均衡、适量,还要把握好人体三大必须营养素的比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1:4.5。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吃得好、长得棒。

思考二 根据原则结合比例,合理安排幼儿饮食

原则一 饮食全面就是饮食齐全、完备。我们提倡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让孩子能从不同的食物中摄取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同时还要注意食物品种的搭配,使各种营养素充分互补,达到齐全、完备的目的。为此,在日常安排幼儿一周营养食谱时应尽量做到:干稀搭配、米面搭配,如:吃粥或烂面时搭一个包子或花卷;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搭配,如:豆腐鱼圆汤;绿叶蔬菜与黄叶蔬菜搭配,如:胡萝卜炒青椒肉片、大蒜炒香干等:粗粮与细粮搭配,如:山芋、玉米或南瓜等与大米在一起蒸。让不同营养的物质相互融合,使孩,子摄取到更多能他满足生长需要的营养素。同时在开一周食谱时,尽量保证每天的菜色不同,保证幼儿一荤一素一汤的比例,大荤配全素加小荤汤,如:红烧鸡配炒包菜加番茄蛋汤;小荤配素炒加荤汤,如:蘑菇炒肉片配胡萝卜炒青椒鸡蛋加香菇鸡汤。

原则二 饮食均衡就是平衡饮食。我们人体的生长发育除了三大必须营养素外,还有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其它营养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长状态,每一类营养素缺乏和过多都是营养不平衡,可导致疾病发生。某日,听到两个家长的交谈,A家长说:“幼儿园的伙食真不怎样,问孩子吃了什么?说来说去就是胡萝卜、紫菜、西红柿、海带、豆腐等,还有什么玉米、小米、红豆等,这些我们在家几乎不吃。”B家长问:“那你家吃什么?”“吃海鱼、鸡、螃蟹、黄鳝……”吃这么多高蛋白的物质,但能均衡营养吗?不错,胡萝卜、紫菜、西红柿、海带、豆腐等是家常菜,是“廉价”菜,但它廉的是身价不是它的营养,正因为它是家常菜才廉价,而它的廉价让许多家境好的家庭不愿常去吃它,正因为不常吃它才让自己的营养摄入不均衡,身体不健康。所以,平时在安排每周食谱时,要把这些家常菜搭配进去,或当配菜,或当主菜,或与荤菜放在一起炒,为的就是保证孩子均衡饮食,确保每日所需。

原则三 饮食适量指的是食物的数量要合适,要求供给的营养素既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又能保证生长发育所需,供给近似等于需求为适量。营养素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过多会导致营养过剩,均能引起起疾病,对幼儿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在搭配幼儿食谱时我参照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及生长所需自己制订了一个幼儿平衡膳食图(见图示):

根据这个图谱制订的一周食谱,基本能满足幼儿日生长所需。

思考三:家园合作,共筑幼儿健康饮食堡垒